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时间:2023-04-25 15:57:3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通用15篇)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

  《孩子你慢慢来》,作者龙应台。想不起当时买下它的原因,也许就因为它的封面,黑的底色上稚童仰望着母亲,无限孺慕,无比信赖,和书的名字相呼应,给人温暖的感觉。向很多人推荐这本书,因为看完这本书后的感动。

  除了开篇《孩子你慢慢来》有点沉重外,整本书写的只是一位母亲,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为童言稚语中的真理与美好而感恩,为造物的神奇而感悟,也为自己所给孩子教育的不完美而惶恐。给我感觉最强烈的还是第一篇《孩子你慢慢来》,街头卖花的老妇人,大声呵斥着自己的小孙儿,为他努力地想把扎花的草绳打成一个蝴蝶结而耽误了时间,这情景让文章中的“我”想起了儿时的往事。在那时的教育中,孩子们没有尊严可言,有被罚头顶一满盆水双腿弯曲站半小时的,有因成绩差而必须将写着“我是懒惰虫”的牌子挂在身上绕校园一周的,更有学生因家境贫困交不起补习费而受到老师的反复刁难与体罚,那种冷酷让小女孩对世界彻底失望,于是,有一天她带着自己的三个弟妹一起跳了河……

  做了母亲后,发现自己的心会为所有的小孩子变得柔软,也许书中的“我”也是这样,小心翼翼的尊重孩子的每一个要求,认真地陪伴着他倾听他的每一句话,不愿幼小的心受到任何伤害,就像书中作者在心中对那个卖花的小男孩说的:我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等待,孩子,你慢慢来。看了这本书后,我时时自省。爱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的本能,给他们尊严,却不是每一个成人能够做到的。有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有没有贪一时轻松敷衍了孩子一转身却又忘了对孩子的承诺?是不是会和孩子平等的对话?有没有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孩子对你的依恋?有没有因为心情恶劣而无端迁怒于孩子?开始问自己这些问题,而答案总让我怵然心惊,因为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对等个体的习惯。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用她的语言,听到了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事情,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那样丰富,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慢慢来,现在的孩子们可能都做不到了。

  记得有一次到孩子幼儿园开家长会,老师和我们商量周末活动的事情,可听下来好多小朋友们都没空,他们忙着学画画、学武术、学钢琴、学跳舞、学英语……其中竟有一个小朋友周末要上一天半的课,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为了不甘人后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2

  龙应台的书一直是我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没有……可能是因为她的笔法,也可能是她的书真的很吸引人,或者很难说……

  孩子,你慢慢来,是朋友推荐的,在此之前,我好想压根就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一样,周四在当当下订单,周五收到书,或许是因为“乐学会”,所以我花了3小时不到,就把这本书看完,当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散文或记事文?

  可是,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书中那一幕幕的场景即刻呈现在我眼前,八个月大的华安,和父母一起旅游,爸爸第一次教华安用英语说bird,华安第一次认识各种各样的车车,华安第一次认识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作者用一种仿佛似跟你说话的语气,和一个个小故事,描述了一个叫华安的中外混血儿的成长记。

  书,其实很薄,内容很简单,可是,当看到如此简单的文字,在我面前流淌时,我却感觉到了满满的爱,一种无处不在的淡,却又异常香厚的母爱。时间没有让这爱停留,反而使她越来越浓厚。

  我想凡是有孩子的妈妈或者爸爸,都会感叹一个小生命的成长,从像热水瓶大小的它,慢慢的长大,高大到可以为他的父母遮阳挡雨;从第一次会爬会走,到最后稳健的搀扶着他年迈的父母走路;从第一次开口叫妈妈,到后来站在台上流利的用各国语言演讲;从第一次自己拿筷子吃饭,到最后,站在妈妈曾经最爱的厨房里做饭……曾经的第一次,到后来的无数次,曾经的手把手,到后来他带着曾经那个年轻的你,走过一段又一段属于他的人生……

