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蒙田随笔集读书笔记

时间:2021-01-04 09:41:16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蒙田随笔集读书笔记

  导语:大名鼎鼎的蒙田随笔集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了,下面整理了两篇相关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蒙田随笔集读书笔记一

蒙田随笔集读书笔记

  我并不知道以超现实画风闻名世界的达利还涉足写作,画书籍插图和编辑领域,直到翻开《蒙田随笔》这一刻。

  这本书,出版于1947年,达利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从蒙田的全部随笔中编选出18篇,并绘制彩图16幅、黑白插图21幅来图解、阐述。读它,你既享受了文字中煮茶论道的侃侃谈兴,又经历了视觉上超现实符号的怪异惊骇冲击,还时不时会挑战一下你的脑力:该如何解读这带有达利标记的蒙田?

  蒙田宣称自己写随笔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悦世人,而是为了自己亲朋好友的便利:在他离世后,他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找回他的性格和情绪的某些特征,从而对他的认识保存得更完备、更真切。我想,只要不是纯粹为了功利写字,每个爬格子的人心中,或多或少都存了这样的念头吧?!只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蒙田这样:决不用巧言令辞来装饰自己,而是用最诚实最质朴的笔来描绘暴露自己,不隐藏也无需故作姿态呢?蒙田他甚至不愿用成文之后更趋成熟的想法去更新替换写作当下的思路,只为了保持每一篇随笔新鲜出炉时的痕迹,让读者在文字中看到时间流逝的印迹。这,大概也是我选读此书的另一原因吧。

  此外,你会发现,经历了5个多世纪时间浪潮的冲刷,沧海成桑田,斗转星亦移,世界也彻底变换了格局,可是蒙田的思想结晶,依然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指引着我们迷茫的心灵。

  我很遗憾,时至今日,我的记忆力愈发不能信任。如果之前,记忆还勉强可说是呈漏斗型的容器,读过的书,多少会留下点痕迹。那么现在,我可怜的记忆已经日益趋向圆柱体,翻过的书,常常是风过无痕。于是,我打算发挥烂笔头的功效,勤奋文抄,以补不足。

  《论习惯》一文,简言之,就是提倡蒙田本人尊崇的怀疑主义。因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会使我们的感觉麻木不仁,对我们的判断和信念施加影响实在是太轻而易举了。而我们必须也警醒得认识到:习惯往往带有强烈的偏见,不少被当作绝对的、确定无疑的见解接受的东西,除了它们具有古旧习俗那饱经风霜的面目外,其实没别的靠得住的地方。因此,智者应该让自己的心灵从喧嚣的尘世间隐退,保持心灵的自由,使自己能不受习惯约束地判断事物。

  《论孩子的教育》一篇,我总结了一下他的教育理念,相隔500年,仍旧适用。只可惜中国人太多,路太窄,少了这样的先驱去改变现状,也少了充足的资源去贯彻执行:

  1. 教学不应该猛灌硬塞,而是该提供各种见解看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识别和选择。

  2. 学生才智存在差异,课程和教师所用方法,自然不能完全一样,而应调节教学速度,适应学生个人能力,师生之间保持协调一致。

  3. 死记硬背不等于知识,得像蜜蜂,要采蜜,也要酿蜜。

  4.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和欲望才是最重要的。

  5. 教学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要润物细无声式的,要令人愉悦,而不是教鞭加呵斥,板着脸孔枯燥说教。

  6. 塑造心灵的同时,健康的体魄也同等重要。

  我们不必把外在事物的性质当作自己的借口,而应该到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人平时的一举一动,不管多么微不足道,都是在表现自己。

  同情和悲叹似乎表明事物本身尚有可取之处,而嘲笑则表明事情毫无意义。

  《论醉酒》:以圣贤也醉酒,说明一个人不管多么有智慧,毕竟还是人。再有智慧也无法更改命中注定的一切。还有什么比做人更脆弱、更悲惨、更空虚呢?

