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随笔

时间:2023-02-19 09:01:14 对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春节随笔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春节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春节随笔

关于春节随笔1

  一说春节,大家都知道它的含义,并且大家都一致认为春节是家家团圆的节日。每个地方都有过春节的风俗,我们家乡过春节就是一个特点。

  每到腊月二十九?,人们就把家里打扫得非常干净,把过年要吃的菜、肉都准备好了,然后就是请家堂,请家堂并不是家家都请,而是家里摆供桌的请,请家堂首先要在大门口烧纸钱,然后再在每个门口放上拦门桂,意思就是把自己家的祖先请到家里,放上桂子不让他们走,留在家里过年,并且让他们保佑家里人在过年的`这几天都平平安安的。

  在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家里摆供桌的人家里去磕头,自己家里也要留下人在家里招待客人,到了中午,磕头的人们就回到自己家里开始做饭,过年这几天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非常丰富,不比往日,到了大年初二,上午还是人们去磕头,吃完午饭后,人们就开始送家堂。送家堂之前,先把拦门桂拿去,难后再烧纸钱,烧完之后磕头,意思是把祖先送走并且让祖先在新的一年保佑自己和家里的人来年都健康、平安、生意上红火。

  这就是我家乡过春节,我的家乡很美丽。

关于春节随笔2

  按照我国的风俗,过新年就要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烟花爆竹、看春晚等,长辈们还要给小孩压岁钱。我们家过新年也是如此。

  除夕那天,我们一早来到奶奶家,大人们开始忙着准备中午的过年饭了。我却乐悠悠地看起了电视节目。中午,我们邀请了大妈妈一家一起吃团圆饭。吃到一半时,大妈妈就要给我压岁钱,我和爸爸妈妈都说不用给,但大妈妈还是把压岁钱硬塞进了我的口袋。爷爷奶奶也给了我压岁钱,说是对我努力学习的奖励。

  下午,我们去外婆家过年了。一下车,我就跟刚从深圳回来的哥哥玩起来。后来,舅舅带上我们去买了两个特大的'烟花。我兴奋得盼着天能马上黑下来。甚至在饭店吃丰盛的年夜饭都有点心不在焉了,满脑子想着快去放烟花。

  回到家,在我地催促下,舅舅和外公抱出大的烟花放在一个安全的位置。舅舅迅速点燃了导火线,又马上跑到一边。只听一声巨响,绚烂的烟花在空中绽开了。我捂着耳朵、仰起头,贪婪地看着一朵接一朵绽放的烟花。它们五颜六色,一会儿像孔雀开屏,一会儿像百花齐放,一会儿又像群星闪烁,美丽得让人陶醉!

关于春节随笔3

  这些年,“年”味真是越来越淡了—赴不完的饭局,送不完的礼品,年复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越来越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然啦,我们可以找到足够多的.替代品,比如说网络,比如说电视,比如说睡觉……

  有社会的安定与文明;只有对违法犯罪者严惩不贷,才能使守法者安居乐业。

关于春节随笔4

  常年的在外终究是对家乡淡漠了些。每次回去总能看出多出几许的陌生来。先是曾经熟悉的小河的水已经不再有,然后是曾经的老树被连根挖走。看到的只是曾经的老屋除了斑驳的墙壁一层层退掉,不再有往日的一点点生气,曾经院子里的葡萄架早已不知去向,就连那曾经当做餐桌的大磨盘也半掩在土里孤寂起来。

