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的作文

时间:2023-11-18 07:58:46 对联 我要投稿

春节的作文15篇(精品)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的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的作文15篇(精品)

春节的作文1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比较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大年三十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比较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大年三十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大年三十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2

  “噼里啪啦——”新年的钟声响起,美好幸福的一年来临。2014,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环境,新的尝试,新的旅程,一切都是“新”的。

  春节,是家喻户晓的节日,是中华民族隆重的节日,是辞旧迎新的节日。今天,新的一年开始了,家家户户欢欢喜喜,贴上喜庆无比的春联,挂上又红又圆的灯笼,吃上香甜可口的饺子,穿上崭新漂亮的衣服,走家拜访,挣压岁钱……

  春节,是欢乐的,是喜庆的,是吉祥的,是温馨的,是热闹的,是幸福的,是愉快的,同时,这种喜庆,这种欢乐,也要同大家一起分享。

  No.1 扫尘·欢乐·需分享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扫尘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器具,拆洗被褥……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这不,我也加入了“清理集团”,开始大显身手啦!我把房间里的书桌、衣柜、钢琴、窗户等都擦得干干净净,以及把课外书、学习用具摆放得整整齐齐,看着一尘不染的房间,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字:甜。 《春节最难忘的一件事》

  No.2 贴对联·喜庆·需分享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鲜红漂亮的春联,一幅幅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期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每逢春节,无论车是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了喜庆无比的气氛。看,爸爸正忙着贴春联,乘时机,我拿着纸笔,跑到楼下,忙着到一家一户去摘抄春联,“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都是我辛辛苦苦收集来的。

  No.3 贴窗花·吉祥·需分享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民间,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及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妈妈正忙碌着贴窗花,我觉得好奇:多好看啊!于是就来一本剪纸的书籍,按图索骥,把漂亮的窗花都剪了出来。

  No.4 包饺子·温馨·同分享

  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象征着团聚合欢,非常吉利;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我们大家聚集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把皮包上馅,馅的内容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用清水煮熟,捞起放些醋、酱油等沾着吃。看见妈妈包饺子,我觉得饺子蛮可爱,便跟着奶奶学起了包饺子,结果,我包得却乱透了。《寒假里的新鲜事》

  No.5 放爆竹·热闹·同分享

  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里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我是一个胆小的孩子,长这么大,我从来不敢放爆竹,连听见炮的声响,我就吓得不得了,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坚持不懈,我终于学会了放炮。《放爆竹》

  No.6 联欢会·幸福·同分享

  每年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大家都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联欢会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有的人演唱,有的人歌舞,有的人说相声……开心极了。人们在观看的同时,也会发出欣慰的感叹,拍起热烈的掌声。

  那年,我们家也组织了一次春节联欢会,我是主持人,全家人都尽心尽力地表演,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放松了心情,真是“玩中学,学中玩”!《家庭春节联欢会》

  No.7 拜年挣钱·愉快·同分享

  每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地起床,穿上漂亮整洁的衣服,打扮得端正漂亮,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成为“团拜”。

  在春节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晚辈也可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初一,父母带领着我和妹妹一起走家拜访,每每我说句:“祝您新春快乐!”时,亲戚朋友们直夸我懂事,还从口袋里掏出钱包,发给我们崭新的压岁钱,那时,我总是那么愉快,那么幸福。《压岁钱》

  春节,欢乐的日子,喜庆的日子,吉祥的日子,温馨的日子,热闹的日子,幸福的日子,愉快的日子。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衷心地祝愿大家新年快乐!

春节的作文3

  1春节旅游

  今天春节,我和妈妈一起来到浅水湾浴场。这里的沙滩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这里的海水非常干净。我换上泳裤,拿起水枪兴奋的冲向大海。我在大海的怀抱里无忧无虑的玩着水枪,看!这就是我的大水枪威猛吧!它射出的好远好远。我玩的可开心了!天渐渐黑了,我和妈妈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2春节旅游

  这个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去巴厘岛旅游,我们要在那里度过5天4晚的旅游。哇,那里肯定风景如画,从图片上我知道,那里的海碧蓝碧蓝的,天空犹如一条薄薄的'丝绸,太阳是丝绸上一个散发着璀璨阳光的钻石,而多余的阳光就是那些薄薄的亮片,沙滩是一个犹如棉花的地毯,金灿灿的,仿佛是一个镶满金子的地毯!啊,我对那里有了无限的期盼与爱慕!

  3春节游记

  本来我们第三天想去螺髻山游玩的,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都爬不动了,还有我的妹妹太小了,所以此次没有去爬螺髻山,真的很遗憾!我们一行人又去了湿地公园游玩,我们骑车、走路欣赏风景。

  充分的享受了灿烂的阳光!晚上参加了酒店准备的'篝火晚会,我还和穿盛装的彝族姐姐和阿姨们一起跳了舞呢!

  4春节旅游

  正月初二那天,妈妈带我去湛江旅游。

  我们去了湖光岩。湖光岩里面有一个湖,湖水上一片落叶也没有,我不相信有这么神奇。我就把树叶洒进湖里面,后来,湖水一下子把树叶涌上来了。

  接着,我们又去了一座庙里。妈妈在那给我买了一块玉石的八卦。我们还坐过快艇,给神龟捐过钱,还喝过圣水呢!

  那一天,我们开心极了。

  5春节旅游

  大年初四,一早,我们去富贵黄金屋,然后就回去了。到了港口坐快艇去珊瑚岛然后我和爸爸开摩托艇,我和爸爸一人一辆。我上去开摩托艇,海水喷的我一脸,我尝一口很咸。我们去坐四尾船看珊瑚,我妈妈去海底漫步,之后我们去金沙岛,然后游泳等我妈妈来了就去吃饭。坐快艇回港口坐大客车到55楼看风景。

  6春节旅游

  春节时,我和爸爸妈妈去了美丽的热带雨林——海南。

  坐上飞机的那一刹那,我非常激动。我还是第一次坐飞机呢,在蓝天上我看见了洁白的云朵,还有明亮的月亮和星星。两个小时就到了美丽的海南。一下飞机拿了行李就有人接我们到了团队住宿的地方。

  第二天就开始了我们海南快乐之旅了。我们去了风景优美的亚龙湾、日月湾、大小洞天还有猴岛等等。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猴岛。我们是坐缆车到猴岛的,在缆车上看到了蓝蓝的大海,还有翠绿的树林。一到猴岛就看见好多小猴子,有的猴子在打架,有的猴子在荡秋千,还有的在小溪边喝水嬉戏。我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看猴子呢!

