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们仨读书笔记

时间:2020-12-27 08:09:01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我们仨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读书笔记1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杨绛先生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

我们仨读书笔记2

  何谓好书,我觉得是读来不晦涩难懂,不空洞浮夸,语言平实朴素,情感真挚绵长,含义深刻隽永,能发人深思,启人心灵智慧的,《我们仨》就是这样一本书。

  钱先生一家三口平静恬淡的一生在夫人杨绛92岁高龄时的笔端缓缓流淌,那时,丈夫和女儿已相继离世,只留下她一人回忆几十年相伴的点点滴滴,用这种方式“再和他们聚一聚。”

  他们夫妇一同经历了留学,抗战和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国外生下女儿圆圆,在抗战时期毅然回国,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困苦,他们始终淡泊名利,钻研于读书治学,以一家人在一起为幸福。居所东搬西挪总是局促狭小,夫妇二人直到六十多岁才有了三里河寓所这个宽敞一些的房子,然而在他们心中有亲人,有书的地方就是家。

  书中描绘的三人各坐一桌看书工作的画面十分美好;如果有人出差或出国公干,则会记录沿途经历和思念之情,并互相交换分享他们称之为“小石头”的好玩事情;不看书时常一同外出“探险”,去公园、高校、动物园里“格物致知”。无关乎年龄,他们对一切自然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和兴致……

  生命并不为美好多驻留片刻,“我们仨”还是走散了。杨绛先生用梦境描述三人相处的最后时光,她亦八十多岁高龄,奔波于爱人和爱女所在医院,“心上长出一个一个血泡”,这种痛,令人揪心。想到终有一天自己也会和父母、爱人、子女走散,自己也将随风而逝,便自省要更加珍惜光阴,多做有意义的事。

我们仨读书笔记3

  《我们仨》读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触,却迟迟没有动笔,我想等自己静下来,走出世俗的琐碎与烦恼,在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里,来解读我所看到的《我们仨》。可是,我竟然不能够。或者说,年近不惑的我,其实还“惑”着,而且,“惑”得还不轻,“惑”到找不见了支撑。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支撑的话,那么,就是白发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杨绛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没有了。他们仨,一路走来,失散了,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笔,怀想他们仨曾经拥有的岁月。

  我总是忍不住要想,每一个清晨,从残破的梦里醒来,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开的帐幔,一个人,静静地躺着,她,一个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独自呓语的方式,在呼唤着熟睡的亲人?永无止息的诉说,诉说给无边的寂寞。每一个夜晚,那种真正的、静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笔,摘下老花镜,一个人,走到水池边洗脸,看到面前的镜里,有着她清瘦的容颜,她会不会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渐稀疏的花白的头发,说,头发又长了,钟书,替我剪剪?一回头,哑然失笑,笑出眼窝里一汪抹不去的泪。永无止息的思念,思念着走远了的亲人。

  也许我是错的,杨绛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会是一个把痛苦当做日常功课的人,最起码,她不是石评梅,没有“把剩下的泪水,都洒在你的坟头”,直到“再也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她从石评梅黄庐隐的时代走来,一路上有她的钟书相伴,没有生活的困顿,没有情感被遗弃被背负的伤痛,她的心里,满满当当的,装着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一个日子,都可以让她长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烂了,嚼碎了,吐出来,是《我们仨》,是《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我们的钱媛》,这样,在她终于回到亲人身边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咀嚼她,咀嚼他们曾经拥有的岁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龙上,大家关于死亡的一系列见解。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瞬间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死亡的过程。这话是乔忠延老师说的。他还说,一个人,走出了别人的记忆,那么,对于这个淡忘了他的人来说,他已经死了。不管是谁,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阶段,就等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过去,那个旧他,死了。死亡时最寻常的,寻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谢草荣,石出水落,秋去冬来。

  那么,杨绛之所以是杨绛,之所以在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还能以顽强的声音证明自己和亲人的存在或者存在过,不仅仅是勇者,更是超脱,是悟透了生死禅机之后的平静。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书的最后这样写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这一声长叹,是谢幕吗?不,是思索。因为,她接着写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个珍藏着丈夫随手写的纸条的妻子,一个珍藏着女儿的信手涂鸦的画片的母亲,这样说。家,曾经是她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现在,她找不到了。我却丝毫也不为她悲戚。在这样一个清晨,在爱人浓稠的酣梦里,在儿子朦胧的呼唤里,我品味着一个女人的伤痛与豁达,白天困扰着我的一些烦恼,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户被推开了。