  其实变化最大的还是人。每次回到家,总能听到老母亲的诉说:某某,哪一个邻居脑溢血死去,某某又怎么围墙倒塌而亡。回去的次数多了,听到的这一类的消息的也就越发的多。于是每次听到这种消息的时候总能想起那一畦一畦的麦田来。人如小麦,有一季发芽,就有一季被收割。老一辈子的人逐渐离去,新一代的人也正在像自己年少时一样的在崛起。生与死就这样交替着,没有颜色没有声音。小时候每每听过见过某一家死了人就很惊惧,更不要说看到那冰凉的尸体。我就是这样,小时候邻居大叔上吊而亡(说是大叔,其实那时他正值青春),自己竟然吓得不敢起来撒尿而被迫撒在床上,尽管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但是现在,听到母亲的唠叨以后,竟然表现得很是冷漠。自己也很奇怪为何会对生命那么漠视。其实呢,世事如此。谁不会死呢,死就死了吧,人老了都会走这条道路。生命本就如此。不再有对死亡的惧怕,有的只是对这种自然规律的冷漠。其实人就是,这一辈子只要你奋斗了,为你的父母尽孝了,为你心爱的`人付出了,死也仅是一种结束的符号而已。

  再有就是曾经一起跑跑颠颠的同伴了,现在却更加地陌生起来。不再有小时候那种的天真,更不再有那时候在一起玩泥炮捉迷藏的那种快乐。见面了也只是一句淡淡的回来了啊就没有他话。夏季的一次回家碰到了小学同桌的时候,看他剃了光头,问他,则说头发白了呢。很显然的眼中多了几份陌生。邻居的同学也是,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一个初中,另一个竟然外地打工去了。回来的时候在他家大门口看到他的时候,只是比原来胖了些,然后就是背有点点的驼,脸上竟然有了几道皱纹,有些饱经沧桑的样子。互相看了一眼,只是简单的一句回来了,我也是说了一句回来了就互道再见。

  不知是时间捉弄了人还是世事过于沧桑,但是每次回家总能一下子让我想起一畦畦麦苗青绿地长起又有一畦畦黄枯的麦秸被收割。小村瘦了,小村也静了。没有小时候每到吃饭时总能听到的那呼儿唤女回家吃饭的喊叫,也看不到每家灶房那袅袅的散着香味的青烟,更别说晚饭后自己拿了小凳去邻家看那12寸的黑白电视了。甚至就连狗叫都没有,所以在家的夜晚更是万籁俱寂,寂静的让人失眠。

  村里青壮的人出去打工了,只是为了娶得一房媳妇为了一幢新的房子。家里住着的几乎清一色的老弱病残。有的地方好几处老屋都空着,窗开墙裂。就像我家那片,原来那么热闹的地方,几十户人家现在前前后后也只有几个人在住。来来往往就只有几个老头老太太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聊着聊着就回到了自己年轻时段,那时哪家的院子里不是绿叶茂盛人来人往的呢。所以现在回到老家,除了陌生,也就只剩下母亲那慈祥的唠叨了。

  母亲身体依然很好,前后两个院子周围都让她给开了小块的菜地出来,种了茄子,黄瓜,垃圾,韭菜,白菜一类,所以我们弟兄不管谁回家母亲都会满满的装很多的菜带回去。其实这哪里只是一些青菜呢,这是母亲满满地关爱。人老了,总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常回家看看,母亲当然也是,还好我们弟兄几乎都能经常回家,这时候母亲也总是拿出自己纳的鞋垫来,嘱咐着这双是给哪个儿子的,而那双又是给哪个孙子的,然后就说自己爱花花草草,也给自己的儿子孙子纳些长着草开着花的鞋垫。所以我家弟兄以及侄儿侄女基本是不买鞋垫的,都是垫着母亲亲手纳的鞋垫。给我的呢,我舍不得用,看得精致一些的就积攒起来,放好,不允许别人再用。这都是母亲的一片心血呢。

  儿行千里母担心,不错的,母亲现在已经八十有三,依旧是精神矍铄身体康健。每天除了伺弄那些菜地,纳鞋底,还要照顾最小的侄子,包括平日的一日三餐。晚上呢还有搂着我那小侄子一起睡。每次回家我都会抱怨母亲把小侄子宠坏了,每晚还得搂着睡。但是母亲却离不开小侄子的,小侄子也是很听话和乖巧的。母亲一有点感冒咳嗽他就会立即喊我四嫂去找医生拿药。早上呢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喊他妈妈赶紧给母亲冲鸡蛋和泡茶。如果我四嫂稍微怠慢一点,他就生气地大喊他妈妈不孝顺!呵呵,正因为这个,母亲竟特别的宠他。

