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时间:2021-07-11 09:09: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15篇)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1

  韩子奇和梁冰玉。梁冰玉青春年少,异国他乡,可能真的是付出了感情的,可韩子奇我觉得您就别矫情了吧。战乱年代,你为满屋的玉去的英国,一别就是十年。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正是男人最有身强力壮的时候,有老婆有孩子却只身离家十年之久,荷尔蒙分泌本来就已经很不平衡了,换句话说,整个人都不好了,又遇到妙龄少女被自己搂着,细细地说着“吻吻我”,你要说这是爱情,我觉得一时的性激素上升所占的比例比较大。

  至于韩子奇最后也没跟韩太太睡一屋,最后心里还念着梁冰玉,那是因为冰玉就是那硃砂痣啊,韩太太自然就成了饭粘子了。张爱玲真是一针见血,如若当日韩子奇未回,或者回了又带着冰玉走了,或者韩太太也堵个气轰出家门就不让这对狗男女回家了,或者韩太太带着天星自个走了,韩子奇怕是下半辈子也就生活在悔恨之中,临死之时念的,不是韩太太也至少该是韩天星了。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2

  梁冰玉跨出“博雅”宅的大门,迎着寒风、踏着雪走去了,连头也没回。她把这里的一切都忘了,耳边只萦绕着一个声音:“妈妈……”

  妈妈走了,新月还在梦中。

  新月还在甜甜地睡着。她不知道,妈妈只有30岁,却经历了多少苦难。如今,她只能扔下新月,在陌生人中孤独地旅行。

  当妈妈爱上一个人时,得到的是欺骗;当妈妈拒绝真心爱她的人时,那个人却为了她而死。爱与恨、愧疚与痛苦的交织,摧残着一个年轻女人虚弱的心。此刻,为了韩子奇,妈妈要割下心肝,从此无依无靠,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一般,任由风吹,会漂泊到何处生根发芽呢?

  人生是一场梦吗?不,梦醒之后可咀忘却,人生可咀忘却吗?

  人生是一部书吗?不,书成之后还可咀删改,人生可咀删改吗?

  新月黛青朦胧,唯有她娇小的身影在冰玉前跳跃,她甜甜的声音在冰玉耳边萦绕。她日夜思念着女儿。女儿,把妈妈忘了吧,让妈妈独自承受思念之苦。

  爱让她受尽折磨。她爱自己的女儿,却见不到女儿。无限的思念,却只能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新月。爱是刻骨铭心的。想念,却只能在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寻找女儿的脸庞。每到女儿的生日,只能在心里为她点燃蜡烛,为她祈祷。你可曾想象,一个孤独的母亲在梦中梦到女儿,笑着醒来后发现只有自己,她流着泪扑向床边,失落地呼唤着女儿的名字,却猛然发现自己是在异国他乡。童年时的那片天空,“博雅”宅的影壁,与姐姐玩耍时天真的笑脸……这些,只在记忆的转角中。

  爱不是温暖的春风,不是明媚的阳光,爱在她心里是残酷、折磨。她将自己温暖的爱给了新月,自己留下的,是寒冷的冰块,永无止境的思念。时间与记忆的长河流动着,她要在痛苦中适应着“梦里不知身如梦,醒来发觉旁无人”的生活,她要怀着几十年后再次见到女儿的希望,在人群中站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迷失的过去。

  每一个夜晚,在梦与思念的交织中,都是一个母亲的苦苦守候。只要妈妈还在,妈妈心中的新月还是明亮的。永远守候着,陪伴着。如果那样,新月将永远不懂得伤。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3

  丢下年幼的新月,自己去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人,可谁又知道她要如何去做这个“独立、自由”的人,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她觉得姐姐可怜,守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丈夫,觉得大姐可怜,等着永远不会归来的儿子,觉得姐夫可怜,到如今还顾虑家庭顾虑钱财,只有自己,两袖清风,无牵无挂。

  但她毕竟不是什么得到高僧,而是一个母亲,有尘缘未了,有责任未尽,说无牵挂,岂不是空中楼阁,断了线的风筝,自己又何尝不是可怜之人?但她不会去想将来,女儿的未来,自己的未来,她都不去想,她像一个青春期未过的少女,只会跟着感觉走。

