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培根随笔》有感最新

时间:2021-06-18 11:08: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培根随笔》有感最新

  《培根随笔》是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随笔作品,它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读《培根随笔》有感最新

  读《培根随笔》有感 第一篇

  利用闲暇时间,翻阅了弗朗西斯·培根著的《培根随笔》,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讲述了培根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多方面。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优美,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摆事实、讲清道理,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刚刚读到这本书的简介时,深觉哲学的深奥,内容难以理解,但是越往后读,才发现所有都不是问题了。本书袒露了作者的灵魂和所思所想,原来我们和几百年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可以这样亲近,实在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谈到哲学问题多都深奥难懂,难免枯燥乏味,但是《培根随笔》这本书全文文笔言简意赅、睿智夺目,没有艰涩的哲学名词,也不故弄玄虚。用极其平易流畅的语言,每句话都有一定的针对性,精辟而富有哲理。

  全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智慧名言,例如“面对幸运多需要的美德是自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这些句子于我们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文章内容还注意使用穿插、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如“天生才敢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嫁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这些富有诗意的语言具有感染鼓舞人的神奇力量。

  读完《培根随笔》,原来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跨越语言和风俗文化的障碍,那里的风俗人情跟我们大同小异。对这个几百年前的人也产生了亲近感,并非觉得他古板迟钝,倒是觉得他博学、机智,而很有幽默感。

  以上是我读了《培根随笔》后的感受。这本书的好处实在是多,诸如此类的.书可多读,既拓宽眼界也增长知识。

  读《培根随笔》有感 第二篇

  睿智的人往往有着和常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培根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培根随笔》讲述他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句句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算得上是他留给后人的“人生必备宝典”。

  所谓“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在此略谈下我对其中几篇随笔的感想。

  论嫉妒,人类最无法自拔又最纠缠不休的感情。

  嫉妒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因为人是欲望所支配的动物啊,在欲望的驱使下,我们都嫉妒着他人。彼此越了解,妒意越容易产生。文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指出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身边人的种种升迁,因为他人的成功是对自己失败的讽刺,不过,这是否就是从另一个方面揭示出“嫉妒”也是催促人前进的动力呢?这便是为什么人人都有嫉妒却有成功和失败之分的原因了。

  我想,是否善用嫉妒,是人之高下的区别。难以抑制自己的嫉妒的人,就如培根所说的恶魔。在社会中难以自立,即便有才能还是失败。像《三国演义》中的周瑜,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感叹英年早逝。

  然而,那些善用嫉妒的人,极力抑制着不断膨胀的嫉妒,转化为动力,不是很好吗?或者如《培根随笔》中所言,我们应该常怀一颗同情心,认为别人的成功来之不易而去怜悯他们,这往往也能治愈嫉妒。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但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呢?

  论厄运,超乎人类意识中的平常概念的遭遇。

  在这篇随笔中,培根指出了“厄运是福”的观点,通篇都采取了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加以论证。他认为“幸运就是《旧约》所言的神的恩典,厄运则是《新约》所言的福分”,并且用了不少比喻,告诉人们,在面临厄运时不能选择逃避,要克服厄运,这样才能真正地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使人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就像《名人传》中三位伟人,都是经历厄运后取得了辉煌。

  因此,厄运也可以转化为幸运。或许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们,试着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矗立在眼前的高楼大厦也可以成为移山大门。

  一本好书并非让你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而是引导令你去思考书中所论之事,畅泳于精神的海洋,然后忽有所获,或是一种明悟。不得不肯定,《培根随笔》是一本能改变人生的好书!

  读《培根随笔》有感 第三篇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家、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和阅历,也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曾说过的话“知识就是力量”曾经激励了很多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这本书是培根的处女作,也凝结了他一生的心血,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包罗万象。作者旁征博引、用典广泛,有时虽语言通俗易懂,却思想睿智,常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今天再读之,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认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不一样的培根。

  培根在《论真理》一文中说:“谎言总能增添世俗的乐趣,它之所以能打动别人,因为人们天生就对谎言有着无法拒绝的堕落的爱。” 仔细想来,撒谎者不惧怕神灵的勇士,但却偏偏在谎言与欺诈被揭穿之后,无颜面对世人。正直和坦诚是人性中的光辉,而虚伪和行骗正如金币里面掺了合金,降低了原有的价值。

