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鲍勃·迪伦著作《像一块滚石》读后感

时间:2021-02-12 16:45: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鲍勃·迪伦著作《像一块滚石》读后感

  《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的不仅是作者发明创造和灵感进发的辉煌时刻,还有那些意气消沉的时刻,曾经想退却,不想努力乃至失败,但它们如何仍有可取之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产假请假条,欢迎阅读。

鲍勃·迪伦著作《像一块滚石》读后感

  【鲍勃·迪伦著作《像一块滚石》读后感一】

  我们学校图书馆的传记区一向人迹罕至。一天中午,顾不上吃饭,为了找《梵高传》,我开始在书籍摆放秩序很糟糕的传记区苦苦寻觅。传记区的人迹罕至是包括两方面的,即读者和管理员。索书号基本派不上用场。这里的书大多有一种上了年纪的人的随性。你看,墨索里尼和达利亲热的靠在一起,包围他们则是另一个完整系列的《美丽与哀愁》,全是著名的女子。科学巨匠们和政治领袖们不分彼此,完全不顾索书号的千里迢迢。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很认真的搜索每一个角落,终于发现了我想要的那个索书号,可是这书是《梵高画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基本绝望了。我放弃了《梵高传》,开始随手翻阅其他传记,顺便尽绵薄之力进行归位。我被一本讲述Beatles的小册子迷住了,里面有许多罕见又珍贵的照片和资料。当我看完的时候,下午的上课时间就快到了。我只好迅速撤离。就在转身的时候,我的眼前一亮,一本巨崭新的《像一块滚石》赫然出现了。我怀着朝圣的心情把它捧回了家。

  以往看自传,向来是有一点八卦成分的。这次,一开始,也不能免俗。我自认为看书向来不慢(BreakingDawn只用了一个晚上),基本是一页页匀速扫过去,但是看到描写Baez的地方就会放慢速度,略显亢奋。可是,里面关于Baez的描写实在是不多,觉得很不满足。这种不满足一直萦绕在我心上,直到最近反复看了No Direction Home,才稍微平息一点。

  对于一些有感觉的书,在看完一遍后,我会随意翻开一页,向前或向后反复看。《像一块滚石》也在此列。再看时,我开始能够体会到一点Dylan游刃有余的意识流手法了。也许他本人写书时并没刻意用什么意识流,但是读起来确实有普鲁斯特文字的那种感觉。随着Dylan时近时远的思绪,我的视角从他被Lou Levy发现的那个冬天,一路延展到事故后在老式花园里散步的某个中午;从北明尼苏达到明尼阿波利斯到纽约;从Cafe Wha?到Gaslight;从Baez,到Sussi,到Sara;从朋友家的长沙发到曾经是Henry Ford所属的房子......

  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反对我说Dylan是个博学的人。他读过好多好多书。对这些书又有自己独特的品位和敏锐的见解。他的`很多句式都有《尤利西斯》的影子。他提到了读过《尤利西斯》的事,但是不清楚这本书对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一如其他那些书籍。戏剧、绘画,更不用提音乐,Dylan绝非昙花一现的徒有虚名。

  看了一段时间后,我彻底脱离了八卦的不纯动机。Dylan的文字有着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和存在感。他能回忆起闪电般划过脑海的意识片段,再用吸引人的表述娓娓道来,竟没有伍尔夫的意识流中的潮湿拖沓,只有一种仿佛深入到精神领域的共鸣。也许这是他创造的另一个自己,但是又有谁会在乎呢。Dylan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在记录自己的同时,实现和读者精神和思维的相通更加令人欣喜。

  我看到这本书大概是个偶然,但是,这样振奋的书由Dylan写出,应该是个必然。

  【鲍勃·迪伦著作《像一块滚石》读后感二】

  其实不喜欢看传记。被人描述总会缺少内在的灵魂,而自己述说则会少了客观的审视。不过,这本鲍勃迪伦的书太美妙了,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执印象。

  一位声誉极广的歌手,一位忠于内心的词作者,一位思想深刻的艺人。。种种名头堆起来,不管怎么说,他已经足够具备了写自传的功力。那么,平静下呼吸,来接受这位民谣歌手的絮语吧!

  本书分5部分,第一部分写刚到纽约的困窘,第二部分写演唱事业的起步,第三部分写名声带来的困扰,第四部分则写灵感的缺失及事业的停滞,最后是陈述了整个艺术生涯。总体很清楚,但阅读下去你会惊讶不已。卷进去,难于脱身,不愿脱身。

 

【鲍勃·迪伦著作《像一块滚石》读后感】相关文章:

2016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回忆录像一块滚石10-19

滚石乐队理查兹自传《滚吧,生活》02-14

鲍姓女孩取名12-03

浙江民俗余杭滚灯01-04

韩式凉拌鲍贝做法04-05

姓鲍的男孩如何起名12-14

姓鲍的女孩名字大全04-03

论文著作转让合同04-26

简单著作权转让合同02-28

邓文迪传记《邓文迪:女人明白要趁早》简介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