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在人间读书笔记

时间:2023-02-22 15:14:0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在人间读书笔记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在人间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人间读书笔记15篇

在人间读书笔记1

  今日,我看了一本书——《在人间》。

  这部书中描述了主人公高尔基悲惨的生活,他从小父母双亡,由外祖父和外祖母抚养长大,由于家境贫苦,不得不外出打工,自食其力。他曾在鞋店当过学徒工,当过绘图师的徒弟,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还当过圣像作坊徒工,由于他十分贫困又很年幼所以各地方的人都欺负他、嘲笑他,就连亲戚家的两个主人也变着法的捉弄他。他十分厌恶身边的丑陋与粗俗,向往着一种纯洁完美的生活,所以他爱上了读书,书中的世界给了他另外一片广阔的天地,书也是他贫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了。所以他最终走上了求学的道路。

  我读完这本名著后心境久久不能平静,高尔基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但他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并且还在逆境中成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把书作为朋友,在书中吮吸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在黑暗的社会中苦苦追寻着属于自我的光明。而我们此刻生活在新社会里,人人平等,大家和睦相处,我们更加应当刻苦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和谐和完美!

  书籍始终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它是人类礼貌提高的阶梯。仅有书才能让人与人之间更懂得沟通;仅有书才会给予你知识和乐趣;仅有书才能让你懂得做人的道理……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让我们永远和书成为好朋友。

在人间读书笔记2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超多书籍。生活阅历和超多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在小说中,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这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写少年时他正式走上社会,工作阶段的生活。用细致的语言刻画了下层社会人们的悲惨生活,描绘了一个半孤儿(阿廖沙父母双亡)怎样奋斗,在社会上艰苦生存,并追求自我的理想的经历。

  15岁以后,高尔基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愿望,便独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学,他以为“科学是无代价地教给那些愿意学习的人们的”,他不可能被理解入学,只好在面包店做工。起早贪黑,每个月仅有三个卢布的工钱。高尔基求学的尝试最后失败了。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人世间的艰辛激起了高尔基奋斗的决心,他“大口地咀嚼着”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书,这是他在贫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著名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

  1892年,他最后当上了尼日尼城著名律师拉宁的文书。这位律师曾给高尔基很多帮忙,他的高度文化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他。高尔基曾说:“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比任何人都更要感激他。……”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无情地吸吮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病态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童年岁月里的思考着。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应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我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文思,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抒发情感。当然,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劳。高尔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还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构成了一个天堂吗?天堂与人间只一线之隔,却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万卷书,却腹无点墨;有人做乞丐,却也能读好书,学到不少的知识。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反之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一样,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

  《在人间》是一本不一样的小说,不是描述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取堕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经,懂得怎样去敷衍与游戏。在肮脏的环境与低俗的思想里,在狭隘的天地与无聊乏味的日子里,调情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搞笑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骗着,那里面没有爱,大家都只是胡闹而已。"感情已经完全扭曲为一种简单的肉体上的依存,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大家不都过的很正常吗?谁叫社会所需要的只是他们能够带给简单的劳力而已。

  就在看不到期望的地方,分明有一双犀利的'双眼,探寻着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出路与改变的双眼。他生活在他们中间,独立着,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揣测生活的好处。他的思想被书引领着,生活在另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天地。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也常使他苦恼,外祖母完美的心灵与玛戈尔王后高尚的情操成为日后回忆的主角。

  对书籍的酷爱,开启了愚昧的头脑。一个用书籍填补思想贫瘠的人,反抗着周围的种种不协调。主人公,厌恶了身边的丑陋与粗俗,向往一种纯洁,完美的生活。"我务必寻求一种新的好的生活,不然我就会毁灭。"带着一种更高的追求,我会阅读更多的好书。

  书籍,始终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让人有所追求,给人崇高的信仰。何时何地最好都别忘了读书。

在人间读书笔记3

  这标题一看就充满了高格气息,谁会想到内容是这么可爱呢?

  十分惭愧,我没什么文化,这是我买的第一本汪老,而且是在汪老突然成了“网红”之后。这本书也买了很久了,因为沉迷其他作者的原因,直到书荒之时我才不大乐意地翻开它。无他,我从不乐意和“文青”们“同流合污”,因为我自认是一个满脑子庸俗念头的下里巴人,而文青们几乎人手一本汪曾祺和大冰。

  偏激如我好像又把话说过了。不过假使我们把汪老和大冰结合:《人间草木么么哒》,是不是就又可爱起来了?所以虽然我一向不乐意高攀文青,却从未讨厌过这个群体。

  扯远了。汪老在这本书里也提及了一个群体,它们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无处不在,是屈原的最爱。没错就是花草树木——我们在小初高命题作文里面经常用它们进行环境描写。真是劳苦功高。

