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

时间:2022-09-06 12:07:2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精选10篇)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 篇1

  在我即将离开我喜欢的那座城市之前,我开始阅读麦卡勒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宽敞的书店大堂里随意翻开一本《心是孤独的猎手》,跳过所有扉页上诸如“二十世纪百佳英文小说十七位”这样的宣传字眼,直接翻倒了开头。“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是在一起。”她这样写到,两分钟后,决定买下这本书,因为这个伟大的开头。

  这是一本像洞一样的小说,既清晰可见,又深不见底,五六个人物,若干种生活,若干个深深的隐藏着的自我,却有着相同的孤独,做为一个同样写小说的人,想到她23岁就写出这样的小说,难免让人有些绝望,但是有些东西是文字意气以外的东西,我合上书,久久的凝视着封面上麦卡勒斯那双清洌而孤独的眼睛,一个身患残疾的又瘦又高的有着一张娃娃脸的女人,一个双性恋者,一个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女人,她所有的故事,描写的都是四个字,永远孤独。

  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是在一起,有一天,两个哑巴中的一个离开了,剩下的一个哑巴来到人群中,他立刻被人们所包围,因为他不说话,所以每个人都以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上帝”,他们向他倾诉,仿佛找到了他们孤独的出口,但是,“上帝”从来没有真的听懂他们的话,他有属于他自己的孤独,所谓心心相通,都只是一场误会而已。哑巴同样也活在误会之中,依赖着自己内心的固执而生存,坚定的相信那个离去了的伙伴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音。在整个的故事中,只有一个人是不孤独,也因此不需要依赖任何其它人而存在的,那就是那个离去的哑巴,但他除了是个疯子以外,还是一个任性的贼。直到有一天,离开的哑巴死掉了,随之而来的,是一切都分崩离析,世界在下沉,下沉,前方只剩下一片永无止境的黑夜。

  若是几年前,读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也许会哭,而现如今,我只是放下书,到外面给自己倒一杯水喝而已,因为我知道故事里的任何一个人的孤独与我无关,就像我的孤独与任何故事都无关一样,虽然我们看上去是那么的相同,会忍不住设想,是否我们还可以沟通,但这就像书中所描绘的一样,那只是一场误会。

  但是我依然会像所有的人一样有些不甘心,我接下去又找来了她的其它两部小说,《婚礼的成员》和《伤心咖啡馆之歌》,然而,麦卡勒斯自己也没有找到出路,除了让孤独的人更孤独,这个世界,没有出口。《婚礼的成员》是成长的孤独,《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爱情的孤独,所不同的是,等我读到了《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时候,所看到的已经没有绝望,只有绝决。

  世界上本没有上帝来帮助你走出孤独,哪怕貌似上帝的人,此生也只出现一次,那就是辛格先生,那个优雅的哑巴,他出现在麦卡勒斯23岁那年的故事里,然后他死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回来过,在《婚礼的成员》中,麦卡勒斯不仅仅连一个假想的“上帝”都没有给过那个十二岁的小女孩麦淇,连完全不能理解麦淇,但至少能够互相陪伴的两个伙伴,家里的黑人保姆和表弟也相继离开了。没有一个微笑,麦淇所有的出口甚至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场婚礼,但是当她来到婚礼的时候,她终于懂得了,她的孤独与任何人无关,这个世界对她丝毫不在意。

  成长的孤独也许还可以对未来基于一丝希望,但是未来总有一天会来到眼前,我们总有一天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样寄希望于未来,于是我们纵身扑向爱情,这就是《伤心咖啡馆之歌》,对于灵魂深处总有着巨大的孤独的人来说,爱情永远是一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两个人的,它是一个人逃脱孤独的出口,所以爱一个人,远比被人爱要重要得多,马文爱上爱米莉亚小姐,爱米莉亚小姐爱上那个叫雷蒙的罗锅,而罗锅又爱上了马文,三个各不相同的人,三个同样被孤独诅咒的灵魂,三场注定没有好下场的爱情,他们的爱情都与被爱者无关,形成的是一场怪异的轮回。虽然爱米莉亚小姐令人同情,但我却不能因此憎恨马文和罗锅,因为在巨大的孤独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上帝,没有救赎,只有孤独,伤心咖啡馆,它是孤独旅人的最后一站,马文和雷蒙走的时候,将爱米莉亚小姐的一切都捣毁了,烧毁了。,你若真要在她的小说里寻找出路,这就是麦卡勒斯最后的出路,你爱的人和爱过你的人,他们都于你无关,爱,只是让人更孤独,更加互相憎恨的东西。

