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三国演义有感

时间:2022-06-09 10:15: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三国演义有感 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三国演义有感 1

  这个寒假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这本书主要讲了蜀、魏、吴三国都想称霸整个天下,于是他们发起了一次次战争,但是最后魏国战胜了其他国家,称霸了整个天下。

  读完这本书 ,我最敬佩的有三个人。其一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只略施小计就轻轻松松地击退敌人。如《草船借箭》《火烧新野》《曹操败走华容道》等故事中的妙计都令人拍案叫绝。其二是仁慈大方的关羽,在华容道中关羽知恩图报,放走了曹操。其三是武艺高强的赵云,他可是蜀国五虎大将之首,曾独战百万曹兵,斩曹将50余名,还抱着刘备之子战斗。

  再看看我,虽然也有一点点小聪明,但我不像关羽那样重情重义,我有时还做一只“白眼狼”,对着妈妈大吼大叫的,我也不如赵云那般勇气十足,我其实胆小如鼠,有时甚至跟邻居打声招呼都不敢。读完《三国演义》,我发现了许多我需要去学习的好榜样,知道了做人就要做一个机智聪明、重情重义、勇气十足的人,这样人才会更完善,生活才会因你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孔老夫子说得好“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将成为我的座右铭,我会更加努力,使我变得更完善。

读三国演义有感 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三国鼎立的年代,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赵云、关羽、刘备、诸葛亮……等。

  他们为了心中的目标,努力地学习、奋斗、拼搏,为的就是那心中无愧的选择!赵云,这位五虎将军在长板战乱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拼死保护刘备的妻儿老小?为什么他在长板坡肯把马让给刘备的夫人?因为他心中有他那无愧的选择,他最终把精神转化为一种动力——从曹操八十三万军中冲了出来,这不禁让人回忆起那首高亢激昂,铿锵有力的诗:“血染争袍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要常山赵子龙!”糜夫人在当阳板坡中,身受重伤,赵云找到她时,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赵云三番五次请她上马,她却觉得自己是个累赘,为了不连累阿斗和赵云,为了让赵云顺利冲出包围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典韦,他是曹操的贴身将领,率领虎卫军,为了保护曹操,他不惜舍去性命,他手无寸铁,身无片甲的保护曹操,人们都说曹操是乱世枭雄,可为什么这么值得典韦保护呢?因为他选择了曹操,就要为曹操效力,他认为为曹操付出生命是应该的,这难道不是从心灵上做出的正确的选择吗?这是他心灵深处的大义,是为国奋斗而义无返顾的大义。

  请让我们从内心,从心灵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吧!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古人心灵深处的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所在。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上的大无畏的问心无愧的选择。

读三国演义有感 3

  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颂歌,一首扣人心弦的不朽史诗。娓娓道来,是一个个流传千古的故事;细细品读,是一串串刻骨铭心的名字。历史早已尘埃落定,唯有滔滔江水奔腾不息。然而,那笼罩在心间的迷雾却久久挥之不去;那响彻过去战场的号角余音仍然回荡在耳际;还有那奔腾飞跃的战马的声声嘶鸣,如明亮的笛,哀怨的琴,在萧萧秋风奏出动人的神韵。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说起三国,人们自然而然地谈到爱民如子的,仁义无双的刘备;忠义双全,威震华夏的关羽;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孔明。他们以其忠义仁德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竭力推崇,也倍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敬仰。

  但其中有一位刻画的人物却让我不禁为他鸣不平,他就是背以“乱世奸雄”的太祖—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以反面人物形象走完他戎马征战的一生,什么乱世奸雄,乱臣贼子,阴险狡诈,残暴无情,曹操被套上诸多罪名,被天下人广为传播。难道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如此不堪?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曹操出生在当时极有势力的官宦家庭,其父曹嵩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这已是朝廷中的高官。因此曹操从小就衣食无忧,与许多官家子弟一样,整天穿街过市,飞鹰走狗、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所以《三国志》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正业。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少了叔父的约束,曹操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可见少年时的曹操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竟能将他的父亲和叔父玩弄于股掌之中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乔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才能,在少年时的曹操身上就初显锋芒,也是后来曹操成为一方霸主的资本之一。

读三国演义有感 4

  这个月老师布置的名著阅读任务是读《三国演义》,我在二十号就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

  《三国演义》是由元末明初著名作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皇帝无能,引起“黄巾之乱”,后来各路英雄相继出世,割据一方。这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战争,而正是因为这些战争,才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后来刘备去世了,便让刘禅登上了皇位,可是刘禅昏庸无能,导致蜀国被魏国邓艾所灭,随后魏国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司马炎即位大晋皇帝后,即南下讨伐孙吴,吴国不战而降,自此三国归晋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等,谋士有诸葛亮、吕蒙等。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书中还描写了一场场精彩的战争场面,有武将之间的浴血厮杀,如“三英”战吕布。也有谋士之间的斗智斗勇,如诸葛亮与司马懿斗阵。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草船借箭》这一章。

