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时间:2023-12-21 08:50: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推荐)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傅雷家书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1

  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一生成就斐然。在这本书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他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与期望,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

  《傅雷家书》在国际上的声誉也很高,它的独特在于:这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情感真挚、质朴,令人动容。每一个字都凝聚了父亲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和最深沉的爱。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板着脸的父亲而是一位慈父与挚友。父子二人促膝谈心,谈笑风生,仿佛就像一对无所不谈的朋友,感情热烈而真挚。只有在勾起对儿子的思念时,几丝无力感才令人想起,这已是一位两鬓斑白的父亲。

  另一方面,《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书。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事无巨细。父亲一直都在处处关心着自己的孩子。在艺术上,傅雷现身说法,给予孩子艺术上的指导和诚恳的建议。告诫孩子获大奖不骄傲,遇困境不气馁。做人要谦逊,做事要踏实严谨,一步一个脚印。在儿子消沉苦闷之际,父亲鼓励儿子振作起来,学会面对生活的高潮与低潮,乐观面对人生。他把深刻的人生感悟告诉孩子,在点点滴滴中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真诚的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出于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他提醒儿子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始终忠于国家,勿忘国家的荣辱。在日常生活中,傅雷对如何进行劳逸结合的`问题,给儿子做了正确、有益的指导。告诫孩子切莫为了金钱而身心劳累,希望儿子能保持身心平衡,高瞻远瞩。他还以朋友的姿态现身说法,帮助儿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稳妥处理事业与爱情两者之间的关系。另外,他告诫儿子在国外不要不拘小节,要做一个礼仪得体的人。父亲始终站在儿子的角度看问题,循循善诱,给予正确的引导。诸如此类,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学艺术的若是细细品味傅雷对于艺术的评论与建议,就能从中获益;为人父母的可以学习傅雷教导儿女的成功经验;作为儿女,我们也能从中更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对我们无私的奉献和关爱,使我们学会感激父母,从而互相理解,互相体谅。这本书给予天下父母子女以强烈的感染和启迪。当然,最主要还在于,这本书对人们的道德、思想、艺术、文化修养等启迪深远,是使我们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珍贵的宝典。《傅雷家书》让我们懂得:一个人或是一个社会,若只有物质方面的追求,是不完整的。精神世界的完善,更加值得追求与重视。傅雷的精神,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傅雷的家书,没有修饰,没有矫情,像一股清泉,滋润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

  读《傅雷家书》,使我最有感触的是傅雷对儿子的爱不仅在生活上的各方面,也表现在对孩子学习上的启发,督促。

  傅雷为了能与儿子有公共的话题,能与儿子成为艺术上的朋友,他在督促儿子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看艺术方面的书籍,以提高在音乐理论与欣赏方面的水平,是自己能有与儿子平等对话的资本。然后通过信件与儿子进行乐理的探讨,并对孩子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整个过程都是以平等的姿态,就像是朋友之间的聊天,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看法及自己在处理相似问题时自己的做法和所获得的经验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信服的感觉。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值得我们做家长的学习的。

  俗话说:言传身教。家长的学习态度及进取心,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榜样。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太多的功利性,急功近利,最好孩子一下子什么都懂,如果稍与自己的'期望有所偏差就会大呼小叫,令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减,并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孩子一时想不开,做出过激行为,可谓是得不偿失。

  我们应该努力与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在学习上可以共同探讨,这并不需要我们一定要有多高的学历,孩子学习遇到问题多半是对某个概念理解不清,这时候如果你让孩子拿出课本,找到对应的章节,共同研究一下,说不定孩子就会在你的点拨下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时候孩子对你就有一种信服的感觉,对学习就会保持一种探究的兴趣。

  傅雷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忘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他对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他要求孩子吃饭时,食不语,咀嚼食物嘴里不许发出声响,饭后要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规矩的放回去。对人客气,尤其是对师长或老年人,说话时态度要谦和,人要站直,即或是坚持真理也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等。傅聪现已是当今世界上一流的钢琴演奏家,他优雅的举止与傅雷的家教不无关系。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身心健康地成长。从人的举止便会对这个人有一定的了解,懂得礼仪的人是受人欢迎的,因此每个家长都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孩子好的基本礼仪,使之成为有教养的人,最终对自己的祖国有所贡献。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3

