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世说新语》有感

时间:2024-01-03 11:17: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世说新语》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世说新语》有感 ,欢迎大家分享。

读《世说新语》有感 1

  最近,继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后,我们又读完了《世说新语》。它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

  它由36个主题作为一章的标题,分别是:德行、言语、政治……,每篇里都有数量不定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虽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却也引人深思。不过,我也坦陈,我读的时候,有许多故事都没读懂。故事中有许多人,他们说的很多话看得我云里雾里,觉得深藏玄机。可能这就是它的'高深之处吧。

  不过,书中经常会用到许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这些很多都收录在《言语》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在这个故事中,邓艾听到文王的戏谑提问后,有一点不满的情绪,但是他很镇定,没有直接回答。如果直接回答,结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变成一条摇头摆尾的哈巴狗。偏偏邓艾读过一点书,于是机智地他说:“凤兮凤兮,也就只有一个凤。”这个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地化解了那份尴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和引用,对后世笔记小说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士人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我觉得,《世说新语》是一本值得回味、一生去读的好书。

读《世说新语》有感 2

  记得初中时学过一篇文章——《周处》,是《世说新语》里的一章。作者刘义庆在文章里描述了一个为乡里人所厌恶痛恨的人——周处,此人无恶不作,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百姓恨不得去其皮、食其肉方解心头之恨,而周处杀蛟刺虎之后意识到自己从前所犯民愤,立意改之,最后终为“忠臣孝子”的故事。古云:“朝闻夕死,其死可矣”,周处最后改过自新,可见人的行为是可以后天改变的,同时也证明后天的经历和思过足以让人面目一新。从那以后,自觉《世说新语》一书虽传奇异志,但却教育人的意义重大,总想一天买来阅读,至少可以为自己的成长有所裨益。

  几个月前,偶在小街摊上看到此书,虽包装不算精美,倒也落落大方,随掏钱买下。此时之意,已不是自发向上,沽名钓誉之嫌,而是觉得此书经典,故装一素雅;二来意觉女儿以大,为之所用,亦可助其发展;另女儿亦在学习古文期间,可以以此作为女儿的课外读物,曾其对古文的认识和理解。然来买回家之后,女儿却并不感兴趣,只好自己在闲暇之隙,偶尔翻看,殊不知,我越看越着迷,其博大精深,诲人之意如滔滔江河,不增间断,我亦为之所叹服。

  几天来,我阅读背诵了其德行篇之几章,顿觉古人之伟大明智,让现今吾辈不敢进出其左右,是吾辈所学之典范。有其文观之,以下皆为我所认识,认识肤浅,有待商榷:

  一、德不在多,在精、纯。如“周子居常曰:‘吾时月不见黄书度,则吝啬之心复生矣’。”“季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寥寥数语,则把黄叔度、荀淑、钟皓之德跃然纸上,让我们遐想连篇,从侧面反衬本是行文的一大手法,《世说新语》此法用的是淋漓尽致,让人佩服。

  二、德不在深,在情。如:“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为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短短句句话,把人间至情写在纸上却如写在人的'心里。

  三、德不在广,在真。如:“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管宁用真性情去识别好友,不愿与庸俗物欲之辈合流同污,怎一”真“字了得!

  总之,自己正在探索摸索之中,希冀能从中学到古人的至德至义,把其中的深刻含义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并能承担的起至高师德之重任,为自己的学生微尽绵薄之力,也算与己与彼大功一件,不枉枉自为师一场。

读《世说新语》有感 3

  读了整个暑假,我终于把那本超级后的世说新语给读完了,真爽,不过也挺累的。世说新语里的故事真的很多,有的长如龙,有的短如蚁,不过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你一个道理,虽然很枯燥,但它毕竟是一本好书啊,接着读吧!