  海南的气候适宜、风景美丽,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如果你有时间也到美丽的热带雨林——海南去玩玩吧!

  7春节旅游

  春节爸爸妈妈也放假了,爸爸妈妈带我出去玩。一起去的有爸爸的朋友,还有我的好朋友薛歆璇跟她的姐姐,有他们陪我玩我很开心。

  第一天,我们来到了神仙居。爸爸说以前神仙居里面住着神仙,现在我们要进去看看神仙住过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我跟我的`朋友手牵着手高高兴兴的进去了。山很高很高,我们走的很快,大人都没我们走的快,后来妈妈走不动了还是我去扶着她一起走的。妈妈告诉我我们爬这座山用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

  第二天,我们在横店。早上起来肚子痛,走也走不动,是爸爸背着我走的,后来阿丁叔叔给我吃了一颗药,这颗药真神奇,吃了以后我的肚子居然不痛了。我跟我的朋友玩的很开心,我们一起骑马,跟我妈妈一起拍照,晚上还看了火山爆发和暴雨山洪。

  放假旅游的人真多,不过旅游胜地还是很好玩的,所以我喜欢放假,喜欢一家人一起去旅行。

  8春节旅游

  春节期间,我们一家一起去了八里沟游玩。这一天的游玩是我玩的最开心的一次。

  在那里,我玩的了很多好玩的,也的到了很多的知识,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八里沟大瀑布,别的都没什么可玩的。 在大瀑布旁边,都可以感受到大瀑布那溅起来的一些水花,在边上都能有那样的水珠,就更别提走到大瀑布的正下方了。 不过我还是鼓起了勇气,和我的.朋友乐乐一起从瀑布的下方一起用飞快的速度,窜过了大瀑布,我再一看身上,全都湿透了,而且占上了许多许多的泥,不过……

  我的朋友乐乐,他不小心踩到了泥坑里,他的鞋卡到了那里面,他就跑了回去,我怕他有危险,就和他跟了过去,在瀑布的浇淋下,我们仔细的寻找着,终于,我在泥水中看到了鞋影,用一根棍子,把他的鞋老了出来。 后来,其他人也都赶到了。乐乐的家人非常的担心,害怕他掉到泥坑里面,出不来。

  这次春节游玩我虽然把衣服都弄湿了,不过我还是非常高兴地。

春节的作文4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薯粉,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做“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身上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经联上加巾白联头致哀。这白联头红联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则反映福清自古就有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

  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二荤祭保护神,比较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但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年夜饭都凑成十碗十盘,取名十全十美之意。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家庭主妇“装岁饭”,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的意思。比较后家长添油点灯,带领全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的风俗。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集训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一律点头致意,或作揖互贺。

  初一这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九,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比较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

  拜初二是宝清独有的风俗,也称拜新座。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这天设灵座让亲友吊唁。拜初二这一习俗也与倭患有关,据说明末倭寇入侵,人们逃难而去。待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人们回来过年,初一见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难者家中吊唁,沿袭下来,成了风俗。因此福清民间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门,以为晦气,当然拜新座不在此限。

  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区还有初五做“大岁”的风俗。据说当年人们逃倭患时,无法回乡过春节,直到戚继光击溃倭寇后,人们才返回家园,初过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赶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岁”。

  福清的元宵节自有特色。这天晚上,工农商学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们还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烟花,观看彩灯游村,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还要给“游灯”的人分烛,以示吉庆。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

春节的作文5

  街上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做好了过年的准备,却没有过年的热情。宅在家里几天都懒得出门一趟,和孩子们一起窝在沙发上一集一集地看电视。无聊的时候,望着窗外的远山,常想起大山深处的家,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想起那里的山山水水,想起一张张熟悉远去的面孔,他们是我的父母,是我的邻居大妈,虽然早已物是人非,但他们音容宛在,永远在我心里、梦里。每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热情的问候,他们的气息早已留在那里的每一片枝叶上,每一丝空气里,守护着那里的每一寸土地,守护着那里的子子孙孙。

  更多想起的是小时候过年的事,那是生命里最幸福的一段时光。过年的盼望从入冬的第一场雪开始,就在心里美美地想着,妈妈会给自己添一件什么样的新衣服,爸爸会做些什么好吃的。大队、生产队会有哪些娱乐节目,看戏、听书还是看电影。在无限遐想和盼望中进入腊月,从大人们的精打细算中嗅到年的味道。整个村子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每个人脸上都笑盈盈的,腊八的粥稥至今难忘。自家种的小米,黄澄澄的,放进锅里柴火一烧,香气弥漫着整个小院,沁人心脾。十五岁岁之前没见大米,没吃过白花花的大米饭。腊八这天,村子家家户户都煮小米粥,整个村子都是香的,飘到村外,飘上云端。

  过了腊八就搬着指头等二十三烙火烧, 年味会越来越浓,二十三这天爸爸妈妈会拿出家里积蓄的一大部分置办年货,给一家人买新衣服。赶大集是每个孩子盼望的日子,可以看来来往往的人,可以吃各种平时吃不到的小吃美味,大人们也比平时慷慨了许多,对孩子的要求一般是有求必应的。因为每年只有这个时候大人才会带孩子赶集,平时是不带的.。过了二十三大人们就忙起来了,杀猪、宰羊、磨豆腐,孩子们是一天比一天欢腾,磨豆腐的时候可以喝豆腐脑,吃渣窝窝馒头,把窝窝放在火坑上烤的黄焦焦,真是回味无穷!杀猪宰羊的时候,一般选在村头或村尾的空地上,几乎集聚了全村人观看,血淋淋的场面我们也只敢躲在大人后面偷偷看两眼,凑个热闹。收拾干净以后,东家一块,西家几斤,基本也就卖光了。有钱就给,没钱等到开春的时候再给吱一声就行。淳朴的民风、民俗,淳朴的山里人,“诚信”二字都写在心里,从来不挂在嘴上。

