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读书笔记

时间:2022-08-03 10:30:0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高一读书笔记(精选2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读书笔记(精选26篇)

  高一读书笔记 篇1

  《飘》是米切尔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也是其唯一的作品,《飘》可以说是史上最经典的爱情巨作。

  人生一世,好比草木一秋,常言道浮生若梦,似乎生活就是一出悲剧。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读者诠释了坎坷而又感人肺腑的人生路,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情”字在人的一生中所占有的地位有多重,在“爱”与“被爱”之中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飘》这篇小说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短暂的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米切尔以南北战争中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一号私家的三次婚姻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慕纠葛,米切尔以他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的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生动,对白个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在《飘》中,我最钟爱的人物是郝思嘉。郝思嘉是位难得一见的女性,她聪明机智,慎重,有野心,又有远见,可同时她又太不可思议,为了农场可以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可见她有多么大的勇气,又或者说战争是多么的残忍。

  倔强的郝思嘉是美国战后精神的象征,面对被战火毁掉的家园,她坚定不屈,毫不妥协;面对亲人的死亡,她擦干眼泪,努力振作;面对爱人的离去,她毫不气妥,重头再来,她爱土地,并向土地一样承受苦难,饱含激情。

  郝思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再苦难中蜕变,在苦难中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个读者为之震撼,为之感动,但不会为之流泪,只因为郝思嘉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坚强。也许她痛苦地挣扎在金钱的欲望里,也许她陷入名利权势的泥淖不能自拔,但她侑一颗执着勇敢坚强自信的心。她的灵魂在黑暗中放射出瑰丽的坚强的火花。

  高一读书笔记 篇2

  乍一看过《雷雨》这部名著,似乎这是一个悲剧不能再悲剧的一部小说了。似乎所有人的情感都是那么纠结,这是不可想象的。总之,三十年的岁月,使得这个家庭不堪一击。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即空…

  悲剧的开始,并不是一个动人心弦的错误。富家少爷——周朴园在空虚寂寞的生活中与女仆——鲁侍萍堕入爱河,对于那个时代的背景,这种事情的发生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身为大家门户的“一把手”是公然反对这种交往的,认为这种交往等级过分悬殊,封建思想都是要找门当户对的。所以,在大年三十的夜晚活生生地将侍萍以及那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赶出了周家,但是他们却留下了第一个儿子,即悲剧开始的原由形成了。

  年轻时的周朴园爱上侍萍,或许可以说他的感情还有一丝纯洁。可自年三十晚,他在听任家中长辈将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久别三十年后,当他又重新认出侍萍时,那无情的表情,分明不是久别后的喜悦,而是怀疑与恐惧;那虚伪的做法,口口声声说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保留她的习惯,珍藏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衫,分明不是对她的爱,是虚伪支配了他的理性,都是要彰显他那已经不存在的良心,哪里还有什么感情可言,即便是有,也已经在三十年前早已灰飞烟灭了。对于他那些种种做法,补偿给她的支票,承担她所有的开支,却是为了让她永远不要再踏进周家的大门,这是多么的冷酷,无情。为了树立自己虚伪的形象,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去维护;为了金钱,又开枪打死多少小工。那是多么的残忍,昧着良心赚黑心钱啊!这个资本家的代表,已经在商界的“熏陶”下,变得血肉模糊,心狠手辣。

  鲁侍萍,悲剧的核心承受者,她的一生都是坎坷的,自己曾经是周家的女仆,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做着和自己以前相同的事情——在周家做女仆,这是多么的令她伤心,难过啊。但是她却把这一切归咎于命运和无形的生命,爱也好,恨也好,难道最终受伤的不是自己么?虽然一切的罪过并不是她造成的,但是却不愿放手,非要暴露自己的身份,这又是何苦呢?

  想起了蘩漪,《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她不悔改,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诡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找苦海深处的共鸣,我不得不赞叹蘩漪,她就是那个疯狂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

  周萍和四凤的爱情是纯洁的,但却沾上了亲情这种不该有的关系。两人身陷爱河,但最终却没有好结果。这对本应该是一对幸福的鸳鸯,却被抹杀了。可怜周冲,单纯的少年,却也被封建思想埋葬了。面对现实,四凤不幸被电死,周冲拉了一把也不幸死去,周萍听到这个晴空霹雳的消息,也随之而去——用枪自杀。徒留下身为长辈的三人。

  然而这仅仅是个故事,但却反映了一个社会制度,读了《雷雨》这部小说,我似乎读懂了作者,读懂了当时的时代面貌。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高一读书笔记 篇3

  英莲,是甄士隐的爱女,在元宵看花灯时被拐走了,从此一步步地走向毁灭。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当癞头和尚说出这词时,便可看出英莲自元宵后,就开始她坎坷的一生。

