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

时间:2022-04-02 09:26:4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1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梦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梦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欢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梦想世界。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进取的思想意义。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梦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终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遵守诺言,因为这不可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仅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欢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2

  远远的,凌驾于粼粼水波之上,极目望去,那一大片绯红似乎是天上的一段彩云,落到了滇池的'水边。幽幽的一脉花香直直泌入了心肺,使人不禁走近一点去玩弄那些缀满枝头的春桃,有的含露乍开,有的春深似海。只是几缕风儿轻轻从顶上吹过,整片林子又是急了起来,那些开得正盛的枝头桃花忽地飘了旋旋转了两圈,静静地,妖冶地躺着,这一刹那间好似搅天风雪,一刹那间又似风花雪月。究竟是风在挑逗桃花,还是桃花在挑逗风呢?

  琐琐碎碎的,重重叠叠的,高山雾林隔绝着,这里是云深不知处,这里是花非花雾非雾,几滴天层上的白露落得得悠悠然。透过了狭窄的两峡,洗炼成一根根密密细细的雨针,打弯了如茵的绿草,打落了几朵桃花。

  萋萋芳草上,那摇曳着的绦丝般的碧竹翠叶,那挂在薄叶间点点红紫的硕硕桑果,饱满,从远处踏着阡陌小路走来,冥冥之中把身上积习多年的厌烦和倦念一并带去了,只留下传说中的萧萧金石之声。行人皆怡然自乐,一条条清秀的溪纵横,穿插在了这些散发着泥土淳厚的、香甜的田地之间黑瓦白墙、雨敲石砖。

  这里的人喜好酿酒,这酒也仅仅是用门前门后那溪中的水舀来的,放了若久若久,也自带淡淡的桃花味,是清香的,也同源外的桃花,是妖冶的。不知可有人曾谓此“余音绕梁”,三升三起又三落。可真能称上醉桃花或一笑倚春风。

  渺渺之处传来了一声嘹亮的鸡鸣,近处俨然的屋舍下冒出了高昂的犬吠。可曾,有树下倚在竹节小凉椅的摇头老人,啧啧地道:“吵躁之物,皆是些鸡鸣狗吠;吵躁之物,皆是些畜兽家禽也……”可叫的,还是犬,鸣的,还是鸡。山深树高处,蝉儿乐此不彼,在桃花源的上方,延绵起伏,带来了微微躁意和凉意。这,应就是被大片桃林所困的夏吧。

  只不过是稍作停留,顿时又天花飞雪,新桃旧桃慵懒,在空中飘荡着,聚散离合……缓缓走过的大片大片勾人的桃花华盖,又活生生从梦里揪了出来,也不知何时,才能熙熙攘攘,才能真正怕被遗忘。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3

  30年后重读《桃花源记》,真想学学南阳刘子骥也付诸行动前去找寻,寻见以后也希望入住源内。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院内不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更惬意的是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世外绝景,不问世事,忘却人间疾苦。试问这凡尘之中有谁人不慕恋此所,实为逍遥人士向往的美地。

  如今又细读此文,发现一处似乎是不合常规地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为:男女穿戴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样,顿感费解?秦乱至晋之间有多少年的历史,其中服饰竟毫无变化,实在难以让人相信。

  略查一下历史,秦至晋约有600多年,自己遐想:大概桃花源中有一洞,有专门的购物者可以自由出入购物来回分发于人,以至男女穿戴并不过时,因为毕竟此地虽为隐居,但也是生活之所,其中也有他们自己制造不了的东西,比方说盐、醋或者一些特殊的工具等等,总也会想着从外面购进来吧?当然,这是我自己推理的解释,实在牵强!

  带着疑问我从电脑上查找原因,原来早有人发现其中的蹊跷。第一种是讲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解释两方面,一是古代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种地的农民从秦朝到晋太原中期服饰上竟然一点也没有变化,变的只是上层阶级,其中有古诗证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二是此处"外人”是指当年秦时人的服饰,并不是魏晋时期的服饰,此处也有证明是王维的巜桃渊行》有诗句,“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二个是说文中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解释也有两种: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第一次变化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第二次变化是胡服被大量的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二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虚构的作品,难免有不符合逻辑之处。

  古有温故而知新,今日温故而解惑,重读《桃花源记》颇有收获,喜不自禁,与你分享。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05-12

用英语翻译《桃花源记》高校奇葩考试题07-21

教育读书笔记07-09

《师说》读书笔记05-21

《珍珠》读书笔记03-31

《刺》读书笔记03-28

《宝石》读书笔记03-27

情书读书笔记03-22

无常读书笔记02-18

白鲸读书笔记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