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海南临高春节的风俗

时间:2022-09-21 09:22:11 春节 我要投稿

海南临高春节的风俗

  导语: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也是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海南临高春节的风俗,欢迎借鉴!

海南临高春节的风俗

  海南临高春节的风俗 1

  压岁钱忌“四、六、七”

  过年长辈都得给家里的小孩分红包做利是,俗称“压岁钱”。文昌民间给小孩压岁钱忌讳“四、六、七”三个数字。“四”本来不查,但是文昌话“四”与“死”谐音,认为不吉利。“六”本来是吉祥数字,人们常说“六六大顺”,但因棺材板是六块,故忌讳“六”;“七”,因民间人去世后要吊祭七个七,叫“做七”,因而认为“七”不吉利。

  三亚——除夕做年糕·姑爷拜年买鞭炮

  三亚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其年俗在继承了传统习俗外,又融汇了不少特色元素。

  除夕赶制红糖年糕。说到过年,在海南许多市县都有做年糕的风俗,三亚也不例外,但是三亚的红糖年糕则是众多年糕中的一绝。

  三亚红糖年糕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先把糯米粉放入盆中用水调匀,然后掺入些椰子粉末、花生等再调匀,然后将细碎的红糖拌入水中融化,加入盆中,用力搅拌,直到混合物成为均匀的糊状物。之后将其放入锅中蒸几个小时。蒸好后的年糕非常有弹性,颜色是酱红色的,吃起来口感像软糖一样,味道极好。

  红糖年糕在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吃得到,家家户户到了除夕都会在门前架起锅蒸煮。现在生活好了,市场上也能买得到过去过年才能吃得到的红糖年糕,但是每逢过年大伙还是会亲手做一份感受年的气氛。

  姑爷拜年须买鞭炮。大年初二是外嫁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这一天丈夫必须陪同女方带着礼品一同回娘家拜年,无论是带补品也好、带小吃也好,所带的礼物中必须有一件非有不可—鞭炮。

  据了解,在三亚,姑爷大年初二随同妻子回娘家拜年必须购买一挂鞭炮。这是多年来的风俗。每年陪妻子回外家拜年都必须准备鞭炮,来到岳父母家门口后,将鞭炮交给其他亲属,鞭炮放完以后才能进门向老人和其他亲属拜年。带鞭炮到岳父、岳母家拜年,不仅是一种礼节性的需要,同样也是对长辈和其他亲属的祝福。

  海口乡村——采屋·围炉·吃斋菜

  海口农村的春节风俗很热闹,说起过年,首先要提到“采屋”(海南话)了。采屋,简单说就是在家里进行大扫除。一般要用青竹枝叶捆成的大扫帚,把屋顶、屋檐及墙壁上堆积的灰尘、蜘蛛网等脏物清扫干净,除大清扫屋宅的灰尘脏物外,还包括清洗家具、衣被等。这种习俗在海口乡下很讲究,代代相传。

  年夜饭总是过年中的“重头戏”,海口的乡村当然也不例外。传统上,海口人把除夕的年夜饭称为“吃围炉”。全家人围着一个火炉,火炉上架着一个锅,家人就围在旁边吃饭。鸡肉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我们本地的名吃——乳羊。锅汤滚开,用筷子夹着切好的肉和菜往汤里氽,滚熟了就可以吃,蘸上佐料,味道鲜美。

  吃“菜包饭”。在一些乡村,吃“菜包饭”也是重要的习俗之一。东山镇紫罗村村民陈海说,他们家乡除夕都要吃“菜包饭”,这个习俗传承已久。所谓菜包饭,就是把肉、菜、饭混在一起,用菜叶包着用手捧着吃。据陈海介绍,菜包饭的制作还是很麻烦的,首先是要煮好干饭;其次把包饭用的油菜洗干净晾干;再备些蒜、韭菜、瘦肉、鸡肉、虾米或者腊肠。这些原料备好后,先把菜、肉炒好,再用蒜头、虾仁等起锅炒饭,把菜、肉倒进饭里拌匀。最后,趁热把饭打进菜叶里,用手拢成团捧着吃。吃菜包饭,寓意团团圆圆。

  吃斋菜。每逢大年初一,吃“斋”也是流传于海口民间的传统习俗。斋菜煲是海口民间的传统菜,它的最大特点是不使用动物性原料。海口斋菜煲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先将腐竹、粉丝、黄花菜、冬菇、黑木耳等干菜分别浸发漂洗干净,在开水中过一下,滤干,再分别用热油炒匀,入味煨熟待用;把黑豆芽、甜菜、水芹等分别洗净切好,煸炒入半味;黄豆腐干切成长条状,热油略炸成黄色,再加味料至入半味。接着净锅烧热,油热后将全部菜料放入,下清水,调入适量生抽、味精、麻油,慢火煮透。然后将煮好的斋菜分别按其原料的颜色间隔摆放入砂锅中,用中火煮开即可上席了。