  判词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这是她生活环境之艰。本来她可以嫁给本地一个小乡绅之子冯渊,可却碰上了薛蟠这个“呆霸王”。跟随薛蟠来到荣国府,名唤香菱,从高洁的“莲”变成普通的“菱”。

  周瑞家的送花遇到香菱,赞她“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的小蓉奶奶的品格儿”。这里突出她的模样与气质和其他丫鬟是不同的。香菱学诗的片段让我更了解她是个认真,有耐心和毅力的人,“香菱拿了诗,回到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即使她作诗底子不如人,但是她愿意用努力来换取,她这般苦心,怎能不叫人心疼与喜爱呢?她作了一首诗,不好,又另作,“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连宝钗都说:“可真是诗魔了。”最终她成为大观园中唯一一个入得了诗社的侍妾。

  后来薛蟠正房夏金桂给她取名“秋菱”,这更显得她命运的悲凉。在夏金桂的手里,她一步步走向死亡。

  英莲——香菱——秋菱,是她坎坷孤独的一生,但她还是乐观的,抱着对生活的希望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高一读书笔记 篇4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他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高一读书笔记 篇5

  祥子是一个年轻力壮的车夫,他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他的理想是能拥有一辆洋车。三年后,他终于如愿发偿,可不幸的是,他用血汗钱换来的车,竟被乱兵抢走了,逃出来的他,到仁和车厂拉车,不幸再一次降临在他的头上,逼迫祥子结婚的虎妞死于难产,他的车又只好卖了来给虎妞办丧事,之后,小福子表示愿意和他一起过日子,可当祥子再去找小福子时,却发现小福子自杀了。为此,他们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完全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从上进沦落为坠落,开始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过上了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开如欺骗朋友,利用朋友,什么都做得出来。

  我深深地为祥子感到悲哀,原来是如此阳光,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小伙子,为什么会沦落成这样?祥子生活的社会充满黑暗,人性因此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仇恨,也许有人会说,祥子是输给了自己,因为他目光太过短浅,但我却觉得,祥子更多的输给了社会。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是难免的,祥子吃尽了所有的苦,受尽了所有的累,可到最后却还是两手空空。因为社会是现实的,这个残酷,无情的社会总有一天会把所有热血少年逼上绝路。因此我们应明白,社会是无法随理想而改变的。

  相反,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一切都靠自己,我们没有太多理由输给社会的了,所以,我们只有学习祥子刚开始的那股劲,战胜一切,才会成功!

  高一读书笔记 篇6

  在《简爱》这本书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但唯一能使我着迷的,还是“她”。她,她的笑,她的言语,分分秒秒都在触动我的心,一串串涟漪在我的心中荡漾。

  在我进入梦乡,她的声音又回荡在我的耳旁。“你以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就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和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赋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和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同站在上帝面前,就像我们本来就是那样!”这些话,一遍遍地重复在我的脑海中。

  这个她,就是简妮特。这个名字是多么有力量,她让我的心无时无刻不为之颤抖,她的脸庞无时无刻不充斥在我的大脑中。就算她只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但我还是以为她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女子,不,她一定是最好的。她是一多么渴望爱的人,她能为爱奋不顾身,她希望自己被爱,而不是宠爱。她爱他,他也爱他,这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她只希望,她不会迷失了自己。但她,为了爱,可以去面对她爱的人。

  不过,她仍是一个理智的人,她没有被爱情击昏头脑。“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时,我们就应该狠狠回击”。他们经历了

  岁月的沧桑,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虽然,此时,他以及失去了光明、臂膀,但是并没有失去他的心。他们只相互倾诉着,倾诉者。简妮特,简妮特,这个女子,给了我憧憬的未来。

  高一读书笔记 篇7

  《小团圆》是一部标准的自传,以第三人称叙述的自己的半个人生,以告慰自己的心灵。

  序中所说,张爱玲多次修改《小团圆》,却在好友劝诫下不予发表这篇文章,因文章中所提及人物,大多是玲的家人,人们不由得对号入座——确实是这样。而人物保密之描述,包括同性恋,不伦私情,婚外恋情,堕胎等,无不坦诚外露,人们大抵会当个八卦报来读,而很难单纯把这本书看做一篇小说——我也是如此。

  我很赞同她对于胡兰成的描述,有一种类似偷窥的微妙感。但他的出场却描述的相对简单,简单的没有太多感情色彩,褒义词只有一个:略显英气。另有一段写他坐在沙发上,是个特写的镜头。九莉看到他的侧面,心里生出了点意思。他们在一起是必然,情场老手如果捕捉不到异性发散的气息,那就跟胖子不爱吃饭一样,是不可能的事。

  《小团圆》在进行了三分之一的时候,男主角邵之雍最后出现,一本书都读去了半指厚。而在这之前,女主角九莉生活中的零碎都有描述,香港求学,遇见战事。间杂着生母蕊秋的情史若干,女学生的生活轶事,家族私事等。

