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时间:2022-08-19 12:08: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精选8篇)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书中用机器人和我们人类做了比较,机器人面对两颗完全相同的糖果时,程序无法做出选择,而人类却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随心所欲地做出选择,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自由是能够独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造一切的自由!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精选8篇)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篇1

  哲学是什么?我对哲学一直都是知之甚少,妈妈曾告诉我哲学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对此也有自己的回答:我是武鼎伦、久宝、阿伦......我从妈妈的肚子里来,我将来要到坟墓里去。

  哈哈哈,很搞笑吧!咱们言归正传,前不久一位同学借给我两本哲学书,它们的名字叫《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我借到的是第七册和第八册,每一册都有好多章,每章里又有好多块儿内容。

  第七册一共有6章,分别是权利与义务,自己与他人,正常与不正常,梦想与现实,知道与相信,我的哲学下午茶。

  “权利与义务”讲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权力和义务所塑造的。比如说玩耍的权利,看电视的权利,在床上看书的.权利......完成作业的义务,十点关灯的义务,学习的义务......看到这我明白了每个人都要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遵守义务。

  “自己与他人”讲的是要想认识自己,比须通过他人。比如说从其他人对自己的反映而得之自己是否善良,是否恶毒,是否阴险,是否嫉妒同学,是否宽宏大量......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孔子说的那句话: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七册里我最喜欢的一章是“正常与不正常”,它讲的是没有什么事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正常的。例如在这儿男人身高一米五是正常的,每天吃两顿饭是正常的,男女在街上不能打情骂俏是正常的,相信上帝是正常的......而在别的地方却是不正常的。这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客观的看事情和问题。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

  第八册也有6章,分别是可能与不可能,快乐与悲伤,民主与专制,贫穷与富有,是与有,我的哲学下午茶。

  第八册里我最喜欢的一章是“民主与专制”,民主是在投票选举的时候,人民可以行驶自己权利。例如在投票选择新领袖是,谁被投得多谁就当选;同学们玩游戏时,如果大部分同学都选电脑游戏,那就都玩电脑而不是跳绳......其实看到这里我想说:我们小孩儿最需要的就是多些民主、少些专制!

  看完了这两本哲学书,虽然我仍然搞不懂哲学到底是什么,但是我知道要正确地去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一个人面部丑陋,原来我就觉得这种人不可接触,但现在我知道不能以貌取人,他/她长得丑陋并不代表他/她不是一个好人。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篇2

  “东方的思想必须排除在哲学史以外”,因为“在这里找不到哲学知识”。孔子及其思想,在黑格尔那里无非是一些各民族并不鲜见的道德箴言罢了。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

  中国哲学有理性,但缺乏对世界提供进行整体解释的理论兴趣。……我们读《论语》,……你可以非常感觉到孔子是一个相当有思想系统的人,虽然他的表述方法的确非常不系统。庄子也是这样,庄子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但读下来,会感觉这个人几乎就在眼前,非常统一。(陈嘉映)

  2001年9月,德里达在上海的餐桌上随口讲了一句他对中国哲学的判断:“中国有思想,但没有哲学。”再往前推,黑格尔甚至认为“东方的思想必须排除在哲学史以外”,因为“在这里找不到哲学知识”;至于孔子及其思想,在黑格尔那里无非是一些各民族并不鲜见的道德箴言罢了。

  不少中国学者通过各种努力来证实中国是有哲学的。比如牟宗三曾这样来例证“中国哲学”之存在:“罗素始一改西方哲学史作者的传统态度,名其书为《西方哲学史》。本‘不知盖阙’的态度,不讲东方,但无形中已承认了东方哲学的存在。”陈嘉映从哲学系统的相对性来看这一问题,他指出:“中国哲学有理性,但缺乏对世界提供进行整体解释的理论兴趣。……我们读《论语》,……你可以非常感觉到孔子是一个相当有思想系统的人,虽然他的表述方法的确非常不系统。庄子也是这样,庄子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但读下来,会感觉这个人几乎就在眼前,非常统一。”(陈嘉映《科学哲学常识》))李泽厚2011年的一本谈话录名为《中国哲学如何登场?》,题目本身似乎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中国有哲学,但它尚未登场,甚至连如何登场还没确定。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有没有哲学?”这是个伪问题。与其追问中国究竟有无哲学,到不如思量中西哲学的思想内容与思想方式。普通大众对哲学向来是有很大的距离感的——它玄而又玄,它不可捉摸,它高深莫测。不过,从“爱智”的角度来衡量“哲学”,它实际上指向我们每一个人,指向我们的每一种、每一刻的生命/生活状态——当我们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当我们在追问生死、公平、真假问题时,我们已经进入“哲学”的思想状态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甚至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

