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2-06-07 11:19: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翻开这本书,一个大观园就呈现在我面前。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探春、迎春、惜春……这些人在这本书上中上演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

  红楼梦中有许多经典之处,如黛玉葬花、元春省亲、宝钗扑蝶等,充满了诗情画意。再说,此书中诗句数不胜数,如黛玉写的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等等。

  红楼梦结局令人不解,黛玉死了,宝玉出家 凤姐病逝,惜春做了尼姑,贾府又被抄家,真是凄惨呀!

读《红楼梦》有感2

  曹雪芹在《石头记》中对柯青的家世和出身风光的描写,只用了简短晦涩的文字:她是卫所生的更夫秦邦业抚养的弃婴。她的小名是,台湾人都很漂亮,她的元素和贾家有些纠葛,配得上和贾蓉结婚。这与贾氏家族极其看重血缘和权势,娶媳妇的标准极不相容。况且宁国府的贾蓉已经传了三代,婚姻还能当儿戏吗?

  只凭美貌,宁国府绝对不可能成为无足轻重的重要人物,“描写如黛玉如宝钗,却无黛玉之疾,可与婉约的宝钗相提并论”。但是,她“能够尊重世界上的老一辈,接近世界上的下等人,充满圆润和完美,赢得了贾等人的青睐”。

  第十三回,死封龙禁尉侍郎王熙凤,写了在京师出殡的特写。通过巨大的场面和一丝不苟的细节,浓妆被轻轻涂抹,她使用的棺材,“这原本是钟毅王子用来翻剧的”,体现了她不同寻常的身份。这样的富贵不是贾蓉的老婆能承受的。

  看看他的闺房。“当天武则天的镜室里有一面宝镜,上面有一个金盘,上面有飞燕站着跳舞。盘子里装满了安禄山扔过来的木瓜,伤了太多牛奶。上面是寿长公主与张殿下的卧榻,上吊的是同昌公主所作的帐。”曹翁用夸张的描述展现了柯青的显贵和奢华,各种这样的描述可以肯定她不仅仅是把孩子遗弃在保健屋。

  《红楼梦》年,史湘云有诗说“日月照天地”。老师刘认为这句话恰逢当时的政局,而笔下人物的原型很可能是被抛弃的康熙朝太子之女,“太子翻剧年”。

  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么优雅、纤细、浪漫的陌生女孩?很多人排斥秦可卿,最看不起的是她和公公的黑幕攀灰。还有人曲解了红楼,红楼为秦可卿红杏出墙提供了很多理由。他们认为没有成立基金会的理由。像秦可卿这样一个陌生的女孩,在婀娜多姿的外形下,一定藏着一颗忧伤漂泊的心,那是那么的迷人和爱抚。在她多愁善感的表面下,隐藏着这种无奈的徘徊,更令人心碎。被华丽包裹的感情伤害比黑暗伤害更感人。

读《红楼梦》有感3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迷离虚罔间,清人曹雪芹作了一个梦。梦里,

  有个叫做“大观园”的女儿国,是清白女儿的 伊甸园。温柔的女儿,多情的女儿,善良的女 儿,聪慧的女儿,俱婷婷地立在这里,欢喜着,忧愁着,抚掌而笑,默默垂泪。

  黛玉跟着进士贾雨村读书,会识字断章,娇怯羸弱的身子隐不住逼人的才气和多情。进了大观园,这一切都自然地显现了出来。自是立着,便是一番别样娇美,及见了别样风流的宝玉,竟都有一种宛若隔世而相识的感觉。猛然,宝玉看着她:“可也有玉没有?”黛玉有些疑惑,却也乖顺地摇摇头。不料这竟引来痴狂的宝玉摔了被视为命根的佩玉。夜阑人静,黛玉暗自垂泪。冥冥中,她找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这个人。注定,她一辈子的眼泪都是要给他的。

  黛玉是平凡的,亦是不俗的。周身是纯然的灵气,宝玉引其为唯一的知己。在共同的成长过程中,两个情趣相投的人都意识到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静静地爱着,单纯地以为一切都可以如此这般地平静下去。即便有“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的忧虑,也只当是有生之年,知己长相伴了。葬花的林妹妹,咏月的林妹妹,抹泪的林妹妹,俱在宝玉的心里了。那样的善良、多情,尤其是别样的纯净和灵气——在宝玉心中,她是无人能及的。即便是她的爱耍小性子,他都体谅了,包容了。