  现实中很多事情都是很险恶的,但不去想,就能开开心心地生活下去。但在《小团圆》这个自传中,张的感情以盲目的形式出现,以被骗为过程,最终又以被抛弃为结尾。感觉还是挺可惜的。

  高一读书笔记 篇8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考虑自己的消耗,要考虑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综上考虑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情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义。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情况下真正的战争(即是两方的真实的撕打)并没有发生。应该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队的调整集结。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力量时,就自动的放弃抵抗。这也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战争进程已经开始了。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了。

  高一读书笔记 篇9

  寒假,我读了学校里发的《红楼梦》选段,颇有点感受,于是就看了完整版的红楼梦,虽然限于寒假时间十分紧迫,根本无法看完,但我也有一点体会。

  《红楼梦》的确伟大,有那么多关于穿着打扮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饮食花样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装饰陈列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亭台楼榭的描写……所有这些描写都随手拈来,刻画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不愧为作者增删十载、呕心沥血的结晶。

  不仅如此,封建社会的那种等级关系也表达得十分清晰,入木三分。妻妾、嫡庶、主仆、男女等,其家庭地位、可支配收入、佣人数量等有着天壤之别,在贾府那个封建大家庭中,熙熙攘攘而又整齐有序,既说明凤姐治理有方,又表明那种封建等级制度的观念深入人心,管理者用这个去制度去管理,被管理着也服从那个制度。而恰恰就是这个制度,害死了书中的大部分女人,好在前四十回还没有死几个人。

  关于宝玉的教育问题,在今天看来仍很有意思。奶奶疼爱自己的小孙子,本来无可厚非,但书中的贾母有点过于溺爱了。古时候有个说法叫“子以母贵”,在这里确切来说叫做“孙子以祖母贵”,贾母在贾府的地位当然是最高的,贾母疼爱宝玉,所以宝玉在家的地位也就很高,大家或者出于奉承或者出于自保,难免都要看贾母的脸色,于是宝玉在家几乎人人都哄着他,他高兴也好、任性也好,都没有人反驳他。

  这个现象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也很普遍,好在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自主性大了许多,古时候就不那么自由了。书中的贾政有一次也偷偷地狠狠的打了宝玉一顿,结果被贾母骂了个狗血淋头,以后再也不敢造次了。况且这次狠打宝玉,本来就有点不分青红皂白,仅凭贾环的片面之辞,歪曲了事实,宝玉本来心里就不服,再加上之后贾母给他的优厚待遇,更是一点作用都没起到了。由此看来,在家庭教育中,一人扮黑脸另一人扮红脸的作用不是很好哦。

  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虽然女人的地位较同时代的家庭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内的事情主要靠女人来操持,以贾母为首、王夫人为辅、凤姐为主要执行人,大到元春省亲、小到每餐饭吃什么在那里吃等问题,都由她们做主。尽管她们的地位很高,锦衣玉食,供使唤的丫头、嬷嬷、小厮们成群,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有女性的活动范围都不外乎荣国府、宁国府这两个大院之内,日常娱乐活动也不过听戏、打牌、串门、会餐等,几十年如一日,也没有多少意思。

  是啊,现在的我们何尝也不是这样呢。虽然时代变了,女人走出家门了,交通便利了,语言相对统一了,通讯和传媒发达了,网络进入家庭了,然而又有多少改变呢,我们仍然生活在相对以前大一点的小圈子之内,家人几个,朋友几个,常去购物、餐饮、运动的场所几个,常浏览的网站或玩的游戏几个,实质上跟过去没有什么区别,生活一样的单调乏味,一样忙忙碌碌或悠哉悠哉的过活,什么时候才真正变得丰富多彩呢?

  关于薛宝钗与林黛玉,有些人评论时不免有些偏颇,过于抬高林黛玉而贬低薛宝钗。是的,宝钗是教导宝玉要读正经书、考功名、谋爵禄,这不能叫俗,当时的士大夫都是这样的,或者说主流社会都是这样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宝钗这样做了就过分的贬低她,黛玉没有这样做就很好云云。我觉得,宝钗是贤妻良母型的,所以以贾母为首的长辈都喜欢宝钗;黛玉是才子兼佳人型的,而且小时候就和宝玉青梅竹马,所以宝玉喜欢她,也是人之常情。如果说宝玉他们做的那些事情有什么好玩的话,无外乎“开海棠诗社作诗”了,要说他们整天在家玩,也没有玩出什么名堂,只有这一件事情还有些诗情画意的。而且各个姐妹的性情,也只有通过那些诗句才能够比较全面的表现出来,虽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那些诗词的真谛,以前看过几次诗词赏析也没记住什么。要彻底理解这些东西,恐怕我现在这点语文水平是不够的了。