  这是一本的艺术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正有了这《傅雷家书》的流传,许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傅雷夫妇也就成为了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典范。

  一封封家书,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作品中,傅雷不仅仅作为一名关爱儿子的父亲,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也作为一个“过来人”以自己多年的阅历和在社会的摸爬滚打对儿子即将遇到的各种各样事情做出推测并给予独特的见解,更作为一个指路灯,为儿子设计好应对即将到来的事的办法,并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也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理智的分析,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儿子汲取教训,让他引以为戒。

  “揠苗助长”“棒棒底下出孝子”也逐渐开始成为家长们去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后竟有根深蒂固的趋势。可他们却忘了,他们并没有傅雷的那种言传身教的`品质。光学傅雷一个“打”字,便长期有着“孩子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于是孩子在父母的身边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渐而孩子们开始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属于孩子那独有的活泼。傅雷想通了,即使自己的晚年因为的原因备受折磨,但却因为他与儿子成为知心朋友而感到幸福。这……或许就是父亲。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开启了一扇不大却能看清一切的窗户,很好的为我们保存了那个年代珍贵的记忆,正因为有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明了的阐释出来,它不仅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生行事的准则。《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处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

  在现实中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父母或许没有傅雷先生那样知识渊博,也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任用他们全部的精力费尽心血的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只为让我们有个更好的未来,比他们过得更好,这便是所有的父母所期望的。为了我们,他们抛弃了他们所最初所坚持的理想,让自己的一生变得周而复始碌碌无为。

  当我们出现忤逆思想,他们在一旁看着却又无能为力。小孩,路还长别绝望他们不是不在乎不关心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沟通,最爱你的只有他们没有之一。想一想他们也是人也会累,在不开心的时候也会难过,在绝望时也会流泪。别因他们是爸爸妈妈就将他们所有的不坚强都抹杀,别忘了他们在是我们父母的同时,他们也为人子女。

  感谢《傅雷家书》在我最懵懂的时期给我上了的一课。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4

  最近,女儿的班主任老师为大家推荐了一本亲子阅读丛书——《傅雷家书》。花了将近一周的碎片时间,读完了这本家书,感触很多。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一个著名钢琴大师、一个英语特级教师,这些都体现了傅雷夫妇先做人、后立业,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辑印在这本小书里的,不仅仅是普通的家书……

  书信中,傅雷给儿子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本书父亲对儿子言传身教的精髓所在:“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这个精髓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求儿子知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是两个远在异乡的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更胜过父子关系。

  不可否认傅雷教子是严厉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教育不是没有缺点,尤其所用的方式过于严厉,过于偏激;因为我强调工作纪律与生活纪律,傅聪的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远不如一般青少年的轻松快乐,无忧无虑。”因此盲目模仿傅雷“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育重在因材施教,殊不知我们的孩子不是傅聪,我们也不是傅雷。细读傅雷家书,我们要学习的是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溢于字里行间的亲情和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揠苗助长、心态扭曲......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本家书却如惠风吹拂迎风悬挂的风铃般,拨动了无数敏锐的心弦,使千千万万读者为之感悟,为之动容,为之一读再读,而每读必有所获。而当年的傅雷,身处斗室,却心系家国,甚至遍及文化、艺术以及全人类的命运,这一切都不会老,不会过时,不会因三五十年的光阴变得褪色苍白。但愿《傅雷家书》犹如翩翩蝶影,飞入千家万户的窗棂。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5

  傅雷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为人严谨、认真、禀性刚毅,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儿子谆谆教诲,使长子傅聪成为了一代钢琴大师。《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至1966年这12年间傅雷先生及夫人与儿子之间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的挚爱与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假期里我有幸读到了这样一本好书,使我受益匪浅。

