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

时间:2021-09-14 17:27: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1

  用“废寝忘食”这个词来形容我读《穆斯林的葬礼》毫不为过。那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尽快读完,必须读完,每一次情节的跌宕起伏都让我无法停止,于是,也只能,一直跟着霍达、跟着书中的他们——悲伤的奔跑!

  关于这本书的评价真是“前人之述备矣!”,无论是冰心的《一本奇书》,还是刘白羽的《穆斯林诗魂》都让我对这本书肃然起敬,就更别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让它实至名归!真心的感谢霍达女士,让我有机会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穆斯林,粗略的了解回族的各种仪式;第一次深刻感受六十年间三代人在历史的变迁中动荡沉浮;第一次对玉的历史对玉的鉴赏有了浅薄的认知……更让我认识了一群朋友: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这些人有的初次相识,有的似乎已经相交甚久,有的似乎是在讲述别人,有的也无非就是在说你我的故事!

  全书让我掩卷而泣,无法自己的是新月之死。那么阳光、灿烂的生命怎能在最美的季节就停止绽放了?

  新月无疑是此书最完美的人物:她善良纯洁,对人对事恬淡不争;她有理想有追求,希望做一个回族人的骄傲,学好英语,破釜沉舟高考仅填一个志愿,最终考上大家都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她积极乐观,帮助同学罗秀竹,参与班上演出,积极主动参与译文工作;她漂亮可爱,如画中人儿……可是她又是全书中最悲惨的人物:她是韩子奇与妻妹梁冰玉的私生子,出生在战争颠沛流离的年代,不到三岁亲生母亲就不得不离开了她;她刚满十八岁,正是扬起梦想和希望的年龄,花一般的生命中却陡然发现有严重的心脏病;在生命的尽头,老师楚雁潮真挚的爱情奇迹般的滋润着她绝望的心灵,在她刚刚泛出生命之光时,因为回族不能轻易与汉族通婚的习俗,以及后母的古板不疼爱,还原真相的残忍,又让新月得到更深的打击,从此一病不起,很快走向了生命的边缘!

  在那个清晨,在那个大雪封路,窗外还是黑层层,隐隐约约可以看见雪花扑打窗户的清晨,在那个淡淡的曙光刚刚映上东窗的清晨,新月结束了她短暂而充满遗憾的一生。“没有真主的许可,任何人也不会死亡,人的寿命是注定的。我们都属于真主,还要归于真主。”该为她悲伤还是喜悦?她终于摆脱了俗世的困扰,在真主面前可以尽情的挥洒自己青春的色彩,进入天园的穆斯林不是都可以在绿荫的庇护下,享受芳草铺地、鲜花盛开的美景吗?可她又有那么多留恋,深爱她的父亲与哥嫂,用生命去诠释爱情,对她一往情深的楚雁潮,还有那梦里呼唤了无数次到死都没有见到的生身母亲……

  我无法停止哭泣,那是一种怎样的生命力量?

  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一辈子为玉而生、为玉而死的梁亦清、韩子奇?他们给予了玉鲜活的生命,但岁月却给予了他们到死都不瞑目的人生,这到底是为了哪般呀?我又看到了一辈子为了男人、孩子而生存的梁君璧,远走他乡、颠沛流离的梁冰玉?本是相亲相爱的两姊妹,却在婚恋上反目为仇,那些艰苦与共的真情、那些异国他乡的思念到头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韩天星、陈淑彦,还有……还有二十年后那久久伫立在一棵树旁,头发已经花白,脸色沉郁、神情凄楚的拉着小提琴的他,梦里的《梁祝》一定在述说着那些别人懂或者不懂的故事!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掩卷,我悲伤的奔跑着;

  远方,晨曦熹微,我终愿跑出这悲伤,因为我愿不负那普照大地的阳光!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2

  《穆斯林的葬礼》是伟大的!是那种震撼人心的,也是让人不愿放下的!有1991年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还曾经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本书的印数已经超过140万册,二十余年畅销不衰,这是读者的喜爱,也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果。

  这本书的作者是回族女作家霍达,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者,她有着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身兼回族文化的精髓,从她的书中可以得到诠释。从她的这本书中与其说是一个玉器世家的六十年沉浮,不如说是回族人民的信仰与汉文化的碰撞,两种世界或认知的碰撞,也只有这两种文化的碰撞才会结出灿烂如星辰的硕果。

  读这本书,有如读《红楼梦》,大气磅礴,奥秘无穷。能够轻松驾驭历史,特别是在她的笔下所涌现出来的高贵的人性,我认为才是这本书的真正所要展示的东西。在梁亦清的身上体现的是一个雕玉的小作坊老板的肤浅人生,只要能够养活自己的妻儿老小,没有大的理想,也不可能有大的理想。在他的认知里,他只负责雕玉、赋予顽石于灵魂,相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能过上好的生活,也只是想通过自己不断提升的雕玉的技艺来传承《奇珍斋》的延续,所以他心甘情愿的接受一个不会雕玉的蒲綬昌的压榨与剥削而不敢拒绝,最后呕血而死。在韩子奇看来师父的一切都是不值当的,自己明明给一块没有生命的顽石赋予了生命,给予了灵气,但是却不能主宰作品的命运,也不能热爱自己的心血。他要忍辱负重,光大《奇珍斋》,他也是成功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玉王”,但他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魔界。他不懂得玉是大家的,只有大家一起来欣赏才是玉的价值所在!后来的一切都是守玉的身份,而失去了快了,也失去了一生最爱的人。