  母亲的一丁点的风吹草动我那小侄子都是能立即知道的。春节年夜饭后,我坐在母亲身边,握着母亲那嶙峋但很温暖的手陪母亲说话。侄子偎在母亲的怀里打断了我们的谈话:“聂老五,别说话,我给你说个奶奶的秘密!”

  “好,你说吧!”我笑着看着侄儿。

  “就是吧,你上次在咱家离开的时候,奶奶哭了呢!”小侄子很认真地说。

  “怎么呢?”我看着侄儿。

  “奶奶用衣角擦着眼泪,嘴里还说呢,‘五儿,我的五儿又要离开家了呢!’”侄子一边说着一边学着母亲,也撩起自己的衣角擦拭着自己的眼角:“就这个样子”。母亲假装生气地把侄子推出怀里:“瞎说呢你!”

  我的眼角湿了,没有再说什么话,我只是紧紧握住了母亲那双温暖的手,把头靠在了母亲的肩上。

  每个人的幸福虽然不一样,但是有母亲的牵挂却总是最幸福的事!

关于春节随笔5

  过年是中国的习俗,不只是那喜庆热闹的气氛,更是因为一年到头,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休生养息,与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实实在在的说,我喜欢过年的原因是——可以放假。假期在家里看看各个地方台的春节联欢节目,与家人吃年夜饭,没事采购一些年货、零食,打打游戏,睡睡懒觉,实在是颇为惬意。如果在北方的老家,说不定还可以和同伴们打雪仗、堆雪人、滑冰。年夜饭更是丰盛的令人垂涎三尺,各色美味佳肴,是平时鲜为少见的.。

  国家似乎早就有过明令要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但在我看来,是不可能治住的。要知道过年期间,执法人员也是要休息的,很难腾出空来管制,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若是禁止,那么国家自己就要先以身作则。万不能“只许州官防火,不许百姓点灯”。在各种节日上,很多大型的晚会上,在这些大的公开场合,甚至是国家,也会放烟花炮竹。而遏制住了人们的习俗,那春节的气氛也会大打折扣。尤其是除夕夜守岁时,那声声不绝的鞭炮声,眼花缭乱、绚丽多彩的烟火,让人难以忘怀,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

  过年逛庙会自然是不二的选择。庙会是一种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民间性娱乐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庙会上热闹万分,有舞狮子的、踩高跷的、唱戏的、猜灯谜的,花样繁多有趣,也有许多各色民间小食出售。

  这就是我喜庆而又简单的新年,虽然简单,但却乐趣充实。

关于春节随笔6

  又是一年的春节,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期盼过年的心情了,可以吃好吃的,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拿压岁钱。

  今年是我在异乡过的第四个年了,在外边感觉不到一丝过年的气氛,要不是看到窗外边漫天绚丽的烟花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我真的不知道今天是过年,时间在变,我也在变,慢慢的变得少去了过去的那种稚嫩的表情动作,但是初衷还在,一直没变。

  我们家有五口人,爸爸妈妈和两个姐姐,我最小,小时候就被他们宠着,一直任意妄为,过去的种种不听话,顶撞家人,现在想想很后悔当初的'所作所为,让家人为我操碎了心,那时候他们的教导我一直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从来不当回事,直到现在的处处碰壁,我才变的乖巧些,知道他们说的话都是为了我,我当时有怨恨过他们,但是过后我还是把这些都抛到脑后,我爱我的家人,不想记恨他们。也不可能记恨他们。

