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向警予》有感

时间:2022-04-13 17:37: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向警予》有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向警予》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向警予》有感 1

  在学校开展的读书月活动中,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向警予》。这本书我虽然是第一次读,但是读了以后却深受感动,特别是《压岁钱》这个故事更使我思绪万千。

  这个故事生动地记叙了向警予小时候将她的压岁钱送给一位盲人爷爷的故事。在那黑暗的旧社会,这种爱心是多么难得啊!如果人世间都充满爱的话,我想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不会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了。

  上学期,学校号召我们向残疾人捐款,大家你1元,他5角,争先恐后捐个不停。这些不正是向警予精神在发扬光大吗?遗憾的是,在那次捐款活动中,我才捐了1元5角钱,那还是爸爸给我买早餐的钱。我真后悔,爸爸给了我那么多的压岁钱平时全花光了。和向警予相比,我差得好远好远呢!同学们,让我们平时省下一点零花钱,用来帮助那些残疾人和失学的伙伴们,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可爱!

  向警予是一个勇敢的女人,1925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成为了湖南省的活跃分子和领导骨干。

  因叛徒出卖,三十二岁时英勇就义,成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当法国法官在审问向警予的时候,向警予用流利的法语质问法国法官。

  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他对待敌人们横眉冷对,坚定地与他们作斗争,他为了自己的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个全中国公认的好公民。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近400年前发生的那一幕:阉党魏忠贤利用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昏愚,飞扬跋扈,大肆抓捕和屠杀东林党人。

  作为东林党的杨涟,勇敢地反对了魏忠贤,被东厂关进诏狱,面对许显纯的酷刑,他没有后悔,守口如瓶。

  最后被许显纯用铁钉钉死在狱中。

  无论是向警予,还是杨涟,正义始终会战胜邪恶。

  向警予作为“五四”运动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永垂不朽。

  当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许显纯等奸佞小人被全部铲除,为杨涟报了仇。

  正义是不会被抛弃的,它终将战胜邪恶。

  读《向警予》有感 2

  说起为国争光、报效祖国,大家肯定会想到刘胡兰、邓小平、周恩来这些人。暑假的时候,我读了一篇文章。那时,我才知道,在我家乡那个小小的镇上,有一位伟人,叫向警予。

  在战争时期,她是中国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和第一任妇女部长,原本她应该留在中央,但她得知敌人又打到了武汉时,她再也忍不住了,要求调去武汉的前线。在她的再三恳求下,上级领导答应了。

  到了武汉,向警予立即投入了艰苦卓绝的工作中。为了祖国,她愿意付出一切代价。不幸,因叛徒出卖她被捕了。敌人把向警予带过来质问,不管怎样拷打,不管怎样逼问,不管怎样威胁,向警予都不肯泄露一点点机密。最后,残忍的敌人将向警予五马分尸了,当年,向警予仅仅33岁,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

  她不但是一位好母亲、好妻子、优秀的革命者,而且是一位好老师、好校长。当时只能男生读书,女生是没有权利读书的。由于当时的封闭思想,很多家长不同意女孩子读书,向警予不知道走了多少山路,脚都磨出了血。她一家家地敲门,一户户地劝导。终于成功开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连里面的老师都是女老师。

  我读完了这篇文章,心里既是难过,又是敬佩。为了祖国,她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祖国,她再疼再痛也不会泄露一点机密。为了祖国,她的脚磨破了也没关系。

  我仿佛看到了东方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仿佛听到了那响彻云霄的国歌。我想,无数的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好好学习,为国争光。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不可以辜负了祖国和人民的希望。一定要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绝不让历史重演!

  读《向警予》有感 3

  知道向警予是湖南怀化人后,我就开始对故乡的这位优秀共产党人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加深对她的了解,我决定买几本有关她的书。经过比较,最后我选择了两本:《中国红色文化丛书、革命英雄系列、向警予》、《向警予》。

  正是这些书,让我对警予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警予家庭优渥,爸爸向瑞龄是当地首富,但这个家庭却开明进步——警予的童年,帝国主义不断入侵,内乱让局面更加失控,内忧外患下国家日益衰败。救亡图存的思想也开始在一些热血青年中滋生,警予的大哥向仙钺就是其中一位。他思想进步,曾留学日本,是同盟会在湘西的负责人。