  “到第四年,爱米莉亚小姐从奇霍请来木匠,让他把门窗都钉上了板,从那时起,她就一直呆在紧闭的房间里。”

  在我所遇到的作家中,还没有人能像麦卡勒斯一样把孤独描写的这样迷人的呢,我并不为她的作品而伤感,在我看来,麦卡勒斯自己对读者也丝毫没有此意。和小儿女们的孤独不同,麦卡勒斯的孤独是巨大的,正因为这孤独太巨大,有时候反倒让人更加坦然,仿佛是再渺小的灵魂,一旦拥有了这样巨大的孤独,也会变得强大起来,这强大,就像孤独本身一样是无法超越,不可战胜的。如果你还因为孤独而感到忐忑不安,忧伤不已的话,那么,这之能说明你还不够孤独。这才是麦卡勒斯式孤独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谁能画出孤独的样子?这是阅读麦卡勒斯之后,久久在我心里徘徊的一个问题,孤独原来总是有着不同种的颜色,梵高的孤独是流光四溢的灿烂星空,马尔克斯的孤独担负着的是一个民族。海明威的孤独总带着硬硬的壳,而麦卡勒斯的孤独却是木质的,仿佛我心中的孤独,早已随着我的年华老去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笔直的冲向天空,向着那虚无生长,什么也无法将它阻挡,直到有一天,我们和死亡相逢,它使你强大,但它和任何人无关。它深深的扎根在你的生命中,永远不会退场。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 篇2

  从不受他人感想干扰的私人阅读中,对麦卡勒斯那些孤独的描述对象,最能获得感应的是经历成长之痛的青春期女孩。在《婚礼的成员》里,是弗兰淇。在《心是孤独的猎手》里,是米克。

  在已届中年的咖啡馆老板比夫的眼里,那个12岁左右的米克有着瘦长的身子,灰亚麻色的头发,穿着卡其布短裤,蓝衬衫,网球鞋,第一眼看去象个男孩。有时会拖着几个流鼻涕的弟弟,除此之外,总是单独一个人。比夫在咖啡馆里等待米克的到来,她的粗鲁和孩子气奇怪地占据了他的心。成长中的米克就象打磨中的瓷器,粗砺、紧绷却又锋利地划过他单调而滞钝的生活。

  在米克身上,被划分出两个地方——“里屋”和“外屋”。学校、家和每天发生的事放在“外屋”,音乐藏在“里屋”。那是一个对音乐极度敏感的孩子,总有一首钢琴曲或是其他曲子,在她脑子里转来转去。她有着惊人的通感能力,莫扎特的曲子——“闻起来有春天雨后的味道”,“有时候他的音乐像是五彩缤纷的水晶糖,有时候却是她所能想象的最温柔、最悲伤的事物”,让她每次听时心脏都会缩紧。而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音乐的开头像天平一样,从一头摇晃到另一头。像散步,或者行军。像上帝在夜里神气活现地走路。”而第二乐意竟是黑色的,“不是悲伤的,但整个世界都死了,都黑了”。安静、隐秘的夜晚,米克坐在别人家屋外的树丛里,听着屋里的收音机放出的音乐,感觉象这样美妙的音乐简直是世上最令人伤心的事。她被音乐击中了,在听完第三交响曲后,她轰然躺倒在地上,抬头看着天,音乐给她留下了伤害和空虚。

  越是敏感的孩子,在成长中丧失的越多。她盼望能有一个地方,可以大声地唱歌,但是她没有自己的空间,有些曲子,太私人了,没法在挤满人的房子里唱。她的梦想——她作的曲和画,以及一把破琴,只能藏在床底下的一只大帽盒里。她省下午饭的钱请人教识谱,这让她整天都处于饥饿中。然而不久以后,她弟弟巴伯尔射伤了邻居的小孩,为了赔偿,她们全家陷入了困境,她不再有午饭钱了。于是,她再也无法待在“里屋”了,而是被家人打扮成16岁的样子去荐工,成了一名普通的店员。

  象打磨到一半就被遗忘的坯具,丧失了成形为瓷器的机会,她提早介入了现实生活的磨损中,一下子蜕掉了青涩的外壳,卡其布短裤替换成了裙子和脱丝的丝袜,一径地粗砺下去了。 “里屋”的音乐象被锁在了离她很远的某处,让她再也触摸不到。

  成长是否必须付出丧失幼细内心的代价,也是否只有粗壮的心脏才能对付贫乏的生活,从孤独走向群体是一种必须的进化还是选择性的妥协?

