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活着》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08 09:10:3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活着》读书笔记1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着》读书笔记14篇

  《活着》读书笔记 篇1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经_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曾经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遗憾!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

  《活着》读书笔记 篇2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学会拥抱不完美的自己,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以自己的方式认真生活。苦难虽多,但是人间值得。

  早前就读过余华的《活着》,疫情期间二刷了这部作品。作者以一种平静的口吻向读者讲述了徐福贵充满波折的一生。福贵出生在地主家,一出生就衣食无忧,少年时期成为了一名精通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在赌博中,输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的家产,沦落至为三餐温饱而奔波的佃农。而后,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所有的亲人相继离去。他亲手埋葬了所有的家人,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伴。

  初读《活着》觉得故事很压抑,整本书里没有希望,每当福贵一家燃起希望之时,生活便给他们沉重的当头一击,把他们再度拉入痛苦的深渊。有时候我会想结局会不会有什么反转。然而作者就是无情地揭露了一个事实:活着注定是要与苦难和挫折相伴的,人生是没有一帆风顺的。活着实属不易。福贵的一生与苦难为伴,仍活着。不禁感慨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相较于福贵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却仍时常抱怨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于是我便时常告诉自己知足常乐,懂得感恩。

  疫情期间再读《活着》,又是一番新的感悟。“活着”这个词在打击和困境下,是充满着力量的。它不单是与命运的抗争和呐喊,更是一种接受,接受自己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接受生命中所有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接受现实给予我们的无聊,跌宕,苦难和幸福。接受命运给予的种种,感激他,仇恨他,拥抱他,但是不抛弃他。正如作者所说“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就像作者说的:“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输掉了家业,家还在;经历了生死,命还在;福贵更是在苦难中品尝了生活的滋味。所以除去苦难和不幸,他的生活里是有幸福快乐的。

  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那都是属于自己的经历。不断的提高思维的宽度和内心的包容度。学会拥抱不完美的自己,以一种姿态去抒写自己的人生。把每一天都当作是最后一天,认真生活。苦乐参半的人生里,爱自己,便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活着》读书笔记 篇3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题记

  “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召唤着黑夜的来临。”合上书,脑海中仍是书中结尾的画面,老人和牛渐渐远去,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如晚风般飘扬,向每个人,讲述着那苦难又真实的故事,传诵着生命的重量与活着的意义。

  故事的主人公富贵在年轻时挥霍光了家产,当他决定和家人重头开始努力时,又被抓去打仗。他在军营目睹着生命的脆弱与易逝,经历着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文革等动荡的历史,又亲手无奈的埋葬一个个离他而去的亲人,直到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只同样苍老的牛继续在岁月未知的洪流中前行,去揭示活着的意义。

  刚拿到这本书时,便不由得为“活着”这个词语的沉重与力量所唏嘘,甚至以为这是一本被深奥难懂的语言所充斥的哲理书。但真正读进去,才发现恰恰相反。作者的笔触朴素粗粝,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平缓语调,没有议论,没有抒情,仅仅是貌似冷漠的人物描写,就简单的织就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动荡的历史,有无奈的生离,心酸的死别,更有单纯的快乐,与平淡的幸福。在这样一个坎坷而真实的命运面前,其实根本无需煽情,字里行间便自有感动的力量。也许是将小凤霞送人时留下的两行泪水,也许是有庆为了剩鞋在雪地上光着的双脚,也许是矮矮的坟墓旁被月光照亮的蓬蒿,无不刺痛内心深处最柔弱的地方,让人也随着富贵的起起落落而或喜或悲。又或许,正是这样没有抒情的单纯描写,才使读者自己去窥探那些生活与我们如此不同的小人物的心灵,去主动问问自己:“何为活着?”