  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一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傅雷夫妇也不例外,在一封封家书中,处处都体现着傅雷先生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要先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家书的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傅雷先生人格的正直、高尚。作为一位学者,傅雷先生对当今中外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文化修养极高。正是这些点点滴滴使我们感受父亲对儿子这种严慈并济的爱。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父亲通过与儿子书信的交流,把对祖国发展的关切之情,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一种力量,流露给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这些书信,不仅是使父子相连,也使傅聪与祖国建立了心的连接,使他使终没有背弃自己的祖国。读

  着这些书信,不使人不感到这位父亲的伟大,他既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又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以自己对人生、对工作、对生活的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的`态度来感染着孩子与自己一同前进。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除了父亲,傅聪的母亲朱馥梅女士是一位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婉善良的东方女性。母亲在儿子的信中,真情流露,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意。

  傅雷夫妇对儿子的教诲与指导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他们对儿子的培养方式与方法更应让当代的年轻父母仔细品读。傅雷先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使他们得到成功,也应成为年青父母教育子女的典范。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6

  “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

  于是,在看完《傅雷家书》后,一种想要将傅雷先生笔下给予的感悟梳理于心的急迫促使我写下这篇文字,希望能够化出所得,了明心间。

  先生传书的思绪,跨越十几年光阴,远隔万水千山,不仅仅是对爱子的叮嘱爱抚,字里行间的感情,还升华出了爱祖国,爱民族的赤子情怀,以及凝聚其中的人格魅力,皆为人深深所动容。

  于现在而言,先生所属的那个时代早已飘远出人们的思想范畴,时间拉开的距离已模糊了对那时代的客观判断。然而我们依稀可感受到,那年岁伤痛的火花仍旧星星点点地挑拨着我们的神经,即使久远,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带来的精神刑罚跟身心疼痛的深刻烙印依旧时隐时现地浮出时代的水面。于是,对于一位爱真理,爱生活,爱艺术,刚正不阿,真挚率直的先生而言,最终选择净身出世的方式,表明真心,寻求思想解脱,我抱以理解和深深的感悟。

  生活变形的魔爪不断压榨他的才思,他的身心,而先生却一直在与坚持中盼望能看到他所企盼国度的崛起,他一生都在坚持,即使别人认为是偏执的狂热,他从未放弃。对人生哲思的深透,对音乐艺术的独到与进取,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化解渗透,思想的矍铄敦促着他永远秉承一颗澄澈的赤子之心,乐观向上地化解时代的伤痛,拓宽着生命的宽度。

  虽然先生自命过于偏执的缺点为生活添堵不少困扰,但丁点尘垢却掩不住金子的涤亮。他拥有太多让人称颂的品格,再融入先生自个雅致的生活感悟,以至于觉得那些形容词像枝柳般地脆弱贫乏。在道不尽的人格美丽中,于我最感动的便是先生对艺术独特高雅的见解以及谦卑乐观,孜孜不倦的生活态度,让一个美学初识者跟对生活迷惘的人在恍恍惚惚中,抓住了可以令她坚定的自信。

  在对艺术的品味中,先生主张嵌入生活与自然,调衡感性的流动跟理性的坚持,在东方的超脱、恬静、中庸跟西方的.热情、活泼、开明中取得恰当的平衡。然而最主要的是为生命的艺术注入纯真的心跟情,“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

  在很多令现代人困惑的问题上,先生的见解都为我们解说了答案。对名利的取舍,艰苦的磨难,生活的哲理,艺术的本质,性情的锤炼上,都如高明的火炬一样,为我们驱赶,重现星月。

  所以,对于这么一位在时代浊流发澄亮透彻的精神伟人,除了深深的追思,我还有深深的敬佩。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7

  一个月前,在书店看到这本家书,父母曾经推荐过,于是买了下来,怎知这本书竟使我一月心境忐忑,思想波动。

  刚开始读便想提笔写书评、写读后感,似乎每篇书信都可以传言,曾想过多少关于伟大与崇高的辞藻来修饰它!怎知心中激荡澎湃,竟无从下笔。如今,读完最后一页家书,凝视傅聪手捧先生遗骨的眼神,似有千言万语,怎奈斯人已逝。