  《论荣誉》一文中提及:第欧根尼提倡要坚决蔑视荣誉;西塞罗则热衷于追求荣誉,甚至认为若不是考虑美德所伴随的荣誉,那美德就不值得向往;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应避免走两个极端,既不孜孜以求也无需刻意逃避。而事实上,我赞同不能为荣誉而追求美德,而应为心灵安适而追求美德。至于荣誉,则该归功于命运偶然的注目,是在追求美德的过程中附着的影子,取决于照着你的光源的位置,而不能视作追求的终极目标。因为追求本身就是愉快的,你所做的`努力可以增加你所追求的事物的量,这些努力是最终结果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人更应该切实关注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向他人显摆。人应该为了自己而勇敢,这样在遭遇命运打击时意志才会坚强、百折不饶。

  《论自以为是》:不管是公众还是个人,凡是极大的谬误都产生于对自己估计过高这个温床。我们一般都是只观察别人,很少观察自己,这一直是我们聊以自慰的方式。毕竟自我是非常令人不快的观察对象,为了不让我们因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过分沮丧,我们本能的转移我们审视的目光,转向外部。我们都在随波逐流,谁要是回过身审视自己,会非常吃力。但与其批评他人,不如把自己的目光转向自己的内部,关注自己,思考自己,认识和感受自己。因为,只有你自己的目光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我们生活的世界束缚了我们的目光,但朝向我们自己的目光会变得开阔,虽然不管目光是朝内还是向外,都难逃虚空二字,但离自己越近,虚空程度就越少。唯其如此,我们才不会把别人的罪过看得很重,却轻易就宽容了自己的罪过。此外,胸襟坦荡的人不应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要让别人充分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才是真正的善。

  当读到“要指责一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非常容易,因为其中肯定是充满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难的是如何改善它。要让民众蔑视旧的体制非常容易,难的是要建立一种更好的体制。”时,我想到的则是如今俯拾皆是的对政府、执政党、社会体制的指责、抨击、嘲讽与抱怨,却很少见到有建设性的立言和更多实际的行动。是不是,我们也该在手指指向外滔滔不绝之前停下来好好想一想,该如何趋难避易呢?

  《我们无法感受纯正》:快乐总掺杂着痛苦,人类无法享用纯正、完美的东西。既如此,奉劝读者诸君:内心过分单纯和敏锐、看问题的目光过于明察秋毫,实际并无好处。处理人间事务时粗线条即可,不必过分深究。世间万事万物,总存在太多彼此矛盾的方面和各不相同的形式,考虑多了,反而迷茫。

  蒙田看起来似乎还是个女权主义者,或者是平等主义者。在《论维吉尔的诗》一文中,他就妇女贞洁观发表长篇大论,最后导出:世间恶行,比淫荡更有害、更违背人性的有千百种,可我们衡量恶行的轻重时不是依据它们的性质,而是考虑我们男人的利益,所以女人们才会受那么多的约束。

  《研究哲学就是在准备死亡》:人世间的一切智慧和思索就目的而言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教人不惧怕死亡。只要能正视死亡,人就摆脱了一切束缚和羁绊。生命的效用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如何利用时间。假如你从生活中得到了享受,就该心满意足,毫无怨言的离开这个世界;假如你不知道如何利用好你的一生,活着也乏善可陈,那又何必在乎失去生命?

  深以为然也!

  蒙田随笔集读书笔记二

  前几日突然兴趣来了,捧起那本买了很久的《蒙田随笔集》,第二篇即是《论悲伤》。九十年代初第一次读到这篇,惊异于散文可以这样写,作者随手拈来的历史典故尤令我着迷。还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就从文字中体会了那种无以言表的悲恸,所幸日后的生活中未有切身体验过,或许我们大多数人也如蒙田一般“生性愚钝”,从而与这种感情绝缘。“小哀喋喋,大哀默默”(Light cares can talk: huge ones are struck dumb)这句引自Seneca(塞內加)的名言一直印在我的脑海深处,多年后,看到有个译本翻成了“轻微的烦恼唠叨不休,真正的烦恼默不作声”,顿时意境全无。

  蒙田对于“悲伤”(法语tristesse,英文译作Sadness)这种感情是予以否认和排斥的,认为它是“有害的,不理智的”,这正是他写此文的动机。我感兴趣的却是他引用的大量典故。想起网上有篇论文推断西方历史大部分属伪造,论点有诸如西方没有像中国那样完整的编年史,西方历史学家只是从考古和古人书籍的只言片语来推断历史云云。先不说政府钦定的二十四史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所谓“有史为鉴”,历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后人思考并有所进步。西方历史的很大一块确是与神话传说和宗教交织渗透的,但后代文人学者政治家却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发,这样读史才有意义。