  高一读书笔记 篇10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解答动物、植物身上的疑点的科普书,朴实的文字,清新自然;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搞笑的故事啊!《十万个为什么》让我看到了在世界中还有很多很多我不明白的科学秘密,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懂得了世界上有许多百奇不解的科学秘密。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简单。超多精彩纷呈的配图给我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更加直观地展示和了解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使我在阅读中愉快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这本书还通过“智力大挑战”,“世界真奇妙’等小栏目,让我了解到更多小知识,小趣闻。

  这本书资料丰富多彩,形式活泼,选材广泛,既涉及到最新的科学领域和科技动态,也不忽略少年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且能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满足我们小读者汲取知识,获取获取信息,开发潜能的愿望和要求。我们随意翻开一页,便能学到一则科学知识,可谓开卷有益。

  不仅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有句话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让我们也用它来勉励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读了这本书,我想,世界上未知的秘密还有这么多呀!看来科学家们为了探索这些秘密费了很大的心思。

  高一读书笔记 篇11

  前几天看书,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知道有时候,伤害也是一种成长。

  文章介绍一种生活在的叫做"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飞翔时间之长,速度之最堪称鹰中之王。被它所盯上的猎物一般难逃厄运。

  可美丽的飞翔背后却有悲壮的血泪故事。幼鹰出生几天后,就要学会飞行去争夺母亲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悬崖边上,把幼鹰推下去练习高空飞翔,不少幼鹰因此丧命;第三步更为残酷与恐怖,幸存下来的幼鹰被母亲残忍地折断正在生长的翅膀里大部分骨骼,被母亲再次从高处推下。很多的幼鹰因此成为飞翔的祭品。

  一只又一只的幼鹰死亡了,但母鹰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明白,这种伤害是成长为雄鹰的必经阶段。

  有人曾丛丛把幼鹰从母亲身边带走。长大的幼鹰只能飞到屋顶般高便掉下来,两米多长的翅膀成了累赘,失去遨翔蓝天的机会。

  其实,母亲残忍折断幼鹰的骨骼是决定幼鹰能否在广袤天空中自由遨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是很强的,只要在翅膀折断后仍不断忍痛飞行,使翅膀不断充血,不久便能痊愈。痊愈后的翅膀似,更加强壮有力。如果不这样做,幼鹰便失去飞翔的机会。

  多么悲壮的成长历程,多么艰苦的飞翔之路,没有人能帮助幼鹰只有它自己。

  我们每个人蓝天准备的一双翅膀,能在自己辽阔美丽的蓝天中飞翔,是每个人的梦想;没有强壮的翅膀,我们如何能在蓝天中我们的翅膀也常会被受到伤害而折断,这个时候,我们是应该继续忍痛飞翔还是躲在怜悯下静静养伤

  人与动物一样,一生中不可能就一直平平坦坦,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与伤害。这些挫折与伤害常常会令我们感到痛苦与失落,令我们一厥不振。玫琳·凯——一间以其名字命名的著名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说过:"挫折是上帝化了妆的礼物。"上帝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礼物,其中就有挫折与伤害。"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不体味人生的辛酸,怎懂得生活的甜蜜生命中没有挫折,怎算一个完整的人生,伤害,有时候也是一种成长。

  高一读书笔记 篇12

  几年以前一个世界探险队准备攀登马特峰的北峰,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到达过那里。记者对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探险者进行了采访。

  一位记者问其中的一名探险者A:“你打算登上马特峰的北峰吗?”他回答说:“我将尽力而为。”

  另一位记者问另一名探险者B:“你打算登上马特峰的北峰吗?”这名探险者答道:“我会全力以赴。”

  记者问了第三个探险者C同样的问题。他说:“我将竭尽全力。”

  最后记者问了探险者D:“你打算登上马特峰的北峰吗?”

  探险者D直视着记者说:“我将要登上马特峰的北峰!”

  结果,只有一个人登上了马特峰的北峰,就是说“我将要……”的探险者D。他想象自己到达了北峰,结果他的确做到了。

  这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小故事,篇幅不长,却让我想了很多。无论我们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都应该在实现它之前,想象我们已经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这种想象越具体越好,不要在没开始以前就留好退路,为自己的失败做好足够多的理由。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先导,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动力。

  高一读书笔记 篇13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童年的事,许多已经忘却了,但读的书中给你的智慧却记忆犹新。一本好书能让人领略到人生的真谛,《培根随笔》就是这样一本书。

  培根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随笔》的资料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感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这个暑假我读了这本书,它的确有着非凡的魅力,一篇篇小短文中所蕴含的那里让我受益匪浅,如《论家庭教育》这一篇,其中讲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如果不当可能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这就告诉了我们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必须的,这个就是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它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够决定人一生的方向,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就应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让人在哲学与知识之间遨游时流连忘返。相信它也能给你带来人生的智慧。

