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杨绛传》有感

时间:2024-03-24 07:29: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杨绛传》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杨绛传》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杨绛传》有感 篇1

  《且以优雅过一生》是我种草最久的一本书,在看《我们仨》之前,我的电台就分享过杨绛先生的文章,那时候渴慕钱杨一般的爱情,所以就生发出想要了解杨绛先生的心思,恰巧听说了这本,就一直惦记着,可见期望之高。

  但我失望了,不管是封面设计,还是开头的“明媚”“寂静欢喜”“温婉如初”等词语,都让我有种“是不是买错书了”的错觉,这不是鸡汤文标配词语吗?

  其实词语本不应背锅,但在这个“任何词语都在被大众舆论毁灭的时代”,这些词语就是被沾染了无病呻吟的QQ空间画风,不能怪我对它们抱有偏见。

  看完这本书,我大概知道了大众对它毁誉参半的原因。

  杨绛先生被钱钟书称作“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可见评价之高,我不知道杨绛先生是否真的完美无缺,但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她就是十全十美、无懈可击的完美女人。

  这本书就像是粉丝带着滤镜描写的偶像的一生,仿佛世间所有美好之词都形容不来杨绛的好。作者的文笔,矫情有余优雅不足。

  这本书,只能让我了解一半的杨绛(好的那一半),甚至这用溢美之词堆砌起来的一半杨绛,常给我“在看虚构文学”的不真实感。

  不可否认,作者桑妮肯定是看了很多杨绛的作品,她在阅读方面下过工夫,书中引用了非常多杨绛的作品,我只看过《我们仨》,这一点我佩服作者,感谢作者为我种草了一堆杨绛作品。

  作者基于自己的阅读,按照杨绛一生的顺序,用自己的'话将杨绛作品串了起来,形成了这本书,所以如果你是杨绛迷,看过杨绛所有作品,就没必要看这本书了,浪费时间。

  但因为我只看过《我们仨》,所以看这本书还是比较有收获的,杨绛一生中发生过的一些事,她的家庭成员发生过的一些事,仔细想想还是挺有意思的。

  也因为我只看过《我们仨》,才发现了吐槽点。作者引用杨绛作品的部分不算,正文里也正大光明地使用杨绛写的文字,还不加引号,只将第一人称“我”改成了“杨绛”,我只看过一部杨绛作品,就发现很多类似段落,看过全部作品的人看这部书,大概会看笑吧。

  我想起最近的翟天临事件,翟天临论文查重率36%左右,这本书要是查重,相似度得在50%以上吧。

  我很真实地喜欢杨绛,在我心中,杨绛先生是才情兼备的奇女子,而这本书写出的是“有偶像光环的才情兼备的奇女子”。

  我比较喜欢书的后半部分,杨绛先生在1966—1976年间遭受迫害,家人相继离世,看得我心疼又无力。大概是因为快乐与幸福很难引起共鸣,但痛苦却可以传播很久远。

  作者鸡汤式书写风格有个优点——好读,不需要啥理解力,看过就能懂,阅读速度也快,买来就当是思维脉络图,梳理杨绛这一生吧。

  读《杨绛传》有感 篇2

  一位世纪老人,百年风风雨雨,书香门第才子与名门望族佳人的珠联璧合。教育上,杨绛先生生活于包容宏大,书香缭绕的名门之家,父亲为当时法律厅厅长,带给她熏染的正是书籍,知识,见识,气节,这也决定了她的起点高于常人很多,拿现在的话就是家庭环境很好,加之勤奋聪慧,老师对你的印象自然就好,受重视,受提携的机会就多,能为学校带来荣誉,更多的机会就在你面前,更广阔的天地任你施展,双赢。

  杨绛一生精进勤勉,爱书,嗜书,说她是“书癖”,钱钟书就是“书痴”。那个年代能够留学英法德,翻译巨著,还会俄语,西班牙语,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振华分校校长,一生从未停歇编撰文学著作,重点会多个国家语言,翻译,翻译,翻译家呐!哦,也真是没谁了!文学界的巅峰了。