  在《论逆境》中,培根说:“顺境需要人的节制,逆境则需要人的坚韧,而后者更难能可贵。” 他举例说,精美的刺绣都是在暗郁的背景上安排一些明丽的图案,这比在明朗的底子上绣上暗淡的花朵要悦目得多。

  美德就好比名贵的香料,愈是燃烧,愈是碾压,香味愈是浓厚。所以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脆弱的人性和不可战胜的神性,才算得上真正的伟人。

  培根在《论掩饰》中认为,掩饰分为三策,上策为沉默,中策是韬晦,下策是作伪。沉默可以保守秘密,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含蓄的举止和态度更能显示人的尊严,既是处事之道,也是修身之法。

  韬晦好比是放烟雾弹,掩盖最重要的真相,从而延缓事情发展的过程,获得更多的利益,得到更广泛的朋友和帮助,但是必须具备一定的韬晦之术。我国古代的老庄哲学,王阳明的心学,以及诸如《菜根谭》、《增广贤文》等著作都是教人学习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虽不乏韬晦之术,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却也害人不浅。

  作伪就是说谎,以假乱真,万不得已不可以实行,哪怕是美丽的谎言。因为掩饰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也会令人心生疑窦,迷惘困惑,技术或心理不成熟时,会让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也失去了别人对你的信任。

  所以有人说,商场如战场,但二者确实不同,战场上不需要像宋襄公那样的仁义之师,只需要善于变化、讲求奇正的孙武、韩信和孔明之流,而商机虽也是瞬息万变,商人却要讲求诚信,不然骗过一次,两次,不会有第三次。所以,最完美的结合是有坦荡的名声,隐秘习惯,恰当的掩饰,情非所愿时还能有作伪的能力。

  人有七情六欲,而爱情和嫉妒最为蛊惑人心,容易激发人强烈的欲望,制造虚妄的意象,蒙蔽人们的双眼,《圣经》中把嫉妒称为凶眼。那么哪些人最容易嫉妒人或被人嫉妒?培根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说:“无德之人常会嫉妒有德之人,贵族元老对后起之秀常怀嫉妒之心,残疾人、老人和私生子容易嫉妒,在近亲、同事和一起长大的同学、伙伴中,如果有人先飞黄腾达,必然会遭人嫉妒。”

  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争强好胜、事事要出人头地的人,如果又是爱慕虚荣之辈,他们的嫉妒心就最重。比如袁绍的手下人才济济,既有猛将忠臣,也有名士贤流,但是一来袁绍好大喜功,不会礼贤下士,更不能善于用人。二者手下的谋士勾心斗角,互相栽赃陷害,所以材不能尽其用,人不能畅所欲言,只要有人立功扬名,就会群起而攻之,嫉妒心就像瘟疫似的立刻蔓延,所以袁绍才失人心,终有官渡之败。

  培根的《论谈吐》一文,阐述了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以及如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说话技巧。他说:“一个真正谈吐非凡的人,是善于引导话题,他就像一个领舞者,既能转移话题,又能使内容有所节制。”

  谈话中善于提问,必定有所获益,有时还无意中给了对方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比直接恭维要好。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艺术,即使要发言,也要择言谨慎,伤及他人的话尽量少说。

  交谈就像一片广阔的田野,每个人都可以左右逢源,而不是一条单行道。交谈时用得体的语言,比措辞优美和条理清晰更为重要,如同自然界中,不善于奔跑的动物往往转弯时很敏捷,如猎犬和野兔。

  最后我们再看看培根是如何谈论学习的,在《论学习》一文中,他告诫大家:在学习上花太多时间是延误,把学问过多用于装饰是矫情,而凡事按照书上的教条来判断是迂腐。狡诈者鄙视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有精明者会运用学问。

  现代人爱读书的是少之又少,但是读书并不是为了要和人辩驳,也不是为了信仰和盲从,更不是为了猎取谈资,而是为权衡轻重、审查事理。所以幽居养静时,读书可以获得享受;高谈阔论时,学问可以作为装饰;行事处世时,知识可以增长才干。

【读《培根随笔》有感最新】相关文章:

读培根随笔有感11-04

读《培根随笔》有感12-24

读《培根随笔》有感15篇09-30

读《培根随笔》有感(15篇)09-30

读《培根随笔》有感精选15篇09-30

读培根随笔有感15篇11-21

读培根随笔有感(15篇)11-21

读《培根随笔》有感1000字01-20

读《培根随笔》有感(通用15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