  下面是《论悲伤》的全文,早期的译本已不可寻,参考英文版在手中这个译本上作了些改动。{}括号里是我对典故的展开阅读。

  据说,埃及国王Psammenitus被波斯国王Cambises打败并俘虏后,看到同样被俘的女儿穿着女仆的衣服去为波斯人打水,他身边的朋友无不泪流满面,唉叹不已,他却一言不发,目不转睛地盯着地面;稍后,又看见儿子被押赴刑场,依然无动于衷;但是,当他看见一名亲信也在俘虏队伍中时,却开始拍打脑袋,表露出极大的痛苦。 {公元前525年,波斯军队侵入埃及,Psammenitus刚刚继承王位便成为波斯人的阶下囚。这位短命的埃及国王能被人记住,应归功于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中记载了上述场面,并引发了一个道德故事,见下注。}

  同样的事情最近也发生在我们的一位亲王身上。他在特朗特得悉哥哥的死讯,这位兄长是家族的支柱和光荣,不久后又得知家族的第二希望他的二哥也去世,这两次突如其来的沉痛打击,他都以惊人的毅力承受住了。但就在几天后,他的一名部下意外身亡,这最后的不幸事件把他击倒了,他难以自持,陷入极度的悲恸与悔恨之中,以至有人得出结论,说最后那次死亡才真正震撼了他的心灵。其实不然,因为他心里已经装满了痛苦,再多一点点就越过了忍耐的极限。 {所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位亲王是Mayenne的公爵Charles de Lorraine,在他的两个哥哥第三代吉斯公爵和第二代吉斯枢机主教先后被法国国王亨利三世派人刺杀后,成为法国天主教的领头人,并最终于1596年与亨利四世缔结了和平条约,结束了法国新教徒与天主教徒的宗教战争。此君还被传为蛋黄酱Mayonnaise的创始人,这种乳白色清香微甜的冷酱汁正是他领地Mayenne的厨师调制的。}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道理去解释前一个故事,事实是当Cambises问Psammenitus为何他对亲生骨肉的生死无动于衷,却无法忍受朋友的不幸时,埃及国王回答说:“只有后一个痛苦可以用眼泪表达,前面两个远远超出了任何的表达方式。” {希罗多德的原文英译是"my own misfortunes were too great for tears; but the woe of my friend deserved them. When a man falls from splendour and plenty into beggary at the threshold of old age, one may well weep for him. " 希罗多德的重点不在于悲痛的表达而在于道义,蒙田在这里加入了自己的解释。波斯王冈比西斯听到这个回答被感动了,下令赦免Psammenitus的儿子的死罪,但为时已晚;冈比西斯又释放了Psammenitus,还让他重新当上埃及国王。但Psammenitus不甘于做波斯人的傀儡,煽动埃及人造反推翻波斯的统治,事情败露后畏罪自杀。Psammenitus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悲剧人物,而冈比西斯也不比他强多少,这位征服者后来因发疯被篡权。}

  这或许可以解释一位古代画家在作品中的处理方式。Iphigenia走上祭台,周围的人对这位美丽少女无辜殉难的关切程度各不相同,画家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描绘他们不同程度的痛苦,当画到少女的父亲时,一切艺术手段都已用尽,画家便让他用手将脸遮住,仿佛任何表情都不足以体现他的悲痛。 {特洛伊战争中为使希腊船队能顺利出海,主帅阿伽门农听从预言家Calchas的建议,将长女伊菲革涅亚献祭给阿耳忒弥斯女神以平息她的愤怒。阿耳忒弥斯同情伊菲革涅亚的无辜,用一头鹿代替了她的牺牲。阿伽门农因隐瞒献祭女儿的计划而遭致妻子的仇恨,十年后被其与情夫设计谋杀。伊菲革涅亚在神庙里担任女祭司,终生侍奉女神阿耳忒弥斯。}

  所以在诗人们的想象中,不幸的母亲Niobe失去了七个儿子,接着又失去了七个女儿,她不堪忍受亲人尽失的痛苦,伤心过度最终变成了一块石头。 {Thebes的王后Niobe最骄傲的是她有14个孩子。因冒犯太阳神阿波罗和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的母亲而遭致惩罚,7个儿子7个女儿被阿波罗兄妹先后射杀。}

  痛苦把她变成了石头。 —— Ovid (奥维德)