  我觉得读这本书真正给我震撼的是梁冰玉和韩新月。我不掩饰我读书的喜好。梁冰玉是一个有追求、有才华的现代知识女性,虽然年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她有追求!特别是对爱人的追求!她对爱人的追求是崇高的,眼中留不下一粒沙子的,她的爱是民族的,是无邪的。她在燕大读书时爱上了同学杨琛,可后来发现他向自己的同胞发出暗箭,果断的离开了。这是一种真善美的体现,也是一个热爱民族的体现。后来她同韩子奇逃去英国。在海外的十年,爱上了养大她的韩子奇,生了韩新月。一个生命的轮回开始了。真正让读者放心不下的可能就是韩新月了,一个美丽单纯、对生活充满爱的一个女孩!努力上进,刻苦学习,有毅力,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的高才生。正当青春年华的时候悲惨的去逝,这本身就对读者是一种莫大的打击!在韩新月身上展现的一个有朝气、充满阳光活力的新青年,当读者被她的那种纯真那种善良所感动时,她却死在黎明,死在第一缕阳光中,这应该是美的消亡,就象是挖读者的心!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悲剧。没有人怀疑!不该死的死了,美好的憧憬也没有了。这使我想到《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山川日月之精秀,美丽,有才情的无上女子,孤零零的死在潇湘馆中;也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中的美丽的田晓霞,可最后都死了!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好“悲剧就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我想这基本著作都用了同一个道理,只有悲剧才会震撼人心!才能引起读者的内心的共鸣吧!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来读这本书的,反正我觉得这部书是洗心得,有这一点就足够了!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3

  当我第一眼看到《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的乳白色封皮时,便喜欢上了它。虽然厚重,但捧在手中,却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多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变迁,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者霍达用她柔婉细腻的笔调和深刻的内涵,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

  我对玉所知甚少,却也能深刻地感受到小说中“玉王”韩子奇对玉的热爱。玉,浓郁、深沉、厚重,也正是韩子奇一生的写照。头顶着世人赞誉的光环,背负着妻子的愤怒与人生的凄凉,他沉默不发一言,艰难地走在人生的路上。几次大起大落,几番尘世起伏,仍然没有磨锐他醇厚的内心。他的人生路是彷徨的,有过快乐幸福,也有过悲伤失措。临终前,韩子奇的内心仍然在为女儿的死、古玉被毁等等而自责后悔,愧疚悲戚。他在生命尽头所叨念的“清真言”,是不是对自己生命的反省与感慨呢?

  我为单纯美丽温婉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的楚雁潮的爱情悲剧深感惋惜。韩新月,纯真、善良,但命运却没有眷顾她。十九岁女孩儿的生命因病痛逐渐消逝着,但她全然不知,对未名湖仍然充满期望,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对自己的人生仍然充满希望。楚雁潮虽然家庭出身不好,却始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将鲁迅的著作译成英文版。恐怕也正是这种儒雅而坚强的气息,吸引了新月吧。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在新月重病时,楚雁潮的情深义重给了她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勇气和力量。还记得那段对话:“老师,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鲲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多想我是庄子,多想我是楚雁潮,在悲伤的时候,给新月“起死”,让她重新生活一次,不再有遗憾。

  很厚的一本书,捧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穆斯林的葬礼,既是一场葬礼,更是一种新生。无论一生圆不圆满,无论一生有没有遗憾,死亡就是人们最终的归宿。但是,每一场祭奠亡魂的葬礼,又何尝不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新生呢?

  穆斯林的葬礼,一场伟大而又凄美的悲剧。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4

  笔架山麓,莲花水湄,醉美山水,等你遇见。诗意生命,从遇见山水开始。

  王摩诘一遇竹林明月,琴声长啸悠扬千年;李太白一遇鄱阳飞瀑,九天银河叱咤诗坛;孟襄阳一遇洞庭,云梦大泽激荡云天……浩浩卷帙中的珠玑文字,灿烂思想,无不得山水之浸润,天地之濯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唯山山水水,能赋我们以灵感,诗意,精神。

  良辰美景皆具,良师益友伴行。亲爱的同学,流连在这醉美的山水校园,匆匆一瞥便是文思涌动、信步徜徉便是诗兴大发。此刻,此景,天立,等你遇见;此情,此心,《鸿鹄》,与你有约!

