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最后一课读后感

时间:2021-09-18 10:26: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最后一课读后感(精选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一课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一课读后感(精选15篇)

最后一课读后感1

  读完了这篇课文,很感动,为什么现在是和平的世界,因为在战争时期就是有了这些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而感动了大家。就比如:中国的抗日英雄,就比如这篇课文里的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虽然,在战场上,他们不能发挥作用,但在创作上,作者便以他的作品,反映着社会的黑暗,反映了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就这样恶劣不堪的情况下。国人还是坚强的站起来,祝福自己的祖国希望它能取得胜利。这篇课文也在教育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否则,就会像小弗朗士他们一样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篇课文也很励志,这是在警戒我们要爱国,护国,卫国,强国。也在表达我们人类从古至今都在犯的错误: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老师教导过我们,现在我们所读的是九年义务教学,能考上高中、大学,就得靠自己的本事了,这次要再失去,就算珍惜,也没有了。

  在《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对于教书先生的看法改变了,对于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老师变得高大起来,作业书本变得亲近起来。他在这一节课成熟了许多,要是韩麦尔先生知道,自己的最后一节法语课里开启了一位孩子的心灵,让他变成了著名大作家,写着自己的爱国之情,写着对自己祖国的尊敬,应该会觉得教了多年的书,总算没白过了吧!……

  我喜欢的,尊敬他们的,是他们那份爱国的炽热之心,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这般经历过种种艰苦的困难,我们这些孩子们就更应该站起来,守护着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家园。所以,在这里我要向韩麦尔先生,作者,为祖国奉献的英雄们致敬。我爱你,我的祖国母亲。

最后一课读后感2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现在他们回来了,每个人满腹经。这时,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我给你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都坐了下来。哲学家问:"我们后面的旷野里长着什么?""长满杂草啊!"哲学家说:"对,现在我想知道你们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都没有想到,最后一课是这么一个问题。他们都想到了方法,这时,哲学家站起来说:"可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读后感《《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读后感--石宇琪》。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的地方不再是杂草,而变成了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坐了下来等哲学家,但哲学家没有来。

  若干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弟子们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去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忧,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由的念到:是啊!若想自己的灵魂永远的纯洁,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用美丽的灵魂和良好的品德去占据。

最后一课读后感3

  这周我们学了都德的一片课文,《最后一课》。学完这篇课文,让我深深的得到了体会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就想喊麦尔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预言就像监狱大门的一把钥匙,我们要永永远远的记住他们!

  法兰西万岁!想到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的力量写下的这几个大字,作为躲着的我,都被他这种爱国的精神所打动,现在想想我们是祖国养育了我们,祖国把我们当作掌上明珠一样对待,给了学生力所能及的保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为我们的报效祖国做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不好好学习,来用着宝贵的学习时间去玩耍,我们要去利用这些琐碎的时间,利用骑着一分一毛,来报答组国给予我们的。

最后一课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小说《最后一课》,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一所法国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小说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其中,我最喜欢的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他管教学生很严,总是拿着一把大铁戒尺,但他是一心为学生好,让他们能够把知识记牢。他热爱自己的国土和语言,在给同学们上这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知识都塞进学生的脑子里。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祖国的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呀,祖国的语言是多么地重要,它是我们精神生命的源泉,我们一定要学好我们自己的语言。

  我为这些既失去国土又失去语言的法国人感到悲伤。我又被他们争取解放和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感动!

  向顽强的法国人民致敬!

最后一课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德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读完这个故事,难道我们就不能从这个故事里受到启发吗?不,我们能!

  这个故事通过一个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自己,今天的我们和小弗郎士相比是多么幸运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身边有给我们以谆谆教诲的老师,我们还有什么了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最后一课”结束了,但我明白了,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最后一课读后感6

  读完了《最后一课》这本书后,我十分震撼,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爱国之情。

  《最后一课》这本书是由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是小场景表现大主题的一个典型范例。

  一堂法文课再普通不过,但这是最后一课,韩麦尔是再普通不过的教师,费郎士是再普通不过的学童,欧塞尔老爷爷是再普通不过的村民。但这些极为普通的人在极普通的小学上一堂法语课,那就不再普通了。因为这些普通的情感聚集在一起,发出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爱国!

  虽然我没有赫赫战功,但我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爱国。

  七月中旬的一天,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学校门口给井盖涂上颜料,美化道路。讲好注意事项后,老师就开始分配刷子和丙烯颜料。

  我和李纹珊分配到了一组。我们先把井盖上的小石子清扫干净,然后用粉笔把地球,树木,建筑物和花朵的大概样子勾勒出来,接着再拿刷子在对应的地方刷上丙烯颜料。为了不让颜料太干,我们还往里面加了一点水。连续画了四十分钟后,我和李纹珊已经是被晒得满头大汗。喝完水后,又继续把剩下的地方画完。当我们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时,井盖终于画完了!我们俩相视一笑,因为我们也为美化祖国环境,奉献了自己的一点力量。看着自己的作品,我心里真自豪。

  《最后一课》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那份爱国的炽热之心!爱国之心是最美丽的!