  自从泼妇一样在大号骂过胡适,我就觉得自己胆子肥了许多,敢直面许多大家,有啥说啥而不是一味捧脚。汪老说希望自己的语言是平淡的,却不是干柴无味的,我呵呵一笑,觉得——他这一点已经做得极其好了。

  我又要提高〇了,没办法,谁让我喜欢他的书呢。高〇也是平实语言的忠实拥趸,但他偏爱用极简的语言营造极惨淡的氛围,最后写出一篇大悲剧来骗我眼泪。而汪老却同他风格迥异:平淡中透着一股温和的雅劲儿,同时不失风趣。我觉得这种品质在当下,不光是写作圈,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极其匮乏的。

  人们不优雅、不幽默了。许多国人动不动就振臂一呼,口吐“上下五千年大国泱泱”之类的壮词,喜怒皆形于色,为利来为利往,举止行为却没有一点时间沉淀的样子。

  我的尴尬癌就是这么日益严重的。我觉得这种人就应该看看汪曾祺。

  读汪老的书,看他讲马铃薯的吃法,滇茶好在哪里,家乡人看不起狗心腊梅,“写什么屁小说”,紫薇花对紫薇郎。诸如此类。

  如果光是这样的话,我觉得那还不配被称为优秀的作品。要承认,优秀的作品必须是有深度的。悲剧往往容易成为杰作,因为“悲剧”总是自带深度。所以要把不悲的东西写出意味和哲思,私以为更难。

  我觉得汪老这点是合格的。我看到死掉了的大黑蜂也会觉得有点悲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这人“悲悯上瘾”,太过悲观;看到汪老家人插着他做的珠花相互拜年,又会觉得很有生活气息,有烟火味和一点点时代感,很亲切;现代化的`香港里难得一见的一抹绿色……我觉得都很棒。

  人们太忙了,忙到忘记了生活。

  其实我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我虽然爱听戏曲、古琴,但都是偏爱的西皮快板和《酒狂》、《广陵散》之流,写到这里的时候,其实我才读到了50%(kindle告诉我的)。

  所以我没资格说这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喜欢花草。自从想着给屈原每日上供花草,我就有了日日散步拍花的习惯。渐渐地我似乎也开始为一两种特定的花神魂颠倒,也有些明白了偶像。这大概就是偶像效应。

  我喜欢粉月季,尤其在这样的大冷天也能开得极盛。她们美得那么玲珑剔透,静静地在马路边绽放一抹粉色,显得温情且高雅,让“好色”的我总忍不住长久驻足。我想屈原也一定会喜欢的。我把这花发给一个朋友,她就说了句“好看”,然后又开始跟我说自己的野心和抱负。

  我觉得这是好事,但是也觉得她需要看看汪曾祺。不要被抱负反噬了才行。

  这本书能让人短暂地想起那种美好的活法,甚至可以改变人。

  花花草草由人恋。我希望是如此的。

在人间读书笔记4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之,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林希逸:一志者,一其心而不杂也。听之以耳则听犹在外,听之以心则听犹在我,听之以气则无物矣。听以耳则止于耳而不入于心,听以心则外物必有与我相符合者,便是物我对立也。气者顺自然而待物以虚,虚即为道矣。

  憨山:一宅者,谓安心于一,了无二念。绝迹易无行地难,逃人绝世尚易,独有涉世无心、不着行迹为难。

  陈鼓应:这里的“气”,当指心灵活动达到极精纯的境地,即空灵明觉之心。虚而待物者,即是心。气者虚也,道者虚也,斋者虚也。颜回说,进入心斋状态之前,我总是想到自己,那时人间有个颜回;逐渐进入心斋状态,我便忘掉自己,这时人间没有颜回。入则鸣不入则止,意为能接纳你的意见就说,否则就不说。无门无毒的解释历代无定论。阕:空明。观照空明,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福善止于宁静的`心,如果心境不能宁静,则形坐而心驰。

  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

  成玄英:喜惧交集于一心,阴阳勃战于五藏,冰炭聚结,非患如何?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戒:法,指人生足以为戒的法。

  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陈鼓应:游心,这是最具有庄子思想特色的概念。它不仅是精神自由的表现,更是艺术人格的流露。“乘物游心”,乃古典美学“神与物游”之先声。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陈鼓应:不受世俗所容的人,对于他们自己本身却有很大的益处,尤其是不被统治阶级所役用的人,对于自身是件幸事。

