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史记读书笔记

时间:2023-04-07 09:26:2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史记读书笔记(1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史记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记读书笔记(14篇)

  史记读书笔记 篇1

  假期里,我读完了《史记》。通过它,我看到了卧薪尝胆的勾践,善于用兵的孙武,围魏救赵的孙膑,知错就改的廉颇……仿佛真的看到了魏惠王的十颗夜明珠,赵惠王的和氏璧;秦始皇焚书抗儒,商鞅立木取信也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项羽的故事最使我受教。

  在“鸿门宴”之前,项羽的谋士范增早就看出刘邦是日后与项羽争夺天下之人,请求项羽在宴会上将其刺杀,以除后患。但项羽没能听从他的`建议。范增又派项庄在宴会上舞剑刺杀,可时机太晚,被刘邦看出,刺杀失败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听得进劝告,不要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有一次,门口有个小贩在搞抽奖游戏。正好我兜里带了五元钱,看着那些“奖品”,不禁心动了。于是,我拿出一块钱。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说:“不要抽啊!那是骗人的!”我却听不进去,把所有的钱都买成奖券。结果,我一个也没中。直到现在,我还十分后悔,五元钱,就这么装进了小贩的腰包。这都是因为我没有听那个同学的劝告,一意孤行。

  之后,项羽和秦军展开了一场战斗,项羽凭着勇气,破釜沉舟,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又把所有做饭的锅砸碎,每个人身上只带三天的干粮。军队由于没有了退路,个个视死如归,以一当十,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不能知难而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有一个周末,爸爸带我去“跳跳虎”游乐园玩。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走钢丝。开始,我很害怕,有爸爸拉着我的手才敢走。可是刚走了一会,爸爸突然把手松开,自己先走了。我很害怕,心想:怎么办?钢丝这么危险,我一个人怎么走啊!这时,我看到一个比我小的男孩在我后面,一步一步地走着,旁边没有一个大人。我心想:他那么小都敢走,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也开始走。走了几步,我找到了窍门,走得越来越快,终于到达了终点。

  《史记》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欢它。

  史记读书笔记 篇2

  想起来一本叫【历史不忍细读的书】没有看过,只在书店里看到过封面。只是书名给我留下印象很深。

  前些天看【史记 留侯世家】。不禁想起来小时候看的故事书。书名好像是【敬老的故事】是父亲买来的,现在想来当初父亲肯定经过思考之后的选择。里面的故事多已经想不起来,只是关于张良拾鞋的故事,却意外的留在记忆里。现在还记得书页内插图,白描速写,长袖布衫青巾缠头的张良,面目慈祥笑容满面的黄石公。这个故事在我还没有读书的时候,就在晴朗的夏夜听父亲讲过。待到自己可以识字读文的时候倍感亲切吧。黄石公故意坠鞋于桥下,让张良帮他捡起来穿上,如是者三。张良恭敬从命得到黄石公的赞扬,传奇书助其成为一代名相。

  在童稚未开的时期这样浅显易懂的故事情节,易于接受和理解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小时候也很想自己能够遇到黄石公,得到不世出的异书。于是看到白胡子的老头就觉得很亲切。

  然而及至前些日子读到史记留侯世家,才真切接触到这段故事的出处,看到后人杜撰演绎之前的样子。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 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 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太史公笔下的黄石公读来似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风清扬。而文中的张良的人物形象则更鲜活可亲。想来素昧平生被要求给别人穿鞋子,对于好歹还算世家子弟的张良来说,应该是一件很挺不容易的事情。也难怪张良会‘愕然,欲殴之’。这也很符合一个弟死不葬散家财求客刺秦,背负国仇家恨躲避秦兵追捕,外表低调内心火热的壮士形象。(这一段也很符合张良在后来生活阅历和社会身份转变之后,性格也发生变化的一个参照。这是后话,以后再详细表述)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又长跪履之。这也恰恰反映出其良好的'素养。符合其一个世家子弟尊老敬老的家教背景。无怪乎黄石公会发出孺子可教的感叹。及至后文黄石公授太公兵法,抛下后十年兴……十三年见我于济北云云,则多有穿凿附会之感。有种淡淡的神秘和命运的色彩。