  高一读书笔记 篇14

  虚与实,真与假。我的头脑混乱不堪,我想知道何为虚,何为实,何为真,何为假。

  看着夜空零零散散的星,我想起爸爸物理课上给我讲的内容:我们现在看到的某些星,可能已不存在了。因为宇宙太大了,大到人们都不知道它有无边际。所以有些星球离地球十分遥远,有的离我们有几百万光年。那它的光传到地球上,就需要几百万年。可能当光传到地球上时,这颗星球已经庄周梦蝶了,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它几百万年前发出的光。

  当时我就感慨万分,只不过现在感触更大。我实在不愿相信我看到的星有些是虚的',它们明明在我的眼前呀?怎么有的就不在了呢?尽管我知道答案,但它不能让我信服。一度我以为眼睛看到的一定是真的。岂料,它也欺骗了我。我没有什么闲情逸致看星星了。我开始用我的手去感受家中的物品,我怕它们也是虚的。幸好,我都感受到了它们是实的。

  可是,我又想起了庄周梦蝶的典故。意思是说: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翩跹起舞的蝴蝶,他非常快乐。但在梦中,他不知道自己就是庄周,梦醒了,他却是在床上躺着的庄周。不知是蝴蝶梦到了他,还是他梦到了蝴蝶。我不禁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假的,别人的梦一醒,我就不在了?我开始在床上发呆。我想知道自己是真还是假,可是,没有答案。

  于是,我不在追寻。当然,也追寻不到。忽然我明白,虚还是实,真还是假,有什么意义呢?我何需知道呢?何况,我现在是存在的呀。无论是梦,还是毁灭的星球,它们存在过的,并且,它们也留下了痕迹。与存在与否相比,痕迹是否更重要呢?

  高一读书笔记 篇15

  巴金先生的《家》算是我看过的第一个经典书籍,过去听说过这本书,以为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家这个字,怎么听都那么温馨,看完后才知道,温馨的家也可以写出悲剧,故事发生在军阀混战时期,讲的是觉新,觉民,觉慧三个兄弟的爱情,以他们的爱情,来反应当时的社会。

  家是一个在别人看来羡慕不已的家,但家里的三兄弟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被束缚住了,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被束缚住了,有太多人被束缚住,却丝毫感觉不到,过着别人安排好的生活,也许在外人看来很是幸福,其中的悲伤只有自己知道。三兄弟性格不同,所以应对的方法各有不同,也代表着社会上的几类人,每个人都有应对的方式,没有对与错,错的不是人,而是当时的风俗,没有人可以躲的过。家是避难所,也是牢笼,它给了你优越的条件,也给了你太多的责任。

  《家》体现了青年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为了爱情和自由,每个人都做出努力,为之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从开始感到觉慧的活力,到后来愤慨觉慧的不争,最后欣喜觉慧跳出牢笼。故事跌宕起伏,而且文笔极好,文字朴实无华,但描述的景象跃然纸上,描述的心情让人感同身受,觉新述说自己背负的压力时,我差点哭出声来。

  也许三兄弟是三个人,也可能三兄弟就是我们自己,觉新是我们的奴性,听从他人的安排,然后为他人的安排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错误,找到一个完美的解释。觉民是我们的理智,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把握事情的尺度和理解他人。觉慧是我们的心,代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向往,心之所向,为之奋斗。

  高一读书笔记 篇16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和生物学家。他一生写了200多本《昆虫记》。我听说《昆虫记》闻名于世。那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昆虫记》。我喜出望外,心中充满喜悦。刚拿到《昆虫记》,像奶油蛋糕一样吸引我。因为里面的昆虫不仅有趣而且生动:有可怜的蝉、胆小如鼠的蟋蟀、可怕的狼蛛、蝎子、勤劳的蜜蜂、被毒刺的黄蜂……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些昆虫的家庭生活、捕猎技巧和外貌。

  先说可怕的狼蛛产卵和母爱。狼蛛是一种节肢动物,它的身体分为两部分,腹部,是世界上最大的蜘蛛之一。狼蛛有一个小圆头,长着八只眼睛和可怕的獠牙,还有八条长毛腿。腹部是用来产卵的。狼蛛真的让人望而生畏!夏天的一天,法布尔在一束迷迭香花下看到一只大腹便便的狼蛛,预示着它要生了。法布尔看到后,小心翼翼地捏起狼蛛,轻轻放进一个透明的底部有泥的大瓶子里,保存起来观察。几天后,狼蛛开始产卵。我看到它先在地上织了一张网,有手掌那么大。蜘蛛网很粗糙,不成形,但是还挺稳定的。然后,雌性狼蛛吐出一些更强的丝,把它织成一个白色的圆形球体。里面有个小洞;然后把胎儿对准小洞,生出金蛋;生完孩子后,狼蛛封住了切口。最后,它把不成形的网踢到一边,把蛋袋放在背上。蛋带成了它的无价之宝。母狼珠使她的“小球”保持良好状态。无论她如何旅行、休息、狩猎或逃跑,狼蛛妈妈和她的蛋包不会每分钟都离开。如果蛋袋不小心掉了,狼蛛会很快捡起蛋袋。狼蛛的母爱好深啊!