在人间读书笔记5

  只读了太宰治几篇作品就否定这个人实在很片面。只是我作为女人实在很讨厌这样的男人。但作为读者,我的确又感激这样的作家,翻开自己的伤口,露出血肉,想要博取世间的感情(我不知道是不是同情,理解又也许其实他什么都不想要,只是作为一个个体在抒发自己的感受来换取一些安宁)。因为这样自我毁灭性的作家,才让读者感受到了这样多的'细腻的,在希望与绝望中,爱欲与冷漠中挣扎的感情。

  最后,作为一个人,我同情着故事中这个人。就像感情里的对错和人世间的善恶,这些普世的价值观其实都很难用在一个艺术家身上。我一直觉得关于艺术的一切都是表达着不同的感觉。而感觉是没有对错的。所以他的细腻多思,和无法克制的纵欲其实只是一种感觉。他来到这个世间只是流荡在不同的故事里体会记录着不同的感觉,然后头破血流的狼狈离开。小时候总觉得要当个有故事的人,长大了才知道笑着说故事的人曾经都是流了很多血和泪的。想起蔡崇达《皮囊》里写的香港阿小,当他泪流满面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他是不是心里也有几分羡慕乡下阿小打鱼回家路上放空着大脑,身边还有一只到哪里都愿意跟着他的大黄狗。

在人间读书笔记6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静安先生以“境界”二字作为文篇开首,奠定了中心,一词知因,至于这果,还是要细细来品。叶嘉莹先生曾提出过《<人间词话>基本理论—境界说》,纵观各位学者,读者的评价多以“境界”而起。

  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行于宋。与诗似而大不同,相对而言,词的规格,平仄,韵律更为严谨,却较多数书读者倾心。我个人自小爱词就甚于诗,有些许受不了诗那种五言七律的正统规格,却作诗多于词,诗的主体更易把握,不易离神。而词虽然熟知创作基准,稍有不慎便易离神,换种说法散神。与静安先生所说“境界”差不多。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可见得,境界之于词在静安先生眼中的重要性。其境界为人不同为人同,故可独树一帜,从词的发展来看,出彩词作便是向我们一一印证了其沉淀的瑰丽。

  《人间词话》是静安先生的大作。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对词的评价极到位,以西方美学的.观点定义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可是却也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受到中国封建古典文学的影响,使《人间词话》沿用文言体,评价虽简洁精炼,却无法给读者呈现出透彻的品词之想,便略显不足。这也是《人间词话》被一些人所排斥的原因之一。

  于我而言,其不然,这种言尽意未尽的表达方式,其实是给读者扩展的空间。也并不是不可取。

在人间读书笔记7

  20xx年6月10日至6月11日

  书名:《人间卧底》

  作者:马良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

  散文

  Pv

  「前言·纵火者」

  生活的电光火石都是真真切切的,

  只是有的灵魂生来就敏感易燃,

  在别人的回忆里不过是一缕青烟,

  在他的生命里变成了燎原之势。

  可故事在那儿,如同日子早撂在那儿,

  能添枝加叶的也无非是多愁善感几许。

  我写下这些,

  也是为了如今回头再看一眼那片火海,

  它在辽远的时间之外依然烈焰冲天,

  只是再也没有任何声息,

  静静的像是默片电影,

  虽然已经不再能切实感受到那灼人的温度,

  也不需再担惊受怕,

  但那火,确实不曾寂灭。

  P15

  「无明的风景」

  风是看不见的,

  可是那天我第一次看见了风,

  满地的废纸为它勾勒了一个具体又庞大的形象。

  P16

  它们急速地转弯,瞬间飞升,

  如同活生生的在天空中翻飞的亿万群鸟,

  相互追打驱逐,

  沦陷于某种狂暴的无法节制的集体迷乱,

  幻想着成为一个庞大的不可阻挡的洪流的一分子,

  自我意识不假思索地彻底奉献于集体,

  渴望化为狂躁无明的微尘之一,

  将生命力虚掷于那毫无价值的升腾和狂飙所带来的自我献祭的快感中。

  直至粉身碎骨。

  P23

  「亲爱的爸爸」

  “一个有用的人,必须是自己成就自己的。

  P61

  「小鸟和神兜兜」

  已经活过的日子莫不像是在一列流动的火车上,

  窗外的景走得快,千山万水过去,

  留在心头眼里的真没有几处景物。

  P99

  「人间卧底」

  真的要谢他,

  在我“青春年少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的年纪,

  给我上了人生里至关重要的一课:

  怎样成为一个loser。

  在这个遍地悲伤loser的世界里,

  我当仁不让地成了一个资深人士。

  不同的是,如今的我不再轻易悲伤,

  无论成为钉在墙上供人观瞻的成功人士,

  或是被淘汰出局的旁观者,

  都能泰然处之了。

  我终于明白,

  一个真正成功的loser必须是不动声色的,

  活在世间,像个卧底。

  P103

  「春来君知否」

  从那天起我突然就明白了,

  只有我自己,这个叫做“我”的人,

  才真正有资格驱动我的身体我的眼睛我的灵魂去完成一场表达,

  只有我自己的感受,

  才是这个我身处的世界里唯一可以确信的东西。

  P126

  「偷了故乡」

  “什么都没有,也就什么都不会丢了。”