  活着,可以是以云卷云舒的慢节奏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也可以是以充实忙碌的步伐向自己的目标迈进,但它绝不碌碌无为,芸芸众生;活着,也许是一夜醒来便可以看见阳光飞溅的满足,也许是劳累一天嘴边可口的饭菜,它可以不惊天动地,但它足够美好幸福;活着,也许是昂扬前行去实现远方的梦,也许历尽风雨起落但未来依旧迷茫,它可以无奈,不满,悲伤,但它绝对有一个在等你满身风尘前来认取的梦想。活着,可以不伟大,但一定要有意义。浑浑噩噩不是活着,行尸走肉更不是活着,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喜欢的生活,余华也说过:“生活是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生活正需要我们为自己而活,去享受内心的悲喜,感受那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活出自己的的意义。

  《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每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我们活着在幸福快乐的'同时,也要学会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坎坷,也许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困难与逆境,才让我们的生命在磨砺中变得更有意义。在《活着》这本书中,有着时间的漫长与短暂,生命的动荡与宁静。在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也曾在黑暗的角落用泪水浸湿一个人的夜晚,我们也曾被一抔黄土与那布满皱纹但却温暖的手掌隔绝,我们也曾在困难的荆棘丛中畏惧退缩,但是,我们是否也能坚持下去,像富贵一样,有着无法被剥夺的活着的意志与战胜困难的勇气?

  合上书,手心早已沉甸甸的,那是活着的意志,是生命的重量。其实,“活着”并不是只有哲学家才能去解释的词汇,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人公,而我们的故事,不都是对“活着”的诠释?看,时间正翻着书页,请我们着笔。让我们将故事续写出属于自己的意义吧!

  《活着》读书笔记 篇4

  《人为什么活着》,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经营哲学的书,却渗透了很多人生哲学。其实也是在后来才明白,或许这本书,它本来应该取名为《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其实在某些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法准确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原先就有的观点被再次巩固和强化,那就是:勤奋努力地工作,用乐观积极、与人为善的心态好好活着。

  首先一点,勤奋。按稻盛和夫书中的定义来说: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

  我认同这个观点,我们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让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努力劳动在给我们带来物质回报的同时,确实带来了精神上的收获,虽然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不免抱怨、烦恼,心情郁闷,但当事情过去后再回头看,或许这其实也是一个修炼心智的过程,正是因为有好多好多这样的抱怨和烦恼,我们才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稳重,变得能独当一面了。

  当然,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人为善。稻盛和夫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保持谦虚真诚的`态度,尽量少掺杂个人主观意识,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处的局面。拿我们的工作来说,总有人抱怨广告占用了太多版面,也听人说谁踩了谁的线,是谁在本该截稿的时候还没拿出稿子来,或者是谁不管稿件内容如何就只管把自己的稿子放在头条位置……这样的情况我们几乎天天碰见,摩擦也不少见。但如果在摩擦发生之前,我们可以尝试着将心比心,或是设身处地,有些摩擦和争议说不定就能避免。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当一个人低落的情绪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接受这个考验。换句话来说,事已如此,生气并无用处,又何必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所以,还不如一笑而过。

  《活着》读书笔记 篇5

  这本书太悲了。看到十几页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很久之前就看过余华这本小说了,还看了电影,现在又看了一遍,很悲惨。

  男主人公身边所有的亲人个个都死去,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白发人送黑发人。世上恐怕很难再有比福贵更命苦的人吧。富二代出身,吃喝嫖赌输光家产,气死父亲,随后母亲也病逝。命运总是捉弄福贵,儿子被无情地抽血至死,妻子任劳任怨,得软骨病病逝。女儿聋哑,虽找了个好丈夫,却生孩子死了。工地一伙人工作,偏偏死亡还是选择了徐家人,女婿又死。留下外孙苦根,吃太多豆子死了。上帝一次次无情地夺走了徐家人的生命,就只留下福贵一人,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多悲惨……

  然而福贵却享受着浓浓的温暖的亲情。母亲对儿子哪怕犯下天大错误也包容他;妻子对丈夫包容,体贴,忠贞不渝;儿女对父亲舐犊情深;女婿心地善良,待人真诚…

  现在的'社会中,每个人经历的坎坷太多,抱怨也太多。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冲它笑,它不会冲你哭。当我们承受着太多的辛劳时,背负着太多的责任时,享受着太少的成功时,想想福贵,想想活着的意义。

  不要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活着》读书笔记 篇6

  《活着》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余华用平实的叙述手法,平静地叙述了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现实生活。看完后,不觉悲凉,悲哀,悲伤起来。似乎时间所有的苦难都他经历了。不禁自问:活着的意义何在?

