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书笔记作文

时间:2022-06-12 08:43:0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精华】读书笔记作文汇编七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作文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读书笔记作文汇编七篇

读书笔记作文 篇1

  从小我们就在提醒中过着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加衣服;才刚结识了一位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笑出声来,所有关心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乐中,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

  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上当受骗,提醒荣辱不惊……长辈们提醒过我们一万次,却不曾提醒我们幸福。这使我们往往忽略了幸福的存在。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摩;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呀!

  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机遇、友情、成功、团圆……把这些幸福的小珍珠串成一串项链,戴在你的脖项间,便造就了你幸福的人生!

读书笔记作文 篇2

  1.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2.我投射我自己的影子在我的路上,因为我有一盏灯还没有燃点起来。

  3.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

  4.夜之黑暗是一只口袋,迸进黎明的金光。

  我像一片秋天的残云,无主地在空中飘动。啊,我的永远光耀的太阳!你的摩触还没有蒸化的水汽,使我与你的光明合一。因此我计算着和你分离的悠长的年月。

  5.从踌躇的眼泪里,从沉吟的微笑里,从甜柔的羞怯和痛苦里,把你的秘密告诉我吧。

  6.我满载的一切古代战争的货物,都被笑浪所颠簸。被眼泪浸透而下沉。

  7.你将在我里面像满月在夏夜中沉默地居住。

  你含愁的目光将在我的游荡中看视着你。

  你面纱的影子将投放在我的心上。

  你的呼吸像夏夜的满月将在我梦上翱翔,使它芬芳。

  8.你是我生命海岸上一丝破晓的金色的微光,

  第一朵洁白秋华上的一滴珠露。

  你是俯在尘土上的

  远天的一弯彩虹,

  一个烘托着白云的

  新月的梦,

  你是偶然向世间呈露的

  一个乐园的 秘密。

  你是我的 诗人的幻象,

  从我忘却的出生的日子里

  显现出来

  你是永不为言说而有的言语,

  是以枷锁的形象来到的自由,

  因为你为我开启了门户

  进到活生生的光明的美中。

  9.这条傲娇的河在古书上没有她的名字;在她的血管里奔泛着恒河的圣流。

  她总是冷冷淡淡的。她没有承认而只是容忍了她的两旁的房地;她的威仪中反映着山岳庄严的沉默与海洋广阔的寂寥。

读书笔记作文 篇3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的自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坎坷的一生。她在世间生活了88个春秋,而有87年的光阴却被幽静在无声无光的黑暗世界。但在安妮?苏立文等老师的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海伦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学习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并取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

  这本书是如此的感人,除了精巧的构思、优美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表现手法等原因外,还在于它深邃的主题。这是作者心灵的读语,海伦用浓缩了所有对视觉世界的渴望——假如给她三天光明:

  服输,乐观向上,毫不怨天尤人。她与苏立文等老师一同努力,立志要考上哈佛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海伦以绝对的优势成功考上了哈佛大学,那毅力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当我读到这里时,很惊讶。一个又盲又聋的小姑娘竟然上了大学,而且所有科目都是优等,这真不可思议!对我们正常人来说,海伦简直是个奇迹。在惊讶的同时,我也感到一丝愧疚,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健康的身体,却不肯好好学习,浪费时间,没有毅力。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学习向海伦学习,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与灾难,永不言败;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外部世界的光明虽会收到视觉的限制,但内心世界的光明却是无法剥夺的;其实黑暗世界并不存在,只要自己给自己光;要懂得感恩,要学会爱??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道一个失去视觉光明的人却向我们拥有视觉光明的人展示了光明的意义,一个完全用触觉感知外部世界的人却有着最为光明的内心世界。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百折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以惊人的毅力面对逆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人生的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世界。

读书笔记作文 篇4

  《作文教学跟我来》是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关于作文教学的又一本与众不同的著作。之所以说它与众不同,是因为它将枯燥的作文教学,变成了可操作,可捉摸的课程。对于像我这样对作文教学一无所知的菜鸟来说,帮助还是很大的。仿佛一瞬间,自己会教作文了似的。但是仔细一想,还是不会教。某些题材书中提到了,自己能想到类似的怎么教。但是作文教学的确是不简单,有些让人望而却步,我还需要看更多的书,或寻找更多的相关资料。不管怎么说,书中很多观点都是值得借鉴的。