  P140

  「蒲公英之夜」

  每个小孩子的美好希冀都应该被实现,

  即使生活没有给它机会,回忆也会让它圆满的。

  P173

  「长大成人」

  时间和时间之间有一层胎衣,

  我看见过无数的年轻人,

  在无数不同的`位置穿透了这层薄膜,

  他们来自不同的母体,怀着不同的纯真,

  带着湿漉漉的愤怒和诧异,

  最终都降生到了这个最现实的世界,

  成为了差不多的大人。

  P180

  「举着红旗向远处狂奔的人」

  我原以为我们可以一生都这样自由的,

  但事实上并没有。

  生活里的快感总是转瞬即逝,

  自由从来都是一种幻觉,

  只因我们的渴望而存在。

  疯狂只属于不假思索的少年,

  当琢磨着想要再疯狂一下的时候,

  我们其实已经不可能再无所羁绊了。

  P212

  「书似青山常乱叠」

  一直记得父亲的所谓书房——其实是个自己搭的小阁楼——他用毛笔字直接在墙上题诗: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

  这句话对于小小年纪的我,

  简直就是最壮丽的励志格言,

  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长大后一定要有无数的书,

  堆成青山绿水的模样,让我迷途不知返;

  一定要有一盏小小的温暖的灯,

  一直点亮在我的书桌前,

  点亮在我以后的生命里,

  无论风沙迷雾重重歧路,

  都能循迹而往,坦然向前。

  P217

  「火」

  那天起,我变得偷生了,

  开始想要认真地活着,

  把生命里每分每秒都用得善始善终,

  因为懂得了自己的幸运。

  知道了再漂亮的事物里也裹挟着命运,

  谁也无从逃脱,

  理想再美生命再丰盛不过云烟,

  焦枯之前且远远由它慢慢燃着,

  不再急着火上浇油,任其点着吧,

  你我不过都是这一场燃烧,

  得照亮一日便是一日,

  存温暖片刻便值了这片刻,

  一切当做如是观,不必再深究。

  P233

  「你和我」

  12.你见过的一切都是一去不复返的,

  正是这种遗憾才点燃了美。

  P236

  28.真正不怕碎的不是石头,是清风明月吧。

在人间读书笔记8

  这是19世纪德国作家高尔基的一部著作。这本书就是他对自己最苦难的下层生活的记录。读了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深入的接触到了在高尔基时的社会和人们是怎样的。

  之前读过的《童年》就让我知道,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由于四岁丧父,她的母亲便改嫁了,他住在了外祖父的家里。11岁时,母亲去世,外祖父也破产,外祖父既自私又势利,可是外祖母却很疼爱自己的外孙,之后,她就和祖父分了家产。

  于是,高尔基走向了人间,他当过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杂物,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脚夫、锯木工、园丁。年满十八岁以前,小小的高尔基便从事各种事业,幼小的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受尽了种种****和压迫。后来还遇到了被他称为玛格特王后的优雅美丽的女人。

  在高尔基的一生中,我似乎隐隐约约的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是刻苦?这一切都是,至少,他是个大写的人。或许,我也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如:像他一样乐观面对困苦的生活,对读书的痴迷,对学习的渴望。

  面对现实的生活,我们更加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一切来得多么不容易,公主皇帝的家庭、设施齐全的学校、和睦相处的社会我们现在还小,也不能对社会、对国家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在人间读书笔记9

  作为一个(伪)吃货,我是很想和汪老先生打一架的。

  经常看到段子里写到,若想结束一段争辩,就突然提起“你是甜豆花党还是咸豆花党”,然后一群人马上分成两边,进行无法相互理解又无休止的争论……当然你知道,和吃货打架就是个热闹有趣的事情。

  汪曾祺先生是个真诚的吃货。在“一果一蔬”里头他老练地介绍一些果蔬的各种吃法。诸如“豆叶在古代是可以当菜吃的”、“绿豆的最大用途是做粉丝”、“我在泰山顶上一个招待所里吃过一盘炒棍儿扁豆,非常嫩。平生所吃扁豆,此为第一”、“蚕豆是很好吃的东西,可以当菜,也可以当零食”……简直对于事物的了解全方面围绕吃了!谢谢他的坦诚交流,我觉得要是我的话是没办法跟他过到一块儿去的。我对抓起一把葱一把蒜一把胡萝卜一把栗子等等等等生吃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笑)