  是的,孩子,的确需要慢慢来,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成为那个我们所想的'他,或者他希望的人生。看着他第一次慢慢的系鞋带,小小的手指慢慢的穿过那两根比他的小手粗不了多少的带子,看着他那个小小的慢慢的动作,还真担心他会做不好,但是心理的那种成就感,可能要远远的超于他本人……

  孩子,需要我们用一种慢慢的心去陪伴,陪伴他的成长,陪伴他所有的慢慢来……当时间一点点慢下来,我们静静的和孩子一起,用慢慢的等待,等他长大的那刻……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3

  常言道“天下娃娃一般可爱”,龙应台笔下的那孩子更是可爱。

  读《孩子你慢慢来》,最吸引我的是作品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的儿子,一个名叫安安的小孩。在我眼里,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孩。两岁的时候,就已经会说三种语言了,他和妈妈讲中文,和爸爸说德语,在幼儿园的时候和小伙伴们却是用瑞士语交流。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时常会冒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一次见到金色的飘荡彩带时,龙应台误以为是龙,安安这么一个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德国的`两岁小孩又怎么会知道呢?这么抽象的东西,作者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回到家,安安用自己的玩具车排了一条弯曲的长队,指着它说:“龙。”对,好一个“车水马龙”,这也说明他一半的血还是中国的,依旧和龙有很深的渊源。

  光说这可爱的安安,我似乎忘了还有一位主角——母亲,就是作者本人。安安很小的时候,软绵绵的,胖乎乎的,像个小球。作者很爱这小家伙,亲他的头发、脚、手,几乎全身都被亲遍了。我想,我们每个人小时候也曾被母亲如此的亲吻过吧!龙应台说,当一位母亲低着头微笑地看着孩子吸奶时,这画面是最美的,也是最幸福的。

  既然母爱是那么的甜美,谁又愿意分割呢?自弟弟出生,母亲的爱就分割了一半给弟弟。当安安开始不听话,当作者抱着泣不成声的安安,安安说:“我觉得你更爱弟弟。”当一个几岁大的孩子懂得母爱无法分割,当一位母亲也因做错事而愧对孩子时,我的内心泛起了波澜。

  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否每一个孩子都爱呢?重男轻女的现象在社会上还很普遍。爱孩子是最基本的,哺乳也是应该的,可又有多少孩子是喝母亲的奶水长大的呢。以前那在大树下、路边卷起衣服便喂奶的景象早已消失了。大庭广众之下喂奶很丢脸吗?不是的,那是一位母亲在展示她最美的一刻。

  懵懂的孩子,你该读一读这书,好好地感知母爱。无知的女人,你更应该细细品味这本书,爱自己的孩子,这有何羞耻的呢!龙应台和安安一起洗澡时尚且能向她解释每月一次的月经,我想,这就是母爱吧,不马虎的母爱。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4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龙应台的著作——《孩子你慢慢来》,读完后,我的心灵深深地被触动了,我不禁泪流满面。

  在书中,龙应台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细心地将她的宝贝华安和华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实地记录了下来。这本书中令我现在仍记忆犹新的是这样一幕——龙应台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5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龙应台对待孩子总是那么宽容、和蔼可亲,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他,用最大的爱心去呵护他,用最大的耐心去等待他,让我不由得感叹:龙应台真是一位慈祥和伟大的母亲!

  每个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我的妈妈也许不像龙应台那么的温柔、细心,不会看着我扎蝴蝶结,但她却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我无私的爱。她每天都会准时接我上下学,放学后会问我晚饭想吃什么。当妈妈做好饭菜时,饭桌上又总少不了我最喜欢吃的菜。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惭愧,因为那一声声“儿子,快点来吃饭”偶尔会让我烦躁,有时候会对妈妈不理不睬或是发脾气,现在我知道了,那就是妈妈的爱。而每当吃饭时,妈妈又总在一旁为我夹菜,劝我多吃一点,才能长高长胖,还总问我吃饱了没有,我懂得了这就是妈妈的爱;写作业时,妈妈连最喜欢看的电视剧都不看了,总是默默坐在一旁看我是不是认真学习,我碰到难题了妈妈会耐心地指导我,写完作业后妈妈细心地为我检查作业,如果有错,就和我一起讨论订正。有时觉得有些“烦人”,有时觉得有些“唠叨”,可每一句话都印在我的心坎里……