  渣窝窝吃完的时候,白馒头也蒸好了,家里姊妹们多,妈妈总是蒸一簸箩各种各样的馒头,实疙瘩、糖包、豆馅、菜包、还有枣花应有尽有。那时候没有电,没有电视,晚上一家人关上门围着火坑烤火,摇曳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纳鞋底、纺纱线总是最忙碌的一个,我们围坐烤火听大伯讲瞎话故事,大伯无儿无女和我们一起过 。他和蔼慈祥把知道的故事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给我们听,从小听到大也没有听够过。有时候夜深坐久了,就在火坑边烤馒头吃,吃饱了带着幸福的微笑入梦。

  炸油馍、煮肉肉、贴嘎嘎是准备过年的最后一项,闻着煮肉的香气,孩子们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恨不得把手伸进锅里去。小时候一年吃不了几回肉,那到嘴的肉香里还有满满的盼望和期待,那香是真香呀,香到骨子里。家家户户贴上对联、年画、插上柏树枝,到处喜气洋洋的,除夕夜就到了。熬年,熬年,小时候总以为“年”是要放在锅里熬的,熬到初一早上,长大了才知道这是个冷笑话。除夕晚上把新衣服放在床头,新衣服上一定要有一个够大的口袋,装鞭筒用,没有是万万不行的。大年初一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一骨碌爬起来,穿上新衣服,村里的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挨家捡鞭筒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新衣服上的兜兜里装的鼓鼓的,像捡宝贝似得不肯放过一个。那时候没有压岁钱,没有样样俱全的游乐场,没有眼花缭乱的垃圾食品,半袋花花绿绿的鞭筒就是我们新年里所有的快乐。吃过饺子,小伙伴们聚在村头的大石头上,展示我们的劳动所得,然后每人一块石头砸鞭,比声,看谁的最响,谁就是最厉害的。偶尔捡到几个雷子攥在手里是不舍得轻易拿出来的,一定要放在最后当大王。

  吃好喝好看大戏是新年里最热闹的事,大队每年都会组织人排戏,我大姐、二姐都曾是剧团的角儿,星期天跟她们去大队部排戏是我儿时美好的记忆片段之一。初一到初五天天唱,下午、晚上每天两场,如果天太冷就搬个火盆,一堆堆围坐在戏台下看到深夜,才依依不舍地散去。如果过年的时候遇到大雪封山,队里会请说书先生来,章章回回地说书,常常被故事情节吸引久久不肯散去。这也许是我接受最早的文化熏陶了。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吃饱都困难,除了上学的课本更没有书可读,偶尔见到一本连环画,就喜欢的不得了。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大队的文化馆玻璃破了,村里的孩子们爬进去找好玩的东西,我却抱出来一摞书,《刘胡兰》《金光大道》《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风骤雨》,囫囵吞枣地读了大半年。对书的热情大概是那时候培养的吧!

  现在年龄越来越大, 生活越来越好,年的欲盼越来越少,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淡,我仍然留恋小时候过的每一个年,简单的渴望,简单的幸福,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童年时光里永远闪耀的星星。

春节的作文6

  过春节点旺火,是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为主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虽然近些年因为污染问题不少地方开始适当限制或严禁点旺火,但城市周边源于祖祖辈辈的旺火情结,大的是不垒了,小的或纯劈柴的,总得在大年三十晚上点一个,以图日子过得红火安康、吉利旺顺。

  与内蒙古医院毗邻的桥靠村没有城市化以前,83号我们高家大院从1979年把后院的旧房子翻盖一新,到村子被拆成平地的20xx年,院子里一年不落,年年都要垒个大旺火。我们家的旺火一开始也和别人家一样,是大年三十下午垒起来,夜里十二点点着,等着旺了,就开始响炮接神。可从我姐结婚后第二年开始,我们家年年要点两个旺火,三十晚上一个,初一晚上一个,真可谓旺上加旺。

  初一晚上的旺火是专门给外孙女和闺女女婿们准备的;同样要在点旺火的时候放礼花和鞭炮,烤旺火更是不能少。也因此,我们养成了初一下午就回娘家的习惯。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天一擦黑就盼着快点儿吃饭,快点儿到夜里十二点,盼着姥爷领她们到院儿里点旺火、放鞭炮。

  从前的旺火,是大年三十下午后院的三大爷过来给垒,但所用的劈柴和炭,是我爸一入冬就开始一点儿一点儿选拔好的。劈柴是把结实的圆木或木板锯成一尺来长的段,然后劈得粗细一致,捆成碗口粗的捆就行了。炭要打成一头大一头小的扁状,大的那头比较好还是平面。这些炭块儿得有大有小,因为旺火是圆的,得由下而上一层一层往回收,直到收成个圆锥形。

  不知从哪年开始,三大爷把垒旺火的重任交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的三哥。

  三哥和三大爷一样,都是慢工出细活。他先用砖在已经被土填平的大铁锅上摆出风口,把劈柴捆立在锅中央,把引火的软柴摆到每一个风口里,再掂量着给每一块儿炭找到合适的位置。每一层都是炭块儿平的、大的那头朝外,小的那头朝里,紧紧围着劈柴捆,错落有致,由下而上,垒到封顶。这时候,我爸把黄纸剪成的网子往上一盖,用炭块儿压住,或用柴火棍儿插住,然后跟三哥回屋抽烟喝茶去了。

  我家的.旺火架子,是个周身糊了黄纸的大铁炉子,迎街门的那一面,要贴上大红竖联“旺气冲天”。这样,黄架,红联,黑炭,黄网,再加上屋檐下的彩旗和灯笼,就珠联璧合出一种春节特有的乡村年俗气息。

  写到这里,我还想起个故事。那年腊月,有人早早送来一卷裁好的红纸,请我爸有工夫时给写写对子。写对子那天,我们替我爸铺平那些红纸条时,发现有一条上用铅笔写了几个字。细看,前两个是“王气”,然后一个顿号,比较后是个“天”字。原来是提醒我爸记得写“旺气冲天”。那以后,我们总爱把“旺气冲天”说成“王气一点儿天”,笑话那人不会写字。

  点旺火可不比点炉子,当软柴引着旺火心儿里的劈柴,为了让炭快点儿燃烧,我们就用三合板、硬纸片或者铁簸箕,一起对着那几个风口使劲扇。除了扇风,适当的时候,还得给炭上浇点机油或柴油助燃,但万万不能浇汽油。

