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时间:2022-09-07 08:22:56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篇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

  提起《傅雷家书》总是有点莫名其妙,一些写这些家庭琐碎事的家书,竟能成一本书?但读过一遍后就不再这样想。

  《傅雷家书》收录傅雷与其子傅聪,女儿傅敏,及妻子的书信。常人看来十分平常,但就在这看似平常的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股淳朴,真实的感情。特别是父子之情。

  读过《傅雷家书》后不免把它与《培根随笔》中的那篇“论父母与子女”相连系起来。培根的笔下,他详细论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这也许是外国对父母与子女的最好的描述。而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傅聪的教育也似乎像培根所说的那样,也可以说傅雷的教育印证了培根对子女在金钱和人品教导的正确性。

  记得《傅雷家书》傅雷给儿子傅聪写的一句话:“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对于传统的中国教育来说,实在是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不管是书籍或是电视剧中常常会有这句:先做人,再做什么——的这类话。可见傅雷先生也是一个传统的父亲。

  既然是一个传统的父亲,那就当然少不了一个在中国教育史上几千年终而不变且很恐怖的一个动词:“打”!俗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钢!不过,也不排除;棍棒之下出残疾!的家庭暴力悲剧。

  傅雷也对儿子在书信中说过一些因管教过严而对不起儿子的话。当然,我不能玩全否认传统教育不好,因为,傅雷先生的确成功了!傅聪成为了著名钢琴大师、傅敏成了英语特级教师。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儿子的信中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即是儿子的好父亲,也是一位好老师!

  之所以《傅雷家书》成了一本十分有教育意义的书,在于父亲给儿子恰到好处的严格,不溺爱,即是为人父母,又是为人师表,可以说是父母们的模范了!

  正像易中天说过:“子女是中国家庭的中心。”傅雷正是把半生的精力花在子女身上,可以说他就是“父爱如山”的一个诠释!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

  傅雷作风严谨,平时对自己的两个儿子也严加管教。有这么一个故事,傅雷对孩子的生活礼仪管教的非常严格,每天同桌进餐时,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甚至因长子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捡肉食,也不听父亲的警告,傅雷就罚他只需吃白饭,不准吃菜和肉食。由此可见他对孩子的严格。

  但在严格之中,我们又能看到这位父亲温柔的一面。“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要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能免得了割舍的情绪呢?”傅雷再给国外的儿子傅聪写信时写道,对自己孩子的思念让他潸然泪下,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亲切的傅雷——一个慈父。

  傅雷用一封封书信见证了岁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成长,他每时每刻都在关心着他的孩子,在他迷茫时给他指引;在他骄傲时予他提醒;在他懈怠时给他鞭策……读着这本书,我们能看到一位伟大的父亲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教子的伟大形象。傅雷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祖国、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尽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在书信中给予了孩子精神上的支持,教他勇敢、坚强,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逆境,战胜挫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渐渐成长。这些书信也像是一条心灵的纽带,把身在海外的傅聪的游子心与祖国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傅雷对孩子从小到大的爱国主义的教育,使长子傅聪有了深深的爱国情怀。

  傅雷夫妇呕心沥血的教子,时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3

  提起傅雷,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傅雷家书》,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对于《傅雷家书》人们也给了它一个很特殊的诠释:苦心孤诣之教子篇。由此可知,傅雷在教导孩子时的良苦用心。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

  傅雷作为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而在教育儿子时,他则是一个严厉而又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真可谓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父亲,而在我小时候,父亲也对我很严格,无论是言谈举止或是学习上都要求我做到很好,对待事物要认真,专一,全心全意去做好它,而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到头来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我渐渐地成长为一个懂礼貌明事理的少年,在学习上也一丝不苟。但随着我的长大,父亲对我的管教则是少之又少。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对待事物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父亲对我的约束就没有小时侯那么多了。但是父亲的教诲已经在我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始终让我刻骨铭心,谨记他的教诲。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对于儿子傅聪的教导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败不馁,胜不骄。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我小时候体制很差,常常生病,而我又不爱运动,想要把体制锻炼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我小时侯体育运动也很差,几乎每次体育考试我都是不合格,尤其是跑步。如果是短跑的话我或许还能坚持下来,但要是长跑那可真是要了我的命,每次跑到一半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呕吐等现象。而就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父亲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教导我不要灰心丧气,万事只要努力,坚持到底就一定能闯过去,父亲还陪着我一起练习,在父亲的耐心教导下,我的体育成绩渐渐地好了起来,体育考试都能合格过关。

