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满族的春节习俗

时间:2022-11-25 20:14:55 春节 我要投稿

满族的春节习俗

  满族历史悠久,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那么, 满族人们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满族的春节习俗,欢迎阅读!

满族的春节习俗

  满族的春节习俗 1

  满族的春节

  满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所谓“奉省岁事,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节有特殊的风情。

  春节: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日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贺新春,谓之“拜年”。

  吃饺子叫揣元宝 满族春节撷趣

  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节前,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满族过年,习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萨其玛,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

  满族的春节习俗 2

  所谓“忙年”,是满族,当然也包括其他民族准备过年的物品,置办年货的俗称。满族农家忙年从腊月初直到除夕,约一个月的时间,家家户户充满着忙年的气氛。在满族看来,忙年并不仅仅是准备年货,而是包含着充满内涵的迎春祈盼。可以说,忙年是农家岁时文化中对过年意识的文化积淀。比如在满族农家中有这样的'俗语:“一进腊月门,便有过年味。”“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可见,一进腊月人们总是有喜庆即将来临的感觉。

  “忙年”包括淘枯米、杀年猪、做豆腐、打年纸等一系列内容。这期间家族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分工。妇女要准备整个正月一家人所需要的食品,如包枯豆包、烙粘饼子及为老人孩子做过年的新衣服,男人要杀年猪、灌血肠、备干柴、打年纸、写对子、挂红灯等。这些习惯相沿已久,约定俗成,以致不少地方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后,每天都有具体习惯性的事做。如当年普遍流行的忙年谣:

  二十三,灶升天。

  二十四,写对联。

  二十五,扫房土。

  二十六,煮年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蒸供花(祭祖用)。

  二十九,糊香斗(供天地用)。

  三十晚上守一宿。

  这种忙年因地方不同,忙年谣也有区别,有的地区这么说:

  二十四,写大字。

  二十五,掸尘土。

  二十六,砍猪肉。

  二十七,赶年集。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把油走,贴上对联烫上酒。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天有“灶升天”之俗。满族人关后,规定这天“祭灶”。这天晚上供奉的供品有灶糖和粘饼等物。如黑龙江省民国八年(望奎县志)载:

  是日晚,于鬼神位前点灯焚香,制成马鸡狗等物,供诸案前。高粱一握、错草一把、‘锡糖一碟。供片时,以搪少许抹于灶门,焚香莫酒,取马狗等物附于灶神纸牌焚之。放爆竹数声,谓之送灶神。

  民国十五年《双城县志》载:

  以糖瓜为供品……并以林秸编小马、小犬、小鸡各一,陈粮草及水各一盆,意谓饲之。

  当时,满族民间在灶旁东墙上供灶王爷、灶王奶奶二神像,他们身着清代服饰端庄而坐,两侧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像下面横一块长条板,放置供品。小年这天晚上,“置桌于灶神牌位前,或新釜盖以_上,不另设桌。陈列袜米、谷草、净水、灶糖各一碗”。传说,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到民间查访各家各户民事的。灶王每年回天上汇报一次,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正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送人上路就要有马代步,为此祭灶时才有以林秸做的马、狗、鸡等,而且还要备足草料。陈设灶糖或枯饼,是为了粘灶王的嘴。俗语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灶王爷被迫受此“厚礼”后,上天汇报时就不会说这家的坏话。祭灶一般在傍晚掌灯时,先向灶王爷上三灶香,然后向灶工爷磕头。再把灶王像揭下来与所有的马、鸡、狗等一并烧掉。即为他回天上送行,边烧口里边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坏话少讲,过年回来多为你供香。”当人们念叨这套俗语时,与其说是给灶王听,倒不如说是对自己的一种自警自省。

  小年祭灶之后,总要扫房,打扫房子卫生,当时流行年末扫尘歌:

  腊月二十五,掸尘扫房土。

  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

  腊月二十九,脏土全搬走。

  “赶年集”也叫“打年纸”。当时人们将“赶年集”也称“打年纸”。就是春节前要到集镇上买过年的东西,如:蜡、纸、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糖果、佐料等物。最初的购货形式,是铺子用纸把所买的东西打成纸包,所以称打年纸。