  初一吃斋,意思是来年不杀生。如今,这种习俗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了下来,在不少人看来,初一吃斋,调整了过年的饮食结构,有利于身体健康。

  大年初一过后,剩下的流程就是走亲访友了。大年初二一般是出嫁的女儿和女婿回娘家探亲的日子。回娘家探亲,一般都要带上两种礼物,年糕和桔子。年糕,海口一些乡村也称甜粑或粑筐。它用糯米碾成的粉末和着黑砂糖搅成糖浆,倒入竹筐中搁在锅里蒸熟。传统上,村民习惯用一张红纸将年糕包起来,寓意大红大吉;桔子的“桔”和吉祥的“吉”谐音,所以送桔子也有送吉祥之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口乡村在传承这些年俗的同时,春节习俗也被赋予一些新内容。如很多地方春节期间除了一些传统习俗,有些老人相约一起下棋,年轻人则在一起举行拔河、打排球、舞狮等文娱活动。

  琼北地区大年初一不扫地

  大年初一,琼北一带百姓是不扫地的,认为大年初一扫地,会把家里的财扫出去,全年就无财可发。在农村,大年初一上香奉公,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炮纸遍地铺红,非常壮观。如果认为屋太脏,要扫必须从门口往里扫,俗称“捞财”。

  琼海——送穷·备年·做新娘酒

  琼海人过年不叫过年叫“做年”,是把过年当作一件大事情来做,充满浓浓的期待。琼海人过年有很多风俗。

  “送穷”。农历一到廿二廿三,家家户户就忙着打扫室里室外卫生清洁,清洗蚊帐被褥,连箩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内内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把几件破旧的东西拿到村口放火烧掉,称为“送穷”,意思是说把那些诲气全部送葬掉,以换来新一年的好运气。

  “备年”。把“穷”送掉,就上市赶集采办年货了。给全家老少都买套新衣服、鞋袜,添置家具农具,油盐酱醋、春联年画、纸钱香烛等等。北部地区,磨米做年糕,称为“甜粑”,寄意明年能种得一块大田,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南部地区制作花生爆米花糖,意为明年日子火爆甜蜜。除夕之前,贴好门联年画,门楣上还贴有一种叫“篱屺钱”的纸符。

  “围炉”,也叫“守岁”。除夕这天,宰好鸡鸭鹅,备好各种菜肴,祭拜祖先之后,入夜,全家大小围坐一堂,父母给儿孙送“压岁钱”,儿女给父母送“孝敬钱”。一家人过去是饮茶叙话,父母给儿孙说些关于来年生产生活、做人处事的话,儿女给父母祝福拜年。现在是围着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一直得到午夜时分,家长把香炉里的旧炉灰换掉,换上新的用一种草烧出来的灰,沙土,米粒等等。然后摆三茶五酒,饼干糖果,斋菜斋饭,祭拜祖先。

  这祭品有很多讲究。“三茶五酒”是三杯茶或五杯酒。斋菜一般是水芹、茄子、碗豆、京粉丝、鱼等。“围炉”之后,大家入睡,躺进暖暖的被窝里“孵年”。意为期望明年是个温饱之年。

  大年初一至初三,也有忌讳,初一不能杀生,初二才能杀鸡杀鹅。初一初二不能把除夕之夜燃放的爆竹纸灰扫掉,那是会把钱财扫掉的。

  南部福田、上埇、潭门等地,还流行一种“做新娘酒”的习惯。年内有女儿出嫁新婚,初一回娘家来拜年,得把叔伯兄弟各户拜遍。每户都摆上酒席,等着女儿女婿上门拜年。只怕是动一动筷子,吃一二口菜也行。家主还得给女儿女婿送红包。女儿女婿只送上爆竹,一般是个“炮车”,一进门就放,告诉大家,儿女回门拜年来了。当然,凡拜年的人都要带去鞭炮礼品。因此,村子里,大年这几天都炮声不断,笑声不断。

  “炒谷口”,是在初三上午举行。这顿午餐的饭菜全是炒熟的。北部地区的年糕这天才切成小块煎软来吃。“炒谷口”,取意为盼望今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丰衣足食。