  终于合上了书,我的脑海里飞快闪过书中的一幕幕,或悲或喜,或乐或忧,如经三世人生,浪击礁石,风过沙丘,心中震憾交杂人生百味,在脑中空空回响,久不能平。

  三代人,三世悲欢,交融、分散、破碎、迷失,像莫比乌斯环,从不同空间交融而来,又走向各自不同世界,再不能相见。分分合合,来来去去,千头万绪之纷繁,纠缠之后,只剩寥寥之尘般平静。它们乱而不乱,在圆里画弧,弧合成圆。三世交于圆心,丝丝缕缕慢慢相连,千头万绪慢慢理清,但它不是终点,它们继续往前,直到走向自己的终点。小说构思之精妙,之“圆满”,令人惊叹。

  小说表达的关键,是塑造人物,然后以人物的思想来表达思想。每当我融入书本,不自觉地就被牢牢牵引,感叹着他们的感叹,欣慰着他们的欣慰。但我只是一名旁观者,我会折服于他们的信仰,也会批判他们的愚昧,会痛恨他们中某些人的私心,为他们内心的矛盾唏嘘;我只是一名旁观者,只能目送他们彼此纠纷不断,最后咎由自取,他们思想丰富,各有各的信仰。我几乎敬佩他们所有人,因为他们鲜活。我敬佩梁亦清,因为他有着匠人的巧手与执着,他呕心沥血,将生命耗得油尽灯枯,吐血而亡;我敬佩韩子奇,他一生追随于玉,也做过聪明的决择,但他命运坎坷,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风雨磨难,他也有糊涂的时候,一时糊涂只留无尽悔恨;我敬佩韩新月,敬佩她的学识、她的为人、她的聪慧,我也曾满怀希冀地为她祝福,愿她的爱情长长久久,可她早夭了,年轻的生命像流星,一闪而过,留下家人,留下楚雁潮,离开了人世;还有梁君碧、梁冰玉、韩天星、陈淑彦,还有蒲绶昌、沙蒙·亨特、姑妈……但是最能牵动我的人,还是梁君碧,论这个人,我并不喜欢,她愚昧、死板、私心很重,我叹其自以为是、妇人之见且狭隘同时,却怜其可悲的、缺乏安全感的身世,她曾经失去太多、方害怕失去,但自作聪明终究适得其反。无疑,梁君碧这位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有肉、十分成功。

  我尚不能以专业的文学评判去谈《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只是以一名读者的直观感受来说:它是三代人生命的悲壮诗篇!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5

  轻轻抚过书的封面,望着上面那一弯古老的残月,用一种庄严的心态去感受那来自心灵的呼唤……

  新月,这是一个让人听起来多么恬静的一个名字。人如其名,她一定是一个很娴静的女孩。她在别人眼里或许幸福得无可救药[注: 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仿佛幸运女神只光顾她而已,可有谁知道,她将在自己的生命航程中遭遇几多风暴,也许这是一种冥冥中的宿命。

  她出生于一个穆斯林家庭中,注定这一生会是一场悲剧——严格的家训,父亲、母亲和大姨之间的爱恨纠葛,使她在很小时便失去了母爱,她也只是曾经拥有过,在那个不懂事的孩提时代……

  她有一个好哥哥——为了她,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要让她快乐,他不愿看到妹妹不开心,总是在背后默默地保护她、呵护着妹妹脆弱的心……

  她有一位好老师,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他们之间的缘分由一首《梁祝》紧紧地连在一起,那凄美的旋律久久回荡在两人的心海之中,他们不正是那翩然翻飞的蝴蝶吗?

  她青春年少,恰似一朵含苞待放[注: 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的花蕾,在清晨的清风雨露中暗香弥漫,恰似一阙天籁之音,在庞杂的年岁中诠释真纯;谁料想这蓓蕾未曾开放便将凋落,那和声未曾扬起便戛然而止[注: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她刚刚触碰到的爱情梦想,却被宿命硬生生击的粉碎。

  老天是这样的公

  平,公平得让人难以接受,新月,这个可怜的姑娘,上天赐予了她美丽、才学与聪慧,却相应拿走了她的母爱,生命与幸福……

  她本该是世上最幸运的人的——她有过人的聪明,美好的家庭,即将到来的甜蜜的爱情,可这一切都因为老天的公平而破灭了……

  直到合上这本书,心仍在兀自颤抖。我实在无法相信,那轮纯洁、无暇的新月会悄然隐没于暗夜,池中水依然轻薄荡漾,水中月却已隐匿无踪;那如花的生命会那样瞬间凋零。花香还在鼻前飘飞,可香源却已凋落不在……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6

  白的纯粹,白的洁碧。

  回回……

  忆往昔,峥嵘岁月。阿訇带着韩子奇在礼拜途经清碧玉石下的奇珍斋开启了命运的征程。

  原以为这是命的宿劫。而情愫也随着文字在呼吸间急促了些许。思碎的顷刻间,试图迅速整理获取一个所谓的果。理清画面与片段在脑海的模样。似乎,玉碎……这运命的轮盘才赋予使命,开启它转动的闸。

  这债的开始,也或许注定了成为玉王的因。誓言为徒,赔上一生。在梁老爷子倾注的培养中,日夜赶制,为了活命,为了传承,为了民族的荣誉……为了…正因为每一种情愫的相融与交织。郑和航海船在昼夜赶制中断送了梁老爷子命后,二次琢玉。不仅奠定了其手艺的精湛,更为完成民族的事业刻下了师傅与自己的名字。