  作为一篇教育方面的书,刘墉的《世说新语》实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书籍,确实文如标题“新语”。他用最朴实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小事件,小故事,而这些文章都显示了他对教育的态度与思考。读来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看了他的文章,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对待孩子的那种态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宽容”。现在的社会主流文化早已不在倡导“严师出高徒”的方法了,那么作为老师或家长,到底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小孩子呢?刘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向。

  我是个80后,在我还是个小屁孩儿的时候,常常听到外界对我们这代人的评价,例如:独生子女,垮掉的一代,小公主小少爷等等,总之大人们对我们充满了不信任。

读《世说新语》有感 4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每一个从教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来改变学生,让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身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用爱的教育方法,有气质有涵养地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和精神

  上的引领。但在带班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愿望虽然非常美好,却难以付诸实践。当某个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相同的错误时,我会气愤于他的不懂事理,会恼怒于他的“顽固不化‘,于是原本的耐心宽容就会演变为怒不可遏的指责,原想拥有的气质风度也会荡然无存,不仅自己会恼怒地伤肝伤肺,也会在无意中伤害学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读了《世说心语2》之后,特别是其中的《处罚的艺术》篇,让我感慨良多。刘墉先生说许多父母处罚孩子的时候,犯了两个最大的错误,就是:第一,他们要罚,却舍不得,下不了手。第二,他们会处罚,但没有一定的原则,好像随他们的.心情好坏来”执法“,让孩子摸不清。其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免不了犯错,但犯错之后,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古人说”明刑弼教“,也就是说刑罚的目的是帮助教育。作为老师,要懂得处罚的艺术,最重要的是注意掌握分寸,体现合理公正的原则。处罚时要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以及对错误的认识态度来决定给予必要的惩罚。切不可简单化,”一刀切“。更不能因为对学生的偏爱或成见,造成处罚的失衡、失当。 其次,处理事情面对学生要有一定的原则,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不管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中违反了既定的原则,都应该让他们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再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老师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所谓”赏罚分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后,我们要给学生犯错的空间,身为教师,不要想着自己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谈话就能让学生大改以前懒散的模样,多点时间,多点劝慰,多点理解,才能让学生慢慢地纠错成长。

  教育之路漫长曲折,教育方法丰富多样。但面对不同的个体,教师需要学习着拥有比家长更多的策略和方法。而《世说新语2》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现在的学生,明白了怎样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且让我们反思学习着在教育之路上前行,让我们”艺术“起来吧!

  世说新语里的故事都是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比如说他孜孜不倦、礼贤下士、读书很用功等,我也记不住那么多。世说新语李的文章都是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文,我们学生很烦的那个文章。

  我们要学习他们好的品德,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读《世说新语》有感 5

  提到记录遗文轶事的笔记本小说,你会想到什么?提起知人小说的代表人物,你会想到什么?提到历史价值最高的中国最早的小说,你会想到什么?告诉你吧,它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传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清组织文人编纂,梁代刘俊注注。分为政、德、文、祖等三十六类。全书故事一千多个,其中包含许多文言文中富有哲理和趣味的故事。读《世说新语》,犹如听古人讲故事。一句话就能说出一个时期的思想风格。难怪鲁迅先生称其为“言深意冷,行朴有情”。

  不止这些。 《世说新语》也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家喻户晓的“拾人牙智”、“情深意重”、“好斗怪事”、“一目了然”、“望梅止渴”等,均出自短篇小说在《世说新语》中。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是“路边的苦李子”一文。讲的是七岁的王杰在和孩子们玩耍的时候,看到路边的梅树上长满了梅花,枝条都快折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摘李子,王杰却一动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路边树上还长着那么多梅子,一定是苦梅子。”摘李子的'孩子尝了尝,果然是苦的。

  这个故事中隐藏着一个谜。不仅赞扬了王杰小小年纪就拥有超强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还指出“路边苦梅谁都不爱”。借用苦力来传达没有用的东西会被别人抛弃的道理。故事中,王杰从小就出类拔萃,最终成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看完这本书,引发了我很多思考。生活中,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推理判断,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晋人五官神韵,恍惚传神,古朴而神秘,真实而无尽,古今绝唱!”