  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尽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在家里要及时巩固复习知识,多做课外练习,争取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在学校里做一个认真学习的学生,在家庭里做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在社会上做一个守法的公民。不要让父母失望,长大以后回报他们,但我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无以为报的,滴水之恩都要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对我的恩情,他们总能对我无私的付出,让我过着无忧的生活,就让我好好孝顺你们,报答你们,让你们过上幸福的日子。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5

  凡是做母亲的,都应该读一读龙应台的书,那是作者作为一个母亲的真实心声,真实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境,热切地传达出她对生命起步最质朴的爱,她不是传统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也许正是这样的语言,更显得真实,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对于做妈妈的我来说,文中这段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本来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天下母亲做女人的礼物。

  在这本书中作者偏重于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顺其自然的不受伤害不被扭曲的成长,如:安安和弯腿的昂弟在抢一辆小卡车,昂弟抢赢了,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死命抵抗敌人的攻击。妈妈看见安安突然松了手,退后一步。她正要安抚他,却见这两岁小娃儿端起两只小手臂,做出猎人射击的姿势,对准昂弟,口里发出“碰碰”的枪声,然后满意地说:“死了!”妈妈觉得惊心动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杀人”的灵感来自哪里。孩子爱听故事,妈妈给孩子讲过《小红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猎人的动作,有了“杀人”的动机。妈妈为了不让孩子看到某些童话里的残酷和暴力,她用心去为儿子选择,哪些书该让两岁的孩子读?哪些不能读?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盗》后,就自言自语起来: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她很谨慎地把这些有残酷和暴力的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保证她的儿子即使搬来小椅子也够不到的地方,把对孩子有益的书放到下一格让孩子看。从她的言行中,我们能看到,母爱,让她理性思考。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看看我们的孩子,周末、暑假有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根本没有时间自己休闲,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来。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实上呢?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小小的年纪真的能接受这些额外的知识吗?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曾经我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学英语吗?在我看来根本没必要,有很多家长跟我交流过,孩子上了小学后经常把英语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很多事情,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作文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6

  以前对龙应台的作品看的不多,只知道她的文字犀利,总能从另一个角度将那些在我们眼里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变的那么不可理喻。据说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会在当地刮起龙台风。在我的印象里,她应该是个爱搅局的不安定分子。总是用手中的笔揭露人性中的丑恶。

  但是看了《孩子你慢慢来》之后,完全反转对她的印象。《孩》用一种平实,优美,充满温情的文字写成,读者能直观的.体验了为人父母的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幸福,喜乐和艰难。尤其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感受最深的是对童话故事和中国名著《水浒传》的探讨角度真是另辟蹊径。我幼年也看了大量的童话、神话故事,却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些故事有这么凶残、血腥的一面。白雪公主的故事里面充满着因嫉妒而产生的谋杀。这些会给好似一张白纸的小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不禁让我想到格林兄弟都经历了些什么艰难?《水浒传》更是充满着血腥的杀戮,好汉象地痞,官府象恶棍??。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作品真是不寒而栗呀。曾经我喜欢的《一千零一夜》就是因为一个爱听故事的国王要把讲完故事的女人都杀了,所以才催生出一千零一夜的漫长故事。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虽然这个世界可能是残酷的,但真的不急于让孩子们去了解它们吧。

  另一个感受很深的方面是西方的性教育。我自认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给了很好的性教育,但比起作者笔下所写的真是不值得一提了。孩子大概四岁的时候就和妈妈一起去医院陪伴妈妈做胎儿的检查。妈妈大大方方的允许孩子进入检查室。母亲在好奇的孩子面前并不隐藏什么,敞开的让孩子去了解他们想知道的一切。孩子小小的时候就知道女人会来月经,是因为成熟的卵要排出来。妈妈也不避讳的告诉孩子,男人的不叫蛋,而是叫睾丸。能做到这些真是很了不起,让孩子在幼年已经对身体有了很多了解,不再有神秘感,使青春期也过的相对平稳些。相反中国的父母的做法是尽量不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些,致使孩子们很多的探索是在青春期开始——越神秘越有吸引力,在懵懵懂懂的情况下更容易受伤害。