  赶年集时,家庭殷实富裕的大户人家,有赶大马车办年货的,一般人家常套上牛车或爬犁,而贫苦之家只能拿着包袱皮步行去。但是即使再穷的人家,没钱借钱也要去赶年集。赶年集意味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渴望。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满族农村赶年集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赶年集的内容丰富了,春节的气氛更浓了。

  除新鲜蔬菜、肉鱼蛋果、年画、挂历、鞭炮外,有的人家将电视机、电唱机、收录机等都买回来。一进腊月二十以后,乡村大路上,大小车辆熙熙攘攘,马车、牛车、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往来不绝,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富裕了,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忙年时,满族还有“二十七,杀公鸡”的讲究,“鸡”与“吉”谐音,求吉祥,把吃鸡称为“吃个喜儿”。

  大年三十贴春联(对子)、春条、挂签。过年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古代的人们,最初在年三十,在桃木板上写上字挂在门旁,表示这户人家求吉迎春之意。五代以后,在桃木板上题字已成为春节的一项岁时习俗,苏轼在《除衣野宿常州城外》诗中有:“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这样的诗句,反映当时桃符的内容已春联化了。春联流行于明代。据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令公卿王侯及平民百姓家,过年“悉加春联,帝(朱元璋)征行出观以为乐”。清朝建国后,满族人很早就接受了这种习俗。据清人杨宾的《柳边纪略》记载,东北地区的满族,“岁除必贴红纸春联,联贵四六”。

  满族春联的内容多以迎春,求吉利、富贵为主要内容。春联之外还有春条,字数多少不等,最少四个字,如“双喜临门”、“出门见喜”、“四季平安”等,农家在自家的粮仓、猪圈、牲口棚、鸡架等贴上春条,如,“五谷丰登”、“肥猪满圈”、“六畜兴旺”、“鸡鸭成群”等。

  和春联、春条相呼应的是“挂签”。挂签,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囚当时贴在门媚,故又称“门彩”、“门签”。据(燕京岁时记》载:清朝时,挂签“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有咫尺,粘之门前,与桃符(春联)相辉映”。满族很早就接受了挂签这种文化。据调查,在今黑龙江省五常县营城子满族乡民关人赋家,藏有乾隆年间的满文挂签,上面刻有满文。挂签以五色彩纸手工剪成,或用刀刻成缕花纹画案(包括文字)。

  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40厘米长,25厘米宽),花纹衬出中间的文字有“恭贺新年”、“福”、“寿”、“祥”等字样。挂签下方剪成“福”“德”贴挂在门窗或门神下,一般三张同贴,以阴数表示吉祥之意。满族最初挂签是用于祭祀,专门贴在祖宗牌上方或两侧。如满族人家的亡故之人不足年岁,就贴白色挂签。挂签在满族风俗中有驱鬼邪迎吉祥的作用。挂签是满族一种民间的传说剪纸艺术,它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满族文化,也培养了许多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家,是满族岁时民俗文化之花。

  除夕饭与祭祖接神。满族最重视除夕饭,是合家团圆饭,辞旧迎新饭。一般下午3点开始。饭前全家族的人按长幼给所奉的各位神上香,再按顺序磕头,然后长辈上炕坐主位,子孙们则跪地给长辈拜年,这时长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众晚辈。然后,放鞭炮。放完鞭炮后开始吃团圆饭。按习俗这顿饭不许有鸡和蛋。因为“吃鸡”要拉“饥”荒,吃“蛋”则子孙淘气捣“蛋”。

【满族的春节习俗】相关文章:

满族春节的习俗01-26

满族婚嫁习俗01-16

满族的崇鹰习俗02-11

满族春节的风俗02-06

满族春节风俗02-06

关于满族清明节习俗精选01-17

满族传统春节风情01-19

满族春节的特殊风俗02-06

满族怎么过春节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