最后一课读后感7

  国是一个大家庭,家里温暖的港湾,是冬天里的一杯热茶,是夏天的一口西瓜。家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很爱她。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家被侵占,或者发生矛盾,都会使我们很心痛。

  都德是一名普通的法兰西教师,由于他的国家被侵占,他再也不能给他的学生教法语,上完这最后一堂课,他就要永远离开这里,这是多么悲哀啊。可是,他并没有被伤痛打垮,他要尽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跟自己国家的语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国分手,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悲痛。看到这一切,我不由的想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一个国家被侵占就象一个孩子失去家庭,无依无靠,失去温暖和安全感。我觉得这篇文章舒发作者对自己祖国的眷恋与热爱,深切的表达爱国之情。一个人不能说自己国家的语言,就象婴儿不能喝奶一样,那是何等痛苦啊。失去国家,失去语言,才知道国家的重要,才知道语言的可贵,可这一切都晚啊。

  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六十年的风雨历程,联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知道国家的重要,爱国的紧迫性。我们大家只有团结起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富强。

最后一课读后感8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用一个孩子的感观去写的,跟我们学半截蜡烛时期差不多。第二次大战的时候。故事内容,一个孩子带着匆忙的上学步伐来到了学校,他们的法语老师一脸严肃,他得知原来从这节课以后就得要学德语了,不能再上老师的课了,不能再学自己本国的语言了。他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贪恋其它事而不专心学习,老师对大家说这不怪你们,或许是因为我或者你们忙碌到忘了关心你们的父母。他用心的听完了这节课,读完这个故事,会让你感觉,这到底是一个老师在教孩子们法语,还是一个父亲在把法兰西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呢?那是多么伟大的一节课啊?一节难以言喻表达的.爱国课。让人有种想要加快脚步,如果事情发生在中国,让我有怎么会舍得不去学习任何一个中国文字的心情,因为这样我更想要努力学习,因为自己经常在写作文时不少字不会写。

  我最有感触地是,老师拿出字帖,上面写着法兰西,让大家写的时候。大家十分专心的去写、去拼。坐在他们身后的大人也在念,坐在大家身后的老村长都念的声音都颤抖了。

  最后一课给人讲的不仅仅是一节跟老师分别的课,而却像与祖国分别似的。我感觉有很多让人深醒的地方,人生很多可能因为太多花样繁多的东西而分散自己的精神,到发现了已经错过了。应该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它们十分宝贵,也要珍惜自己读书的时间,还有跟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时刻。

  更加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付出以及珍惜自己。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长,但是给我感触还是很深的,可能我懂得后,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百分百珍惜,但是我会努力去守护现在的东西。

最后一课读后感9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看了《最后一课》这部电影,他讲了:

  一位叫谭千秋的老师正在给一群高中的学生上课。突然,地震来临了。谭老师在疏散班里的学生后,发现还有四名学生被困在教室时,他马上冲进去让学生们躲在桌子下面,自己却趴在桌子上,用身体挡住落下来的砖块。砖块把他们埋了起来,他们怎么叫救命外面的人都听不到。这时,余震来了。它把谭老师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割断了,可他也毫不在乎,却急急忙忙地问躲在桌子下面的学生有没有事。不知过了几天,在一个下午,救护人员终于在一个废墟里找到了谭老师和阿四名同学。当时,四名同学正在昏迷之中,情况紧急。而谭老师,因为失血过多,已经归天了。

  看完了这部电影,所有看电影的人都哭着走出电影院。我一边走一边想:“老师真的太伟大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最后一课读后感10

  在《最后一课》里,讲的是一个普法战争暴发后。一个沦陷的地方。是要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母语法语,去学德语,本文讲的是最后一次上法语课。主人公是一名叫小弗朗士的三年级小学生。

  一开始小弗朗士不喜欢上法语课,这一天,到了教室自己迟到了却没有被骂。觉得十分异常,原来是因为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大家的神情都十分严肃与不舍。教室后排坐满了镇上的人,大家的目光中都带有不舍。课上要背书,自己却背不出来十分愧疚。最后下课了,老师不舍得靠在墙上对我们说:“下课了,你们走吧。”

  镇上的人都来学堂,体现出不管老小的热爱国语,热爱母语的精神,对母语深深的不舍之情。这是值得人敬佩的。这种爱国精神也使我想起了中国抗日时期的劳苦人民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我们的心情和期望都是一样的。日本也曾让我们改过教育方式,去学习日语,接受奴化教育。

  我认为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最后一课”结束了,我们的学习才刚刚起步。警钟长鸣,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在心理:要想有和谐宁静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我们珍惜时间,从小学知识,学本领,以至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最后一课读后感11

  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这篇课文中,“我”曾三次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这句似乎很平常的话语,却反映了“我”对先生的深刻的忏悔,从而揭示了韩麦尔先生的复杂而又崇高的内心世界。

