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时间:2024-03-13 08:46:47 海洁 对联 我要投稿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精选14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精选14篇)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1

  调查时间:

  20xx年2月16日

  调查地点

  xx

  调查人:

  xx

  调查问题:

  春节习俗中的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压岁钱。

  被调查者:

  家长、老前辈、有关资料

  调查结果:

  1、贴对联

  春联是从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吃年夜饭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汇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这是新年的第一次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吃,也可以在长辈家吃。对于年夜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很讲究的,在我们当地,年夜饭至少要炒六个菜,然后再煮上一大盆大锅饭,焖一盆大米,在午夜12点还要吃饺子,第二天就不用再吃太多饭了,都忙着到处去拜年。

  3、拜年及收压岁钱

  正月初一拜年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日子,因为我们可以受到许多压岁钱。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专门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孩的妖怪,有一对夫妇用红纸包了几个铜钱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妖怪来了以后,这个小孩身上冒出红光,妖怪吓得赶紧跑了,其他人也学者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妖怪果然不敢来了。所以,现在长辈们会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以祈求孩子们来年平平安安。

  4、调查体会: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下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2

  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

  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

  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3

  一、考察内容

  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

  二、考察原因

  在中国,几乎每年过春节都要吃饺子,这已经成了几百年的历史。我想通过观察、考察亲人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三、参考资料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四、考察结果

  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认识到,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也能使人知道,民间民俗的多样化以及它们的意义。希望自己在以后过春节时,可以吃一口饺子,就多一份为我国的历史骄傲的心意。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4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乞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

  地分东西南北,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春节习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点。重庆市地处西南,是远近闻名的靓丽内陆山水城。重庆市东北部地区临近湘西、陕南,主要居民为汉族和土家族,包括万州、云阳、开县、奉节、巫溪、巫山、城口等,直辖前被称作川东地区。此地区内各区县居民生活习俗、民风民情基本一致。虽不能观一隅而知天下,但却可观一城而晓一地区。现以万州、云阳两地为基,通过调查,了解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居民的春节习俗,晓其传统,寻其特色。

  二、调查对象

  1、区域

  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以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

  2、人群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群为当地居民,对人群年龄等不再细分。

  三、调查经过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走访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在春节期间的行为,并向其询问具体习俗。

  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枇杷坪某街道居民叶先生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六,距离除夕大年夜还有三天时间。叶先生家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宴请宾客庆祝,当地人称“贺房子”。从叶先生口中得知,由于临近春节,腊月里许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摆酒席的人特别多,酒楼至少得提前一个月预定。另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员走访了几家大型商场和超市,发现里面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火爆。一打听,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给自己和家人买身新衣裳,给家里添置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品,买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饮料等。

  第二站是万州区郭村镇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王婆婆平时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在家里,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过年,儿孙们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陪老两口欢度春节,老两口乐得嘴都合不上了。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第三站是云阳县滨江路张女士家,时间为农历大年初二,张女士一家正准备

  出门去拜访孩子的外公外婆。张女士夫妻二人提着为二老准备的新年礼物,签着他们的女儿,乐呵呵的出了门。

  最后一站是云阳县江口镇某村居民黄先生家,是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六。黄先生一家基本结束了走亲访友,回到自己家里,收拾收拾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奋斗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前行。

  此次调查共经十天,从节前到节后,观察了解到了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居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为调查结论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一样都十分看重春节这一重大节日。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亲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比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十分看重除夕当天的午饭,菜品十分丰盛,猪头肉、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几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相邻的几家人之间还会比比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

  2、当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节前一定会给自家祖先“上坟”,即除掉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还会让每一个成员都来添土,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乞求祖先的保佑。在过年的时候会给祖先烧纸钱、上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一部分人会同时在坟前放烟花。当地人十分看重风水玄学,据说明年也就是20xx年是闰年,闰年不能动坟,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烧些纸钱之类的。

  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比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人会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竹烟花过后便去睡了。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十二个大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坚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的开始。有趣的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小孩儿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

  5、在该地区走亲访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随着父母去拜见外公外婆。从大年初二开始,大家便忙碌着走亲戚了。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主人却走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一般会约好某一天去某人家里拜年,这样大家才都方便安排。

  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孝敬长辈的。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话,几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初次随父母走亲访友的婴儿也一样,不光长辈给,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5

  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在古代每逢这天,各家各户都推磨做豆腐,而在现代,由于物品丰盛,人们早已不做这项习俗了。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街上也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竹,即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6

  调查地点:

  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

  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调查人:

  xxx

  调查方式:

  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

  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平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政府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置“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平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7