  看了fabres的《昆虫记》,我知道我应该仔细观察身边的事情,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也知道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好奇,他致力于观察和研究昆虫。

  高一读书笔记 篇17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和作家法布尔斯传世的杰作。也是不朽之作,不仅是文学巨著,更是科学百科全书。

  《昆虫记》详细介绍了很多昆虫,包括它们的本能、习性、劳动、婚姻、繁殖和死亡。

  《昆虫记》是一本很吸引人的书,因为这本科学百科全书也有文学色彩。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反映了作者的感受,表现了昆虫独特的个性。柳天牛就像一个守财奴,穿着一件似乎“缺布”的短燕尾服;小甲虫“为子孙无私奉献,为儿女心碎”;被蜘蛛咬过的麻雀会“吃得很开心”。如果我们慢慢喂,它甚至会像婴儿一样哭”。多可爱的小精灵啊!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当成了“谈虫生”的典范。

  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他的《昆虫记》也让我读起来感觉像是一只在看的昆虫。每只昆虫都有相同的情感。比如:“已经惊慌失措的蝗虫们已经完全忘记了‘36计划才是上策’的诀窍。”

  读《昆虫记》的时候,我甚至能想象出昆虫在移动的画面。它不再是无聊的文字,而是神秘的自然。蝉又唱歌,蟋蟀又管理家务,蜘蛛又抓食物。神秘的大自然中有这样有趣的东西,我对大自然的尊重油然而生,它也有细心的一面。

  法布尔在再次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一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无论困难有多大,都没有阻止他探索。我很佩服法布尔探索自然的精神,让我觉得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独创性和精妙的观察力。

  《昆虫记》不仅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还蕴含着一定的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就是求真,求真。这就是费伯的精神。在《昆虫记》的指引下,我将继续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高一读书笔记 篇18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带着对司汤达的崇拜,我阅读了《红与黑》这本书。

  作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历来评论家绞尽脑汁,颇多发明,认为“红”与“黑”,喻为军装和道袍,剑与十字架,热血与孝服,军人的荣耀与僧侣的黑暗,火红的理想与黯然的幻灭,英勇的时代与复辟的年代,等等,等等,真可谓挖空心思。但按照司汤达的意思,“红”意味着书中主人公于连会去当兵;但他生活的年代,只得披上“黑”的道袍,书名也有如此之意向。

  小说主人翁于连·索黑尔,是一个出身农民家庭但博学多才的青年。这个出类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决不甘于贫贱,一心向往拿破仑时代的沸腾生活,渴望通过从军去建功立业,青云直上。但在王政复辟时期,在极端反民主的贵族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法国,于连看到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教会一途他才有希望跻身上流社会。

  小说题名《红与黑》,红即象征军队,黑即象征教会。于连开头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府上当家庭教师,为了报复贵族资产阶级对他的鄙视,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径,使他很快赢得了市长夫人的欢心,成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进入修道院学习,企图以此达到发达的目的。他最后到了巴黎,又有幸成为德·拉木尔侯爵的秘书,同时勾搭上了侯爵的女儿玛娣儿。正准备和玛娣儿结婚,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美梦的时候,市长夫人出于嫉妒,在听她忏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给侯爵写了一封揭发他丑行的长信,使于连的野心和梦幻完全破灭了。在他绝望之余,一怒枪击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严厉的审判,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从而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高一读书笔记 篇19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我记得第一次阅读时,是在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拿到书后就放不下来,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吸引。

  作者以记者的身份参与了近十年间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有些我们也有亲身经历过。比如非典,我记得非典那年,醋、酒精这种平日里很便宜的货品,突然间价格上调,而且出现经常断货的现象,闹得人心惶惶;还有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的记录;更有柴静个人的一些精神成长历程。

  通过《看见》,柴静记录下了很多动人细节,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看到了人间温暖与丑陋、看到了很多相聚与离别……其实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中,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我们大家的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很喜欢原文中的一些话,其中有一句写道: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这让我想到,在工作中,作为一名蒙氏老师,每天我们在教室里可以观察到孩子们的行为言语举止,有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带上自己的偏见,带上自己曾经过有的经验,去猜测、去假设、去判断孩子的那一行为背后的原因,去认定孩子在当下那一刻,应该要以怎样的行为表现才算是合理的、正常的。

