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纳兰词》有感

时间:2022-07-21 09:06: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纳兰词》有感(通用14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纳兰词》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纳兰词》有感 篇1

  清晨,微微感觉到空气中流动的凉意,起身推窗,窗前书桌上一本书吸引了我,随手翻开,念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写得真好,我望了一眼作者——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第一词人。不知为何,瞬间被这个有灵魂的名字震撼:搬凳、坐下;清晨的风,午后的雨,深夜的灯;一页、两页、三页……贰百四十三页。

  读完此书,心疼纳兰。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主要记载了纳兰容若短暂而芳华的人生,后部分精选了他的经典词作百余首。虽然有些词作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好在书中附有注释,将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以及蕴含的意境全面展示出来。

  读到“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我仿佛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的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有点忧郁,我真想穿越过去告诉他:自古逢秋悲寂寥,也有秋日胜春朝。你是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天生富贵,仕途亨通,名满天下,为何独念西风独自凉?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这是对好友顾贞观深切的怀念。二人因才情惺惺相惜,短暂的相处,纳兰是快乐的。然而,因纳兰文武双全,晋升一等侍卫需随同康熙外出,不得不与友人分别。官场职位怎敌知心人三杯两盏?我揉揉眼睛,眼前仿佛就立着一个有高洁品行,散发着纯真心性的清初才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骨子里是个文人,从事的却是武将的行当。虽然他想过着“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生活,但为了让才华不负国家,毅然随皇帝出了山海关,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点起了灯……

  读纳兰的词,每一句都动人心魄,每一首都感人肺腑,的的确确惊艳到了我,不禁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而脸红心跳。同时,我又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这么多婉丽隽秀、明净清婉的文字,我的眉目一下子飞扬起来,我的心神一下子飘逸起来,我的文字似乎也变得有了灵魂,情难自禁,让我也抒发一下满怀的心事吧!

  读遍纳兰,最难释怀。古韵藏琴心,剑胆犹快。历尽一生柔情意,拼付傲骨归寒。问清风才子多情客,容若当自来。

  关于纳兰容若词之真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一念秋风起,一念相思长。在最美的秋天,邂逅最美的《纳兰词》,真好!

  读《纳兰词》有感 篇2

  《纳兰词》是三百多年前的康乾盛世里,安东生平的背景下,一枝妖艳璀璨的奇葩,散发着迷人的幽香,无数文人骚客都情不自禁地为它驻足,流连忘返。或许是缘分,在一个偶然的季节里,我与那为无数才子所倾倒的《纳兰词》邂逅了,激动的火花在一刹那间迸发了……激动、兴奋、紧张……各种各样的情绪穿插在脑海里,带着这种难以名状的心情,我翻开了那本让我激动万分的精神粮食——《纳兰词》。翻开蕴含着古典气息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风光旖旎的图画,画中有一个清瘦的男子,孤零零的一个人对着窗子独自冷落,窗外落叶缤纷。图画的旁边有一首词,是纳兰性德写的:又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刚读该词的第一句时,便有一种凄清的感觉,纳兰性德对亡妻浓浓的爱意及思念,紧紧地吸引着我的眼球,我深深地陷入了其中。读毕,久久不能从中回过神来,仿佛我变成了词中的主人翁,心里充满着惆怅与无奈。

  整首词中,让我感触最深刻的一句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道出了多少人在逝去后的猛然顿悟。是啊!美好的时光在当时是多么的稀松平常,而记忆却再不能重温!这一刻,脑海里响起了浑厚的男低音,那声音深深地叹了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有说不出的沧桑和寂寞。心中恍然大悟,我懂了,决定痛改前非,好好地珍惜眼前的每分每秒。不仅如此,我还要尽可能做到,年过古稀时,蓦然回首,眼里没有过多的沧桑,只有微笑。在这漫长的路程中,我会走好每一步,不轻言放弃,越活越精彩。这样,才不会羡慕过去遗失的美好,也不会哀叹“当时只道是寻常”。

  在纳兰的诗词里,我不仅感受到了他的情感,更多的是纳兰通过文字给我们的思考。纳兰的好词斑斓若星河,在这里我就不能一一并提了,但还是有一首词,却是不得不提一下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世间多薄情男子,辜负女子的一片深情。纳兰作此决绝词,借用痴情女的怨诉,向友人割袍断交。用男女间爱情为喻,说明交友之道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整首词读下来,心中感慨万千,有些许担心,有些许欣慰。担心的是,人生苦短,很难预料将来自己的境遇会怎样,是否能够遇上一个能彼此真诚相对一辈子的朋友。若遇到歹人,又如何是好?心中忐忑。欣慰的是,现在身边有一群“疯疯癫癫”但对人对物都真诚的朋友,和他们在一起时,是打心底里高兴的。谁都希望以及渴望,遇到彼此都真心相对的朋友,能做到“初见惊艳,再见依然”。或许,这样就不会出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境遇了。呵呵!真不愧是纳兰写的词,仅浅读,便让我思绪万千了,久久不能释怀。怪不得王国维评价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可见纳兰一生始终以真性情独步浊世,情绪被纳兰幽深的文字所感染,也是在情理之中。我不知道,叶子的离去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我也不知道纳兰能否感受到我那真诚的心,但我知道,纳兰,你永远是天空中闪亮的星,即使回忆变得暗淡,但经典却将永恒,这便是纳兰性德,永远的纳兰词!