  当年太史公作史记时距离当时留侯助高祖逐鹿中原,平定四方,南面而立的年代已经过去惠、文、景、武4代之多。名为历史又何尝脱得了民间传说的牵绊呢。高祖尚且有斩白蛇为民除害为之附会,作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又怎么会免得了被粉饰呢。

  最近 年龄渐长越来越觉得时不我待,觉得自己还有好多书没有看,好多学东西还要学习。我还想把大字章法练好,也想在学一下英语,还想再去看看高中时候接触的散文小说,还想把经济学再好好的研究学习一番……可是总发现自己的努力和热情都是短暂而易逝,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而空虚……

  史记读书笔记 篇3

  始而苍荣的历史,映照着盛世的余晖。大江东去,卷席着千年的尘浪。落木潇潇,黄河滚滚,风呼啸,马蹄急,五千年的风尘无法将她湮没,她就在这里。

  轻启扉页,此书,名曰《史记》。

  人文初祖,公孙轩辕,血战蚩尤。中华文明自此发端,炎黄子孙从此傲立于世。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天下为家,大夏王朝四百年的光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六百年殷商,成汤兴起,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几经兴衰却终了于武王伐纣,大周又揭开了另一页属于它的历史。

  西周末年,幽王无道,为博美人一笑,点烽火,戏诸侯。青铜编钟敲响了大周王权的丧钟,诸侯争霸,几百年春秋,又是几百年战国。一杆杆旗帜的倒塌,一座座城墙化为灰烬,一个个马革裹尸的生命,无数个家庭的妻离子散,无数次边境国界的推移,王侯势力的此消彼长。尊王攘夷,问鼎中原,齐晋秦宋楚。三家分晋,时代的.更迭换来了另一种局面,七雄争霸,合纵连横。

  春秋战国的更迭终于结束了一个龙腾万里的时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咸阳秦皇两千年哉!长剑舞当空,绘江山壮阔诗篇。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其谁夸!灭六国而并天下,千里铜铸城墙,帝王万世基业,谁人能奈我何?设郡立县,同轨同文,小篆隶书,圆形方孔,前无古人的功绩最终成就了始皇,成就了一个朝代的辉煌。

  秦末农民起义踏碎了泥泞的道路,也踏碎了秦帝国的统治。项羽三年灭秦,划天下而封诸侯,成为掌握着秦王汉兴国家命运的西楚霸王。楚汉相争又带来了四年的战火与硝烟。汉祖刘邦,最终成为天下共主。汉,又是一个繁盛的时代。

  在《史记》中,我寻觅到了古贤人的踪迹。感慨着当时的惊心动魄,思量着曾经的纷纷扰扰,也真切的感受到历史的豪迈,悲壮与心酸,更体会到了华夏民族不屈服的勇气和力量。也正是这股力量,让中华民族豪迈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尽管前途是怎样的坎坷,她都一直坚持走下去,五千个春秋从未放弃。作为炎黄子孙,不屈服,不言弃应是我们生活的坐标。回忆往昔,这些又何足道呢?那些所谓的困境与波折,笑了,也就过去了。用信念扭转乾坤,让勇气绽放奇迹,用倔强勾勒未来!

  岁月枯荣无言生命终始,乱世波折何喻命运坎坷?即使时间崩落,岁月横断千古,她依旧在那里,永不屈服,永不言弃!

  史记读书笔记 篇4

  最近正在阅读《史记》,作为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作为其作者的司马迁更是因其而铭刻于青史。

  还记得司马迁编写《史记》的宏愿:“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于历史,各家评说不一,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读《史记》一书,它确是司马迁历尽心血而成的一家之言,但却总觉得它遵循了先秦历史传记的原则:“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读司马迁之《史记》里的人物传记,始终可以看到这一为人立传的原则。

  自从五四运动之后,我们离我们民族的本源渐行渐远,总有人说我们是没有根的一代。是啊,西学东渐之后,我们接受着西方的思想与文化,我们抛弃了太多属于我们民族本源的东西。我们被束缚在这近百年的小小的传统里,遗忘了我们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我们已找不到去哪里扎根。

  华夏大地之广阔,我们生根于其上。而负载着华夏大地的,正是民族与文化。然而在这广阔的的大地上,却被西来的黄土覆盖,不去挖掘,便不会找到我们民族的生根的土壤。乍看之下,我们以为表面的那层黄土便是我们生根的土壤。

  近百年由西方提出的寻求真实的.历史,还历史以真实,我开始去以一个有欲望、会犯错的普通人的模板去分析历史人物,然后觉得所谓的中国的史书不过是为帝王将相宣扬功绩的统治工具而已,觉得所谓历史不过是由胜利者撰写的谎言而已,觉得在专制的王朝里留下来的不过是一部语言精美的小说而已。

  然而现在想想,自汉以后,历史选择了儒家,作为儒家至圣的孔子,其推崇的正是立德、立言、立功这三不朽,写史以此为原则本是理所应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书的用处在于以史为鉴,以“三不朽”为原则写出的史书,不正是可以将此用处发挥得更好吗?不是更加可以警示世人,培养仁人志士吗?