  再有那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另一半,一辈子怎么能没红过脸呢?如果放到现代,放在今天,她们的爱情还是这个样子吗?采访杨绛,让她对现代人的感情婚姻给点建议,她说,我是老人,只能说点老话儿,首先有感情,其次有共同爱好,相互欣赏,共同走在一个世界。是啊,对于一生专攻学问,淡泊名利,粗茶淡饭就好,粗布麻衣也好,只要让我读书就好,这样的双方常人看来有什么乐趣呢,有哪些新鲜呢?但我们做不到也理解不了的那一种世外桃源是他们精神上的交流共鸣,满足享受快乐!其他都不重要。其实这也是人的生活方式了,他们是大家,把学习学问当成了他们最大的爱好,一个爱好到痴迷的人怎么能不精尖呢?在今天那些辞掉工作,举家环游世界的人其实也是可以过一生的。

  一个人的坚韧刚毅,百折不挠,带来的力量不容小觑。她用她瘦小的'肩膀支撑了一个家,支撑了送走丈夫,女儿的离开,没有一个亲人独自面对世界的后20年,这也只有精神富足,哀而不怨,悲而不伤的强者才有勇气面对的啊!

  杨绛先生的一生,用现代话说,“我来过”。

  读《杨绛传》有感 篇3

  这本944页的书花了3小时34分钟看完,不得不说作者还是翻看查阅了不少有关杨绛先生的第一手资料的。这本书与其说是杨绛传不如说是杨绛和钱钟书俩人的合传,因为他俩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少了谁都不会有对方的最后成就。

  而杨绛先生作为一个女性,她扮演的所有角色都是完美的。

  首先,她出生在民国时期无锡一个新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个留过洋的开明的知识分子,对孩子男女一视同仁,由于杨绛小时候乖巧懂事又不喜欢出去玩,只是喜欢在家陪伴父母看书,所以受到母亲温柔娴静性格的影响,以及与爱读书的父亲一起读书,收到慈父的关爱更多一些,杨绛生于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她完美的.一生都是有重要影响的。

  作为妻子,钱钟书曾经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个称赞是最高的了吧?钱杨的爱情也是从清华园的一见钟情,便相濡以沫一辈子,他们自由恋爱与清华园,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也是令人羡慕,真挚的爱情受到两家人一致的祝福的婚姻,堪称是珠联璧合。

  作为媳妇,她公公未见过面,只是看到她写给儿子的信就已经,自己帮儿子回信了,这在当时钱家那个旧式知识分子家庭,可以想见,钱父该是多么肯定这个儿媳妇啊!还有婆婆,问她和谁(哪一个儿媳)住,她直接说季康(杨绛),这也是杨绛很得意的一件事。

  就是作为女友,当年清华研究生还未毕业,竟然为了追随钱钟书出国留学,主动放弃学业,放在现在都是不可想像的,现在大学毕业时,就是分手日,即使不分手,异地恋也是不会久长。

  作为母亲,杨绛曾说过,钱瑗是她最好的作品,而钱瑗的最后成就,也证实了这一点。

  作为社会角色,她曾说不与谁挣,与谁争我都不屑,可见她是睿智宽容坚韧强大的,她的从容优雅无人能比。我曾经读她的《干校六记》,女婿的非正常死亡,给她带来的打击,从文中你不见,但是你却能感觉到那是怎样的一种内心深处的强大。

  作为作家,她的文一如她的人,平和温婉朴实风趣而不失幽默。很多人只知道钱钟书是幽默大家,一生都像一个纯真的孩子,风趣幽默,其实杨绛先生的文有更多的不动声色的黑色幽默在字里行间。

  有句话叫你有多强大就有多温柔,这句话是为杨绛量身定做的,外表温柔的杨绛,九十多岁,为了钱钟书先生的信件被拍卖一事竟然和人打官司,这里有对钱钟书先生的爱、有为后人立榜样,“属于个人隐私的,请给予尊重,不要什么都拿出去赚钱”,她虽然最后完胜,但她并不是为了钱,她捐给清华72万,还有她和钱钟书所有的书稿版权。不能不说钱杨才是真正的贵族,活的精彩活的明白的人(这个人字要大写)

  他俩是后来者的风标!