  读《纳兰词》有感 篇3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因避太子名讳改名性德。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著名词人,其父系康熙时期礼部尚书纳兰明珠,少年得志,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得中进士,备受康熙赏识,并授一等御前侍卫,多次随驾出巡。

  纳兰出身显赫,衣食无忧,却情路坎坷。据说初恋情人被选入宫中给康熙做了妃子,后来结发妻子卢氏死于难产,而后又讨取两房,不甚遂意。也许是慧极必伤,纳兰三十岁就早逝了。后人评价他的词“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想必与他的情路辛酸有关。比如这阙著名的《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恬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思乡念美之情,绵绵不息。

  读纳兰,不由想到晏几道,两个人的家庭出身和词风,颇有相通之处: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平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阙《临江仙》中名叫“小平”的姑凉,颜值再高,才气再盛,也只能想一想了。诗人惆怅的情怀,只怕多愁善感之人,能够品味一整个长夜。但需要区分的是,宋朝和清朝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有太多的不一样,宋词的高度,窃以为是后世不可企及的。纳兰的词,更多有“仿”“学”的痕迹。又想,如清朝文字狱之盛行,也就是纳兰这样的根正苗红,能够肆无忌惮的写点风花雪月。

  词人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词作。李清照青年时期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阙《如梦令》早已传唱大街小巷,这与她青年时期生活优渥,婚姻美满有关。靖康之变,故国不再,李清照颠沛流离。国破家亡,丈夫离世,词人对生活、感情、国家的情感体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所以说时代和历史背景,决定了词人的风格。那么,我想纳兰是幸福的,虽然早逝,但逃却了家破的噩梦。纳兰明珠官至吏部尚书,权倾朝野,最后却被康熙一撸到底,永不录用。作为官二代,纳兰性德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又会有什么样的词作,这些都只能是“如果”了。

  纳兰的词,好则好矣,但不是我所喜的。我更喜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三千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得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有庞大的胸襟和情怀。如此,读则读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耳!

  诗词之道,是对美好生活的更深层次的体会和向往,是寻求美的途径。诗词之道,可歌之,辅以茶、酒,可与三五好友击节而舞。“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偶作痴狂人,不理尘俗事。酒醒黄公垆,翩然一俗仕。

  附庸风雅填一阙《如梦令》,纯属依葫芦画瓢,平仄和韵脚都是强凑,贻笑大方了:碧空薄云若洗,红日欲吐还留。初秋独晨练,汗水挥洒如故。惬意,惬意,且莫辜负佳期。

  读《纳兰词》有感 篇4

  喜获文友水之湄《倾我一生一世念》出版发行消息,便急不可耐地盼望快递送书的电话。

  认识水之湄是在江山文学,她在江山注册名拉萨的天空,那时我在江山墨香社团担任副总编兼散文主编,有幸编辑她的佳作《赏析纳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从此认识了这位才女并为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博学所折服。当即写下编者按语:“初见是人生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最痛苦的回忆。《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这首著名的词流传了三百多年。感动着无数失恋的男女,各种解读版本我就读过十几篇,然而,拉萨这篇解析文章却另辟蹊径,用独到的视觉,详实的史料,扎实的古文功底,为读者奉献出一篇富有哲理的赏析文章。作者以纳兰和表妹的恋情为引线,逐句分析纳兰创作时的心情,合情合理,解析透彻。文中插入晏几道《临江仙》、席慕容《初相遇》、白居易《长恨歌》唐明皇《雨霖铃》和刘若英《后来》,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衬托纳兰这首词,帮助读者理解这首词,可谓独具匠心。文章的另一看点是富含哲理,一扫怨妇的哀叹。初见的回忆只有爱,只有心底的痛。没有怨,更没有恨。作者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读者理解这首词,建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这乃是本文的精髓所在。”并郑重的敲上责任编辑 大风歌几个字。今天收到水之湄寄来的书,果然此篇收录其中。三读之后仍余音绕梁,拍案叫绝。

  为弥补编按之不足,忍不住提笔再写些感想,虽不是锦上添花,但愿不是画蛇添足。

  作者在前言中如是说:一直想寻一剪闲暇时光和纳兰深情对坐,尽管我们之间隔着三百年的光阴,他在时光的那头,我在时光的这头,但他的每一阙词都在我的内心掀起了波澜。也许,纳兰欲向我倾诉什么。是的,它有太多太多的心语要表达,他需要知音来解读,因此,我不能错过纳兰,不能辜负纳兰,因为荼蘼花开转身就会谢尽。

  作者理解纳兰,爱纳兰。时空虽然过去三百年,三百年的光阴没能隔断心灵的相通。且看开篇寥寥几句: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让多少人为之感慨万千。短短七个字,饱含了多少初见的美好回忆,又饱含了多少人世的沧桑辛酸?这七个字虽平淡如常,却是情感最浓厚所在。一个人,只要一份情感在心中足够重,无论今后遭遇多么复杂的境遇,总是忘不了初见的情景,尤其是初相遇时刹那间的惊鸿一瞥,刻骨难忘。写得多么深刻,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爱情题材是古今佳作的宠儿。饮食男女,都免不了受此围城之困。寻寻觅觅,恨锁重楼,那所有的情局是解不完的,而忧伤愁绪也就无计可消除了。当然纳兰也在其中,作者也在其中。只因情太稠,稠成了丁香结的模样。

  初见是美好的,因为美好所以难忘,纳兰没有描绘初见的细节,也无后人深究纳兰恋人的模样,然而,水之湄寻寻觅觅上下千年,从晏几道《临江仙》“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到席慕容《初相遇》“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位微笑多情的少女形象便展现给读者。身穿两重心字罗衣,素手轻拨琵琶,一脸娇羞,一脸微笑,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到我们面前,这是纳兰的恋人,也是水之湄的恋人。作者不动声色一下就巧妙地把我们带进一幅仕女画中,带进中华诗词的长河里。

  水之湄说:“走近纳兰才知道,这位千古伤心词人是用他泣血的心作词,我的解读并不能及他深情的万分之一。”在时间的广宇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只有爱情的颂歌。只有诗歌的传承和千年中华文化的延续。这是人类的另一种崇高的存在方式。爱之深,怨亦深。纳兰“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是纳兰的怨声或是恋人的怨声。紫禁城的森严壁垒,隔断了纳兰和表妹,但彼此之间的深厚情感,就算生死也难以割断。纵然他们之间隔着森严的皇权,但他们之间的情,生死不渝。纳兰有怨声,水之湄没有怨声。初见的回忆只有爱,只有心底的痛。没有怨,更没有恨。羽化成蝶,合奏神曲。世事莫若浮萍,爱情本是一见喜的冲动,相爱容易牵手难,执手白头更是古难全。月有阴晴之缺,人有离散之恨。日复一日,朝暮相守,未必相濡以沫。作者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读者理解这首词,建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这乃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或许,因为我于纳兰性情相近,所以我以为,只有真切的走近纳兰,爱纳兰一回,人生才没有遗憾。”这是水之湄的心声。所以文章直陈心境,没有矫情的掩藏,如穿石一般送达读者心肺。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文笔高雅,引经据典,赏析严谨,遣词造句精炼旷达,构思巧妙如移山平湖。精致而具有厚度,体现了一种思考后的崇高理念。

