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我的二本学生》有感

时间:2024-02-20 12:40: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我的二本学生》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我的二本学生》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我的二本学生》有感

  在暑假阅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参加了“云支教”活动,这有幸让我对本书有了更多的共鸣与感悟。

  我刚开始总觉得作者是否有些矫揉造作,而我又最不喜欢婆婆妈妈,所以最初的感官并不算好。但是当我一边支教,一边继续阅读,与作者的共鸣也逐渐增多。最终发现她的感想并非无病呻吟,而是身处于其中、万般感慨之后的真情流露。

  我带的小朋友在上初二,父母是工地搬砖的工人,上班后家中无人照看孩子。在我跟孩子家长解释支教期间的任务时,对方虽然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普通话,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也懵懂迷茫,但是字里行间都能看出她对知识的敬重和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家长对所有作业都表示会不怕麻烦、义无反顾地支持,生怕因为自己不会熟练操作手机而耽误孩子一分一秒的学习。尽管事实上,支教内容完全是我们跟孩子直接交流对接,家长根本不需要操心。

  本以为这是一个家长望子成龙、孩子懂事努力的励志故事。可接下来的转折让我始料未及。

  在相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不仅排斥学习、沉迷游戏、成绩较差,而且所谓的“旧手机只有QQ能用”,也是他告诉母亲的一个谎言。他的手机不仅能流畅运行游戏,甚至他本人常常在游戏中充值,数额竟达到千元水准。我和其他参与支教的同学交流后,发现像他一样的孩子并非个例。并非所有家境贫寒、教育资源匮乏的孩子,都会早早认识到自己的现状而努力学习,追求更好的未来。恰恰相反,由于资源匮乏,那些孩子很难拥有宽阔的眼界,对“为什么学习”充满迷茫,对未来的设想也只是考个中专出去打工。

  这要怪孩子不懂事吗?但如果他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以他的聪明头脑也许早已成绩名列前茅。

  是要怪父母吗?可他们或许也不想为了工作抛下孩子,不想为了生存被迫放弃引导和管教他。又有哪个家长不想生活富足、工作闲暇,还能陪伴在孩子左右呢?

  就像这本书中作者所描绘出来的一样,许多孩子考上二本,并非是自身原因。或许他们天资聪颖,或许他们学习勤奋,或许他们也有考上名校的梦想。但有限的教育资源和隔靴搔痒的家庭教育,种种原因造就了二本的他们。正是这样一群学生,即使境遇不佳,即使深陷泥潭,即使身后就是万丈深渊,也未曾丢失前进的勇气。也许没有有着名校光环的同龄人那般闪耀,但他们诠释了普通人一样在努力发光。这让我看到了面对生活的不屈,也看到了对现实妥协下的责任感。

  除此以外,书里也有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故事。

  首先是一个名为迎欢的姑娘。她大学的轨迹和千万个你我相似。她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虽说难以比肩名校,却也能为自己提供足够的学习平台。在大学期间认真学习,毕业以后凭借自己的能力进入不错的公司,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上升。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她完全能在十年后成为一位出色的行业专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她结婚后的选择,让我惋惜不已。

  迎欢最终为了丈夫和孩子,放弃工作,成为了家庭主妇。

  我惋惜的原因,并非歧视家庭主妇,相反,我完全能理解她对家人的爱。我也明白,如今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或许太高,甚至迎欢也可能不想做全职主妇。但是为了孩子,她们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只得在本该拼搏上升的年纪,选择回归家庭,做了全职主妇。

  我替迎欢惋惜,也替这个社会和国家的教育惋惜。她熬过无数个寒窗苦读的日夜,终于突出重围踏入大学校园,国家也为培养大学生而付出大量成本。经历了寒窗苦读的磨练,又在职场上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广阔的未来炙手可得。但是最终,她却选择抛下曾经付出的一切,把自己框在孩子和老公身边,围着灶台转。迎欢的选择,让她失去使生命发光的另一种人生。而更重要的是,这一选择很可能并非她自愿,而是回应角色期待下的无奈妥协。

