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学与教的心理探秘》读书笔记

时间:2024-01-11 11:15:06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与教的心理探秘》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与教的心理探秘》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与教的心理探秘》读书笔记

《学与教的心理探秘》读书笔记1

  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好书——《学与教的心理探秘》,作者:徐卓娅,本书由三个篇章组成,‘空间de奥秘’、‘千姿百态de音乐’、‘娓娓道来体态语’等;这本书是在美国受到Rosalie A。Haritun编写的《课堂音乐教师的救命稻草》一书的启示,编写的一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集体音乐舞蹈教学的“救命稻草”,成为一本既符合学与教的心理规律,避免师幼在集体音乐舞蹈学习情境中的不必要冲突,又能提升师幼共同享受音乐舞蹈学习快乐水平的教学指南。另外,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没有过多的大道理,而是运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案例以对比处理的方式呈现出来,每个案例看起来都是那么地似曾相识,阅读过后会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当我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是怎么解决的?书中解决的办法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在以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下面我就谈谈对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案例吧!

  在空间拥挤的情况下,没有经验的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是正常的。教师应该首先告诉他们:挤有挤的乐趣!然后在引导他们去发现,挤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办法做相互不干扰的动作,这就把拥挤空间中共同游戏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智慧传递给了孩子们;书中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二、三,木头人》,教师发出指令“跑吧,要停了。”停,都别动,很好!”另外一个则是“一、二、三、跑!停,你别动,你们别动,我生气了,都上位!”同样是一样的活动,教师的提醒在前,让幼儿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收到的效果就会不同。

  在舞蹈活动中,如果发生个别调皮的孩子“捣乱”怎么办?一位老师拉着这位小朋友的手说“我们一起跳吧!”而另一位老师则是大声训斥“谁让你们打架的?大家的不是好孩子!”,在上例中,教师适时地自然插入,让两个孩子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因而没有造成情绪的对立,活动得以继续开展。

  另外,在娓娓道来体态语中,还提到了有关教师手指、眼神的正确运用,这些都是日常教学中的小细节,在这些小细节中,可以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很受用。书中还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课堂上,一个小男孩想去摸摸前面一个小女孩的发夹是软的还是硬的,一个教师是用静悄悄的身体接触和柔和、坚定的目光,对他进行提醒,另一个教师则大声的呵斥“你怎么又乱摸别人?”同样遇到了这种情况,前一个教师的行为既保护了个别幼儿的自尊心,又不影响其他幼儿的活动。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如何更巧妙地采用空间接近、身体接触和表情、目光等体态语言和孩子们进行自然有效的沟通。

  在集体舞组织的'过程中,保持集体舞的整齐统一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然而,如何才能保证“整齐统一”呢?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组织《顽皮的小绅士》这一集体舞蹈中,教师为了帮助幼儿区分左右手,采用“标记“的方法,在幼儿的一只手戴上白手套,肢体一侧贴上标记的方法,在组织的过程中,这样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区分左右手这一难点,使活动更顺利地开展了下去。

  在这本书最后的附录中,提到了四个论题:“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学探秘”“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探秘”“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教学探秘”“幼儿园音乐舞蹈欣赏活动教学探秘”,这四个论题也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每一篇都蕴藏着丰富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让人读了以后有种想上去试试的感觉。

  读了一本好的书,除了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外,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去亲自实践,将书本中的东西为自己所用,读书的意义就在此。

《学与教的心理探秘》读书笔记2

  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把曾经接触过的一些教育教学方面书籍又选择相关章节细细研读了一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每一次阅读环境的变化,心境的不同,动机的差异,都使此“义”有很多的不同。为应付考试的读书与因实践的需要且结合了实践的心得进行的读书又有不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的“阅读”有“实践”这片肥沃的土壤滋养才显得枝繁叶茂。

  我的研究课题是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相对而言,教师、教材、教学环境等就是“客体”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研究必然要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研究当然也要以对主客体各要素的认识为前提。在阅读皮连生编著的《学与教的心理学》时我重点阅读了“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等相关章节,感触还是比较多的。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教师的成功