  我只看到,夏季的花朵在9月开始凋落,最终一朵也不剩。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 篇3

  《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是首次出版于1940年由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小说。

  这本书看得断断续续,不仅仅是因为情节的单薄,更主要的是书中营造的压抑气氛。

  读完,如释重负,却又陷入了反刍的状态。书中以一个完美的聋哑人辛格为核心,围绕着他,重点描写了四个人物,一个是痴爱音乐富有个性的少女米克,一个是自认为有解放黑人使命的黑人医生考普兰德,一个是看似冷漠实则富有同情心的咖啡馆老板比夫,还有一个是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杰克布朗特。

  他们都胸怀着志向或者理想,可是身边没有人理解他,当他们遇到了辛格,便都热情地把心中所想滔滔不绝地说给他,一个聋哑人听。

  而辛格总是微笑着点头,礼貌地用便条进行回复。事实上,辛格的心中只惦记着一个人,安东尼帕洛斯,一个贪吃的有着精神疾病的肥酒鬼。

  这本书我最困惑的就是辛格对待这个朋友的感情,可以说安东尼帕洛斯一无是处,而且对辛格非常的冷漠,可是辛格却怀着恋爱一般的感情对待这个朋友,甚至当安东尼死去后,他一反平时的温文尔雅,变得粗暴无礼,最后甚至饮枪自绝。他用枪杀死了自己,也杀死了孤独。

  读到辛格得知安东尼逝去后的反常,我甚至认为安东尼就是辛格最隐秘的内外,也许他也渴望着如安东尼一样任性、贪吃、酗酒,然而他只能做出如别人希望的那样,彬彬有礼、公正安宁、智慧通达,所以当安东尼死去,他的归宿与寄托也轰然倒塌,最后他也生无可恋了。

  书名是《心是孤独的猎手》,米克、比夫、杰克、考普兰德都把辛格当作知心,就像辛格把安东尼当作挚友,而真相是他们都太自以为是。存在于这个世界,根本不要指望有人能够真的理解你。

  于是想到了屈原,吟唱着九歌的屈原,宁溘死以流亡的屈原,他终究没能突出孤独的重围。所以我更喜欢苏东坡,没有人理解他,他就去田间与农夫对话,去寒塘边找孤鹤对话,去梦里里找亡妻对话,他被贬黄州杭州儋州惠州,远到了海之角,然而他依然乐呵呵,炙羊骨做东坡肉,写寒食帖作东坡词。

  我的人生观里,觉得孤独并不可耻,关键自己要能在孤独的城堡里开辟花园,纵然外面凄风苦雨,从窗外望出去,依然有娟娟花魂。

  这本书看得太辛苦了,不做推荐。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 篇4

  作为一名独生子女,在与父母的代沟中,孤独对我是最好的诠释。那时,孤独似烈酒,愈醉愈欢,直到《心是孤独的猎手》这杯浓茶,泡进我的生活。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作者麦卡勒斯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小说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

  作品以一位聋哑人辛格对另一位患有精神病的聋哑人安东尼帕罗斯的单相思为主线,以黑人医生科普兰,少女米可,工人运动者杰克和咖啡店老板比夫对辛格的信仰为支线。辛格活在爱上一个人的幸福中,因为他不会说话,又能读懂别人的口语,时常带着赞赏的微笑,让身边的人们敬若神明。

  辛格是一名会打手语的聋哑人瘦子,他狂热的迷恋着安东尼帕罗斯——一个只关心吃喝玩乐的聋哑人胖子。安东尼帕罗斯是贪婪的无底洞,他疯狂地勾引着辛格,辛格见到他拼命打着手语,辛格认为他能懂,可是他只关心着辛格带给他的这些那些。他活在贪婪的孤独中,最后因病去世,而辛格却陷入了情感的孤独,开枪自杀。