  可以说龙应台的文字引导我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也渴望成为一个大奶牛样的母亲,温情的,向孩子传授来自上帝的对生活的知识和见地。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7

  龙应台的书一直是我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没有……

  可能是因为她的笔法,也可能是她的书真的很吸引人,或者很难说……

  孩子,你慢慢来,是朋友推荐的,在此之前,我好想压根就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一样,周四在当当下订单,周五收到书,或许是因为“乐学会”,所以我花了3小时不到,就把这本书看完,当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散文或记事文?可是,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书中那一幕幕的场景即刻呈现在我眼前,八个月大的华安,和父母一起旅游,爸爸第一次教华安用英语说bird,华安第一次认识各种各样的车车,华安第一次认识龙……

  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作者用一种仿佛似跟你说话的语气,和一个个小故事,描述了一个叫华安的中外混血儿的成长记。书,其实很薄,内容很简单,可是,当看到如此简单的文字,在我面前流淌时,我却感觉到了满满的爱,一种无处不在的`淡,却又异常香厚的母爱。时间没有让这爱停留,反而使她越来越浓厚。我想凡是有孩子的妈妈或者爸爸,都会感叹一个小生命的成长,从像热水瓶大小的它,慢慢的长大,高大到可以为他的父母遮阳挡雨;从第一次会爬会走,到最后稳健的搀扶着他年迈的父母走路;从第一次开口叫妈妈,到后来站在台上流利的用各国语言演讲;从第一次自己拿筷子吃饭,到最后,站在妈妈曾经最爱的厨房里做饭……

  曾经的第一次,到后来的无数次,曾经的手把手,到后来他带着曾经那个年轻的你,走过一段又一段属于他的人生……

  是的,孩子,的确需要慢慢来,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成为那个我们所想的他,或者他希望的人生。看着他第一次慢慢的系鞋带,小小的手指慢慢的穿过那两根比他的小手粗不了多少的带子,看着他那个小小的慢慢的动作,还真担心他会做不好,但是心理的那种成就感,可能要远远的超于他本人……

  孩子,需要我们用一种慢慢的心去陪伴,陪伴他的成长,陪伴他所有的慢慢来……

  当时间一点点慢下来,我们静静的和孩子一起,用慢慢的等待,等他长大的那刻……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8

  作为华人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枝笔,龙应台所创作的《孩子你慢慢来》犹为我喜爱。大文学家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书中让我感受到一位母亲的幸福与欢乐。让我回忆期我儿时的童稚和喜悦,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拥有的悟。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拥有着万丈豪气却不失温情;带有着女性的美与善却有令人倾慕的大智。在《序》中,龙应台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坐在阳光斜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我不知怎的,在读这段话时,心中荡漾着阵阵的微感动。或许是 因为“慢慢来”这三个字其中所包含的宽容和爱所让我感动;或许是因为陌生人间的分外包容所让我感动;或许是因为龙应台对孩子根深蒂固的尊敬和友好所让我感动。我一时半会也得不出我想要的答案来。不仅仅是这些,在这母爱的光泽与孩童谐趣洋溢的生活散文中,有许多看似平凡却感人至深的.情节在里面。

  孩子们的世界中有着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事物。所以在这奥妙的世界中,孩子们需要去了解和探索他们所喜爱的,深入和研究他们所不懂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孩子们慢慢来。