  当然,这样似乎还是不能解决哲学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接近、走进哲学呢?或者说,哲学究竟当怎样接近、走进每一个具体的“我”呢?从《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里,我们也许能获得一些启发。

  一、成人与孩童:孩子及其哲学兴趣问题

  如前所述,哲学距离我们并遥远,它离孩子也并不遥远。比如罗素就曾说过,哲学“即使不能解答我们所希望解答的许多问题,至少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增加对宇宙的兴趣,甚至在日常生活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现象下,看到事物的新奇与值得怀疑之处。”威特吉斯坦声称:“哲学问题的表现方式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一个6岁幼童在舔锅子时问他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不是在做梦呢?”,当一个孩子纠结于落地的苹果和拿到室内的苹果在生死状态上有何差别时,他们不就是在进行哲学追问与哲学思考吗?(《哲学与幼童》)周国平说:“哲学原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之探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恰是发生这种探究的最佳机会。然而,在多数人身上,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曾经有过的那种自发的哲学兴趣似乎完全消失了,岁月把一个个小哲学家改造成了大俗人。”这些成长了的大俗人们普遍以三种方式来处理孩子的哲学疑问:“一是无动于衷,认为不值得理睬;二是粗暴地顶回去,教训孩子不要瞎想;三是自以为是,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打发孩子。”(《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有着明确的读者对象——孩子们,虽然它讲述的都是大道理:生与死、信仰与传说、自由与不自由、幸福与痛苦、对与错、真实与虚假、身体与精神、成功与失败、言语与沉默、公平与不公平、工作与金钱等等。写给孩子,从孩子的视角写起,让孩子能够走进它,读懂它,从而对孩子们日常遇到的“哲学困惑”有所解答,保护、引导和发展了孩子的哲学兴趣,这也许是本书重要的价值之一。

  孩子不是幼稚的代名词。倘使以为给他们的读物必须远离哲学命题,远离大道理才好,这实在是一种谬见。当然,这虽然是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但实际上,成人、教师本身也需要这种哲学启蒙,需要像它一样的哲学启蒙。

  二、大餐与点心:大道理的言述对象与言述方式

  关于人生解释、人生道理的说法已经很多,许多类似的大道理、大命题总是以“大餐”的形象示人的,在大餐之外,来点“哲学点心”也许别有风味。事实上,面对哲学大餐,我们总是对它起敬起畏,因而也就往往在它门前徘徊好久,终于还是不得其门而入。哲学点心就有所不同了,它小而微,它亲切,它起于我们的经验,它从经验到道理,一点点引我们走进思想的深谷和丛林。

  大道理就在那里,等待我们的发掘和言说。怎么发掘它,言述它?这是一个问题。以“生与死”这个命题为例。美国诗人说“生流向死就像河流向海”,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这些至简大道缺乏解释,缺少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对接,除非有着类似哲学省思的人,否则我们很难一下子与这些观念产生共鸣感,或者说它们很难一下子触动我们,尤其是那些缺少生活阅历、经验的孩童。

  杀一个人是杀人,杀死一万个人就只是数字。因为一万个人中的那一个个人,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抽象化”、“数字化”了。对于我们来说,具体的人事物往往有更加深切动人的力量。因为我们的感受、情绪总是起于自身的'具体的经验。相形之下,1比10000有更贴近我们经验的优势。