  这又一别三十三年的路,飘飘荡荡,比死不如,她必定是心心念着新月才好好儿活到今天。谁知物事人非,新月没了,她连新月的坟冢都不敢认,只是默默地在园中徘徊,未来怎样,连寄托都没了,她已风烛残年,成了一个失独老人。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4

  笔架山麓,莲花水湄,醉美山水,等你遇见。诗意生命,从遇见山水开始。

  王摩诘一遇竹林明月,琴声长啸悠扬千年;李太白一遇鄱阳飞瀑,九天银河叱咤诗坛;孟襄阳一遇洞庭,云梦大泽激荡云天……浩浩卷帙中的珠玑文字,灿烂思想,无不得山水之浸润,天地之濯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唯山山水水,能赋我们以灵感,诗意,精神。

  良辰美景皆具,良师益友伴行。亲爱的同学,流连在这醉美的山水校园,匆匆一瞥便是文思涌动、信步徜徉便是诗兴大发。此刻,此景,天立,等你遇见;此情,此心,《鸿鹄》,与你有约!

  终于合上了书,我的脑海里飞快闪过书中的一幕幕,或悲或喜,或乐或忧,如经三世人生,浪击礁石,风过沙丘,心中震憾交杂人生百味,在脑中空空回响,久不能平。

  三代人,三世悲欢,交融、分散、破碎、迷失,像莫比乌斯环,从不同空间交融而来,又走向各自不同世界,再不能相见。分分合合,来来去去,千头万绪之纷繁,纠缠之后,只剩寥寥之尘般平静。它们乱而不乱,在圆里画弧,弧合成圆。三世交于圆心,丝丝缕缕慢慢相连,千头万绪慢慢理清,但它不是终点,它们继续往前,直到走向自己的终点。小说构思之精妙,之“圆满”,令人惊叹。

  小说表达的关键,是塑造人物,然后以人物的思想来表达思想。每当我融入书本,不自觉地就被牢牢牵引,感叹着他们的感叹,欣慰着他们的欣慰。但我只是一名旁观者,我会折服于他们的信仰,也会批判他们的愚昧,会痛恨他们中某些人的私心,为他们内心的矛盾唏嘘;我只是一名旁观者,只能目送他们彼此纠纷不断,最后咎由自取,他们思想丰富,各有各的信仰。我几乎敬佩他们所有人,因为他们鲜活。我敬佩梁亦清,因为他有着匠人的巧手与执着,他呕心沥血,将生命耗得油尽灯枯,吐血而亡;我敬佩韩子奇,他一生追随于玉,也做过聪明的决择,但他命运坎坷,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风雨磨难,他也有糊涂的时候,一时糊涂只留无尽悔恨;我敬佩韩新月,敬佩她的学识、她的为人、她的聪慧,我也曾满怀希冀地为她祝福,愿她的爱情长长久久,可她早夭了,年轻的生命像流星,一闪而过,留下家人,留下楚雁潮,离开了人世;还有梁君碧、梁冰玉、韩天星、陈淑彦,还有蒲绶昌、沙蒙·亨特、姑妈……但是最能牵动我的人,还是梁君碧,论这个人,我并不喜欢,她愚昧、死板、私心很重,我叹其自以为是、妇人之见且狭隘同时,却怜其可悲的、缺乏安全感的身世,她曾经失去太多、方害怕失去,但自作聪明终究适得其反。无疑,梁君碧这位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有肉、十分成功。

  我尚不能以专业的文学评判去谈《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只是以一名读者的直观感受来说:它是三代人生命的悲壮诗篇!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5

  “在这个世界上,我是人,我有权利生活,我有权利爱。”

  韩新月,楚雁潮不就是这样的人么?韩新月的生命列车快要到达终点时,她也不会忘记与死神搏斗一番,憧憬她美好的校园生活,忘不了她日夜思恋的楚雁潮,她多么希望看到她的亲生母亲一眼!她的生命再也忍受不了这世间的纷杂错乱,可她那颗拥有少女炽热的心飞属于她的那一片土地。

  楚雁潮,明明是韩新月的老师。但在她住院期间,他明知新月将不久离开人世,但他为了追求他心底的爱,给予韩新月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对她“肝胆相照”的心,即使他知道他们不能永远在一起,即使他知道韩新月的逝去对他来说是多么的痛苦,可他依旧无怨无悔。