我们仨读书笔记4

  近日,工作不忙,于是拿起才到的《我们仨》看了起来。

  这书不厚,不算附录,共165页。封面是浅褐色的格纹纸,书名是深褐色的字体,一眼看去,内心顿时平静了许多。

  作者杨绛,是钱钟书的爱人,被其誉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位见证了中国一个多世纪变迁的奇女子,却在晚年受到重创,接连失去爱女和丈夫。但杨绛老人强忍悲痛,整理丈夫生前的手稿,并在92岁高龄时提笔完成女儿未写完的作品《我们仨》。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由梦引发,虚实结合,写了女儿和丈夫相继生病离世,第三部分是作者回忆三人相处的生活点滴,文笔朴实,字里行间是对亲人满满的怀念,又透出淡淡的哀伤。看到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的快结尾处,眼泪没有断过,想尽力忍住,还是从眼角溢出。我悲懂事辛勤的钱瑗全身病痛,我哀才华横溢的钱钟书缠绵病榻,我更伤强打精神,奔波于两人之间的杨绛,心中苦楚无处说!

  第三部分钱氏夫妇出国留学,是他们美好生活的开始,出门散步探险,博览图书馆的藏书,尝试做中国美食。女儿的出生,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战火四起之际,毅然回国,那时的生活虽苦,却有继续前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生活变动的2位老人,不离不弃坚守彼此。钱钟书和杨绛是众多恩爱夫妻的典范,杨绛的一句“不要紧”就让慌乱的他安心不已。就这样,你需要时,我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你老去,我陪你双鬓染霜。你走后,我完成你未了的心愿,相濡以沫,平淡相守是他们的真实的写照。

  杨绛,优雅的老去,饱经风霜的你在20xx年与世长辞,终于去见你心爱的丈夫和女儿了。

  我猜在生命的最后那刻,她嘴角或许含笑,心想着“我们仨,又在一起了,真好。”

我们仨读书笔记5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我们仨读书笔记6

  早见识过时间的飞逝,但读了《我们仨》之后,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了时光流逝的速度,于是便开始愈来愈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对我们重要的人,比如父母、老师、朋友等。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想过很多,但在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不断地想:如果离开了他们,自己是否会去怀念并去报答他们呢?那些令我们尊重而且久久不能忘怀的人,他们一定帮助了我们,是一句话语给予的鼓励?还是一段刻意嘲讽激起的斗志?这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他们也并不是天生就必须给我们帮助,之所以帮助我们,是因为心中有爱,而在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像他们一样怀有爱之情呢?

  在我看来,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强大的,这种情感,可以感化他人,改变他人,改变自己。本文总是提到钱锺书帮助杨绛,和她一起写文章、做饭、读书,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杨绛才能在钱锺书的不断鼓励和关爱下不断获得动力,有继续前进的希望,相信在杨绛获得中国文学史上的进步时,有她自己的努力,更少不了钱锺书先生对她的鼓励和帮助,和她的女儿、家人们对她的支持和认可。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是否有好好地关心、关爱身边的人呢?我们是否有好好珍惜有他们陪伴的日子呢?请多一份爱,少一点冷漠,在他们在的时候,好好地爱他们。

我们仨读书笔记7

  流光易把人抛,岁月催人老。看着母亲门面的牙齿脱落将换假牙,看见父亲黑发窟里偷藏的白发,看着姐穿上嫁衣、披上头纱,我逐渐知道我们这个四口之家也在变化,正向着解体之路前进。

  杨绛先生说像她们家这样的三口之家是最平凡不过的,社会上都是这样的群体,不禁想起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而杨绛家庭的一世波澜只有自己最晓得其中血泪。

  摸着充满纹理的牛皮纸书皮,看着封面上不明的手笔:Mom,pop,圆圆,我仿佛亦能了解到杨绛一家充满纹理的一生。

  起初,读到的便是杨绛先生做的一个梦,丈夫钱锺书劝慰她,说,这是老人的梦,他也长做,接着就是钱锺书先生为她编织的一个万里长梦。我一开始拙笨地真将它当梦来读,越读越不对劲,故事进行到一半时,我大约知道这是真了,梦里女儿离世,锺书离世,杨绛将她欢愉的大半生以梦做结,也就是想告诉我们人生如梦幻泡影,逝者如斯。当杨绛先生接连失去两位至亲只剩自己一个在三里河寓所时必定恍如隔世,她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我想她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对失去家人有点不能释怀,她不能把没有丈夫和女儿的寓所称为家,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心中有家便是家。只要常怀对故人的眷恋与深情,家永远都在。