  澄迈、临高——拜公祖·睡福·吃墨鱼

  在澄迈一些地方,在大年二十九下午就开始宰猪,往往是几户人家合杀一头。三十那天,就开始用猪肉、内脏、饭团等祭拜“公祖”,求“公祖”保佑全家身体健康,出入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如果是在年头已许愿的,要在那天还愿。而这个过程就称为“围炉”。“围炉”结束后才能动手杀鸡鸭等。一到半夜凌晨12点,家家都在摆祖先香炉灵位的正厅里,摆上两小堆刮去表皮的小块甘蔗,一个柚子,三个桔子,及猪内脏等,然后点上香烛,燃放鞭炮迎接新年。这个过程叫“上香”。上香后,大人开始做新年和第一顿饭,叫上全家人吃。第一碗饭必须要吃完,另外必须要盛第二次饭,多少不论,能吃多少就盛多少。

  而与澄迈相邻的临高,把除夕晚上全家人吃饭称为“围炉”(这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团圆饭、年夜饭)。“围炉”后,大人就叫小孩子穿上新衣服袜子睡觉,这叫“睡福”。睡时间越长就越幸福。到了上香时间,全家人醒来,儿女给父母、晚辈给长辈拜年,后者则给前者红包。上香结束后,全家人吃饭,只能吃素菜不能吃荤菜,如芹菜、青菜、大蒜、扁豆、豆腐等,做菜时只能用花生油炒,要过大年初一中午12点后才能吃鸡肉。吃完饭就睡觉,一直睡到大年初一上午9点多或更长时间。反正初一不能去串门和拜年。

  在拜年时间的选择上,各个地方不一样。比如说临高,从大年初二就开始拜年。一般首先先去是最重要的人家,如女儿女婿回娘家、下级去上级家、晚辈去长辈家等。去的时候要买柑桔、鞭炮,寓意大吉大利。见面高喊“恭喜”,然后燃放鞭炮,寓意岁岁平安。从初二到十五,只要听到鞭炮响,就知道是谁家又有人来拜年了。在拜年的酒桌上,经济宽裕的人家有一道菜必不可少,那就是墨鱼。临高话叫墨鱼为“hong”,发音有点像“通”。新年吃了“通”,一年到头做什么事都通,都顺利。因此在正月,临高的墨鱼很贵,也很好卖。

  陵水——接香·搬年货·拿槟榔拜年

  大年三十晚上,新年钟声敲过,家中最重要的男丁就要恭恭敬敬地点上几柱香。当地的老人们说,相传,从大年三十的12点到大年初一天亮,这段时间代表着吉祥的各路神仙会陆续降临人间,把吉祥和财气带给人们。这些香就是用来迎接神仙的。负责点香的男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接香”。从大年三十的12点到大年初五,家里的香火一定要延续不灭。因为在陵水人的观念里,香火的延续,也代表着这户人家子孙兴旺。

  “搬年货”。海南很多地方大年初一早上都会吃一顿斋菜,陵水也有同样的风俗。但是与别处不同的是陵水人给斋菜赋予了新的涵义。在陵水,人们管吃斋菜叫“搬年货”。大年初一一大早,勤劳的主妇们便开始为“搬年货”而忙碌。金针菇、粉丝、茄子、腐竹等各种素食材料经过主妇们的巧手烹制,为清晨平添了一份温馨的香气。等全家人起床,团团围坐,一人一碗米饭,一起吃着香喷喷的斋菜。大人们总会招呼孩子“多吃一点”,把各种丰富的“年货”全“搬”进肚子里面,这一年都会财源广进、生活富足。

  拿槟榔拜年。陵水人爱吃槟榔,槟榔在陵水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像春节这样重要的日子更是少不了槟榔。在过年之前,陵水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许多槟榔。把槟榔切成四瓣,然后再把一种吃槟榔时专配的叶子(俗称蒌叶)涂上一些特制的酱料后叠成小三角。大年初一,到了该向长辈们拜年的时候,带上一大把槟榔才好“行动”。每见到一位长辈,晚辈就会拿出两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手心,然后双手捧着,一边说“新年好”一边恭恭敬敬的递过去。长辈笑着接过槟榔,就等于接受了晚辈最诚心诚意的祝福。

  五指山的黎族——封米缸·新水洗脸·灌牛酒

  提起海南中部,很自然想到五指山和五指山下的黎族同胞。黎族的节俗是五指山年俗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和特色?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省民族博物馆原副馆长黄学魁。

  黄学魁,黎族人,在省民族博物馆(位于五指山)工作了20年,一直从事海南民族文化等相关专题研究。黄学魁说,黎族人对春节十分看重,有一套别具特色的年俗:

  封米缸。封米缸仪式是过春节的序曲。农历十二月中旬,村里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即举行封米缸仪式,其方法是选择数目为单数的吉日晚上,夜半鸡鸣三遍之后,将上好大米倒满自家专用的米缸,然后用一片红纸封住缸口系紧。至正月十五那天举行揭缸仪式,并用缸内的大米煮饭,供全家食用。

  制做春节糯米糍饼。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制做春节糯米糍饼。即用蒸锅将浸泡过的山兰糯米蒸熟,放在木臼内舂烂,再捏制成糍饼。制做的春节糯米糍饼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圆糍饼,碗口大小,主要供春节期间食用。

  新水洗脸。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将自家缸内的水倒掉,然后从井里挑来水倒满缸里,叫“换新水”。再用这些水烧热供全家洗脸,叫“新水洗脸”,祈求新年里眼睛明亮,办事顺利。

  给牛灌酒。这是黎族的传统特色年俗。大年初一上午,家家户户要将特制的牛酒灌给自家的牛喝。一般每头牛要喝一小桶酒。黎族人认为,耕牛也是主要的劳动力,每逢春节,耕牛也应停工休息,喝酒补身,以增精力,来年更有力劳作。故凡负犁拉过年的牛,这个时候均有机会大醉一场,牛酒中掺有数种跌打损伤祛风等功效的草药汁。牛喝过后,要醉卧二三天方醒。以前大户人家拥有牛只几十上百头,每年春节往往要用掉几十缸酒。

  拜年。拜年是过年中最热闹、有趣的一部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这十几天内任何一天都可以拜年。拜年的形式多种多样,拜年的礼节亦十分讲究。有同族间拜年的、有亲戚、朋友间拜年的,有女婿向岳父家族拜年的。其中女婿向岳父家族拜年最为隆重,届时女婿要领着妻子、本家族的兄弟数十人,逐一地向包括岳父家在内的所有家族进行拜年。春节拜年时要鸣放鞭炮、互敬槟榔、香烟、喝山兰甜酒和酒席上对唱山歌等。正月十五前亲朋间的互相拜访,若造访者鸣放鞭炮,主人则视之为拜年,即以拜年礼节款待客人。

  东方年俗——拎鞭炮拜年 扛“神明”报平安

  东方的人们在大年初一这天,先是自家人和乐融融的坐在一起吃早饭。早饭过后,家人很少去别的地方娱乐,也不去邻居或朋友家拜年。他们就只是全家人聚一起在自己家里玩。东方人把春节的第一天看成是一次家庭成员的聚会,和家人聚在一起闲话家常比去串门拜年重要得多。

  拜年要拎鞭炮。春节拜年时,人们都不会两手空空的去拜年。那东方市的人们会拿什么作为礼节去拜年呢?当地居民李先生介绍说,他们都是拎着鞭炮去拜年。春节里,东方市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就会有很多人在摆卖着鞭炮,每个路过的人都会买上一串作为礼节去拜年。刚到对方家里时,就在主人家门口把鞭炮点燃,这是给别人送吉利的.意思。东方人很讲究这个礼节,如果客人来自家拜年的时候不带上一串鞭炮,这样对主人家来说是很不礼貌,不受欢迎的。

  送“神明”。大年初二,东方市八所镇斯文村的人们就会扛着一个用木雕做的“神明”到每户人家送平安。在快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就会交钱给一个人包办,这个人是由每家每户自己推选出来的代表,每年都轮流负责,今年轮流到的人家就负责包办这次“神明”报平安活动。先在庙里给神明祭奉些鸡蛋、饼干、橘子之类的东西。祭奉完后,负责人就找几个人扛着“神明”去每家每户去串门。“神明”来到那户人家,那户人家就要上香拜祭,这就意味着“神明”来自家送过平安了。