  大道理应该怎么说?大道理应该怎么向普通人、向孩子们说?这是一个问题。哲学起于生活经验,是对生活经验的思考(反思、提问、解释),写出来的哲学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从经验讲起,二是直接呈现思考结果。冯友兰讲人生哲学也多从经验谈起,比如在谈信仰问题时,他说:“拿起馒头来,我相信吃了不会中毒。见了朋友,我相信他不会拿刀杀我。我们日常生活中,靠这种信的地方很多。若没有这种信,我们简直不能生活。……不过这种信,我们称之为合理底信,因为这种信仍是以理智为根据底。假使有人相信明天是地球末日,他今天就准备等死。他相信馒头内有毒,他不敢吃,他相信每人都要杀他,他不敢见人。……有这种信底人,我们称他为疯子。”(冯友兰《哲学人生》)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正是起于经验的哲学解释,它习惯于用正反故事(经验)展开对比,对比之后再把那个隐藏的道理表达出来(经验的省思之后)。比如它讲生命问题,涉及到生命存在的残酷现实:我们总在“屠杀生命”(意识到的生命如小狗、猪,意识不到的生命如麦子、花草);“生物链”问题: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剥夺(人类可以吃个麦子、牛肉而不必自责,不必背负杀人犯的罪名);涉及到生命的价值问题(生命与生命并不价值高下之分,生命的价值不同,只是因为从人类的视角来看罢了)……

  以孩子们能够读得下去,读得明白的方式讲述那些关乎人生的大道理。这也许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如同书中所述,“尽管书中哲学的思考遍及所有的人生重大主题,却没有任何难懂的哲学概念和哲学词语。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哲学都融化在一个个小故事里,融化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故事,没有概念,事实上书中包含了诸多哲学命题、哲学概念,只不过,这些概念是从故事里引出来的,对它们的理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道理与课文:哲学点心的教学启示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涉及到有关人生、社会、自我的大道理或小道理,这些道理该如何理解和解释呢?贴标签的方式虽然普遍却毫无道理,更无效果。《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在这方面也许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它的道理讲述之所以成功,表述视角和正反故事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当我们面对一个个独立文本时,我们习惯于从“怎么教它”这个问题来启动工作。这一职业习惯使我们丧失了作为“普通读者”的阅读视角和阅读感受,更没有从“学生视角”来走进文本的可能。

  “普通读者”与“学生视角”之所以重要,乃在于它能给我们提供最接近阅读本质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发现。以《灰姑娘》的中外两个课例对“后妈”这一形象的解释为例。在中国课堂教学中,后妈这一形象被赋予了“刻板印象”,她是残忍、冷酷、无情、讨厌、恶毒的代名词,教师、学生没有人会试图理解她,她是一个被打上固定烙印的存在。而在一个美国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后妈的这样一个本质:她只是不能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对待“他人”——灰姑娘!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是那个“后妈”,我们很难待人如己,我们总是亲疏有别。这样来理解和解释后妈及其行为表现,我们对这个形象,对我们自己似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一认识利益于文本理解中的“祛除成见”、“转换视角”。如果不转换视角,如果不转换理解或表述方式,有时我们很难发现那些隐藏着的“道理”,从而被那些浮在浅层的假象所迷惑。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篇3

  这套书是我家孩子学校5年级推荐“必读书”,手里正好有一张jd券,孩子有时候问我人为啥生和死,我也回答不好,正好给孩子买了这套,让孩子了解哲学问题,昨天京东的书到了,这书虽然贵了些(56元),书印刷质量真的很好,居然是线装书,内容我看几页也不错,咱大人也可以看的可以孩子一起看了,文字配手绘彩图很精美,推荐一下,这书估计3年级以上看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孩子看的哲学书:哲学启蒙书!

  孩子为什么需要读哲学书?

