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3:02: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读后感

  “寻找生活中的课程”一直是让一线年轻教师棘手和头疼的事。

  近日,我们幼儿园购入了《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这本书。本书是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俊主编的,内容大体由各个年龄段的班级老师基于幼儿的兴趣与问题生成的班本课程活动,经过实践与反思总结出的一个个生动的课程故事,也是“活教育”思想在鹤琴幼儿园初步实践的成果。

  阅读此书我们能体验到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一个游戏,一次谈话,甚至一片树叶、一块石头都可能成为孩子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轻轻俯下身,倾听孩子们的童言趣语,课程故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课程就是课程故事吗?书中提到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课程故事不是课程本身,它是对课程的叙事,更是对已经实施的课程的反思。书中解释道:一个不完美的课程也有可能成为一个精彩、发人深思的课程故事。

  此书12个课程故事充分体现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灵魂——努力追随儿童的心灵,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生活。我深深地被孩子们的自由徜徉、充满智慧的瞬间而吸引,也看到了教师的专业理念,看到了教师支持与引导的重要性,这些都不断引发着我的思考。

  首先,在课程来源方面要贴近幼儿生活。可以是主题活动中的衍生;可以是班级的种植活动;可以是来源于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是来源于孩子们在生活中偶然的发现,课程还有来自孩子们之间的一次争论、一次意外……尽管这些课程来源、课程主题、课程开展情况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来源于孩子们实际的问题、真实的生活。

  其次,在课程探究过程中,重视每一次小小的探究。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但教师的支持与引导的策略同样重要。

  最后,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反思,如在课程实施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幼儿在课程中获得了哪些经验增长?本课程还可以衍生出什么价值?教师能获得什么?目前存在的不足等等,在这些反思中继续前进和成长。

  这就是我正在读的一本书,通过阅读此书,我充分体会到了儿童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只有教师认真观察,看得见儿童,才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课程。在努力追随儿童的同时,我们也在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