  我在生活中是个比较慢的人,可我的家人生活节奏很快。我每天的生活就像被编辑好的电脑程序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干规定的事情。这样的生活就好比鸟儿折断了却被迫飞翔,鱼儿没有了水源却被迫生存,让人窒息。太多繁杂的事情使我泯灭生活中的一丝一毫有趣的带有新鲜感的事物。我想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样,在我匆匆流逝的童年时光中就不再会有我因匆匆而错失的美好,更多的会是回忆童年时的阵阵欢呼雀跃和甜甜的流连忘返。我不想要做强人,想恢复温柔的本性,想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万物都有自然规律,何不顺其自然?我们早早的进入早教班,开始机械的学习之旅,我们要上各种五花八门的课程。那么急干什么,过早的学习未必是一件好的事情。看过《孩子你慢慢来》我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

  龙应台所写的这本书不仅仅是表现了母亲深沉和理智的爱,也想表达“慢慢来”的重要性。不要那么着急,人生本来就很短暂,慢慢的去感受生活的美妙,慢慢的去品味身边的“风景”。这也就是龙应台的独特教育,慢与爱。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9

  世界上有一种永恒的爱,叫母爱。世界上有一个永远爱你的人,叫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爱自己的母亲,她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长大成人,关心我们,照顾我们,愿意用尽一生的心血陪伴你我。暑假中,我出去旅游时读了《孩子你慢慢来》这一本书,更深刻体会到作者龙应台在生活中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大家都说母爱是伟大的,有了母亲才有了今日的我们;有了母亲,我们才能如此茁壮的成长;有了母亲,我们的人生才会十分精彩,有了母亲,才能教会我们人生的真谛,有了母亲……《孩子你慢慢来》体现了龙应台作为母亲内心最柔软、最细腻的'的款款深情。龙应台对于孩子的教育充满了耐心,她不会厌烦于和安安的对话以及安安的问题,反而还会和安安互动,满足孩子的好奇,解答孩子的疑惑,甚至引发提问,从不厌倦,哪怕安安的话还说不完整、表达不清;她可以讲一百回的《西游记》给孩子们听;她还可以帮孩子们拯救那“恶心”的老鼠……。

  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葛哥与底笛》这一片段了。哥哥安安认为妈妈更爱弟弟,所以他与弟弟闹矛盾这个问题变得十分棘手,还会剪弟弟的衣服…..他想:这算是对他抢走妈妈对我的爱的报复。可是,龙应台每一次都不是去指责安安、去训斥安安,而是用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怀抱和真情的话语让兄弟二人的关系渐渐变好,她的教育方式是最独特的。每当我看到那幅插图时,脑海里情不自禁想起了生活中无微不至照顾我的妈妈。

  每当我考试考不好时,她不会狠狠地训斥我,打我,而是细心地帮我分析题目,告诉我错在哪里,下次要怎么改正,每一次睡觉以前,妈妈都会陪我看30分钟的课外书,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她会想尽办法告诉我,详细地和我解释清楚,并告诉我下次继续努力,教会我许许多多解题方法,明确下一次考试的目标。而我呢,面对妈妈的啰嗦和唠叨,我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责她,嫌弃她烦,甚至反过头来狠狠训斥她,读了这一本书以后,我才进一步了解了做一位尽职尽责母亲“台前幕后”的艰辛,我的心中是无比愧疚。

  《孩子你慢慢来》是作者龙应台赠予两个孩子的话语,是两个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前进的动力,是两个孩子在遇到挫折时的一份又一份的鼓励,是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是啊“母爱如水,母亲是源”,读完这一本书以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两个词语所蕴藏的寓意啊!也让我从此以后有了一颗随时怀着对母亲敬佩之情的心。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0

  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早在一年级(上)时,我就看过了一遍。

  我很喜欢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一家。妈妈是台北人说汉语,爸爸是德国人说德语,爸爸妈妈相互交流用英语。因为爸爸工作的原因,他们一家现住在瑞士,华安就是在瑞士上的幼儿园。在不知不觉中,安安从学会听到学会说,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语言,汉语、德语、瑞士语、英语应用自如。真是太可爱、太搞笑了!

  我羡慕安安有这样一位通情达理、理解我们、充满耐心的好妈妈。在《序》中,龙应台写下了这么一段美妙的文字: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慢慢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三个字呀!