  可是这样的一段情,经注定没有好的结局。自平静的生活里加入了一个怀着“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宝黛一段情便风波不定。宝钗的深明大义、恪守礼制,都是林黛玉所不及的。又由于黛玉终日抱病,贾母断是再疼她,也不愿让宝玉娶了她。爱谁,宝玉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娶谁,却由不得他作主。便纵一个想得心力憔悴,一个哭得柔肠寸断,也只被当作少年无知而已。

  任云淡如许,玉色凄凄,都只为风月情浓。举案齐眉,胸意难平。宝黛相爱着,爱得荡气回肠,惊心动魄。但是世事并非他们所能把握的。作为一个名门旺户,事事都须循着礼制。身居内苑,初涉世事的他们都未尝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使自己爱着,贾母宠着,却不料宝玉命中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云流散”。泪淹没了誓盟。

  黛玉的一生都是在梦里的,正如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失父丧母,孤苦伶仃的黛玉在贾府找到亲人,找到知己。她把自己的一切感情,一切的眼泪,都洒在了这里。

  潇湘妃子的多才是大观园里人尽皆知的。满身的凄苦,满心的惆怅,却只念些“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竟应了自己一句“是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痴痴的宝玉以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欢喜万分地急着搬离了怡红院,坐立不安,只待新娘的到来。张灯结彩,喜气非常。

  但他满脸堆笑,揭开新娘红盖头的那一刻,却不知朝思暮想一心期盼的林妹妹竟在凄清冷静的潇湘馆“香魂一缕随风散”。她的泪确是为他流尽了:“宝玉,你好……”言未尽,命先绝。

  宝玉说,“我有一颗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她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还我肚子里头。”他没有等到林妹妹,因此便没有那颗心了。

  前前后后,大观园的女儿们,连同宝玉,都四散了。远嫁的探春,出家的惜春,跳井的金钏,自缢的鸳鸯,触壁的司棋,被劫的妙玉……失了凡心的宝玉则“俗缘已毕”,顿悟出家。他做到了对林妹妹唯一的誓言:“你死了,我当和尚。”只苦了宝钗带着尚在腹中的胎儿独守空闺,一生无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人俱散,梦已了。往后多少的故事,皆与这些梦中的人无甚关联。有温柔的,善良的,多情的,都化成一抔土,一缕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读《红楼梦》有感4

  从《红楼梦》问世至今二百年以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都成了人们熟悉的人物。人们为贾宝玉叹息,为林黛玉流泪,对王熙凤又爱又恨。打开《红楼梦》,就是打开了一个熙来攘往的人物世界,而最能吸引人们目光的,还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三位主人公。

  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有两个人想做“变性手术”,一个是探春,另一个就是宝玉。究其原因,正如宝玉自己所说的那样:“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浊臭逼人。”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叛逆,但在宝玉看来,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了。并且他只求过那种随一心一所一欲的生活,在他心中,人只有真善美、假恶丑之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所以他才敢于向当时儒家的道德标准挑战。潘知常教授曾美名曰:“贾宝玉是中国的第一个‘亚当’。”从某些方面看,宝玉的这种性格反应了人性解放、个性自一由和人权平等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泪美人”林黛玉赚取了读者太多的眼泪。她清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宝玉一样,她也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黛玉的生活是爱与美的世界,从至纯至美的“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可以看出,她非常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她的多愁善感也借此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极至。

  林黛玉的才气的确过人。但是她不知道当时社会需要“无才便是德”的贤良女性。赏风月、做诗词不过是贵族小一姐无聊消遣和多余的点缀,更别说让女子自一由恋爱了。所以宝黛的爱情虽然天真、无邪,但却注定是一个悲剧。敏一感多病的林黛玉也注定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纯洁的爱和对尘世的悲怨,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实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掉陷渠沟。”的誓言。