  这章主要写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就假借公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来陷害诸葛亮,可诸葛亮从容不迫地说,只需要三天,周瑜暗自高兴。诸葛亮巧用天时、地利、人和,从曹军那里顺利地“借”来了十多万支箭,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这一章节的记述,充分体现了周瑜的气量狭小,嫉贤妒能,也反衬出诸葛亮才能高超,神奇妙算。也说明了周瑜确实不如诸葛亮,计谋上不如,周瑜想到的只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了“借箭”。胸襟上也不如,周玉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这两点也正是我喜欢诸葛亮的原因所在。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得人心者得天下”,要想成就大业,一定要勤政为民,知人善任。不仅要有聪明的才智,而且还要有广阔的胸襟。

读三国演义有感 5

  我看过的著作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罗贯笔下的著作――《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令我百看不厌,收益匪浅。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在战火连天的时代里一个个的故事。令我喜爱的是桃源三结义,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桃园三结义是说刘备、关羽和张飞,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愿同年同月死。三国中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周瑜,有阴险狡诈的董卓,曹操,还有英勇善战的关羽和赵云。其中,我最喜欢,最佩服的人物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出现更是令三国变得更加有趣了,更有意义了。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中,空城计等等都是诸葛亮的作品。

  我总想着,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智慧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深深的敬佩诸葛亮。

  《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中弥漫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读三国演义有感 6

  《三国演义》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书中的大致内容我都了解了,去年的寒假我也读了这本书,并且在那次的开学考试时我还得了99分,可见我对《三国演义》还是比较了解的。不过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再次阅读《三国演义》以后我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我以前看这本书时,我曾经说过:“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群雄混战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过现在我知道了,它只不过是根据历史改编成的小说而已,所以我不得不失望地说,《三国演义》与真正的三国历史有出入,有很多像“过五关斩六将”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都是罗贯中虚构的。但这就是小说的魅力,《三国演义》因为有了这样虽然虚构但是精彩的段子,它才会显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因而流传至今还闻名于世。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解放全中国并把它建设得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支持是革命胜利和国家稳定的根本。那么把这种观点代入三国时期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三个政权在建立时想尽办法让天下人信服,最后却都没能摆脱亡国的厄运。人民和国家领导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生活,而三国的统治者们都想吃掉另外两国夺取天下,因此,尽管魏国有着最多的地盘和人口,吴国有厉害得使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殒命的领导集体,蜀国有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诸葛亮,他们还是回天乏术,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其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民的支持都是革命成功和国家稳定的根本。三国之前,有商汤革命、武王伐纣、秦末乱世,这样代表多数人利益的政权推翻失去民心支持的历史事件,三国之后隋唐乱世、五代十国、元末大起义、明末李闯王、清末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在讲述同一个道理。

  我们经常说,少数服从多数,人民永远是多数群体,人民的利益永远是领导人应服从的利益,我从《三国演义》中读出了这样一个大道理。

读三国演义有感 7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它让我了解了古代英雄的雄才伟略,更让我在从中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主要内容讲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之间互相斗争的一系列故事。《三国演义》里约有20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谋的孔明、阴险狡诈的曹操、义气深重的关羽,仁义爱民的刘备,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要数关羽了。

  关羽身长九尺,鬓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最讲义气的人。他对刘备讲义气,他降汗不降曹、屯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等等……关羽他对敌人也很讲义气,华容道义释曹操、义释黄汉升等等……,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关羽是十分讲义气。但关羽狂妄自信,十分大意,有一句谚语就是: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当时关羽既是刘备的二弟,五虎大将之一,坐据荆州,手握重兵,所以他对自己的实力很有自信,自以为可以牢守荆州,可他却不知道群英聚会,人才辈出,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最终是以失败而告终为结局。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各有所长,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正确看待和认识最为重要。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更要古为今用,从中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祖国的栋梁之才。

读三国演义有感 8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名声享誉世界,不同的时期读三国,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永恒的传奇故事,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令人赞叹不绝!除此,我还明白了一些俗语,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含义。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看的是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虽然我还不全认识当中的字,但它让我学会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让我记住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性宽仁和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粗心鲁莽的张飞、狡诈奸猾的曹操、出生入死的许诸现在六年级的我,再次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非常有意义的鸿篇巨制。我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我最喜欢的是三国中有勇有谋的奸雄—曹操,他不像张飞那样的粗心鲁莽!而最终曹操能够大局在握,也说明了凡事成于细心,败于嬉戏。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读三国演义有感 9

  巴金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让人变得更好。”读书如吃饭一样,饭可以一日不吃,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故事是:草船借箭,它主要讲:

  曹操大军南下,势如破竹,对东吴志在必得,周瑜巧妙利用行使反间计,成功除掉了蔡琩、张允两个心腹之患。这一计策被诸葛亮看破。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子,以散体安内造好十万只箭为由,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凭着自己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以及善于识别天象的能力,预先测算曹操可能的放音好举动,利用大雾做掩护。巧妙地像曹操借了十万只箭。使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和神机妙算。

  故事以“借箭”为主,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借箭原因,接着写借箭的准备,重点写借箭的过程,最后写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交付给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周瑜心狠手辣、暗藏杀机。周瑜为自己的计谋得逞而喜形于色。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胸有成竹却不露声色。两者相比,诸葛亮较高一筹,一目了然。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有情有义的人拥有勇闯天地气概,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古往今来,领导者都是求贤若渴的。人才,是一个话题,因为,一切争斗最终比拼的都是人才。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买来看一看哦!

读三国演义有感 10

  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今年寒假,我们依然哪儿都去不了,只能乖乖待在家。“行万里路”是难了,但“读万卷书”还是可以实现的。在书里,我可以穿越古今中外,可以到达任何想去的地方。之前,我看完了《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系列》。其中,三国那部分的故事使我深深着迷。于是,趁着假期,我打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有:大义凛然的关羽、勇猛善战的张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长,都很厉害,但刘、关、张若没有“桃园三结义”,刘备若没有“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他们的故事可能就没有那么精彩了。正是他们的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才有了一次次的成功。

  就说刘备吧,他是一个顾全大局、有耐心的人。为了统一乱世,使老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他知道诸葛亮有着傲视群雄的才华,不厌其烦,三请诸葛亮出山。哪怕是他的手下都看不过去了,他却依然执着坚定。事后证明,刘备的这份坚持是有意义的,机智过人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他一生为了刘氏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飞和关羽也为刘氏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就像是一组黄金搭档,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相互扶持,一起取得成功。

  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时候需要团结协作。比如,在打篮球比赛时,前锋、中锋、后卫各有自己的职责,需要相互配合,才有可能进球得分。或者在跳长绳时,负责甩绳的同学要做到高度、力度适中,负责接力跳的同学要又快又准,那么连续跳的次数才会越来越多。还有在小组做实验时,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要以小组的利益为先,相互帮助,才有可能顺利完成实验,获取最准确的实验结果。

  总之,我们只要学会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读三国演义有感 1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让我手不释卷,读来欲罢不能。《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的,这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再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国群雄逐鹿、三分天下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许多英雄人物让我敬佩不已。刘备为了成就大业,三顾茅庐,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重情重义,侠肝义胆;诸葛亮巧用“空城计”,足智多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始终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书中“桃源结义”、“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经典故事,一直让我回味无穷。

  在众多故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统天下。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与孙权联合抗曹。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定下火攻,巧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曹操听取庞统的建议,将战船连在一起,诸葛亮巧借东风,黄盖率军点燃柴草的草船,在赤壁火烧敌船,大败曹军。诸葛亮和周瑜展现出的智慧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黄盖自愿挨打又只身炸降又是多么令我敬佩啊!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同样需要像周瑜和诸葛亮那样的合作精神。最近我们学习了演课本剧,老师让我们小组合作自己选一篇课文演。一开始我们组的成员都想要演好的角色,互相争了起来。当我想起这个故事后,便把主角让给了别人。他们听完我分享这个故事后也不争了,组员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角色。在排练过程中,我们认真对稿子,想各种动作,准备道具,大家出谋献计,最终,在演出过程中收获一片掌声。我想这就是合作精神吧!

  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指路明灯,读《三国演义》让我明白了,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自己,而应该有团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赢。

读三国演义有感 12

  我最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总共有一千一百九十一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千人。其中有被毛宗岗称为“三绝”的诸葛亮、曹操和关云长。比如还有:“身尺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诸葛瑾、“常胜将军”赵子龙……

  《三国演义》的原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叫《三国志演义》。它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故事,主要是以曹操、刘玄德和孙权为首的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蜀国和吴国三个不同的国家,但是都有相同的志向,能够统一天下。魏国、蜀国和吴国三国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和军事集团的矛盾、冲突和斗争为主要,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中的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之间尖锐而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和军事中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和斗争。

  读了《三国演义》以后,让我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曹操的狡诈多疑、赵子龙的武艺高强和忠肝义胆的关云长。我们应该学习刘玄德的善良仁义、诸葛亮的谦虚谨慎的品格,不能学曹操的狡诈。