  一、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调查目的:

  探究春节习俗,了解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调查内容: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抒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放鞭炮: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恢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现未解除。在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恢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现未解除。

  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8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9

  时间

  20xx年12月24日

  前言

  生活在这个丰衣足食时代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深远含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调查日记摘要:

  1月15日

  在过年前的这段日子里,各地掀起了一股“装修旋风”,装修材料不是别的,而是“够气派的”的黄金,对此人们有着各色的争论……

  20xx年1月30日

  农历正月初四。前几天过新年的热闹气氛,随着人们投入到工作中去而慢慢退散了。可是,令人吃惊的是家家户户所剩余的过年礼品、帖……

  2月2日

  农历正月初五。今天在网上冲浪,一条标题为《100吨水在途中消失了37吨》的公益广告,显眼地出现在互联网上。因为好奇心驱使,我在搜索栏上打上了“浪费水资源”,结果出现36,200多条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湖南的地水资源缺乏”,“中国治理水资源浪费低效”,“餐饮业水资源浪费严重”等等。

  正文:

  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我国是一个人口国,种种的浪费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其后果是很严重的。13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积沙成堆,积水成河。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节约一点点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巨的浪费了!

  春节诚然是个喜庆的节日,我们在玩闹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节约。据调查显示,人们春节期间的浪费竟是平时(非节假日)的10倍!这些数字真要算起来也可说是天文数字了。

  人们种种的浪费现象,水、电资源与食物资源的浪费尤其严重。

  “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的广告虽然随处可见,但是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我国是有量的'“水”,但好的水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人们再没有节制地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只靠污水处理是难以扭转缺水这一局面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最新的水资源十浪费现象:

  1、刷牙时不关水蛇头;

  2、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蛇头;

  3、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时修理;

  4、用过量水洗车,洗车的水未能循环使用;

  5、随意开启消防蛇头用水;

  6、老式便器水箱容量过,小不分档;

  7、洗衣服时不用手搓而只用水冲;

  8、直接用自来水冲洗道路;

  9、在公共浴室洗澡后“人离水未关”;

  10、解冻海鲜使用“自来水常流法”。

  显而易见,这都是我们熟悉的日常行为,勿庸置疑,我们的节约意识还有待提高!

  调查结论:

  很多人认为,节约是一种“寒酸”的生活方式,现在的生活过得这么舒适,哪一点点浪费又算得上什么呢?我是这样认为的,假如换一个看法,家眼里所谓的“寒酸”,其实便是节约了。节约是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一种好习惯,是一种品德。

  后记:

  “节约资源,从我做起。”杜绝浪费现象,说易不易说难不难,关键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10

  调查目的:

  向家人询问过年礼仪,更好地了解到中国的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调查对象:

  妈妈

  调查方法:

  亲自询问家长,并用记录本,记录下来。

  调查过程:

  转眼间春节到啦!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节日,春节都有什么习俗呢?我怀着浓浓的好奇心来到妈妈身边问:“妈妈,过年都有什么习俗呀?妈妈笑着说:过年的习俗有很多,比如说包饺子吃年夜饭、拜年,贴窗花……

  今天我就给你讲讲贴春联放烟花的故事吧。传说古代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头上还长着许多触角而且还会吃人所以村子里面的人为了躲避年总会在过年时跑到深山上躲避怪兽。而这一年除夕,有个老乞丐来到这里所有人都慌慌忙忙的跑到山上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奶奶给了这位乞丐一些东西吃,老乞丐说老奶奶只要你让我在你家住一晚,保准会让年吓跑。老奶奶以为他精神失常了,便不再管它跑到山上去了。

  过了一会儿,年来啦!他发现村东头那位老奶奶家屋里灯火通明,门上还贴着一张大红纸年来到他们家后院子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年吓得心惊胆战,这时老乞丐穿着红色的衣服,把门推开哈哈大笑。年见啦就赶快逃走,再也不敢来到这里啦!