  在还为理清那命运中冥冥间的安排时,也相继踏上了伦敦的征途。

  诚然,每个人的人生都赋予着独特的意义。去感受那所谓生活中参半的苦楚与甜蜜,何尝不是一种活着的滋味。就像韩子奇的女儿新月的宿劫一般。美貌与智慧并存,考入北大与她的老师相爱。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没有按相爱就能有美满的`相守中渡过余生。命却草草的在风湿性心脏病里结束了18岁的生命。或许新月是幸运的,成长里因为努力、因为才华遇见了挚爱的老师。而每一份赋予韵律的人生都只在一呼一吸间,悄然的开始,无息中结束。

  这一切,似乎只有雨夜最能与此刻的物境与己境陪衬,才能找到那一点点慰藉…

  许诺里无法兑现的诺言,交织在雨夜里,密集的雨丝抽打着玻璃,又像瀑布似的朝下倾泻……没有了结局,或许这已是结局。

  努力不让自己去记住梁玉清梁君壁梁冰玉楚雁潮韩天星韩新月那原本错综的三代的名字。

  那“为玉而生,为玉而焚”在别人的故事找到平衡命运的想念,就正如契柯夫曾经说过:当喉咙发干时,会有连大海也可一饮而尽的气概——这便是信仰。

  带着念,一呼一吸吧……

  忆往昔,唯爱不破。

  璞玉,爱得纯粹。

  掩卷,停思,止笔。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7

  记得初次接触霍达的这本成名著《穆斯林的葬礼》,是在二十多年前上中学的时候,那时中午吃饭有个习惯,每天准时收听中央广播之声的长篇小说联播,上高中时,之声正热播这本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从此这部长达50多万字的独特的长篇小说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书中的那些鲜活的呼之欲出的人物,韩新月、楚雁潮、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等等,总是盘旋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上个月去西单的图书大厦买书,在文学类图书中竟然发现这本二十多年前就出版的小说,现在还在热卖。于是当即买了一本。此后又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这部被冰心称为“奇书”的书,从头到尾,仔仔细细读了一遍,当读到韩新月病逝出葬的一段,竟然还是泪流满面,伤感不已。

  《穆斯林的葬礼》确实是一本好书。这是一部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二十年发行上百万册、感动中国几代读者。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这个评价毫不过誉。

  我觉得这部书最大的优点是,整部书结构安排的非常巧妙,两个时空相互穿插,并以“玉”“月”为每章的标题,交织在一起,在小说的结尾又合二为一。小说情节紧凑,高超迭起,使读者看书,如入迷宫,登山光景,佳境不断,总是能不断地吸引读者,不断地往下读下去、读下去。尤其是韩新月的身世之谜,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看下去,去解开这个谜团。此外,异于汉族的回族伊斯兰穆斯林文化也是小说的一个亮点。千年古都北京又为小说展现了一个富于文化底蕴的背景。

  霍达为小说设置了一个清绝的艺术基调。小说中的主人公姓“韩”“梁”“楚”,隐喻了“寒凉、凄楚”。小说中人物的“清、冰、玉”等,也给小说笼上了一层凄清的意境。“韩新月”这个名字,显得多么清新美丽,而小说作者为读者塑造的韩新月,也是那么的冰清玉洁,完美无瑕。整部小说文笔清新优美,和茹志鹃的《百合花》很像。

  据作者自述,《穆斯林的葬礼》的故事是取决于真人真事,通过小说可以大概推知小说中隐藏的真实故事。我猜想应该是作者本人熟悉的一个亲朋好友,她就是书中“韩新月”的原型,她的父辈也有类似书中的感情纠葛,而这个原型也经历了类似“韩新月”的忠贞不渝的师生恋情,不幸的是年纪轻轻就患病夭折了。

  要说书中的不足,就是通读全书,还是能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在描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情景时,常下笔如神,活灵活现,而当描述不熟悉或未经历的事件时,就显得有些单薄不够丰满。如描述韩子奇与梁冰玉在英国时候的经历时,细节上就觉得经不起推敲。还有就是有些情节安排的不够自然,如女仆“姑妈”初到韩宅,刚换完衣服,一看见嗷嗷待哺的天星,就母爱大发,当着陌生人,解衣露乳喂奶,就算姑妈是一个乡下妇女,起码的羞耻感还是应该有的吧。我觉得书中最失败的一处描述是韩子奇与梁冰玉在国外生下新月,回国,冰玉与君壁姐妹相见,毕竟姐妹之间血浓于水,冰玉是君壁一手带大,这里的感情应该是很深很深的,而书中的梁冰玉从海外归来,姐妹相见,完全是一副小三见原配的感觉,还口口声声喊着“我也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难道你爱了,就能伤害爱你养你如同亲生母亲的亲姐姐,梁冰玉还声称“我只知道她是我姐姐,只这一点儿。”还鼓动韩子奇离开苦苦等待了他十年的结发妻子(她的亲姐姐)和儿子,和她远走他乡。这是人话吗?是在国内海外受过最好教育的人说的出来的吗?如果梁君璧和梁冰玉是完全的陌路人,韩子奇已经不爱君璧,那梁冰玉说这话还能理解。所以说这一段书中对于梁冰玉的塑造失败的。实际上梁冰玉当时的心情是应该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于韩子奇的爱,又有对于姐姐的思念愧疚,又有对于家园的依恋怀念等等,但作者并没有完美地把这种充满人生无奈的复杂情感表达出来,确实是书中的一个比较大的瑕疵。还有就是小韩子奇初入梁家门,把梁亦清的玉碗打碎,突然决定留下来,也比较突兀。最后就是此书初版时,有韩子奇在临死前吐露说自己是汉人的孤儿,这一段极具震撼力的描写,最后在此书再版时,据说霍达迫于回民同胞的压力而删改为韩子奇临终前的忏悔不尊教规,故事感就差了一些。但是就算完全按照原来初版,写韩子奇是汉人的孤儿,欺骗了吐罗耶定巴巴和梁家,在小说前也应该不断地有暗示,才能在临死前的吐露真言的一刻,不至于让人觉得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突兀,让人吃惊。还有韩子奇回国几十年与梁君璧分床,也有点怪,毕竟梁君璧并没有对比起韩子奇,韩子奇也并没有抛弃这个为他生养儿子的结发妻子。