  薛宝钗则是一位封建道德礼法的自觉恪守者。天资聪颖的她知道自己无论有多大的才干,在这个男权社会中无论怎样反抗,最终都要以失败告终,所以她养成了一种罕言没语但却八面玲珑的个性。他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几乎得到主子奴婢所有人的肯定。她不仅人缘好,才智也高,以为典型的“女夫子”。但是,她明白“女子无才便是德”,于是便经常把自己的才干掩藏起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未来夫婿身上。无奈,贾宝玉无论如何也停不下她的话,所以,在议婚的时候,她开始低头不语,后来暗自垂泪。可见,贾宝玉也不是她理想的人选。

  《红楼梦》全书描写了以反抗封建思想为主的人物和故事,批判了封建统治集一团一的无能。也许,曹雪芹做梦也想不到当年禁止发行的《红楼梦》在今天是这样的红火。

读《红楼梦》有感5

  秋已尽,风轻过,日犹长。书卷历历重翻,浅吟、低唱:一个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究竟谁是谁的劫?

  《红楼梦》一书揭露与批判了众多:社会重用男才,封建制度的加深。使曹雪芹对于社会愈加失望,看破了世事的洒脱与伤感。书中的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一个个转折点,让整本小说充满了压抑感。对于红楼梦有许多感想,但作为俗人的我关心一切的俗事——宝黛之情。

  有一个观点:重新再读一遍你所读过的书,需要勇气。或许,你将推翻自己之前的所有论点。对于经典文化的肤浅的阅读,生活阅历的不足,文化底蕴的不够深厚。有一个至今想来都可笑的观点:相爱的人一定会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结局一定会幸福圆满。当时的自己没有分析复杂的社会背景家族关系,错中复杂的家庭关系等等一切诸多的原因。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是黛玉在三十八回之时所写。世人皆用不同的花来形容黛玉,但是我认为黛玉自己笔下的菊花更可以体现她自身的一切。咏菊之人,爱菊之人,感菊之人,又何其之多呢?陶渊明墨下柳体的菊也与高傲的她不正一样吗?一样的淡泊疏野,一样的孤标傲世。世人皆评她“心胸狭窄”可是有谁明白她背后的深情。多少次惊鸿一梦,多少个日夜梦呓,多少个春秋的无奈。梦中的那个男子是黛玉见过最有少年气的人,在她心中是那种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老,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的少年。但是,一切的一切,制度、习俗、本性让他们越走越远。黛玉的生性多疑,但是他们之间相处的时间之少。让本是一颗心的每个人,生出了两颗心。她该用什么来宣泄一切?宣泄她对于那个少年如涓涓流水般的爱意?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背后的痛,背后无限的爱与悲凉。让人不经心痛这样的女子。他的孤傲脱俗有谁懂,有谁怜。她对于爱情的求而不得:葬花,葬花,葬的恐怕还有在这个封建社会被扼杀的爱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凄凄惨惨,惨惨凄凄。太过于执着,反而成了一种梦魇。奈何不过世事:苦珠魂归离恨天。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宝玉,你好……”

  朱唇似启,也许她的话还有许多。但宝玉从此再也听不真切。少女眼中的倾世桃花,口中的珠讥妙语,刹那之间,停止与永恒。心心之间,念念之远。梦回深处,是否会脱口而出:我愿与君绝。

读《红楼梦》有感6

  《红楼梦》,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对了!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悲剧小说。它的原作者是曹雪芹。

  《红楼梦》主要讲述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惨爱情故事。最后,林黛玉死了,可悲剧却一发不可收。随后,贾府遭遇了查抄,贾宝玉却……当了和尚,(注:当和尚之前还中了第七名举人!)说到这儿…,我心酸了。

  是啊!贾宝玉他们遭遇连连不幸,悲惨啊!