  一天,大哥送给警予一本《警世钟》。正是这本书,激起了她的拳拳爱国心。她问大哥:“我能救中国,能赶跑洋鬼子么?”大哥告诉她:“能,只要让老百姓们明白救国的道理,把他们组织起来,还怕赶不跑洋鬼子?”正是在大哥的启发鼓励下,警予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并一步步成长为党的早期领导人、创始人及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警予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她完全可以像旧时代的千金大小姐一样,安于现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她却选择了,与旧时代、与她所处的那个旧阶级决裂。为了国家民族、为了劳苦大众和妇女的解放,她毅然地抛弃了荣华富贵,义无反顾去为革命而奋斗,直至付出生命。她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了民族大义,宁愿牺牲自己的精神,值得新时代的每一个少先队员学习。

  向警予相关故事

  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她从小喜爱读书,八岁那年,家乡湖南溆浦县办起了小学堂。向警予缠着爸爸妈妈,非要上学去不可。

  可那年月,“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可浓呢!女孩子上学是极不容易的。

  向警予苦苦哀求,爸爸妈妈仍然不同意。她一气之下,呜呜地哭了起来。

  爸爸妈妈心疼了。两人一合计,想了个主意。

  “我们出两个题目考考你。你如果都答对了,就让你上学。”爸爸温和地说。

  “行,行,你们考吧!”向警予破涕为笑。

  妈妈想了想,先出了一个题目:“什么东西圆圆烧不烂?什么东西圆圆烧不得?什么东西圆圆烧了吃?什么东西圆圆吃不得?”

  向警予发现妈妈的眼睛瞅着院里的灶屋,一下子明白了,随口答道:“锅子圆圆烧不烂,斗笠圆圆烧不得,糍粑圆圆烧了吃,饭碗圆圆吃不得。”

  妈妈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轮到爸爸出题目了。

  爸爸掏出烟袋,用火柴点着烟丝,慢吞吞地说:“我一口烟吞下再吐出来,你能一数到万吗?”

  向警予眼睛一眨,干脆利索地回答:“没问题。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话音落下,爸爸口里的烟还没吐出来呢!

  爸爸妈妈见向警予这么聪明,心里乐滋滋的`。第二天一早,他们就把向警予送进了县城的小学堂。

  女国民会

  “为花季少女解开裹脚布,为广大妇女争取参政权,为底层娼妓寻求独立人格,谁说我辈不女权?”——向警予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11月17日,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接受中共的“国民会议”主张。孙中山号召召开各实业团体、商会、工会、农会、学生会等九个团体的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的预备会,但没有包括妇女团体。此事件一出,立即一石激起千层浪,妇女界要求参政权的运动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同月,中共中央发表声明,号召在全国发起一个召集国民会议的运动。为了促使妇女团体参加国民会议,1924年12月21日向警予主持的上海女权运动委员会等21个妇女团体成立“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进会”,发表宣言明确提出国民会议应有妇女团体参加,一切公私法律凡有碍于女权发展者应一律废除,另订男女平权及特别助进女权发展之宪法与法律。她还在《妇女周报》上发表了《国民议会与妇女》一文,文中写道:“本会的目的在促成国民会议,和参加妇女独立的团体于国民会议。”“妇女与男子不过性的区别,而其国民身份则无二致。”透过此话,可以想象发声者是以一种怎样高昂的姿态,为其所代表的广大妇女争取权益。

  1925年3月1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为反对段祺瑞的善后会议,在北京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派刘清扬、钟复光、李剑秋出席大会。3月19日,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女界代表团,针对段祺瑞政府的《国民代表会议组织条例草案》中关于选举与被选举权仅限于25岁以上男子的规定发通电,声明:“此等蔑视女子人格,剥夺女权的条例,吾妇女界誓不承认其有效。”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也为此召开会议,作出决议:一方面致电段祺瑞政府,表示如果国民会议不许妇女团体代表参加,则二万万女国民不承认国民会议。另一方面致电在北京参加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刘清扬和钟复光,让她们联合各地妇女代表竭力抗议,请愿修正。同时还电告各地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各妇女团体、各女校,希望共同起来反对善后会议制定的男女不平等条例。