  小说的高超境界是要写出人生的无奈,而不是简单化、概念化。

  小说也有许多精彩的描述,印象最深的是写北京的春天,干燥风沙大,花还没盛开就被风沙中吹残,生活在北京二十多年,深有感触,北京春天常常是花刚开没多久,几阵风沙就落花满地了,春天的北京并不令人愉悦。写韩新月临终时眼睛突然看不见了,若是没有亲身经历,是很难写的如此真实的。写韩新月大学时候的校园生活和同学情谊,也是活灵活现,肯定也是作者的校园亲身经历为素材的。尤其是罗秀竹讽刺上海人小气一段儿,令人喷饭。肯定也是却有其事。

  《穆斯林的葬礼》这个书名,总让人觉得应该是一种历史类图书,好像是要介绍穆斯林的风俗似得,而以此小说改编的电影取名《月落玉长河》就婉约诗意多了,可能也是觉察到了这一点儿。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奇书,也只有像霍达这样的出身经历背景天分才能写得出来,很难再复制了,也难怪这本书有这么多喜爱者,感动了那么多读者。

  《穆斯林的葬礼》值得一读。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8

  暖暖的阳光轻轻地翻动着书页,刺得我眼睛有些发痛,使劲眨了眨眼,两行泪珠一蹦一跳地滑落了下来。

  “小米,我给你买了一本书《穆斯林的葬礼》,里面是讲述你们回族的。”

  但要知道,不到家里的书被翻烂了,新书一般会落下一层薄灰。所以不例外,我无精打采地翻开了第一页。哦,开头应该是“冷冷清清地街道上,行人都行色匆匆……”慢慢地看下来,那些细密的文字,却像口香糖一样紧紧地粘住了我。

  大约看了一半,我看到了玉王韩子奇那容光焕发的神情,那金光闪闪的玉展,那出了大汗却笑呵呵的脸,那面白墙上清晰地倒映着那位先知易卜拉欣。他的玉啊,多么壮观!暖暖的阳光抚摸着书本,金色的书面像一个人小精灵。我来到阳台,往前眺望,金色的暖阳映出了整个城市,心渐渐地扩大,飞扬起来……

  妈妈的“绣花针”轻轻地敲在脑门上,我才醒悟英语课就要上了,金色的暖阳斜斜地射在封皮上。

  我又回到了书旁,深吸了一口气,下午,暖暖的阳光有些弱了,我暗暗地担忧起来。

  黑暗笼罩着新月,她突然晕倒了。醒来时,红扑扑的小脸变得惨白。她爸爸韩子奇,日日夜夜守在新月旁。天星也就是新月的哥哥,心也碎了。这时,冷风拂过我的手,我打了一个寒战。那暖阳啊?气若游丝,飘荡在窗外,啊,进不来呀!

  “嘀嘀嘀”手术室的房门被紧急地打开了,一动不动的新月“睡”在那里,她的二瓣尖(心脏的重要部位)紧紧地靠拢了。那一丝若隐若现的阳光,被风吹散了,洒在空中,伴着那着绝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永远地、永远地消失在了坟墓里。

  梁冰玉的手里提着新月的生日蛋糕,重重地摔落在地上,他和新月爱人楚老师静静地听着梁祝,那金黄色的暖阳不知何时,照映着他们俩,照耀着我的背影,吹干了书上的那一串泪珠……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9

  梁冰玉跨出“博雅”宅的大门,迎着寒风、踏着雪走去了,连头也没回。她把这里的一切都忘了,耳边只萦绕着一个声音:“妈妈……”

  妈妈走了,新月还在梦中。

  新月还在甜甜地睡着。她不知道,妈妈只有30岁,却经历了多少苦难。如今,她只能扔下新月,在陌生人中孤独地旅行。

  当妈妈爱上一个人时,得到的是欺骗;当妈妈拒绝真心爱她的人时,那个人却为了她而死。爱与恨、愧疚与痛苦的交织,摧残着一个年轻女人虚弱的心。此刻,为了韩子奇,妈妈要割下心肝,从此无依无靠,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一般,任由风吹,会漂泊到何处生根发芽呢?

  人生是一场梦吗?不,梦醒之后可咀忘却,人生可咀忘却吗?

  人生是一部书吗?不,书成之后还可咀删改,人生可咀删改吗?