  司马迁说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鹅毛轻;雷锋说,活着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好;保尔柯察金说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对于徐福贵而言活着的理念在于:“人只要活着,穷也不怕。”他觉得人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更应该懂得生活,学会劳作,为一家人而活着。那样即使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却踏实了。妄想可以尝试把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使自己穷苦的家变得重新发达起来。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见他活着的意义只是为了家人,对家庭的牵挂便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理由。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选择留下,或死于战场,或者高官厚禄。但像他这种无文化无社会主义理想的旧社会底层人民群众而言是终究不会选择留下的。当解放了以后,他看到占他家地的龙二被枪毙,家珍的话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而即便是这么一个看似寻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够拥有。先是儿子献血,糊涂送命;女儿难产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压成肉酱;外孙被豆子撑死!而他只能感叹:“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想想现实中的我们,还在争么?肯定是的啊!试问谁能真正放下呢?

  书看完了,觉得异常压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可以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镜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努力过。而不会被20××这样的“世界末日”感到惶惶不安,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拥抱未来!才是当代学生的基本生活态度!

  《活着》读书笔记 篇7

  《活着》翻阅起来尤感滞重,总有那么一些细节,不经意间就会打动你,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人文价值的关怀,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和借口,这个简单却又充满思辩色彩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活生生地诠释。!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旁人眼中福贵的苦难一生,而对于自己感受一生的福贵,也许更多感受到的是归于平静的幸福。

  命运,让灾难与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让他的至亲至爱,一个个记忆中鲜活的生命,相继在他毫无防备中离开,命运,也赋予了他一种沉重的责任,让他在失去至亲的巨大悲痛中,放弃了随之而去的解脱,而选择了留在这个悲伤的世界,去照顾健在的亲人,去尽自己活着的责任。

  命运,也恩赐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来一个贤惠能干的好妻子,无怨无悔,倾尽一世温柔,陪他终老一生,以至于,他可以在她最后的`日子里,背着她,在落日余晖的田野中,静静地走着,怀旧地诉说着,欣慰地笑着,悄悄地哭着,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苦难中忍耐,在忍耐中坚强,在坚强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难。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书笔记 篇8

  读这本书是一种精神的震撼!作者冰冷地叙述着残酷的现实,缓慢的将仅有的一丝幻想和美好不断地打破,用一个一个的死亡来诠释着活着的本质。过去,我以为活着是一个过程,现在我却感觉活着是一个静止的状态。或许某些时候,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

  年少无知的富贵输光祖上积累的财富,加之父亲的气绝身亡让他重获贤惠的妻子和聪明的女儿,他活着似乎有了意义。残酷的战场让他目睹了生命的无力,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然后,捡了一条命回到家,母亲却已离开人世,聪慧的女儿不再会说话也不能再听到声音了。之后,心地善良的有庆赛跑第一,似乎让人感受到了希望,可是作者依旧叙述着残酷的现实。热爱的生灵有庆居然是被抽血抽死的,残酷的'社会和无知“医生”的行为实在令人发指。为人忠实却遭遇不幸的凤霞嫁给了忠厚老实的二喜并怀了孩子,似乎希望又重现了,然而……凤霞的离去,二喜的遇难,接着又是家珍的逝世,就连充满灵性的苦根也未能辛存,死因居然是撑死的!这一切,历历在目的是,眼前是一个一个横卧着的灵魂!最后富贵和与他同名的老牛的身影渐渐消失……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人来到这个世界,最终的宿命不过都是回归土地的拥抱。在活着这样一个广大而又沉重的话题面前,似乎每一句话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觉得无力。然而活着,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活着是艰难的,也是美好的……

  《活着》读书笔记 篇9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这唯一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