  但是,我始终钦佩她温和从容、岁月静好的一生,(虽然他和丈夫也遭遇了很多坎坷,至少都是陪伴着度过的,有多少夫妻能够相伴走过将近一生的年华),我一直记得她一百岁感言时的一句话:“我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便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百岁老人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自我母亲跌坏牙齿开始,我就常常在想,人自一出生,机体就在受着不同程度的缺损,有时小病小痛,有时大病磨人,机体在成长也在消耗,慢慢地度过了一整个人生的保质期。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感到奇妙和恐惧,一想到人生的结局就惶惶不能自已,但转念就想自己还年轻,二十多岁,人之壮年,人生的结局且待几十年以后再想罢!可近来母亲体力不大好,以前在澡堂洗澡还能给两个闹腾的孩子搓背,待三小时也不嫌累,而现在却是一小时也待不住,不禁想起大伯母的话:“你看人啊,是没什么变化,但却是一年不如一年的。”我觉得很有道理,也许母亲的光阴就随着澡堂淋浴头喷出的水水哗哗流逝了吧,也在陪伴照顾两个孩子的成长中流逝了。

  读杨绛的《我们仨》,体会到了一个万里长梦的悲戚,也体会到了一个学者家庭的单纯温馨,更让我体会到时光易逝,一不小心做了一个梦,就是一生,所以且行且珍惜着吧,但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要遇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境遇,却有“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温和幸福。

我们仨读书笔记8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2.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4.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5.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6.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7.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8.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9.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10.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11.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12.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4.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15.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仨读书笔记9

  这些天,在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感慨万分。有幸,在历史的过往中,有过这样一个温馨单纯的家庭,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携手留下了暖心的痕迹。

  《我们仨》分三个部分。杨绛先生以独特的笔法、一贯的慧心,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而开篇第一段就为整本书埋下了伏笔。太阳西沉,黄昏薄暮,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钟书一同散步,有说有笑,走着走着,杨绛先生忽然发现自己的丈夫消失不见了。任凭她怎么找,怎么喊,都找不到钱钟书的影子,也听不到他的半点回应。空旷的野地,寂静的夜色,只有她一人,只有她一人的声音,在空荡荡的荒郊野地里飘荡着,杨绛先生的孤凄与害怕加深了。她找不到回家的路,梦中的自己凄凄惨惨,好像只要能找到钱钟书,就能一起回家。就在自己的惶急中,杨绛先生突然醒了,发现自己的丈夫就在自己的枕边酣睡着,“呼——”杨绛先生如释重负。之后,她告诉醒了的钱钟书,埋怨他丢弃了自己,但钱钟书不为梦中的自己解释,只安慰她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浮生若梦,而这是一个“万里长梦”。岁月在一季季风雪里轮回,俩人执子之手的爱情,终怕有一人会先离自己而去,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天长地久。

  都说梦有预知的功能,杨绛先生常做的梦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我们仨失散了。古驿道上,落叶满地,一棵棵杨柳都变成了光秃秃的寒柳,杨绛与自己的丈夫女儿失散了。梦像沾了泥的杨花,飞不起来。趟过河,攀着山,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都是离情。在第二部分中,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先后得了重病,相继去世,面对生离死别,杨绛先生用古代诗歌“杨柳”这一意象来折射自己内心的孤单与悲伤,肝肠寸断后,生命只剩回忆,留下的就只能是悲伤。斑驳的屋子,女儿的声音,丈夫的身影,往事在脑海不断出现,怎能用“凄凄惨惨戚戚”来描述。“我眼前一片昏黑,耳里好像能听到哗哗的水声。山里没有路,我在乱石间拼命攀登……我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他说:‘绛,好好里。’”杨绛先生没有说“明天见”。一生的情,一瞬的离,明天亦能再见?晨光熹微,水声哗哗,山上的“望夫石”还在期盼着丈夫的归来。