  同时,父亲对我学习上的教育也很注重,在父亲的教育下,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虽不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但也算是班里的优秀学生,小孩子,不免有些心高气傲,随着我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我渐渐地开始洋洋得意起来,就在这时父亲看出了我的端倪,但他并没有打我骂我,而是找我谈了很长时间,当时我只记得父亲的话像针一般扎进我的内心,很痛,也深刻地使我体会到自己的无知和不懂事。从那时起,我便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件事。我的个人宗旨便是:永远不灰心丧气,永远不骄傲自满。

  父亲之于傅雷,他没有那么广博的学识,但对子女同样呕心沥血、言传身教;而我之于傅聪,当然达不到那么高远的艺术造诣,但同样得益于父亲的教导,同样对父亲热爱和敬仰。

  《傅雷家书》让我想起很多,收获很多,也让我感慨很多,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4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经典作品,具有最永恒的魅力,它们像谦谦的智者,谆谆教导的老师。欣赏它们的灵魂,这不但有助于我们认识与了解社会,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士观,世界观,而且还提高个人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读完《傅雷家书》,感于它的“谆谆人生语,悠悠父子情”。它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想到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傅雷先生的家庭教育看似严格,但在我仔细研读后,才深深地体味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傅雷先生对他的儿子的爱虽看似平淡,却包含着伟大而无私的真挚情感。从他谆谆的教诲中,我读出了一位家长,特别是一位父亲的崇高的责任感。虽然傅聪远在国外,但父子通过书信相互交流。虽然信中所提的事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也许在他人的眼中,这些事都不值得一提,但是在这父子俩之间却是连接彼此心灵的纽带。

  在这本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与惊天动地的壮语,但它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真情,却使它在众多的著作中熠熠闪光。它充满这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在一封封的书信,我们看到了父子俩之间的默契与真挚的情感,这使得双方在精神上可以相互为各自的依靠。纵然国内家庭遭遇残酷的恶运,但傅聪始终没有背离他的祖国,他不受祖国敌对势力者多方的威协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信赖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先生在数万里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有时侯,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苦于家庭教育的严格,限制了自己的个性发展,有的人因此而怀恨于父母,从而导致了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有人主张任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像傅累先生那样的严格施教,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残酷”。但是更深刻的体会他,培养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所应该尽了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在傅聪的长大成才的道路上,我看到作为父亲的傅雷先生所灌注的心血。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是看到傅雷先生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痕吗?

  《傅雷家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跟随它,我们不会失去希望,也不会迷失方向。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一本书,名叫《傅雷家书》。

  里面从不讲授别的,全是傅雷对于一些问题上的感想,以及对于傅聪的教育进行了自我批评。“为什么自己对傅聪那么严?”,这成了他的一大主要想法。

  跟其他的一些书对比,傅雷还是更深一些。《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安德烈曾经对母亲说过的话,他母亲都记下了并记录在书上。傅雷不一样,他并没有写任何傅聪说的。

  再举一个生活上的例子,我的母亲曾经对我也十分严,每次她一骂我我就会暗地里反抗。傅雷会反思,可我认为反思有可能不是真的,只是哄骗一下。而且我实在不愿意听那些啰啰嗦嗦的话。我想要听的一句话是:“孩子,我们都有问题。”

  傅雷先生写的谈各种事我都十分爱听,并且我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一位父亲对于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的真诚,这本书的任何一人都有些不对的地方,他们都改了。而且,谈西方文化,谈国事,每次都是反省深刻。

  傅聪不是无错,只不过被傅雷先生掩盖住了一些。在本书中,傅聪作为一名旁观者明显不可说话,但任何人心中是明白的。傅聪可以出名离不开的完全是傅雷的教导。

  如果让傅聪写一遍,他会将主题偏向于“谢谢你,父亲”为主题,中间会少少的出现“爸爸,我认为你这样不对”之类的的句子。因为傅聪留学在外,不知道他有没有看一个在自己小时强硬的父亲,变成一个承认错,反省深的父亲。

  “我和你妈妈都十分想你”这样类似的话,傅雷心中,信中爸爸也许更重要。在傅聪长大后“强硬”的父亲,开始用温柔的语句,与儿子谈对于西方文化的所有理解,莫扎特这样有名的钢琴家被傅雷评论了一番。书信越往后越悲剧,傅雷先生得了大病了,在傅雷先生看来不算什么,傅聪看了一定“泪落千尺”,得了大病的父亲也不忘与自己每天聊会特殊聊天。

  不止傅雷这样做,好多人都这么做。我母亲就是这么一个人。一天聊一会天儿。不久前我去兰州青海地区玩,我的妈妈干着大活,每天九点才可以回酒店(当时妈妈在外地工作),也不忘为我写上一封信,D1,D2,D3...