  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

  因为我讨厌于华,讨厌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我没有办法接受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泪。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曾经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摘自余华第一次看余华的《活着》,是在一年前。那时看完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自己的整个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

  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当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开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开始挑剔身边的人,无理取闹,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无怨无悔。在伤害深深爱我的人同时,我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其实我比余华更残忍,我亲手在伤害身边一个个爱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们造成的,但是我却让他们左右为难。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强加在爱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读书笔记 篇10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感叹一番也就丢下。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荒唐事,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迷途丈夫,撑起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土地改革,买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qiāng毙,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认命。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那时有庆已经不行,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有庆嘴唇都青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听说:'心跳都没。'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凤霞却死。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谁知一过又过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活着》读书笔记 篇11

  一个逍遥狂放的毛头小子嫖赌输光了家里百亩地,把老爹气的死在粪缸旁,丢了媳妇险些失了娘。在给娘求医的过程里,被国军抓取当了壮丁,一走就是两三年,回来的时候,娘没了,女儿也变得又聋又哑。

  你以为这就是最困苦的时候了?生活总能拆破人生贫瘠的想象力。老人的后半生里,亲人们走马灯一样的纷纷消逝。儿子因为抽血过量死了,女儿难产大出血死了,老婆患上软骨病撒手人寰,女婿搬货时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了,到最后,孙子也被自己递过去的黄豆噎死了。到最后只剩下自己和一头刚买的老黄牛,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有些嫌这剧情过于工笔,死了一个又一个,仿佛所有悲伤的事情都接踵而至。二喜好像这书里最干净纯粹的一个欣喜,他风风光光迎娶了凤霞,生活的基调骤然明朗起来,可余华偏偏要让凤霞难产而死,紧接着又叫她夫君被水泥板夹死,连好不容易苟活的儿子都被黄豆卡死——讲道理,哪家活的这么不巧,像是被掌管瘟疫的鬼神夺去了生死簿,硬要在家谱里划上几道子解气。

  但毕竟是文学创作,我们应该宽容于它的戏剧发挥。只抛开这一点,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里的人物。

  我喜欢福贵,虽然他负了许多人背负了许多情债,可我觉得于他这骨子里的小少爷而言,一切都算是理所应当,何况也做没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总归是东家长李家短,不经意间就夺得一枝红杏出墙来。我喜他的真,喜他的坦率,喜他对过往的态度,甚至喜他买下那头不能耕地的老黄牛。两个“老头子的”相依为命活在书页的最后,大风大浪磕磕绊绊活了一辈子,他们“活着”了,却又超脱了。有些老人历经风帆到了却只能称作“活过”,因为他们垂垂老矣时已经失去了活着的`勇气和热情,他们大手一挥将往事散尽风里,只留下一副躯干和不再言语的口鼻。所以我欣赏福贵,一切能在入土之年将过往那些垃圾的、不垃圾的、悲伤的、不悲伤的小事,一字一句娓娓道来毫无保留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相比之下,二喜就更像是余华刻意安排的插曲。余华觉得,福贵的人生已经太惨了,凤霞这辈子也太窝囊了,来吧,送你们一个命运的礼盒,于是福贵打开一看,嗬,里面躺着一个偏头的女婿,凤霞凑过来一瞧,呀,我有了一个夫君。

  福贵当年迎娶家珍,只用了一台花轿几辆马车。而二喜娶凤霞,却弄来了一群敲锣打鼓的大阵仗,中华烟和糖不要钱似的漫天发,鞭炮烟花到处的响,凤霞藏在红盖头下痴痴地笑,二喜的城里伴郎说,不得了,你家的媳妇真漂亮。

  这一段娶亲,让我在屏幕前面差点泪眼汪汪。真解气啊,真风光。二喜太像是文学里的人物,出场方式都那么不拘一格。他话少,实干,孝敬又爱妻。在福贵将凤霞送人以换取儿子学费的年代,他能说出“保大不保小”这种话,让我总觉得是余华捏着手指,把他从什么迪士尼画报上小心翼翼剪下来,放到这本书身上。