  辛格与安东尼帕罗斯曾有一个好朋友,卡尔,三个人相处很融洽。已患有精神病的安东尼帕罗斯以为卡尔偷喝了他们所有的杜松子酒而对他大发脾气,把卡尔吓走,之后他们就没遇到新的朋友。他们是孤独的陪葬者,辛格不断地传输着爱与执着,可怜的是他选错了人。我最恼火的是每次当辛格拼命打着手语,安东尼帕罗斯却漫不经心的各种神态,他在一点一点地将辛格消磨殆尽,辛格却毫不在意,认为这是值得的——疯狂使人沦为走狗。

  科普兰是反对种族歧视的一名医生,但是身为白人的辛格没有对他不满,他相信着辛格。他为了黑人的崛起努力,但他将他的伟大抱负强加到子女而不被理解,最后因癌症离开了镇子。流浪工杰克的遭遇与他相似,他到处帮助工人阶级,也因得不到支持而离开了小镇。他们认为辛格是唯一懂他们的人,正如辛格对安东尼帕罗斯一样。最后辛格的自杀使他们孤立无援,沦为失败者。他们都是很强硬的人,辛格生前他们还见过面,一起讨论革命,一开始还一拍即合,最后却因为彼此的小固执一哄而散。尽管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最后却一事无成,他们也付诸了行动,但是强硬成了他们致命的.缺点,所以与人相处很重要。就好比班干部竞选,凶巴巴的人可能会陷入孤独,吃几分亏,即使他们有能力去管理班级。“哪里有暴政,哪里就有反抗。”

  热恋音乐的少女米克同时也喜欢着辛格。她将世界分成里屋外屋,外屋是不理解不支持她的人,而里屋是辛格和音乐。嘈杂无趣的外屋令她厌倦,她选择独自待在她安静的里屋,创作自己酷爱的歌曲,想象自己的未来。但是她光有富裕的思想而没有物质的资本,在辛格自杀后暂时放弃了音乐,去了一元店做销售员。她像极了现在的学生,志向高远而嗷嗷待哺。她肯为自己的梦想付出,放弃了一份友情,最后却被生活制约。想想捧着手机的自己就觉得羞愧,不会做饭只会吃,做着清华的梦玩着游戏,我们的青春就这样从指尖滑落。令我感触最深的不是米克,是米克的弟弟。他喜欢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女孩,虽然她很少理他,但他还是坚持喜欢她,最后他朝她开了一枪,他本不想开枪,可是孤独下的灵魂,多么的不自觉。

  比夫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他是咖啡店老板,出于自身身体障碍,对“畸形人”抱有同情。他很少与妻子进行同床生活,但妻子的突然离世让他深受打击。作为旁观者的他每天料理着咖啡店,重复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好似脱离世界存在的局外人,这个大千世界似乎与他没有丝毫关系。他的孤独是最直接的,时不时帮帮朋友,没有固定的友情。他有洞察世界的能力,但是孤独使他迈不出手脚。他是我崇拜又不能效仿的偶像,生活需要打交道,闭关锁国最终只会败北。

  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觉任何事物,在加上孤独后,都失了几分完美,多了几分单调。在迈向成功的同时,我得离孤独远点……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 篇5

  “我们都是孤独的总和,一颗星星的闪亮,不足以构成一个星相。一棵大树的总和,集结单一的重量”。听着这首歌,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心是孤独的猎手》。

  本文作者卡森·麦卡勒斯,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她的一生遭受着疾病的痛苦,三次中风导致着她在29岁时就瘫痪了,她虽是孤独的但并没有倒下,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

  这是一个孤独的故事。美国的南方小镇,八月漫长沉闷的下午,人们本应在自己的职位上工作,而人们却在午夜的咖啡店里喝着冰啤酒徘徊。在美国,黑人是会遭到歧视的,黑人渴望得到平等。麦卡勒斯写黑人对于自由的隐忍与矛盾的苦痛,那些期望于改革的人,疯狂绝望却又依然坚定地向前走的决心……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至的故事,在那些灰暗的天空底下,那个温和的聋哑人用他的孤独预示了美国这样一个狂乱年代的变更。没有人能摆脱掉孤独的影子,至死方休。