  海南临高春节的风俗 2

  家乡年俗,诞生于农耕社会,发展于南国,逐渐固定了一些模式。海南三造水稻,农历岁末,早造插秧完毕,农民洗脚上田不再农事了,临高加来田洋一片空旷,惟有一望无际的象地毯似的绿油油的秧苗在寒风中摆动,惟有热闹的是家家户户都在添置甚至更新家私,筹办过年。腊月二十四,点灯烧香,欢送灶君,感谢灶君一年辛劳,过年放假;二十五,大清洁大扫除;二十七、八两天,赶集办年货;二十九张贴春联;年三十即除夕,杀鸡宰鹅,阖家美食年夜饭。饭前要举行叩拜祖宗仪式。这是数千年来人的信仰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环,感谢祖辈恩德是人唯一的宗教。平时家里用餐,都是先男后女,惟属年夜饭,男女阖家合围聚餐。小孩则穿新衣服,一手拿着饭团,一手拿着鸡腿,满街跑满街疯。年初一何时开门放鞭炮,亦有讲究。一般是把主人的生辰八字,结合年份,请当地有名气的祖师爷掐算,定下几时开门迎新。由于各家不尽相同,所以年初一鞭炮声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就此道理。开门后给小孩压岁钱。初一早餐,镇上的和乡下的有所区别。镇上大部分人家吃豆腐白菜芹菜会烧的大盆菜,叫做吃素,席间不许说话,连咳嗽都要强忍。乡下的初一早餐,则照样大鱼大肉,还有地瓜酒来伺候。尔后,大人不出门在家守岁。家乡的正月初一,打牌搓麻将成了大人们的娱乐专利。这可乐坏小朋友们,全身着新装,三五成群,拿着压岁钱买玩具买鞭炮在大街上玩耍取乐。年初二初三亲戚相互拜年时,鞭炮礼品和小孩的压岁钱一样不可少。进家前先鸣鞭炮,恭喜发财。饭桌上无鸡不成宴,已成了潜规则。难得一年的团聚,酒后的话题更是五花八门,诉说一年来的喜怒哀乐、事业上的成就以及生活中乐趣,七嘴八舌,热闹不断。在乡下,初四初五是最热闹的,刚出嫁的女孩必须带着丈夫回娘家拜年,临高话叫“移脚”。这“移脚”可苦了女婿,女婿们要串家走户,从村头喝到村尾。热情好客的娘家的叔伯们,拿出自酿的地瓜酒,先干为敬。为了尊重长辈,为了不丢女婿的尊严,女婿们只好碰碗回敬,三碗为界,然后自由发挥,自我掌握。酒量好点的女婿还可以经得起这“酒精”的考验,酒量较差或不行的女婿,那只好在丈母娘家昏睡半天一夜才能把妻子带出村口。

  大年初五后,在乡下开始“巡公”,各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抬出庙里的“神爷”从村头巡至村尾,各家各户点香烧烛,迎喜神赐天禧。有些村庄还要巡到已搬去镇上住的家户,一排拖拉机的队伍,非常壮观。有的村还配上八音队,唱响五谷丰登的幸福生活曲。

  大年十三晚至十五元宵节深夜,是家乡镇上最热闹的三天三夜。田里耕种的农民、经商的小贩、在校的学生、在外乡工作的游子以及远嫁的女儿也带亲家老小,从街头巷尾从四面八方汇集白石庙,熙熙攘攘地争先恐后地观看春游队伍。只见,俗称“巡公”即游神活动开始了,长老带出抬出庙里的“神”出庙游行。不少市民村民,有的扮演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包公以及仙姑、玉皇大帝等神仙,浓妆艳抹加入春游队大闹元宵。敲锣打鼓,舞狮摘青、抬公上身。最精彩亦最让人惊呀亦最叫人困惑不解的是“穿令”。在锣鼓喧天喧闹中,“公”开始“穿令”:用一根长长的铁条在众目睽睽下穿过脸部(腮帮)竟然滴血不出,香火飘荡掌声雷动,“公”在众星捧月下被抬上神椅开始巡游,这是堪称一绝的场景。据说“穿令”的人都是公祖或神明选定,场面令人震撼,铁条上还挂满了人民币。一条足有上千人的庞大队伍的长龙,迎着锣鼓声鞭炮声,钻进街巷,为大地苍生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和谐。

  十五元宵的夜晚,“巡公”队伍在白石庙呐喊,又开始“巡公”了,镇上各家各户摆上食物诉天祭祖迎神。还有,在加来中学的舞台上,广场舞的大妈们喜笑颜开欢快地跳起广场舞,展现了她们青春健康丰满的喜悦。还有,木偶戏、临戏和琼戏,一出出励志的戏剧向人们诉说着善良、孝道、勤劳等故事。旧民俗就这样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

  这个充满魔力与激清与躁动与野性与狂欢的经久不息的民间活动,把一年一度的春节推向高潮。然而,高潮就是闭幕,十五一过,人们就开始忙于生计了。

【海南临高春节的风俗】相关文章:

海南春节的风俗02-06

海南的春节风俗01-08

海南文昌的春节风俗02-07

有关海南的春节风俗02-06

海南春节有哪些风俗02-06

海南临高小戏临剧01-31

海南独有临高人偶戏01-31

海南三亚春节风俗02-06

海南过年的风俗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