读《世说新语》有感 6

  一个个故事,让我感触颇深,一个个道理让我学会思考,翻开《世说新语》使我来到了知识的海洋,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一四篇。

  讲的是一个关于“孝”的故事:王祥的后母不喜欢他,想要杀之而后快,王祥知道后以“孝”的名义乞求后母杀了他。在我看来若像王祥的后母这般的人,没有必要支持,哪怕是以“孝”的名义。王祥可以一死百了,或许还会成为一个后人所称赞的“孝子”。但他或许没有想过那些关心他的人,得知了这一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痛欲绝?为了一个狠毒之人而以德报怨,又何以报德?我又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祥有必要传承下去,那么王祥做的好像又是对的。

  这让我想到德行四篇李元礼以把天下正定名分判断是非作为自己的使命,后来也有成就。以一己之力判定天下是非未免有些太过自负,但我知道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有回到了刚刚那个话题:“何为是,何为非”?

  古代周武王灭商确实是一场正义之战,但若不是后代天子无能又怎会有春秋战国?《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曹操是一个对比,刘备是英雄,曹操是好雄,但是最终还不是曹操赢了,而刘备一心正义的'参与也不过是徒增伤亡,所以空有理想是不够的,你还需要能力。

  读着《世说新语》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必须有独立的思想,以前的我害怕,害怕思想的分歧让我与朋友最终绝裂,但是现在我开始明白我需要尝试让别人接受我的思想,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读《世说新语》有感 7

  见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 三国之管宁,避乱世于草莽,身布衣以终老;华歆,登高堂至宰辅,为高官传清誉。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的确,文中金块象征着财富,轩冕象征权利尊贵。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知著,确有可取一面,但仅因小事就武断绝交,认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宁因朋友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标准,便断然与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须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浊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评:本文从故事细节中透析人性,从社会根源处寻找尺度,一连串的质疑,引人反思。“见微知著”还是“以偏概全”?作者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强调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在传统的文化中寻找“出世”与“入世”的最佳注解。语言精警,着文言华彩。

读《世说新语》有感 8

  开始关注蓝振元先生,是在孩子的家长群里看到他经常发表的一些言论,刚开始给我的印象是此人喜欢表现,怀疑他是不是从哪本书里复制一些文字下来想表现一下自己(社会上这种人太多),加之对他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不是完全赞同,性格使然,自己也是那种“死在自己那张嘴上”不吐不快的人,所以也就板了几句,而且还比较尖锐,有些出言不逊,完全没有想到在我们这穷乡僻壤还能藏龙卧虎。其实我们这种“死在自己那张嘴上”的人“吐”后也会有后悔的时候,就是怕得罪了人,不成想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更加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还能送了他的大作给我,并且认认真真的写上“×××指正”签名,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姿态,我是第一次让人搞得无地自容了。

  蓝振元的《试说心语》是一本文集,由散文随笔篇、杂文篇、读书篇、教育篇组成,读他的文章,强烈感受到了蓝振元先生的个人魅力:他是个讲究认真、努力勤奋的人,他的文章犹如行云流水、厚积薄发,扎实的文字功底彰显了他高深的文学造诣。他眼光犀利,“善于捕捉精彩瞬间或工作生活小事来抒发感情,而且用情至深感人肺腑”(蔡笑晚语),用他一颗正直善良的'心鞭挞着社会的丑恶,无时不在向我们传达一种社会的正能量,正所谓“文如其人”,从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蓝振元先生不仅是一个好父亲;一个能把“孩子的教育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家长”(蔡笑晚语),还是一个好领导,一个“我天生就不是那块料,不愿意戴着面具生活”的领导,在当今赀欲汹涌,利益熏心,官场腐败糜烂的社会,蓝振元先生不愿同流合污,光是这一种精神就十分难能可贵了。