  和接神响炮时不能说“呛”一样,点旺火被烟熏的咳嗽流眼泪也不能说“呛”,因为大人告诉我们,说“呛”,就等于是说财神爷把你给“呛着啦”,那他老人家还能接到家?除此,点旺火时也不能说“点不着”“着得不旺”等不吉利的话。等旺火着旺着红,一家人就围着旺火烤,烤身体的健康,烤日子的兴旺,烤事业的发达。

  大年三十晚上接过神,大人因为一腊月的忙碌,此时感觉累了,便都和衣而卧。孩子们可不,精神着呢,一大帮围着旺火边玩儿边捡瞎捻儿鞭炮,如果大门不锁,还去评论各家旺火的好赖。我家大门开始也不锁,但后来村里流动人口多了,为了安全,接过神休息时就得锁大门。我妈和我爸休息前,年年不忘嘱咐我们,说天亮前不能洗手,也不能扫地,因为那是对所接之神的大不敬。

  我爷爷和我大爷都在世的时候,初一早上,天不亮就得把大门打开,一来住在桥靠兔场的大爷要回来吃饺子,二来给爷爷拜年的人也来得早。有时,煮饺子水还没烧开,拜年的人已经坐在桌边喝上茶了。

  年一个接一个如期而至,我们一个接一个成家,一个接一个有了孩子。高家大院里的又一代小女孩儿围着旺火捡瞎捻儿鞭炮的劲头,一点儿也不比我弟弟当年差。她们也有过自己做礼花的想法,但被我们大人严厉制止了。

  如今小侄女也长大了,虽然小区不允许点旺火,但她们自有办法。仍旧是初一晚上,姐妹几个边放鞭炮边跑到楼前楼后去搜集那些大礼花筒子。把搜集到的炮筒子拆散,把里边儿的黄泥踩碎倒出去,就成了垒旺火的好材料。

春节的作文7

  年味盛浓,思亲愈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新年的渴望越来越淡,对亲情的理解却越来越重。前两天母亲打电话来,说是老父亲春节前会来我家一趟,专门给我送过年物资,母亲还特意交代,家禽是自家养的,蔬菜是自家种的,纯绿色纯天然,吃起来安全放心。她叮嘱我仔细尝尝她的手艺,是不是当年的那个味道。末了她还告诉我村里重新组建了文艺班,编排的都是当年的节目。

  放下电话,泪眼婆娑。我亲爱的老母亲老父亲,尽管已半百老人,无论何时,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儿女们。这种骨子里的爱,早已穿透灵魂,融入我的血液,牵引我的.思绪,温暖我的每个梦境,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由于工作关系,常回家看看成了奢望,更谈不上和父母一起过春节了,愧疚,自责,涌上心头。。。。。。

  想起当年的味道,顿时,幸福环绕。

  每年到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忙活,赶集上店购买过年所需。最重要的是打扫卫生。该扔的则扔,有用的则留。洗洗刷刷,捋捋扫扫,打扫灶台时,我那传统的小脚奶奶口中念念有词:“

  灶爷灶奶,咱躲躲躲躲,要过大年了,咱清理一下屋子,若是不小心碰到你,切莫见怪。 ”

  我和姐姐捂着嘴偷偷地笑。哥哥调皮地问奶奶在给谁说话,奶奶用眼神呵斥:“

  小孩子莫多言。”

  到了晚上,吃火烧馍吃猫耳朵饺子,霹雳啪啦的鞭炮声预示着过年已经是倒计时了。

  腊月二十六那晚发面,二十七蒸馍。

  蒸了满满一大簸箩馍。有豆包,菜包,红薯包,最引人注目的是枣花馍。奶奶在馍上用刀刻成精美的图案,看起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爱不释手,垂涎欲滴。有的像盛开的向日葵,有的像含蕊的月季花,那小鱼儿摆动着尾巴,似在水中畅游,暗喻年年有余;那凤凰和飞龙的嘴里含着红宝石拟欲比翼双飞,暗喻龙凤呈祥。母亲笑着夸奶奶刀技精湛,小姑羡慕地说一辈子也学不会奶奶的手艺,奶奶硬朗的笑声传遍了屋子的角角落落,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这蒸馍还有讲究。奶奶说第一锅给土地神吃,第二锅给财神爷吃,第三锅给客人吃,最后一锅才留给自家人吃。长大后才明白,哪有什么土地财神,不过是家乡人的传统习俗,图个吉利罢了。如今的奶奶,已经长眠于青山绿水之畔,常常在梦里和我相聚。姑姑们相继出嫁,偌大的屋子只剩下年迈的父亲母亲,两位老人离不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依然坚持为我们兄妹守侯着幸福的家园。

  二十八开始过油。

  炸油条,炸鱼块,炸酥肉,炸丸子等。总之,一切过年需备的油炸食品都要炸。我认为最好吃的还是炸红薯丸子,娇嫩爽滑,酥而不腻,甜津津软丝丝的,至今想起来还流口水。

  腊月二十九更忙了,我们家兵分两路。

  父亲哥哥和我忙活对联的事,奶奶率领母亲几个姑姑和姐姐忙活洗菜切菜,装盘备用。有胡萝卜,白萝卜,芹菜,莲菜,土豆,粉丝粉皮等。那时候,奶奶给土豆和莲菜起了个更奇特的名字。土豆叫洋红薯,莲菜叫窟窿菜。小姑曾说,现吃现做,健康又营养。奶奶故作聪明,眼一瞪:“

  你知道啥,祖祖辈辈传承了一辈子,还用你瞎咋呼。”

  又是老传统,众人不敢再多言。

  那年月,集市上卖对联的很少且贵,家家户户就把红纸买回家,自己裁自己写。我们村的对联都由村里一位上过私塾的老先生免费代笔,大家排着长队等待着老先生叫名字。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先生的模样:

  一副深度老花镜,手握毛笔,神态自若,下笔如神。

  “出门见喜,福禄安康,五谷丰登,春光满园”等,在他笔下熠熠生辉。

  一直忙活到年三十,年味愈发浓厚。几乎家家门前挂上了大红灯笼。

  三十上午煮肉,满满一大锅,拢上劈材火狠煮,直到滚瓜烂熟,方才停歇。奶奶把油沫撇去,留下清透的荤汤备用。父亲端来一大盆煮熟的骨头让一家人啃着吃,小孩子啃一块还不够,要啃上三块四块才觉得解馋。啃骨头不蘸任何佐料,就觉得倍香,啃一遍还想啃第二遍,好像那年味全在这骨头里。啃完骨头吃完肉,还有工作,哥哥和父亲贴对联,姑姑们和奶奶剁馅子包饺子,我和姐姐帮妈妈洗衣服,一家人的脏衣服摞起来满满一大盆,没有洗衣机,全部用手洗,洗去一年的灰尘和疲惫,加固一家人的团结和幸福,欢欢喜喜过大年。尽管寒冬腊月天,却不觉得冻手,因为那压水井的水是温的,母亲的心是热的,母亲的爱是暖的。

