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时间:2022-09-25 03:06: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范文1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化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冬日的午后,阳光倾洒,读一本文化苦旅,体味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回味、放松与年轻。更多的却觉出了一场属于生命的.壮阔与恢宏。

  一场漂泊的旅程,一次次情不自禁的停驻,眼前总是那一段段厚重的历史。余秋雨的笔下描绘了太多的文化古迹,沉淀了太多的历史韵味。莫高窟大门外破落的道士塔群,那是历史对于王圆篆罪恶的证明。那个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中国平民将文物一次次卖给了外国博物馆。晚霞在西天凄艳低垂,民族的瑰宝被无知与贪婪挪开。卑微的人民不知悲哀,但古老的民族之魂却在泣血。余秋雨说:“真不明白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是啊,纵观历史长河,多少国家与民族的财富葬送在了无知小民之手?有时候 ,丢失所谓的瑰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人格的失落。那时候的中国,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太寂寞。

  “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柳宗元跨越千年飘然孑立,当年的那个柳宗元已然遥远,如今只剩一座柳侯祠供人回望历史。余秋雨先生一人在清晨的祠堂漫步,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好不空荡,好不寂寥。

  一场文化苦旅,余秋雨一路走去,行行止止,地方实在不少。正如先生所说:李白的轻舟,陆游的毛驴都雇不到了。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氛围,也许,这就是属于中国的气息与灵魂。文化的影响太大,说是一场文化苦旅,又何不是一个个历史人物乃至于当今每个人的生命更迭。那条长河里,是每个人最苦痛的挣扎以及挣扎之后所留下的寸寸馨香,遂都成为了一场苦涩艰辛的旅程。

  不管生命如何更迭,不管时间怎么流逝,我们所见的不应该永远都是失去后的悔痛,王圆篆的悲剧会上演是因为人的无知,正因为我们发现了这个无知,更应该以史为鉴,学会懂得,懂得文化的韵味与重要性。

  余秋雨的那场文化苦旅,好一个苦字,看见那些历史所遗留的珍宝,他的苦大概就是看尽千山万水,品尽世间苍凉的苦吧。

  千言万语也道不尽这场生命之旅的珍贵了,只盼各自明了。就此搁笔,天气晴朗。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范文2

  新文化每一分钟都在产生,旧的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失。《文化苦旅》里主要记述的就是各个地方的文化和文化里面的故事。我第一遍看的时候粗略的翻了一下,余秋雨先生主要把书分成了两大部分,记叙的自己游览观光过的地方和回忆以前的故事两部分。这两部分井井有条的交错在一起,让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文化的气息。

  看第一遍的时候没有怎么看懂这本书跟“苦旅”这两个字跟这本书有什么关系。后来看第二遍的时候才看明白。这本书叙述了点点文化的消失。在第一篇《莫高窟》中,我完全感受到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在20世纪初,以为姓王的道士被派去管理莫高窟,。而在他无知的手上,那里的文物竟然离开了祖国,流落到了外国!莫高窟的石壁被一片白色代替,莫高窟的雕塑被无情的打碎。我们替莫高窟那些沉默的神灵而叹息,为那些古老的,记载着历史与神话的一卷卷画卷而惋惜。这本书叙述了一种文化的盛衰,比如《阳关雪》中的黄河文化。我们在作者笔下看见了黄河文化的`兴与衰。在新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祈祷,悠久的黄河文化千万不能随着黄河的波涛而滚滚远去,面对逐渐消逝的黄河文化,我们似乎想用手抓住它,不让它流逝。但这也许一点用也没有,古老而悠久的黄河文化正像烟雾一样慢慢散去,消逝。我发现文化一直都在消逝,也许是人们喜新厌旧了?还是我们挑剔那古老的,似乎有些陈旧的文化?无论怎么样,我们不能用外来文化完全代替中国文化。就像有拉丁舞也有孔雀舞一样,各种美丽的舞蹈交融才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图画。

  但是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后面的回忆部分。《信客》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我们跟着作者的回忆看见了一个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信客,信客在那时交通业不,发达的时候是乡村与城市唯一的联系方式,也是最敏感的神经。他传递了无数快乐与悲伤。《上海人》也写出了以前旧社会的世风,我们感受到了当时“上海人”与“外地人”的区别,还记得那句话“真正的上海人都瞧不起‘乡下人’,而真正的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又都是从上海郊区的乡下来的。“一句话让我们似乎也明白了那时的上海,似乎也认识了那时的上海人。

  我们随着作者也踏上了文化的苦旅,我们看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文化。余秋雨先生踏遍了中华名族的土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酸甜苦辣,也把这些气息传给了读者。作者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构成了这本书----《文化苦旅》。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范文3

  《文化苦旅》这本书,我已珍藏多年。封面由黑色与土色结合,古色古香,以手触摸,质感敦厚。记得是在一次出差途中买的,也许是为了打发途中单调的光阴,也许是为了暗合单身孤旅的漂泊感吧。不想,一篇篇读下去,却被那历史文化的幽深和凝重深深击中,不由得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在一段段久远的历史中不能自拔。此后,工作之余、繁忙间隙,总会捧起这本书。有时是清风徐徐的清晨、阳光融融的午后,或是冷雨敲窗的夜晚,捧杯淡茶,蜗居斗室,心灵随余秋雨的文化之旅,一路走去,且行且止,且叹且吟。

  究其喜欢这本书的真正原因,或许与我的'性格和志趣有关:不喜欢那种喧闹浮躁、扬旗排队的旅行队伍。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心灵苦旅,也正是我想经历的真正意义的旅行:因为他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也可以说,是他心底的山水而不完全是自然山水的一种“人文山水”。 无论是走名山大川,还是过古典小镇;无论是旅途中的一朵花,还是一次诗意的夜雨,他总是以与他人不同的视角,来透视、来剖析、来阐述、来关注,充满人文的情结和悲悯的情怀。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就我而言,他是一位有良知的学者,心怀天下,既对中国历史文化尊重着、崇敬着、传承着,又对中国历史文化呵护着、痛惜着、追寻着。

  余秋雨善于叙事,书中一篇篇随笔,好像在随意和你唠嗑、拉家常,但读来清雅而沉稳,亲切而中肯,厚重浓郁,浑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做派,更无晦涩难懂之立异,仿如一位与你敞开心扉交谈的老朋友,于无声处、不动神色中丝丝入怀。你会不觉融入到他铺陈的意境里,沉浸在大家风范散发的独有魅力中,心甘情愿地陪他一路跋涉、一同穿越历史风云。

  《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本让你欢喜让你忧的书。在心绪纷扰、欲望难平之时,走进这段旅途,去感受历史的虚无和沧桑,心会豁达澄明;在遭遇挫折、经受打击之时,走进这段旅途,去体味世间人情冷暖,洞悉世态万千,心会坚似磐石。不论以怎样的心情走进这段旅程,你我总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收获,并在苦涩中品味、在焦灼中平静、在冥思中放松、在苍老中年轻……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相关文章: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心得04-18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感04-18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05-29

余秋雨语录短句11-19

读文化苦旅阅读心得04-04

余秋雨语录50句08-26

余秋雨语录30句09-18

读文化苦旅有感08-17

读《文化苦旅》有感06-16

读文化苦旅有感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