  没关系,这些都不能阻隔两颗年轻的心一起旅行。可是,地利,人和,却天不时,世间最美好而纯洁的爱情也融化不了上天颁布的那冰冷的圣旨。

  也许韩新月太累了,不愿反驳,不愿反抗,被天宫的宫使无情的从楚雁潮身边掳走。但,这两颗纯粹而充满梦幻的心不是普通人能够左右,一起,一起,逃离那混沌的世界,去寻找那充满欢声笑语的栖息之地。

  啊!两个年轻人因为心底的纯粹、热情,向着太阳奔跑,那片明亮。

  世界本无情,洁白的墙壁,外表光鲜美丽的高楼大厦,方便人们出行的车辆,都是冰凉的。是谁,那么善良,那么大公无私,悄悄地向它们传递着热量,不惊动一片云彩?是爱。为什么要这样?只因为它内心盈满热情,盈满纯真,盈满纯粹。

  霓虹灯活在世上,那么温柔;萤火虫在林间照亮树木,那样引人注目,它们没有人类高级,不会说话,却有着比人们纯洁和热情去细细品味这世间它们给传递的爱与温情,它们脸上挂着的笑靥,是他们幸福的象征。

  仰望天空,是那么的漆黑,此时窗前托腮凝思的少年为这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为这世间的温暖所感动。

  凝眸处,泪水一滴滴打湿了窗台,看完书后哭了一个晚上的我在床边静静想着韩新月,楚雁潮,想着他们如果在一起,这世界也不算辜负他们了。

  时针与分针完美交替在十二点,困意悄悄爬上身来,我默默地许愿,只愿我拥有一颗纯粹而善良的心,我愿热爱整个世界;我愿对我身边的人、物报以热忱的心去对待;也愿我掬一捧热泪献给这美好的世界,我也尽全力向着晨曦奔跑,纵使伤痕累累……只希望这世界能陪伴我一起编织美好而梦幻的经纬来抚慰我在布满荆棘的路上划下的伤口,感受时尚的至亲至爱。

  希望上天能听到我的愿望,我愿永远保持心底的纯粹去热爱整个世界。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6

  啊,安拉!宽怒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去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她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作试验。——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

  第一次听说《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是听至交好友介绍的。说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也很感人,曾感动了一辈人,当然也感动了我的这位好友。鉴于他的强烈推荐,我不禁有种马上要看的冲动,但更有几许怀疑,这书真有他们传的那么好么?说她好,她到底好在哪呢?书拿到了,粗粗一看封面,很平常,简单的文字和几笔图画,一弯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觉是很普通的一本书,洋洋数十万字,也没有感到什么奇特地方。匆匆粗略看完这本书,才在脑海形成一个大概格局,但我再次欣赏此书时,却得到了更多的感触,惊叹于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笔触,可以让人陶醉在那样的意境里,让我真实地感觉到和主人公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为他们欢乐,为他们痛哭,当一个个的送他们离开人间的时候,也为他们生死离别折磨的痛彻心肺,甚至于担心自己葬礼先于书中葬礼而举行。默默地,我流着泪,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

  这本书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读来着实让人心动!韩子奇是梁君璧、梁冰玉的父亲梁亦清收留的孤儿。为了师傅临终的遗憾,也为了他自己爱玉如命的嗜好,他和梁家的大女儿梁君璧结成了连理,并成了梁家的主人。随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了和他师傅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成就了他在这一行业的顶尖地位。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了。为了他心爱的玉,他背井离乡,携带了他的全部玉器来到了英国。而战争的硝烟同样弥漫到了英国。在痛苦与绝望中,韩子奇与相依为命的梁冰玉相爱了,他们在绝望中努力找到了希望。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在国外飘泊了数年后,还是为了玉,韩子奇回到了妻子的身边,带着女儿,守住了他的玉,继续做着玉的奴隶。

  六十年代初,韩新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的西语系,也就是她亲生母亲梁冰玉曾经就读过的燕京大学的前身。在北大,新月和他的年轻英文老师楚雁潮深深地相爱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命运偏偏就是如此的残酷,新月,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却在他风华正茂的岁月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那是一种不治之症。在楚雁潮的支持、鼓励下,新月勇敢地与病魔作着斗争,即使病魔缠身,她还是积极、乐观地生活着。想着等到病愈那一天重新回到校园。而另一方面,对于新月来说,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爱,从他记事起就似乎没怎么受到过母爱,一位母亲该担心的,该操心的事,全是由疼爱自己的姑妈所取代,似乎姑妈更像妈妈。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她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当新月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后,她微弱的心脏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和楚雁潮的真挚爱情也最终没能留住她的生命。新月带着无尽的遗憾闭上了眼睛……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7

  人生是一场梦吗?不,梦醒之后还可以忘却,人生可以忘却吗?