  逝者如斯夫,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可温馨的回忆还在,生活仍要继续。在书的最后一部分里,杨绛先生重温了一遍和他们一同生活的岁月,和他们再聚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九三五年七月,杨绛与钱钟书远赴英国,千里求学,共读牛津。时光总在静静的日子无声无息地流过,每个在外的游子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每每想起,只能用读书来化解对家乡的思念,所以他们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而生活又是百味丛生,换房、做饭……随着平淡的岁月流淌进心房,为他们的内心增添了一份恬静与安详。直到女儿钱瑗出世,宣告了一个家庭的完整……

  全书是杨绛先生以梦的形式娓娓道来的。虚实结合,详细生动地描述了杨绛先生与丈夫和女儿的一生岁月,也是让杨绛先生撕心裂肺的岁月。同时加上古代诗歌抒情的经典手法借景抒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寄予景物之中,让读者感同身受。

  《我们仨》中杨绛先生的一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清华才子,满腹经纶,一身痴情;她是大家闺秀,江南才女,一世柔情。从清华校园里相遇的那一刻起,便注定要琴瑟和鸣,彩凤双飞,谱写一段不巧的人生。一场邂逅,换来了美好的爱情,从此经年相伴,即使繁华逝去,岁月斑驳,彼此的生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同时文中的许多经典语录也是让人值得去思考的。“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这让我想起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祸福相依,不能只看眼前,目光要学会放长远,毕竟“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读书笔记10

  杨绛先生优雅而博学,从她的文字中书香君能感受到她那颗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她的文字温暖而安宁,幽默而睿智。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妻子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是钱老对于夫人的评价,同时也是一位丈夫对妻子的最高赞叹。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带给我们人生的启迪。《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读《我们仨》,书香君在她朴素的文字下感受到这是一位淡泊名利的老人在历尽沧桑后无声的探寻,是宁静生命里掷地有声的娓娓道来。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再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杨先生一贯平实而温婉的文字中,将“我们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难和美丽展现在世人面前。在那样一个被漂泊、战争、分离、贫穷充斥着的特殊年代,一家人相互扶持、鼓励,依然对生活保持着乐观而积极的心态。在杨绛先生清新隽雅的笔下,生活的苦难没有难为到充满爱的家庭,幽默而生动的场景跃然纸上,让书香君回味而向往。

  我们仨读后感:在杨绛看来苦难是一部荒诞的喜剧,即使“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书香君也能在这朴实的`文字中感受到“我们仨”真实而温暖的生活。她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教人正视世间的悲欢和人生的磨难,平静面对并学会坦然接受,同时积极地追求人生理想,在不断体验和实践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我们仨读书笔记11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像一场梦,真真假假,悲欢离合。

  杨绛的书像个梦,在梦中离别,在梦中失散,独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叹一声“人生如梦”,道一声“如梦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个常家老人叙叙叨叨的讲着大半辈子的事,聊聊平凡朴素的家常。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她继而说道:“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蕴含着一点火花,潜藏着一点不寻常的巧合。

  《我们仨》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时间的残酷并不防碍杨绛把他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编织于梦中,记录于那条悠长的古驿道上。

  1997年—1998年的岁月,对于杨绛是怎样一种"凄凄惨惨切切”是旁人无法读懂的,女儿和老伴相继去世,独留一人于世,不厌其烦的回忆着他们共同的时光,与其说,“我们仨”是杨绛、钱钟书和钱瑗三个人,不如说是他们的情感。“我们仨”是一段回忆,是一个整体,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为浪漫,他们把痛苦化为诗歌,化为文字,朦朦胧胧,如文中的描写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条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称为“古驿道”的前途,老伴钱钟书的生命则似驿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驿道上行走,去追随,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树从绿叶成荫到枝寒萧瑟。

  如此往复,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经意间漂走,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进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这是杨绛写钱钟书去世前两年的手法。而女儿钱瑗的回忆就更是迷幻,她把钱瑗从患病到去世的所有过程编成了梦,通过梦的视角、播放、记叙。

  在古驿道上失散,离别,如文中描写:“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而文中一段对爱国的理解:“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爱国的我,被文字中所迸发的力量震撼,那种出自灵魂的震撼,这就是真正的爱国。

  人间没有永远,钱氏夫妇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了。只是他们让很多人羡慕,一生相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遥想?