  读《杨绛传》有感 篇4

  读《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罗银胜著 )算是机缘巧合。一两周前逛超市,在图书角买的,回家拆了包装,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被撞那晚,家人接我时,顺手带上这书。闲处无客来,独坐自慵损。养伤的这两天,内心日渐焦躁,为了打发时间,开始翻阅这书,也借由这书走进了先生的世界,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先生一生淡泊。她说‘她是一滴清水’,殊不知这滴水却折射了太阳的光辉,照亮了读者们的心房,包括伪读者的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难得先生,却一生保持着一份清明与淡泊,甚至有一点特立独行。不了解先生的人,自然会觉得她是高傲了,先生自己也有自知,用她劝慰自己的话讲便是“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谐世故,但是最谐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剩下的,留予外人道也。

  先生说,“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要学会含忍。”能忍,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度量,也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人生的技巧。难得先生,一生将忍的艺术升华到极致,升华到自觉将自己处理为某种“零”。如此淡然,宽容,着实让人敬重。

  曾经我的日记里写过这样一段话:生活教会我谦卑,教会我礼让,独不曾教会我强势,所以很受伤,常常。尽管看不惯我柔弱的人一直希望也三番两次地教育我,偶尔要学会霸气,至少气势上不能差人家太多。但没办法,性格造就的东西,真的好难去改变。尝试着去强势,但现实面前,软弱还是会占据了上风。所以,还是顺其自然,单纯地虔诚地祈祷:我待人好,人亦以好待我吧。反之,也只能自认栽,道一句:‘那人真没素质,不跟它计较好了’,作为翻篇。

  “木子心清淡若水,守得云开现彩霞。”虽然不知爸妈给我起那名字的缘由,但这是年纪渐长的我对自己名字的浅解,这也是我日常勉励自己的话。“不怒不嗔,不争不辩,随遇而安。”

  读《杨绛传》有感 篇5

  八一班张志昊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妻子,是钱瑷女士的母亲,这本书是写他们家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一家人在一条古栈道是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解读。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读《杨绛传》有感 篇6

  《忆钟书》:

  与君结发为夫妻,坎坷劳生相提携。

  何意忽忽暂相聚,岂已缘尽永别离。

  为问何时再相见,有谁能识此天机。

  家中独我一人矣,形影相吊心悲凄。

  在20xx年,中秋过后,又值钱钟书诞辰100周年之际,杨绛把对爱人的思念与爱,写进了诗里。

  这 让我想起来每年的情人节或是现在有些年轻人另类的,奇葩的求婚,结婚方式。在各种传播工具各种不需要理由的晒出自己的爱!是真爱,挚爱,博爱?对此网上又有提出真爱需要晒吗?真爱是什么?每个人是否在遇到真爱时,是否好好经营了你的真爱,珍惜着自己的真爱?

  在我喜欢的人物传记里有一本是《杨绛传》,书里侧面的描写了她与钱钟书生活趣事及历经种种依然相伴一生。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开始恋爱,第二年便订婚了。在钱钟书中年追忆他们第一面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小诗:

  颉眼容光忆初见,

  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腼洗儿时面,

  曾取红花和雪无。

  记得初见杨绛时面色白洁红润,脸如春花,清雅脱俗,犹如蔷薇新瓣浸醍醐,有带有丝丝腼腆。多么的诗情画意的回忆啊!婚后的两人趣事琐事也是不断,我想他们应该是把琐事变成趣事的,钱钟书这个原先连自己都不会照顾的人,已学会了做很多饭菜。杨绛更是洗手作羹汤,打点着两人的一切。

  杨绛产后,为了在第一时间看到醒来的妻子,一天的时间里钱钟书大汗淋漓地跑了四个来回,来来回回的走了7趟。女儿的出生,为两个人带来了另一种欢乐。每逢女儿的生日,钱钟书必会说一句话,这是母难之日。