  痛苦的力量达到及至时,可以震动整个灵魂,使其失去自由行动的能力。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会使我们身不由己,动弹不得,只有尽情地哭泣和哀号,心灵才能得到些许松弛和慰藉。

  痛苦终于为哀号让开了一条路。—— Virgil, Aeneid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代表作有史诗Aeneid《埃涅伊德》和诗集Eclogues《牧歌》。在但丁的《神曲》中,维吉尔被称为老师,邀请但丁去游览地狱和天国。}

  费迪南国王与匈牙利国王的遗孀在布德一带打仗,有位德军将领名叫Raisciac。前方运回一具阵亡骑兵的尸体,他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有目共睹。和大家一样,Raisciac对士兵的死亡深表同情,也好奇地想知道死者的身世。当死者被卸去盔甲时,他才认出原来是自己的儿子。在众人的恸哭声中,他一言不发,没有掉一滴眼泪,他直直地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看着尸体,直至心中的悲苦突然凝固了他的生命力,砰的一声倒在地上。 {出自十六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Paolo Giovio的Historia sui temporis}

  说得清楚自己受多少煎熬,他受的煎熬其实不大。 —— Petrarch

  想表达难以忍受的相思之苦的恋人们是这么说的:

  我是多么不幸啊!爱情使我失去理智。一见到你啊,Lesibia,我就神魂颠倒,说不出话来;我的舌头变得僵硬,一股热流在我的四肢流淌;我的耳朵嗡嗡作响,我的眼前一团漆黑。 —— Catullus, Carmina {出自古罗马抒情诗人卡图卢斯的《歌集》第85首,Lesibia是诗人给他爱的女子取的名字,源于他钦佩的希腊女诗人Sappho——Sappho的出生地是Lesbos,Lesibia的真身是比诗人年长十岁的有夫之妇Clodia. }

  因此说,在突发激情和最冲动的时候,我们往往无法完全表达我们的痛苦或信念;我们的心因为陷入成见而不能自拔,肉体因为爱情而显得虚弱和倦怠。因而有时会产生支持不住的情形,比如热恋中的男女突遭变故,他们处在欢乐之中,正因为炽热的爱情的力量,才更加感到事实的冷酷,如同当头泼来的冷水。大凡可以品味和领会的感情必定趋于平庸。

  小哀喋喋,大哀默默。 —— Seneca, Phaedra {古罗马悲剧家、斯多各派Stoic哲学家塞内加,暴君尼禄Nero的老师和顾问,后被尼禄赐死,生平比其笔下的悲剧人物更具戏剧性。}

  意外的好消息同样使我们喜出望外。

  她一见到我和四周的特洛伊士兵,就失去了神志。仿佛见到可怕的凶兆一般,她目光呆滞,四肢冰凉;她跌倒在地上,长久说不出一句话。 —— Virgil, Aeneid

  有个罗马女人看见儿子从坎尼溃败(The Battle of Cannae)中安全归来,惊喜过度而死去;Sophocles和暴君Dionysius乐极而亡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他的名言Death is not the worst evil, but rather when we wish to die and cannot. Syracuse国王Dionysius the younger为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里斯之剑)的始作俑者,柏拉图曾把建立理想国的希望寄托在Dionysius身上,最终以失败告终。蒙田说这两人死于兴奋,没有确切史记};还有Talva,读着罗马元老院的授奖喜报死在科西嘉岛上。除此以外,我们在本世纪还有Pope Leo X的例子,他朝思暮想,终于得知攻陷米兰的消息,因为大喜过望,结果发高烧死了。 {利奥十世教皇出生于美第奇Medici家族,从小生长在宫廷,爱好文艺哲学。担任教宗期间,为筹集修建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的资金,大量推销“赎罪券”,引起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写下批判赎罪券效能的《九十五条论纲》,从而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还有一个更加著名的例子证明人类的这一弱点:古人记载,辩论家Diodorus无法在学校里当众驳倒对手的论证, 最后无地自容而自尽了。

【蒙田随笔集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蒙田随笔读书笔记07-03

蒙田经典语录07-28

《蒙田随笔》读后感02-28

培根随笔集简介05-29

蒙田-生活是一辈子的事02-05

《培根随笔集》读后感06-02

军训感受随笔集锦12篇12-17

培根随笔集读后感12-15

读书笔记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