  从《姑姑如母》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待长辈方面蓝振元先生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儿子;对待教育培养孩子方面不失为一个好家长、好父亲。但是,我们各人毕竟不是处在同一个社会阶层,接触到的社会现象也不尽相同,所以对蓝振元先生的某一些看法也就不敢恭维了。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蓝振元先生可以“这辈子我不再做其他事情了,除了工作,我将放弃其他幻想和梦想,静下心来,花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潜心教育孩子”,可以说是准备倾其一身,呕心沥血了!却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大小充其量也就是个九品芝麻官”的社会责任,他生活在一个有着稳定收入的环境里,起码“略有结余”,像他自己说的是个“坐机关”的人,不必为一日三餐而操劳,安逸的生活(当然包括社会上太多的负面现象的影响)让他对金钱、地位有了不屑一顾的资本,并且鄙视富人和官人来证明自己的清高,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呢?古人尚知“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北史·颜之仪传》);“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寒窗课子图》),为富不一定不仁。蓝振元先生曾经感叹“我这么迫切地要为人民服务,为啥人民不让我为他们服务?”,不知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么普通人对社会的贡献大还是富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官对社会的贡献大还是大官对社会的贡献大?你有能力做更大的官、有能力做更大的富人为什么不做呢?你又何必纠结于形式上的社工活动呢,我认为富人至少对国家的税收比普通人贡献大,富人至少能让更多人可以就业。英语“Wouldyoupleasegivemeahand?”的意思是“请你帮个忙好吗?”,直译就是“能不能请你给我一只手”,没有多余的“手”你又怎么能“迫切地要为人民服务”呢?

  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问题上,蓝振元先生为我们总结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且热衷于把他教育孩子的心得和方法与我们分享,足以见得蓝振元先生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人。但是,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处在一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背景下面,进入大学的唯一通行证就是分数,升学率是考评教师绩效的唯一指标,再说,面对的是六七十个学生,其中悟性、努力程度等等参差不齐的学生,所以老师当然有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不可能“可以先放一下,过一段时间可能他自己开窍,很容易就会了。”,难怪老师“死活不同意我的说法”了,别看我们卢老师长的眉清目秀、貌若天仙,犹如貂蝉在世,生起气来那可是要命的哦。

  就像蓝振元先生分析的一样,应试教育制度的确成在诸多弊端,这已经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豪情壮志离我们太远,看看厨房见底的米缸,月底大女儿催要伙食费的短信就要来了,还是早点睡吧,明天还要早起找米下锅呢。

读《世说新语》有感 9

  在前面几次《世说新语》阅读任务中,我摘录了不少有关王戎的片段,而后发现了王戎身上有着极大的矛盾。王戎在“德行”门、“雅量”门中出现过,也在“俭啬”门里占一部分比重,任务做到后面,我又在“伤逝”、“任诞”、“排调”等门中发现他的身影。不同片段中王戎的形象各不相同,而我在网上搜索过后发现了原因。

  《世说新语》是按照门类来编排的,同一门类中的文章也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致于不了解历史背景的人容易在阅读时混淆,王戎的`形象自相矛盾也是这一原因导致的。细读后我发现,雅量中出场的王戎几乎都在他年幼时。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评价王戎不能仅根据事例,还应根据当时的时间来评价。

  王戎在步入仕途之前,是淡定旷达、才智超群的雅士。虎啸震地,百姓皆倒,他巍然不动;与人出游,李树多子折枝,便知“此必苦李”。他在“雅量”门当中可谓是代表人物。这样的他,常与阮籍等同游竹林,成为“竹林七贤”之一。显然,这竹林七贤不是谁都能成为的,那么王戎能与阮籍、嵇康相提并论,足见他的谈吐举止。

  其父去世,王戎收到不少钱财,但他概不接受,虽不排除家底丰厚的原因,但光是这点就足以让人钦佩。而他遭遇丧事,表现更是令人感动,“德行”门中有描写:“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濬冲必不免灭性之讥。”“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王戎死孝。”他的悲伤一度让皇帝担忧。而这种极度悲伤,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真情。