  可是,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独立体,他有他自己的思想,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双胞胎也是性格有别。所以,我们成人能做的就是在合适的时候,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他一下,接下来的,则静待花开就好。

  高一读书笔记 篇20

  人生的起点,就是炫灿的童年,我们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幸福、快乐,而童年中的主角阿廖沙的却是一个到处都充满了悲惨的童年。

  这本书主要讲了阿廖沙。彼什科夫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在那里,到处都是争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阿廖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产,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我已经12岁了,却事事都依赖着父母,就说一道挺简单的语文智力题吧,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这道题的答法,连脑子都不想再动动了,直接叫了妈妈过来,其实这道题3年级同学就做的出来,我这个5年级的还要爸爸妈妈帮忙做。再说这么一件事吧,现在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太不放心,在父母他们向我们这么大时,早就没人管了,现在我家离超市也就1里地吧,妈妈就不放心,不让我自己去,骑车子不行是应该,这个没事,自己走着不放心,这也没事,连和同学一起去他们也不同意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廖沙的爱,给予了阿廖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廖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件吗?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让我珍惜这美好的童年,还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和做事。

  高一读书笔记 篇21

  朱自清的文章,一篇《绿》,一篇《荷塘月色》,还有一篇《背影》,那梅雨潭深邃的绿,婷婷玉立的荷花下脉脉的流水,父亲拿着桔子爬上月台时那蹒跚的背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梅雨潭的绿是那样的迷人,那样的令人心旷神怡,是那么的惹人喜爱!难怪作者会生出想抱它的念头。

  重读《绿》,再次体会到了那种被大自然所包围,所吸引,所感动的情怀。朱自清看到了那醉人的绿,用漂亮的词句去赞美它,用华丽的比拟去装饰它。

  绿是生命的颜色,也是花草树木的颜色,让我们一起保护环境,珍惜身边这醉人的绿!

  《绿》一文,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独具匠心的构思,创造了一种严谨、自然的结构方式。同时,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形象来描绘,组织成一幅美丽、生动、感人的风景图画,造成一个新鲜优美的散文意境,从而歌唱出充满青春活力的"绿"的赞歌。"绿"的成功创作,是跟作者崇高的思想基础、严肃的写作态度和高深的艺术造诣等密不可分的。

  全文短小精湛只有三个自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游西湖的总感觉,作者把西湖景色的特点概括成一个绿字,醒目地突现出来。这个绿字吸引我来到西湖边,使我流连忘返。2、3自然段课文围西湖的绿展开,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特点。写灵隐的绿,绿得“苍翠欲滴”,绿的发黑,绿的发蓝;而花港观鱼的绿,则绿的鲜,绿的亮。只觉的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这样的清晰的结构,这样生动的抒情,适宜于朗读。

  高一读书笔记 篇22

  《浮士德》,不知你是否读过。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学习的地方。

  高一读书笔记 篇23

  周国平的文字朴素而深刻,充满了理性和睿智,他是个感情丰富而细腻的人,读这本他为仅在世上存活了562天的女儿妞妞所做的父亲的札记,常有锥心的疼痛。

  这期间,我有时是抱着不到一岁的外孙女时读的,有时就想若她就是妞妞会怎样?瞬间就有流泪的感觉,不可以!用我的生命去交换,也不可以让她成为妞妞!

  不知道周国平是忍着怎样的痛苦把妞妞在这世界留下的点点滴滴都重拾起来,仿佛一点点挖掘出一个坟墓,将妞妞仔细的埋葬。然后,重新他的生活。

  其实,妞妞的一生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的浓缩。无论活的长短,死亡,是所有人的归宿,正如周国平文中所说“终有一天,妞妞的生与死,我们每一个人的生与死,都将在这个世界上不留一丝痕迹。”而重要的就是活着的这个过程,妞妞活得虽然短暂而又倍受疾病的折磨,但是,她得到父母的深爱,父母也从她那里得到幸福和快乐,所以,我们才能读到这本书。她的生命尽管消失了,但通过父亲的文字,还原了她活着时那些生动的画面,带给更多人对生命,健康,亲情等等的思考和重视。

  妞妞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珍惜健康,珍惜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好好善待自己,善待亲人,善待生命里的每一个过往。

  读书中,看到雨儿怀妞妞五个多月高烧就医被耽误,然后治疗期间又被被医生安排两次X光胸透,如果不是这样,那妞妞就可能不会得病。所以,作为常人,简单的医学常识我们应该了解,尽可能的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还有就是无论从事任何职业,一定得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否则,你就像那个医生一样,是间接的杀人犯。

  高一读书笔记 篇24

  你在天堂还好吧?你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虽然你生下来就罹患了眼癌,虽然你18个月的短暂人生经历,虽然你的世界是茫然无边的无尽黑暗。但是你拥有最深沉的父爱和最甜蜜的母爱。