  令人捧腹的是,每次探望,钱钟书都会苦着脸汇报:“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下一次,他又“做了坏事”说:“我不小心砸碎了台灯。”

  杨绛问明情况又说:“不要紧,我会修。”

  再一次,又苦着脸说:“我把门轴弄坏了一头。”杨绛应该是哭笑不得的吧,她每次都笑眯眯地说:“不要紧,我会修。”

  还有一次,钱钟书额骨上生了一个疔,杨绛安慰钱钟书说:“不要紧,我会治。”然后就按照医生嘱咐,天天每隔几个小时就认认真真地给他做热敷。就这样连根拔去,也没有留下疤痕,他在感激之余,便是深信不疑相信杨绛所说的“不要紧”。

  回家后,他为她炖了鸡汤、剥了蚕豆,她也把一切损坏的东西恢复了原样。他们的爱情之花在生活的琐碎中,继续绽放着。喜欢重复的读着:“不要紧,我会修。”读起来会很开心,有时是会笑出声来。读到着是多么的相信真爱的美好,来自相互体贴,相互信任,让爱慢慢地延续。

  回国后,杨绛带着女儿圆圆,跟着老父寄居在亲戚家。钱钟书则前往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学校执教,后又转往湘西蓝田师院任英文系主任。两年后,钱钟书回沪探亲,由于种种原因,没再动身,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上海这座孤岛开始沉没。他对杨绛也说出了最动听的情话:“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杨绛传》里有这么一个段落,每次读到这里就莫名的流下泪,心疼的一塌糊涂。

  1998年11月20日,钱钟书在北京医院都够了他最后的一个生日。他已经在医院里住了四年,每天杨绛带着自己的饭食到医院来探望,只能吃些流食。这时的杨绛也已经80多岁了,女儿在1997年也离开他们去了天堂。他两一起时会说无锡话,讲英文。杨绛真诚的祈祷着她的爱人能够战胜病魔。但是在1个月后,钱钟书依然离开了。一位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学者驾鹤仙去了,离开前的最后一句话告诉她:“好好活!”这是什么画面,望着妻子哀痛欲绝的面容,不希望她萌生与自己天堂相见的想法。用最后的气力,虚弱的声音说出“好好活”。12月19日钱钟书离开了大家。他的呼吸停止了,杨绛亲吻他的额头,并久久的贴着他的脸颊。钱钟书的遗嘱就是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任何的悼念,恳辞花圈花篮,不保留骨灰。”这些事情留给与他相濡以沫60余载的妻子。

  在医院做完病理分析后,为钱钟书穿上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其中有她为他织的毛衣。曾经一度想把有些衣服拿去救灾,但是钱钟书用双手护住说:“这是‘慈母手中线’,其他的可以捐,这几件请留着。”这又是一个怎样温馨的`画面。细细地演绎在他们的流年里。

  遵照钱钟书的意愿,告别室内没有挽联,没有鲜花,也没有播放哀乐,杨绛把她亲手扎制的插有紫色勿忘我和白玫瑰的花篮摆放在钱钟书的身旁。把遗体送进火化间,杨绛把白布掀开,仔仔细细地凝视着钱钟书,帮他摘下眼镜后,目视遗体被推进了火化间,当火化间的门关上了,旁人劝她离开,她说:不,我要再站两分钟。”此时,我再也读不下去了,内心感情翻江倒海,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下来。传记里还能读到许许多多两人之间的感情,例如,钱钟书写《围城》的时候,写完总是让杨绛先看,她笑了,他就可以定稿了,或对方为了让创造《围城》甘为“灶下婢”,杨绛用理解,支持,成全了钱钟书,来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世界上有种真爱之一叫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两人之间等等的事情演绎着他们的人生。钱钟书这样评价他的妻子:“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每件事里都有爱的血液在流动,每件事情都有爱的融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真实,这样的温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真爱,互相扶持,互相依偎,如此不能不让人如此之动容。”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两情相悦的那么冲动,他们把这句话演绎的活灵活现。