  而我可以说每天都是在“快一点”的催促声中度过的。早晨还在迷迷糊糊中,就听到妈妈“快一点起床,否则要来不及了”的叫声。我穿好衣服,正想顺便看一下桌上的书,妈妈又催我快一点刷牙、洗脸。接着就是催我快一点吃饭,在狼吞虎咽、食物还未完全到胃的时候,就一手拿着一片面包,一手拿着一盒牛奶,在“快一点,否则要迟到了”的催促声中走上了上学的路。一到学校,又是在老师“快一点坐好、快一点交作业、快一点排队……”的指挥下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放学了,奶奶来接我,回到家后奶奶的第一句话是“快一点洗手”,第二句“快一点吃点心”,接着是“快一点做作业”。直到晚上,在“快一点洗脚”、“快一点睡觉”的催促声中,才度过了急匆匆的一天。

  我自认为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但是我不喜欢填鸭式、功利的学习方式,而是喜欢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的龙应台那样的教育方式。我做过一个梦,梦中龙应台一会儿变成我的妈妈,一会儿又是我的老师。

  真的,“慢慢来”有时候并不是坏事。由于气候的原因,东北大米生长周期长于南方大米,所以其口感就要比南方大米好得多;饲养40天就可宰杀的速成鸡,它的鲜度和营养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农家养一年才食用的土鸡。

  “慢慢来”,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慢慢来”让成长变得更加快乐!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1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中的第一本《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记录了龙应台初为人母时的心境,与两个孩子的童年,思考生命的本质,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不假思索的疼爱,也有母子之间的`趣事。书一到手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

  合上书,闭上眼睛,书中那一幕幕的场景即刻呈现在眼前,八个月大的华安,和父母一起旅游,爸爸第一次教华安用英语说bird,华安第一次认识各种各样的车车,华安第一次认识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作者用一种仿佛跟你说话似的语气,和一个个的小故事,描述了一个叫华安的中外混血儿的成长记。

  书,很薄,内容很简单。可是,当看到如此简单的文字,在我面前流淌时,我却感觉到了满满的爱,一种无处不在的淡,却又异常香厚的母爱。时间没有让这爱停留,反而使她越来越浓厚。

  我想但凡是有孩子的妈妈或者爸爸,都会感叹一个小生命的成长,从小小的他,慢慢的长大,高大到可以为他的父母遮风挡雨;从第一次会爬会走,读书笔记m到最后稳健的搀扶着他年迈的父母走路;从第一次开口叫妈妈,到后来站在台上流利演讲;从第一次自己拿筷子吃饭,到厨房里给家人做饭......曾经的第一次,到后来的无数次,曾经的手把手,到后来他带着曾经那个年轻的你,走过一段又一段属于他的人生。

  是的,孩子,的确需要慢慢来,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成为那个我们所想的他,或者他希望的人生。看着他第一次慢慢的系鞋带,看着他那慢慢的动作,还真担心他会做不好,但是心理的那种成就感,可能要远远的超于他本人。

  孩子,需要我们用一种慢慢的心去陪伴,陪伴他的成长,陪伴他的所有。当时间一点点慢下来,我们静静的和孩子一起,用慢慢的等待,等他长大的那刻。

  如书中所言“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2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难以想象写下这段如水般轻柔的文字的龙应台与笔触犀利并有着万丈豪情的《野火集》的作者竟是同一人,这不禁让人感叹孩子对父母的改变有多么巨大!那么,让我们一同随着她的笔尖,以一个母亲的视角去看看华安、华飞兄弟俩的成长历程。

  在母亲温和的注视下,兄弟俩一点一点地慢慢长大,有着初识的喜悦,有着懵懂的困惑,有着傻傻的嫉妒……细腻而朴实无华的笔触似和风拂过,让人看着看着就逐渐安静下来。细细品读,灵魂似乎也得到了升华,变得像稚气未脱的孩童一般纯净。