  在全国各界妇女群起抗争的压力下,国民会议专门委员会特别审查会把第14条“凡中华民国男子满二十五岁以上”中的“男子”二字改为“国民”,但是,最后在善后会议议定的国民代表会议条例第14条中,照旧为“男子”二字。为此,上海市国民党妇女部于4 月24日发表告全国妇女书和宣言。告妇女书中说:“特权阶级和一切保守反动的旧势力一日存在,妇女运动即一日不能抬头。”宣言指出:“如果从事女权运动的姊妹不能协同一般人民,将特权阶级和一切保守反动的旧势力根本推翻,妇女运动的目的将永无达到之一日。”“我们应不犹豫地参加国民革命战线,协同一般人民推翻特权阶级和一切保守反动旧势力。”

  由于政权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国民会议运动没有什么具体结果,轰轰烈烈的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也由此受到挫折。

  向蔡同盟

  向警予与蔡和森的结合曾被称作“向蔡同盟”。

  向警予与蔡和森的结合是志同道合、自由恋爱的结晶。1913年秋,蔡和森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在一师,他和毛泽东、萧子升三人品学兼优,志趣相投,都是杨昌济最得意的学生,人称“湘江三友”。1918年4月,他们共同组织的“新民学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胚胎之一。1916年春,同样是杨昌济最得意的学生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冲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回到家乡担任溆浦女校校长,走上了妇女解放和教育救国的道路。她在学校要求女生放脚,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并一个个地陪其回家向父母作动员,在当地开女子解放之风气。1918年底,向警予为联系湖南女子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到达北京,第一次见到了在湖南学生界中享有盛名的蔡和森。不久,向警予也加入了“新民学会”。她与蔡和森的交往因此逐渐增多,但并未产生爱慕之情。1919年底,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五十多人乘坐“盎特莱蓬”号法国邮轮从上海启航前往法国。在35天的航程中,向蔡两人经常一起观看日出,讨论学习和政治问题。在谈到个人婚姻问题时,他们都强烈地反对旧式婚姻,主张大胆追求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结合。当邮轮停靠在终点站法国马塞港时,“向上同盟”扬帆启航了。

  向警予在担任周南女校校长期间,一些工作得到了当地一位名叫周则范的军官的支持。出乎意料的是,周则范竟然要求漂亮文雅的向警予做他的二房夫人。向警予的父亲虽是位富商,但慑于周的权势,只得同意。可是,早已接受女权解放新思想的向警予则坚决反对。她只身冲进周家,发誓“终生不嫁,以身许国”。为避免周的再次纠缠,向警予干脆离开溆浦老家,前往长沙,住在同学蔡畅的家里。

  到达法国蒙达尼城后,1920年5月,二人在蒙达尼结合。仪式热烈而简朴,几十名中国留学生为这一对志同道合的新人送上了温馨的祝福。向蔡分别朗诵了两人在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歌,庆礼达到了高潮。不久,二人将这些诗作结集出版,题目为《向上同盟》,分别赠送给亲朋好友。萧子升在看完诗集后幽默地对他们说:“你们两位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深深地祝福你们,并献给你们四个字——‘向下同盟’。这是你们书的名称,我只不过改换了一个字而已。” “他们的结婚照片上,一对马克思主义的虔诚信徒并肩坐在草坪上,共同捧着一本打开的《资本论》。这种寓情寓义的完美结合的结婚照片,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还有他们写给亲友的信件中也能反映出这种理想的问题。

  结合后,向警予给父母寄了一张印有一对十分可爱的小孩的明信片。她针对明信片上的小孩,借题发挥,写道:“和森是九儿(向警予在家排行第九,小名‘九儿’)的真正所爱的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的。这画片上的两小也合他与我的意。我同他是一千九百廿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叫做廿世纪的小孩子。”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也说:“我与警予有一种恋爱上的结合。”“向蔡同盟”正是具有了健康向上、率真独特和丰富多彩的内涵,才平添了其无穷的魅力。

  向警予与蔡和森的结合曾被称作“向蔡同盟”,由于生活习惯不合等原因,1926年,向警予与蔡和森在莫斯科分手。生活“同盟”虽已不再,革命理想同盟却犹在。得知向警予牺牲,蔡和森悲痛不已,撰文悼念“我的妻”:“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读《向警予》有感】相关文章: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赞美有感03-29

读《爱》有感03-28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

读《自信》有感04-07

读《鲁滨逊》有感04-06

读《鲸》有感04-03

读《逃逃》有感03-30

【荐】读《故乡》有感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