  原来,年最怕的就是红色,火光和炸响,后来,人们就会在过年时,贴春联,放烟花。这就是过年时贴春联和放烟花的由来”听完妈妈讲后,我恍然大悟。

  调查总结:

  这次调查让我不仅知道了,过年时人们会包饺子、吃年夜饭、拜年还让我懂得了贴春联,放烟花的由来,这次调查,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11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村村民

  二、调查方法

  聊天

  三、调查地点:

  自己家,村民家

  四、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五、调查人:

  xxx

  六、调查准备:

  笔、信纸、照相机

  七、调查经过:

  1、上网了解并搜集图片,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

  2、访问附近的街坊、亲戚朋友,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

  3、了解当地春节习俗,并写下详细的调查记录。

  4、最后总结资料,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调查结果。

  1.春节的起源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有扫尘、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等传统习俗。

  3.家乡的春节

  在家乡,除夕贴春联,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我们孩子就放烟花,快快乐乐的迎接新年。

  老话儿说得好“初一初二满街走。”除夕夜后,就是大年初一,人们穿好新衣,清晨来来往往的拜年人络绎不绝。大街小巷都是拜年声,小辈给长辈拜年,不光小孩,就连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笑容。大年初一吃饺子象征了团圆和福气。。主妇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饺子里放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吃完饺子人们都各自出门拜年,给压岁钱,街上还会有一些奶奶们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八、调查结果: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通过这次的关于潍坊春节习俗的调查我对春节习俗的由来和演变也有了更新一步的了解。感受我们节日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过年时的开心,加强了过年的味道。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尽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变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九、我的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领略中国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发扬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12

  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调查地点:

  甘肃省天水市

  很多人在最近几年都在抱怨春晚太枯燥、乏味,与此同时,其他电视台很多咋春节期间有很多联欢晚会或者其他吸引人的节目,喜欢看春晚的人数骤减。其中,每年都会全程观看的占30%;会看,但不一定看完整占45%;一般不看占25%。

  调查对象:

  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风俗习惯,网络,书籍

  调查方式:

  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网络书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1、腊月二十三—“送灶爷”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下午,家里的妇人,尤其是经常在家做饭的女人会准备好“献饭”(是一种由小碗盛装的、用土豆丝,粉条,炸豆腐片,炸鸡蛋等做出来的色香味美的饭菜),通常家里厨艺好的妇女会将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更多。不过,妇女们将会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厨艺献给“灶爷”。让他上天言好事。女人把厨房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在灶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谷,这是给灶神坐骑的草料。然后拿来献饭供奉在锅灶的正中心,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烧香画马,磕头作揖打发灶神上天汇报主家一年的善恶好坏。在烧香化马时,念念有词,最为普遍的颂词“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颂灶神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见到玉皇说好话,回到家里降平安”然后放炮以示欢送。之后每天早晚要烧香磕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2、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

  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3、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

  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甘谷县城里,有的还去天水市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甘谷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点点心意点点情,信息声声传真情,祝福问候送不停,愿你天天好心情,亲情爱情样样行,工作顺心事业成,钞票天天赚不停,一生幸福笑盈盈!

  小伙子,姑娘们都打扮得神采飞扬、花枝招展。说不定就找个好对象,等到年后初五、六就准备定亲。

  4、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炸“块块”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块块”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块块”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

  5、腊月三十日—“耙对纸”,“接先人”,“年夜饭”,“守岁”。“耙对纸”即春联,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要贴上新的春联,其含义是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它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例如家里做生意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家里有当兵的:“人军属门上光荣匾,战士胸前英雄光”等等。“对纸”一般是由村里的老师,老文化人写的。一清早孩子们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红纸,去老文化人家去写;“接先人”是一种北方的祭祀活动,也是活着的人怀念先人的一种方式。届时,一个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点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长者拿着香盘(有香,斟饯即浆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纸钱(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等。人到齐后就出发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头祭拜。之后大家一起边放炮边回到那一家在门口跪拜并烧香放炮,表示将先人接回来了。之后知道十五将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会做好献饭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饭有饺子,煮骨头(其实是煮猪肉)等等;

  守岁是全家都在一起吃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这一年来的见闻及收获,青年们打着扑克,喝着酒,吃着菜,等着00:00点的到来。等到00:00是准时放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压岁钱”,“去庙里烧香”“去拜年”:早上6点起来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们一起去各家的亲房(家族的人)给先人烧香,给长者拜年。

  “迎喜神”其实是迎喜神和财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麦场上拿着香,斟饯,去迎接喜气和财气。

  “压岁钱”,“去庙里烧香”和平常一样。

  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走亲戚

  8、正月“抬老人家(神像)”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抬老人家”的具体时间各个村子都不一,我们村子里没有“老人家”的神像,我们村人信仰的是龙王爷,去隔壁河南村“抬”,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一辈人说是认为将神像抬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驱散邪魔。

  9、正月初九—烟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这天我们贯寺村庙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为这天是众神的节日,也可以说是我们贯寺村的。庙会,到时会有周围3个村子的社火表演齐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树银花,精彩绝伦。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结果表明,大学生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游玩费”、“通信费”、“恋爱费”逐渐增长,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因此,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注重精神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10、正月十五—元宵节,“送先人”