  然而困于这百年来的对于历史的观点,对于史书,对于《史记》做出了如此误会。

  追寻历史的真实没有错,但是我们观阅历史的原则不正是以那时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来解读吗?然而囿于追求真实历史,却将这一原则视为无物,也是实所不当。

  今读《史记》,得出这一体会,也许是最大的收获了。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相信以后然会有更多的体会与收获。

  史记读书笔记 篇5

  我读了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好书==“史记.虽无暇博览全书,粗读部分章节。但已感到这是一本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好书。

  【史记】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司马迁所著。这部鸿篇巨制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而且,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处处闪耀着优秀中华文化的灿烂光芒,篇篇蕴含着华夏文明历史积淀的丰厚底蕴。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记载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大事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不仅如此,史记还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在司马迁的笔下,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展现在你的面前。带领你进入她们的世界,讲述着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既有帝王的言行和政绩,也有世家王侯的兴衰。还有社会各阶层有显著事迹可传的人物。他勾画出了古代社会几千年来的历史面貌。作者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把各地的风土人情、民族的风俗习惯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感到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虽粗读其书,只能领略一二,但感触颇深。很多历史画面久久萦绕在我脑际。其中刚直不阿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遭遇,更使我想了很多很多。也许是家乡有端午节包粽子以纪念屈原的缘故吧,阅读其文后,我感到屈原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位伟人。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生活在楚国衰亡的`时候。他在政治上有宏伟的报复和深远的预见,但遭到统治集团当权派的打击。随胸怀大志却忧郁失望而死。当时正处在战国末期,楚怀王昏庸无能,屈原虽持正确的政治主张,终因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谗言而疏远了屈原。 使屈原的报复不能实现,也使当时的楚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到严重挫折而面临危亡。古之帝王出一言而满庭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在他们儿中,只能听进歌颂之声,而对不歌颂者视为忤逆,时日一久他们看到的都是趋附谄媚、惟命是从之人,这些人虽是庸碌之辈却精于迎上之道,他们可弄虚作假,造谣惑众迎合圣意,粉饰太平,讨得“龙心大悦”而对正直的有抱负、有能力的贤良之士予以迫害而使这些嫉贤妒能的小人往往得逞。

  正是:贪顽只顾讨便宜、前奸已笑其遭变、后狡方思又出奇、败败亡亡常若此。

  纵观历史,何止皇帝老爷如此,而今一些地方长官,当权者患此疾者也为数不少,耳之所听皆歌颂之声,目之所见皆恭敬之态,心之所想无不如愿以偿。时日一欠,自然是宵小之徒环绕,正直之士远离!

  但愿这历史上的悲哀不再重演!

  史记读书笔记 篇6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那就是《史记》。它讲述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开始,到西汉武帝年间共三千年历史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了许多人物:有爱国的屈原、有机智的蔺相如、还有英勇的`飞将军李广。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知人善用的勾践。

  说到勾践,大家想到的自然是著名的《卧薪尝胆》啦,那么,就让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黄河游下有两个小国家:吴国和越国。双方都想打败对方,成为春秋霸主。开始,吴国把越国打败了,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带着家人去吴国,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奴隶生活。过了三年,勾践吃尽苦头,受尽侮辱。后来,勾践的臣子送给吴王夫差很多美女和金银财宝,夫差很开心,便放勾践回他自己的国家,勾践回国后,就搬进了简陋的房子。他把猪的苦胆悬挂在屋内,不管坐着还是躺着,总可以看见苦胆,并时不时地尝尝胆汁,让自己知道”苦“的滋味。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而睡在柴草上面。不忘亡国之痛。他常常提醒自己说:”你忘了在吴国所受的耻辱?“而吴王夫差,天天呆在后宫里,一连几个月不上朝,忠臣伍子胥好心相劝,他不听,还杀了伍子胥,重用奸臣伯嚭。就这样,越国越来越强大,吴国却越来越腐败。终于,越国把吴国消灭了,成了春秋霸主。

  读了《史记》,不仅丰富了我的见闻,还增加了知识。读书真好!

