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台湾有感

时间:2021-07-30 12:04: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台湾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台湾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台湾有感1

  “誓死效忠祖国!一定收复台湾!”这铿锵有力的字眼,出自郑成功的口中,犹如蔓延的藤条,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战士,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

  《郑成功收复台湾》一文,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两袖清风;什么是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死亡,不惧威胁;什么是为国捐身躯,洒热血!在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郑成功自小习武,师父们都夸他:“天资聪慧,是个可造之材!”他长大了,看见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蔑视,目睹了中华大地被侵略军糟蹋得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他愤怒了,组建了一支“铁人军”,浩浩荡荡向台湾进发。驻守台湾的荷兰人害怕了,主动提出每年进贡黄金白银一千两的条件,郑成功不为所动,毅然进攻,终于在不懈努力后,收复了台湾,在宝岛的土地上,插上了中国鲜艳的旗帜……

  读到这里,我不禁热血沸腾。为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和他不受诱惑、不贪金钱,一心为祖国出力的决心而热血沸腾!

  正是这一切,频频地感动了我,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激发了我的爱国之情,提升了我的爱国之感!此时我的脑海中涌现出许多爱国主义者的面孔来:

  钱学森,他不留恋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不顾及祖国当时要设备没设备,要金钱没金钱的贫困,毅然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国。用自己丰富的才学知识,让祖国慢慢地从迷茫中醒了过来,一跃成为科技发达的富饶之乡。

  董存瑞,他在危急关头临危不惧,果断地舍身炸碉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疯狂扫射的枪口,任凭鲜血如泉涌般喷出,像一朵娇艳欲滴的,绽放得最绚丽的玫瑰……

  是啊,一幅幅华夏王朝的画卷,一个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人不断出现。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一时我脑中充满了无比的激动,心里也装下了无数的感慨。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度,成几何时,是那般辉煌;成几何时,又是那般的失落。我们有共同外貌: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每一个中国人,听着女娲、大禹的故事长大;每一个中国人,都知晓冬子、雷锋那千载不衰的佳话。不论我们走到哪儿,都会把龙的形象看作自己永恒的图腾!但是正当我无限遐想时,一个个汉奸倭寇的形象却在我的眼帘中挥之不去,他们是那么的渺小!

  他们,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为了成堆成山的金银珠宝。竟出卖自己的同胞,自己的祖国!这些讨厌的汉奸们,把中国的情报卖给他国,他们忘记了自己流着中华母亲的血,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样的卖国奴,他们的下场,大家都能瞧见。

  我厌恶地挥了挥手,把这些讨厌的阴影从脑海中抹去。“吃饭了——”妈妈的一声呼唤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缓缓地放下书,径直走了出去,。但“我们是中华儿女、龙的传人;我们要报效祖国!”这一话语却在我耳畔时刻骤然响起,一幅幅现实与历史交织的画面又跃入了我的脑海,扎根在了我的心灵深处……

读台湾有感2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走进台湾》。我看了看没多在意,说:“这有什么好看的?”可妈妈却说:“这可是很有趣的呦。”我看了前面几个故事,很快,我便沉浸于书中。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台北逛书店》这一文了,台湾的人民都很讲礼貌,讲文明,重传统,而台湾书店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的场所,台湾的人之所以学历高,知识广是因为看了许多书,而台北的书店随处可见,令一条狭长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小街也有书店,书店林立,书记如山堆积,如海铺展,汗牛充栋,这篇文章在写台湾书店之多,可我想书多不正代表着人民素质好吗?记得我曾经看过,即使再挤,也没有人去占领“博爱座”,自觉的让我从心眼里佩服。

  由此我又联想到我们身边的事情。就拿仪征来说,一个小县城,我有一次上来公共汽车,见到有老年人,却发现所有的人眼睛都在看着窗外的风景,仿佛没有看见老年人没有座位。此时车上十分拥挤,我们几个小学生都站着,“博爱座”上坐的是一个孕妇和一个26、7岁的小伙子,可他丝毫没有让座的意思,过了两站,车上还很拥挤,这时,才有一个看起来很憨厚的中年人给老爷爷让了座,到第3站我们下站了,可我不知道是否有人给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座。

  老板定下去新疆出差的日子以后,我就一直在考虑带哪本书来打发飞机上的时间,主要是考虑到趣味性,且能够适应片段化阅读,去年出差就带着《为了报仇看电影》,效果很好。

  对于多线阅读的我来说,可选的还不少:那本毛姆的短篇小说集好是好,就是有点重;另一本关于杨德昌的书大小重量均合适,不过舍不得带出门,怕弄坏了……对,我自己都看出来了,我是一个有着许多条条框框的人。