  今年的春节我和我妈妈还有几位朋友在爷爷家过的 ,没有了前两年春节时的伤感,也没有像以往一样大年三十晚上一个人出去站在天桥上看着漫天绚丽的烟花哭泣,不过心里还有丝丝忧伤,因为我的家人们没有能坐在一张桌子上吃团圆饭,这样的春节有十余年了,希望20xx年的今天我们一家人可以一起围在一张桌子上吃团圆饭。

  吃完团圆饭后看了会春晚,心里边惦记着在家里的爸爸,和已经 为人父母的两个姐姐,给他们按个打了个电话,听到电话那头爸爸沙哑的声音略带点伤感,我心里很难受,说了会话,就挂掉电话,然后给叔叔打电话又问了爸爸的情况,叔叔说他们刚吃完饭正在看春晚,说爸爸喝的有点多,我想当理解爸爸今天的心情,没事,明年我上班了我一定让一家人要在一起过年。

  今天,一个很有意义的节日,借这个机会,我给我以前的两位班主任和两位帮助我太多的老师也按个点了个电话,他们说话还像以前给我带班的时候,句句话中都带着鼓励和关心,给我说一些宽心的话,谢谢你们,还有就是冉姐老师,今天我是第一次过节给你打电话,以前都是发信息,我害怕我毕业后某种感觉会变,准备了好久才打通电话跟你拜年说声春节快乐,害怕你又说我不会说话,惹你生气,哈哈 ,这些都是开玩笑的,等开学了有时间了一定要和你打麻将,要赢你的钱买好吃的。但愿你今晚不会输的太多。

  最后,谢谢打电话发信息给我拜年的同学朋友,虽然我没有回复你们的短信,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关系不会因为不回你们信息而变得陌生。希望可爱的你们来年事事顺心,工作顺利,春节快乐!

关于春节随笔7

  有一段时间没写日志了,春节期间人也变得懒惰了。但想来想去,还是得不断地和自己做斗争才行。这听起来是有点严肃,可是不严肃也不行啊!脑子也会生锈的!所谓的“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是很有道理的。写东西不只是一种爱好,也是为了防止大脑变得迟钝嘛!本博主本来就脑子笨,再一迟钝,就离植物人不远了。呵呵……开个玩笑!今天绍兴是阴天,闲着没事,有许多感想,却又无从写起。我发现想什么而达不到才是痛苦产生的真正根源。如果根本不曾去想,也就没有痛苦产生的根源了。人有时还真是自找苦吃,该想的也想,不该想也要想。要掌握好该与不该这个“度”也实在是不容易!既然想了,就努力去实现吧!不管遇到多大的难处,必须去克服才是。就是吃点苦头,受点磨难,也是有必要的,我可不想梦中千万里,醒来还坐床上。

  再说说前面提到的“斗争”一词,其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斗争。当刚刚从梦中醒来,一睁开眼,斗争就开始了:是马上起床还是再睡一会儿?好歹起来了,定好的锻炼计划又不想执行了,又要开始斗争了。就连吃饭这样天大的.好事有时也因为没胃口也是需要斗争的。吃完饭就得要去上班工作了,这需要斗争的地方就更加多得数不过来了。毛主席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与穷。”那我们就来斗一斗,找一找其乐无穷的感觉吧!

关于春节随笔8

  小时候,每逢过年都和爸爸妈妈去江北的爷爷奶奶家过除夕,大年初二去姥姥家拜新年,直到20xx年爷爷奶奶、姥姥们相继离世,我们才开始在自己家里过春节。记得第一次在市里过年听外面的鞭炮声很响很吵,屋里只有我和爸爸妈妈三口人,虽然没有从前在爷爷姥姥家过年时那样热闹,但看着除夕满天缤纷的焰火,大年初一走在中央大街上挤在人群里看秧歌,令我还是不由得觉着春节的气氛很新鲜。小时候,我是极为喜欢过年的,觉得过年家里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很好玩,现在回想起来,童年时代烂漫活泼的样子,仍有许多的回味和感动留存在心间。