  Alone指独自一人,lonely指内心的寂寞。就这两个单词便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心灵的寂寞。就像干枯的泉水,即便焕发生机也不再像原来那样甘甜;像在黑夜的人们,即便有一盏灯为他们而照亮,心里还是很惧怕;像是被生活所逼迫的人们,即使获得了平等,他们也不会再真正的开朗。“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这句话说得没错,一个人独自走在街上,虽是一人但并不寂寞,因为他可以欣赏路边的风景,他可以感受到多彩的世界。他的心里不寂寞。而虽在繁华的闹市,心寂寞则人寂寞。——“灯火阑珊人各自,今夕不知何夕!冷冷清清,几番回首,又恐前尘寂。”

  现在有很多孩子得孤独症,他们不愿意说话,不愿与人交流,他们只想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他们害怕别人闯进他们的世界,所以每当有人来跟他说话,他们总是很恐慌。

  我们每个人都是小小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是孤独的,我们也开心。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没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也觉得丰富多彩,所以我们都是孤独的总和,都是一颗晨星,一颗小树苗……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 篇6

  看《心是孤独的猎手》时,正是夜晚,天气闷热,窗边放着一点葡萄酒,我突然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孤单的人。

  有一点微醉。但没有彻底醉。会想象一下,那些带着醉意工作和生活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这对我来说,当然是难以理解的。

  我清醒惯了。

  不想冒一点点的险,打开窗睡觉,都算一种冒险。公众号刚发了一篇文友的稿子。看到有好多好多的留言,真是羡慕,她真有人气。我甚至去搜索了一下,一篇文章下面最多可以精选多少留言。这么有人缘的女人,是什么样子呢?是怎么做到的呢?突然有些好奇。

  不走出舒适区,会限制自己的想象力。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卡森·麦卡勒斯20岁就开始创作的。我在那个年龄的时候,思想认识还远未达到她的深度。那时,一本《简爱》,里面优美的语言,就已经让我大为倾心了。纵然也孤独,却从未深入思索过,孤寂的本质。

  无意中读到这本书,是缘于一个阅读软件举办的活动。读满五分钟,就免费赠送电子版。只读了五分钟,我就已经被吸引住了。故事的开头,就是从前有两个哑巴,每天安静相守。可是某一天,其中一人生了病,经常闯祸。另外一个,不得不各种为他善后,甚至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可就是这样,也保持不了现状。好友被亲戚送到精神病院去了。

  从此辛格孤身一人。只能隔一段时间,去远方看安东尼帕罗斯。他明显离不开这个亲密的朋友。因为他习惯用手语,向安东尼帕罗斯倾诉每日的所思所想。我很想知道,他们后来怎么样了,于是,在每天还有其他事情的情况下,我还是挤出时间看完了整个故事。孤独,其实是大部分人的宿命。最后安东尼帕罗斯去世了。得到这个消息后,辛格觉得活着再无意义,果断自杀。明明,有另外三个人习惯向他倾诉,当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而他,在他们面前,就像安东尼帕罗斯对他一样,沉默倾听,仿佛理解并懂得他们。

  而实际上,并不了解。

  他并不真正需要他们。就像安东尼帕罗斯,其实对离开他,也没有太深的感觉。这种依恋注定是不平衡的。更像是对另外一个人的幻觉,和理想投射。

  深切喜欢辛格的那三个人,一个是有音乐天分的贫穷少女。一个是社会主义者。另一个是想要改变同类命运的黑人。都是在当时环境里,与众不同的,曲高和寡,不被接纳的。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都有精神世界里的痛苦,和不甘心,不安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是孤独的,弱势的。

  只有辛格,给了他们一种错觉。觉得周围,终于有了完全接纳、支持他们的人。那么唯一的真正的朋友。这个故事,就有了悲剧的意味。他们不明白,辛格为什么隔一段时间,就会消失一下。也不明白,为什么辛格可以放弃他们,突然去死。又为了什么而自杀。

  当那个被他们理想化的辛格,不复存在时,少女不再做音乐梦,而是成了平庸的售货员。黑人老了,生病了,被亲人送往乡下。社会主义者觉得再无留下的理由,离开了这个地方。

  我仿佛看到作者,那个正处于青春妙龄的女孩,她深切的忧伤,和她那远远超出年龄的孤独。寂寞,和孤独,是不一样的。人们环绕着辛格,他不再有时间寂寞。然而安东尼帕罗斯不在,他感觉到的,是无法被任何人代替的孤独。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 篇7