  读了《红楼梦》我感受到了无比的伤心与惋惜。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当代红学家周汝昌教授曾经说过:“要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学,那就一定要读红楼梦,读懂了红楼梦,也就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

  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而且,我也为红楼儿女中的悲惨下场深表同情与惋惜。

  读《红楼梦》,不应该被一个框架所限制,人云所云,没有自己的见解。

读《红楼梦》有感7

  风花雪月之事,痴痴恋恋之情,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三国之战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好汉的英雄本色,或许也没有西游梦回的虚幻迷人。但是,红楼有着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心血之作,正所谓“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词藻并不算华丽,却可以透过白纸黑字之间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对封建思想的反对和批判。通读本书,令人叹为的不仅仅是贾家的兴衰史,还有当时社会的风貌。

  “若说没有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句句话语之间,那金玉良缘,勾出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生来体弱多病,又在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她仅记母亲话语,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宝玉又是个喜爱与姐妹玩乐的游乐子弟,两人一见如故,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林黛玉最吸引我的是她的诗意。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她的诗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刺入人的心中,还记得她的《葬花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匮乏人亡两不知”。读后便心中隐隐作痛。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

  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那人痴忘,忘不了红楼一瞬终究梦一场。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8

  犹记结语:“说到辛酸处,荒唐最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曹雪芹以细腻的笔法,生动描绘了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百态,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更以神话框架诠释了“幻想与现实,青年与暮年,人性与纲常,自由与责任,释道与理儒。”令人为其深邃的效果呈现而折服。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的贾宝玉。前些日子,一则“如果让贾宝玉做你的男朋友,乐不乐意”的话题登上新闻热搜,杭州二中四十多位女同学结合自身实际,竟意外给出统一的答案“不可能”。大家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吐槽他是“闺中良友”,是个没有婚姻自主权的家族巩固政治势力的工具,是个抛下怀孕妻子不顾,遁入空门的“渣男”……

  但是重复红楼,我却对贾宝玉有了别样的见解。

  首先,在我看来,贾宝玉是个有原则的人。他自小在胭脂堆里长大,对家里的姐妹们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他也是对官场名利嫉恶如仇的一个人。有一回贾雨村来贾府,要见宝玉,老爷打发人来叫,他只得不耐烦的去换衣服,满腹牢骚,湘云在座,听了便说,你也该会会这些人,以便日后进入社会、官场的时候也好做人,宝玉听了这话立刻说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宝玉并反击,我也并无什么雅处,是个大俗人!在儿女情长与自身的志向之间,贾宝玉选择了捍卫自己的内心的纯净。这也是在宝黛之间,他始终钟情于黛玉的一个原因。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

  其次,我想说说宝玉的文采。当众姐妹在大观园里开社作诗的时候,贾宝玉始终是落得个“无事忙”的称号,但这不能成为对宝玉文学造诣的最终评价。且看宝玉的小厮们的名字:茗烟、锄药、引泉、扫花、挑云、伴鹤。这些名字都是有一定规律的,第一个字是动词,第二个则是名词。一个会在佣人名字上费尽心思的富家公子,怎能只是众姐妹诗社的无事忙呢?况与贾兰等人一起同作诗时,宝玉的作品也时常得到他人的赞赏,可见宝玉的文采非同一般。

  最后,我想谈谈宝黛的爱情。有一回宝玉闲散无聊,便携着一本《西厢记》来到沁芳闸桥边坐着阅读,在这暮春时节,潇湘馆中的林黛玉忽感桃花飘零,恐为污泥所染,便携着花锄到沁芳闸葬花,于是宝玉和黛玉在此相逢。在这个布满阴暗与约束的大观园里,两个人坚持着自己内心对自由,对美好,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不惜生命的反抗着,这才使得全书有了更加深刻的意喻,让宝黛的爱情有了独特的美感与力量。

  贾宝玉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少年时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识自由活动,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了我。读止,非为茫然,是所未有的心之平静。

读《红楼梦》有感9

  开辟鸿蒙,谁为精神?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谴愚衷,

  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周汝昌)

  ——题记

  皓月的清晖在红色的琉璃瓦间跳跃,品完红楼,一抹不一样的感动漾于心中。在美丽的红楼阁中,我似乎看到了那个如水般婉约的女子,朝我羞涩一笑。

  一回抽花瓶签,她抽到了牡丹,下边是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乃群花之首,宝钗当之无愧,她恍若一位"冷美人"用理性增添自己的美丽,而这美丽宛若带刺的玫瑰,刺痛着自己的心扉。本来,她冰雪聪明,是大观园里惟一能与黛玉相提并论的才女,但封建礼教让她不得不处处掩饰自己的才华;本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她的写照,但她却用"女子无才便是德"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本来,她善良,但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她冷漠对待金钏儿的投井,一心只想着怎样取悦王夫人。虽说如此,但宝钗以自己的理性赢得大观园上下一致好评。她做事有分寸,懂得察颜观色,对每个人都很热情并与她们相处得很融洽。她的冷是内心的平和与安静,不同于黛玉的孤傲。宝钗,你把爱与苦藏在心中,你是最累的,但你活得精神,冷得精彩,理性得出众!