  龙应台称得上是一位大作家,但我认为“好母亲”这个称谓更加适合她。做母亲是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这门学问包括了许多职业的精髓所在,你需要像老师一样耐心地去教孩子,像保姆一相悉心地照顾孩子,像保镖一样小心地呵护孩子……做一个母亲很难,但是做好一个母亲更难!现今许多年轻人不愿有自己的孩子,正是这个原因。但是龙应台却真正做到了!她像是呵护娇弱的小花一样,细心地为两个孩子遮挡住一切会伤害到他们幼小心灵的利剑。现在,许多所谓“儿童读物“并不一定适合小孩子阅读,生死、暴力、荒诞……诸如此类的.负面因子使得多少原本纯净、没有一丝瑕疵的心灵扭曲!龙应台选择将它们放置于儿子们触摸不到的地方,以防止他们接触到这一方面的东西。但我们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种细节?而这种爱又绝非溺爱,是一种理性的感情,在该严肃的时候,她绝不会含糊过去,在罪恶还未在孩子心中扎根时眼疾手快地将其清除。当自已的孩子安安无意识地与好朋友弗瑞第“分脏”时,龙应台毫不留情地认真地分析了他的过错并给予了适当的惩罚。但她绝对不会逼迫孩子去做不想做的事,正如书名一样——“孩子你慢慢来”,恬淡轻柔,不紧不慢,这不正是人生最理想的方式吗?

  让我们也慢慢来吧,不再急去求成,不再焦虑功利,慢慢地走过人生之路,去欣赏那些不停奔跑的人们所忽视掉的沿途美景吧!这样,我们的收获将会更多!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3

  龙应台的大名早有听说,最近的关注源于朋友圈里看到的她在大学的演讲,主旨大约是讲和“人文素养”有关,尤其是作为一个政客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她也倡导每个人都应该多读点“文哲史”方面的书;另一篇是她在北大的演讲,也谈中国梦,再次提到了管仲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并希望下一代的中国人不再有恐惧,而享有充分的自由。作为一个独立学者和“马政府”的前文化部长,我有理由相信龙应台显然是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也因此带有鲜明的现实批判主义的文化人。

  读到龙应台,第一本便是她的《孩子你慢慢来》,让我大跌眼睛,这是一个霸气的,有强烈批判主义的.作者吗?就像书的扉页所介绍的那样:“作为华人世界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着万丈豪情,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这本书是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用娓娓道来,饱含深情的文字,展现出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也再次让我觉得不管一个外表再强悍的女汉子,作为母亲,她也唯有柔软。

  这本书并不厚,或许是因为我尚没有孩子的缘故,却读得比较慢,我需要用心去感悟每一篇零碎文字背后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以及用力去想象那种画面感,如婴儿般的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书中的小人物,小故事以及婴儿般的思想,我都得用力去揣测,去想象。读此书我似乎也有种在努力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从小多由奶奶带大,母亲也并非如龙应台那般有文化,或因为儿时记忆断线的缘故,我已记不起什么蝴蝶结,也想不起多少儿时的故事,还有什么洋娃娃,但这已不重要,因为我依然健康快乐的长大,依然具有独立人格,依然爱知求真,善良本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每个人的故事,龙应台笔下的安德烈是幸福的,他可以从小接触到三四种语言,可以听一个有文化的妈妈讲各种故事,可以打小就能用平等的心态和妈妈对话。但想必在安德烈的心里,这个妈妈既聪明严厉,又有一个母亲柔情般的呵护,我也相信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每位家长也都尽自己所能,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了我们。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4

  想不起当时买下它的原因,也许是感悟女儿渐渐长大,自己的力不从心;也许是因为它的封面,黑的底色上稚童仰望着母亲,无限孺慕,无比信赖,和书的名字相呼应,给人温暖的感觉。自己读过,也向身边的有孩子的朋友亦或同事推荐这本书,皆因为看完这本书后的感动。