  我突然泪流满面,不假思索地抓起电话,告知母亲,今年春节,一定回家过年。

  我分明听见电话那端传来父亲母亲欣慰的抽噎声。

春节的作文8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薯粉,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做“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身上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经联上加巾白联头致哀。这白联头红联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则反映福清自古就有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

  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二荤祭保护神,比较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但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年夜饭都凑成十碗十盘,取名十全十美之意。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家庭主妇“装岁饭”,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的意思。比较后家长添油点灯,带领全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的风俗。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集训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一律点头致意,或作揖互贺。

  初一这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九,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比较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

  拜初二是宝清独有的风俗,也称拜新座。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这天设灵座让亲友吊唁。拜初二这一习俗也与倭患有关,据说明末倭寇入侵,人们逃难而去。待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人们回来过年,初一见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难者家中吊唁,沿袭下来,成了风俗。因此福清民间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门,以为晦气,当然拜新座不在此限。

  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区还有初五做“大岁”的风俗。据说当年人们逃倭患时,无法回乡过春节,直到戚继光击溃倭寇后,人们才返回家园,初过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赶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岁”。

  福清的元宵节自有特色。这天晚上,工农商学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们还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烟花,观看彩灯游村,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还要给“游灯”的人分烛,以示吉庆。

春节的作文9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比较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比较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10

  春节见闻“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春节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新的!春节印象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数着本世纪最后一个春节临近的日子,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又是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年近而立,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鞭炮烟花水饺压岁钱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见识又多了一成,与其说春节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是个让人猛然意识到年龄为之衰老、责任为之重大的关口。泛泛地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写一点闹春怀旧的文章,早就没了那份雅兴。像节目主持人一般,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不过是赢得捧场人恭维的掌声。自欺欺人的话我不说,或许我们的期望太高,春节不过是一年365天里平平常常的一天,我们对它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商业炒作,因而显得格外沉重。其实,我们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抑制那份期望和躁动,在吃喝说笑、探亲访友的程式外,获得一些不易觉察的满足。曾经,春节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无论各类媒体如何渲染轰炸,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父母那里必须去,亲朋好友那里也得去,同事相约还得去,实质内容总不外乎吃喝二字。

  恭喜发财、新年好、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游街购物、猜谜挑灯、送礼请客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人就像一只陀螺,被它抽打着旋转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失望的情绪、无欲的胃。我宁肯像往常一样,粗茶淡饭,十点钟睡觉,临时看一会书,或者跟朋友们打一圈牌。总觉得在这个全民皆欢的日子,我丝毫的兴致都没有,甚至一向良好的食欲。传统、文化、历史、习俗原是人为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它,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停地拷贝翻版,演化发挥使其辉煌灿烂,更有网络的宣传让其飞腾变异,它最终制约了我们自己,违背了人类起码的一点本性--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春节,可以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从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如此疲惫消极的脸孔,是你儿时的样子吗?哪怕一丝欢乐的影子。是的,我们不断老去,不断感受世事沧桑。今年的春节又被明年的春节复制,今天的不快明天就可能烟消云散,记忆过滤了每个人心底的阴影和悲伤,剩下的或许就是可以称之为美丽的东西吧,但是曾经呢?那里没有我们的位置,那是经过虚化的,虚拟的,明知是假我们还要重复,还要写成文章,哄一哄行人和孩子。不能老去,怕只有童年的纯真吧

春节的作文11

  从农历十二月廿日开始,每家每户就忙于年事,备办各式年货和祭神用品。并对家内进行一次大型的清洁卫生,用竹杆捆扎着竹枝清除屋顶灰尘,谓之"采屯"。廿六日起,各户开始蒸甜果、发果、松果以及做印果等。除夕前,在门檐上挂起一对红灯笼,开始张贴春联和在门扇上贴上秦琼、尉迟恭等古代英雄画像,以作避邪驱鬼,祈求一年平平安安、进祥纳福之意。

  除夕夜,合家男女老少必须齐到,远在外地及港澳的家人也要赶回来,各人沐浴更衣示辞旧迎新之意。赤石镇山区一带的农民则要采集八角叶、石昌蒲叶等煮水经家人沐浴。晚饭前,先拜祭列宗列祖,祈祷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如意。尤其是巨姓大族,各家各户将祭品集中在八仙桌上,然后摆放在祖祠内。由族长主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祭毕,各户领回祭品。全家始围炉吃团圆饭。若有家庭成员因故未归,须盛一碗饭放在桌上,留一座位,以此象征合家团聚。饭后,长辈给未成年的晚辈分送"压岁钱"。已出嫁的女儿不得在娘家过除夕夜。是晚,全家欢欢乐乐、和和融融地待地家中聚谈"守岁"。清末海丰文人张鹤有一首《庚子除夕作》的七律,很逼真地描写守岁时的情景。诗曰:"爆竹声喧欲晓天,拥衾危坐不成眠。小环偷试迎春酒,侍妾私分压岁钱。旧疾未痊如织贝,新欢难遇当逢年,何如卖痴呆去,略有聪明不慕仙。"现在除夕守岁,全家聚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至11点交子时的时限,就开始燃放"开门炮",热烈庆祝新的一年的来临,自此大门敞开,不再关闭。近几年来,由于鞭炮易引起火灾,故在当地政府明文禁止下,放"开门炮"这项习俗在城里已不再出现。有的则代之以"电动开门炮"。

  正月初一早餐,各家各户吃"斋菜"。人们穿戴一新,互相拜年。过拜年时,随身携带红柑(喻大吉)、发果(喻大发)、松果(喻全年钱银多手头松)和甜果、猪肉等。现则携带红柑、饼干、糖果之类的礼品。各人互道祝贺恭喜的吉祥话,以示出年大吉大利、吉祥如意。是日不打井取水,不洗晒衣服,不扫地。年初二是探亲访友的高峰期。按惯例,女婿必须先拜访岳父母,外甥必须先拜访舅父,然后再到其他亲戚朋友家串门。年初三,家家打扫卫生,把垃圾附上"纸钱",送出门外,叫做"逐穷鬼"。到了年初五谓之"年庚开"。至年初七遵例吃七样菜(即将七种不同的蔬菜放在一起烹调)。至年初八节日气氛才逐渐收敛。