  孤独向来是个谜,伟大的作家或多或少都涉及到这一生命的母题。而卡森.麦卡勒斯无疑是一位佼佼者。这位22岁就因创作《心是孤独的猎手》声名鹊起的作家一生坎坷,15岁误诊风湿热,经历三次中风,29岁瘫痪,年仅50去世,似乎只能用急景凋年来慨叹。

  作品的底色往往和作者底色相融。这本书苍凉而迷乱,充斥着卡森.麦卡勒斯独特的生命体验。开篇即是主人公辛格和好友安东纳波罗斯的分离。两人皆是哑巴,他们一同居住,一同生活,虽然个性截然不同,却彼此珍惜。好景不长,安东纳生了一场大病,愈后性情大变,做出一些荒唐而惹人厌烦之事,甚至小偷小摸,最后被他的表哥送进了精神病院。辛格自此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与孤独之中。

  而后小说围绕着辛格的生活,小镇里各个人物纷纷登场。纽约咖啡馆的老板布兰农,喜欢莫扎特的米克及其一家,精通维修的流浪汉杰克,郁郁不得志的黑人医生科普兰……

  每个人的孤独不同且不可消磨。杰克心怀理想,追求真理,身处底层却不甘,熟读马克思,范伯伦,疾世愤俗,内心火焰无处安放。正如他谈到“一个人自己心里明白,却无法让人理解”,也有无奈“怨恨是从贫穷开出的最珍贵的花朵”。

  喜欢莫扎特的米克是一个庞大家庭的孩子,她热爱音乐,学着自己编曲,渴望拥有一架自己的钢琴。而她的生活没有给与她这样的条件,在这个偏远的小镇里,那些繁华和美丽都是奢求,身边围绕的尽是琐事。

  热爱观察的人类的比夫是近乎异类的存在。开咖啡馆在他眼里倒并非是正事,反而是琐事。他身上有几近冷酷的气息,还有一个多病庸俗的妻子。

  近乎奇迹的黑人医生科普兰在周围黑人中备受尊敬,他热爱真理,不信上帝,不满身边黑人的麻木不仁,希望他的同胞能够摆脱歧视压迫,但不被理解。渴望孩子培养成“合乎使命”的人,事与愿违,他的孩子恰恰成了最庸俗的人。

  正是这些人物的交织,孤独交织成网笼罩在这个小镇上空。在阴暗的基调下,似乎辛格是唯一的光亮。在小镇人眼中,辛格平静,善于倾听给人以安慰。在我看来,辛格似乎变成了一种神秘的象征。黑塞作品《彷徨少年时》出现的德米安,是主角生命的引导者,具有神性,也是主角所寻求世界的守护人,文中主角向德米安寻求答案,将他视作爱人。诸君眼中的辛格。杰克向辛格请求认同,觉得他了解自己的思想全部;米克将辛格视作特殊,无处安放的孤独在他身上找到寄托;科普兰把辛格看做益友,为他的善心而倾倒。连小镇上不认识的居民都把辛格看做与众不同的人。他就恰如一面观世镜,所有人都能从他身上寻找到自己渴求的部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足以安慰人的,温和的,善良的人竟会因为无法忍受挚友离去而举枪自杀,让这场孤独的交响乐到了崩坏的边缘。

  更荒诞的是,辛格身为一个哑巴,多数时候也无法完全理解诸人的话语和痛苦,只是善意的接纳。他在对安东纳的信中写道“他们都是大忙人。事实上,他们太忙了,根本不能为你描述清楚他们。我并不是说他们没日没夜的工作,我是指他们心中有无数念头,所以无法平静下来。”在提到杰克时“他觉得我和他之间有个秘密,但我并不知道那个秘密是什么。”

  德米安具有神性,所以从不迷茫,而辛格只是凡人。有趣的是,当杰克、米克、科普兰、比夫同时来到辛格房间时反而引起了剧烈的争吵。这似乎有些畸形,但或许如尼采所感叹“人性,太人性了。