  史记读书笔记 篇7

  说到楚世家,就不得不提到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雄才伟略,才智过人,在他身上有一句名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更是被奉为一代经典。

  楚庄王很是神奇,在他继位的头三年里,他不理政事,并且发布诏令,谁如果敢进宫进谏,他就要处死那个人的全族。世界之人皆怕死,听到这个诏令后,基本上无人敢进宫谏言了。

  但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不怕死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忠贞不一之士,这里提到的伍举就是一个不怕死的主。他直接进宫,晋见楚庄王,说山丘上有一只鸟,三年时间不鸣不叫,这究竟是什么鸟呢?意思不言自明,直指楚庄王。按道理楚庄王这个昏君应该非常愤怒,他本能的选择应该就是把伍举处死,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三年不飞翔,只要飞翔就可以立刻飞到蓝天之上;三年不鸣叫,只要鸣叫就可以惊动天下所有的人。你的意思我清楚,你下去吧。朕明白了。”

  伍举安然离开了,他从楚庄王说的话中,感觉庄王并不是一个昏君,他可能会采纳自己的建议而有所改变。但令他遗憾的是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依然我行我素,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还是延续着典型的昏君形象。

  这时候另一位敢于进谏不怕死的大臣出现了,这名大臣名叫苏从。他进宫后一言不发,只是看着楚庄王。庄王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禁令吗?我说过谁进谏我就灭他全族。”苏从说:“我不是不知道大王的命令,但是我知道做臣子的职责。我不来是不尽臣之忠,就算您要处死我,灭我全族,只要您能因此变成圣明的君主,我也在所不惜了(说得太好了,关键时刻忠奸便分)。”

  直到这个时候,楚庄王才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他可不是什么昏庸无能之人。他多年的不理政事,沉醉美色,只不过是在麻痹对手。楚庄王深通韬光养晦而后发制人之道,他通过表面的昏庸,掩盖了自己真正的图谋,在这三年里他秘密地干了很多事情。

  像大家比较熟悉的,让楚国内的大奸大恶之人露出了狐狸尾巴,因为自己“昏庸”这些人自然压抑不了多久,自然会无所顾忌,认为自己和君主一样,漏出邪恶的面目,这样反而让楚庄王很容易就把这些恶人挖了出来,直接铲除。还有通过禁令,发现了楚国的能人志士和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加以重用,担当大任,比如敢于直谏不怕死的伍举和苏从,这两个人称得上国家的栋梁。通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理论,楚庄王还发现了很多能人,都为楚国后来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外还有大家不怎么熟悉的麻痹诸侯国,他表面的昏庸无能,不理朝事,也让诸侯国对楚国放松了警惕,这样为楚国赢得了发展的黄金时机,从而变得愈发强大起来。

  就是这样的韬光养晦,忍辱负重,楚庄王才能在继位三年后处死了几百个奸邪之徒,又启用了几百个有能力且品德高尚之人为官或升迁,同时还任用伍举、苏从来主持政事,全国百姓都对楚庄王十分拥护,楚庄王从昏君一下子扭转了形象,成为了贤君明主,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国先灭掉了庸国,作为攻伐天下的试探,而后在楚庄王在位的第六年,出兵伐宋,在仁君宋襄公的谦让下,楚国大获全胜,并获得了宋国五百乘车马。通过击败宋,来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因为相对于其它几个大国,宋国还是比较好对付的,楚庄王很会选择目标,他就没有选择吴国这个难啃的骨头来搞。

  不过此时的楚庄王已经有点骄横,他竟然在周天子的领地上搞起了军事演习,还向周天子派来慰问的使者问起了九鼎之事。周天子的使者指出,为天子者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九鼎只不过是一种象征而已,真正的德行不是用九鼎来衡量的。楚庄王还是很机灵的,立刻从周天子的领地撤出了自己的部队,并且向周天子真诚地道歉。