  你寄人篱下,被无形的牢笼束缚着,你渴望真挚的爱情,你悲叹自己的命运。于是,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你曾在元妃省亲这般热闹非凡的时候,落泪焚稿,幸福的"可望而不可及"令你惆怅。在水边,你写下了《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你控诉社会的黑暗,不断与现实做斗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宝玉说。于是,你选择了水,在水边,你为自己洗一身清洁。寄人篱下,谁能了解的苦楚?众人的冷落不是虚构。不信,请看书中第六十二回,探春算他们家一年从头到尾的生日时,就是记不起何时是黛玉的生日,并拿黛玉与身份卑微的戏子相比,以此来取笑她。大观园的生活对于黛玉是"风刀霜剑严相逼",而黛玉骨子里的敏感与自尊使她对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哀叹,或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香消断有谁怜"或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都是黛玉孤独的写照。善良真诚,谁能发现她的本性?黛玉的本性是善良真诚的,尖酸刻薄的话语和狭隘的心胸不过是捍卫自己自尊的表现。教香菱写诗,为自己误解宝钗而真诚道歉,为金钏儿的死泪流满面,这些都是黛玉善良真诚的表现。木石前盟,谁能体会其中真挚的感情?从宝玉一句"你且站住"牵引出的情谊,成了黛玉精神的寄托。他们彼此爱护、赏识,以为会是天长地久,但当得知宝钗与宝玉正在进行婚礼时,她的病情更加恶化,在即将玉消石陨时,颤颤巍巍地道出一句"宝玉,……包含多么深的情!

  "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湘帘半掩门。""偷来梨芯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诠释了你的才华。幽淑女悲题五美吟,你写出了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的思念,写出了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回"的无奈,述虞姬的"黥彭甘受他年醢,钦剑何如楚帐中。""都缘倾福生前造,更有同归慰寂寥"的绿珠以及"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羈縻女丈夫"的红拂。多才的你,对他们的理解,化作了红楼一角的一束灿烂。铭记你风骨远胜一朝的绚丽的诗篇;铭记你揽锄葬花的孤独;铭记你如镜如珠的眼泪。黛玉,一曲红楼,唱出声声叹息。一本《红楼梦》读懂眼泪,读懂你温情的善良,读懂那破碎的美丽。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束光辉,月光游离在红色的琉璃瓦中。当许多都已沉寂。猛然发现,红楼一角,你正朝我羞涩一笑。

  经历的一切哀愁,快乐和无奈将永远刻在我们心中,清香永远萦绕在身边。如花般的生命,如花般绚丽,花的灵气带给了我们别具风格的美,我怜宝钗,也惜黛玉,为她们的才气与智慧拍手叫好!

读《红楼梦》有感10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他与她到底是没来由的缘分。

  这年黛玉正值芳华,带着谨慎与懵懂,入了贾府。那天阳光朦朦胧胧,她着一袭长衫,与姊妹们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她生了双暗含秋波的眸子,莲步轻移,朱唇轻启,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轻软如同花影,若在万紫千红中,也定能一眼就认出她。

  初相见,宝玉眸子里映着如脉脉春风的柔情千种,见黛玉第一眼便喜得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像风过处的暗香朦胧,她也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他们两人都陷在这惊鸿一瞥里了。也应了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宝玉道出的那‘颦颦’二字,似痒痒的甜蜜涌进她的心窝。这缘,似白月光,照耀了二人的心房。

  黛玉眉间总染着红尘的些许愁思,是宝玉的爱成了她冷清世界里唯一的温暖,亦成了她的生命之火。浅浅轻语,耳鬓厮磨,深深思绪,魂牵梦萦,这些都如同从云女的颈上滑落的漫天温润的雨,凝结在黛玉心尖。她恋着他,像酒,浓且纯。他们二人,心心相惜,都有着一颗灵性执着仿佛随手便可摘下黎明流韵的心。你不言,我不语,只相视一笑,便可知对方心意,这情,凝聚成一缕如玉的梦,也本该这般续下去的……