  最后一页了,渐渐,心从这令人惊叹的感动,到发自肺腑的共鸣,以及最终离人两界的伤怀中平静下来,回思着。除去合页后的孤独,先生那股子力,似乎在为我酝酿这什么,召唤着什么。

  我有一个理想:有这样一个世界,文化上历史悠久,但民族年轻,生命力旺盛。用科学的方式在崭新的世界里构建着以正义、高效、公平、自由为原则的合理社会,人们高尚文明,美丑分明。也许永远没有这样的世界,崇尚这一切的人太少了,世俗的世界中人们甚至不愿意有他们的存在。

  正直、高尚、坚毅和智慧,这些美的东西是多么可贵,追求这一切是如此纯真的信仰,为什么这样的追风者要受到无尽的痛苦?追求不到美的,便把追求美的人定义为虚伪,追求不到理想的,便把追求理想的人定义为轻浮,甚至在童年期就断绝他们的理想,让他们没有机会想象理想,扼杀他们的'追求。先生弃世一生,痛苦几人堪知!!

  《傅雷家书》顾名思义是傅雷所写的一封封家书,是给傅雷的一封封家书。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傅雷与傅聪谈论艺术与人生,为傅雷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

  在我阅读这本书时,我被傅雷父子的情谊深深打动,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相关的书籍;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时,傅雷常劝傅聪劳逸结合。这些极为普通的行为饱含傅雷对其子的爱,使身在国外的傅雷不会因对父母的依赖而放弃学习工作。

  傅雷与傅聪一起讨论艺术,询问傅聪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教导傅聪遇难事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成功时保持虚心,失败时保持信心,这些因素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着比过去更好的条件,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我相信,即使没有父母的告诫我们也能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为创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8

  与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男人和女人,倒不如分为熟人与陌生人。根据最新的统计,截止20xx年,全球共有73。47亿人,并且持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全球每天有38万人出生,平均每年增长7757万人。

  世界这么大,陌生人总是无法忽视的存在。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两个陌生人仅有的,也是的默契,便是修养。

  《傅雷家书》很久以前便有耳闻,母亲也是近乎狂热地崇拜了好久。它是由次子傅敏将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编纂而成,在文坛中也是轰动一时并且畅销不衰,拥有极高的地位。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_”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间通信数百封,贯穿著傅聪从出国留学、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著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这些家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或是绝妙的文笔。它们很朴素,不经脂粉钗环的妆扮,却饱含著一种种鲜明而真实的情感,或是思念,或是悲伤。傅雷作为一位父亲的复杂心理在寥寥数笔中浮现——他身为人父,需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威严。但威严就势必会减弱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他会去打、去骂,可他又想好好去爱、去呵护。

  但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傅雷对儿子的情感,而是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傅雷的家教里不仅有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更有著其个人思想的折射。

  而其中的一些经验,可能你活完这一辈子也体会不到。

  家教好坏的最集中体现在修养上。一个人的修养能完美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素质,也决定著一个人的性格、境遇、交际圈,乃至人生。

  在中国,日本好像并不受人待见。也的确,他们在战争中的暴行确实令人发指。但无可厚非的是,日本的国民修养绝对是要比我们高一大截。日本的文化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区别在于我们把大部分都抛弃了,他们却传承了下来,并演变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他们会在称呼彼此的名字后加上敬语“君”;“谢谢”二字更是不离口;初次见面会想对方鞠躬,并说上一句“请多关照”。或许有些形式主义,但修养也正体现在这里。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你有你的界限,我有我的区间,彼此不逾越,互相不侵犯,这种心照不宣地为对方考虑,是善意,是默契,是修养。

  你我山水相逢,而修养是的名片。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9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晨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句话我已经太过熟悉了,这语句摘自傅雷老师写的《傅雷家书》。每一个字眼都流露出了傅雷老师对儿子深切的爱。