  奶奶和姥姥都算是儿女众多的大家庭,于是我们这辈人自然也是表姐表哥表妹堂弟的一大帮。在奶奶家那面我爸爸是老大,我自然也是晚辈里最大的,比两个堂弟年长一些,我虽然喜欢热闹,但到少年时性格颇为安静,所以和叔叔家的孩子极少能玩到一起,姥姥家像我这般大的`孩子到很多,况且我从小在姥姥家的大杂院里和几个表姐一起长大,因此那时我更盼望每年初二去姥姥家过节。

  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熬的皮冻最好吃,年三十餐桌上最受大家欢迎的那道菜就是奶奶熬的皮冻,用筷子夹起来颤颤巍巍的,放在嘴里又滑又有嚼头,后来奶奶去世后,我妈妈学着奶奶的样子每逢过年时也熬上一大盆皮冻,做为我们家年三十的看家菜。

  过年时姥姥家的餐桌自然也是极为丰盛的,炕上一桌,地上一桌,老少四代,现在看啥场面都比不上那种场面温暖的令人激动,不论怎样温暖的情景,令我心底最难忘的还是姥姥家院子里高高悬挂的大灯笼,那灯笼,不是常见的大红灯笼,也不是现代范的跑马灯,是古典式的宫灯,那盏宫灯分上下两层,上面是突出的短六面体框架,下面是缩进去的长六面体框架,刚开始上面裹着黄色和粉色的绸子,绸子上分别画着国画仕女图和动物,后来那灯笼上的绸子旧了,妈妈买来新绸子换上,让我在上面画上了写意花鸟,这也是妈妈和姥姥当时对我的赞赏和鼓励,看着自己的画画在灯笼上,随风飘摇着,心里无限的欢喜,谁走到姥姥家院子前都要往那盏灯笼上撇一眼,我想他们可能和我一样觉着那灯笼的特别。

  不知不觉,我渐渐长大了,不再喜欢热闹,不再喜欢去奶奶家过年,觉着过年是一种任务和劳苦,这种任务和劳苦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陪着爷爷奶奶去过年,在大人们的忙忙碌碌中,在团圆的时刻里,欣赏着他们对生活的满足与期盼……

  一年一年又一年,他们悄悄地走了,就像冬日里的一场雪,落在了所有欢乐的记忆里。

关于春节随笔9

  春节,是个喜气洋洋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拭目以待的节日。

  春节,免不了燃放鞭炮。这可是男孩子的最爱,这不,与我几乎同龄的兄弟们手持火柴,瞅准时机,时不时地把点着的一颗爆竹扔到远处,瞅准时机,在爆炸之前迅速撤离。每每看着他们开心地大笑,我总是忍不住也去点一颗,每每鼓起勇气即将点燃那爆竹时,一看爆竹,顿时又没了底气。但我也不能干看着啊,于是我只好买了摔炮(一摔就爆的一种炮),自顾自的向街上扔去。

  过年必不可缺的就是收压岁钱,对我和九个兄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每次我们都会一起想鬼主意用巧妙的方法收压岁钱,但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的鬼主意总是会被大人识破,不仅这样,大人还用各种刁钻的理由来做收红包的条件,我们每次都只能哑巴吃榴莲——有苦说不出。不能今年三叔为了躲避发压岁钱,给我们下令:3个深蹲=1元钱,2个俯卧撑=1元钱,5个仰卧起坐=1元钱,身为小学生的我们真是欲哭无泪啊!但钱不能不收,所以我们只好答应了大人的条件,傍晚回到家,腿都要断了,就连上床盖被子都是个“体力活”。大年初一,大姐二姐带着大姐夫和二姐夫来到了老家,我们不约而同地想:“这下可有钱收了,你要不给钱你就甭想进去坐!看你怎么刁难我们!”