  可黛玉多愁善感惯了。那日,她错疑宝玉,不顾夜里湿寒,独自一人于花荫下,低声呜咽。望着满地的狼藉,可想而知的那每一片花瓣上,写满的是她眸中的哀凉与痴想。泪又是一阵暗涌,抬手试去,试不掉的唯有那阻不断的愁绪。旦日,时光微凉,昔日那一幕幕的温情被春水浸泡。带着刺骨的冷,她来到山间,步履轻盈,生怕扰着满地的落红。纤弱的身子映照在烈阳下,越发地清瘦单薄更是像极了那在溪边浣纱的西子。微风轻抚,早已带走铅华,清绝明净。惹得人心房掠起旖旎,却不曾柔和。更抚不平微皱的眉,消不了满腔的苦。那白月光,到底是浸满黛玉的忧伤。在每一个夜里,深深凝望。

  满腔的话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亦不知向谁倾诉,惟将两行痴泪挂满。在万般绝望的一刻,用素手举起那无情的花锄,泥土飞扬间,那挥洒满地哀愁的落花,最终却收去一片苦痛。淹没了她处处的哀叹,葬了她的情思,引得宝玉悲痛倒在山坡,那怀中的落花洒满一地,无人再去怜惜。

  一个春日,花飘零,人飘零,爱亦飘零,飞花万盏,像极了她的一生,荣华而短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琉影清浅,暗香浮动,再提笔,道出娓娓愁苦,待红尘终了,仍是负了尘缘,负了卿……

读《红楼梦》有感11

  时过境迁,追忆过往。千百滋味,皆涌心头。

  红楼一梦,梦贾府兴衰过往。凡事物必有枯荣之劫。元妃之死,致使贾府失宠,加速了贾府的衰败过程。犹忆曾经的贾府璀璨夺目,众人皆以迈入贾府为幸。殊不知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曾经烜赫一时的贾府早已步入垂暮之年,最终只落得人去楼空,一片凄凉之景。

  红楼一梦,梦金陵十二钗。世人皆知金陵十二钗倾国倾城,才华横溢,却很少有人提及十二钗的结局——黛玉葬花,元春暴病,探春远嫁,湘云贫病,妙玉失踪,迎春虐死,惜春为尼,熙凤惨死,巧姐成婢,李纨守寡,可儿早夭,宝钗埋雪。红楼女子们的悲惨又有谁知?

  红楼一梦,梦降姝神瑛凄美惨剧。前世,你为绛珠仙草,他是神瑛侍者。为报灌溉之恩,你立誓要将一生的眼泪还于他。今生,你是林黛玉,他是贾宝玉,本是天人眷侣,却硬生生被封建官僚主义所谓的“金玉良缘”拆开,从此天人两隔。

  红楼一梦,梦怡红公子——贾宝玉。衔玉而生,故名宝玉。在你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你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受压迫地位的弱质女流。记得你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你排斥旧社会封建主义的黑暗,一心向往自由平等,可见你并不如那般书生样的软弱无能;然,却想问你一句:倘若你,不能保护群芳,当初为何要纠缠不清,任由她们风吹雨打?倘若你,不能保全她们,却为何要和她们失了礼数、尊卑,无辜遭难呢?

  红楼一梦,梦潇湘妃子——林黛玉。千红一窟,万艳同悲。你多愁善感,美人如泪。虽然最后你还是凄惨死去,但在世人心中你永远都没有输!你没有像当时的社会而屈服,想起你《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你高洁的来,便是高洁的离去。一首简简单单的《葬花吟》诉出多少情愫?忽记起,你曾坐在凉亭,望着远方。你,在望什么?望双亲,望爱郎,还是在望这个陌生的世界。可能,上苍让你这时走,是怜惜你的,等你看到红楼最后物是人非、凄凄萧瑟的景象,你的泪岂不流得更多,更多?

