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时间:2020-12-31 18:04:0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1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看见》 读的比较浅,写的比较菜,还是那句话: 你还是应该去做,去坚持,把一些让你手舞足蹈、灵光乍现的想法写出来,哪怕只是一丝幽微的光芒,也能唤起一些人心里同样的动荡。

  晚上下中班,12点多回到宿舍,床上空无一物,意识到土豪潘把我的被子锁在了他的宿舍,几番敲门打电话无果,当时心里那个气,这照我之前的脾气,非得把他门踹开不可,照我之前的脾气,第二天早晨非得骂的他狗血喷头……然后就这么裹着一个单被,挟着寒意把《看见》看完,第二天早晨身体蜷成一团…… 同事们都说柴静,有时候话倒是不刻薄,可就是那脸色让人感到怕,柴静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过,然后对着镜子左看右看,看的自己都有些怕了。很不巧,第二天早晨出门第一个就遇到了土豪潘,还没来得及准备,我在努力克制,可是我能看到自己的脸色,以及听到自己刻薄的语气,然后我开始调整,你怪人家什么呢,自己把被子放到人家宿舍晒,自己晚上没有打电话告诉人家收,然后人家还给你收了被子,你生哪门子的气呢?! 大家都说《看见》所呈现的,就是柴静在央视成长成熟的历程,一个不断推翻旧我,建立新我的过程。刚进央视的柴静有些心高气傲,采访总是那样的凌厉,把采访对象当做对手一般去搏击,渐渐地她学会了如何去尊重一个个客观存在的人,如何去呈现一件件客观存在的事,学会了如何去平常的说话,学会了如何去宽容待人,学会了如何做回自己…… 平时我总是喜欢这样那样的要求别人,苛责别人,常以一种精神导师似的姿态说教别人,有时他们反击说,你也是一身子臭毛病还批评别人,我说我知道啊,我想,我的缺点我都知道,我只是懒得改,你能要求我怎么样啊……这样的自以为是!一个聊的来的朋友说我,其实每次你都当众戳他们的缺点,这样不好,我说那是因为我觉得我们可以那样无羁的谈话,他说,再好的的关系也不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出生到现在都是已经定了,你再怎么说都无济于事啊,还伤了和气。我感觉他说的很对,总感觉生活中少了些陈虻之于柴静这样说骂她的导师,我说我要改,可是步履维艰。我苛求别人,只不过是想把他们塑造成为我心目中那种理想主义的朋友,但我不是女娲,别人也不是橡皮人!

  柴静在”无能的力量”的最后写到,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我想这也许也适用于朋友之间,真正的友谊是双方的相互打磨,自己雕琢自个儿!一切都是自发的,正如爱情一样吧,双方自发的为对方而改变。 我有一高中同学,来自一所很好的'大学。大学期间经常互通电话,经常听他扯扯各种牛逼的话题,牛逼的见识,各种受益匪浅,然后是各种自惭!我有一大学同学,典型的精神导师类型,萝莉最爱的大叔型,经常性的向我灌输各种人生怪论,生活奇谈,然后便又是各种精神洗礼。他们之于我的改变在潜移默化之间,有时候我总是害怕,害怕时间的推移,与曾经的朋友们的差距越来越来越远,再也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所以我一直努力,努力找到或是维持某种思想的契合点。所以朋友也许就是这么一种关系吧! 读《看见》,那种沁入心脾感觉从未有过,她的一字一句像大雨滴一般,敲打着额头,既让你感到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感,又时刻让你保持着清醒。愈往下看愈是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然后愈加喜欢此书,爱屋及乌吧!如果说一直以来我都自恃自己知道自己缺点而无畏,那么在看完这本书后,她划拉了一道线,然后每次我濒临这线的边缘我都战战兢兢,这条线就是宽容,宽容待己,宽以待人!

  翻看人人上分享的日志,2011年12月11日,一篇人物周刊对柴静的专访《我花了好多年才学会平常说话》,我想我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认识这个人称”柴姑娘”的人,日志上我还给加了个类似副标题不伦不类的东西,告诉他们对于柴静,我的无知和震撼。之后我关注她的博客,看她写野夫,看她写汶川,每一篇都是震撼,然后感觉出她的文风,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呈现!读她的文章感觉就像是在叙事,娓娓道来,不加入任何个人情感,却如泰山压顶一般震撼!我们看过太多的文章,太多的心灵鸡汤,都要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如何,他们指导着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然后我们慢慢的开始站队了!崔永元亲力自费花了很长时间去走访老兵,做口述历史的工作,他说他去采访几万个人,多少多少个小时,去重新对历史下一个结论,可能又会误导一批人,他不干这样的事。他只是希望五六十年以后终于有一本被大家公认的书,不管它是宏观叙述的还是细节叙述的,大家认为它是真实的。经常听大伙聊天,看书的时候我就突然感觉,很多年后也许我们的子子孙孙了解的历史真的就面目全非了!现在小崔做转基因,也只是想想向大家呈现转基因真实的资料,他说他不是反转! 《看见》出版,我惊诧,柴静都出书了,后又了解书的内容是关于看见这个节目的,我想,把节目的内容拿过来写一遍有多大意思呢?不痛不痒!只是感觉发布会有这么强势的阵容,实在是牛。但一直没有买书的打算。