  五年级:青柠·

  这一天,令我的.九个哥们儿兴奋的,不是又长大了一岁,而是可以好好地放松一下——与兄弟们聊天飚“车”,打牌疯跑,有时玩得尽兴了,我们甚至会打闹摔跤,但即使这样,也不担心父母们会大发雷霆,毕竟大过年的,谁会因为一点小事而伤了和气呢?更令我们倍感兴奋的是,一家人老老少少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家唠着家常,那场面热闹极了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家喻户晓,早已成为千古名传。也正如诗中所说,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福字,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无聊”,难道是显得自家有文化么?不管怎么说,春联已经成为了我的一大喜好。春节前夕,我总是四处搜集春联,然后回家“大显身手”,将一“幅幅”锦囊佳句用墨汁书写成品,挂在自家门上。每当看着那游云惊龙的楷书字体挂在门上,心中总是有一丝激动与不小的成就感。水饺,谐音“顺脚”,意为一年中顺顺利利,心想事成,所以水饺成了春节宴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就按本人来说,我就十分喜欢全家团坐在一起,每人手捧一碗水饺,筷旁萦绕着腾腾热气,场面温馨而舒适。

  万万没想到,姐夫竟然留了一手——二人一共就带了181元。但我们又没法,因为他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都在来之前清空了,这可怎么分啊!于是我们再次哑巴吃榴莲——有苦说不出。这就是我的春节,你呢?

关于春节随笔10

  春节是什么味道?有人说是幸福的味道;有人说是好吃的味道;有人说是热闹的味道。而我觉得是开油锅的味道。

  大年初二,我们全家动员看爷爷奶奶开油锅,这可是我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了,每年都必不可少,听妈妈说是寓意着富贵。

  爷爷用大锅开油锅,放了一大锅油,有荤油也有素油,要“荤素搭配”才营养。首先,爷爷先炸豆腐,“滋啦”锅里冒出白白的烟雾,锅里的油四溅,香气扑来。过了一会儿,白花花的豆腐就变成了黄色的了,“爷爷,锅里的`豆腐都变成金灿灿的了,是不是已经好了?”“真聪明,已经好了。”爷爷把它们放进小篮子里,“你知道什么样子的炸豆腐最好吃吗?”“不知道”“那种最黄的”我按照爷爷说的去拿。吃了一口,嗯,真脆,真好吃。

  下面炸的是小圆子,有豆腐肉、儒米肉和南瓜馅的。刚下锅没一会儿,那香气了得,比炸豆腐时至少十倍,在房间里也能清楚得闻到。那味道怎么样呢?我轻轻咬了一口,哇,那是一级棒。

  春节是开油锅的味道,我们喜欢开油锅!

关于春节随笔11

  站在春的门槛,我看到新年的朝阳冉冉升起,向大地洒下万丈光芒,让人心生诸多豪情与希冀。我的幸福,我的富足,我的欢乐,我的欣喜,都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肆意流淌。

  站在春的门槛,我等到了久别重逢的团圆。漂泊的离愁中我想到了苍颜的老爹,想到了白发亲娘。思儿心切的他们,在门前或村头伫立眺望,蜿蜒的山路有泪水洒落,有柔肠百转的惦念和盼望。春节,是万家团聚、灯火圆满的美好,终于可以给爹捶捶背,给娘洗洗脚,终于吃上娘做的家常饭,看到爹收获一年的喜悦脸庞。幸福便是一家人围着小火盆拉家常,一个话题说了又说,一盘点心吃完又拿。心田被洗涤成净澈的河流,枕梦被柔软成融融的月光。

  站在春的门槛,忽然也有了几天闲暇,可以踩着晨曦,消闲地压压马路;可以自告奋勇陪妻子买菜浇花;可以心无旁骛地给儿子批改作业,陪儿子嬉戏玩耍。串亲戚,访朋友,让亲情友情,在明媚的.春日里,氤氲成最温情的浪漫。

