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孩子:挑战》读后感

时间:2023-12-22 08:55: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孩子:挑战》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挑战》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孩子:挑战》读后感

《孩子:挑战》读后感1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恐怕没有哪个父母,敢说自己没有为教育孩子焦灼过。最近“双减政策”落地,父母的情绪更为很明显,有人欢迎,有人不理解,有人惶恐,有人无所谓。减负这事儿从我上初中起就时常被提起,二十年过去了,哪次真减了?但这次,真的不太一样。虽说拿作业开刀跟祥林嫂碎碎念一样毫无新意,在鸡娃界几乎连个水花都没溅起,但实锤校外培训,却是不留退路,锤锤见血。对此,不管怎样,一个新的时代终将到来。

  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的家庭,只有拥有坚定教育观的父母,才会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外部的政策根本不能限制他们的空间,因为政策规定的是下限,而他们自有更高的上限。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虽然我们无法以个人的意志去左右政策和大环境,但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家教育的小自由还是没有问题的。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件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做父母并非易事。《孩子:挑战》,这个书名真是一针见血。每一个主题,每一个案例,都是对当下中国社会中的家庭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敲响警钟。孩子就是挑战,是对家长、老师等施教人的挑战。例如,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权力之争。当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更多时候孩子会自动(无意识地)调整成“聋子模式”。而在此时,无论家长的`批评多么声情并茂,多么撕心裂肺,多么恨铁不成钢,都无济于事。因为此时的孩子在以沉默来对抗家长的权力。可悲的是,这种对抗大多以家长的失败告终。而这样的结果,又反过来加剧了孩子的好胜心,好战心,以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反叛”。而解决的方法,又是很多家长做不到的。那就是,如果在战争开始时,家长就能敏锐的察觉到孩子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却还要做,那么家长就不应再用语言批评孩子,此时的语言不是沟通的桥梁,而是长枪大炮。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忍不住的。怎么能不教育他呢?不通过语言说服他,难道还要用“武力”解决吗?这个困扰真是令家长难受极了。作者通过在研究中心的案例分析告诉我们,家长在闭嘴沉默的同时,要用行动明确地告诉孩子,“你这样做对我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让他的帆,无风可吹”的方法。

  所以这本书,与其说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之作,不如说是教育教育者的方法论。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一位有着四十年教育经验的儿童研究者,他提出的理论与原则,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体系,其中心论点就是,家长学习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在这里,合作者不是放任的“与孩子做朋友”,也不是古板的教条。家长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学习通过孩子的表现对孩子的心理做出正确判断,进而家长做出相应的行为。这需要理性的心理学知识,更需要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成为一个善于教育的家长,需要父母们不断的学习。

  在教育这件事上,不是一句把童年还给孩子就可以解决一切的。好的教育,永远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它无关时代、无关贫富、无关政策。相反,校内不断减负,校外教培逐步退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反而更加凸显了。因为教育是没有上限的,不是说学校做的多了,家长就可以做得少了,不是说老师把事情做了,家长就没有什么可做了。老师负责学校的共性教育,家长负责个性化的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家长一定成为一个会教育的家长,要学习如何在成为一个合作者的过程中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挑战》读后感2

  这个星期,大宝跟我和他爸一起住,这是我希望的,不过在和孩子相处中也出现不少问题。比如说,早上起床,躺着等着我去帮忙穿衣服;不刷牙;上厕所不冲厕所;而且我说话,她没听见似的,强调三遍,若无其事。最后想了一个主意,也就是昨天晚上开始实施的,短期效果很是不错。心里很窃喜。主意就是利用奖励机制,表现好,可以积分换零花钱。比如说,昨天晚上,睡觉前主动喝牛奶不磨叽,积一分;刷牙不反抗,积一分;上厕所,自觉冲厕所,积一分;早上自己穿衣服,积一分;效果真的很不错,不费我口舌,很开心的完成了。不过上学时,又让我给她买彩笔,花了32元,我说从积分里扣,她欣然接受了。

  今天送她上学回家,坐下来好好翻看《孩子:挑战》一书里的几个章节,竟然发现我做错了,不能这样引导孩子。

  第五章节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奖赏孩子和惩罚孩子一样,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是弊大于利,这两种行为都缺乏尊重。我们会对下级的好行为进行奖赏,而对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关系中,人们做完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本身需要被造成。这时的满足感来自于和谐的互助和合作。

  案例:

  妈妈给了八岁的比尔一块钱,两人一起在超市的时候,比尔去旁边面包店买了面包。回到妈妈身边时,妈妈让他把找的零钱给她。可是比尔生气地喊道:“你要那些零钱干吗?!”妈妈很纳闷:“干吗?比尔,我需要那些零钱呀。”比尔生气地把零钱塞进妈妈手里,愤怒地大喊:“我不明白,我给你帮忙呀,对吗?”妈妈更纳闷了:“是,儿子,你忙了一个大忙。”他们走向车子时,比尔还是充满了怒气。

  就像比尔去买面包,妈妈买别的东西,两人在合作。可是比尔却不认为他做的事情是对幸福家庭的一点贡献,他关心的是自己。比尔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想的是“买面包对对我有什么好处”,而结果“什么都没有”!这太不能让人接受了!由此可见,比尔的人生观很狭隘。他本来应有的社会归属感的关注点,被“只用获得,才有价值”的错误价值感掩盖了。他认为自己做事情只有得到回报,自己才有归属感。

  感觉我也是拿着物质利益换来孩子的合作。书上说其实没必要贿赂孩子,孩子们其实都有想有好行为的愿望。孩子好行为来自于他们用贿赂换去孩子的好行为时,其实我们是表现自己对孩子的不信任,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很气馁。如果发展到“除非奖赏让我满意,否则我干嘛要合作?如果没有特别的回报,我才不贡献”的观念。那我更无奈了。孩子满足感要通过贡献与合作得到。当我们通过奖赏赢得孩子与我们的合作时,事实上我们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得到基本满足感。

  感觉有点道理深奥,有些不太明白,需要细细体会,总结一下:①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让孩子合作,父母不能使用家长特权去命令孩子;②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能对孩子进行奖励个惩罚;③孩子做一个事情,是这件事情本身需要他完成;④孩子需要通过贡献与合作来得到基本的满足感。而不是父母的奖赏和赢得。

  特别喜欢一句话:为什么要给孩子付钱让他们做家务活儿?他们在家里住,有食物吃,有干净衣服穿,享受家里的一切,如果他要追求平等,那同时也应该有分担劳动的义务。关于零花钱,他们有完全的支配权。而与做家务活儿没有关联。

【《孩子:挑战》读后感】相关文章:

班级的挑战誓词10-21

挑战自己的说说04-17

敢于挑战的句子02-14

霸气挑战口号11-14

班级小组挑战誓词08-04

班级之间挑战誓词10-18

班级小组挑战口号12-14

勇于挑战自己的的说说02-16

讲挑战的优美句子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