  一天一封虽说名字古怪:“回来算总账”这类名字出现过。见到这个我十分开心,这包含了家长对孩子独自出行(我是参加了一个夏令营)的一种关心。

  不论傅聪或是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对我们的关怀。

  对于傅聪,我十分敬佩;对于傅雷,我十分敬仰。感谢你们留下这么好的作品,让世人见证一对父子创造的奇迹。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即使是因为读书而离家,也不会离得很远,所以根本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

  这本厚厚的家书中承载的是多么深沉的父爱啊!“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如今的子女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7

  傅雷先生的《家书》中收录了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的一百多封家书,这些家书读起来亲切又温暖,纯真、质朴的文字让人好像在面对面同他对话一般。傅雷夫妇给傅聪的谆谆教诲,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在字里行间中都透出傅雷夫妇对儿子的爱。

  通过《傅雷家书》,我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也许他们不善于用言辞表达,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虽然有些举动微不足道,但是真正的爱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而是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但他们不会叫一声苦,不会喊一声累。有时,父母也许对我们严厉了点,但是他们对我们严厉,其实是为了我们以后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当我们向父母发脾气时,是否应该想一想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呢?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

  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

  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8

  在这个世界上父亲对孩子的亲情各有各的表达方式,有的不善言语只是默默地爱在心里;有的一出声就如爆雷,对孩子的亲情是简单的表达。然而在《傅雷家书》中看了傅雷夫妇写给孩子的书信可谓字字包含深情,句句凝聚心血,处处体现赤子情怀。在家信中,傅雷夫妇恨不得把自己平生所有的人生经验和艺术心得都灌输给孩子们,以帮助他们早日成为德艺双馨,知识渊博,修养深厚,具有浓烈民族情怀的艺术家。书信对孩子的爱体现在方方面面和许多细节中。

  《傅雷家书》中写到:“一天接不到孩子的信,一天不得安心,做什么事都没有情绪,非常忧虑!”信中表现了父亲对孩子每时每刻的思念和担心。家书中父亲期待孩子成为具有浓烈民族情怀的艺术家,他写道:“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用歌声把大家带着,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父亲帮助孩子学习,父亲收集音乐学习相关的资料,分析演奏曲目,整理乐谱,抄写音乐笔记,以书信的方式希望能丰富孩子知识面,从而对音乐更好的理解。

  在孩子取得成就的时候,书信中这样写道:“想不到你这么有才华,想不到你的春天来得这么快,花开得这么美,开到世界的乐坛上放出你的异香。东方升起了一颗新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遂。替新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我做父亲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具与苦功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能够有这么一个儿子把我错误地估计全部推翻。”以书信的形式表达对孩子在音乐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和骄傲,用愉快的心情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会写那么多家书,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着想,为我打算。记得父亲工作一直都很忙,但不论再怎么忙他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给我打电话关心我的学习,提醒我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傅雷家书中有许许多多做人处事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傅雷写给孩子的书信,能清晰而深刻的感受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的浓厚的父子情。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9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理论家傅雷及家人写给儿子傅聪的138封饱含拳拳爱子之心的书信。出版以来,深受大小读者喜爱。

  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深夜,傅雷夫妇坦荡地选择了死亡,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离开了他们曾认真生活过的世界。但是,傅雷并没有消失,他的爱子之心与独特的人格魅力都蕴含在了名著《傅雷家书》里,借助一封封信,一个个方正有形的汉字流传了下来。他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他对艺术的独特看法也深深地镌刻在我们这些读者心里,成为了我们认识自己、了解中国文化的一块厚重的基石。

  阅读《傅雷家书》,“爱国之心”、“赤子之心”屡屡出现,这是作者傅雷对儿子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自己行事的一贯准则。

  阅读《傅雷家书》,可以看到作者傅雷在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真知灼见。在给儿子的信件中,他用自己高瞻远瞩的眼光对傅聪音乐艺术和做人方面给予完善的指导,时时阐发着自己对艺术、文学、音乐、生活的评论,也让我们感受到他真诚、高尚的爱国精神和呕心沥血的教子形象。

  《傅雷家书》不仅可让我们看到作者对儿子的教诲,傅雷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也让我们惊叹。“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信中,傅雷多次让傅聪写信来梳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演奏心得。并且他也是如此,不管看了一本书,翻译了一篇文章等,一旦有所感悟,便会和妻子聊上一会,或把这些写在家信里和孩子分享。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莫过于欣赏艺术”,就让我们走进《傅雷家书》,将傅雷的人格品质精神教育融入我们心灵和行动中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0