  说起生吃东西,我倒不是对所有没煮熟的食物都抗拒,但好像对许多生的东西确实没有太大兴趣。但是我非常喜欢吃半熟的鸡蛋,无论是半熟的溏心蛋还是三分熟的温泉蛋,或许等到某天能接受生鸡蛋的时候,我就去尝试一些生鸡蛋酱油拌饭——《银之匙》里头把这种饭描述得太好吃了。确实如果对许多做法、许多食物不能接受的话,会失去享受很多美食的机会,就如我认为妈妈不敢吃不熟的东西,不吃半熟蛋真的太可惜了……(我也不敢在她面前吃也就是了)。许多肉全熟都是不好吃的,全熟的肉肉质会变糙变老,比如熟透的白切鸡、全熟的牛排,吃起来太可惜了。不过也有做法的问题就是了,毕竟熬熟炖熟的肉也还是挺好吃的。

  很多人喜欢吃生的花生、玉米、栗子等等,这些我是真的不喜欢吃。大概有种“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感觉,喜欢吃的人觉得的鲜甜在我嘴里是腥甜。土腥气我大概不是特别喜欢。雨后草地的土腥气倒也还好。

  生吃大葱我是见过的。生长在岭南对这种吃法并不熟悉,唯一直面的一次是社团烧烤的时候,山东的师兄拿起一棵圆柱形的青青白白又长又直的大葱说道“下面让我来表演一下生吃大葱”,然后咔嚓一下,比吃甘蔗还脆爽地咬了一大口……惹不起惹不起。

  小岚子不吃生的却偏喜欢去吃寿司,看着转盘转了几圈只拿了几碟鳗鱼,是有够难受的了(笑)。

  但是汪老先生吃的真是多,懂得的也真的`多,天南地北的特产小吃吃过很多,也懂煮法。写的也真好,许多我百度搜索到实物的东西看上去倒不如他写的那么诱人了。虽然描写简单字少,风格还平实真诚得絮絮叨叨的,该呈现的想法也一个不少。

  他写枸杞子“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写粉盐豆“长可半寸,盐炒,豆不收缩,皮色发白,极酥松,一嚼即成细粉”,写一些现在已经不多见的小吃写得贼香,所以叫人分外遗憾,还想照着他说的做法做一遍尝尝。这种对食物的安利力度倒让我想起受欣了——一个热衷于吃热衷于做也热衷给别人卖安利的好友,不过个人以为她的点菜水平恐怕还未能比得上汪先生,差强人意。而汪先生(据他本人说)是被称赞过点菜水平的。

  小岚子的安利手法就极其拙劣了(斜眼),就只会一个劲儿地说去吃西多士去吃面,建议去学习一下安利水平(笑)。

  觉得汪老先生分外可爱是因为他的一些直抒胸臆的话。

  听说一个剧团团长不认识“蚂蚁上树”这道菜,于是评论“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团长呢?”

  可惜几位北方同志不吃酸藠头,感慨“哀哉,人之成见之难于动摇也!”

  孙女爱吃汪老嫌弃的北京绿豆糕,他便说:“我的孙女很爱吃,一气吃了几块,我觉得不可理解。”

  在“黄豆”一篇写道,黄永玉的儿子黑蛮吃了汪老做的口蘑豆后在日记里写“黄豆是不好吃的东西,汪伯伯却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伟大。”

  这些或是对安利卖不出去的可惜、或是对别人口味的不理解、或是对自己点菜煮菜水平的自信……都是极其有代入感的,吃货的可爱想法。即便是要因为口味打架了,也还是觉得那么可爱。

  历史上真诚可爱的吃货,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先生。在三登子的漫画里头他简直是个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紧、有好吃的真棒这样的坚强乐观型吃货。我在想热爱吃各种各样东西的人是不是也非常热爱生活,热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间烟火,也爱天地之间草木原料的自然馈赠。

  为吃货干杯。

在人间读书笔记10

  看知乎的推荐所以买了这本书来看,很赞成一种观点,这是一本很可惜的书。能说是全鸡汤类的文章吧,也不全是,包括了中村恒子奶奶的一生的感悟,不说是心灵鸡汤文章吧,但它确实又是一本心灵鸡汤的书。为什么说是一本可惜的书,因为我们在不经历人生的磨砺,根本不会理解、不会相信这些文字,而只等我们经历了人生的苦难之后,看到这些文字我们才会深有体会、才会有所感悟。

  本书作者和本书主题

  作者中村恒子,日本最年长的心理医生,行医70年,历经烽火年代,时代变迁,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咨询经验,是备受患者信赖、愿意对其倾诉心声的心理医生。她终生不退休从事心理医生的工作,她的生活方式就是一句话概括,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完全是站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立场来和读者交流,让人感觉特别接地气。本书的主题就是围绕工作、爱、人际关系、幸福和死亡等人生重要课题,用作者90年的人生智慧和亲身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个人如何度过一生才不会辜负生命的终极问题。摘抄精华如下共享。