  文中当小弗郎士走进静悄悄的教室,听先生用“有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讲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心里“万分难过”。他为“从前没有好好学习”,随便旷课而懊悔。此时,他不但不觉得“课本”、“语法”、“历史”讨厌,反而觉得像是“老朋友”。想到先生马上就要离开了,“再也见到他了”,他在不觉中忘记了先生的惩罚,忘记了挨的戒尺,现在,他只觉得先生“可怜”。韩麦尔先生的确是个值得可怜的人,作为一个法国人,一个法国教师却不能上法语课,先生的心理是多么的难受啊!就要离开四十年来一直生活工作过的可爱的学校,离开他的小院子,他的学生,离开那些“擦光了,磨损了”的“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离开了已经长高了的胡桃树和他“亲手栽的紫藤”这些“叫他怎么不伤心呢”!怎么不让人感到可怜呢?

  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然而它又是伟大的人。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他郑重地穿上平日不穿的“漂亮的礼服”,表示他对市区国土的敬意。在讲授这最后一课时,他耐心地讲解,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部交给他的学生,表到了他对祖国语言的无限热爱。当听到教堂的钟声,听到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他站立起来,脸色惨白。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的大字。我们从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看到他对祖国无限的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切齿的恨。课文正是通过对难忘的最后一课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可怜”而又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

最后一课读后感12

  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主人公小弟幼士的性格给读者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在最后的一课中,小弗朗士听到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次我给你们上课了。柏林来了命令,在阿尔萨期和洛林两省的学校里,只准教德丈……”老师的这话在小弗朗士的心中激起了一阵波澜,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先前还想“逃学到野地去地跑”,还觉得普香士的军队的操练“比分词的那些条规更吸引人”,可是老师的话震动了他,他立刻感到“心慌意乱”起来,他意识到“那些坏东西”在村公所门前张贴的布告就是关于这件事的。此时,小弗胡士从内心发出了“这是我的最后法语课”的呼喊。这句话有力地强调了小弗期士思想的变化,这句话里也包含着小弗期士对自己过去顽皮逃学的悔恨,也表达了小弗朗士时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珍惜之情。

  这就是爱国主义扮神在小弗朝士身上的表现。但是感情与事实正相违背,当老师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说不上来,他不能用自己的圆满回答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而只能低着头站在那里。他第一次认识到祖国语言的可贵,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学习祖国语言的时候了。在读者看来,这对小弗期士幻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折磨。这又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剧啊!

最后一课读后感13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兰西曾多次交替拥有其主权),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兰西人的爱国情怀。1912年被胡适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后感14

  祖国,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她的存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失去了她……——题记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小弗朗士以前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稚气的孩子,但在知晓自己的家园不属于自己,而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已被被人占领时,才懂得珍惜,才变得成熟懂事。作为烘托主人公的那位韩麦尔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位先生,是多么热爱他的法国语言啊!他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把她当做黑暗中的光明;绝境中的希望。

  最后,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爱自己的祖国,把灵魂注入身体;失去了祖国,仿佛被抽走了灵魂,行尸走肉一具。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些都突出了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热爱学生,恪尽职守的品质。

  很多人认为,汉语不需要学,但是,那些人错了,国语中蕴含的不只是简单的汉字,而是祖祖辈辈倾尽心血凝注成的,是我们民族的魂。我们又何尝不应该学习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呢?我们不该像他们那样热爱祖国,热爱母语?他们在自己的祖国已经沦陷的危机时刻,还对母语不离不弃。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不该更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

最后一课读后感15

  《最后一课》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谭老师真是一位伟大的好老师。

  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前给学生上课,可是天公不作美,谁也不知道刚上课就地震了。谭千秋老师马上组织同学们急忙地跑出教室,他也跟在同学们后面。可是,别的班老师告诉他,班上还有几个同学在里面。谭老师毫不犹豫地回去救孩子们,就再也没出来了。(.)

  谭老师本可以躲过这场5·12地震,可是偏偏他跑进了教室。他用自己的肩膀,把四张桌子合在一起,将黄婷婷等三名男同学藏在桌子下面,而且还叫他们抱住头。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战胜恐惧,谭老师再三叮嘱孩子们不要说话、不要哭泣、保住体力。他呼喊着,可惜外面已经没有人了,连一丝光亮的地方都没有。可悲的是,余震不断,谭老师又受伤了。三四天后,谭老师带着遗憾,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他让学生将钱转交给天天盼望他回家的父母,把连环画交给女儿。

  这部电影不但象征着老师对同学们的关爱,还想让我们懂得如何珍惜生命,学会自救,学会呼救,让我们同学知道老师的伟大。让谭千秋老师的作为进入老师、家长、同学的心里,让我们知道老师是爱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个父母,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爱老师,爱课堂。

  老师您辛苦了!

【最后一课读后感(精选15篇)】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读后感精选15篇03-18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03-28

《最后一课》阅读及答案07-29

最后一课阅读题及答案07-12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荐】03-31

论文最后的致谢12-21

论文最后致谢词08-14

读《最后的温暖》有感03-15

《最后的牵手》阅读答案09-12

毕业论文最后致谢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