  水之湄是纳兰的知音。她为纳兰爱过、哭过、怜惜过、伤痛过,但她并不后悔,因为她在纳兰清澈的小令长调里蓄着最纯真的情。在执着的创作之中,她以仰望、崇敬的心态走在纳兰的诗词中,将生命定位在古诗词的最高点,让我们嗅到古诗词的芳香,看到五千年文明的另一种绽放。她满怀期待,希望将这份情感能传达给读者。

  整篇作品可贵之处是水之湄解析纳兰爱情悲剧的同时,将人生信念放在具有脉动的历史长河之中,体现出它阔大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谱写了一曲无怨无悔的爱情颂歌和暂新的爱情观念。赏析纳兰爱情悲剧终结的同时,却又能审视自我,观照内心的意识,无疑是对纳兰的最高敬意和对中华古诗词的最高敬意。爱是人间永恒的话题,也是人间最美丽的相逢。真正的爱情常驻在真正懂得爱情的人心里,无论他们是否白头到老,也无论他们是晏几道、唐明皇、纳兰、还是席慕容。

  更值一提的是散文结尾处妙笔生花,空灵急转,使文章回味悠长,有了更深的意境。“也许,许多年后,我们每当有感叹,就会想起当年的星光。就像三百多年前纳兰容若一样,在月下吟哦——人生若只如初见!”犹如一声长叹,又是一声长啸,把三百年后的感叹之声放入浩渺的星空游荡回响。

  水之湄是很勤奋达观的人,是文字一直照耀着她前行。工作之余,不断耕耘,已出版散文集《风吹不散眉弯》,“走进古诗词”系列《宋词里的悲欢离合》、《秦时明月到明清风雨》、《诗经里的那些故事》和这本《倾我一生一世念?纳兰容若的情与词》。水之湄,你没有辜负纳兰,没有辜负那些鼓励你期待你的人。每个人都会渐渐老去,只有文字长存。愿水之湄在古诗词长河里走的更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古诗词赏析作品,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长河边点燃一座灯塔,指引着热爱古诗词的后来人前行。

  读《纳兰词》有感 篇5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采桑子》

  我仿佛看见容若无数次凝望雪花,无数次陷入不可一世冰冷里的模样;我仿佛听见那个从容若嘴里轻叹的“唉”;我仿佛嗅见漫天雪花中弥漫的忧愁。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我读不出他说的是漫天雪花还是他自己。快乐是什么?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它也许是穷人手中的一个馒头,也许是乞讨者手中的一个铜板,又或许是如容若一样向往的自由。纳兰容若,纳兰容明珠这个朝廷重臣的“掌上明珠”,一生都活在锦衣玉食的笼中。他逃不出的是他肩上的责任,他要做的似乎就是光耀门楣。那年,24岁的容若就已是康熙身边最得恩宠的近身侍卫,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职位,而容若却不曾自由。世人只知他身上的荣耀,却又何曾了解过他们背后的艰辛历程,他们的命运多舛。这个清皇朝最惆怅的诗人,他想要的,也许就只是自由。像容若一样,那些不甘命运的人,只有彷徨或者奋斗。容若不曾畏惧过天寒地冻,鞍前马后的一生,他畏惧的是没有话语权的人生。

  生命的过程,对于容若来说,大概就是被束缚,想拼命逃离,却又无可奈何的过程。在那个不能自主的朝代,那些无法放弃的责任都让容若窒息。他行走于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自始至终,他都坚守着自己,努力去完成自己的责任,而他却一生都没能挣开禁锢他的枷锁。他是宿命囚徒,囚禁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囚禁在他不可一世的家世中,也囚禁在他的心中。

  人生如梦,不是谁都能像庄子一样,不愿梦醒,便拒绝做梦。他的妻子卢氏早他脱离了人世的尘梦,从此解脱。而容若却还在梦中徘徊、彷徨,明白是梦,却还必须固执的将梦延续到底,不曾解脱。不愿梦醒,于是他在自酿的苦酒中,自醉了一生。他一生眼睁睁观望着朝堂之上的政治风云,却终究不能进入。那些功名,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而他,自也是无可奈何。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布袍寥落任安在,说向名场此一时。”纳兰容若终究在梦里执着的自醉了一生。

  那么,在这如梦的人生中,又要怎样去把握?是无所事事,整天嬉笑度日,还是拿起手中的笔,书写人生?我选择拿起手中的笔,书写人生。就让信念为灯,照亮人生。

  追梦的路上难免跌跌撞撞,而我却未曾想过妥协。上学期依然偏科。文科领先,数学在辗转中进步,从二百多名也已跃至一百零几名。而科学,从八十九名到二百多名又跃到一百多名,我根本无法控制这种波形状态,这一种忽上忽下的成绩。因为文科,总成绩还不至于地到哪去,但总归来说依旧没有克服薄弱科目。而七年级下册,已经是升八年级最重要的一个学期了。如若再不克服薄弱科目,那么再翻身也就难了。

  黄昏,火烧云一点一点褪去了,一轮弯月镶嵌在深沉如墨的天幕上,星星调皮的眨着眼睛。我凝望着天空,思绪万千。人生如梦,眨眼之间便是一生,我不能回忆昨天,更不能预测明天,能把握在手中的也只剩今天。无论明天我在哪里,我都会在今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没有试过,又怎么知道自己做不到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天努力一点明天再努力一点,一点一点积累下来就是一种胜利。课前认真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巩固,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改变现状!

  即使人生如梦,我也坚信信念是灯,可以照亮人生!