  《傅雷家书》充满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和严格的要求,弥漫着浓浓的父子情。其实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希望孩子平安长大,却不忍心让孩子远离自己。可是孩子长大后怎会一直躲在屋檐下,他们都有着自己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作为父母,即会为此高兴,也会为此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啊!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用自己美好的未来报答父母。

  合上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独特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但凡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造诣。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有相同之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一心为我着想。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是有必要仔细阅读这本书的,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尤其在为人处世方面能给我们很多指导。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10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11

  母亲在我读四年级时就为我买了这本书,便没有去好好品味。这当中原有如此之多的道理。让人怎样兼顾事务与学业。有了它,我便确定了路该如何取走,事该如何处理,人要怎样去做。

  《傅雷家书》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儿子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儿子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能够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书中我也读懂了自我应对以后的生活不是手忙脚乱地去过。而是控制好每一件小事,让自我的生活秩序有条不紊,不去正因琐事而放宽自我的事业要求。不正因自我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而影响了自我分内的学习任务。做好自我,老师的作业认真完成,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父母多沟通。分享自我的想法,让他们明白你,懂你。

  透过这些书信,不仅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透过这1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之后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我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刻,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12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13

  读了《傅雷家书》一书,我对艺术家傅雷在艺术方面的高深的造诣感触颇深。

  回过来说:写实可学,浪漫底克不可学; 放杜可学,李不可学;国人谈诗的尊灶的多于尊李的,也是这个缘故”,如此,和儿子傅联在信中探讨李白、社甫的分别,都能体现傅雷的艺术造谐极为深厚。说他是着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这是位伟大的父亲,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随着更深入的阅读,我脑海中就蹦出了这样的句子。“百多件近作,虽然色调浓黑,但浑厚深沉得很,而且好些作品远看很细效,近看则笔头仍很粗”和“苏联钢琴专家的个人演奏从头至尾呆板,诗意极少,没有细腻柔婉之美,没有光芒四射的华彩,也没有大刀阔阅斧的豪气”是傅雷对绘画,音乐的研究,不难看出他有很深的探索。因此,在这些书信中所透露的,不仅仅是傅雷高深的艺术造诣,而是一颗更崇高的充满父爱的心灵,和一位学有所成的艺术家,将他所受的陶冶和教养都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代。

  傅聪回信道“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是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真正的演奏家也必须是有创造性的演奏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傅联在异国求学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让他不断地完善自我,更加刻苦地练琴。战胜各种磨难,走上更高的音称殿堂。

  数百封的书信中傅雷对傅聪的教育是高度负责的。那一丝各抒己见的话语,那一些充满哲理的看法,都是傅雷对儿子的精神灌溉,傅聪才有勇气去挑战一切,傅雷对艺术、对爱情的'教养,恰是春天,给予傅聪这朵花最好的肥料。

  书信是纽带,使傅聪与亲人间、也与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傅聪深受父亲的影响,让我震撼。

  这让我想到宗璞的《三松堂断忆》,她的父亲,爱中国、爱哲学,对哲学有着极深的造诣。他最后关于哲学的话是:“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他的生命就是不断地思素,顽强地,永不放弃地,这也给宗璞的思想带来不小的影响。

  我的父亲很固执,但他的文笔极好,时常和我一起探讨文章的写作之道。我的写作也常受他的影响,道理成篇。

  但在现实生活中像傅要一样给予孩子最好养料的家长越来越少,家长需要以身作则,他(她)自己的思想、行为会深刻影响到下一代,好的是养料是春光,孩子这朵花能健康成长,坏的则是毛毛虫,蛀穿孩子的心灵。静待花开,没有养料,何以开花?