  合上书,心里是满满的悲伤。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破坏给人看,所以悲剧更加令人震撼。的确,《穆斯林的葬礼》就是如此。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小说,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掩卷长叹,仍萦绕在心头的悲伤,挥之不去。

  小说展示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描写了三代人命运的纠葛与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最令我动容的,是新月和她的班主任楚雁潮的凄美爱情。他们俩的爱情是那样的纯洁,那么的唯美,可是由于民族的不同,身份的不同,他们俩只能默默地远远地相互守望。本以为他们俩艰苦地挣扎可以冲破宗教的束缚,可是最后,新月同样逃不过命运的魔掌,她患了很严重的心脏病,并且在她的生命油尽灯枯的时候,仍然没能见到楚雁潮最后一面。

  新月走了。她带着遗憾走了,她带着无限希望走了,她带着对未来的向往,对事业的热爱走了。新月在临死时一直在问她的好友淑彦:"天亮了吗楚老师怎么还没来啊……"我潸然泪下。她带着莫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这个有她爱和爱她的人的世界,离开对于她而言才刚刚开始的人生。

  当楚雁潮跳下墓穴为新月试坑时,我哽咽了。何谓伟大的爱情?那种揪心的疼痛感延伸到了每一处肌肤。

  新月,那个才华卓然、聪颖善良的女孩,就像一块真正的玉,莹莹地散发着难以掩饰的光润,却早早地陨落了。当这个年轻、美好的生命离去的时候,留给她身边的人,不是悲哀,不是哀痛,而是空白,因为她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

  这对无缘的恋人最后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接受这个残酷的生离死别的结局。但我相信,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信念是坚定的,所以,无论在何方,他们的内心是温暖的、幸福的。

  对于人生的悲哀和对于命运的不可预知,也使我产生了深深的惆怅。这本小说,充满了对于人生痛苦和烦恼的无奈,同时也预示着命运的残酷和渺茫。尽管每一个人心中都未曾放弃过对于爱,对于美好,善良等的追求,但最终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任凭人的力量,人的`信念一再的抗争,最后也无法抗衡命运的安排。

  面对爱情的无奈,家庭的破碎,家族的衰败,时代的变迁,一种沧桑凄凉之感不自觉地涌上心头,细细地品味这段传奇般的故事,我不得不为故事中的人物感到悲伤和无奈…

  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在人生这条路上迷失了自己,他们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犹如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他们或许是努力过,但失败了就没有勇气再去追求;或许认为在艰难、障碍面前,一切的追求不过是无用功,因此不必追求;或许……还有种种理由,多少人止步于理想跟前,留下遗憾人生。面对如此现实,我们更应该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而人生本就像一只导管,欢乐流过,悲伤流过,一切流过,最后都是一场空,所以,我们更要留下我们来过的印记。趁年轻去奋斗吧!不要害怕前程渺茫,未来的一切本来就是未知的。不要害怕艰难辛苦,人生本来就是一段修炼之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如果你向往广阔,就去拥抱大海;如果你喜欢自由,就去遨游天际;如果你热衷挑战,就去攀登高峰。只愿你不负韶华不负己!

  这是月和玉交织的一个世界。月,是虚无缥缈的,是阴晴难测的,但却是恒久不变的、亘古长存的;玉,是真实可及的,是可以拥有的,却是脆弱易碎的。生活中哪一个更重要,是短暂的拥有,还是永恒追求?

  或许生活本来就是捉摸不定的!也许执著一生的东西,会在某个瞬间释然;也许毕生守候的东西,会在霎那间放弃;也许在煎熬中等待的东西,会成为永久的纪念;也许在痛苦中挣扎的东西,会成为真正的美好……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8

  最近看了几本过去一直惦记着要看而没有看的书,其中一本便是《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笔触之细腻,着实令人惊叹,弄得我这几天脑子里跟放电影似的,梦里也被韩、梁等影子骚扰,都不能好好休息了。昨天半夜三点多起床喂奶,然后觉得睡不着,还是得写点,写完就该能把这书忘了吧。