  ……

  红楼一梦,梦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红楼一梦,梦痴男怨女、情比金坚;红楼一梦,梦功名利禄、过眼云烟。此书中刻画的人物恍若就在你我身边,怡红公子的才貌双全,潇湘妃子的多愁善感,蘅芙君子的浑厚婉转,风姐的威慑玲珑,史湘云的开朗豁达,妙玉的孤傲高洁……串联着故事,演绎着人生。

  红楼一梦,梦醒时分,面对着这个浮躁的世界,忧喜参半的世界,奈何?

读《红楼梦》有感12

  当响彻云霄的鞭炮声早早的响起,衔接在昨夜绽放了一晚的烟花之后;当碗里圆滚滚的汤圆溢出甜腻的馅儿后;当荷包里装满糖果之后;新年迈出了它的第一步,窈窕的身姿徐徐向我们走来。

  曹雪芹细腻的文字吧我们带到了宁国府和荣国府。

  正月十五好不热闹。荣宁两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围坐在戏台旁,几张席上皆摆上了酒,两大梁上挂上了玻璃芙蓉彩穗灯,廊檐挂着的或绣,或画,或绢诸灯,更是极致地渲染了新年的气氛。醇厚的美酒,聒耳的笙歌,锦绣的盈眸,在欢声笑语背后,却是被掩盖住的暗流涌动。两大家族,沦丧道德。谱写每个人的红楼空一梦。

  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记得小时候,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过年那几天,喜欢亲人们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喜欢摆满了佳肴的方桌,喜欢甜腻腻的果糖。新年的气氛那样浓,没有人比小孩子更开心。可是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对人情世故更了解,原先那单纯的心灵被压抑。新年,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流失了它的韵味,留下的不知所措的瓦良格和对童年的眷恋,眷恋那浓浓的年味。不知是心智成熟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如今,我再也提不起除夕夜跑到门外看烟花的兴趣,亲戚朋友串门聚餐,也只想自己默默坐在一旁,对方桌上如往的家常美味也失去了兴趣。

  春节,古往今来,已经过了几千次,却仍未被人们厌倦,只愿快些再体味到过年的意义,珍惜我的每一个安稳的年。

读《红楼梦》有感13

  淡淡的月光下,一股凄厉的风飘过,幽灵在贾府徘徊,似乎永无宁日。

  初读《红楼梦》,总觉得它如一泻千里的月光,淡淡地洒在大自然中,轻轻地、幽幽地,细细品味之后,就渐渐能欣赏出这美妙的月景了。

  林黛玉,正如淡淡月光下的小湖一般幽静、明澈。她娇弱清丽,总是忧郁哀婉、孤标傲世,同时她又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由于父母早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就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她得到了贾宝玉的倾心爱恋,不过,这也促使她的悲惨命运了酿成。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贾宝玉的祖母、母亲为了家族的利益和宝玉的前途,于是就促成宝玉和宝钗成亲。这一切黛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到了最后,痴情的黛玉无奈在忧伤中死去。月光还是淡淡的,小湖还是平静又柔软,只是笼罩着无比幽怨的气息。

  贾宝玉,像月光静泻下的丛林。总想用自己的躯体来接住直泻而下的月光,但却留下了昏暗的黑影。他追求随心所欲的率性生活,虽然幼稚,却有很执着的清高脱俗。正因为如此,他倾心怜爱才情洋溢、孤标傲世的林黛玉。他们思想情趣相通,相互引为知己,但在家长们的周密安排和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宝玉与宝钗成了亲。终于,宝玉也在悲与恨中选择了离家出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是何等的悲痛!当时的社会竟然是如此的残酷!月光还是淡淡的,丛林还是勇敢地接住月光,是那么的坚决,那么的执着……

  王熙凤,自然似月光尽情地洒在山川里,那样的直率,潇洒。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并精通权术,也因此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她是一个爽朗大度的人,以其谈笑风生赢得老少尊卑的喜悦;又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但就是这么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时,她不仅曾遭到罩衣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因辛劳力拙而死去。可悲,似淡月朗照山川!