  “提取生活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虽然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是这个源泉不会自然而然的送到写作者面前去的,它必须由作者亲自去摄取才行。

  如果某个学生在此前确实针对性的摄取了生活中的水和米,如果某个学生对这个过去时态的摄取工作中做得比较好,如果某个学生在这个“过去时态”中的生活过程的行为举止、言谈表情、环境状况、心理活动等都记忆犹新的话,那么,他就有可能烧出或烧好这锅饭---即写出这篇文章。然而很可惜,实践证实,小学生很少有这样的本领。

  (这段话道出了小学生乃至大些学生写作文难的根源,即生活中没有注意摄取生活素材,以至于写作文时脑子里如同过过水的筛子,好像有过,但有没有东西可写。怎么办?且往下看。)

  通过阅读别人的作品所获得的不是生活的“源”,而是生活的“流”。(这还是比较客观的,阅读不是全部。)

  今天的学生不但有生活,而且还有无比丰富的“生活源泉”,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摄取“生活素材”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指,教师是否教会了他们运用自己身上的五官去摄取生活素材。(这本书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运用五官去摄取生活素材,以及如何摄取,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

  任何文章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记叙、论述或说明的对象、题材或生活。(米)

  2.要有会写文章的人。

  3.这个人要想写、愿意写、喜欢写。(这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最重要的观点就在于运用五官去摄取生活素材,怎样摄取,摄取哪些素材?我先记录一下,这些比较琐碎,但是我认为是必要的。人物的动作、神态,环境,手感,心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将现实生活原型进行重现、夸张、放大、分割和分析。颜色、重量、厚度、形状、前后图案等等。)

  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务必立足于兴趣,为他们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兴奋点,让他们尽情地参与各种有趣而轻松的活动,以实时之激情,做实时之作文。(此处是核心内容)

  唯有让学生做即时即地的记叙,才能避免他们难以进行感情追忆的弱点,并可因为生活素材就在眼前,从而轻松观察、即刻落笔,完成实时发生事件、人物或风景的记叙活动。

  “前”作文教学采取的课堂教学程序是,先让学生做一个具有预设性、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现场演示活动”,通过这个“现场演示活动”,教给学生运用自己的五官摄取生活素材,通过这个“现场演示活动”帮助学生产生激情、生成“表达情绪”,然后,再以此为内容,写一篇有关的记叙文。

  运用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方法,是让学生获取生活素材的最重要的途径。生活的体验,是最直接能让学生获取生活素材的方法。

  只要能够根据教材的作文要求和练习需求设计全系列的“现场演示活动”,或者独立形成一套全系列的作文课程,就能够较好地解决作文最需要的两个先决条件,即“生活素材”和“表达情绪”,只要能够解决以上两大作文要素,当今学生作文教学的其他问题,都可以运用“前”作文教学理论指导下的 “现场演示活动”的方法逐一地、统一地解决。

  大脑保健操使得学生群情激奋,是作文课堂动起来的非常重要的课堂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前”作文思维训练。26个字母的一大半的 大写或小写字母就是很好的题目。特殊符号,仪器波纹,火柴棒游戏,最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此时教师注意启发“反向思维”、变化位置的想象,将对象的局部进行想象的改造。

  逻辑的大脑保健操,教师先提出一个判断,要求学生必须提出一个想反的或对立的判断,并且提出三个理由。

  橘子(大小,颜色,气味,软硬等)

  一分钟足球赛:尺寸,材料,数量,人物,相貌,动作,语言 ,感想,表情

  分割式教学就是在“现场演示活动”的时候,将“演示活动”划分为一个个明确的阶段,让儿童观察一个阶段,根据现实活动写一个段落,是为文章的第一段;然后再观察第二个阶段,再根据现实生活写文章的第二段。这样,把一段生活,分割成了一个个段落,化整为零,比较便于儿童的观察和记叙。比如写西瓜分为看西瓜,切西瓜,吃西瓜三个段。

  分割式教学的作用:第一,让学生理解作文的段落是生活相应段落的反应。

  第二,教育儿童理解作文多分“自然段”的意义。

  1. 多分自然段,使卷面有较多的空格,比较美观,易于他人阅读。

  2. 卷面看上去比较干净、清楚,给人好感。

  3. 让读者感觉文章层次清楚。

  4. 增加版面,顶替个数。(呵呵)