  第1章工作是为了什么

  很多人,经常烦恼一个问题,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对于工作,没有必要对它期待过高,没有必要把它当做非常严肃的事情对待,这样你就能享受工作。在思考“这份工作不适合我”之前,先试着去做,不要想太多,否则你就会止步不前。不要把自我价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不要被权力、地位、名誉之类的东西束缚住,不要一味在意别人的眼光。当你活到七老八十的时候,成功和失败都毫无意义。

  恒子奶奶从没说过喜欢工作的话,对工作既非特别讨厌,也谈不上喜欢,只是觉得必须要工作,没有时间考虑喜欢或讨厌。当然如果能遇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那再好不过,但这种情况就像买彩票,是可遇不可求的。上了年纪之后,工作就像做饭、扫地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习惯。当然工作的去留自己决定,别人无从干涉,这不是别人的人生,自己的人生就由自己决定。如果工作让你一直做出巨大的牺牲,影响了你的身心健康,那一定要果断离开,毫不犹豫,最重要的就是自己主动做出抉择,然后为自己决定的结果负责。

  第2章幸福和快乐

  关于幸福快乐主题的书很多,各种心灵鸡汤文章,作者的话语朴实透彻,直达人心,看完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有些人特别在意自己幸福与否,毕竟幸福对我们太重要了。但是,只想“必须要幸福”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不少人对幸福的评判标准,往往是通过和他人比较来确定的,比如收入高低,房子大小,孩子成绩等等,这是毫无意义的。一旦被别人的价值观所束缚,就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欲望的怪圈了。不要试图通过改变别人来获得快乐,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会快乐。让你觉得讨厌的人,就尽可能远离他,让你觉得快乐的人,多花时间和他们相处。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不可能永远朝着同一个目标生活,包括伴侣和孩子。来则欢喜,去则放手,这对彼此来说是最轻松的。总想着得失,那么就会觉得勉强自己,甚至产生心结。与其如此,还不如率性而为,跟随心的决定。

  第3章人际关系

  看到第三章,我更加理解这本书为何如此畅销的原因了,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见过无数为生活和情绪困扰的病人,她最知道如何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去帮助病人走出困境。文章里所有的话语都是作者来自自己90年体验人生的真实感悟,没有大道理没有说教,就只是简单、质朴和诚恳的表达,来自她个人的亲身案例,很受感动和启发。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她说,其实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治疗方法或咨询技巧,她能做的,就是倾听每个人的讲述。通过趣味诙谐的聊天,消除他们的困扰,使他们获得心灵的慰藉。我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非常理解她的感受,如果有一种人际关系能让你安心地暴露自己的脆弱之处,那么你一定会精神满满。关于交朋友,要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通过权衡得失来交往是不可取的。当你想要“遵从内心而活”,你就会发现自己不会被外在多余事情所困扰。所谓多余的事情,就是比如想要变得伟大,想被大家认可,想拥有更多的金钱…,也就是想更加怎么样的欲望。作者说,她作为医生,一直没有出人头地,但她觉得这样已经很好了。正因没有多余的欲望,所以才能真心和相处舒服的人深交。和那个人该交往还是远离,不要急于寻找答案,调整心理的距离感就够了。如果感到不舒服或受伤,意识到“这个人原来是这样”,那就改变与之相处的距离。不可能存在100分的人际关系,只要能对自己信任的人说说真心话,倾诉心事就好了。就算一个人设计好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会照着做,因此,人生没必要详细计划。这句话我相当认可。人生就是你无论怎样计划,不同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一致,或偏离。因此,没必要事事都计划好,最最重要的就是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心。

  第4章让心归于平静

  人为什么感到不安?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安是因为对未来考虑太多。无论如何,不要忽视眼前的事,其实,当你努力做好当下的事,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担心已经烟消云散。人原本就是一种强大的生物,有时候看似一切归零,实际上也可能是新的起点。痛苦会成为今后重要的经验。在非工作时间,尽量不要考虑工作上的事。人的大多数烦恼,很多时候是把像1一样的简单事物,想到了10或20。你可能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实际上在周围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痛苦和伤心,其实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人活着,肯定会经历苦难。人生中精神饱满的时光非常有限,不要过多地停留在过去的阴影中。