  书本合上,站在窗台,眺望远方,天空很蓝,阳光温和,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有人先婚厚爱,有人先爱后婚,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在这条爱情的长河里,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扶持。共同用真心,真爱,真情去经营。

  在文章结尾时,献上杨绛在书中说的一段话:“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之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的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愿每个人都珍惜眼前,身边的那个你挚爱的人。

  读《杨绛传》有感 篇7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早在去年杨绛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朋友圈就刮起了一股追忆杨绛先生、思考人生意义的鸡汤分享,我将这些碎片拾起,粗糙拼凑出一个泰然自假设、知足常乐、贤惠温柔的女性形象,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但是前几天,我终于有幸通读了桑妮为杨绛先生写的传记,书皮是沉静的浅粉色,一个身材瘦弱而表情恬淡的女子伏案沉思,案上是陪伴了她一生的纸笔。

  全书以旁观者的角度,以时间为轴诉说了杨绛先生的一生,包括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对于文学的钟爱、与锺书的的相识相爱相依、在社会动乱之际作出的一次次深明大义的抉择、对于小女儿的爱和培养,并在丈夫和女儿相继离去后重新着手翻译和写作,将这传奇一生凝成文字,供世人细细品读。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得益于良好的家庭背景庇护,她得以从小耳濡目染吟诗习文,从而培养了她骨子里的坚韧与温柔。以她的才华,本可以驰骋于文坛及教育事业,但是她更乐意躲在锺书背后,照顾他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后,她将悲哀藏于人后,重新让自己的生活忙碌起来。她是什么样的人呢?温情、才情、智慧、沉着、传统而现代,世故而不圆滑,等等。她身上的品质,对当今这个一味追求效率的急躁的时代,无疑是一记痛击。

  因为处在这么个想要的太多却拥有的太少、浮夸而贪图享受、物质和精神世界都极度匮乏的年纪,我时常迷茫,我时常闲着就开始思考人生然后把自己思考进了死胡同。通篇读完杨绛,我并没有到达预设的目标:心态变得沉着淡泊,而依旧吵吵闹闹、上蹿下跳。我也知道这样的气质和品性,不是读两句百年感悟深受其启发然后就能养成,它们得益于阅历和岁月沉淀,可是我获得感悟:其实生命的每一个犄角旮旯都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我们每个人把控自己的人生,我们也想随心所欲不劳而获,但是只有自我设限才能自我超越,只有高度自律才能精神自由。我们重新审阅每一位大师的一生,绝不也绝不波涛汹涌,他们无非只是在其中寻找到了平衡点,在所有的断舍离中获得锻炼和修养,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绛先生百年之际,站在人生边上,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她说"据说,一个人在急难中,或困顿苦恼的时候,上帝会去敲他的门———敲他的心扉。他如果开门接纳,上帝就在他心上了,也就是这个人有了信仰。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假设有假设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疑心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决的。"她还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该走了".她的话质朴却有力,她重重敲击着每一颗心灵,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都能从她的思索中获得思考。其实我们都一样彷徨,一样曾止步不前,但是跳脱这些共性,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经历塑造出的自己又是那么的不一样。生而不同,这便是我们最大的福祉。

  我不想像所谓心灵鸡汤一样去渲染杨绛先生的心态多么代表当代女性的最高智慧,也不想谈论她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经营能够为当代女性带来什么感悟和借鉴。这些都是她的,不是我的。我就从她的文字中审阅自己,我就从自己的生活中学得美德,时间跑我也跑,期望以后我也能站在人生边上,保全初心,不忘优雅,过好每一天。

  直至看完的那一刻,脑海里还不断的回荡着"世间怎会有这般美好女子"的感慨,一个有"灵性"的女子,除了这个词,我找不到更适宜的词语来形容杨老。

  读《杨绛传》有感 篇8

  《杨绛传》讲述了这位百岁老人超脱优雅的一生,杨绛先生从出生到去世,跨越了一个世纪,岁月风尘未能侵蚀她的风华,丈夫钱钟书给予一个至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杨绛先生将丰子恺这锦言妙语给参透凿凿,在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