  该书译者王川娅说,“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文化、语言、政治有多大差异,人们理解生命、人生、社会的愿望是一样的,而这种理解和承担是需要理性、智慧和勇气的”,所以,哲学书,孩子们值得一读。哲学家周国平在看到这套书后评论:“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那么,哲学恰恰是最有用的。”

  2003年秋天,旅居法国的王川娅站在巴黎一家书店的少儿图书书架前,眼光突然被一个书名吸引:《哲学点心》。翻开一看,这套仅仅为八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写的丛书,却谈论了几乎所有重大的人生主题。之后在巴黎的各类书展她又几次和这套丛书相遇。“当时,我有一个想法,让祖国的孩子们也能读到这本书”。

  于是,她开始翻译这套书,并有了《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前6卷的产生。 据王川娅介绍,本书原著者碧姬·拉贝曾在36岁那年,决定去拿哲学学士学位,却苦于哲学难以理解。她认为这是哲学的问题,是哲学语言和概念把人们拒之门外。而她女儿常常向她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却是人生最基本、最哲学的问题。

  贫富差距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孩子如何认识这种社会现实?对于富人,我们需要侠盗罗宾汉一样的人去劫富济贫吗?书中描写一段孩子与爸爸的问答,引人深思。

  面包店老板是好是坏

  从一家面包店出来,维克多疑惑地问爸爸:那家面包店老板那么富裕,有那么多面包,却不愿把面包分给穷人?

  碧姬·拉贝回答这些难题:面包店生意好,让面包店老板富裕,但我们不能说这个老板可恶、自私没有同情心,因为他是在以自己的劳动在和他人交换。“这种交换无所谓好与坏,也不存在公平与不公平,既不是恶行也不是善行,既不美丽也不丑陋。”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维克多追问。碧姬·拉贝回答道,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很多国家都在进行讨论和实践,以找到答案。“一个能被所有人接受的办法:人们制定了一些法律,以便能够从赚得足够多的人那里拿到钱,分给那些需要钱的人。”当然,这样拿钱对不对,拿多少为宜,并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而这也是哲学讨论、社会讨论多年并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从生活小故事发现真实的自己

  王川娅指出,《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不是“纯粹”的哲学书,尽管它涉及所有人生重大主题,比如生死、幸福、善恶、美丑、对错、自由、公正等,却没有任何难懂的哲学概念和哲学词汇。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哲学都融化在一个个的小故事里,融化于寻常生活中。“它告诉孩子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从而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王川娅说。

  为解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次,迪米特和埃洛迪到“无义务星球”旅行,当他们外出回到还未退房的旅店时,旅店经理告知他们,房间已经被其他人占用了。“我们已经住了两晚,您没有权利把房间给另外的人!”迪米特气愤地说。但旅店经理仍回绝了他们。原来,旅店经理把他们的房间给自己朋友住了。

  “刚才你应该和旅店经理坚持一下,我们让步得太容易了。”埃洛迪埋怨迪米特。但迪米特清楚,继续和身材魁梧、蛮不讲理的店家周旋,很可能被揍。

  走出旅店时,他们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转身一看,旅店老板被人击倒躺在地上,一个块头更大的`男人绕到柜台后面拿起钥匙。“这个人住我们隔壁”,埃洛迪小声说,“快,我们赶快离开这里吧”。

  通过这个小故事,碧姬·拉贝分析,“总会有这样的时候,一个强势的人遇到一个更强的人,自然而然地,一旦这一天到来,权利天平会发生改变:走到更强的那一边”。她由此告诉小读者,不承担义务的人,自己的权利也是不受保障的。

  这本书能带给孩子什么?“一颗强大广阔和欢乐的内心。”王川娅指出,这样的心能够面对一切烦恼和失意,能包容别人的差异,能具有视一切人为同等人的内在精神,能在平凡生活中发现、找到快乐。“这样的内心,是每一位父母期望留给孩子的。”

  = 在一定的意义上,孩子都是自发的哲学家。他们当然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但是,活跃在他们小脑瓜里的许多问题是真正哲学性质的。我相信,就平均水平而言,孩子们对哲学问题的兴趣要远远超过大多数成人。哲学原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之探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恰是发生这种探究的最佳机会。

  然而,在多数人身上,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曾经有过的那种自发的哲学兴趣似乎完全消失了,岁月把一个个小哲学家改造成了大俗人。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孩子周围的大人——包括家长和老师——要负相当的责任。据我所见,对于孩子提出的哲学问题,大人们普遍以三种方式处理:一是无动于衷,认为不值得理睬;二是粗暴地顶回去,教训孩子不要瞎想;三是自以为是,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打发孩子。在大人们心目中,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太玄虚,太无用,功课、考试、将来的好职业才是正经事。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哲学兴趣不但得不到鼓励,反而往往过早地遭到了扼杀。