  在对他国战争中楚庄王也是很有计谋的,对别的国家向来是只伐不灭,就像当时的楚国已经把陈国打到奄奄一息了,但并没有去吞并它,为了一个陈国影响自己的大国形象,这就因小失大了,楚庄王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他最终将军队撤出了陈国,恢复了陈国的独立地位。在后面攻伐郑国和宋国的战斗中,楚庄王都继续秉承了留有余地,只伐不灭的原则,只要对方认错并且撤军,他不会继续对这些国家穷追猛打。楚庄王在国家间的.战争上,目的始终不是灭国而是立威。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身染重病,徘徊在生死边缘,他预感自己将死,回想自己英武、精彩的一生,不无感叹。连孔子都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弥留之际,楚庄王招重臣和诸位皇子至病榻之前,听其遗命。这一年的秋天,楚庄王在自己的寝宫内平静地闭上了眼,从此这世间的纷扰、楚国的兴衰都将与他无关,他为楚国能做的都做了,能说得也都说了,楚国霸业能否延续全倚仗后人。庄王死后,楚国便拥立年仅十来岁的太子审为楚君,是为楚共王。公子婴齐摄君事,主内外,掌握了楚国的军政大权,从此楚庄王的时代结束了。

  当然楚庄王也有很多缺点,比如他嗜酒好色,这是古来帝王的通病,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他治国才能、善用人才,为楚国建立的卓越功业。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楚国真正意义上开始变得强大,称霸中原,威名远扬。楚庄王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史将永远铭记他的功勋。

  史记读书笔记 篇8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史记中有许多个经典小故事。如烽火戏诸侯、刘邦的故事等。看史记故事,看每一篇故事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看商纣王与妲己的故事,我为比干的直谏而感动。为商纣王的残忍而心酸。看到商纣王对妲己的痴迷为她做的一切。我心中充满了气愤。看到武王伐纣的故事,我感谢他的义举,因为他拯救了一方百姓。

  看时,我有时会把自己当做故事中的'人物,有时我会想如果我是妲己,我会劝商纣王以国事为重。如果我是商纣王,我会专心务国,以国事为重。

  史记作者司马迁的坎坷人生让我感动万分。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大约死于公元前90年,子长。司马迁出身与史官世家。汉武帝天汉三年曾因李陵事件被被捕下狱。司马迁痛苦万分,曾想过一死了之。可他并没有那样做,因为他想到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创作的史记还没有完工,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史记读书笔记 篇9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

  读书,读史,读人,也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

  他被誉为西楚霸王,虽然政治上失败了,但是无法遮掩他在军事上的无比才华!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

  可是,英雄都是不长命的,在他30岁时,便去世了......这也许就是命吧,项羽的故事就在这里完结了,英年早逝啊,可惜了一个人才。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史记读书笔记 篇10

  读了《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吴国进攻越国,越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无奈勾践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吴王的要求。勾践得在吴国服苦役。三年里,他忍辱负重,一心复国。回国后,他又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与百姓同甘共苦,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吞掉吴!”

  勾践卧薪尝胆,雪耻灭吴的佳话至今为人们代代相传,它也为我们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后人多了许思考:生活在当今的竞争大潮中,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居存思亡,艰苦奋斗;如果不具有忧患意识,不把目光放长远,畏惧困难而贪图安逸,得过且过,那么,他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结果只会像吴王一样死路一条!

  困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能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却可以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所以,遇到挫折,就做一只同暴风雨抗击的海燕吧!只有这样,才能见到雨后的晴天!

  史记读书笔记 篇11

  我有许多课外书,其中《史记》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要问为什么?那是因为数的作者给了我心灵的震撼。

  《史记》的作者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当年,他被打入大牢,义愤填膺想自杀。可是他觉得自己就这样死的话,轻于鸿毛。于是他振作精神,用自己的血泪铸就了《史记》这本著作。

  我读完了他的故事,不由陷入了沉思: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非常的优越,吃得好,穿得好,样样都能得到满足。可是却承受不住任何打击。报纸上、电视上、广播里报道孩子自闭、自杀的消息屡见不鲜。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如果一点点压力夜承受不了,那么将来的重任如何担当?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虽然还不能跟司马迁相提并论,不过我却在努力锻炼自己的意志。我长的比较胖,每次上体育课,我总是累得气喘吁吁,每次体育测试,我也是勉强过关。为了增强体质,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我定下了锻炼身体的计划,同时我也下定了锻炼自己意志的决心。每天早上,我坚持6点起床跑步,跑45分钟。做一件事情也许很容易,但是坚持做一件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夏天还好,可是冬天就比较困难了。每当我思想懈怠时,我就用司马迁来鼓励自己。现在我已经坚持了一年多,身体结实了,自己觉得做事夜有毅力了。

  我想,只有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渐锻炼自己,才能做一个顽强的人!让我勇敢面对现实,努力拼搏吧!