  孤独无解,换句说法即人生无解。最后,米克辍学成了一名售货员,再也寻不到心中乐曲,深感欺骗直到麻木。杰克没有寻求到支持者,反而杀死了人,抱着他的狂热逃离。科普兰患上肺痨,被迫离开小镇,从此要和他深感愤怒的亲属一同生活,而他那被锯掉双腿的儿子和他的姐姐还向上帝寻求恩赐。

  看似旁观的咖啡馆主人比夫,与生前的妻子不和,两人无话可说,可当她死去,他竟也无话可说——不是没有爱,但更多的是一望无际的空虚。

  作者如此残忍而又轻描淡写,小镇人各色的人生,零碎的片段,但却表达了一个共识:爱是一时的治愈,而孤独则是永恒的伴侣。

  比夫和他夫人是死别,生前两人的心却远隔千里,无话可言。而辛格无比渴望与安东纳交流,渴求陪伴却未能得到,最后走上了死路。能言者不知何所言,莫能言者却渴求,一种悲剧性的啼笑皆非。主动者和被动者,男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孩子和少女,老者和青年同样被孤独围剿。长的是孤独,长的也是人生。

  孤独是个破坏分子,让人荒唐,让人心碎。身为凡人的我们也只能与之共存。人人共同,不论你是不是爱莫扎特,爱马克思,爱革命,是个哑巴,是个咖啡馆馆主。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这是马尔克斯的话语。而作者卡森.麦卡勒斯拥有的是荒谬又深刻的人生所带来的孤独,恰如她笔下众生。我疑心她的灵魂都遗落于此,都是化身,于是冷酷,于是痛苦,于是空虚,恰如玻璃,一摔即碎。

  有些文章批评她笔下某些人物明显的畸形和怪异,她则正面回应:人们对病态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一个作家只能说他的写作是内心的种子在潜意识中萌芽开花的过程。自然界不是不正常的,只有没有生命的东西才不正常。对作家来说,只要是脉搏跳动、能够活动、能够在房间行走的东西,不管它正在做什么,都是自然的和有人性的。

  不论如何,这本书确实不留情面,书中千回百转,致死不休的孤独,恰如人生。与此同时,这本书不免让我想到了一部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同样孤独的让人心碎。主角Lee一直在失去,自己的失误让他失去他的孩子,继而他的妻子离开了他。由于哥哥病故,他只好重回曼切斯特这个伤心之地照顾侄子。尽管他们有许多快乐的时刻,他还是想要带着侄子离开。而侄子却不能放下熟悉的一切,同时又渴望与母亲生活,很遗憾,侄子的母亲再嫁,见面只有无言,而lee与前妻试图重归于好,为她当时只顾自己的痛苦没有顾忌到他的感受而道歉,而Lee却早已无法原谅自己。

  并没有能够重来的,可以挽回的人生。就像Lee最终回到了波士顿,没有久留,就像最后辛格举枪自杀,永远抛弃了那个迷乱的小镇。难道一切只能希冀于死亡或是逃离?死去长眠于地下,而活着的要么麻木,要么被欺骗,要么欺骗自己,要么空虚。

  以《超脱》里的一段台词作结:人们彼此疏远,内心却支离破碎。每一天结束,也许你是常人中偏执又疯狂的那一个。你急于融入人群,因此又一次变成了随波逐流的群居者。为此你付出的代价,是一种长期的超脱的痛。不论幸是不幸,你的挣扎,无人能见,无人能懂。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 篇8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周,一开始看这本书其实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的,当然还有封面那双充满故事的眼睛,后来读下去感觉还挺沉重的,这是一本关于孤独的书。

  作者描画了几个人的成长与经历,孤独、安静。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与目标,可他们却在一次次与身边的人的沟通中遭受失败,处在无人理解的孤独境地中。每个人都害怕孤独,都不愿意每天生活在孤独与寂寞中。一开始看的时候确实很压抑,但到了后头就释然了,大概是发现并且明白了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都有这样孤独的人在挣扎的生活,充满不安却又充满希望。

  小镇上的这些人被内心的理想和期冀所桎梏,一直在渴望被尊重被倾听,所以他们喜欢辛格,因为他是一个聋哑人,他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也只是一个好的倾听者,辛格友好而沉默,他总是安静倾听,但他只向一个人倾诉——安东尼——另一个哑巴,虽然对方从来都懒得回应,但辛格知道,对方懂自己,这里只有一个人从不倾诉,哑巴安东尼,可最终他成了暴躁的精神病人,看到这里感觉有些许的讽刺。