  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想起了张桂梅,一位在大山里燃烧生命做教育的同志。她曾经对“领着老公和娃娃,抱着一大堆钱”走来的女学生大为光火。我想,在那一刻,她必定充满痛心和扼腕。正如张桂梅校长所说,她希望的是“一个女孩子通过读书来改变家里三代的命运”;她希望的是从学校里走出去的学生,将来可以成为建设祖国,建设家园的栋梁之材;她希望的是女孩子们不要在读了书之后,依旧被家庭绑住自我。我想,就算迎欢再怎么在做全职太太的时候积极学习,在5年或者10年后,仍然会被时代抛弃,难回曾经的高度。到了那时,她或许再也不是意气风发的女强人,而是只擅长操持家务、某些男人口中调侃的“黄脸婆”。可她本可能够拥有更具厚度的人生。

  幸运的是,我们有张桂梅老师这样的“勇士”,让更多女孩破除封建思想,读书成材、成为社会发展的一股力量。我也相信这样的领路人未来只会更多,家庭也不再是捆绑女性在职场发展的缰绳。

  我理解迎欢和全职主妇,理解张桂梅校长的期盼。我什么都想改变。但到头来,发现除了自己,我改变不了任何人。不过好在我还可以改变自己,也能通过自己影响到周围的人。这也是我大部分时候的信念感来源。

  书里另一个同学的故事也让我有类似感受。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不管你平时多么懒散碌碌无为,只要你爸强硬,还是职位一路直上。不管你干了什么错事,你爸帮你搞定。不管你想要什么,你爸都可以帮你拿到送到你手上。要是你没有后台,那你就作好拼搏个十几年的准备再说”。作者如是记录她某位学生所写的话。

  这样的文字,很难想象是从青涩的大一学生口中说出。在我的印象(也许是刻板印象)中,多数的大学生应该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和拼搏的理想,或者是从互联网了解到社会职场残酷后选择“摆烂”。但是这位学生过早的有了这样的感悟,让我难免唏嘘。

  这一代年轻人的真相也许是如此:大多数不仅能吃苦、能够接受竞争,更不害怕考试。大概每一代年轻人都是这样罢。肯努力、肯吃苦、有担当。只不过似乎上一代人总会有些理所当然的想法,每过十年,“垮掉的一代”言论又会重新活跃在舆论场。只是由于互联网的冲击,让更多的年轻人过早发现生活的真相。

  同时,作者也带着我认识到人们在中小学时代“下猛药”学习,导致学生们进了大学之后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后果。我对此深有体会。曾经我在高中时的确有着鲜明的目标: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但当时的氛围和家人老师过高的期待,让我每天都学得十分痛苦,整天胡思乱想生怕马失前蹄。结果最后不仅考砸了,还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过去我是真心喜欢学习新知识,在做题的过程中也总能收获成就感和快乐。可经历完高三,上了大学,我每当回归到学习状态就总会想起当年的痛苦,至今都很难找回当初学习的快乐了。

  因此我不免想到,如果大环境不能改变,那家庭就担任起了在高压环境下保护孩子心灵健康的唯一港湾。只是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意识到了这点。同样,我也希望父母们被周围人的焦虑裹挟之时,他们依旧能坚持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初心。

  人总是向好的。高中时期希望考上顶尖大学,毕业后希望进入顶尖企业,工作后希望成为行业顶尖人才。攀上顶尖的欲望总是折磨着优秀者,但跻身所谓“顶尖”的人又有多少?有多少人的天赋能填满努力呢。

  毕竟,社会就像一座金字塔。越往上,能容纳的人越少。我们都是爬金字塔的人。接受自己的平凡,专注眼前路,才能不被顶层的阳光迷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