  读完《傅雷家书》,让青年一代在春光下,尽情绽放!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14

  一看到书名《傅雷家书》,我就被牢牢地吸引了。因为我也姓傅,按土话来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人。我来读读前辈给我的信,顿时平添了许多亲切感。我翻开了《傅雷家书》,开始倾听一位翻译巨匠与他儿了的来信。在书信中,我知道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是个博学正直的学者。《傅雷家书》是他和夫人在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傅聪是著名钢琴大师,傅敏是英语特级教师。

  才刚读了几封信,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哪一个不心痛自己的儿女,傅雷先生也一样。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爱子之情溢于言表。他用写信这种方式,告诉儿子如何做人,如何从艺。点点滴滴,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自己在读“家书”。

  我十分喜欢傅雷先生说的这一句话: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入股;“通”才能露头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就有坐井观天的危险。“通”就是“懂”,只有懂了,才能学得机灵,只有懂了,才能培养自己心胸宽广。而“坐井观天的危险”则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也。这一句话虽短,但讲得可是学习中最重要的箴言。“通”无疑为我的`学习之路点上了指明灯。

  这本书虽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语,但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放下书本,眼前仿佛浮现出父母忙碌地身影,妈妈为了给我做一个的好榜样,穿梭于两个城市间来回奔波,让我知道对待自己的事业要“不怕辛苦”;爸爸为了给我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放下自己苦心经营的事业,陪我在杭州求学。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我写了一封厚厚的家书。想到这里,泪水已漫上心头。是呀,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孩子,藏在他们的羽翼下。既害怕我经历风雨,又担心我无法搏击海浪;挡在我身前怕碍我长大,跟在我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受的伤害;期待我永不知这世界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哦,亲爱的爸妈,请别为我优心,你的儿子已在懵懂中明了是非,已在蹒跚中学会走自己的路。看了《傅雷家书》让我读懂了你们的爱,我会长大,不会让你们等得太久。它让我学会了许多知识,让我悟懂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开始了新的思考……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15

  从峰哥处借来《傅雷家书》,心口难言的父爱通过朴实纯情的文字展现出来,我想让读者共情的不单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傅译流畅表达,更多的是笔端流淌出来的美感触摸到人性中最柔软的地带——父母对子女的那份纯情和真挚。原来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原来他才是真正的赤子。

  “我们做父母的,在感情上极希望见见你,听到你这样成功的演奏,但为了你的学业,我们宁可牺牲这个福气”。

  我私下想父亲对子女的爱多是在心口难言的,所以常常把父亲比作大山,宽厚少言嘛。从前慢的书信仿佛真的“见字如面”,那种经历了起伏的等待过后所产生的美好确能起到一种“来,孩子,听我慢慢说”的闲谈效果。对工作、生活与学习面面俱到的关怀,父亲是儿子脚前的灯、路上的光。而几十年来不曾中断的坚持对话有力回应了他主张的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傅雷家书》的广泛流传在展现了一位父亲的责任担当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位译者人格永恒的美。

  有人称他是“一个孤独的儒者”,个人理解这更多的是形容他在修身齐家方面,把里外一切安排妥帖,自缢前在地板铺好棉被以防踢倒的凳子影响了邻居。孤独用来形容名士从来都不是贬义,一定是人格走向健全人性变得饱满的必备条件,也更觉他才是那个赤子——一个创造了许多心灵的朋友的人。

  尼采说不要向他人诉说你的.痛苦。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低为平庸的烦恼,人格也会遭到贬值。傅雷先生把人格看得高于一切,他选择结束生命,用最浓重的一笔保全了自己。

  “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前日看了《寻梦环游记》,一部以音乐为起因讲述生存与死亡故事的动画片。认知变得模糊即将离世的“可可”在音乐重新响起之时禁不住落下热泪,温情的音乐唤起爸爸唱歌给她听的美好瞬间,那一刻她实现了自己内心多年来的隐秘冲动——重温来自爸爸的爱意。

  以傅雷先生对艺术的深刻体知和感悟,特别是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所传达出来的艺术,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想无论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在平日里,这份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会始终停留在只属于他们的记忆构境里,有了这份独一无二的陪伴他们怎么会孤独呢,更何况赤子是不知道孤独的。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心得05-10

傅雷家书有感12-26

傅雷家书心得10-17

《傅雷家书》心得04-21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3-31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5-12

傅雷家书的阅读心得12-21

傅雷家书感悟心得01-06

读《傅雷家书》心得06-08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