  毫无疑问,她是一个传奇女性。外界给了她太多赞誉——坚韧、从容、睿智、宁静,她的才情卓然于世,她的爱情珠联璧合,文学成就举世公认,她的家庭幸福美满,常常令人感叹,世上竟有这样一位美好的女子。她在105年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始终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她就是作家、翻译家——杨绛,也是钱钟书的.夫人,跨越了105年漫长岁月的一位才女,她说:“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周国平曾赞誉先生曰:“这位可亲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的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宝贵的收获,平静上路”。

  先生曾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彷徨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会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你都不必害怕的。”好温和也很温暖的一段话,无论经历怎样的生活,我们都应该选择善良的活下去,只因人间值得。读先生的书,不仅能给读者带来力量,也会给读者带来思想上的解放,日生月落,总有黎明。

  有时在想,先生一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坚强的勇气去看透人间百态。现在想,可能是源于先生心中一直有爱吧!遇到钱钟书,给了她一生所需的爱,直至钱老走后她也心中拥有满满的爱继续走到人生终点。杨绛先生一生之经历,非常人所能领会企及,眼界之高,心胸之宽广,看万物之透彻,所得之感悟,为我辈受用终生。

  世间浮沉,先生教诲,读先生的书,领先生智慧,豁然开朗。喜爱、敬仰先生,是一种信仰。所以我觉得这本《杨绛传》是值得所有迷茫期女性读一读的书,不是每个人都能参透她的智慧。然而,当你迷茫的时刻,慌张的时刻,静下心来,沏一盏清茶,捧起这本书,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如何做一个从容优雅的女子,如深谷幽兰,在岁月沉浮里美好如初。

  读《杨绛传》有感 篇9

  她是这世间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尘世中的一颗饱经岁月打磨的明珠;她能摇得笔杆也握得锅铲;她享得了三个人的繁华,也受得了一个人的孤寂,她是钱钟书心心念念的季康,她是世人眼中温婉卓然的杨绛。

  初见杨绛先生年轻时的照片,我只觉得这位女子并无惊艳之处,她穿着朴素淡雅,不施粉黛却容光焕发,那一弯新月眉仿佛一位随性洒脱的画家勾画在她的脸颊上,她有着娇小玲珑的身躯,白皙的双手永远拿着书本。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端庄和优雅的气息,搜肠刮肚,无以形容这样的杨绛,唯觉“纯洁”二字最适合。

  对于杨绛,好像多美好的词形容她都不为过,有人说“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坚忍,她从容,她睿智,她宁静”。

  出身书香门第,学贯中西,腹有诗书,似不染红尘,然她遇到了钱钟书,他成了她的默吋,她成了他的季康,她完成了从大家闺秀到贤妻良母的华丽转身。在这段爱情里,她没有孤芳自赏,更没有娇小姐的骄横跋扈,她为了他付出一切,中断学业,出国陪读,照料起居,处理琐事。她懂得如何经营爱情,将妻子、情人、朋友三重身份集于一身,成就了这世间最洁白的女人花。无怪乎钱钟书说她是“最贤的妻”,诚然,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人生是不完美的,希望总是与失望交迭,泪水与欢笑常伴。战争爆发、政局动荡,幸福的`“我们仨”变成了孤独的她,杨绛先生清醒的认识到“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同时她也智慧地找到了优雅的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接受人生的不完美,知足方能常乐。她始终以优雅的姿态面对一切,经得起浪漫狂欢,也受得了风霜侵染。她不屑于争,和谁争都不屑。世间的污秽不能玷污她一丝一毫,她仍旧是那么洁白,那么优雅,仍旧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丰满着灵魂。

  正如先生所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正是这份淡定从容,使得杨绛先生的魅力不止在于才女与贤妻,更在于淡然如菊,高贵如莲的优雅气质。

