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西窗法雨读后感

时间:2022-08-02 12:43: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西窗法雨读后感模板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2008版】读后感《西窗法雨》一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西方的法律,使我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一些个人对“法”的看法,《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模板

  由于这本书各篇文章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因而读书体会也是零零散散。

  当我读到有体会时,就写下来。

  写完再将这些体会联系起来。

  由于相关法律知识很有限,所写的感悟缺乏一个法律人应有的“法言法语”,甚至有一些很幼稚。

  但无论如何,记下的,都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一《苏格拉底的慎重》中,谈到苏格拉底的死。

  在中国人看来这似乎是不可理喻的。

  因为当时雅典的法律是“不公正”的。

  但其实,法律的制定,都只能使一部分人获益,另一部分人受损。

  因而,法律无所谓对错和公不公正,只有相对公正。

  苏格拉底选择死,是觉得自己有服从法律的义务,即使他知道当时制定的法律有诸多弊端,但如文中所说“人们要法律,就是想要社会有个方圆,有个秩序”。

  我想,他是为了这个方圆而牺牲的。

  西方人相信,要慎重地对待自己认为不好的法律。

  其实在我们国家制定的法律中,虽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保护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权益,人民当家作主,但其实也会有让社会中的一些人觉得“不公平”,我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

  如上课时老师举的一个案例:有一老人因住在工厂旁边,长期受工厂噪音影响。

  最终导致生重病住院。

  其儿女对工厂提起诉讼。

  但结果却是败诉。

  原因是该工厂的噪音程度没超过国家的指标。

  我们如果从老人的角度来讲,工厂的噪音已经对其造成严重的伤害,导致其住院。

  老人会觉得这件事上法律不公,因为没有维护他利益。

  但从法律制定部门的角度来说,它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是大部分人获益。

  假设立法部门提高噪音的指标,那么必然会使很多个工厂无法正常运行,影响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而,法律只能“相对公平”。

  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法律是否能实现法治和人治的结合。

  如果可以,那么特殊情况就能得到特殊解决。

  有人说“法律的目的之一在于实现同样情况同样对待”,亦即有特殊情况需要特殊的方式进行解决。

  如《一般规则之下的自由裁量》中提到的案例,同样是盗窃500元,但如何运用法律处理这三种人,就会给人们留下很多问题。

  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同等处理,似乎对出于良好道德动机的人不公。

  这似乎有悖于法律制定的本意。

  不同等处理,会让人觉得由法治又返回了“人治”,这会导致法治社会建设的道路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又如《法律的条文与目的》,军人将军用吉普车开进市中心公园,并停放在那里,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享受欢乐生活的同时明白幸福来之不易。

  但市政委员会颁布的法律却明文规定机动车不能停放在公园中。

  但其实我们想,颁布这一法律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不影响居民休息。

  而军人的作为并不影响。

  因而,严格依法办事其实不应该处处唯条文是举,法治才更有理性。

  法律的优点在于它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很多人未意识到,这个优点,其实也是它的缺点、它的局限性所在。

  法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

  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方法解决,读后感《《西窗法雨》读后感》。

  很多特殊的情况会不断地涌现。

  新的问题无法用旧的规范来约束。

  我觉得,法治,应当是在尊重一定的法律原则、并真正地理解法律制定的根本目的的基础上,给予人适当的权利进行判断。

  因而,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如何合理调整自由裁量权的大小和怎样使这个权利得以正确的实施是关键。

  如果调整不好,就很难做到法治和人治的很好结合。

  法治里说到,法无明文不为罪,法不禁止即权利。

  而这种权利,或者将其扩大说成是法益,有时候会危害到未来的社会。

  而法律的制定者无法预测到未来,因而法律具有滞后性。

  正是这种滞后性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导致特殊的情况无法特殊解决。

  而作为人治,则会涉及到公平问题,人治总会有比较多的主观因素,即使拥有最公平正直的法官,也会在同一种情况下出现不同的判决结果。

  因此人治和法制均有优缺点。

  我认为,真正公平和合理的社会,应该是将法治和人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将两者的优点很好地汇聚起来,从而使这种治理的模式深入人心,使社会正常发展。

  二学习法,真的需要细心。

  很多时候,一字一句之差,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而且,字里行间,又藏在许许多多的隐含的规则。