  二十余年的读书工作生涯,辗转几个城市,随身的物品来来回回,换得面目全非,唯一伴随我的,就是《傅雷家书》。

  一九九零年的秋天,我刚进入小学学习。入学的前一天晚上,父母破例允许我和他们一起晚睡聊天。我们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用一根长长的电线接着台灯的插座,父亲拿出八 九年研究生毕业时买的蓝色封面的《傅雷家书》,与母亲头对头地凑在一起朗读。父亲读着英文,母亲读着中文,英文自然完全不懂,中文也显得晦涩,我挤在他们中间听得一头雾水。只记得他们跟我讲了很多读书成器的道理,还告诉我,以后会经常读这本《傅雷家书》给我听。

  二年级的时候我看到父母床边放着《读者文摘》杂志,有圈圈点点的标注,我也兴奋地在上面拣着自己能看懂的句子划出来。划完又心里忐忑,觉得搞了小破坏,可父母竟然没有说教我,反而饶有兴致地问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还一字一句地给我讲解起来。

  这一幕,当成年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我和妈妈不由得都想到了《傅雷家书》序言里楼适夷先生写的故事,年幼的傅聪在习琴的时候乱弹,一贯严厉的傅雷先生却没有批评他,反而和他探讨音乐,并帮他把自创的音符记录下来。妈妈深有体会地说,或许在当时也是受了傅雷一些教育理念的影响,包括尊重孩子的思想和创作,而我则是受益者。

  二零一零年的春天,是我接触《傅雷家书》的第二十个年头,在广州的星海音乐厅,我第一次聆听到傅聪先生的现场演奏。已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大文豪赫尔曼·赫兹称傅聪为:“肖邦作品的真正诠释者”。而我久久无法离去的原因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多的在于这二十年来我与《傅雷家书》的心灵对话,和七十六高龄的傅聪先生忠诚于艺术的灵魂

  。尽管这一生辗转流离,可傅聪先生在傅雷夫妇的书信教诲下,心念祖国,踏实做人,他的身上没有留洋艺术家光怪陆离的浮躁,却可以一眼望到朴实的胸怀。甚至你会觉得,听他的音乐会可以洞穿内心,盛装打扮或者矫情感怀都是没必要的,你只要衣着干净朴素地坐在那里,就够了。

  这一切,促使我下决心要写一篇《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然而即便读了这么多年的《傅雷家书》,我也必须承认自己的理解仍然是浅薄的,例如书中大部分篇幅提到的专业音乐知识,我几乎无法领会。那么,就让我仍然用一个初学者的视角,来谈一谈我眼中最直观的傅雷家书四美。

  一、伉俪情深之美。

  写在这本书里的,是傅雷夫妇与儿子的通信,尽管绝大部分出自傅雷先生的手笔,但其中同样凝结着朱梅馥女士的感情。在傅聪与弥拉订婚的时候,朱梅馥就在信中写道,要“真正相爱、互相容忍、互相宽恕……以后再也不要怀念童年的初恋”;傅雷又在随后的书信中说,“夫妇之间西方人比我们温柔得多,优雅得多,真有我们古人相敬如宾的作风……尤其弥拉,初婚后一二年内光是学会当家已是够烦了,是否需要考虑稍缓一二年再生儿育女,以便减轻一些她的负担,让她多轻松一个时期?”。

  这些文字,充满了对孩子美好婚姻的期待,以及对女性作为妻子这一角色的尊重。除了大道理,在维持夫妻之道上,傅雷还常提及一些细节,如 96 年9月 4日的家书,提笔便问“你工作那么忙,不知还有时间和弥拉谈天吗?”又以自身做榜样“我无论如何忙,要是一天之内不与你妈谈上一刻十分钟,就像漏了什么功课似的”,夫妻情深,跃然于纸上。同时又不忘要求傅聪“你得耐心细致,孜孜不倦地关怀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傅雷的家书中,“妈妈”的字眼出现的频率很高,同样在朱梅馥的书信中,“爸爸”也是放在首位的。出生于1908年的傅雷,并没有封建传统的旧思想,而是享受着与夫人一起研究创作、夫唱妇随比翼双飞的快乐,这种情感在书信中体现得尤为强烈,并深刻影响着傅聪。

  二、父慈母爱之美。

  傅雷是一位众所周知的严父,他教育幼年傅聪傅敏的方式,连挚友楼适夷也有些不以为然。但当傅聪离开父母,远赴波兰留学之后,傅雷作为父亲固有的那份慈爱还是一瞬间就爆发了出来。在1954年 月 8日、 9日的书信中,性格刚毅的傅雷第一句话就是“车一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回忆起严格管教傅聪的往事,更是感慨“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达我的悔与热爱呢!”朱梅馥也在x月30日的书信里写道“虽然我们将来在一起的时候不会多,但是凭了回忆,宝贵的回忆,我也会破涕而笑了。我们之间,除了‘爱’之外,没有可说的了……只要你常常写信来,只要看见你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已满足了”。傅聪在艺术领域的巨大成就,与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这其中的教育,除了谆谆教诲,还有爱的渲染与潜移默化,父母的温柔叮咛能够给孩子的成长以深刻的力量。身在异乡的傅聪,想必收到父母如此温情脉脉的来信,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吧!