  读《纳兰词》有感 篇6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寂夜不睡,读纳兰的《木兰花·拟古绝决词》。通篇下来,却只是反复念叨着这一句。在想,这该是怎样一个历尽时间洗礼的人,看遍繁花错落,于蓦然回首间,所发出的一声饱含无奈的感叹。这又不禁让人想起元好问的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来,同样是参透了年华与世情,只一句,便问懵了苍生。

  人生若只如初见。万般无奈,只在一个“若”字。

  初见,在时光静好的书院。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坐于祝英台的身旁,一声“梁兄”,“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是惺惺相惜的知己,是情愫暗生的初恋,是此生唯你的另一个我。然而,一朝楼台诀别,她为马家妇,他亦呕血而亡。当初的相知相守,抵不过命运那双翻云覆雨的手。最后的最后,只落得化身彩蝶,另世成双。

  初见,在岁月无尘的沈园。春风揉碎一池碧波,分花拂柳而来,是他的婉妹,十指交扣,不胜娇羞,他亦不胜欢喜。在那个独处一隅的秘密花园里,共一方天地,执手相对,寂静不语;寻花问柳,累卧花丛。所谓的“一生一世一双人”说的大抵也是如此吧。然而,“一杯愁绪,几年离索。”纵然是举案齐眉,也敌不过一朝父母之命,于是,错,错,错!陆游另娶王氏淑媛,唐婉另嫁赵家好男。只是,十年后,他再去沈园,睹物思人,却物是人非。再也忍不住内心凄苦,阔别十年,沈园里的青葱岁月,都化为“红酥手”里的一杯“黄藤酒”,咽酒装欢,恋人最后难免沦为路人。

  初见,在骊山的行宫。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只一眼定情,李隆基便知自己已沉溺其中了,在兰心慧质的玉环面前,他只是一个意绵绵,意切切的有情人。“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他体味到了寻常夫妻的恩爱,“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他享尽了别的君王所不能享的快乐。然而,韶华极盛,戛然而止。马嵬坡前,伊人“宛转蛾眉马前死”,只为能平息将士之怒,护得三郎早日回长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对比“若只如初见”直教人更多几分凄苦。

  如若,如若,只是初见不分散。楼台相会,祝英台仍是梁山伯的九妹,时光定格,那么就不会再有“泪染双翅化彩蝶”的凄美了吧?

  如若,如若,只是初见不分散。沈园重逢,没有父母之命,他仍是轻唤“婉妹”,现世静好,那么,就该不会有唐婉独游沈园,见昔人题词,犹如心血斑斑,而“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了吧?

  如若,如若,只是初见不分散。他还是天下君王,她亦还是绝代佳人。没有安史之乱,没有马嵬坡下“数丈白绫掩风流”,他们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寻常夫妻,只有开始,没有结束。那么就该不会“此恨绵绵无绝期”了吧?

  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字,埋葬了多少故事,又掩藏了多少无奈?蓦然回首,惘然已非那年。感觉到的时候,已回不到最初。你共我,都逃不开背后命运那双翻云覆雨的手。

  如若,如若,只是初见不分散。

  读《纳兰词》有感 篇7

  若是问如今谁人的词能打动我心,恐怕五千年来,也只有纳兰容若一人吧!

  初读《纳兰词》,是夏日的某一个寂静的夜晚,空气干燥,令人心烦意乱。无事便抽出父亲书柜中的一本书,拿来细细品读。封面是纯白色的,印着“纳兰词”三个字,右下角是仿印章似的敲的“典评”二字。典雅,素朴,或许就是因为这装帧,是我对纳兰词有了初步的好感。意犹未尽的读完正本书,脑中浮现的满是一篇篇哀婉的词曲。我的烦躁随着读完整本书而渐渐消失,让我在这个寂静的夏夜,感到一丝丝的悲怆与哀伤。

  《画堂春》,令我印象最深的词“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明明天造地设的一双人,偏要分离两处,各自销魂伤神,相思相望。他们在常人的一日里度过百日,他们在常人的十分中里年华老去。纵使翼北莺天,江南草长,蓬山陆沉,瀚海扬波,都只是平白变故着的世界,而并非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万年锦绣,无非身外物外,关乎万千世人,唯独非关你我。

  诗篇悠扬哀婉,悦耳动听。开头,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用的是骆宾王的一首诗,诗名早已记不得了。原诗并不出名,但那两句却被容若用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绝唱,由此可见容若的才华横溢。若是细细品读,你会发现,这位才子充满了纯真。

  《纳兰词》,大多以情感为主,容若怀念那些他曾深爱着的女子,那些红尘往事而写下的。《蝶恋花》,《画堂春》等都是悼念他亡妻卢氏而即兴作的。这类悼文并不多,著名的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元稹的“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本都是抒怀于具体的个人,却写尽了一种普世的悲情。容若的一生都在情感的世界中徘徊,迷失。其实,他想要的并不多,只是一张床,一些书,一些笔墨干粮,与一个红颜知己。以容若的家底,这完全可以办到,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是八旗子弟,要为家庭,为天子,为国家做事,这就是生于臣子之家的悲哀。

  欣赏容若,是因为容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他的悲怆,他的困扰,他对所爱女子的痴情,令人感动,为之着迷。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嚣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拓文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容若就是一面适合许多人的镜子,我们总是能在他的身上发现自己抑或是臆想中的自己。痴情的容若,哀戚的容若,泪泫的容若,为情所困的容若,有人曾对我说,纳兰性德不过是一个花心的,见异思迁的人罢了,只是多了几份忧郁。我的回答只是一抹似有似无的轻笑。没有真正体会到容若的内心世界,是不会明白从古至今那些人为何追捧容若的。因为容若的身上,有我还有那些欣赏他的人所追求的一份真真实实的悲恸。

  容若,一个用天真和孤独雕成的小孩,一位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惆怅男子,在这个不属于他的世界上,演绎了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各家词人争斗时,谁知纳兰心中事……

  读《纳兰词》有感 篇8

  对纳兰容若不是很熟悉的人,恐怕会比较熟悉另一个名字,纳兰明珠。如果我再加一句《七剑下天山》,恐怕你已经点头微笑了。对,纳兰容若就是纳兰明珠的儿子。

  纳兰容若,精通经史,天资聪颖,工书法,擅丹青,精骑射,尽管他经历简单,但也出生贵胄,又是康熙近侍,多次从圣前往边塞,他的词中有着江南文弱词人无法涉足的边塞风光。在塞上,容若孤卧寒衾梦不成,听着号角声,对“故园”、家人思念的愈发热烈。面对着塞上延绵空灵的飞雪,他发出了映衬一生的感慨:“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在我的印象里,容若一直是一个愁心漫溢的人,他的词一直散发着一种恨不胜收的感觉,其中当数他的悼亡词。而我一直觉得容若是一个不该委屈的人,有太多比他委屈的人,布衣终生,并且仰人鼻息的生活,而容若,是不该的,一个男人该有的,他都有了,显赫高贵的家世,惊人眼目的才华,刻骨铭心的爱情,贤淑大度的妻子,此外,他还有一群相待极厚的朋友,那是皇帝费心网罗,却还轻易不肯折节的人。