  你有周国平那样宠溺的父亲,你有雨儿那样纯真可爱的母亲。他们像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为你的巧笑倩兮而沉醉,为你的牙牙学语而兴奋。幸福着你的幸福,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虽然你丧失了一个彩色旖旎的世界,但是你最伟大的父母给了你最应以为傲的宠溺。这爱是辽远无边,是无私无欲,是一个父母亲对孩子最本能,最真挚的爱。

  我心疼你的病痛,我心疼小小的懂事的你。妞妞,如果没有眼癌,你是一个多么可爱、聪明、单纯的女孩。你或许在大洋彼岸孜孜不倦的求学,你或许在旅行的路上边走边看,你或许爱上一个男子而正沉浸在爱与哀愁,可是那些都是一个璀璨而充实的经历。你没有等到这些就消散在风里,小小的你,孤单的你,就这样蜷缩在一个漆黑阴冷的世界里。

  最爱你的爸爸妈妈也因为失去你而两两相忘,完美本来就不是人生。逝去的人已经逃离了一切,而活着的人除了咀嚼痛苦还要具备活下去的勇气。

  你的父亲,在你死后,他的人生哲学倒塌了,他的睿智迷乱了,他自己也迷路了。你的母亲整天噩梦和哭泣,理性和感性都无法抵挡深深浅浅的悲伤。

  妞妞,你还好吗?你幸福吗?你是不是还有微笑?还有天真和期待?

  如果人世让你感到悲伤,我宁可你在另一个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天堂里穿梭。

  我亦是个母亲,我深爱我的宝贝。感谢上帝赐予我两个健康的宝宝,我会替那些夭折的天使去爱尘世的一切孩童。

  为了孩子,倾尽所有而去闯,去经历,我愿意。

  高一读书笔记 篇25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一直幸福生活、心地纯善的丹麦王子叫做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感到非常悲痛,可是,更让他无所适从的是,他的母亲,格特鲁德,在父亲死后不到两个月就转而嫁给了哈姆雷特的叔父,现任的国王。

  哈姆雷特感到非常的悲痛和不解,为什么母亲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忘记悲痛转而投入叔父的怀抱。

  一直到有一天,他从父亲的鬼魂中得知了父亲死亡的真相,原来,父亲死于一场由叔父主谋的谋杀。他感到非常的愤怒,自己的认知被深深的震撼了。为了帮父亲报仇,哈姆雷特决定要将国王杀死。

  因为和叔父的势力悬殊太大,哈姆雷特先是装疯卖傻降低敌人的警惕性,尽管国王和王后多次试探,哈姆雷特都没有让别人发现他的真实意图。可是已经作为国王的叔父却还是想要哈姆雷特的生命。

  最终,国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哈姆雷特和国王同归于尽,王后也因为饮下毒酒而死去了。

  哈姆雷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最初的时候,哈姆雷特是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可是当他的母亲在父亲死后不久匆忙改嫁给叔父,又从鬼魂得知父亲的死因时,他对世界产生了怀疑,他变得混乱和迷茫。他决定要为父亲报仇。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算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我相信哈姆雷特是一个勇敢的,智慧的勇士,他在敌我力量悬殊时没有鲁莽行事,对鬼魂的话也没有立即听信,而是通过改编戏剧的方式来试探国王,验证鬼魂的话的真假。

  高一读书笔记 篇26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是孟子借用《诗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殷商可以借鉴的教训并不远,就是前一代的夏朝(夏桀)。这是《孟子》一书里《离娄(上)》中孟子针对君王治理国家要效法先王的仁义之道,将仁爱之心与法度结合起来的施政理念的论述。

  孟子先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及“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强调了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要效法尧舜之道,要以此为榜样,否则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这突出地表现了孟子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来告诫统治者不可“有违王道”,并借孺子之歌(童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清澈的沧浪水洗我的帽缨,浑浊的沧浪水洗我的双脚)以及孔子对此的评论: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学生们听好了!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双脚,这是水本身所决定的)孟子由此发出感叹:“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采用了先疑后决的方法,首先提出了问题引起警觉,接着又引用具有对偶句的童谣,通过沧浪之水的清浊对比,说明人被尊崇或被轻贱皆是由其本身的善恶造成的,从而引申说明了人的荣辱,家庭的祸福,国家的存亡都是自身原因造成的。

  “殷鉴不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被流传下来并广泛的使用。但深悉其原意及出处,对我们了解孟子思想及其“仁爱”,“王道”的理念是十分有益的。

【高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高一的读书笔记范文01-14

《爱的教育》高一读书笔记01-29

高一读书笔记15篇06-23

高一《爱的教育》读书笔记范文06-18

城南旧事高一读书笔记03-25

《飘》高一读书笔记700字03-20

海底两万里高一读书笔记01-10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高一应用文01-16

读书笔记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