  是夜,梦中,我见一女子倚靠窗棂,拖着腮凝望着窗外,窗外风云变幻,窗内她的容颜从稚嫩到布满皱纹,身边的人来来回回,唯有那目光始终温柔,不泛波澜,淡定从容,那温婉的面容,如同豆蔻旧梦,使人面对上,便不自觉陷入其中,那种优雅的姿态使氤氲茶烟都变得温柔。

  时光漫漫,岁月浮华,愿我们都被温柔以待,都以优雅的姿态度过一生。

  读《杨绛传》有感 篇10

  大多人羡慕杨绛,能遇到钱钟书这样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羡慕。杨绛曾对不想结婚的女儿说:“将来我们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个,我们放得下心吗?”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杰作——女儿,她竟会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儿前面。回忆想来,只怕如梦般遥远。

  钱媛去世后第二年,钱钟书也跟随而去,落下杨绛一人独自一人存活于世。在这短短两年之内,杨绛竟承受了两次失去至爱之痛。或许是杨绛的命太长,但绝非钟书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过了60余年,可惜的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的离去却无能为力,悲痛欲绝而又无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钱钟书此时也是病倒在床,这意味着,杨绛在悲痛之余还要照顾自己的老伴儿,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或许,或许明天,杨绛就要面临老伴儿的离世…果不其然。杨绛一人独自过完了剩下的18年。

  我不羡慕杨绛,也许有人要说,60年的曾经拥有已经足矣。如果是我,我不想要这样的曾经拥有,我不想那么久的'美好被最后剩下的18年打破,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是在回忆,在最后时光留下的是遗憾。而今只能从屋子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空气中嗅到一丝丝以往的甜蜜…

  也许杨绛余后18年存活于世,并非只为爱情,更为她的事业(杨绛翻译了《堂吉诃德》);或许,她不是独活,她在用她余下的光阴替他们一家三口一起看这繁华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无遗憾。

  但我只是一个平凡又俗气的人,没有那么伟大的目标,更没有那么坚强的内心,所以,如果同样的事降临在我身上,我可能只会一蹶不振,既舍不得了解生命,也不愿过此般暗无天日的日子,整天浑浑噩噩…因此,我打心底里佩服杨绛先生。

  读《杨绛传》有感 篇11

  昨天一天把《杨绛传》看完了,关于先生的传记有很多人写,我看的那本名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本书是20xx年5月买的,同期还买了《我们仨》,当时,一目十行完《我们仨》就丢掷一边了,包括这本《杨绛传》。

  现在看完了,脑海中能形容先生的词,唯有尊敬二字。

  先生从小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父亲杨荫杭在杨绛儿时,引导多过教导,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包括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确实杨绛少时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写的一手好字,有浓厚的读书兴趣。包括到后来高中,大学去往清华,结识了钱钟书,到结婚,一起前往国外学习到生下女儿都是幸福的。

  我印象深的`是他们在清华任教后接二连三的遭遇,字里行间我没看出先生有多委屈,多悲伤,一样劳作,一样创作。女儿、丈夫先后离世,她说她是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她继续女儿的未完的《我们仨》,继续整理丈夫留下来的手稿,96岁高龄还写了《走在人生边上》。

  对于大家对她的关心,她说“很好,很乖,虽然年老,不想懒懒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已过百岁的杨绛先生,依然坚持读书,坚持写作,看到这句,我真是自惭形秽,先生百岁,我35岁,我觉得我茫然找不到方向,一直嚷着要多读书,多学习写作,结果就在间歇性踌躇满志后,一切恢复原样。

  现在太多的过来人说的话,当时听着热血上涌,过后一切如常。但看了先生的生平,百岁老人,看过多少潮起潮落,人事变迁。

  说婚姻,杨绛说:“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至少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说人生,杨绛说:“如果锻炼一个人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回头看看自己,与婚姻,与人生,可用浅薄来怼自己。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大起大落的句子,就像先生的女儿说的“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像一双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握紧你。

  杨绛的文字,没有让我惊天动地,也没有让我昏昏欲睡,让我感到的都是温暖和美好。

  和风,日影,致敬先生!