  容若的感情生活是他词创作的一大源泉,当他的妻子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悼亡之音便破空而起,成为《饮水集》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就连他自己,也不能。她遗留在他体内的那枚情感的瘤,在以后的十一年里,如春草般孜孜不倦的蔓延、蔓延,紧紧地缠住他的身心,顽固到连他自己也无法拔除,无法回避。

  青衫泪尽声声叹,融化得了冰山,唤不回已逝的人。他终于看见属于他的惩罚——就是要他在完满的人生中体会到最大的不完满,像梨花在春光最盛的时候凋谢。

  看得见开始,看不见结局——一生恰如三月花。

  读《纳兰词》有感 篇9

  第一次读纳兰词在何时,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是,第一次被容若的词深深感染我却是记得颇清楚地。那是在有些遥远的日子里:收拾妥当,乔迁之际的前夜。在整理行囊之余,百般无聊,随手拿来一本书,信手翻看,无意之中看到纳兰性德的`那首《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霄华,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悻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当时的年岁是颇有些“矫情兮兮”的,便自忖找到了知音。便捧着他的词,在初秋的院子里边踱边吟;在昏黄的灯光下,小心翼翼的誊写,轻声低吟,便感觉自己真的受了词中的悲欢离合,爱恨痴缠。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真是诗意的女子。来到了这里,再也听不见旧友的低低呼唤了,眼前时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认知和此曾相识的人群。于是有一种伤感之情兀自充满了我小小的心灵,至于纳兰是谁,这首词好在哪里,却是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现在想来,这些做法少不了有些孩子气了。然而“喜欢”,究竟是难以言说的。诗词有事舍弃了文学和生活的表象的,像一把利剑直指人的内心和魂灵,与我们的内心最微妙之处相互牵扯。我们每个的内心其实常常都会有一种既朦胧又清晰的韵律,如清波之渺渺,似荷香之淡淡,若杨柳之依依。这种韵律看似相互矛盾,实则不然。当我们读到某一首诗词之时,内心的这种韵律便会涌出,与诗词中的韵律产生一种奇特的共鸣,每当这时,我们便会被一首诗词打动了。尽管它们有时并不高明。仔细来说,诗人本来的风流韵事,爱恨痴缠反而更能打动我们。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灵之间的联系,情感之间的拉扯,灵魂之间的交谈,就像我们喜欢某个人,一定是他或他生命的一部分打动了我们,于纳兰而言,尤是如此。

  正是这种无名的喜欢中,我买来了纳兰词,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六月就要过去了,词也按着译文摸索了个大概。可是我心中的纳兰反而模糊起来了:这位公子究竟在何处呢?是在他魂牵梦萦的江南寻他那位沈氏才女?在轱轳金井处,于那伊人相遇?或是在身秋的黄昏里,萧瑟的秋风中,怀揣一卷诗词····不管纳兰身在何处,就是喜欢。就像前两天在网易云音乐上看到的评论:喜欢就甘愿。

  相遇总是太美。三百年后,我与纳兰相遇,隔着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我与纳兰结缘······私有低低的沉吟在我耳边盘旋:人生若只如初见。我粲然一笑,提笔写来:不负如来不负卿。

  读《纳兰词》有感 篇10

  有个地方,有梦不尽的杏花春雨,英红柳绿,更有望不断的轻烟袅袅,流水人家。那个地方到处是温婉的山,柔情的水,红墙黛瓦,乌蓬歌远。云雾悠悠地如炊烟一般山水间缓缓升腾,直到月落乌啼霞满天,直到江枫渔火对愁眠,一闪灯花坠,却对着琉璃火。

  他虽可悲,但却完美。他雄厚的家世,他横溢的才华。他高朋满座,他官职显赫……只怪天意弄人,他美丽的妻子在如花一样的年华里猝然而逝,而他,也在风华正茂之年撒手人寰——这就是清俊不凡的纳兰容若。

  孤灯西风里,隔着时光帘幕,我试着触摸你的寂寞。西花园内的海棠开了又谢,渌水亭畔的红莲如霞似绢。而你如山峰一样静默的神情,依然让世人怦然心动。

  这是我读了《纳兰词》后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意象,细腻的笔触,温婉的诉说,对生活、对生命的慨叹有如山溪的清泉一般,清澈,却又带点青涩。

  我们在喟叹世事无常的同时,又可曾想到,其实这也是生命的一种过程?因为有困难甚至磨难,生命路上的欢歌笑语才更弥足珍贵。正如歌中唱到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苦难的洗礼,又怎么会有“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叹息?

  也许作为凡人,我们有太多的感伤、太多的惆怅。

  有人说,纳兰之所以一直困在悲伤中,是因为他不懂得倾诉,可纳兰的倾诉又有谁明白?或许纸笔更懂得他,文字最能道出他的心声。任时光荏苒,纳兰的诗词依然在历史的长河里翩翩起舞,在浩瀚的诗词海洋里涛声依旧,这不正是他对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喁喁私语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啊假如人生永远像初次见面一般,那该多好!一切都保持着最初的好奇和新鲜状态,那些踌蹉满志的初生牛犊总是那么朝气蓬勃,那些羞涩的欲言又止有许多种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莹剔透,像朝阳般明亮灿烂。可惜的是,时光易逝,谁都抵挡不了光阴的利箭,瞬间的刻骨铭心,也只能归于长久的风轻云淡,如此,又奈何?

  在《纳兰词》里,我最喜欢的便是那首《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啊假如人生永远像初次见面一般,那该多好!一切都保持着最初的好奇和新鲜状态,那些踌蹉满志的初生牛犊总是那么朝气蓬勃,那些羞涩的欲言又止有许多种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莹剔透,像朝阳般明亮灿烂。可惜的是,时光易逝,谁都抵挡不了光阴的利箭,瞬间的刻骨铭心,也只能归于长久的风轻云淡,如此,又奈何?