  这时期民谷比较大型的喜庆活动有贴春联,看"虎狮",听曲艺:

  贴春联。除夕前,家家户户都在门扇和门旁两边贴上春联。春联的.内容既有迎春接福之类的内容,也有标明族源门第的姓氏联;还有的在窗户和米瓮贴上写着"春"、"福"之类的红纸。过去贴春联形式颇为庄重,注重彩头。有的大户人家请名家书写。如1942年农历12月底,柳亚子先生在地下党的护送下,从香港乘船抵达红草镇新村,住进开明士绅杨胜昌先生的大院10多天。此时恰逢春节,柳亚子为大院书写春联二副曰:"由来正们须参易,看到宜家在诵诗"、"绣户香风暖,春庭晓景长"。

  看"虎狮"。海陆丰地区许多城镇和农村盛行拳馆。拳馆一般都设置舞狮队教练武术,舞狮队由青壮年30-100人组成。除夕子时一过,舞狮队就在唢呐声的伴奏下出发,首先参拜当地的神庙起鼓,接着在提"舞麒麟"、"舞狮"两种,由粤东著名拳师刘阿梅率领的公平镇西北社合兴馆则增添"舞象"一项内容。舞狮花式庄严有序,先行狮诗,按锣鼓、唢呐等乐器的节奏耍舞四方。并配有少年饰演的"紫微仙童"以及"大头佛"、"米翠娘"伴舞伴演,形状天真活泼、谐趣逗乐,与舞狮者的雄猛威势相衬托。舞狮毕,狮队内越出拳师行拳打棍。接着举行俗称"搬五彩"的武术对打套路(年初一忌行)。即两人各持双刀对杀称"搬刀",一人拿尖串与另一人拿盾和刀相厮杀的称"搬藤牌",若干人同时用棍相斗的称"搬棍"。此时,伴奏的乐器昂扬激越,并夹杂着众拳师的呼喝声,如效古代战场的拼搏,富有南派武功之特点;围观者如堵,不时发出喝采声。舞狮队至元宵前回城舞狮,称"刹鼓",表示活动结束。

  听曲艺。明清以来,海陆丰城乡流行听曲艺。是一种唱曲为主的文娱组织,由男女约20人组成。有名的如"永兰轩"、"遏云轩"等曲班。曲班大致分为"白字腔"、"正字腔"和"西秦腔"三种曲班,各有其曲艺特色,深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农历正月间,城乡祠堂、庙宇以及富户沿例均请当地曲班唱曲。有的甚至请曲班坐唱通宵。白字曲班主奏二弦,伴以锣鼓、椰胡、月琴等乐器。唱者按戏班角色分工,以旦、小生、老生为主唱,非主角男女在旁帮腔,曲终鸣鞭炮,由主人送红包示礼。至今曲班已逐渐式微,多由收录机放唱片取代。

春节的作文12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比较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比较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

  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13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说起过年,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怪兽名曰“年”,形若狮子而独角。定时出现伤害人畜,人们苦无制服之法。一次,“年”闯入某村,巧遇穿红衣,燃竹竿取暖者,“噼啪”爆炸有声,红光闪耀,“年”惊窜奔逃。于是人们认识“年”性,每逢“年”出时,家家户户闭门家居,贴红联,燃爆竹以驱“年”。“年”果不再来。人们庆幸过了“年关”,敲锣打鼓,互称“恭喜”,从此有了“过年”。

  春节有很多习俗,例如扫尘、守岁、、贴春联、春节年画、爆竹、春晚联欢晚会会、包饺子等等,下面我就一一介绍给你听。

  “扫尘”其实就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妈妈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床单、被套、窗帘、沙发垫。用烧酒擦玻璃,擦得一尘不染。连家里的每一个死角都不放过,打扫的干干净净。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因此贴对联也成了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奶奶打好浆糊,我找出从商场里买的对联,妈妈负责往对联上刷浆糊,我和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往墙上贴,一会的功夫就贴好了,家里立刻有了一番新年的气象。告诉你个贴对联的小技巧:

  1.散联,有横额看横额,没有横额看语境。

  2.通联:先看横额,再看逻辑,然后语境,顺序,最后平仄。

  3.格联:通常看平仄。一般上仄下平,在特殊意境下,可以倒过来。

  在贴春联的同时,爷爷也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爷爷说:“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为央视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多年来一直中国第一的综艺性文艺晚会。我们一家早早的坐在电视机面前,等待着春晚的开始,在茶几上上一些水果、瓜子、核桃、凉菜、饮料,酒。边欣赏着优美的音乐,看着舞蹈演员婀娜的身姿,小品的风趣幽默,边吃着华美的食物。

  包饺子也是春节的重要习俗。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这不,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了,只见妈妈从容地走进厨房,打开橱柜,拿出一只碗,挖出了两碗面粉,接下来,妈妈把面粉倒进了一个大盘里,一手拿着水,一手拿着筷子,边倒水边用筷子搅拌,本来是一堆面粉,可在妈妈的搅拌下,慢慢的,变成了一团面。接着,妈妈放下手中的水和筷子,用手揉着,刚才那皱巴巴的面团渐渐变成了一个光滑圆润的面团。然后,开始拌馅儿,妈妈先用刀把事先准备好的肉末拍碎,萝卜拍碎,搅拌,不一会儿,馅就弄好了。现在开始包饺子了,爸爸,爷爷,奶奶都来帮忙,唯独我在一旁观看,因为我不会包。一般,人们都会捏那种扁扁的像耳朵一样的饺子,可我的家人不同,他们都捏了花饺子,扁圆的肚子里面包着钢镚儿,如果有谁吃到了,就代表来年会发财,带着均匀褶皱的边,整齐的排列在那里真像一朵朵盛开的花。煮饺子了,锅里的饺子像一个士兵,乘船来到了海里。饺子煮好了,咬一口下去,香甜可口,真叫人心旷神怡!