  三、文字造诣之美。

  老版与新版的《傅雷家书》,最大的印刷特点就是在封面、插页等多处都附上了家书墨迹。从墨迹中可以看出,傅雷的书法苍劲有力,体现了深厚的功底。而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字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傅雷在文字上有着极深的造诣。

  例如1954年7月27日、28日的书信,傅雷便用长篇文字和傅聪探讨了中国古代诗词,包括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优缺点,以及苏轼和辛弃疾的词赋,并特别就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美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性格直率的傅雷,偏向于喜爱洒脱自然的中国诗词。可能是傅聪曾经提及自己不太能写好中文书信的缘故,傅雷在信中鼓励“你车上的信写得很有趣,可见只要有实情、实事,不会写不好信”。也可能傅聪就写信的格式向父亲请教过,文字严谨的傅雷在1954年8月7日的信中回复“你写信直式横式本无所谓,若夹杂的西文多,似乎横式较便。我觉得写行书,是上下相连的,故直式较快”。

  即使是信封方面的细节,傅雷也不错过,在1954年9月4日的信中傅雷指出了问题“信封上的字别太大,把整个封面都占满了……你看看我给你的信封上的字,就可知道怎样才合适”。在西文方面,傅雷也同样专注于细节的完善,在 96 年9月2日的家书中,傅雷专门就“感慨”一词的英文翻译咨询了杨必女士,并加上自己的观点,合成一篇书信寄给了傅聪。这本《傅雷家书》,单从文字上来说,就是一本行文优美的杂文集,随着作者文字的推进,让人情绪上产生一种行云流水的美妙感受。

  四、平衡处事之美。

  傅雷非常注重年轻人自我素养的升华。作为父亲,他也深知当时的年轻人与老一辈的传统已经有所区别,加上新旧时代的交替、中西文化的碰撞,涉世不深的儿子在留洋过程中难免遇到处事的问题,因此在家书中,谈及这类话题的就比较多。 1954年8月 6日的信中,傅雷在繁忙之余提醒傅聪几件小事,包括进屋子只脱大衣不脱围巾以及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行礼和谢幕的时候表情不够温和等,对于这些处事细节,傅雷说到“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在1956年10月x 日的信里傅雷特别提到“说到骄傲,我细细分析之下,觉得你对人不够圆通固然是一个原因,……而你有时说话太直更是一个主要原因。例如你初见恩德,听了她弹琴,你说她简直不知所云……倘能细细分析她的毛病,而不先用大帽子当头一压,听的人不是更好受些吗?”一语指出年轻人说话不懂变通无意间伤害别人的根源所在。

  祸从口出是古往今来的道理,很多年轻人往往习惯于不假思索信口开河,在这一点上朱梅馥在1957年 2月23日的家书中提醒“你以后一定要审慎,要站稳立场,讲话不能乱讲,不能脱口而出,非思索过不可”。傅雷也非常注重培养儿子的感恩之心,在1 960年 2月3 日的信中说道“你并非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但你很少向人表达谢意。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与爱护,不必一定要报以物质,而往往只需写几封亲切的信……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以没有时间为推搪而不声不响呢?”

  傅雷夫妇离世已有三十四年了,而《傅雷家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付梓却一直经久不衰。于年轻人来说,它仿佛一位陪伴身边的老师,以无数的警句激励自己成长;于为人父母者来说,它是教育子女的范本,让父母参与到孩子从幼年到成年成长教育的始终;于中老年人来说,它是一本内容深刻的自省读物,陶冶情操,通达人生。

  傅雷是文字和音乐艺术的大家,可更绝妙之处在于他把文字写得精妙如艺术,又把艺术诠释得缜密如中华文字,在这其中可以读到先生在学术上的博学严谨、生活中的体恤热忱、为人的胸怀坦荡!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1