  在步入仕途之后,王戎在追名逐利中一点点迷失自我。他自己也有所察觉,经黄公酒垆下过,他发出“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的感慨。他叹自己,叹物是人非,叹时间流逝。嵇康的去世是因为其言行主张与朝廷不同,而王戎是朝廷上官,两人均是竹林七贤,日后的境遇却大相径庭,难怪王戎感叹。他的利欲熏心、自私自利,使他无法成为当年在竹林畅游的雅士。

  同时,王戎的俭啬众所周知。王家家世显赫,王戎则为朝廷重臣,钱财无数,但他却在月夜中与妻子算账,送给侄子的单衣第二天便向其要回,对女婿借的钱时刻挂念,直到归还才喜笑颜开,这与他年轻时的雅量全然不同,与清高的名士形象相悖。

  而形成王戎这矛盾的形象,与其家庭和自身脱不了关系。他生在琅琊王氏这一大家族,从小受家里人的熏陶,踏上仕途不足为奇。一次竹林雅会,王戎迟到,阮籍开玩笑称王戎为“俗物”,虽是玩笑,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王戎强烈的功利心使得他与阮、嵇二人注定分道扬镳。

  另外,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王戎性格改变的要素之一,在官场的追名逐利中,王戎慢慢自我沉沦,汇入政治上的较量中,性格改变,实是意料之中。

读《世说新语》有感 10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

  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读它。它不但让我们能快速了解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代精神和各种历史知识,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指引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还培养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兴趣。

  爱上它——《世说新语》很容易。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对它爱不释手——阅新语、明事理!

读《世说新语》有感 11

  今天在翻阅《世说新语》时,偶然翻阅到了言语第二的第27篇,感受十分深刻。

  简文帝这种适应环境,创造坏境,满足的心态可以令我们学习。文中简文帝说:“会心处不必在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地方不一定在远处。”简文帝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句很流行的现代语,那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句话。有的时候,人们总是把事情或目标看得很难,或定得很远,其实身边就有美,我们为什么不贴近生活,切合实际,真实地去看看这个世界呢?有的时候,有些东西,有些事情,我们有可能很努力也得不到它,因为现实摆在那里,但在这个过程中你有可能会失去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失去一些你曾拥有过的美好,我深刻的觉得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其实幸福很简单。

  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习简文帝这种创造环境的能力,赏心悦目的地方不一定在远处。我们经常会带的作业去旅行,在旅行时的一些时候,爸爸妈妈便会督促我们写作业,我们有没有说过:“这么好玩,喧闹的一个环境,你觉得我能写成作业吗?”为什么这时我们不能像简文帝一样,没有环境,那就去创造环境。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我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姐姐,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在圣诞节那天,学校放假了,学校里所有的情侣都出去happy了,但唯独她拒绝了男友的.邀请,独自一人留在了宿舍。她远离了世间的嘈杂与喧闹,尽管窗外的嘈杂声不断传来,但她静下了心,使她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事后,她说:“当窗外嘈杂喧闹,我能避开人间的男欢女爱,静下心来,写一篇文章时,那是一种新的领悟和新的境界。”我深深的折服于她,折服于她这种创造坏境,淡泊的人生精神。

  我想说的是:“有的时候,人人都说好的,对于你来说,不一定是真的好,只有是你内心深处想要的,对于你来说,才是好的。珍惜当下,其实眼前的也很好,如果没有环境,我们何尝不能创造环境呢?我们要相信,“会心处不必在远。”其实幸福很简单!