  在这样的一个选书框架下,我果断拆掉了《台湾四百年》的塑料膜,放进包中,我这时才惊奇的发现原来它这么薄——这本书从快递员那拿回寝室以后,就一直放在书架上陪着许多书落灰。

  于是我收获了第一条经验:买书之前提前了解好页码和目录,若有条件,试读一下,这跟看电影要看预告片、下AV前要看封面和截图是一个道理,花这个时间是值得的。

  25号上午的飞机,3个多小时的航程对我而言是很难整块利用,无论何种交通工具,我上去就抑制不住地想睡觉。还好这本书是一段一段的。

  仔细看封面,许倬云说历史几个字要比台湾四百年小很多,看了内容发现果然是“说”,也就是说这书是讲座性质的,文学性不强,而且有些内容前后会重复提到,历史类书籍我读的少,没见过什么是好的,但凭直觉,这本算不得上乘,类似于科普。倒不如听讲座方便。

  那么总结出第二条经验:读过好的,就知道什么是差的了,千万不要被宽宽的腰封唬住,时刻警惕书商的陷阱。

  飞机上看了三章,25、26、27号基本在忙项目的事情,28号读了两章,今天(29号)读完。我是历史盲,这样的书很适合我,能了解一个大概,再回想《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台湾片,有再看一遍的冲动。

读台湾有感3

  前不久,我在《中华上下五千年》里看了一片《郑成功收复台湾》,令我感慨万千。

  郑成功(1624——1662),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从小就熟读兵书,随父亲南征北战。1647年,清军攻入福建,郑成功被迫聚齐三万军队,走出厦门。此时的台湾被荷兰人统治,台湾百姓整日都被挤压。郑成功自小就随父亲上过台湾,深感台湾人民的痛苦,于是决定攻下台湾。他命令手下将士制造战船,收集粮草,于1616年出发,四月抵达台湾,经过几次苦战后收复了台湾,解放了长期被欺压的台湾人民。

  为什么在秦军攻入福建时,郑成功没有投降台湾,而是出走?因为清朝政府是由蒙古游牧民组成的,郑成功是中国人,必须抗清。

  为什么在海上,风暴到来时,郑成功没有慌张?因为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更重要的,他是中国人,有中国魂,临危不惧是每个真正的中国人都应具备的。

  为什么郑成功选择收复台湾?因为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看着人民受压迫,他能忍受吗?不管敌人是谁,只要他们入侵我国,真正的中国人哪个不会反抗?

  为什么郑成功对着敌人精良的装备,不打消这个念头?因为他们入侵了我国,郑成功的军队就算还剩一滴血,也要拼到最后,这是每个真正的中国人都拥有的勇气。

  看看威武的郑家军,我们都问问自己: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读台湾有感4

  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是我一直很好奇,很想去的地方。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读台湾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闻这本书,我就被“少年”二字吸引,充满着青春、动态与不羁。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是我一直很好奇,很想去的地方。一个岛屿,四周环海,我猜想,那里的少年正如大海之子,充满浪花奔涌气息。果然,这本书的内容更充实了我的想象。抚翻书页,恍如望见:海风徐徐,少年游子赤脚奔跑在海岸,无际的沙滩留下扭动的脚印与冲涌的海浪嘹亮生命之歌;少年又蹬上礁石上,无目的呐喊着,青筋凸起,呼喊之声被飞溅如雪的浪涛托举向高空,正如少年热血斗志的爆发,海风撞击他坚实的'胸膛,回应他少年的击掌;黄昏的霞彩火一般燃烧得如此炽旺,好像要坚持把一碧如洗的天空全部烧红,游子变成一个小剪影。这就是我关于一座岛、一片海、一群少年、一处青春的想象。虽然我的想象与书中的台湾少年有所不同,但他们各自内心都有这样一片大海之子的剪影。

  书中的描写,是这么的真实,这么具体,那些长久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的独特生活记忆,嗅觉的、触觉的、身体的那种记忆,读的时候带动着你全身上下的细胞共同去试探、体验。情节中有很多的悲剧,突然停止的结尾,死亡、生命活力、哀情无奈,如浪花在翻涌的海浪中起起伏伏,在一道霹雳闪电下倏忽逝于苍茫深蓝中。这是读者所描写出年轻的台湾,他们很冒险,奋进,甚至很鲁莽,不知天高地厚,不畏生死去做一些事。那是一种充满顽强与耐苦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地迸发,甚至与残酷、毁灭一同燃烧。