  傅雷对儿子的失败,并没有责骂,也没有训斥,而是祝贺儿子又有了一点失败的经验,再教儿子如何面对失败,战胜失败。这种循循善诱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一般家长能做出来的。是的,在生活中栽了跟头并不是坏事,重要的是事后能否爬起来,这样,便有了一次失败的经验,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每个人的成功都伴随着痛苦,战胜痛苦,就能成功。

  傅雷对儿子说话,一会儿像一位语重心长的长辈,教育孩子如何做这做那,这个放心不下,那个放心不下;一会儿像一位知心朋友,在困难时给孩子打气、谈心、给予安慰,解决烦恼。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讲方法,大道理谁都懂,孩子需要的仅是一点安慰,因为这安慰可以使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强,行为更加独立。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的父母,作为社会中普普通通的人民,他们没有傅雷的文化修养高,不会像傅雷会用书信的形式和我交流;他们也不像傅雷一样将自己对儿女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的感情是含蓄,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表达着他们对我们的爱:辛苦赚钱供我读书、嘘寒问暖、做一桌好吃的饭菜,偶尔给我讲讲大道理等等。父母之爱是深入生命的,伴随着我们一生的,难以割舍。

  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可见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生的认真、对自己的要求之严格。

  他要求在外国学习的儿子不忘祖国,要他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可惜这样一个爱国之子在__中却被划成“右派”,让人气愤又无奈!刚正不阿的他选择了自杀,可歌可泣。

  傅雷以自身经历,教导儿子如何在艺术上有更高的成就,如何在生活中做人做事。这些道理对作为读者的我受益匪浅。能阅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是一种幸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

  好句好段摘抄:

  1、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傅雷

  2、 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傅雷 《傅雷家书》

  3、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 一种心 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在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傅雷 《傅雷家书》

  4、 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 ——傅雷 《傅雷家书》

  5、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傅雷 《傅雷家书》

  6、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 ——傅雷 《傅雷家书》

  7、 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 ——傅雷 《傅雷家书》

  8、 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满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多宝贵的时间。 ——傅雷 《傅雷家书》

  9、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是你颓废,就好了” ——傅雷 《傅雷家书》

  10、 “以后要多注意: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随和。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还有是耐性。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 ——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态度谦恭,虚怀若谷! ——傅雷 《傅 雷家书》

  11、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要把这些事情当作心灵的灰烬来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 ——傅雷 《傅雷家书》

  12、 耐着性子,消沉的时间,无论谁都不时要遇到,但很快会过去的。 ——傅雷 《傅雷家书》

  13、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傅雷 《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序》

  14、 人人都有缺点,谈恋爱的男女双方都如此。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 ——傅雷 《青年一代》

  15、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做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傅雷

  16、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傅雷 《傅雷家书》

  17、 有一天夜里,她劝你明天再练,你回答说,象你那样,我还会有成绩吗?对付人家的好意,用反批评的办法,自然不行。 从这些小事情上推而广之,你我无意之间伤害人的事一定不大少,也难怪别人都说我们骄傲了。 人们常常都会这样,对自己亲近的人更是。我有时也会。所以要反省啊。 待人要谦 和有礼 ,善解人意,知恩图报! ——傅雷 《傅雷家书》

  18、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傅雷 《傅雷家书》

  19、 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是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 ——傅雷 《傅雷家书》

  20、 多抑制感情,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能减少疲劳。 ——傅雷 《傅雷家书》

  21、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雷 《傅雷家书》

  22、 "对方把你作为她整个的世界固然很危险,但也很宝贵!你既已发觉,一定会慢慢点醒她:最好旁敲侧击而勿正面提出,还要使她感到那是为了维护她的人格独立,扩大她的世界观。倘若你已经想到奥里维的故事,不妨就把那部书叫她细读一二遍,特别要她注意那一段插曲。像雅葛丽纳那样只知道love," "love," love的人只是童话中任务,在现实世界非但得不到love,连日子都会过不下去,因为她除了love一无所知,一无所有,一无所爱。 ——傅雷 《傅雷家书》

  23、 只要你能坚强 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傅雷 《傅雷家书》

  24、 平日你不能太忙。人家拉你出去,你时候要补足功课,这个对你精力是有妨碍的。还是以练琴的理由,多推辞几次吧。要不紧张,就不宜于太忙;宁可空下来自己静静想想……切勿一味重情,不好意思。工作时间不跟人出去,做成了习惯,也不会得罪人的。人生精力有限…… ——傅雷 《傅雷家书》

  25、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傅雷 《傅雷家书》

  26、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傅雷 《傅雷家书》

  27、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别的方式),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 ——傅雷 《傅雷家书》

  28、 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之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 爱绝不 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 ——傅雷 《傅雷家书》