  新月黛青朦胧,唯有她娇小的身影在冰玉前跳跃,她甜甜的声音在冰玉耳边萦绕。她日夜思念着女儿。女儿,把妈妈忘了吧,让妈妈独自承受思念之苦。

  爱让她受尽折磨。她爱自己的女儿,却见不到女儿。无限的思念,却只能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新月。爱是刻骨铭心的。想念,却只能在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寻找女儿的脸庞。每到女儿的生日,只能在心里为她点燃蜡烛,为她祈祷。你可曾想象,一个孤独的母亲在梦中梦到女儿,笑着醒来后发现只有自己,她流着泪扑向床边,失落地呼唤着女儿的名字,却猛然发现自己是在异国他乡。童年时的那片天空,“博雅”宅的影壁,与姐姐玩耍时天真的笑脸……这些,只在记忆的转角中。

  爱不是温暖的春风,不是明媚的阳光,爱在她心里是残酷、折磨。她将自己温暖的爱给了新月,自己留下的,是寒冷的冰块,永无止境的思念。时间与记忆的长河流动着,她要在痛苦中适应着“梦里不知身如梦,醒来发觉旁无人”的生活,她要怀着几十年后再次见到女儿的希望,在人群中站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迷失的过去。

  每一个夜晚,在梦与思念的交织中,都是一个母亲的苦苦守候。只要妈妈还在,妈妈心中的新月还是明亮的。永远守候着,陪伴着。如果那样,新月将永远不懂得伤。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10

  新月在北大读书时有校庆的演出,由她饰演《哈姆雷特》中的索菲里娅。因为她的形象、气质都很好,纯洁、天真又带有几分羞涩和淡淡的忧郁。但是因为有病她不能参加校庆演出,不能出演莎翁笔下可爱的少女了。就在她心绪不宁时,50岁的卢大夫却告诉她,自己在年轻时也曾经有机会出演索菲里娅,而且也没有演成。因为卢大夫觉得索菲里娅不是她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索菲里娅是那么怯懦,她那么爱哈姆雷特,却一直不敢表达自己,面对宫廷里的阴谋和哈姆雷特的悲剧,她仅仅是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最后只能成为随葬品、牺牲品。这是卢大夫所不能接受的,卢大夫更欣赏健康的美,生命的美!卢大夫是一个多么有爱心而富有智慧的医生啊!她用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化解病人心头的烦恼,教会新月更昂扬积极地面对人生的苦痛。而新月正是因为这番话改变了对人生的追求和看法,不再自怨自艾,不再自怜自苦,而决定像简·爱一样坚强与勇敢。

  我想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力量,我们能透过作品中的人物思考,从而拥有自己的选择!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11

  有这样一本书,它既没有《巴黎圣母院》之悲惨,也没有《茶花女》之凄美,读起来却让人不禁伤感,心头隐隐作痛,发出对人生的慨叹。

  本书作者豁达,通过精心刻画韩子奇、韩新月、楚雁潮、梁君壁、梁冰玉等人物,叙述了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的几代盛衰。这个家庭,既有“玉王”韩子奇开办玉展,名震天下之盛,又有后期玉石被红卫兵全部没收之衰;既有韩新月考上燕京大学之欣喜,又有后期新月因心脏病去世之悲痛……起起伏伏,如同一曲有些悲凉之意的乐曲,唱出了对人生、对现实、对生命的咏叹。我惋惜书中的韩新月,她美丽、善良、聪慧,如下凡的天使,又如欲绽的蔷薇,正当她与楚雁潮相爱之时,死神带走了新月,在他们之间立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多么残酷的现实啊!我也很同情书中奇宝斋的斋主——韩子奇。他本不属于这个玉器世家,他原来是一朝圣者,前往圣城麦加朝觐,在途中被“虚幻的凡世蒙蔽了双眼,在珠宝钻翠奇石美玉中度过了自己痴迷的一生”。为了玉,他放弃了朝圣的使命,为了玉,他抛妻弃子,带着玉前往英国伦敦,为了玉,他葬送了冰玉母女……他,如奴仆般,如守财奴般,守护着他所谓的“珍贵”的玉,死守别人赠与他“玉王”的名号,最终得到了什么?两手空空,加上世俗的躯壳,还有平庸的灵魂,再加上已虚度的一生。可怜啊!真是可怜。

  我不禁思做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或是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金钱?不,那只不过是人类发明的,束缚自己一生的刑具;是珠宝?不,我们只是珠宝暂时的守护者,不久的将来,它们便会流入历史的长河。是美色?不,再美丽的容颜也会随着时间而褪色,时间会破坏一切。是名誉?不,这不过是世俗用蒙蔽你双眼的面纱。有人生活在世界上,抱着一种错误的信念,以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这显然是荒谬的。那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想,是为了明白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何在这里。人类就是这样探索真理,才能繁衍至今,将文明延续。我认为,人生如一次徒步旅行,你一无所有,只有一张空白的地图,你的人生轨迹由你自己勾勒,你的人生由你自己描绘。当然,一次旅行肯定会有尽头,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尽头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旅行何时结束。这个尽头,便如代表一个人真正离开的仪式—葬礼般神秘,肃穆。但最重要的不是这个尽头,或者葬礼在何处,而是我们面对他的态度以及在它之前的旅行中,我们做了什么。