  放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习俗,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吃饱了,喝足了。大人们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而我则带领着妹妹们走出门外放鞭炮,我就先掏出一种名叫“电光花”的烟花,然后用打火机点着导火点,突然一些金色的火花喷射出来,如果你狠狠地往高空一掷,烟花棒在空中转动,金色的“花朵”把周围照得通红,犹如一只空中漂浮的但却“生命”短暂的灯笼,有恰似仙女散花一般。接着,妹妹拿出一捆“礼花”,同样先用火烧引火线,随后,“嗖”地一声响,一个光点凌空而上,接着“轰”的一声,那个光点顿时变成无数个五颜六色的小光点,时而犹如一朵巨大的花,在空中绽放、飞舞;时而又似一条装满珍珠玛瑙的翡翠项链;时而又像一只盘着身体的蟒蛇,张开血盆大口,凶猛无比。妹妹看得入迷,直到最后一丝火花消失时,她才回过神来。

  新年的初一,我和爸爸妈妈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亲戚们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我们小孩子,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小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最后,我送大家一首春节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春节的作文14

  过年了!

  那个年代,洪家圩虽然还有不少人家缺衣少食,但年味很浓。大年三十早上,大人们就开始忙活,有的炸圆子、烀冻谷,准备年饭,有的贴领袖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等,一直要忙到吃完年饭。孩子们这个时候可以不用干事情了,可以尽情地玩耍。吹响响、放爆竹、炸火药、掼宝、掼钱、打扑克、踢毽子、跳房子,还有几个围在一起看小人书的,天地广阔,花样繁多。货郎还在庄上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吆喝,争取一年中最后的商机。叫花子在挨家挨户乞讨,过年的时候,人们更容易施舍。他们当中有敲锣的,有打鼓的,有在门前说唱的,还有带着动物玩耍的。这些也增加了洪家圩的年味。

  到下午两三点钟,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换上了红色对联,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味,洪家圩的人陆续开始吃年饭了,孩子们归家了,货郎和叫花子也没了踪影。门口有鸡,有猪,有狗,水塘里有鸭,有鹅,树上、屋顶上还有惊魂未定的鸟。

  吃完年饭,孩子们急不可耐地穿上新衣服、新鞋,有的还在衣服上别着领袖像章,女孩子头上戴着红花,走出家门进行炫耀。没有新衣服的孩子则开始哭闹。有的一家几个孩子,有的有新衣服,有的没有,正所谓“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是老三。”那个年代,买布要布票,农民俗称“购布证”,每人每年只可以扯布一丈多布。就这样,好多人家因为没钱扯布而结余了购布证,于是,购布证又像粮票一样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

  天黑了,有些人家的年饭还没结束,成了名符其实的年夜饭。煤油灯驱散了黑暗,烛光开始摇曳,有的人家门前挂起了红灯笼,散发着桐油味。这一晚,家里的灯要点一夜,要是被风吹灭了,那就感觉不吉利。

  孩子们开始串门了,有的去看大人们打扑克,有的去找小伙伴玩,也有的是去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那里蹭压岁钱。不过,那时候的压岁钱也就是一枚一分、二分或者五分的硬币,最多的也不过一张一角的纸币。但孩子们不在乎多少,只要蹭到,就会开心。

  除夕晚上,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封门——等家里人都回家以后,在今夜不会再开门的情况下,将大门闩上,用两条红纸交叉贴在两扇门之间的门缝处。第二天开门的时候,拨开门闩,将门拉开,封门纸被挣断,但仍贴在门后。将封门、开门、放开门炮这些习俗联系起来,它的寓意应该是结束过去,开启更加美好的未来!

  午夜过后,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洪家圩人家的门一扇扇开启,整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天光大亮。爆竹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希望新的一年能有好收成。有位老太太独居一屋,早晨开门不敢放爆竹,她便拿起两只硬底鞋,用两只鞋底在一起拍两下,算是放了爆竹。

  天亮刚蒙蒙亮,洪家圩大地上传来匆匆的脚步声。过年了,孩子们抑制不住兴奋,早早地起了床。晨曦中,成群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拜年。当然,也不是每个孩子每家都去,一般都是选择与自己家关系比较近的。大人们看到众多的孩子来拜年,自然也很高兴,一般都是拿出糖果、花生、葵瓜子、红薯条等分发给孩子们,大人一只手伸出去,往往是几只小手伸了过来。有的人家,实在没什么可拿,也有给孩子们卷烟的。大部分孩子收到卷烟,都是回家交给大人,只有极少数孩子偷着自己抽。连续去几家拜年,孩子们的口袋就塞满了吃的东西,有的干脆把褂子的下边卷起来兜着。孩子们还相互攀比,看谁得到的东西多。他们也在背后议论,谁家比较阔气,谁家的东西好吃。那时候可没有方便袋,不少人家过年给孩子做衣服的时候,特意把口袋做大点。

  孩子们拜年还没结束,大人们也开始相互拜年了,生产队队委会成员挨家挨户给社员们拜年,也有不少社员给生产队干部拜年。大人们拜年,基本上都是相互以卷烟或瓜子招待。这样的拜年一般到午饭前结束。下午去人家拜年,人家会觉得不吉利,因而也就不高兴,尤其是有老人的`人家。

  从年初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洪家圩的大人小孩便去亲戚家拜年,有去外公外婆家的,有去舅舅、姨娘家的,有去岳父母家的,还有去其他亲戚或朋友家的。大人们大多也只有在这段时间走亲访友,过了正月十五,就要下田干活了。在那个靠工分吃饭的年代,谁都不愿意轻易缺工。不过,这当中也有两天例外,初七和十三,一般不去人家拜年。

  洪家圩人过年,还有一个习俗,初一、初二,既不从外面取水,也不朝外倒水。另外,这两天也不往锅里下米做饭,即所谓“不下生”,中午或者晚上吃饭都是除夕剩的年饭,要不就煮年糕、下挂面或扬米面。初三早晨,除了放爆竹“送年”外,不少人家还起早去井里打水,争抢第一桶水,说是谁家抢到第一桶水,谁家在新的一年就会发财。因而,不光是洪家圩人抢第一桶水,就连附近村庄的人也来洪家圩水井抢水。这方圆一两里范围内,就洪家圩有一口井,这口井建于什么年代,也无从考证。遗憾的是,每年初三的第一桶水被谁家抢走了,抢到第一桶水的人家有没有发财,谁也不知道。尽管如此,每年初三早晨,还是有人天没亮就来打水,直到这一带水井越来越多。