  读《杨绛传》有感 篇12

  初雪的降临延缓了春天的脚步,直到四月上旬气温才略有回升,青草也才刚刚冒出头。春天来得无声无息,可她的美丽却在漫长的冬天后震撼人心。杨绛先生亦然,她以优雅的姿态展现了春天一般的温暖与美丽。淡雅素净,宠辱不惊。像一株永远盛开的兰花,清淡却充满生机。

  如果用色彩来形容杨绛先生的一生,应该是最温暖的橙色,既有黄色的温馨,又有红色的蓬勃。杨绛先生出生时上面已经有寿康、同康、润康三个姐姐。按说,再得一个女儿应该不会受宠,但因为她是父亲逃亡海外,留美归来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家中的姐姐们又不在父母身边。所以杨绛得到了独女的宠爱。

  父亲为她起名季康,小名阿季。阿季幼时,天真无邪,糗事频发。偷吃冰淇淋时冻僵小嘴,还依旧吧嗒吧嗒地舔着;出神地盯着穿旗袍、脚蹬高跟鞋的满族人,还不自觉地模仿着人家的走姿。童年的趣事就像杨绛先生一生光影中的星辰,光辉闪烁。阿季就是这样在姐妹的陪伴与父母的.关怀中长大,脱离了幼儿时期的懵懂,开始懂得人情世故与家庭温暖。

  如果说家庭是子女温暖的港湾,那么父亲杨荫杭便是塔顶的引航灯,是杨绛先生一生的方向。在杨绛先生六岁时,家中曾发生过一场大变故。时任交通部总部长的许世英涉嫌贪污巨款,任京师高等检察长的父亲杨荫杭依法传讯交通部总长,同时搜查证据。杨荫杭扣押了总长一晚。那晚,杨家的电话不断。天亮以后杨荫杭就被停职了。虽然停职时间不长,可杨荫杭对这种官官相护,无视法律的行为失望透顶。再无意做官,于是辞职,举家南归。

  父亲一心为公,刚正不阿的态度为杨绛做了表率。父亲的为人处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杨绛,就像一盏灯一样,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与道理纲常上,为她照亮一条路,使得杨绛自小便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果说一见钟情是偶然,那么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的爱情就是命运之盘旋转的必然。只是在千万人中说了句你好,过去独自走过的每一步似乎都从这句问候开始有了意义。

  两人于清华园中初见,晚霞已落,暮色刚起。一切都是心照不宣的开始。当晚,孙令衔会过表兄,来古月堂接杨绛同回燕京。孙令衔的表兄也来了。这位表兄就是钱钟书。古月堂一面,两人一见倾心、一见钟情,匆匆一别后都还挂念着对方。那时钱钟书已经订婚,对象是孙令衔远方姑妈的女儿叶崇范。杨绛也有男朋友叫费孝通,是孙令衔的好友。就在二人遇见后不久,叶崇范便跟别人私奔了,费孝通一厢情愿到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爱情是一根心箭,目标明确,不留后路。删掉所有的虚与委蛇,删掉所有的哺糟啜醨,删掉所有的口是心非。

  钱钟书写了封信约杨绛见面。他说"我没有订婚。"她说"我没有男朋友。"两个书香气浓厚的人开始谈起了书香味的恋爱,

  梦归清华,牵手百年。

  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书籍是作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沉淀,你打开书本的那一刻就像是有位老翁或是老妪坐在火炉旁,对你说,你来了,然后娓娓道来他一生的故事。于是短短几天里,我便读完了杨绛先生百年的人生经历与感悟,这百年多的人生,时间对于她而言不会逝去,她像是一株永远盛开的兰花,不再向四季起誓。

【读《杨绛传》有感】相关文章:

杨绛的语录11-09

杨绛的语录02-22

杨绛传读后感03-07

杨绛经典语录12-29

杨绛先生语录01-13

杨绛爱情语录02-02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02-26

杨绛传读后感系列02-07

杨绛传读后感【推荐】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