  29、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傅雷 《傅雷家书》

  30、 过去我一再问及你经济情况,主要是为了解你的物质基础,想推测一下再要多少时期可以减少演出,加强学 储蓄。 生活水准本身就是可上可下,好坏程度、高低等级多至不可胜计的;究竟自己预备以哪一种水准为准,需要想个清楚,弄个彻底 ——傅雷 《傅雷家书》

  读书感悟: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3

  家书在这个被各种信息充斥着,包裹着的时代里,对我们来说似乎特别遥远。纵使远隔万里,也能通过网络交谈。然而在上个世纪,家书就是家中与远隔千里的亲人交流的唯一方式,辗辗转转,短则俩三天,长则十天半日,在那个尘封的岁月里,思念和亲情在岁月里沉淀。

  整整一周,我都沉浸于《傅雷家书》中,书中的字字句句,包含着的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真挚,最无私的爱。很多时候,父亲在家中常常扮演着“一座大山”,总是在默默无言的为这个家付出。冰心说:“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受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这句话,我不是完全的赞同,父亲的爱,是沉重的,是无言的,但总有那么一瞬间我们是可以感受到。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柔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作为父母,傅雷夫妇不仅仅教导儿子关于艺术上知识,更多的是做人之理。正如傅雷先生所说,书信作用有四:讨论艺术,激发思想,训练文笔,做一面忠实的镜子。“言传不如身教”,傅雷做任何一件事都非常严谨认真,大到翻译文字,小到领带的使用,这对他的儿子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很为傅雷先生对人生认真以及对子女如此关爱而感动,家书中大到行为艺术,小到吃饭穿衣,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透过书信,傅雷跟傅聪更像是良师益友。傅雷寄给儿子的书信,有对傅聪的期望,但更多的是经验。他是一位老师,总能给傅聪许许多多的帮助,但又给他留了许多空隙,让他自己在生活中能把这些空隙填满。他是良师,更是益友,在许多事情都给予鼓励和支持。我想这一定是大家最羡慕的亲子关系吧。有人说:《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父亲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字里行间,充满着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天下的父母极其的相似,在我之前所读的《洛克菲勒给儿女的十封信》,也是如此,这些信件的每一封信都充满着父亲最真情最深厚的爱,包含着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殷切期盼和语重心长的教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被认为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我想读傅雷家书就是读的傅雷自己吧,他勇敢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经验和教训。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培养自己的孩子,孩子与父亲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在第一封的书信中,傅雷写到:“你走之后,你妈妈哭了俩天,眼睛都哭肿了,你在家的这一个半月,是我们最美好的时光”看到这时,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奶奶,自从上了初中之后,回奶奶家的次数是少之又少,有时甚至是一年回一次。每年家里大团聚,都只是短短几分钟,吃了饭之后便离开了,每次离开前,奶奶总会露出不舍的表情,眼角闪着泪光,对我们每个人说:“好好学习,常回来”。想到这,我更能体会傅雷夫妇的心情。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书,更是一本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傅雷和傅聪都离我们太遥远,因为我们大多数父母因为知识受限,他们不懂教育,更不懂心理。语文老师说:“父母只要能让你坐在教室里读书,就够了,剩下的一切,需要你自己去争取”。叛逆的青春,总让我们过分的重视自己从而忽略了父母的重要性,傅雷的家书足以告诉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书中提到:“长大后,你会发现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家中那碗热汤和始终为你亮着的那盏灯。”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4

  花了一周的时间看完《傅雷家书》,虽然网上褒贬不一,尤其是说到傅雷早期的个人生活,但我想不能因他早期的过错来降低对此书的看法。此书作为父母对儿女的教导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比如婚恋观、家庭储蓄观、生活个人篇章都是非常好的,谆谆善诱,不厌其烦,非常系统和细化,有极大的耐心,虽然很多人认为傅雷对儿女管的过多,但我认为作为父母这是情不自禁的,无法抑制的,而他的这种管绝非简单的说教,是让人可以接受的,能做到这样的父母中国恐怕不多,而哪一个孩子的成功的背后不是父母日复一日操心出力不厌其烦的结果呢。不要相信天才,不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也不要相信父母不管不问孩子自有出息的。也都是父母懒散的自我安慰,这种概率轮不到你。