  哲学到底有用还是无用,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看待所谓“用”。如果你只认为应试、谋职、赚钱是有用,那么,哲学的确没有什么用。可是,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那么,哲学恰恰是最有用的。

  所以,如果你真正爱孩子,关心他们的前途,就应该把你自己的眼光放得远一点。不要挫伤孩子自发的哲学兴趣,而要保护和鼓励,而最好的鼓励办法就是和他们一起思考和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都不可能有所谓标准答案,可贵的是发问和探究的过程本身,使我们对那些根本问题的思考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篇4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是爸爸妈妈在我十岁生日时送我的礼物。全套共五本,作者是法国的碧姬。拉贝。米歇尔。毕奇。这套书,还有一个特殊的头衔,它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部优秀图书之一。

  这套书写了人生的很多重大主题,比如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哲学都融化在一个个小故事里,融化在我们平日的普通生活中。

  这套启蒙书,也不算是一本“地道”的人生励志丛书。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道理,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什么是生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篇章里的一个例子。科学家米居给机器人两颗糖果,但是规定只能吃其中一个。机器人一动不动地看着这两颗糖果,就算一个世纪过后,它也不能做出决定。而这个,正是人类可以通过思考做到的事情。这就说明了,人类有做决定的能力。也说明了,自由,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做出决定,不需要任何理由,完全服从内心。另一个故事,讲的是,爱丽丝是一个爱吹小号的女孩,但是,她随时随地地拿出小号就吹,影响了邻居的午睡。菲利克斯在家里练滑轮,住在楼下的人么说话只有大声喊叫才能听见……爱丽丝有吹小号的自由,但是邻居也有午睡的自由;菲利克斯有练轮滑的自由,楼下的人也有说话自由。所以,每个人完全拥有自由式绝对不可能的。为了大家能够生活在一起,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一些约束和限制。最终,我懂得了,自由是我们创造幸福的一种方法,但是,行使这种自由的`前提,是必须尊重社会,遵纪守法,不影响他人生活。所以,既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这套书令我印象很深刻,对于人生的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2

  暑假,我读了一套书,名字叫《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对一些简单的哲学问题,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一知半解,但是在这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中,孩子们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答案。书中的道理写得既通俗易懂,举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又不让人感到内容无聊,而是非常引人入胜,吸引着让我们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书中的词汇通过形象的描写和举例,完全解脱了人们对它们的误解。比如:我们常常以为恐惧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但我从书中了解到,恐惧并不丢人,它甚至可以保护我们。书中的故事是这样的:康坦和朋友去滑雪,为了使滑雪更刺激,康坦的朋友请他一起去非滑雪道区去滑雪。可康坦因为害怕发生雪崩,拒绝了他的朋友。后来,雪崩真的发生了,卷走了所有没在滑雪区内的滑雪者,包括康坦的朋友。正是因为恐惧感,康坦躲过了雪崩。因为我们过马路时害怕汽车,所以才会注意安全;因为我们害怕野兽,所以才不会随便去森林……正是因为恐惧,我们才躲过了人生中的一半灾难。所以,恐惧并不丢人!

  读完这套书,原来自以为理解正确的一些词,我才知道大错特错了。通过这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使我懂得了一些从其他书中明白不了的道理,学到了一些从其他书中学不到的知识,也使我明白了一些简单的哲学道理,这真是一套令我受益匪浅的书啊!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3

  初读《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时,我与大多数人一样,都因书名而觉得这是一本幼稚的书,但浅尝几章,我便爱不释手了。这册书共有八本,每一本封面都是可爱天真的图画,书中还有幽默风趣的插画,更是勾起了让人坐下来饮口茶细细品尝的欲望。书中语言简单,但稍一细读,便发现其中或许大人都无法领悟的道理,反而以孩子纯洁的眼光才能发现,大概这也是警醒大人的。