  作者把它看作一种美学,它不太讲合理,它们或许暴烈,非常情绪化,很容易自我毁灭,然而它并不在意毁灭。我感到,冥冥中,那是另一种存在,在大陆的臂弯中,一座显得渺小的岛屿,充满着独特性,独有的环生活,独有的土著文化,独有的历史积淀,因而具有着独特的如海浪般放荡、漂亮的生命质感。

  文章地点是一个散落式,读的过程也正如你也在游荡流浪,感染上这独特探索、好奇的少年情怀。在繁忙喧嚣中,拥有着这本书,这文字,读着,心灵也被撞击着,在忙碌学业三点一线中,寻找回那属于自己的青春活力,为自己而跳跃欢呼呐喊的少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语小学曾习之,年岁稍长,常读常新,对一“索”字就有了越多的感悟,《少年台湾》告诉我的“索”是少年式的“索”,是拒绝变成被物质所囿养的动物,希望自己拥有着一颗说走就走的心,拥有着一种说干就干的勇气,一种属于少年台湾的独特魔力!

读台湾有感5

  论及台湾科幻文学,必然要提张系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张系国的创作触角逐渐延伸至科幻文学领域,在此后的二十年里出版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星云组曲》、《夜曲》,长篇小说《城》三部曲等。张系国当时远赴美国留学、教书,与台湾分隔的地理空间转化为他思乡、怀旧的情怀,延展到他笔下的未来世界中去了,而他亦指出,中文科幻小说想要有所突破,就需要和水浒、红楼这种中国人需要的元素相结合。评论家的观点是,张系国这时期的大部分作品,可视为“科幻小说中国化”美学理念的一项尝试。同时,科幻文学界开始重视“中国结”、“中国风味”在科幻小说艺术领域的价值问题。

  带有中国风味的科幻小说,在台湾最早多见于倪匡的作品中。当西方早期的科幻作品流入台湾市场,其冰冷的未来感和生硬的悲惨感影响了一批科幻小说爱好者,并让其中的科幻作者产出同样类型的科幻作品。同时,这类科幻作品也带来负面的影响:很多读者因其冰冷和生硬而怯步,甚至错以为所有的科幻小说都带有这样的特质,这也是科幻文类在读者中难以大力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倪匡此时开辟出新的路径,让科幻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董店或者现代商场等具体的地点,这些场景和故事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更近,让作品吸引大量拥趸。而倪匡式的科幻书写方式同样影响这一批科幻迷们,苏逸平便是例子。

  对苏逸平这样的科幻小说作家来说,在写作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常常想到一个不错的故事题材,但一讲出来,一定会被告知这个已经在很多本科幻小说里写过了,科幻的点子好像总能在其他地方与他人的想法撞个满怀。更要命的是,当他自己是科幻小说作家时,他们会说“我不看科幻”,并在后面再加上一句“不过我看倪匡的”。这件事给他很大的震撼与启发:既然倪匡式的科幻作品大家喜欢,那就写这种类型的小说好了。近十来年,他发现中华文化中不少被遗忘的智慧里,隐藏着华文科幻的一条康庄大道。当西方科学桥段都用磬于科幻小说的时候,属于中国文明的科学轨迹是一个西方人没有机会碰触的浩瀚宝库。他说:“身为华文科幻小说家也是幸运的,因为如果大家都有巨人肩膀可以站,中国文化这个巨人肩膀比别人更高大更广阔。”

  在苏逸平的作品中,中国风味不再局限于“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者是“与中国有关的元素”,现在他计划运用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例如玄学、易经作为基础,去探索中国古代的这些神秘文化与现代科学如何衔接的问题,比起早前他将上古神话写成有趣的科幻小说模式,前者有更强大详尽的资料做背景。苏逸平先仔细地设了一个靶,接着马不停蹄地准备弓箭了。并且,对于历代智慧结晶的玄学,他十分看好它作为科幻小说中的意念元素。

【读台湾有感】相关文章:

读《狗》有感03-20

读《囚歌》有感03-19

读散文有感03-19

读《鲁滨逊》有感04-06

读《鲸》有感04-03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赞美有感03-29

读《爱》有感03-28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