  后看到宿舍老三那有一本未拆封的《看见》,我很惊诧,我说老三,你看这书啊?!想想当时我那口气,搞得全天下好像就我一人有资格看似的,哎,我还就不屑看的牛逼哄哄。这几天边读边和大家分享,发现好多人都读过,而且也都已过了那个感慨万千的幼稚期,而我,才刚刚起步,但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2

  说起来惭愧,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一本书了,柴静的《看见》却让我一见钟情,书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多么优美的文字,但是这些平实的文字,却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有一种看完他的欲望。

  看见,是书名,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我能看见的东西很局限,在这个局限中又有多少是我能看透,看明白的呢?别的不说,对于自己,我又是否能看见自己的内心深处?从小到大习惯了顺从,但又一天需要自己做主一些事的时候,就会慌张失措。现在的我,喜欢在一个人的时候思索,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渴望和我所追求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他跟现在生活的差距在哪里?需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无解。生活是个魔术师,他在这里的某个时刻我的意识形态是这样,但是下一刻,他会为你打开一个窗或者在路口转一个弯,让你欣喜或者沮丧。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的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做完之后不要去想结果,就让他过去,是成功最好,不成功我也能淡然处之。这也是所谓的成熟吧。

  书中内容除了给人以人生得思考外,作者更多记录得是自己的成长。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们从古至今,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看见》让我对CCTV改变了很多固有的成见,做新闻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执拗,作为观众我们看不到他们幕后的挣扎和探索。

  什么是真实?最真实的文字莫过于作者对自己真切的成长记录,而让那些处在人生懵懂的人们从这成长的文字中体会和感受到真实的爱与痛,只有在这种爱与痛中激发出来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关注无数人真实的生活,用我们富有感情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发现,将完整事件铺陈在大众面前,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也许,这就是媒体最大程度上,能够做到的最好的。

  之前的自己看待问题,只想找到真正的桎梏的答案,对与不对,看完此书,我开始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这个社会,不会一板一眼的探求所谓的答案,人心尤为复杂又极其简单,他们都渴望幸福,但是往往被悲伤所扰,做出了前后矛盾的事情,纠结于心,最终伤害的人是自己也是旁人。客观和理性才能理顺事情找到问题的源头……

  看了《双城的创伤》后,我的心情很抑郁,这种感情不浓却化不开;在《山西,山西》一章里,书记跟老头儿的那一番“国家是先发展再治理”、“有钱就能治理”的话,回荡在心头凝成郁结;在《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章中,看到那个没能求出小女孩,最终只能够给她两个糖的记者在嚎啕大哭时,我虽没有泪眼婆娑,但心里犹如被蚁啃噬一样。柴静带给人的力量,不是来自这些故事本身,而是来自于柴静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也让我们跟随着她去认识我们自己。

  在《看见》的宣传片里,柴静说以前别人认为她是一个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书中以前的柴静是一个被批评后会“眼泪打转”的女孩,但现在的柴静无论面对什么都能够镇定自若;曾经的柴静一个心气高傲的文艺女青年,现今的柴静已经化茧成蝶。《看见》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别人的故事,也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自己的故事

  看到了柴进辛苦事业的进程,再反观自己,虽然本身职业不是记者,但是知道记者的责任感是很巨大的,他们的言论导向决定了群体的思维导向,这也就是政府为何多多干预媒体的言辞,南方周末事件才能得以发生。柴静她的出名是中国当代迫切渴望真实报道的必然发生的结果,她给人真实、追根究底,解决问题的真实感觉,所以很多柴迷信赖她,我虽然不是她的柴迷,但是内心是尊重她,敬重她这种女子,也渴望自己能像她一样,有自己的原则,又在不断经历中完善自己的原则,独立而自主。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3

  喜欢看见是因为叙述的人真实真情,喜欢听这样的故事,有生命张力的故事!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柴静说:“《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我们自己的故事: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的故事。

  我喜欢柴静,她的《看见》,让我对现实的温暖充满信心,为打破冰冷加了一把炭火。

  这就是柴静,低调,平和,不炒作,落落大方,绝不媚俗。

  这是柴静看见的理想国,也是我心中的理想国。

  《看见》是一部讲故事的书。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成了听故事的人。想想也奇怪,这是个人人都喜欢讲故事的时代,听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少。但愿柴静讲的这些故事,能有更多的人听到吧。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柴车幅巾成语解释04-05

凉拌柴鱼韭菜做法简介04-06

人物传记推荐《看见》08-31

谈静阅读答案03-27

静女阅读答案02-12

《我看见了大海》教学设计03-06

神秘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传11-13

职场中该“动”还是该“静”01-02

带静字诗意的女孩名字09-14

关于湖北柴埠溪大峡谷的旅游攻略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