我们仨读书笔记12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段平凡温馨的亲情故事,有一个平凡温馨的名字——《我们仨》。《我们仨》这本书我很早时就买回了家,当时只翻了几页,看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优美华丽的字句辞藻,只是一位老人如数家珍地叙说自己一家人的故事,便把它丢在一边。随着年龄的增长,那颗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我才读出其中的意味。

  《我们仨》就像一杯清茶,需要你慢慢去品,才能辨其味、知其香。这本书只有不到二百页,却用最朴实的文字讲述了三人在天意下相聚,又在古驿道上相失。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只有薄薄的一张纸,也只讲述了一个老人常做的梦,却道出了一种害怕失去最亲的人的惶恐。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用亦真亦幻的手法,讲述了在钟书和钱媛患病之时,杨绛女士两头奔波,却仍无法挽留亲人的离去。最终,“我们仨”在古驿道上失散。三里河的寓所因为亲人的离去,也成为了一个暂住的客栈。

  杨绛女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独自一人在青灯下回忆“我们仨”。这本书的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也是这本书的主体,像写日记一般记录了三人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部分记录了许多家庭琐事,正如我们普通人一样,一个学者之家也需要关心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琐事。连有一身傲骨的学界权威钱老先生,干家务活也如我一般笨手笨脚,不得不随时向妻子求助。杨绛女士正如很多老爷爷老奶奶一样,不厌其烦地对后辈讲述年轻时的种种趣事,而我们这些听者也好像围坐在杨老身旁,感受大学者平凡简单的快乐温馨。

  《我们仨》这本书可以看作一本幸福指南,为许多人指出幸福的方向。这一家三口十分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如把饭后的散步美其名曰“探险”;钱老是在学术界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可在家中却如孩童一般要被人宠着,被人照顾:杨绛女士干起家务活来干净利索,算是家务事上的顶梁柱。可她还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带着女儿才敢走夜路……很多人只顾着为了追求远方那虚无缥缈的幸福,可到达时才发现幸福就在自己出发的原点。平平淡淡才是真。杨绛女士一家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他们与世无争,不求富有,不求闻达,“成名,只不过是多了一些不相知的人而已”。

  他们只希望有二三志同道合的知己,一起彻夜长谈;只希望家人都健康平安,能与家人一起在平淡中享受快乐和温馨。如果你在寻找幸福的路上迷失方向,请读《我们仨》。读过这本书后,你或许能停下脚步,在与家人朋友的平淡中,尝出幸福。

我们仨读书笔记13

  不知上帝给了敏锐的感知是坏是好,往往懂得珍惜的人,失去了才会特别痛。

  昨天在图书馆找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觉得她就已经剖心给读者看了。千穿百孔,血肉模糊。

  这种情感,普通人也会有,只是我想即便会痛一痛,也不能清晰的表达出来。

  当初姥姥去世的时候,姥爷只是一直哭,哭的像个小孩子。

  三叔去世的时候,奶奶也一直哭,边哭边说,老三没有等到这次过年。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很小,但是妈妈跟我说以后你就再也见不到你爷爷了,然后我就一直哭一直哭,跟着送葬的队伍,边走超哭。

  奶奶去世的时候,看着她的灵柩缓缓移动,想着她离开了就不能回来了,便忍不住。

  这种痛的感情,要理顺了,思索了千万遍才能呈现,这时候心痛不会消除一点点,反而像一道道划痕,每写一个字就痛一下。

  不过我还是希望写成作品后这种痛能缓一缓。时间会治愈一切吗?会抚平伤疤,留下印记的吧。

我们仨读书笔记14

  看罢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总觉得要写下点什么!不写的话,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没去完成一样,深夜也难以入睡!这就如同我每去一个地方,总要留下几张照片,以证明我来过···

  说实话,看先生的《我们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时间!我是礼拜天去图书馆借的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时候就已经看完啦,而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难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却有一股巨大的冲动,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所以说,在夕阳下沉的这个时候,我坐在窗户边写下这篇读后感!以证明看完这部作品后,我曾有这样的感动,心悸有如此颤动过···

  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所以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对逝去亲人的无比追忆与怀念,甚至于为之落泪!而就我个人而言,当读到作品最后时,我仿佛感觉到先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趴在床上不断啼哭的婴儿,她需要亲人的怀抱,她需要亲人的温暖···任身边的人在怎么相劝,她却始终啼哭着,因为她太思念她的亲人啦!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说,这部作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澎湃着读者的真情···