  所以凤霞难产死掉的时候,我心里有个揪心的小人在想:“不是吧”。然后二喜也莫名其妙被两块水泥板夹死的时候,我挺伤心的,因为我发现这本书还是落入了俗套。为了悲而悲号,这种情节的植入让这本书变得不那么酷了。

  我想余华是穷尽所有笔力,让福贵在最后达成孤身一人的完美结局。但是如果是我,我会让时间静止在凤霞顺利生产这一刻,让这家人和和美美下去。

  因为我觉得,万事万物都没你那么凑巧。更何况,人活着是要还债的,谁人都背负着一个份额。你昨日喜了,今日便是悲;前半生困苦了,后半生也要开怀一回。这家人的苦已经受够了,余华没有给他们一份“甘”,是不符合宇宙神学定律(我独创的…)的。

  人性本善,善再附加几层淳朴,便容易成了不假思索的恶。但在这本书里,我没有看到纯净的恶,所有人带有一份芸芸众生的普通夹心。龙二耍了点聪明,赢走了一百亩地,他往牙上镶金牙,逢人就笑口常开以便展示那块金,这种幼稚的举动让我觉得他有点可爱。这是一个市井、市侩的二流子,他绝不是恶,但是却也领到了自己的果。在土改期间被作为地主抓来枪毙,临死的那一刻福贵转过身去不忍再看,那也是一种善。我是想说,我喜欢这种普通。在我心里,他们都是命运多舛的普通村民。

  我还觉得,人民公社的村长很可爱。他尽心对村民,回过头来被红卫兵抓走的时候,没人有胆子去看他替他说句话,回来的时候村长鼻青脸肿却眼眶红红,那样子就像是在索求回报的孩子。村民们的心思很淳朴,他们还不懂,人际交往中,付出就仅仅是付出,不要企图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回报,不然总会失望。

  书里唯一让我心疼的,恐怕就是出场没几页的长根。旧社会里,地主家是要给家里干了一辈子的长工养老的,但是福贵把家产输没了,长根没地方去,就成了乞丐。忠心淳朴的可怜长工啊,到最后还心心念念着旧主人的家庭,不去担忧自身的处境,只是哭着说“少爷怎么能受这些苦”。后来的场次里不见他的身影,我猜他是捧着碗倒在了哪个露天荒地,虽然我希望他能继续坚强活下去。

  从全书的结构来看,第一人称叙事为主,穿插三次简短的第三人称,分别是在福贵败光家产、妻子去世和全文最后。好处显而易见,第一人称叙述往事,往往带有叙述者本人“年少轻狂”的代入感,第三人称聚焦晚年孤身一人的福贵,笔触冷静克制,与往事的狂放不羁有了鲜明的对比。

  文中出现多处相互呼应。无论是“从鸡到鹅到羊到牛”,反反复复用动物作比演绎家族兴衰史;还是从开头一人一牛到结局的买牛经过,都能体现出余华情节架构和节奏把握的功力。

  最后来说,我不认为《活着》着笔于单独的人,我觉得更像是在讲述人与土地的连接情深。就像《飘》里的斯嘉丽握着泥土仰望夕阳,穷尽全身也要保住庄园一样,在旧社会的村民心里,恐怕土地承担的意义要更多。无论是全文一直在讲的“我要我的五亩田”,还是福贵娘怎么也不愿搬家离去,包括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埋在一起的土葬观念,处处体现着人、地的亲密联结。

  《活着》读书笔记 篇12

  说真的,福贵这个人的一生太过于悲剧了,生活在那个动荡战乱文革土改的年代,看着自己的亲人,老婆,孩子,孙子一个个死去,福贵经历了一次次刀剜肉体似的悲怆哀痛!他是一个小老百姓,历史上千千万万中的一个,而他的一生折射了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苦难创伤。从他的身上,从余华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变迁,一个民族的厚重感,人性的善良和韧性,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我们有理由相信,余华理解了人生,而福贵,也理解了人生。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活着,就是生而为人,最伟大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当我们有一天真正看懂了《活着》,说明我们已经真正经历了苦难,懂得了忍耐,扛起了责任,了解了人生。

  也真正,成为了一个人!!