  读完让我感受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宏伟气势。

读三国演义有感 13

  《三国演义》是我国明代罗贯中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是赤壁之战。

  故事中,孙权和刘备本来是谁也不服谁,可曹操百万大军一来,他们便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立同盟,并在赤壁以少胜多,大破曹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孙、刘两家之所以可以赢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懂得合作。如果刘备或孙权自己单独和曹操开战,那么注定会失败。取胜的关键在于“团结”。

  这就让我想到了学校班级的值日生。有的小组工作效率很高,做得也非常干净。但有的小组效率极其低下,往往过了几十分钟也没做完。那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前者每人都经验很高吗?不。因为他们懂得团结,谁哪里扫不到其他人就帮他扫,谁先做完了自己的地方,就又帮别人干一些活。谁做得比较慢,其他人就伸出援助之手,一起承担。

  那后者呢?他们经常发生矛盾,不是谁把垃圾扫到其他人的区域,就是谁把别人扫完的垃圾又给扫了回去。小组一旦发生这样的矛盾,就会不分轻重地吵起来,其他值日生再来解劝……这样的值日小组,你说他们能值得好吗?

  这本《三国演义》不仅让我们学习到更多历史知识,也让我们知道了:作为一个集体,“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读三国演义有感 14

  论起三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韬光养晦的司马懿,仁义为本的刘备等无不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既是如此,那它留在世上的精髓究竟在何处,可为“太极生二仪”的精辟阵法否?或为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否?还只是一段精彩的片段否?

  试问这些在当今盛世有何之用?既不知,那此书又何以传千年而不朽。抱着此疑,复读之,时不负我,我似参悟,在此谨以已见述之——三国留给今人的无疑是一种为人的态度。

  说起曹操,第一印象便是奸雄,但谁敢否定给了黯淡名字的金子不会发光!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控制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有力恢复和发展。

  上述可得,曹操的才能不亚于诸葛,其谋略和多疑亦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人终有一死,化为了土,才能也便化为风,但他却有一种个人信仰与人生态度仍值得千年之后的我们所追溯——世人昨日看错我曹操,今日又看了,也许明日还会看错,但我依然是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曹操一生从不在乎功名利禄,名垂青史,他的心中只有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理想,刘备因仁义誉失天下,世人的看法,在刘备心中便是命,而对于曹操甚微于鸿毛。

  如今“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依旧普遍社会,曾有一位冰雪聪明的女生告诉我,由于太敏感了,在中考前她还纠结于他人对自己在评价,因此考试失利。事后才发现,说者只是无心而谈,烦恼多半是她自己想像出来。也有许多同学言:对他人的话敏感,常使我在为人处世中把握先机。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们必然是特别在乎他人在看法,一旦不如意,其痛先刀绞于心后损于其形,既然如此,为何不一起放弃?你要明白作为学生的责任,你们应该要有个人的理想,理想不需要他人的评价,更不需要你的猜疑,它只需要汗水,你没有选择在,只有汗水能浇灌理想。

  世人的看法无疑是一块巨石,而你的理想只是一个鸡蛋,人生的路上,你选择硬碰硬吗?你若有这样的勇气,又为何没有这样的实力将鸡蛋孵出鸡来,你要晓得,活物与静物始终是有天壤之别的,蛋变成鸡了,掂脚一跳,头也就过去了。

  活着,为什么还要在乎别人的目光,只要我们自己问心无愧,我们的人生可以活得更加轻松,其实真的没必要背负着别人的目光,加重自己的压力。佘华曾在《活着〉一书中诠释了福贵究竟在一种极端的环境下是生活还是幸存,他说得很好,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富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毕竟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不在乎昨日,今日,明日以至任何的看法,努力地朝着个人的理想前进,也许不被人理解,但少了一份痛。

读三国演义有感 15

  当我合上《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我不禁感慨万分!现在我来谈谈我自己对于这本书的感受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这本书是由《三国志》变化而来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体现在作者对人物的成功刻画上,全书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这些巨谋勇将,都具有鲜明生动的个人特点。

  这本书里的人物,我最为之动容的还是诸葛亮和关羽。“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关羽,,面对曹操的百般诱惑却毫不动心,为了将刘备的家人平安地送回去,不惜冒着重重危险,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当然,还有神机妙算,无所不知的诸葛亮,他可谓是《三国演义》中智慧的化身,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等等,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本书里的每个故事都使我受益匪浅,比如,在诸葛亮草船借箭中,我懂得了在危急之际也要保持冷静,认真的思考,对自己有害的东西或许在关键时刻也可以发挥作用。我希望以后我也可以像孔明一样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同时也可以像关羽一样英勇无畏。最后,希望大家看了这本书之后也有所体会和改变。

【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有感04-09

读《三国演义》有感05-12

读三国演义有感05-13

读三国演义有感08-08

暑假读《三国演义》有感03-25

读《三国演义》有感【热】03-20

【热】读《三国演义》有感03-21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03-24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06-20

【推荐】读三国演义有感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