  有一章,《自由与不自由》中,明确地提出了其实我们做任何事基本上都是我们的自由。如:此刻别人邀你观赏最近刚上映的一部电影,你却想到林子里踩着阳光享受花香,这完全是我们的自由,你可以选择陪朋友,也可以选择独享愉悦,但我们可能考虑得更多:这是这部电影的首映、朋友明天就要离开了等,为了别人而限制自己的自由则更显示出自己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当另一种自己不可及的力量阻碍了我们,那么便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本来意愿,这大概便是不自由,而恰恰我们当今社会这种情况有许多,例如父母强行要求孩子补课,不能怎么怎么样。但我们有时也会依赖不自由。如举棋不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掷硬币、让他人做决定。大概我们都渴望自由,反感被束缚,但又依赖不自由,但如果束缚我们,却又给了梦寐以求的东西、好处,还不是乖乖束手就擒?说到底,我们还是太贪心。

  我庆幸自己读到了这册书,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这之前,我对善恶、美丑、金钱、战争、自由等都是些浅见寡识,无意间的翻阅,使我发现一个真正的我。

  “多么希望成年人也来关注这丛书,因为无论您饱经沧桑还是初涉人生,您都会在阅读中品尝到思想的雨露和哲学的甘饴。然后,您将会心一笑,因为您对人生有了另一种眼光,另一种理解,另一种宽容。”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篇5

  这个暑假,我又阅读了许多书籍,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假期快结束前看的《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书中谈的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其中有一个章节谈的是“自由与不自由”,刚才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不以为然,心想:有谁会愿意不自由呢?可当我看完时,才发现我想得太过简单了。书中指出:“我们现在做的'某些决定可能减少我们将来所拥有的自由,有时还会毁灭我们的自由。”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启发读者的思维,芒谷尔先生吃蛋糕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很多。他选择每天吃30块蛋糕,他觉得能选择自己心爱的美食,这很自由,但是长此下去,他将长成一个大胖子还有可能串多种严重疾病。看到这,我想:芒谷尔先生他这样做,确实是他的自由,可当他变成一个疾病多多的大胖子时,他就会失去许多的自由,比如:无法旅行,无法享用美食……

  同时,我想也到了作为学生的我们,如果现在贪图玩乐、追逐自由,不用功读书,确实一时会觉得很自由,但长大以后就无法凭学识和本领找到一份好工作,无法让自己生活得很好,想为孩子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想带孩子吃一顿丰盛的自助餐、想一家人去海外旅游,这些可能都将是比较困难的,那个时候还有自由的感觉吗?相反,如果现在静下心来学习,严格控制娱乐时间,或许会觉得有些不自由,因为毕竟贪玩是每个人的天性,但长大以后就有能力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有质量,那才是更好的自由。这时,我又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现在我对它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谈到了很多观点,如:公平与不公平、对与错、生与死……每个观点都让我联想到了很多,而且我还边看边和爸爸妈妈讨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哲学,虽然我才只看了其中的两本,但是我想我应该已经喜欢上哲学了。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中的《生与死》。它让我知道了许多道理,但令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害怕心爱的人死去》这一章。

  看到这个题目,我便想起一件事来。去年六月一日,一个欢庆的节日,我的.外公却因为癌症永远离开了我们。那天,我刚上完舞蹈课回到家,突然妈妈打电话来,让我和爸爸马上回乡下一趟。当我们坐车来到外公家门口时,就听见一阵哭声从里面传来,舅舅和其他几个叔叔表情沉重地站在门外,一言不发。我有种不好的预感,便急忙跑了进去。只见在一个房间里,外婆、妈妈还有几个阿婆,正围坐在床边失声痛哭。再看床上,用红色被单盖着一个人,是外公!他僵硬地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外婆正拉着他的手,眼泪哗啦啦地往下流,一旁的妈妈也泣不成声。我从来没见过大家这么伤心,一时间呆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直到六岁的小表弟跑过来叫了我一声,我才反应过来。