  站在春的门槛,心忽然安静起来。辛辛苦苦劳累了一年,忙忙碌碌奔忙了一载,该给心儿洗个澡放个假,该给自己慰劳和养息。可以是一杯美酒,可以是一杯香茗,在一个无风的日子,享受春阳的抚摸,品味人生思索明天,静静地憧憬未来。在这里,我是一株悄然开放的花朵,有自己的心情,有自己的空间,肆意怒放的生命,给我太多的感触;在这里,我是一只鸿鹄,有翱翔之志,要搏击长空;在这里,我是一只雄鹰,展翅扶摇九万里,傲视苍穹,睥睨世界;在这里,我是王者,踌躇满志,谋划新一年的工作、理想和生活,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站在春的门槛,我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春天。小溪在解冻,唱着欢歌奔向大河;小草睁开惺忪的睡眼,争先恐后拱出地面;春风剪开的柳树细叶婀娜多姿,优雅地翩跹起舞;最快乐的,要数那些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孩童,无忧无虑地在春天撒欢儿,湛蓝湛蓝的天空上,风筝漂浮成了另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牛背上牧童的春笛,吵醒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站在春的门槛,我看见农家人把寂寞了一冬的农具拿出,开始新的劳作。春种夏播秋收冬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伴着岁月轮回,也伴着他们一个又一个丰满的希望。泥土在犁铧下翻腾起细浪,农家人精耕细作一丝不苟,播下粒粒种子,就有了秋收累累硕果的底气。曾经寂寥的原野上,那花儿,势必会赶趟似的,争先恐后露出艳丽的脸庞,把春天装扮成花的海洋。连那些懒散的鸡鸭,那些慵懒的猪崽,那些猫冬的狗儿,都被春风陶醉,美美地尽情撒欢儿。

  站在春的门槛,伴着新年爆竹声声,我嗅到了春的气息,在明媚的天地间,触摸大地的脉搏,聆听她的心跳,我的身心充满着激情,迸发着力量,我愿被这暖暖的春温柔以待,我要以崭新的姿态砥砺前行。

关于春节随笔12

  中国有许多节日,除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而春节是中华儿女最重视最隆重的节日,无论漂泊在何方,到春节了大家都会千里迢迢地的回到家乡,回到父母孩子的身边,团团圆圆的过春节!我爱我们的节日,但我更爱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甚至连空气也弥漫着喜庆的气息。因为春节的临近,把亲人间的距离在逐渐的拉近,把思乡的念头变得渴望,把团圆的期盼变成现实!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最值得我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我们开心,一种美好的祝福罢了!

  据说,人们放鞭炮是为了赶走“年”,而所谓的“年”,其实是一种野兽。以前,人们是用鞭炮来吓跑“年”的,“年”走了,即就是过“年”了,所以,过年其实是指这个的。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爸爸和妈妈带我去了许多亲戚家。家家院子里挑着红红灯笼,门上贴着鲜艳的.春联,喜庆的大福字,还有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妈妈爸爸带着我去奶奶家拜年。一路上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向亲朋好友拜年。晚上亲戚们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晚饭十分丰盛,鸡、鸭、鱼肉样样俱全。大家相互举杯敬酒祝福以后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合家欢乐!春节是在外的人想家的情怀,春节是老母亲望眼欲穿的等待,春节是又一个美好梦想的开始。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这看似短暂的过年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在大家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步就在这新的一年,开始了。

关于春节随笔13

  春节长假结束了,各个行业各类人群大都重新开始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新的一年你好,我们来了。

  今年的春节多多少少有点悲情,家族中有两个至亲确疹患癌,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让人莫名伤感。其中一位在我和母亲探望时要求大年初六将他接到我家走一圈,说应该最后一次了,还说自然规律新老交替,看开吧!一句看开吧却令人不禁伤感,能看开吗?心中的痛苦如何言说。

  今年的'央视春晚似乎争议比较多,个人观看后不觉有多差,也不觉多优秀。一台晚会而已,观众大多看不透主题和结构这样的高大上问题,所以说六小龄童与晚会主题不符实属牵强,何必拂逆大众心愿,团聚欢乐为本何必较真。

