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中庸》有感

时间:2022-06-04 08:30: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中庸》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中庸》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中庸》有感 篇1

  中庸,“四书”之一,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阐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中和。子曰:“中庸其至矣乎!”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其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第一章便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统照全篇。

  全书字字可读,但很难读懂,二十四篇共三千五百多字,但其中阐述的为人处事之道是无穷无尽的,讲究顺其自然,谨言慎行。大学是我们由校园向社会过渡的培训班,除了要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为人处世的技能。中庸强调的为人准则恰恰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当今社会依然拥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的人才不仅仅能专能研,更要学会人情事故,中庸蕴含的大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

  读《中庸》有感 篇2

  近来卒读《大学》《中庸》,使过去支离的认识有了较为完整的眉目。

  二千多年前的古人的思想实在令今人所不及——岂止不及,简直令人汗颜。他们对至纯、至善、至美的追求,对道义的恪守,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这与以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而自诩的中华民族而言,不啻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也许你会说,国学热正在悄然兴起,全民都在期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国学热的背后有多少虚伪的因子,有多少人仅仅寄希望于物质和利益的“伟大复兴”。国学需要倡导,传统需要继承,古人优秀的思想更要传递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首先应该是思想的复兴,没有思想的复兴,便难有民族的凝聚。

  然而,在利令智昏的当代社会,有钱才是王道,一夜便可成名。企图让人心复古,堪比天方夜谭。偏激乎?悲观乎?看看你的周围,看看现实的社会,多少人为了利益,可以罔顾一切。仁爱和道义在所谓的“成功”面前已沦为笑柄——谁提仁爱和道义会被视为异端一般,固守道义和原则的人简直就是当代“窝囊废”。

  昨日,群众又围攻了县委大院。面对竭力劝解的工作人员,一名妇女振振有词:“……你们上班的退了休还有工资,农民咋就没有,咋不把你们的钱分给俺们点……”我愕然!“政策不是对农民挺照顾吗?他们怎么还要分别人的.工资。”我乜了一眼乌压压的人群,不由得把手伸进空空的口袋,匆匆赶往学校。

  早上5:00,一则消息彻底打破了我的睡意。某某省某某中学,一名十七岁的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拔刀刺向老师,老师受伤,幸无大碍。这样的事件近年已经发生过多起,如今并不令我十分吃惊。让我吃惊的是,结果该生遭到旁边众教师的“群殴”(原文用词),倒地后送医,不治身亡。当时我就懵了……我几乎想得见老师们的义愤填膺,但我又分明感觉到无比心痛,我们——我无法不把自己放在在这个行列当中,尽管事件与我无关——是悲剧的制造者,更是受害者!

  如果说那名妇女的无理昭示了社会的戾气的话,那么,这出由师生上演的悲剧则直指教育的苍白。学校是社会芜杂的净化器,学校是高尚德行的守护神,然而,师生尚且如是,何怨妇女者更众!难道,这真是我们身处的现实吗?

  窗外,一群初三的孩子们在追逐打闹……

  忽然,心中一个苍老的声音再次响起,磁性又安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

  我不由端坐,深情默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眼前,渐渐模糊。窗外,一颗篮球在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

  读《中庸》有感 篇3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庸》是我国儒家的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中庸》里面阐述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它所叙述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

  “中庸”的“庸”说的是“适中”的道理虽然平凡无奇,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的确,“中立而不倚”,“过犹不及”这样的生活态度曾是千百年前的大学鸿儒所追求和坚守的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求索中庸之道之中蕴藏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崇尚的均衡美与对称美。

  大到国家元首,小到寻常百姓,都对“中庸之道”有不同程度的青睐。邓小平同志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收回香港主权,三次跻身美国时代杂志亚洲英雄榜。究其根源,是因为他把前年之前的“中庸思想”与现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读《中庸》有感 篇4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读《中庸》有感 篇5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我也读过许多书,有搞笑类的、科普类的、故事类的等等许多种类图书。可以说,每一种图书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收获。

  这个暑假,按老师布置的任务,我读了《中庸》这本书,本来是为了完成老师的读书作业而读书,可是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被震撼住了。里面都是一些很深奥难懂的东西,但是由于书的后面有注释,理解起来也会变得非常方便,再加上遇到不懂得地方就去问问爸爸,所以,我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印象十分深刻。书中第二课有这样一个内容: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段话最终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君子和小人对做事的态度不容,结果也就不同,什么事情都要要做到适中,不能太过。而假期里发生的一件事情,也让我对中庸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一天,我和朋友李明轩玩积木,要拼成一个大楼房,玩到一半的时候,我的`弟弟来了,他也想和我们一起玩,看到平时顽皮的弟弟也想插手,我有些犹豫。经不住弟弟的再三要求,我俩还是点头同意了。又拼了一会,终于快要完工了,就在这时,弟弟调皮的习惯又来了,故意把大楼碰倒。眼看自己辛苦的工作成果一下全没了,李明轩大怒道:“你要干什么?这是我们一起拼出来的啊!”感觉到他还要上去打弟弟,我连忙制止说,你批评一下他就行了,毕竟他还小啊。如果要是换成你的弟弟,你会怎么样对待?如果你执意不能原谅小弟弟,那么也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啊,接着我又开始教育起弟弟,最终也让弟弟进行了赔礼道歉,就这样,一场矛盾才得以消除。

  《中庸》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今后,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和领悟《中庸》的思想,使其融入我们的生活,教会我们做人和做人的道理。

  读《中庸》有感 篇6

  本月共读的是《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说实在的,可能源于儿时的阅读习惯,对于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字一直都不是我偏爱的,所以这一本书也读起来很费劲,感悟也不是特别深刻,只能潦草记录。

  《大学》中我最认同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向外的学习,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格物与致知,是由向外学习到自我的内在体悟;诚意与正心,主要是内在存养与省察的功夫;修身是具体的言行修养,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责任;后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实践与扩充。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果不能“修身”,那么很容易被这些纷扰所左右,甚至走向偏颇的方向。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静下心,修身养性,只有丰盈自己的内心才能谈更大的远方。

  中庸之道,几乎成为很多中国人标榜的行为准则,那么到底何为中庸?可能是言行不要偏激,态度力求温和,但中庸也可能变成表面的客套,以致失去一份真诚的心意,或为了息事宁人,以致不再坚持原则,但其实“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也就是说真诚到极点的人,行善没有片刻止息。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天地万物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这也是我们本该在生活中的一种心态与智慧,这样才能面对那些生活的那些烟火气与恼人愁。

  这本作品分为原文、译文、注解几个部分,特点是注解部分不是单纯的解释词句,而是融汇了傅老师的见地,这些属于大家的智慧与思考,读来还不错,但深入了解,还需细细品读。回过头追随古之圣人的脚步,走一遍孔孟之道。探索古之读书人的精神世界,或许能给迷茫的自己带来一缕希望。

【读《中庸》有感】相关文章:

读《中庸》的心得11-27

读中庸心得03-01

读《中庸》心得04-16

读中庸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4-19

读《大学中庸》有感04-27

读中庸心得15篇03-01

读中庸有感12篇03-27

读中庸有感(12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