  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

  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

  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细看书中,先生无比的怀念着自己的女儿!那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一一再现,让我们感受着一个平凡母亲对孩子的百般疼爱,看出一个可爱孩子对母亲的万般孝敬!而当女儿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先生便将对女儿的思念幻化成了这部作品!因为在一开始,先生并没有写回忆录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儿在生病住院期间一直在写着《我们仨》,只是后来女儿离去,先生为完成女儿的这一心愿才下笔写这部回忆录!而我们所要清楚知道的是,当时先生的身边已没有了女儿,没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写这部回忆录就只是为了单纯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吗!想必没这么简单吧!先生或许是在用她的方式叩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始终铭记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啊,伟大、无私的亲情!先生的家庭是那么的平凡,但为何当我们这些读者去拜读时,仍会被深深地打动呢!我想,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一直怀有着一份亲情!只是我们都太过于遗忘,只是在被别人感动时,我们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为何一定要这样呢!难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后才学会珍惜吗?

  最后,我得说明一下!先生的《我们仨》是指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先生与丈夫都叫女儿为“阿圆”)还有先生自己杨绛!而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其实是这样的,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看到很多的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必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这个传统,称杨绛女士为先生,同样,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此刻,夜幕已经降临,略有凉意!从窗户向外望去,校园里的路灯都已亮起,为步行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们仨读书笔记15

  这本书最开始是在网上看到的,很多人都说这本书非常感人,于是我去学校图书馆找了,可是这本书并不能外借,我在图书馆看了大半本。这本书很薄也就一百来页,剩下的是假期在网上找的盗版资源,但是感觉比纸质书差很多。

  杨绛先生写这本书的实话已经九十二岁高龄了,很难想象一个快百岁的老人突然遭遇女儿和丈夫的离世,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悲痛。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整本书中并一味地表达丧夫丧女的痛苦,而是写一家人之间温情细节,着笔细腻,娓娓道来。有时候我会因为他们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会心一笑,我并不懂什么高深的写作技巧,复杂的内涵蕴意,只是单纯的因为这一家人平淡的相处而感到温馨亲切。有时候会因为他们的经历和情绪而感到莫名的难过,看着钱媛在病床上仍然执笔写《我们仨》的目录,记下与父母生活的点滴,让我感受到浓烈的悲哀。看着杨绛与钱钟书依偎在一起,这一刻没有文学家没有翻译家,只有一对老夫妻,只有彼此的浓浓爱意。在这本书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心灵鸡汤,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淡淡诉说着夫妻间的爱情,母女间的亲情,以及家人离世后的种种挂念与不舍。

  其实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些看不懂的,里面总是梦境与现实不断切换,让我分不清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慢慢看下去,我才发现原来那不是梦境,那是真实发生的事,只是杨绛先生以做梦的形式讲述了亲人的离世。以一种虚幻的手法让我们看到死亡。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不忍心的,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在经历了这么大的悲痛后,尽然还要写出一本书来,难道不是伤上加伤吗。但当我真的看过这本书后,才发现并不单描述丧失亲人的悲痛,而是写了很多亲人在世时的温暖回忆,这也许是一种纪念与祝福吧,把和丈夫女儿相处的细节记录下来。虽然他们已经离去,但是有关他们的记忆不会逝去,会永远留在杨绛先生的回忆里。

  这本书的后记里还有许多钱媛小时候写的信、简笔画,还有钱媛生前为母亲《我们仨》写的目录。有些字迹不清晰,内容也很简单,但是看着这些他们留下的东西,我感触良深。人活在世,并不一定要留下什么供世人谈说的旷世美名,而是要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让人纪念的东西。

  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总体感觉淡淡的,所有的感触都是在全书读完后才有的。虽然不能说因为一本书而看透生命的意义,也能从这本书中读到自己的感悟。我并没有因为它看破生死,但它的可贵就是在于让人能够重视和尊重生命。我想一个人如果能像杨绛那样淡定从容,那么死亡就不会那么可怕,离去何不是又一次相聚的开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珍惜时间,珍惜每认识的一个人,感谢生命中路过的每一个人。

【我们仨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杨绛回忆录《我们仨》08-21

挫折读书笔记04-11

孝经读书笔记04-08

生命读书笔记04-03

《亡羊补牢》读书笔记04-02

《蝎子》读书笔记04-02

《珍珠》读书笔记03-31

《刺》读书笔记03-28

《宝石》读书笔记03-27

情书读书笔记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