  每个人都会有一场葬礼,可如果有人真正把葬礼当做尽头,那人生,该多么无趣啊!而人生的本质是什么?这谁又知道呢?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12

  “在这个世界上,我是人,我有权利生活,我有权利爱。”

  韩新月,楚雁潮不就是这样的人么?韩新月的生命列车快要到达终点时,她也不会忘记与死神搏斗一番,憧憬她美好的校园生活,忘不了她日夜思恋的楚雁潮,她多么希望看到她的亲生母亲一眼!她的生命再也忍受不了这世间的纷杂错乱,可她那颗拥有少女炽热的心飞属于她的那一片土地。

  楚雁潮,明明是韩新月的老师。但在她住院期间,他明知新月将不久离开人世,但他为了追求他心底的爱,给予韩新月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对她“肝胆相照”的心,即使他知道他们不能永远在一起,即使他知道韩新月的逝去对他来说是多么的痛苦,可他依旧无怨无悔。

  没关系,这些都不能阻隔两颗年轻的心一起旅行。可是,地利,人和,却天不时,世间最美好而纯洁的爱情也融化不了上天颁布的那冰冷的圣旨。

  也许韩新月太累了,不愿反驳,不愿反抗,被天宫的宫使无情的从楚雁潮身边掳走。但,这两颗纯粹而充满梦幻的心不是普通人能够左右,一起,一起,逃离那混沌的世界,去寻找那充满欢声笑语的栖息之地。

  啊!两个年轻人因为心底的纯粹、热情,向着太阳奔跑,那片明亮。

  世界本无情,洁白的墙壁,外表光鲜美丽的高楼大厦,方便人们出行的车辆,都是冰凉的。是谁,那么善良,那么大公无私,悄悄地向它们传递着热量,不惊动一片云彩?是爱。为什么要这样?只因为它内心盈满热情,盈满纯真,盈满纯粹。

  霓虹灯活在世上,那么温柔;萤火虫在林间照亮树木,那样引人注目,它们没有人类高级,不会说话,却有着比人们纯洁和热情去细细品味这世间它们给传递的爱与温情,它们脸上挂着的笑靥,是他们幸福的象征。

  仰望天空,是那么的漆黑,此时窗前托腮凝思的少年为这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为这世间的温暖所感动。

  凝眸处,泪水一滴滴打湿了窗台,看完书后哭了一个晚上的我在床边静静想着韩新月,楚雁潮,想着他们如果在一起,这世界也不算辜负他们了。

  时针与分针完美交替在十二点,困意悄悄爬上身来,我默默地许愿,只愿我拥有一颗纯粹而善良的心,我愿热爱整个世界;我愿对我身边的人、物报以热忱的心去对待;也愿我掬一捧热泪献给这美好的世界,我也尽全力向着晨曦奔跑,纵使伤痕累累……只希望这世界能陪伴我一起编织美好而梦幻的经纬来抚慰我在布满荆棘的路上划下的伤口,感受时尚的至亲至爱。

  希望上天能听到我的愿望,我愿永远保持心底的纯粹去热爱整个世界。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13

  前段时间,曾匆匆读了穆斯林的葬礼,可惜的是并无暇去深入透彻地了解品味。今年寒假,我终于能够弥补这个遗憾,重新翻开了书的扉页。随着书中情节的跌宕起伏,或喜或悲,我被其优美冷峻的文笔深深吸引着。新月的死,令我潸然泪下;韩子奇一生的心血——价值连城的历代古玉被人大肆抢掠,狠狠地揪痛着我的心;看起来不过四十多岁,却已顶着满头白发的楚雁潮在新月坟前深情地拉小提琴曲梁祝,让我心如刀绞。整本书叙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感谢霍达,她告诉了我许多从不过问的穆斯林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

  穆斯林对主的信仰之深,令我敬佩、感叹。梁君璧始终坚持回汉不能通婚,可她的丈夫韩子奇却在临终之际道出了压抑了自己一生的秘密——“我……不是回回!”主着实开了个玩笑,到头来,韩家的后代身上原来是流着回、汉两个民族的血液。可笑,可悲。穆斯林的葬礼仅仅是想告诉世人在回族里发生过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不是。书中,时时提到种族的不同。回汉不能通婚;穆斯林的葬礼上,不能有汉人参加;韩太太以种族不同,宗教不同反对楚雁潮与新月相爱。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障碍,为什么要分种族,有所歧视呢?也许,这也是作者霍达所想要问的吧!“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14

  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合上了这本书。终于,《穆斯林的葬礼》看完了,无法抑制的眼泪不知流了多少。心灵深深地被震撼,自己的喜怒哀乐,全被牵引着,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仍然在我脑海中徘徊。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冷峻的文笔,深情回望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古老的“博雅”宅,出了“玉魔”“玉王”;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爱恨交织;北大未明湖畔的月影,穆斯林墓地里的白玉石碑。楚雁潮、韩新月,生死离别。最后,玉儿在墓地中缓缓穿行,满脸沧桑地抬起头发现天空中出现一轮新月。