  从心理学上角度看一个教师成功的原因与其认知特征、人格特征、专业技能相关。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与日常认识不同,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其智力和知识储备之间并无显著相关,这也为“学者未必是良师”做了注解。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教师智商不低,知识储备也算充足,甚至也都有

  比较辉煌的优良学习成绩的历史,平时甚至还有些自命不凡的味道,但教学中却并无多少建树这样的现象了。

  与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相关的是一个教师的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条理性。古人云:“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就是说“茶壶里煮饺子”类型的人是做不好教师这份工作的.。教师专业确实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努力地结果。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成功教师有两个重要的人格特征:

  (1)富有热心和同情心

  (2)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在自我的教学实践中,在向其他教师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成功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其工作的影响深有体会。单位时常举行公开课活动,偶尔也有机会出去参加教科研活动会听到不少教师的讲课,在这样的过程中确实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所有成功教师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富有热情甚至激情,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会迅速被感染,全身心投入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之中。他们对学生的鼓励形式多样,除了热情洋溢的赞叹,目光鼓励,还“煽动”其他同学用掌声来表示认可等等。你能感觉到教师的目光在洞察课堂上的每一位同学。有些教师课堂板书清晰,字迹潇洒,吐词清晰,课堂组织有序,课堂各环节环环相扣,这样一堂课似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整堂课鲜有与学生的目光交

  流,目光冷淡甚至冷漠,对学生的鼓励也仅限于“好”“还不错”的简单口头表达。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束待点燃的火把,需要教师用热情去点燃,没有这样的师生互动,一堂课就失去了灵性,缺乏生动的气氛,课堂效果自然是要打折扣的。

  二、读书感悟点滴

  1、新课程理念早有渊源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探索都在使教育教学更符合规律。

  在读书过程中我有这样一段摘记:“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的口号,认为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罗杰斯说:‘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时建设性的和值得信赖的’。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不应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应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经验学习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需要有真挚的感情,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的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儿童自我导向的学习。

  在心理学领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调研究行为,认知心理学家强调研究认知。唯独情感领域的研究一向被忽视。罗杰斯基于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非指导性教学并不注重具体知识的教学,他把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的充分实现

  罗杰斯提出了心理治疗的三条原则: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移情就是要有意识、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不加判断地认可学生。真诚就是表里一致,不装模作样。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中情感的作用,强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针对这段摘记我写了这样一段心得体会:罗杰斯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情感的重视弥补了传统教学观的不足,与新课程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只有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生的主体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唤醒学参与意识。

  在《学与教的心理学》的阅读过程中我有这样一段摘记:

  “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是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提出区分讲解式教学和假设式教学。采取后者,师生便处于合作状态。学生不是静坐在椅子上的听者,而是投入系统的阐述中,有时还可在其间担任主要角色。发现教学法的四大优点:提高知识的保持、增强智慧潜能、激励学生内在动机、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

  针对这段摘记我写了这样的心得体会: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十分的经典,对于国外先进文化的学习在任何时侯都是必要的。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都来渊源于人本主义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都是人本主义光辉思想的体现。

  2、读书时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以上学生具有基本阅读技能以后,对于学习语言信息来说,看书的效果优于听讲。"我写了这样一段(心得体会)

  现代社会终身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学习没有止境,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素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至于像一根蜡烛,在燃烧结束后,不知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教师应该像一棵树一样与学生一起成长,在知识的沃土里,根深才能叶茂。以各种方式学习,有计划的读书,接触各种途径的信息,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理论深造。总之,多学习,爱学习,才能体会真正的教学艺术魅力,而不是被动地从事教学工作抹煞教学工作本身应有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以上学生具有基本阅读技能以后,对于学习语言信息来说,看书的效果优于听讲。"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心理学上的这句话让我找到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点心理学依据,多学习总是没坏处的。这说明我县推行我校倡导的“一三六”教学模式中的“一”张讲学稿中课前导学质疑检测等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学与教的心理学》主编皮连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学与教的心理探秘》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先学后教心得12-22

《教海漫记》读书笔记08-10

先学后教心得18篇12-23

先学后教心得体会03-10

探秘五类面试问题07-18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04-17

心理学读书笔记06-20

论语学而篇读书笔记01-20

《教育学》读书笔记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