  除了开篇《孩子你慢慢来》有点沉重外,整本书写的只是一位母亲,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为童言稚语中的真理与美好而感恩,为造物的神奇而感悟,也为自己所给孩子教育的不完美而惶恐。给我感觉最强烈的还是第一篇《孩子你慢慢来》,街头卖花的老妇人,大声呵斥着自己的小孙儿,为他努力地想把扎花的.草绳打成一个蝴蝶结而耽误了时间,这情景让文章中的“我”想起了儿时的往事。在那时的教育中,孩子们没有尊严可言,有被罚头顶一满盆水双腿弯曲站半小时的,有因成绩差而必须将写着“我是懒惰虫”的牌子挂在身上绕校园一周的,更有学生因家境贫困交不起补习费而受到老师的反复刁难与体罚,那种冷酷让小女孩对世界彻底失望,于是,有一天她带着自己的三个弟妹一起跳了河……做了母亲后,发现自己的心会为所有的小孩子变得柔软,也许书中的“我”也是这样,小心翼翼的尊重孩子的每一个要求,认真地陪伴着他倾听他的每一句话,不愿幼小的心受到任何伤害,就像书中作者在心中对那个卖花的小男孩说的:我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等待,孩子,你慢慢来。

  看了这本书后,我时时自省。爱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的本能,给他们尊严,却不是每一个成人能够做到的。有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有没有贪一时轻松敷衍了孩子一转身却又忘了对孩子的承诺?是不是会和孩子平等的对话?有没有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孩子对你的依恋?有没有因为心情恶劣而无端迁怒于孩子?开始问自己这些问题,而答案总让我怵然心惊,因为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对等个体的习惯。自己尝试和儿子像朋友般聊天,学用他的语言聊他关心的了解的话题,也就渐渐听到了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事情,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那样丰富,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

  慢慢来!估计现在的孩子们可能都做不到了。现在的孩子正忙着学画画、学武术、学钢琴、学跳舞、学英语……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家长们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可是,可曾想过我们的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5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这些年最流行的一句话,讲的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那怎么赢?才算是真正的赢在起点,又赢在终点呢?

  一般孩子开始上学后,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家庭作业,而这个作业的问题,在上海,或者国内其他发达城市,甚至是提前到了幼儿园的中班,大班。就我们这个年纪来看,孩子的作业可以用浮云来解释,可是,就孩子而言,作业简直就是恶魔,他们能花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玩,却只能在写作业上坚持五分钟之久,五分钟后,无论作业有无完成,孩子肯定会做一些和作业无关的事,比如玩玩笔,折下飞机,看看窗外,发发呆,或者出来找找妈妈在干什么……

  这种走神,对于孩子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不是吗?美国的孩子花1个多小时写作业,日本的孩子话3个多小时,中国的`孩子呢?8个小时……即使我们有多大健忘症,忘记了很多童年往事,但是关于不愿意写作业这件事,或多或少多应该还有点印象的吧。自己当年有多么不愿意写作业,自己又是如何面对老师的质问的?

  所以,孩子不一定非要赢在起点,或者以这种方式来赢,输一点点又如何呢?

  早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因为政策,因为当时的大背景,父母总希望我们事事第一,或者至少比同伴们好,不论我们是不是做得到,那时,我们是父母的唯一,唯一的骄傲,唯一的谈资,唯一的希望……那么,才走过那段路的我们,是不是要看着孩子在走一遍自己都不愿意走的路呢?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我们是父母,是权利和权威的象征,但是我们也和他们一样,都有第一次,第一次当父母,第一次直面孩子的教育问题,第一次看到他们得优,也第一次看到他们得不合格,我们需要的不是责怪,哪怕一个眼神都不要,这不是父母……

  记得有一次,妈妈一定要安安把最后一行作业写好,因为安安已经很久没有拿到A了,可是安安不愿意,他哭着质问妈妈,为什么你总要我得到A?我也有权利得到C……

  是的,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刻,更何况孩子,最后妈妈让安安去玩了,安安在出门前,却又说了这样的话,其实,有时候,我也可以拿A的。看看,孩子们的心事明白的,他们是孩子,他们有玩心,但是他们一样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能力。

  不用担心我们的下一代会输在起点,因为他们一定不会输在终点。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相关文章: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1-12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0-11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04-26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03-03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经典语录全集05-28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5篇11-25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5篇)01-13

《孩子,你慢慢来》 读后感11-09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1-06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