  不得不努力的时刻,一定会到来。所以,如果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无须太过努力。

  第5章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之道

  在工作上,与其追求完美而挫折不断,不如以笨拙的方式坚持下去。不要有太高的`期待,世间不存在完美的事情。看似完美的人或事,当你深入了解后可能会感到诧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孩子还是家庭,不要试图追求完美,保持一种细水长流的态度,结果会更好。说到底,人通过培养孩子,其实也是在培养自己。育儿过程就是让自己越发优秀的成长过程。关于死亡,作者写的真好,对于有死亡焦虑的我来说,很有借鉴意义。如果有人孤独地死去,周围的人可能会觉得可怜、悲催,但我却不这么想。在我看来,孤独地死亡也没关系。孤独地迎接死亡可以不给任何人添麻烦。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离开也很美妙。在健康的时候,担心孤独地离开人世实在是白白浪费精力。死亡后,无论你是被称赞,还是被评论,都与死人无关,因为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

  第6章简单生活每一天

  从独自离开家乡到现在,恒子老师克服了太多的困难和考验,一步步坚强、坦然地走过来。她的人生可谓波折不断,她说,总之,只要活着,人生总会有办法的。能吃饱,能睡好,有一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工作,一定没问题。人到底需要什么?恒子老师说,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实践他人的人生,我们不需要追寻别人的脚步。人际关系的秘密在于距离感,不可逾越的界线,一定要保持住。孤独不等于寂寞,接受孤独地美妙,生活处处有乐趣。恒子老师说,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生活,孤独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如果由于害怕孤独,而去迎合别人,或者对别人妥协,则会让自己痛苦不已。恒子老师“孤独是一件好事”的立场,给周围的人带去了自由和欢乐。这句话我极其认同。我现在也非常享受孤独地乐趣,很自由很舒服很放松,不需做给任何人看,自娱自乐,自己陪伴自己,自己和自己对话,这份孤独既干净又清净,真的很美。

  一个人要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请务必意识到,这是你自己的人生,没有必要和他人比较,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出你自己。

  正如最近很火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看完之后发现这些30+的姐姐,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风格,这样才构成不一样的每个人,如果问你想成为哪一位姐姐?那当然是——自己,自己才是最独一无二的。每天的努力,不用羡慕别人也不用自我怀疑,坦率地接受每一天,生活从不辜负,人间一切值得。

在人间读书笔记11

  曾经,有“秋波横欲流”“魂迷春梦中”的绮丽浮靡;亦有“无泪可沾巾”“飘零事已空”的悔恨悲戚;然后,有了“垂泪对宫娥”“回首恨依依”的亡国之哀。倾尽“一江春水”,换来牵机毒药。

  南唐李煜。

  王国维谓:“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一个笔力纵横,他豪放超逸、恬淡旷达;“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个,笔力雄厚,他壮志难酬、慷慨悲壮。

  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王国维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他,至情的楞伽山人,面对富贵可以轻看,面对仕途亦会厌倦,面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面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才是他的`《饮水集》。

  满清纳兰性德。

  王国维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古文字学领域的成就极为卓著。他的《人间词话》一书,突破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用新的思想与眼光去鉴赏词话。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由名句。”由此观之,“境界”才是根本,只有根深方可叶茂。恰如国画一般,意在“神”,所以王国维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在人间读书笔记12

  第一个千年,它冥想:给我一个人的身子。于是一千年过去了,它有了一个人的身体花容月貌。

  第二个千年,它冥想:给我一个人的头脑。于是,两千年之后,它有了人的头脑和智慧。

  到第三个千年,它冥想:给我一颗人的心。这是最难获得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第两千九百九十九年的时候,寂静的洞外,一位老妇被狼撕咬,不停呼救。它挣扎很久,终于在最后时刻飞身而出,在它离开它两千九百九十九年都未曾离开的洞穴时,豺狼和老妇都不见了,只有观世音在他面前。观世音遗憾地说:你功亏一篑了,你最终还是没有修炼出人心的残忍……

  在《人间》,终于收了白蛇的法海最后成了李渔,汤显祖。许仙是许宣,他们的孩儿唤作许仕麟。

  从三千年前到文革,到二十世纪;从蟠桃园的小青,许仕麟,秋白到自闭养蛇的少年,仿佛那么多的人,其实都只是一个故事,从头到尾都弥漫着狂乱悲伤和凄凉的故事。

  《人间》是《重述神话》系列,但更多人知道的是《格萨尔王》而不知《人间》的故事。

  人间不值得。

  它们却千百年来轮回在这里。

  人间不值得。

  我们这一世却投生在这里。

在人间读书笔记13

  当我重重地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主人公阿廖沙那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的怜惜、打抱不平的精神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是俄国近代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作品中写了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及其心路历程,生刻而生动地描绘出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画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形就是作者高尔基本人。

  高尔基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童年的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工、面包工、佣人等。十六岁时,他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最底层,与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他还不忘学习,抓紧一切空余时间学习、读书,从而不断地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这本书中有一段故事、几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晚上大家都把蜡烛拿到寝室去了,我没有钱买蜡烛,就自己动手制作灯。我把蜡盘上的蜡油都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里,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再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有了灯,我就可以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之中了。”“书就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里面什么都有……”“我只是觉得这种生活,让我有了寄托,有了奔头。”读了这些真实、纯朴的语句,使我感受到高尔基是那么酷爱学习,从书中让他明白了许多真理,他一直渴望上学,渴望着新生活的到来!