  回想起自己很多年前跌跌撞撞进入社会,进入婚姻,而一切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也可以说是“无知则无畏”,现在回想起来是走了很多弯路,甚至错路。个人总有局限性,但若能把自己以身实践得出来的经验、智慧给孩子们事先做好心理建设或是指导,相信对孩子的人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急于读完,这次读的很是匆忙,算是第一遍的大致过滤,很多篇章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回味转化吸收。摘抄一些自认为的好片段如下: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做艺术家的妻子比做任何人的妻子都难;你要不预先明白这一点,即使你知道“责人太严,责己太宽”,也不容易学会明哲、体贴、容忍。只要能代你解决生活琐事,同时对你的事业感到兴趣就行,对学问的钻研等等暂时不必期望过奢,还得看你们婚后的生活如何。眼前双方先学习相互的尊重、谅解、宽容。

  对方把你作为她整个的世界固然很危险,但也很宝贵!你既已发觉,一定会慢慢点醒她;最好旁敲侧击而勿正面提出,还要使她感到那是为了维护她的人格独立,扩大她的世界观。倘若你已经想到奥里维的故事,不妨就把那部书叫她细读一二遍,特别要她注意那一段插曲。像雅葛丽纳[插图]那样只知道love,love,love![爱,爱,爱!]的人只是童话中人物,在现实世界中非但得不到love,连日子都会过不下去,因为她除了love一无所知,一无所有,一无所爱。这样狭窄的天地哪像一个天地!这样片面的人生观哪会得到幸福!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ego),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的有意义。未经世事的少女往往会存一个荒诞的梦想,以为恋爱时期的感情的高潮也能在婚后维持下去。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想。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话说,“夫妇相敬如宾”。可见只有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另外一句的意义是说,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即是我们所谓的终身伴侣。未婚之前双方能深切领会到这一点,就为将来打定了最可靠的基础,免除了多少不必要的误会与痛苦。

  我以为订婚期间还有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要充分准备去了解现实,面对现实。现实与年轻人纯洁的心灵所想象的情况截然不同。生活不仅充满难以逆料的艰苦奋斗,而且还包含许许多多日常琐事,也许叫人更难以忍受。因为这种烦恼看起来这么渺小,这么琐碎,并且常常无缘无故,所以使人防不胜防。夫妇之间只有彻底谅解,全心包容,经常忍让,并且感情真挚不渝,对生活有一致的看法,有共同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渡过大大小小的风波,成为琴瑟和谐的终身伴侣。

  生活要过得体面而省俭;要小心而勿小气;慷慨而勿易于上当;享受生活乐趣,但切勿为满足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即使当时觉得这种欲念不可或缺也罢。这是种极不容易的艺术,只有性格坚强的人,运用明智,意志力与极大的耐性,再经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惨痛教训,才办得到!这种人生艺术我们不能期望很快就学会,因此最好及早开始,尤其是在婚姻生活开始的时候。

  人的发展总是波浪式的,和自然界一样:低潮之后还有高潮再起的可能,峰回路转,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来一个新天地呢!所以古人说对人要“盖棺论定”。

  我很明白在西方社会中物质生活无保障,任何高远的理想都谈不上。但所谓物质保障首先要看你的生活水准,其次要看你会不会安排收支,保持平衡,经常有规律的储蓄。生活水准本身就是可上可下,好坏程度、高低等级多至不可胜计的;究竟自己预备以哪一种水准为准,需要想个清楚,弄个彻底,然后用坚强的意志去贯彻。唯有如此,方谈得到安排收支等等的理财之道。孩子,光是瞧不起金钱不解决问题;相反,正因为瞧不起金钱而不加控制,不会处理,临了竟会吃金钱的亏,做物质的奴役。单身汉还可用颜回的刻苦办法应急,有了家室就不行,你若希望弥拉也会甘于素衣淡食就要求太苛,不合实际了。为了避免落到这一步,倒是应当及早定出一个中等的生活水准使弥拉能同意,能实践,帮助你定计划执行。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你既要保持你艺术的尊严,人格的独立,控制物质更成为最迫切最需要的先决条件。

  青年初出校门,未经锻炼,经不起挫折。过去的思想训练,未受实际生活陶冶,仍是空的。从小的家庭环境使他重是非,处处认真,倒是害苦了他。在这个年纪上还不懂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即使理性上认识到,也未能心甘情愿的接受。只好等社会教育慢慢地再磨练他。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

  近期读了《傅雷家书》,着实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学校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很快,学术成就卓着,目前小学生的父母基本上已经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在教育子女学习成长方面比他们的父辈们更具有优势,教育进入一个暂新的阶段。很多父母虽然具有文化知识,但是严重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致使家庭教育有失偏颇,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家庭教育方法的培训应该专门地进行课程设置,起始时间也应该提前到婚前或孕前,让爸爸、妈妈们能够顺利上岗。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6-27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06-16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4-30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7-14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精选01-05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1-10

初中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01-07

【推荐】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1-07

读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1-04

小学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