  《活着》读书笔记 篇13

  刚看完余华的活着,掩卷之间又是一声叹息。很早以前就听说了这本书,却一向没有机会看,翻开的时候发现自己挺幸运,因为多年前就看过了电视剧版的《福贵》,情节有改动,电视中的凤霞还发过疯,苦根仿佛也没死。或许是此刻的生活过于安逸,我无法设身处地的将自己抛到那样的环境中,体会活着的不易,但人的情感却是任何时候都会产生共鸣的,青年的福贵不知天高地厚,挥霍无度,败光家产,沦落为贫农。贫穷的生活消磨着他们的生命,母亲或许在对儿子的思念和对儿子“又去赌钱”的担心中离去。此后,悲惨的阴影就一向挥散不去。全书我觉得最引发泪点的就是有庆的死,从出生开始就没过过好日子,倔强,却有担当,有职责感,本应对他的未来充满希冀,他或许是扭转这一切的关键,却被无良的医生活活抽完了血(读此段时我是愤慨又心酸的不能自已),无法想象一个承载期望的活生生孩子,能够在一瞬间化身孤魂,无法想象一个父亲不仅仅要忍着丧子的.悲伤还要瞒着无法承受打击的母亲,无法想象白发人送黑发人,却无法将这悲痛安放在逝者灵柩中长埋地下,只能刨个坑,裹着件单衣就入土。或许是我想法太幼稚了吧,总觉的作者过于残忍了一点,就应幸福的活着的人却以最悲伤的方式死去,就仿佛我们总期望明天能够更好,

  须不知最好的时光就是今朝,人生不是我们所能预测,一切却都已冥冥之中早有注定。

  那头叫福贵的牛是福贵从死亡的边境拉回来的,别人说这头牛年龄比他爹都大,顶多活个两三年,福贵淡然回到自己的时间也差不多了,两三年够活了。结局苦根的死也是出乎意料的,不会说话的凤霞生了一个满嘴跑话的儿子,算是对人心理的安慰吧。这一切虽说不全是福贵年轻的过错,但他自己当年犯下的种种,最后都被他亲手埋葬。活着,对福贵而言是一份职责,尽管没有实现从鸡到鸭再到牛的重振家门的抱负,但是陪家人走过,相守家人的一生,不正是活着的好处么。

  《活着》读书笔记 篇14

  整本书的情节并不恢宏,讲述的仅仅是一个富家子弟从纨绔浪荡到迷途知返却又失去一切、一无所有的过程。

  这世界最动听的一个成语大概就是“虚惊一场”。可是当你以为这是一个虚惊一场的故事时却发现,更大的厄运还等着你去对抗。

  当福贵叙述自己的一生,他的语气是冰冷的。冰冷的异常平白和简单,冰冷的好像他早已忘记了那些离他而去让他痛及一生的亲人。

  可是就是这种冰冷的声音,让每一场悲剧都更加真实的敲击着读者的`内心,读起来异常沉重。

  他的一生正如他唱到的那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从败坏的地主少爷到九死一生的士兵到后来一个普普通通的贫苦百姓的角色转变,他的经历使他变得逐渐有当担,也更加珍惜“活着”这件事。

  当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来发展的时候,命运却又给出了新的当头一击。

  儿子、女儿、妻子、女婿接连的死去,到最后外孙因自己而死,他所有的亲人们,都在这个叫《活着》的故事中一一死去。

  在整个故事中,福贵和他的命运之间互相仇恨,但是却始终没有相互抛弃。

  如果有一天,你的活着也仅仅是为了活着,那么生活所带给你苍凉和苦涩与你而言也不过是毫发无伤。

  无论现在的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

  那个结果对现实的我们毫发无伤。

【《活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活着读书笔记06-15

活着读书笔记01-08

《活着》读书笔记07-31

活着的读书笔记11-11

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读书笔记12-24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书笔记(精选6篇)02-20

《活着》的读书笔记范文04-08

关于《活着》读书笔记08-19

关于活着读书笔记03-05

《活着》读书笔记13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