春节的作文15

  不知不觉又到春节了,街上的人们匆忙如旧,看不出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偶尔有熟人相问:年货办了没?嗨,有啥好办的,去一趟超市全齐活了!春节,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越来越淡去了年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刚进腊月,就开始忙年了,磨米磨面,烙煎饼,这些都是应该先做好的事情,然后就是生豆芽做豆腐蒸馒头,这是腊月中旬的事,做豆腐是一件很讲究很磨人的事,一村上人都在一家做,因为这家锅大磨头好,不糟蹋豆子,如果每家都在自家做,会浪费很多豆子,光填满磨膛就得好多豆子,所以那场面很是壮观,每家都把泡好的豆子挑到门口排着队候着 ,白天黑夜不眠不休,谁先做好了先端一锅出来尝尝,所以排不上的也不着急,吃着热豆腐,聊着天,过年嘛,着啥急呢!记得那年爸爸妈妈做豆腐去了一夜,留我在家看弟弟妹妹,我睡不着,又无聊(那时没有电视看)就看着火盆崩爆米花吃,一直等到黎明,爸爸妈妈才兴冲冲的端着两大盆热腾腾的豆腐回来了,赶快叫醒弟弟妹妹起来吃热豆腐,油泼辣子浇在雪白的豆腐上,让人看着就胃口大开,我吃了一大碗,加上吃了一夜的爆米花,肚子涨得滚圆,两天没吃饭。

  接下来就是杀猪宰羊敬老天了 ,过年杀的猪一定得是乌猪白羊,杀好后将猪头羊头装在盘子里,连同水果点心摆在香案前,爸爸率领我们一家虔诚的跪在案前,感谢老天爷让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祈求他老人家继续保佑我们万事顺利,合家平安。

  ,接着就是炸丸子 炸鱼炸肉炸点心的啦,刚炸出的东西又香又脆,我们天天把肚子吃得溜圆,那时没有减肥这一说,也没称过体重,估计要称的话,恐怕得一天一斤往上长。奶奶边张罗着给我们东西吃,边警告我们不许乱讲话,尤其在做豆腐蒸馒头炸点心时,否则豆腐做不好。馒头蒸不熟,点心炸不透。

  三十早上,一家大小早早爬起来贴春联啦,春联是早早央村上有文化的人写下的 ,什么五谷丰登,牛羊满圈,出门见喜,啥吉利写啥,我们那里还要到街上买来挂门帘贴在门上方,那是一种像窗花一样的镂空彩纸,上面剪出喜鹊闹梅,百花富贵等美轮美奂的图案,而且颜色有五色,贴的时候颜色排列还有讲究,记得好像是,大红二绿黄中央,老蓝排在门两旁,贴好后像小姑娘的彩裙一样随风飘扬,煞是好看。我们小孩够不到大春联贴,就拿着小福字到处贴,家里坛坛罐罐,桌椅箱柜全贴了个遍,大人再三叮嘱一定要倒着贴,这样过年有人来拜年时,会来事的便会说:啊呀,你家福全到了呀!那可是一个好兆头呀,主人会乐得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这位嘴巧的客人。忙乎到中午,总算贴好了,赶快放鞭炮声明一下,我家贴好春联了,就等着迎接年的到来了,等到鞭炮齐鸣的时候,整个村庄像一个盛装的新娘,妖娆而喜庆。

  好不容易等到 三十晚上也就是除夕了,大家围着一桌子好吃的在那聊大天,那时没有春晚,也没有电视,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大家过年的兴致,大伙围着火盆,吃着花生,喝着小酒,在一起熬岁,我们也跟着一起熬,因为据说这天谁睡的最晚,谁就活得最长,小孩子很怕死的,都拼了命的熬,最后不知啥时睡着的,连半夜开始响起的铺天盖地的鞭炮声也没能将我们惊醒。

  尽管熬了大半夜,初一早上我们还是早早的爬起来了,穿上妈妈给我们做的新衣服开始左邻右舍的拜年了,村里到处涌动着欢乐的`人群, 我们那里拜年很隆重的,到人家堂屋门口都要双膝跪下,嘴里叫着: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新年发财!讲究的人家会在门口铺上垫子供拜年的晚辈叩拜,然后端出糖果点心招待,有殷实的人家会给个块儿八毛的压岁钱,那可太让孩子们惊喜了。爷爷奶奶是村上较为辈长的,每年初一早上家里客人络绎不绝,连饭都吃不安生,上至白发苍苍的七旬老翁,下至拖着鼻涕的黄髫小儿,几乎跪了一院子,那份壮观和骄傲让我至今想起仍感慨不已。我上了初中后成了大姑娘,矜持起来,只给自家人拜拜,别人家我就不愿去了,只呆在家里等着享受弟弟妹妹拜年得来的百家点心,一年弟弟拜昏了头,竟拜到一家辈数比他低的人家,让我们好一顿奚落。

  到了初二,春节的重头戏才算开始,春会开始在各个村子轮流上演了,舞龙舞狮,走高跷,摆旱船,锣鼓声惊心动魄,唢呐声回肠荡气,虽说都是业余的演员,那功底也不容小觑,我们追着锣鼓声,走了一村又一村,虽然节目都是相同的,但我们仍然不厌其烦的看了一遍又一遍,最重要是那个欢乐的气氛,那份朴实的热闹,那份庄稼人知足常乐和积极向上的的生活态度,是现在哪怕天王天后级的明星都无法演绎的。

  大年初一 吃素馅饺子,初五吃肉馅饺子,十五吃元宵,还有啥讲究我记不得了,反正从进腊月开始,家家都在忙活吃的,农活啥的都一边去,这段时间怎么吃才是主要任务,一直到出了正月,,到了二月二还得吃一顿爆米花,一顿五香豆,直到这时,年才迈着恋恋不舍的脚步,渐行渐远,我们这些意犹未尽的孩子又在那扳着指头巴望着三月三,四月四,五端午,八月十五中秋节,元旦新年,哈哈,又一个春节快来了耶!

  339

【春节的作文】相关文章:

春节的作文06-15

春节的作文(精选)07-08

(精选)春节的作文07-08

(精选)春节的作文07-09

[精选]春节的作文07-09

【精选】春节的作文07-08

春节的作文【精选】07-09

春节的作文[精选]07-09

春节的作文(精选)07-09

春节的作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