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今年几月几号过年

时间:2021-02-05 09:28:07 春节 我要投稿

今年几月几号过年

  一年又一年,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盛载着人们的喜悦。过年,就是在贴窗花、请门神、贴春联、拜祖先、走亲戚、祈丰收、耍社火等种种风俗活动中,体验年的乐趣,祈愿来年的好运好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今年几月几号过年,欢迎阅读。

  今年几月几号过年

  今年的春节是1月28日正月初一,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娱乐】

  春节期间既是祭神日,又是一个娱乐活动最多的日子。古代流行的玩具和游戏很多,如百戏、六博、投壶、猴戏、鱼戏、高跷、弄丸、踢球、木偶戏、打陀螺、骑竹马、老鹰抓小鸡、藏钩戏、杂技、玩纸牌,近代还有投骰子、推牌九、麻将牌、四色牌、掷小谣儿、升官图、卧游山湖、葫芦问等。

  【春节习俗

  (一)鞭炮迎年,祭祀先祖

  新年到来之际,全家人齐聚一起,把酒言欢,共享团圆之乐。除夕之夜,人们还要通宵守岁。待金鸡报晓,人们就开门迎年,迎年第一紧要的事就是放鞭炮迎新年,新年放鞭炮,起源于原始民间信仰―驱邪祈福。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又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堂屋正中央,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来祭拜祖先,谓之春节祭祖。祭祖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家中祭祖和祖坟

  祭祖。

  家中祭祖就是把祖先请到家中来供奉祭祀。除夕年夜饭前,先把祖先从祖坟请回家,供奉在堂屋正中央,摆放贡品来祭祀。鲁西北冠县民俗:腊月三十下午,家里的男丁拿着“烧纸、鞭炮”到祖坟上,请“祖先”到家过年。有的家族祖坟比较集中,只去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而有的家族祖先并非葬在一处,祖坟比较分散,家里的男丁们就需要一一去个遍,把祖先都请回家中。每到一处坟前,都要烧纸、放鞭炮,再磕头,最后所有人齐声说: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喽。请来后供奉在堂屋正中央写有祖先姓名的“牌位”前,而后才下水饺,放鞭炮,此谓“请先堂”。

  元旦(正月初一)清晨是正祭,祭祀也非常讲究。凌晨四点钟左右,正祭就开始了。首先,各家各户都要放鞭炮,并认为鞭炮越响,对祖先越有诚意,以后的日子也会越红火。然后,家中主人在放有祖先牌位的供桌前,由前到后依次放上:水、糕点、熟猪头肉、水饺、酒等,香炉内插香。最后,家人要一同给祖先磕头、上香。在自家祭祖后,大年初一一大早,晚辈还要去其他长辈家拜年,拜年时要先向祖先磕头,然后再向长辈拜年。

  除家中祭祖外,春节人们还有的到祖坟祭祖,祖坟祭祖是我国古代“野祭”的延续和发展,这一祭祖方式在民间也很盛行。篇幅所限,不再赘述。春节祭祖习俗自古有之,民国以后民间一直保持着春节祭祖的习俗,由于各地风俗不同,祭祖的方式也因地而异,但这个习俗的价值意义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家族团圆意识,保障家族的生生不息。

  (二)迎接神灵,换新贺年

  随着新年的降临,腊月里回天庭复命的各路神仙带着新的使命又返回人间,为迎接各路新神的到来,各家摆起香案,虔诚祭祀。此外,众所周知,春节过年是要送旧迎新的,体现在民俗上:房屋内外要“扫尘”,之后贴春联、年画,屋内外焕然一新;人人要穿新衣戴新帽,这不仅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色彩,还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预示人们即将进入新的生命旅程,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新气象,新风采。这种门户的新装饰与人们的新装扮都是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时间更新意识的体现。而拜贺新年是春节过年中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之一,通过了旧的岁月的阈限,重获新的生命,人们用互相拜贺的方式,庆祝新生。

  (三)破五节的民俗活动

  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破五有”送穷、迎财神”的习俗。

  我国很早就有“破五送穷”的岁时风俗,这一习俗的形成与当时人们有穷鬼和财神的信仰有关,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在唐代,民间就开始盛行“送穷鬼”。送穷的方式因地而异,在正月初五这一天,有的地方是在纸上画一位蓬头垢面的妇人,是为穷神像,把其画像绑在草把上,恭恭敬敬地送出门;有的地方是用纸造出妇人,是为“五穷妇”,丢在大道边;还有的地方是将家中的垃圾扫除大门,意即将穷气送走。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送走旧日里的一切贫穷困苦,迎接富贵美好生活的心理愿望。

  送走了穷鬼就该迎接财神了,民间认为正月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正月初五零时,人们就准时放鞭炮,点烟花,喜迎财神,并为财神贺辰,祈求财神保佑财源广进。

  (四)人日节的民俗活动

  正月初七,俗称“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传说女娲初创世,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来管理这些动物,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是为人日节。有《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裁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宜,登高赋诗。”可见,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此外还有吃七菜羹、登高赋诗的习俗。这些习俗都是人们在新年里表达对新生命萌生的喜悦之情的方式。

  (五)元宵节习俗

  农历的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夕节”,“元”是第一的意思,“霄”指夜晚,元宵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是春节群的最后一个节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庆贺,可以说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狂欢节,中国元宵节的魅力核心就一个字“闹”,主要表现在其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中。元宵节的习俗活动可分为两类,一是祭祀类,主要有祭神、登高、走百病,送灯等活动。二是游玩类,主要有张灯、赏月、猜灯谜、吃元宵、舞龙狮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闹元宵,展现了节日里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