  长路漫漫。在这无尽的人海中,我们会遇见谁?错过了谁?观赏到哪些美景?又错过了哪些佳境?但是人生之路,驻足思考只是暂时的,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在跋涉,在途中。

  纳兰喜欢用笔叙写他的故事,他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这,正是我喜欢他的缘由。

  读《纳兰词》有感 篇11

  一直都很喜欢诗词,近来有幸读到了一部《纳兰容若词传》,读这部书时,不仅仅是感动,不仅仅是咏叹,不仅仅是钦佩,更有一种诗意的心情,一种缠绵的胸怀,一种仰慕的倾心。

  我没有很丰富的文学涵养,甚至可以说,纳兰容若的有些词需要仔细的品味,需要反复的推敲才能读懂。但是,读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月到西南更断肠。纵使倾城还再得,宿昔风流尽矣。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散等等词句时,我好象读到了纳兰容若的非凡人生,读到了纳兰容若的哀感顽艳,读到了纳兰容若缠绵情怀。

  一般的传记作品,平铺直叙,不徐不惊,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然而,却好似进入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个难以走出的围城,没有新意,没有惊喜。《纳兰容若词传》却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以纳兰容若的词为主线,以纳兰容若的情为框架,以纳兰容若的爱为血肉,以诗化的语言,戏剧般的场面,将我们带入了纳兰容若的繁华生活、真诚性情、词的颠峰,爱的痴心。这将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传记作品,这将是一部通俗化了的人间词话,这将是一部诗化了的人生传奇。

  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文学成就。三百多年来,从词坛才子们推崇宠爱其词,痴男怨女们动辄引用其句的情景,我们就可知纳兰容若在词坛的地位了。我们读其词,体其韵,观其行,不得不佩服其才其情其心,其哀感顽艳的词风,其荡气回肠的情真,其诗意一样的人生,让人叹谓再三。可以说,纳兰容若是中国清初第一词人,是继往开来的杰出词者。更何况,纳兰容若不仅仅是自己填词,还主持编辑了《今初词集》这样一部在清代文学上有着一定地位的标杆之作,还主持编辑了《通志堂经解》这样一套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上有着一定地位的著作。

  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缠绵情怀。从相识相知表妹情犊初开,到表妹嫁入红墙空留思念与遗憾;从秋水轩唱和填词《贺新凉》,邂逅月白色绣衣裙的少女,引起的一场悸动;从与卢氏成婚人生若只如初见,两情相悦尝尽人间春色,以至痴迷卢氏排斥二房颜氏,到为卢氏早逝的大悲大伤大痛;从家人为其选了续弦官氏,到词赋之中对卢氏的相思之句;从仰慕以词为媒神交已久的才女沈宛,到终于走到一起相处的一段难忘时光,到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的叹息之声,无不表露出纳兰容若的痴情与深情,相思与缠绵。难怪那时京城少女一见倾心,以得到一睹纳兰容若芳容为荣;难怪今时文学少女仰慕倾情,以吟颂纳兰容若词赋为荣。

  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真诚性情。在渌水亭里,纳兰容若结识了天下词坛高人,更交到了天下性情中人。从顾贞观、徐乾学、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到吴兆骞。更为难得的是,纳兰容若为搭救当时并未相识的吴兆骞走出宁古塔所做的种种努力,对顾贞观所作出的郑重承诺。这就是纳兰容若,一位富家公子,一代词坛盟主,一个性情中人。

  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人生无奈。在当时的社会中,在满人的思想里,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仕途一路。可是,纳兰容若不喜欢官场,不善于官场,尽管首次科举时因病受挫,尽管后来还是步入了官场,并且当了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尽管文才了得,尽管跟随西皇帝下江南、吟诗词,有的是飞黄腾达的机会,有的阿臾奉承的良机,但是纳兰容若厌恶官场,所以总也改变不了纳兰容若心中的惆怅,人生的无奈。

  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词被代代传诵;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情被人人钦佩;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梦被辈辈重温。而《纳兰容若词传》,就是这样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才有识的纳兰容若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仅是诗化了纳兰容若的传奇人生,不仅仅是提炼了纳兰容若缠绵情感,不仅仅是凸显了纳兰容若的高尚品德,更是向我们敞开了纳兰容若那颗火热的、痴迷的、惆怅的心。

  《纳兰容若词传》以词立传,以诗写人,诗化了纳兰容若的传奇人生,展现了纳兰容若的缠绵情深,值得回味。

  读《纳兰词》有感 篇12

  初次了解到纳兰其人是在高考前模拟考试的语文阅读中,不知是那篇文章写的太好,还是我多看了一眼,于是心里对那个人生出一丝敬仰,时因高考,未来得及拜读,后因琐事繁多,亦未能静心品读,等到大一的第一学期,路过校园外的书摊,无意间看到一本《纳兰词》,我自认为从那时与它结缘。

  我习惯了称他为纳兰,那是很漂亮的两个字,似乎也符合他浊世佳公子的形象,他全名为纳兰性德,字容若,其父明珠,为清朝大学士,在官场上,他是康熙皇帝身前的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从他的家境和自身成就来看,他确确实实是一个贵族子弟。有人说:“词中往往含有贵族的风气”,若是如此,则无论是家贫还是家富,平民或高官,总有一面是可以称得上是贵族的,家境富贵,身份显赫,是贵族;或是精神内心世界丰富,心中自有天下,也可以被称是一个贵族的。纳兰能够当上一品侍卫,并不全是靠其父的关系,据当时满人入关的情形来看,他精善骑射,自有当一名侍卫的资本,而使人为之惊异的是,一个御前侍卫,怎么会写出如此细腻的词来,读完纳兰所写的词,了解了他短暂却精彩的一生,就会更了解他这个人。纳兰的词分为两部,《侧帽集》与《饮水集》,后多称为《纳兰词》,纳兰由此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后有王国维评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之词之所以高妙绝伦,是因为“未染汉人习气”,也就是说他有着满人的质朴天真,又有汉人的文化修养。