  对教育环境的认识测查显示,我园教师教育环境的认识不足,答题的正确率只为57.5%。说明多年来,我们教师虽然也是本着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对教育环境进行了创设,但忽视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忽视幼儿要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忽视创设发挥教育作用的环境体系、忽视良好精神环境的创设。

  过元宵节就是吃一个“饺团”也是一种面食,有浆水的(酸的),有汤水的。

  还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来的地方送别先人。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13

  一、办年货

  1、调查地点:家里

  2、调查内容:特色年货

  灌香肠了!妈妈先准备了薄如蝉翼的小肠皮,再把猪肉切碎。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时候了:妈妈在碎猪肉里掺上盐、味精、料酒和各种调味品,再搅拌着。然后用灌香肠的专用工具,在小的那头套上小肠皮,大的那头往里面加上猪肉。这个工艺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匀,用料均匀,这样子做起来的香肠才好看。

  香肠做好了!看着这红白相间的.精美的香肠,我谗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礼

  1.调查地点:小姑家

  2.调查内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妈妈就拉着我起床,说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兴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飞机去小姑家。

  妈妈把饼干和牛奶等礼品放在车踏板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小姑家。我乐呵呵地想:小姑看见我和妈妈来她家,肯定会吓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阵门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小姑打开大门,定睛一瞧:是我和妈妈,果然顿时怔住了,30秒过后,才反应过来。连忙叫我们两个人进门,还边走边“责怪”:来我家怎么也不通知一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我和妈妈只能在后面偷笑。

  进了屋,妈妈叫我把“年礼”拿出来,送给表弟。弟弟傻笑着,开心地把我拉回房间吃饼干去了。妈妈也和姑姑互报祝福。整个小屋里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我们被幸福包围着。

  再来看看这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豪华但令人心情愉悦;桌子上换上了新的桌布,冰箱里买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我们要焕发新的活力!

  三、美化居室

  1.调查地点:我家

  2.调查内容:卫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们招手了,除了买年礼、办年货,是不是应该做一做卫生来迎接新年呢?

  光说不做假把式,我们一家三口立刻“武装”起来了:妈妈穿着围裙,拿着【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扫厨房和卫生间;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扫帚——他负责客厅及阳台;我则手提水桶,准备抹布——因为我的管辖区是两间卧室。

  “滴答——滴答——”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脸上沾满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干区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台上一尘不染;地面几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镜子一样;桌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客厅的两盆幸福树也被我们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费了不少力气!不过现在看着这屋子里窗明几净、清清爽爽,心情便跟着舒畅起来了。

  是什么让我们挥洒汗水,辛苦劳动呢?我想是新春的动力,要我们改头换面。春节,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14

  一、调查报告的理由:

  寒假期间,我和家人一起度过了一个平静快乐的春节。春节期间,我发现了一些习俗,这些习俗在中国新年习俗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我带着问题拜访了村里有名的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春节的到来,是美丽的象征。春节没完没了,但你为什么要庆祝呢?根据传说,有一个吃人的.怪物名叫“年份”。“年份”每365天就会出来吃人。一个聪明的孩子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在门前贴红对联,挂红灯笼,放鞭炮。“年份”吓回湖中。从那以后,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份”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第二天人们会穿上新衣服,回家拜年,遇到人会说“新年快乐”。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即使在今天,人们仍然说“新年快乐”。

  春节期间,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都会尽最大努力回家。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人们开始贴对联。傅”话,吊钱。Put “傅”把它倒过来贴,有“幸福就在这里。的意思。除夕之夜,女人忙着包饺子,男人去“去坟墓”。“去坟墓”意味着我们希望死去的亲人感受到新年的气息,也表达了年轻一代对死去亲人的怀念和孝顺。

  除夕吃饺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习俗。首先,饺子的形状像一个锭,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发大财。意义;第二,饺子有馅,方便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在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年的希望。包饺子时,人们通常会包金如意、糖果、花生、枣、栗子等。吃金如意和糖的人来年会更甜;吃花生的人会长寿健康;吃枣和栗子的会早生。

  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一些压岁钱,意思是给晚辈加年,也是把对晚辈的爱和期待寄托在晚辈身上;饺子第一天,第二天第一天,第三天就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元旦开始走亲访友,有的会一直串到第九天或第十天。人们交换过去一年的得失,为新的一年画出新的光谱。

  三、调查报告摘要

  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了几千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发扬光大。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7篇02-18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7篇)02-18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4篇05-26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06-27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04-23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07-25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范文07-12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08-07

农村春节习俗调查报告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