  我站在月光下,漫步于贾府之中,思绪也随月光一同静泻:为什么是拆离而不是成全呢?为什么是屈服而不是抗争呢?为什么是残忍而不是博爱呢?……太多的为什么了,才会酿成如此悲剧,让你心无宁日啊!正是这不完美的情节和结构的安排,才凸现出它鲜明的个性、飞扬的灵彩,使它成为不朽的杰作。

  月光还是轻轻地,静静地,淡淡的……

读《红楼梦》有感14

  读了《红楼梦》不禁感叹文字的力量和作者—曹雪芹对文字强大的驾驭能力。可以说,阅读过程如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读者认真品味、深入挖掘。大到一个人物、一场盛宴,小到一个人名、一盘菜肴,都无一不掩埋着作者的深厚寓意。过程是充满乐趣的,却也是艰辛的。

  全书如一部百科全书,作者通过书中不同人物之口向读者传递着各种信息。革命家说:《红楼梦》是阶级斗争;政治家说:《红楼梦》是“挂羊头卖狗肉”;史学家说:《红楼梦》是家族兴衰。;社会学家说:《红楼梦》是“三教九流”;经济学家说:《红楼梦》是管理全书;红学家说:《红楼梦》是衣食父母;道德家说:《红楼梦》是“夺命三郎”;小说家说:《红楼梦》是“黄山归来不看岳”;大画家说:《红楼梦》是浓墨重彩亦相宜等等,真乃见仁见智。

  对《红楼梦》评价很多,个人见解也不同,可以说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用曹翁自己的话讲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读《红楼梦》有感15

  大概七八岁时,爱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对于名著,却没有一丝一号的兴趣。偶然间,翻开了这本《红楼梦》,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那是一本青少年版的,当时还不能完全读下来所有字,查查字典,连猜带看的就过去了。虽还读不懂细致隽永的文字中博大精深的含义,但还是被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从此,我开始了文学的征程,顶点是胜利的辉煌。

  书中人物可谓是变化多端。痴情不悔的贾宝玉,城府颇深的薛宝钗,心狠手辣的凤姐,卑躬屈膝的袭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奴才丫头,无一不栩栩如生的映刻在脑海中。而我最爱的还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对爱情的凄婉歌颂。一曲《葬花吟》,又唱出了她对爱情多少的执着。从最初的进贾府,直到中间元妃省亲,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到最后的家道中落。从繁华到衰败,一次次对宝钗的猜疑布满了她一颗敏感而又多疑的心,直到听到一句“我为姑娘病了”,便大可以去了。宝黛新婚之夜,坐在床上的却是宝钗,而潇湘馆的黛玉,却已魂归西天。我也入了情,竟哗哗落了泪。爱她,她的文采,她的多愁善感,她对爱情的执着,一切她的经历,都深深印在心中。看完后,竟觉得有丝许庆幸。庆幸黛玉未曾经历到贾府查封,更庆幸我结识了《红楼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处在封建社会,贾府的一切都令人悲叹,令人歌讽。现在我已经不是那个七八岁的,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读懂了一些,看透了一些。而看懂了一部分,才知,这本书,可真是高深莫测啊!

  直到现在,我才懂得,袭人实则宝钗的小照。而晴雯抱屈亡,更暗示了黛玉的命运。是啊,“西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写给晴雯的悼词,却年年想不到竟成为了对黛玉命运的批判!

  从第一次看这本书,直到现在,多多少少也看了好几遍。但总忘不掉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感觉。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文学最基本的渴求与吸吮。如干旱的海绵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从那时起,从那本《红楼梦》起,我成长了,不再拘泥于浅显易懂的童话,踏上了文学之旅。一开始,我如一叶小舟,在黑暗无边的大海上航行,总感觉光明正要到来,却又无从寻找。突然出现的渔火点燃了,望向四周城市,正在远方的天际。而《红楼梦》便是那渔火,点燃我人生的道路,让我有了对文字的渴望。人总有那么一本启蒙书,如果我有,那便是它了。

  一本《红楼梦》,牵引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一本书,开启了成长的大门,受益终生。

【读《红楼梦》有感(15篇)】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通用15篇06-06

读《红楼梦》有感(精选14篇)05-29

读活着有感05-25

读《孩子》有感05-25

读《活着》有感05-23

读《白求恩》有感05-21

读《论语》有感05-18

读《哈姆雷特》有感05-18

读《童年》有感05-16

读女巫有感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