  在外公的葬礼上,我觉得心里有些空落落的,像丢了什么珍贵的东西似的。突然,我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总有一天,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会离开我,这个想法让我害怕起来,不由得抓紧了妈妈。

  是啊,既然总有一天会离开,那么是不是更应该珍惜现在呢?正如书上所说,“死亡让我们努力”,我的目光定格在了23页的一张插图上:一具骷髅站在一面墙壁前,身上穿着一件黑斗篷,手中拿着一把大镰刀,显得阴森可怕。在墙上有一扇门,门里有一个人,正略带歉意地对它说:“啊!死亡,对不起……请下一次再来吧,我还有很多事要完成呢!”死亡会等他吗?不会。

  当死亡来临时,有些人坦然面对,有些人惊慌失措,还有些人充满遗憾,很显然,最重要的是面对生活,面对在死亡之前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篇7

  20xx年秋天,一个阳光充沛的日子,我站在一家大型书店的少儿图书书架前,眼光突然被一个书名吸引:《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翻开一看,这套仅仅为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写的'丛书,却谈论了几乎所有重大的人生主题。

  现在,我有幸成为丛书的读者之一。

  丛书的作者之一,米歇尔·毕奇是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的哲学讲师。作为研究康德的法国国家哲学博士,听过他的课,大家都有如沐春风般的满足。

  但是这套书的出现,还必须有另一个人,那就是碧姬·拉贝,她有一个八岁的女儿,作为母亲,她发现孩子常常向她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人生最基本的,也是最富哲学性的问题。

  她开始与米歇尔·毕奇合作撰写这套丛书。

  最后,希望大家都来关注这套丛书,因为无论你饱经沧桑还是初涉人生,你会在阅读中品尝到思想的雨露和哲学的甘饴。接着,你将会心一笑,因为你对人生有了另一种眼光,另一种理解,另一种宽容。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篇8

  曾经,我对死亡非常害怕:害怕疾病,因为疾病可能会导致死亡;害怕小区门口有时经过的送葬队伍吹的哀乐,因为这就意味着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死亡之神带走;害怕黑暗,因为死亡会带来永远的黑暗……对于这种害怕,我无计可施。但是,自从看了《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的开篇《生与死》后,我尽管还很害怕,却懂得了如何笑对死亡——珍爱生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首先,生命在于运动,我们要积极锻炼,强健我们的'体魄,均衡饮食,全面营养,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用长寿来放缓走向死亡的脚步。

  其次,我们要让生命焕发出光彩,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应该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如果你是一个学生,就应该一丝不苟地学习,争取做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如果你是一个教师,就应该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使自己桃李满天下;如果你是一个农民,就应该辛勤地劳作,让每一个秋天成为丰收的季节……我们要让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所收获。

  就像大自然,不一定都是晴天,也会有风霜雨雪严相逼,有时,你辛辛苦苦地耕耘,也会让你颗粒无收。我们的人生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一些崎岖与坎坷。可有一些人,一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轻生。我想,这不就是向死亡投降与妥协了吗?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面对磨难,却毫不退缩,成了我们学习的典范。贝多芬正当创作的鼎盛时期,却突然双耳失聪。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该是多大的打击啊!可他毫不气馁,挑战命运,又创作出了《命运交响曲》等不朽的乐曲。海伦·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不屈不挠地奋斗,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从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学府毕业,成为一名大作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至今还激励着无数人。司马迁因为为李陵求情,被汉武帝施以宫刑,打进监狱。在当时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啊!但他发愤图强,写出了辉煌巨著《史记》。鲁滨逊流落荒岛28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语,却硬是用他的双手为自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最后终于回到了故乡。他们无一不是凭借着顽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遇到的困难,与他们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又有什么理由不迎难而上呢?

  正因为有一天生命将会停止,才激励我们更努力争取成功,更好地驾驭人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笑对死亡,让我们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吧!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父亲写给孩子的话11-02

写给孩子的六一寄语11-08

妈妈写给孩子的六一寄语06-01

写给星星的孩子温暖的话语10-14

跨年写给孩子简短文案12-15

哲学的句子03-08

哲学语录经典11-14

哲学开题报告11-02

有哲学的句子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