读《世说新语》有感 12

  夜幕再一次降临了,在这样一个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个黑夜,九岁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该会十分明亮吧!”徐孺子听了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没有瞳仁的话,眼睛就一定看不到东西呀。”这个故事是出自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攥,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通过人物的品评和玄远的清谈,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奇特行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起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国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爱这个美丽的国度——中国。许多人都会觉得我爱得不够深,但是这三个字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表达出自己对某种事物热爱之情。让每个中国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记着、爱着这个国度——中国让爱传达千万里,一直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我爱你我的祖国。

读《世说新语》有感 13

  古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世说新语》就像无数宝藏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世说新语》叙事简明,精炼生动,为小品文之典范,词汇之丰富,远远超过其他笔记小说,对后代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刚开始读《世说新语》,总是囫囵吞枣着看,有些字词的意思也不是很了解。后来,作为“小书虫”的我被《世说新语》中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发仔细起来,遇到不懂的`词句也会耐心的查《古汉语词典》。大部分文言文不仅有趣,而且也带着许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读《世说新语》有感 14

  光山话有句方言叫“谈玄”,意思是打妄语,说一些不切实际话,但是在《世说新语》中,谈玄却是一种坐而论道的高雅行为。下面我们进入魏晋时期的“朋友圈”,对这群“谈玄”的人,一窥究竟吧。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详细的描写了魏晋士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不能深究内容史料性的严肃真实,在九品中正制的调节下,人物获得的社会评价等级决定了他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地位,进而影响到生前富贵与身后名誉,所以全书基本上都是品评人物的内容,有些是别人口中说出来的,有些是人物本身的行为反应的,不一而足。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桥段,比如“皇帝得子请客,大臣说篇流传了千古,为人生性放达任情,与阮籍关系颇密,是为挚友。身为刘伶挚友的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想必拥有着世人都知晓的高尚品行和节操。但恰恰相反,他有着与刘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为西汉时期豪放不羁的代表人物,与他一同出现的往往是不行于礼,品行不端。这种性格除了表现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现在了他的为人处事中。

  按照古人的习俗,亲近之人去世之后是需要进行服丧,以表达自己作为子女的孝心和悲伤,通常服丧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间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则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亲去世后,阮籍并没有按照这个规矩进行,仍然参加宴席,并喝酒吃肉。有一次在晋文王宴请众宾客时,阮籍一如往常的.参与,何曾觉得这样不得体,是不孝,并告知晋文王让其罢免阮籍的官职。晋文王没有这么做,反而维护了阮籍。阮籍是真的不怀念母亲吗,并不是,他只是不善于表达,没有把自己的悲伤表现出来,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写阮籍知道母亲去时候的表现,“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哀嚎一声,并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长时间,这种悲伤并不假,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无法比及的,那种流于形式的孝子行为,真的要大力推崇吗?那种悲伤可能就不会是悲伤了,只是向世人证明的一种形式,形式上的悲伤远比实际的悲伤更为不耻。

  阮籍的内心是悲伤的,却也是庆幸的,他可以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尽孝,而不需要再母亲去世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悲伤,他无疑是豪放的,更是洒脱的。只是他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只能在后世被我们称赞,着实可悲可叹!

读《世说新语》有感 15

  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读书笔记: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殷羡做到了前两句,忽视了后一句。不过道家向来都是视名利如浮云,视仁义如粪土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唯性之所在!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读书笔记:这则故事,只要是读过点书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你如果做过这三件事情:冬日品过酒、深夜吟过诗、踏雪访过友。那么,你一定可以对子猷的情致领悟一二了。我们所缺乏的不过是子猷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顺从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罢了。我们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深不知没有结果的结果有时候是最好的结果。至少可以留个念想!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读书笔记:子敬之行为确实太过简傲,我想来想去,此种行为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贵族,从小衣食无忧,任性放达,骨子里有一种血统、身份和学识的优越感。评点他人时,毫无顾忌;面对他人批评时,也毫不在乎。独来独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辈出身贫寒之人,自是望尘莫及。从小都是按照别人要求的样子而活,一直以来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忙碌,为人处世情愿辱没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别人。此种境遇即使要放达也只能装装样子而已。

【读《世说新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世说新语有感04-19

《世说新语》读有感01-11

读《世说新语》有感13篇08-08

读《世说新语》有感(13篇)01-11

读《世说新语》有感(精选13篇)01-11

《世说新语》读有感13篇01-11

《世说新语》读有感(13篇)01-11

读《世说新语》有感精选13篇01-26

读《世说新语》有感14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