  第三,让学生学习“小标题”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细节来自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细心的体验。技巧固然重要,但要是没有现实生活的提供,技巧就失去了附丽。

  如果说“分割”是“现场演示活动”的“中断”功能,用以让小学生理解生活和文章的段落,懂得小标题的作用,并将整体的生活“化整为零”进行观察和掌握,那么,“定格”就是“现场演示活动”的“静止功能”,目的是充分提供给学生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细节。

  以火灾演习为例:听到老师说失火了,你心里想些什么,全班同学有些什么表现。二,逃生时,你的前面是谁,旁边是谁,他们是怎样行动的 ,神色是否慌张,是否说话,说了什么?同学们怎样撤出,是否秩序井然,还是乱七八糟?有无哭喊,打闹?谈自己的感受,演习是否成功,有什么需要总结的经验,你认为这样是否有意义?(这样做,使学生有东西写,会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欲让学生写,自己先知道写什么?)

  随着孩子们对“现场演示活动”规律的认识,“动”则摄取生活素材,静则表达见闻和观感,动静结合,观写轮换。现场演示活动失败也是有意思的素材。破烂的,陈旧的东西比新的好写。

  “逼”是写作的好方法,也是写作教学的好方法。

  只要用自身的五官对观察对象进行一定的“动”,变动,触动,搬动,挪动,就有东西可以写。写人最好的方法是采访。

  关于作文评估,李教授认为,不必为小学生改正错别字,应指出错句但不宜示范,并提出一些作文评估方式;巡视批改,朗读批改,选批、静批,填批改情况表。

  趣味只是一个引子,要教好作文还需要老师有扎实的功底,精心的准备。

读书笔记作文 篇5

  曹操掌握了朝中大权后,专横跋扈,根本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汉献帝一心想除掉曹操。一天,汉献帝写了一封废掉曹操的诏书,缝在国舅董承的玉带里,董承回到自己府中,拿着诏书放声痛哭。随后,董承先后联系了西凉太守马腾和刘备,还有朝中几位大臣,决定等待时机,铲除曹操。

  刘备听后心中一惊,心想,难道董承、马腾结盟的事被曹操知道了?再一想,绝对不会!曹操肯定是有意无意试探试探。

  曹操拉着刘备走进一个亭子,亭子的石桌上摆着一盘青梅,还有一壶煮好的酒。两人坐在亭子里,畅饮起来。

读书笔记作文 篇6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论语>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读书笔记作文 篇7

  刘教授在文中指出,教师的“课程智慧”是一种专业智慧,体现在老师上课时讲的知识比较丰富,而这个丰富不是杂多、杂乱,而是这些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不是贫乏、简单。一个有课程智慧的老师,必须懂得如何科学地有意义地处理教材。刘教授对此提出了“吃透教材”、“补充教材”和“更新教材”三条建议。

  要改变教材,首先要“吃透教材”,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清楚教材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在此基础上再谈改变教材和超越教材,要谨记不能只为了考试来选定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其次,用比较保守、温和的“加法”态度来“补充教材”,既包括教学资料的补充,也包括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态等手段来增加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意义。刘教授指出,有些老师在课堂上表面上在“对话”,实际上是在“独白”;有些老师表面上是在唱独角戏,甚至在演默剧,而实际上是在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一直认为,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对于一个语言老师来说,尤其重要。至于更新教材,就是要重新开发教材,在适当补充的同时,要懂得舍弃,学会删减,最终做到对课程资源的科学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效率。

  我校同时使用4套教材。对这4套教材,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侧重和取舍,但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也不局限于这4套教材,经常从各类英文报刊书籍上选取一些合适的素材作为日常教学的补充,大大丰富了内容,增加了信息量。不过,这很需要老师的心思和功夫。

【读书笔记作文】相关文章:

关于读书笔记的作文01-25

读书笔记的小学作文12-04

读书笔记作文12-22

读书笔记作文范文09-24

看作文书读书笔记01-17

高考作文读书笔记06-11

简单英语作文读书笔记09-16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01-07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作文08-06

读书笔记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