  因而,必须注重细节,注意对细节的分析。

  《法律的缺陷与人的智慧》里的案例,帕克法官根据相关规定,无法判定乔治有罪。

  西窗法雨读后感模板

  原因只是规定时说到“在···附近”是违法的,而却没规定“在···里”是违法的。

  如果按照常人的逻辑来判断,乔治的行为明显是违法的,但他却抓住这个漏洞,让自己逃过一劫。

  而《包细亚的智慧》中提到了那个很多人都知道的威尼斯商人的案例。

  在合约里写道如果违约,安东尼必须割一块肉作为赔偿,但肉中不能带血。

  这让人看起来苦笑不得,但细想,却是有道理的。

  这种说法严格按照这个合约,能实现法律意义上的“公道”。

  又如《隐藏的法律规则》里的一个案例,著名的拿破仑法典里提到,如果一份公证遗嘱符合下列条件,这份遗嘱的效力就算是无可争议了:1有四个证人在场和一个公证人在场记录;2、遗嘱向这四个人宣读过;3、他们都在遗嘱上签了字。

  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如案例中巴斯蒂的特殊情况,即四个证人无法同时在场。

  但这么规定,言外之意,就是四个人不需要同时在场,亦不需要同在一个地方。

  这么分析显然不触犯它的具体规定。

  法律制定时无法想尽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因而就会有“隐含的.规则”,就会有通过对细节的分析理解后得出的一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或者让人拍案叫绝的结果。

  很多时候,在案件诉讼和审理过程中,总需要透过法律法规本身,挖掘藏在其背后的规则。

  也许,这看起来像是在玩文字游戏,但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合理运用法来保护自己,是理性、充满智慧的行为。

  这些“漏洞”,有时是好的,因为它使法律更有弹性,更加灵活。

  而有时又是不好的,如乔治就因此而逃出法律的制裁。

  但无论如何,法条之中还有很多缝,在我们需要运用它们时,我们要学会看这些缝里面藏着什么,唯有如此,才能使法的运用更加灵活。

  而作为立法部门,在颁布一条法规时,即使无法面面俱到,也要尽量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

  如“在···附近”和在“在···里”这个漏洞是可以避免的。

  很多时候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法律的制定,更需要多想,不需要具体到什么情况都说到,至少,不能让严重危害社会、而运用法却没办法对其进行惩治的情况出现。

  三政府,在我们看来,似乎拥有很大的权力。

  在我们国家,很多时候,相关政策的颁发对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有很大的影响。

  但作为真正的法制社会,必须如《政府旁边的法院》所说,要有“法律存在于政府旁边”。

  水门事件中,法院毫不给尼克松面子,即使他是总统,他也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

  在“达特毛瑟学院诉乌德华案”中,政府作出的承诺也不能反悔。

  这是法公平的体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政府。

  唯有做到真正的平等,人们才会更加信仰法律,更加崇尚法制社会。

  才能不断推进法制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政府被认为是除了为公共利益进行管理之外,别无特权。

  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西方的法院具有审查能力,可以手执宪法,左审右审,对立法机关规定的法律表示怀疑并作出修改、甚至废除。

  《法律的审查能力》中的马歇尔毫不留情地废除了司法条例第十三条,刚开始看时,我感到不可思议。

  感性告诉我,好直爽的决定!静下心细思,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大多数人意志的体现。

  而相关部门法的制定,围绕此展开。

  违宪的法规法条,确需废除。

  从这个角度理解,废除合情合理。

  但法律具有稳定性,废除却是在审理此案件的过程中废除,似乎又不合理。

  在此便有一个疑问。

  即使某条文违宪,但它已经制定出来并已用于规范和制约人的行为。

  在实施过程中,却突然被废除。

  这是否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是否会使人心惶惶?难道在遵守部门法或者运用部门法来保护自己时,应先考虑是否违宪?如果这样,那么部门法就会失去其稳定性。

  因此我觉得,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是应更加谨慎,防止出现该案例的情况。

  如果有可能,要设立相关的部门对立法机关所立的法律进行审核,确定无违宪行为后再颁发。

  其实,看完这本书后的体会不只这些。

  写在纸上零零散散的体会也没有全部打出来。

  只是将其中体会较深的部分整理一下,并呈现出来。

  从书中简单叙述的案例中,可以获得很多法律知识,有的是直接的,更多的,需要自己去思考。

  这是一本好书,适合初学法律的人进行自我充电。

【西窗法雨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西窗法雨有感03-08

对联贴法08-05

动物防疫法08-10

立法法(全文)09-25

《法在我身边》读后感06-06

反家暴法全文09-10

中国劳动法08-09

当心HR的“激怒法”09-25

反传销法全文09-24

安全生产法培训心得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