  “人生若只如初见”,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句,同时也被很多人引用,经久不衰。读完《纳兰词》之后,觉得这句是佳作中的佳句,归根结底,是因为这句堪称是经典佳句,在那么一个瞬间,细心品读者,或是触景生情,或是回忆过去,黯然之色者,大有人在,更甚者潸然泪下。短短七字,便将过往一笔带过,读者若是有心于读起,往事难免浮现,一幕幕关于过去的画面出现在脑海,因此很多人便把这句认为是忧伤,我却不这样看,它不仅仅是忧伤,好的作品,好的诗句,当哀而不伤,不该是过于忧伤,读者感染了全身是悲伤的气息,让人难过不已,安然的句子可以与人达到共鸣,心境平和,而在安静中又带有一丝忧伤,情由心生,回首往事,只见“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当过往已然成为过往,记忆里的过去成为一场接一场的回忆,经历其中的人,方解其中味。人生如果是一场旅行,那么旅途的相遇相伴,沿途的风景,还有看风景时的心情,本是浪漫温馨的一幕幕画面,也确实是一场诗意的人生,而人生终究是人生,再诗意的比喻,它也只是人生,当现实冷冰冰的站在人的面前,人们把现在变成昨天,追逐现实已成今天,憧憬未来而成明天,而纳兰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好似一把穿过时间的剑,准确、肃然的打到时间,那一刻是时间与生活、人生无关的短暂瞬间,追溯往事,若时间停在初见那一瞬间,一切美好,滞留在那片刻的永恒,五百次回眸换来的今生擦肩,百年修得的同船共渡,巍巍汤汤的高山流水情,都只是那一刻的初见,百感交集。佛曰:“刹那永恒”,如此足矣。

  因才疏学浅,我记忆中的那些词人,下笔迥异,笔下所述之情也各不相同,细想之,却没有与纳兰相同者,其实我妄图找相同点只是自扰罢了,个人境遇不同,经历不同,文笔又怎会相同?即使形似,而神终不相同。李煜一代君王,国破家亡,于是成就与词,其词哀伤,满怀愁绪,只因对自身经历的感慨;苏轼一声豪放,因为一梦亡妻,才有凄婉之作《江城子》;陆游忧国忧民,一场“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而作《钗头凤》,以托深情。今看古代词人,佳作皆因经历为基本,在加上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景,才造就而成。没有经历,写出的词就显得浮华,空乏苍白,而没有合适的外界因素,文思、灵感不能达到统一,也不能创作好的作品。

  看了纳兰的爱情、友情就不难明白为何一个集富贵权势一身的皇帝近臣,却可以写出清新婉丽的细腻之作,读者读其词,都会或多或少有所感受,继而感慨,词间所含深情、经历,好像发生在身边,感同身受,所以,读完《纳兰词》,把词所引起的那些忧伤、对往事的感慨都去坦然面对。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一种诗意,往事却是一番经历。

  读《纳兰词》有感 篇13

  他一直受皇帝的宠爱,他的父亲又是权倾天下的大学士明珠,他的俊彦性格更从无在官场树敌之事,就连宫中的奴婢也喜欢他,热爱他,开他的玩笑。但是,他依然疲倦,他卷了,累了,渴望退下来了。就象天空虽然广阔艳美,但不会被鱼儿所羡。他要辞官,他要去寻他的红楼,但红楼又在那里,梦又在何方?“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那么,他所思念的到底是一个真实的红楼,还是一处虚拟的红楼。流芳百世的红楼梦,令人叹息的人生百态。正如康熙所说的:这就是容若人生的翻版。他有可遇不可求得的爱情,他有出色的文采武功,他是真正的八旗子弟,他生活无忧,管运通达。

  可是,他不快乐,他的心游离在喧闹之外。最终,他在风华正茂之时,匆匆离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纳兰容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叫两处消魂--纳兰容若(有的感情我们很好理解,但对容若或是以他为代表的古人--为什么一定回爱上自己的表妹呢?呵呵,不解啊。)“昏鸦尽,小立恨因谁?”秋去冬来,夕阳西下,寒鸦空掠,容若一个人站在曾经是他“家“的院子里,想着那个他一而再,再而三错过的女子,甚至,是那个此生注定无缘的女子。他们的爱情太累,注定了只有在昏鸦飞尽的黄昏,一个人冷冷的站着,不想去管,也不想去想自己就这样站在黄昏里究竟是为了谁?或者说,自己是在爱着谁,还是在恨着谁。但是,他是真的恨吗?恨他的心上人就这样将他们的梦砸碎在这个曾经的家里吗?不是的,他只是在感叹,感叹命运同他的人生开的这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所拥有的一切,不是与他的志向相反就是注定了他为了他的出生必须放弃他所爱的一切,包括他的心上人-沈宛,他知道他们的缘分以尽,他只是无法忘怀,因为他太在乎了,一次次的放弃,一次次的无能为力,他已经累了,纵然他集万千宠爱与一身,在这个他不爱的世界里,唯一能带给他快乐的玩偶他都保不住,他还能爱什么呢?他又如何去恨?恨自己,还是恨现实。他只有站在那,静静的回忆,将之与真实的快乐的江南重合,而后,又让冬日的冷风吹醒自己,或许,最好是能把自己吹到江南,吹到她的身边吧。这是一个典故,讲的是荀奉十分爱他的妻子,有一回他的妻子在寒冷的冬天发起了高烧,他就把自己全部的衣服脱了,跑去庭院里的冰面上爬着,等自己冷透了又跑回妻子身边用自己的身子贴着她。

  但最终他的妻子还是死了。他也在之后追随爱妻而去。[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引自《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荀粲情深》这是一个很出名的典故,本义是讽刺男人不该这样痴情,但用在容若的词里,就别有一番滋味了,因为容若认为这样的爱虽然不理性,但是却可以表达他的深情,再大的困难也不能阻止的爱你的决心。我愿意用我生命的所有来珍惜你,爱护你。在容若的词里,我总是可以看见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以如此艺术,形象的手法展现在眼前,不得不佩服他的用典手法精湛。还有就是他真实的情感流露。这些无一不打动着我继续读他的词。在这首掉亡词里,他是在思念妻子卢氏,词中句子都透露出他的悲伤。

  容若,一个用天真和孤独钓成的孩子,在这个不属于他的世界上,失去了他唯一的玩伴。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先来个名词解释:“谢桥”是一种象征:只要桥头站着那位心爱的女子,那座桥便配得上称为“谢桥”!还有就是与心上人相会之地。这首词读来有一种无奈的凄凉之感,凄凉的彻夜无眠,眼看着灯影变换,渐渐成为了一个消瘦的人影,到后来,越来越凄凉,就越来越无聊,醒着也无聊,醉了也无聊,那干脆就思念一下远方的佳人吧。可是,对于容若来说,这又是怎样的无眠与无聊呢。为了什么。要怎样解决。难道真的是相思吗。何人让他相思无眠?难道是在谢桥上遇到的那位佳人,还是他在谢桥上遇到的相会的情侣让他起了相思意,而那位谢娘又让他想起了过往的感情。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纠缠了他整整一个夜晚,同时,这似乎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素,一种矛盾的心理,有自责,也许也有自朝吧。因为自己竟然被这些莫须有的事物所折磨,还偏偏会产生这样无奈的思念,毕竟,这世上自己能思念的人都已经不在了,自己又怎么会这样呢?或许,是陷入了回忆吧,只有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才能想起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刻意被掩埋的感情。当我们已经在新的生活轨道里渐渐生出了习惯,有时候,也难免在不经意间镜子里照见了从前的影子。那一刻,我们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恩,如果,我是说如果,我待在一个角落里,你是否会一刻不停的找我?)典故。