  史记读书笔记 篇12

  我看了《史记》这本书,这本书里有六十六篇历史故事,分别有:《大禹治水》、《纣王失天下》、《不食周栗》、《周公旦辅政》、《烽火戏诸候》、《掘地见母》、《齐国称霸》……

  《大禹治水》这一篇讲的是:在尧执政时,很多地方都发了大水,老百姓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尧派鲧娶治水,一直到尧逝世都没有治好水,舜执政以后,便派鲧的儿子去治水,他到了水灾严重的地方调查,研究水的规律与流向,禹带领老百姓日夜开凿河道,带着测量工具出发了。一天,禹刚好遇到了自己的家,他刚想走进家里跟他妻子聊天,就担心地说:“我还没有治好水呢!”他看了一眼,就走了。为了治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黄河上游有座龙门山,山很大,挡住了黄河水的去路,禹想:“要把黄河的水引入大海,必须凿开龙门山,可这工程量很大!”禹带领大家,用原始的工具在龙门山开山劈岭,最后治好了水,禹和大家欢呼起来!

  《纣王失天下》这一篇讲的.是:殷商的最后一个首领叫纣王,他养了很多飞禽走兽,纣王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百姓生活痛苦,骂他昏君,谁反对纣王统治,纣王就施以重刑,把他们绑在烧红的铜管上。姬昌、九候和鄂候是纣王手下的三个部落首领,九候知道纣王喜欢美女,就将美女送去。美女不笑,被纣王杀掉。纣王还下令将九候杀了。鄂候劝纣王,纣王又将鄂候杀了。姬昌最后也被杀了。纣王临时抽调奴隶匆忙应战。战场上奴隶倒戈帮助周武王攻打纣王。纣王大败,只好自焚。

  通过看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成语,我一般般喜欢这本书,因为有些词语还不是很明白。

  史记读书笔记 篇13

  《陈涉世家》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 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 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史记读书笔记 篇14

  寒假中,我按照计划读了几本书,增长了知识,明白了更多的道理,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史记故事》中的一篇《酷吏列传》了。

  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以轻快简洁的笔调,描写了三位汉朝宫廷的酷吏。但是,其中一位号称”苍鹰“的郅都是令我崇拜了。下面让我讲讲郅都的精彩经历吧。

  郅都,是杨县人,从汉文帝刘恒时期到汉景帝刘启时期,一直担任中郎将。这个两朝元老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从来不贪老百姓的钱,不收礼,而且从来不拆别人的求情信。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郅都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执法冷酷,对皇帝忠诚不二。

  有一次,汉景帝到上林苑打猎,贾姬(汉景帝的爱妾)进了厕所,突然,有一只野猪也跟了进去,汉景帝急了,给郅都使了眼色,郅都并没有去,汉景帝自己想持刀进入厕所,郅都突然跪倒在皇帝面前,说:”失去一个姬妾还有一个姬妾会到宫中来,可是,您如果不测,国家怎么办,您的国家势必大乱,您的.母亲也会伤心,所以您别去了。“汉景帝听从了郅都的意见。后来,野猪出来了,惊魂未散的贾姬也出来了。从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郅都多么冷酷无情。

  我们一定要学习郅都公正廉洁的精神,有朝一日,我们如果做官,一定要公正做事,一定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做一个大家口中的好官。

  但是,一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郅都的缺点就是冷酷。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千万不能心肠那么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不能冷酷待人,那样就会得罪很多有权有势的人,郅都的悲惨命运就是无言的证明——被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残酷的杀掉。

  同学们,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知识的营养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一起爱上读书吧!

【史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史记读书笔记12-07

史记的读书笔记12-25

《史记》读书笔记03-22

史记读书笔记11-06

《史记》读书笔记12-17

史记的读书笔记11-11

《史记》读书笔记600精选01-28

《史记》读书笔记优选01-18

阅读史记读书笔记08-22

《史记》的读书笔记范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