  过年的时候很多人说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有意思。实事好像如此,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娱乐活动多姿多彩,最可怕的是平常可以唾手可得,我们也就对春节没有了期待和向往。加之网络的普及,天涯海角相隔万里却在群中天天相见,春节团聚也就失去传统的维系亲情友情的功能了。

  过完春节虚龄三五,这个年龄谈衰老死亡有点早,

  谈青春爱情奋斗理想有点晚。种好自己三分地才是正道。努力工作,把职业当事业是可取的;照顾好身边的人,尽自己所能给关心自己的自己关心的人带来快乐;保护好身体,有好的身体才有幸福的一万种可能。

  期待未来更美好,奋斗从此刻开始。

关于春节随笔14

  放出行鞭炮

  大年初一清晨,中国人各家都要放鞭炮。这就是所谓的出行鞭炮。在新年的第一天,希望有个好的开始。于是放一挂鞭,为自己壮个胆。鞭炮放得越响越好,如果鞭响中断了,心里就不高兴。似乎预示今年的运气不好。

  中国人壮胆总是制造一些声音。其实,人在胆怯时往往发出声音。这是动物的本能,先用声音把对方吓住。告诉周围一切生命“我不怕你们”!小时候,我们单身走夜路,走到害怕时或是吹口哨,或是唱歌。其实我们心里直打啰嗦!但也有声音起来作用的,三国的张飞一声吼叫就吓得曹操的一将领从马上掉下来。

  岁月流逝,放出行鞭炮再不是壮胆了,而是一种期盼。每家每户的中国人都期盼每年有个好年份——这种期盼是不变的。但随着岁月的变迁,放出行鞭炮的心态也在变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家家一样穷。出行的鞭炮大小差不多,放鞭炮的时间也差不多,大约在天刚刚亮时放鞭炮。但不同家庭的权势不一样。于是各家的心境也不一样。有权势的家庭总会说“我家的鞭炮放的最响”。似乎告诉别人“我家的运气最好”。出身不好的家庭,所谓地,富,反,坏,右。放出行鞭炮是不能伸张的。其实,那时各家的`鞭炮声是差不多的,只是心态而已!

  但也有将鞭炮放断的,那将认为不吉利。以至于一年的任何不顺利都会联系到出行鞭炮上!其实是因为那时的鞭炮质量太差而已!

  那时放鞭炮还要防止顽童们抢鞭炮。我们小时候就做这种事。那时家里穷,春节时很少有家庭给小孩子买鞭炮。于是,我们就捡没有放燃的鞭炮,红了眼睛就去抢。只要大人们把鞭炮点燃走开了,我们就冲上去用脚把鞭炮踩灭,然后就用手抓地上的鞭炮。有时抓在手上的鞭炮炸响,那十指穿心的疼痛至今还记忆犹新!由于大人们防得厉害,我们只能等出行鞭炮放完了再去捡。用从家里偷出来的手电筒照着,捡那些没有炸燃的鞭炮。如果等天亮了,那些鞭炮就会被别的孩子捡去。

  后来,中国搞改革开放。少数人富裕了,放出行鞭炮就不一样了。有钱人家买响数多的鞭炮,没钱人家只能意思意思了。毫无疑问,那时的有钱人家会理直气壮地说“咱家的鞭炮最响”!没办法,这是事实。那时的穷人买不起大鞭炮呀!

  如今的中国,穷人更穷了,富人更富了!但放出行鞭炮却分不清谁是穷人谁是富人!因为响数最多的鞭炮也不过几十元,穷人也买得起。于是,放出行鞭炮又有了变化。有的初一没有到就开始放出行鞭炮,有的初一两点放,有的四点放,有的......一夜都在放出行鞭炮。人们似乎想把自家的鞭炮声和别人家的区别开来!总想用鞭炮声显示自己的不同!当然,更多的是随大流。既然中国有这个习俗,自己也不妨放一挂出行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