  我似乎对这本书着了迷,一连读了两、三遍。这时我想起了自己。

  我的家庭条件是不错的,父母不仅能让我吃饱穿暖,还能满足学习国画、古筝的额外要求。另外,高尔基的父亲早年去世,相比之下,他从小就少了一份父亲和亲情。他,一个才十一、二岁的大孩子,就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被人欺负,令人怜惜,但更多的是被他那坚强的性格和对知识的热爱而感动。我好好地反醒了自己,无时无刻心中都在对自己说:“如果想让自己有个美好的明天,必须像高尔基那样付出行动——多读书,勤奋学习,有坚定的信念,遇到困难不气馁。我坚信付出努力展现在眼前的将会是我渴望的灿烂的明天!”

在人间读书笔记14

  《在人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它真实的记录了高尔基小时的惨淡童年。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很小父母双亡,由外祖母抚养,可家庭贫困的外祖母哪能抚养的起呢?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逼高尔基流浪街头自己养活自己他先在鞋店、圣像做学徒,又在轮船的厨房里打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而读书使他找到了快乐、安慰。虽然条件艰苦,但高尔基久久不能忘记读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在这一段里:

  星期六那天,我到阁楼上晒衣服,想起那本书,就将它拿出,读起来。我读的入了迷,一直读到身子冻僵了为止。(省略)我读的入了迷,耳朵听到大门口的门铃声,竟然一时弄不明白这是谁在拉铃,为什么要拉铃。(省略)“你聋了!外面在拉铃!”保姆生气地说道。

  我赶紧去开门。

  “睡着了!”东家严声问道。他的妻子费力的爬上楼梯,抱怨我害她着凉了。那个老太婆骂个不停

  有时主人发现了,还把他的书统统死碎、烧掉,有的时候甚至殴打他一顿!!

  虽然高尔基为了读书遭受屈辱、欺凌。但他一直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功夫不付有心人,终于,他通过努力的自学,使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著名文学作家!啊!高尔基是多么的伟大呀!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也要向高尔基一样,坚持读书,坚持学习,成为一名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人!

在人间读书笔记15

  我虚渺的妄念变本加厉,似无止境。这个我——贫穷、丑陋、区区一介工匠的我——在空想世界中化身为优雅的贵公子,坐在亲手制作的奢华椅子上。总是现身梦中的漂亮女子娇羞地微笑着,乖巧地坐在一旁聆听我说的每一句话,甚至与我十指交握,彼此呢喃着爱的甜言蜜语。

  然而,无论何时,我这乐陶陶的粉色美梦总是被一阵邻家大婶的刺耳话声,或附近病童歇斯底里的哭叫声打破,丑恶的现实又在我面前展露出灰色的身躯,回到现实,看见与梦中贵公子毫无共同之处、丑陋得可悲的自己,哪儿还有方才那个可人儿的倩影?附近一天到晚累得灰头土脸的小保姆,都不屑看我一眼。只有我精心制作的椅子孤零零呆立原地,仿若美梦的残骸碎片。可就连这把椅子,不久后也将搬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去,不是吗?

  暗无天日,甚至举动维艰的皮革天地,构成一个妖异魅惑的世界!在这里,人类与平日肉眼所见完全不同,是一种奇妙的生物。他们不过是声音、鼻息、脚步声、衣物摩擦声及几个浑圆富于弹力的肉块罢了。我能够以肌肤触感取代视觉识别每个人。有些人又肥又胖,犹如碰触腐烂的`鱼肉;相反的,有的人骨瘦如柴,简直像具骸骨。此外,综合背脊弯度、肩胛骨间距、手臂长度、大腿粗细或尾椎骨长短来看,就算身材再相似,人和人也必定有所差异。除了容貌和指纹,人类绝对可以凭触摸全身逐一区别。

  所谓恶魔的呢喃,大概就是指这样的事吧!尽管如梦般荒唐无稽、骇人无比,但仍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蛊惑我。

【在人间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在人间读书笔记07-25

《在人间》读书笔记06-10

《在人间》读书笔记01-22

在人间读书笔记02-03

《在人间》读书笔记精选01-25

《在人间》的读书笔记01-09

英语读书笔记:在人间02-07

在人间读书笔记整理02-07

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07-28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