  这本书从哑巴辛格和他的哑巴朋友安东尼开始,然后以辛格的葬礼结束。悲惨的结局使我明白,人无论何时都要有一份寄托和希望,否则离尽头就不远了。

  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过滔滔不绝的诉说,带着星星的眼睛,挥舞起来的双手,强烈的倾诉欲,而最终在毫无回应中归于沉默,于是灵魂开始习惯在黑暗中迸发出无数火光,又暗自殒灭。渴望倾诉而又害怕倾诉,渴望被倾听却又害怕被倾听,这才是孤独的本源吧。

  孤独是时刻都存在的,不要试图逃避它,要勇敢面对内心的孤独,必要的时候享受孤独,学会倾听也学会倾诉,更重要的是勇敢面对自我,面对孤独,怀着一份寄托与希望,勇敢的面对生活带来的一切,经历人生带来的悲或者喜,最终才能笑看人生。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 篇9

  “心是孤独的猎人”,工作在23岁时出版。当我第一次得到这本书时,我拿了巴基斯坦,我的指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迷人的脸颊,灰色的眼球,一点点的平均值。我仍然无法帮助猜测她的生命,写作尤其是写作的?

  Genius小说家,我认为这种过度评估是合理的。她的洞察力就像一个微相机,它只是到处都是。结合了传统血液的张紧语言和常规血液的比喻,不可能说。

  邪恶美国小镇,漫长的夏天,平庸的人口。每个人都互相面对,就像电影上的一部电影。有时候我会想到歌手的温柔脸,以及听到莫扎特在草地上的女孩,记忆力味道,是一个未知的香水。

  在圣经中,爱永远不会停止。所以在麦卡卢斯描绘的世界里,孤独就是爱,它永远不会停止。我一直在考虑为什么我们必须抵抗世界,随着外面的任何入侵,从另一个方面,如果它就像海绵,它会做什么?Splrah说,没有人会在年轻人中孤独,渴望紧密和理解。这种感觉显然是矛盾的—希望理解但拒绝沟通。毕竟故事远非,我们也会变老,只有寂寞仍然无知?8月,其余的是一个沉默的比喻。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 篇10

  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会永远跟随着人永远不会离去,那么我想,我的答案一定会是孤独。

  但麦卡勒斯没有用爱情和自由的惨烈或迷茫来描述关于生活与孤独的一切,它更像是一首平淡生活的序曲,一个街区上的人,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和追求,也有他们各自无法为人所知的希望与失落。它没有十分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这本书并没有所谓的主人公,每一个出现的人,都是关于孤独的主人公。所以,对于《心是孤独的猎手》的评价一直呈现出两极化,部分人强烈否定,另一部分人又高度赞誉。

  或者说,这本书并不是讨论孤独本身,而是人们怎样在琐碎的生活里,一点点感知属于自己的孤独。

  印象最深,或者说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哑者辛格的部分。他一直有一个放在心上,无比在乎的聋人朋友,而这个朋友并不懂得他对他的关爱,甚至不可能给予相同的回应,而辛格对他的期待似乎也并不是所谓的回应,只要对方好好活着便好,哪怕是坐很久的火车去见他,能够见到他,似乎都是与孤独无关的。而后来,当这位朋友去世时,辛格先生终于选择了开枪自尽。

  有时也会想,孤独其实并不是孤身一人,也不是无法依赖,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孤独的理由。也许,有的人需要的是鲜花与掌声,有的人需要的是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的人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又比如,如辛格先生一样,需要的是同类和爱的寄托。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好像时时刻刻都有孤独在跟随着,甚至慢慢它们成了影子和癖好。但如书的名字一样,人的孤独其实还是源自内心,外界给的冷终究不及心底的寒。也许,生活需要每个人去学会如何与自己和平共处。

【孤独是心的猎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05-25

猎手阅读及答案02-14

《孤独之旅》读书笔记02-03

孤独之旅读书笔记11-30

孤独之旅读书笔记12-27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书笔记02-04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书笔记01-13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书笔记01-20

孤独塞满了心的伤感心情说说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