  今天看了两个关于古代美男子的典故,当然也是容若词里面的啦。第一个就是“沈郎腰”相传在南朝时,美男子沈约在一次书信中提到自己日渐清瘦腰围瘦损,此事便成为了一个典故,它的习惯用法便成为了沈郎腰或是沈腰。还有古人对情感的表达甚为婉转啊,比如说前面的约会在谢桥。现在又把自己思慕的女子遥比天上的仙子,即符合古人的婉转情感,又把全诗的意境拔高了不少。此比有:玉清宫最后还有个《侧帽词》,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个啊,它的典故就更神奇了。

  这是北朝独孤信的典故:独孤信姿容绝代,大为时人所慕,一天他出城打猎,回来的时候不小心被风吹歪了帽子,独孤信要急忙赶在宵禁之前回城,并没有留心到这个小小的细节。等到第二天,城里却突然出来一件怪事:满城的男子们尽是歪戴帽子的造型,流行就是这样,比风吹得还快。我觉得这个于现如今的时尚有得一拼,不过如果现在满大街的人都穿成一样,恐怕又有好多人要不习惯了,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们都怕撞衫,毕竟和那么多人穿成一样的,时尚就不再是那么经典的时尚了。

  读《纳兰词》有感 篇14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他可悲但他完美。他不但是清朝第一个大词人,而且是御前一品带刀侍卫;他出身贵族,父亲权倾朝野,家中宾客如云;他气质高贵,清俊不凡,才思独特誉满京华;他年少得志,身得皇恩,众星捧月如日中天;他高朋满座,以诗会友,肝胆相照危难相扶;他得娶娇妻,琴瑟合欢,人生得意闺阁缱绻。只怪天意弄人然而他的妻子命祚不长,如花年月猝然而逝,他也于三十岁而终。这样的人上天也许只造了一个,他就是留给后人无限悲伤的古之伤心人——纳兰容若。

  三百年了,西花园内的海棠,几度花开花谢,渌水亭畔的红莲,依旧年年如霞似绢,可是,纳兰,你的魂魄是否夜夜归来?

  孤灯西风里 ,隔着时光的幕布,我试图触摸你的气息。独坐,唯有一盏孤灯滴泪到天明。可为何你深邃忧郁的眼神里,总有着掩饰不尽的哀伤?

  朱栏翠瓦、雕梁画栋的大家府邸,终究锁不住的是一颗轻灵飘逸的心。“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却是堂前惆怅客”,出身满族名门的公子,却看尽了这繁华云烟。朝夕出入金殿碧宇的紫禁城,御前侍卫的光环,蹉跎了你的青春。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一声长叹,几许忧伤,是的,纳兰,我听懂了你惆怅的心声。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赋大才华者必有大抱负。就像你在《金缕曲》中所言,“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寄情于山林野趣是在有了一番大作为之后的豁达与洒脱,如果失却了此种前提,这个念想就变成了退而求其次。空有旷世才华而无所成就,其实比天资平常之人的庸碌人生更可悲哀,那不更是对自己的最大的扼杀。

  多情善感,率真热忱的你,视友谊爱情为生命。与落拓不羁的汉族文士为伍,为救友人于边塞,求父感皇恩破例释放,是何等重情重义!作赋首首《金缕曲》,尽诉浓浓金兰情。

  渌水亭畔,听雨轩内,响着雅集联句、诗词唱和的豪迈之音。烈酒浓情,几多惬意,然而,友人在世事变迁中,如分飞劳燕,不断地离散,“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它们与你凄美的爱情一起,在心上又剜了一道深深伤痕。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当婉丽柔美的卢氏来到你身边时,琴瑟相谐,伉俪情深,温暖了你怅惘的心。“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红菂桥边,轻轻牵素手,缱绻和幸福溢满了英俊潇洒的脸庞;渌水亭畔,双双身影留连于花前月下,陶醉在红袖书香里,年轻的心若朝阳般明媚。

  可是一切如春梦逝水,年轻娇美的妻子却早早撒手人寰。破碎的心,顿时浸在寒更雨歇的葬花天气里,你泪流满面,心痛不已。一片伤心写不成,上苍啊,你可听到纳兰公子的痴情心语:“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曾经那么渴望友情,而友人却不得不天南海北地别离,如今这温暖的爱情,也终于烟消云散了。纳兰啊纳兰,你感到了从没有过的空漠与茫然!

  你终于一病不起,“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只有在梦里,才能让这颗与生俱来的诗人性灵,得以无际飞翔。

  容若的一生是可悲可叹的一生,尽管短暂,却深沉地令人刻骨铭心。宛如其词作一般,想要步步靠近,却总是不忍伸手揭去面纱。然而容若最大的人格魅力也正在于此,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虚伪的掩饰,他身居贵胄却早已从心灵上脱去了那件厚重的黄金甲,世俗羁绊着他的肉体却永远侵蚀不了他的灵魂。它由心而发,化作容若手中的毛笔,化作毛笔上饱蘸的浓墨,于纸笺上一触倾泻。三百年来物逝人非,唯有这《纳兰词》流芳后世,它所散发出的词人那清新脱俗的人格魅力更是换来了千万“异代知己”。

【读《纳兰词》有感】相关文章:

读《纳兰词》有感(精选8篇)05-26

读《纳兰词》有感9篇05-26

读《纳兰词》有感(精选8篇)07-06

读《纳兰词》有感6篇07-05

读《纳兰词》有感(通用8篇)05-26

《纳兰词》诗句精选01-24

唯美的纳兰词01-30

读《李清照词传》有感03-19

《纳兰词》读后感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