  “泪水洒在黄土上,他不能自持,倒了下来,躺在新月将长眠的地方,没有力气再起来了,不愿意离开这里了!”读到这,我又梗咽了。命运的安排,把他们分开了,但他们的爱情是伟大的。韩新月,一个十九岁的花季少女聪慧而美丽,却在还未绽放时就过早的调谢。令人惋惜悲伤。在她以优异成绩考取北大外语系,并找到了爱的归宿时,死神也正在向她悄悄走来,先天的疾病夺去了她的肉体生命。那一首《梁祝》还在耳边回荡,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梁君璧,一个深受旧社会束缚的无知女性,在我眼里是她可恶的,自私的。她把亲生儿子天星的爱情毁了,也差点毁了新月的爱情。对于母亲精心布置的婚姻,孝子天星又能怎么办呢?韩子奇,辛辛苦苦把持了一生的奇珍斋没了,那些和他同生共死的藏玉也在文革中毁于一旦,他的心死了,含着对女儿的爱和对梁冰玉深深的思念而死了。

  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与书中主人公的命运相比,我们是幸运的,至少我们还拥有生存的权利,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或许你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但是越过了这些鸿沟,我们还能潇洒地走下去。所以,请珍爱生命,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15

  很早以前就知道《穆斯林的葬礼》,所以对我来说它还是很熟悉的。这本小说获过矛盾文学奖,也拍成电影过,名字叫《月落玉长河》。有很多大文豪评价过这本小说,所以我自己并不好对其作出评价,只是近来又一次翻阅,仍有感触,便写下数笔。

  还记得大概是九十年代初的一段时间,当时我正在上中学,每天中午总能从学校广播里听到一阵悠扬神秘的唱礼声,然后是一个广播剧,名字就叫《穆斯林的葬礼》。小说描写的一个穆斯林家族,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约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从我的感受来说,我通过看这部小说,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一个对我们来说比较特殊地民族的生活习性。这一点,是最主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根据作者的后记,应该是有原形的,所以它更加能吸引读者。它描写了一个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也许是上天的注定,也许是尘世间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一切,造就了这个悲剧发生的根源。我们看到,从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三人之间发生的一种用世俗或者宗教教规来评价属于畸形的爱情悲剧,既而延续到韩新月、楚雁潮这两个主要生活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年青人身上的更加让人感慨和不能接受的爱情结局,让读者陷入了深深地同情与无奈之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在这种某些世俗人所理解的宗教教义的笼罩下,一切注定就只能是一个无法取得圆满结局的悲剧。

  小说中,梁亦清作为一个玉雕技艺高深的匠人,始终过着一种与世无争,小心翼翼的生活。但他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对玉全身心的热爱,让人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古所崇尚的一种善良、仁义与忠信,但这些并不能让他免遭黑暗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蒲老板的压迫与欺凌,他生活的环境,最终将其摧毁。韩子奇从流浪而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他成了梁亦清的唯一徒弟,并得到了师傅的真传。在师傅惨然离世后,韩子奇接手了师傅留下的一切,包括未完成的“郑和航海玉雕”,一个破败的家以及三个孤儿寡母。韩子奇在事业上无疑是成功的,在他的努力下,“玉王”这个名字享誉京城。但他与梁家大女儿梁君壁的结合,与其说是一种爱情的发展,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怜悯与相互依靠,正是这种怜悯与依靠,当他们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结症也就相应出现,于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孽开始产生。在新潮思想教育下的梁君壁的妹妹梁冰玉,大胆的与自己的姐夫韩子奇真正相爱,还有了他们爱情的果实——韩新月。韩子奇最终在良心的谴责与惶恐中回到了自己的家,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新月注定将要承受自己父母所留下的苦果。

  新月也在流浪中诞生,是命运将她送进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新月是无辜的,从她一出生,就患上了先天性的心脏病,似乎是造物弄人,这样残酷的惩罚在继续延续。好在,新月有几个真心爱护她的亲人,除了她的父亲韩子奇,还有一个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天星,一个饱受战乱摧残的善良、可怜的女人——姑妈。在这样的呵护下,新月一天天长大,在考上北京大学时,最终遇上了一个与她至死相爱的人——楚雁潮。但当她开始选择自己的爱情时,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却摆在了他们头上。在世俗与宗教的阻挠下,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因为楚雁潮不是一个穆斯林。对这种不可能的妥协,作者只能是安排他们天地相隔。

  小说伴随着一个个的葬礼而完成了一段段的故事,最终轮到了新月,非常细腻地刻划了一出出感人至深的情节。同时,在这部小说,也非常无奈的讲述了几个被外界因素所困扰的爱情结局,甚至有些“轮回”色彩。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天星、容贵芳、韩新月、楚雁潮......总之,在这部小说中,姑且不提他们的结局,所有的爱情都是悲剧性的,都是违背了主人公的意愿的。

  问题的根源究竟出在哪,现在没有人能够确切地告诉我们,所以读者都只能自己领会,感受其间所传达的种种。

【读《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相关文章: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03-25

读《鲸》有感04-03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赞美有感03-29

读《爱》有感03-28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

读《狗》有感03-20

读《囚歌》有感03-19

读散文有感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