  首先是关于爱情,月的爱情,玉的爱情。楚雁潮跟韩新月,每每看到他俩的时候,就有种琼瑶剧乱入的感觉,恨不得赶快跳过。作者应该是想把楚雁潮设置得完美点,但这家伙话太多,一会念诗,一会表白,油嘴滑舌,实在不怎么叫人喜欢。专为情而写情,反而让人急切地盼望结局,急切地盼望悲剧发生,所幸的是新月临死时他还未赶到,要不然又要肉麻好一阵了。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9

  读书就像看人。你第一次看人与第二次看人,感受是绝然不同的。读书也是这样。

  的确,一页页读下来,我进入了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读到《玉殇》梁亦清之死,不禁悲痛万分。这是大斧铿锵的雕塑,悲壮淋漓,令人震骇;读到《玉王》,韩子奇青云得意、斗角钩心,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战术”。

  说到韩子奇,就不得不谈到他的女儿—韩新月。我姑且先随书中所说—称她为新月。新月的命运曲折多变:她的母亲,是她父亲原来的妻子—梁君璧的妹妹—梁冰玉。这在穆斯林中是不可宽恕的事情。后来梁冰玉离家出走去了英国。韩家为了不让外人知道这件莫大的丑闻,便让脑海中对母亲并没有多少印象的新月称梁君璧为“妈妈”。但在这庞杂的人生之林中,新月却如同一只幽幽的乐曲,她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弱而强—这就是真正的新月,这一纯洁的灵魂、幽静的灵魂、美丽的灵魂。本来是一道活泼的小溪,却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难,由她患上心脏病这一波澜突起,掀开了可怕的命运的巨变,使得纯真少女的爱心像一块无暇之玉一下跌得粉碎。无论是优美的还是残酷的,人类的心灵镇住一切,压倒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新月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仅是柔情感人还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

  再从完美艺术上来看,在诸多林林总总的人物中,梁君璧是作者塑造的最为丰满的一个经典形象。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威势,其实内心隐藏着一腔悲痛。梁君璧虽然从小持家、嫉恶如仇;对丈夫—韩子奇又管得严;对从海外归来的亲妹妹—梁冰玉冷若冰霜;总想把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只疼爱儿子,却不理睬女儿;活活拆散两对相亲相爱的情人……这些事情看起来都蛮不尽人情,然而,我相信她一定是有苦衷的,象对丈夫管得严,不就是想让这个家和和睦睦吗?对亲妹妹冷若冰霜也不就是不想让梁家、韩家丢脸啊!……事实上,我相信在这本书中除了可歌可泣的新月外,“刀子嘴豆腐心”的梁君璧就是命最苦的了。

  一部书,能写出一个经典人物已经不容易,更何况全书的艺术可以称得上“如空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我读《穆斯林的葬礼》真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我想,正是因为人心所传,全书笼罩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因此我说它是穆斯林的圣洁诗篇。当然,我不是说书中有多少真主的旨意,我所指的是它扬起了穆斯林美的灵魂。或许有些读者觉得这个结尾太悲惨了。但是在尾声部分,梁冰玉回到“博雅”宅,进门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现在门边,洁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新月!新月……她一把抱住了少女……”是的,时间如梭,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梁冰玉抱着的已不是新月,而是梁家第三代人,她抱住的不是一个新的新月,一个未来,一个希望吗?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10

  《穆斯林的葬礼》是由著名女作家霍达写的一部文学经典,它讲述的是一代回族人之间的家庭故事,结局十分悲惨。对于回族人民,我所知甚少。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一部小说,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

  这是一部关于穆斯林的圣洁诗篇,虽然结局十分悲惨,且有些离奇,却会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过去的生活已经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尽管生活得十分悲惨,但也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悟出的深刻道理。

  我想,这也许就是悲剧的长河,命运的长河,人生的长河。从开篇到结局的新月之死,我实在无法抑郁情绪,不觉留下感动的泪水。如果不是作者把人生的真谛写得如此深邃,描绘得如此动情,能给人这种撕肝裂胆的艺术魅力吗?

  的确,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独到《玉殇》梁亦清之死,这是一个大斧铿锵的雕塑,悲壮淋漓,令人震撼;读到《玉王》,韩子奇青云得意,勾心斗角,用笔如此老练,千万世态,游刃有余,我深为这种艺术动力而赞叹。围绕着这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梁军璧、韩子奇,各有鲜明的性格,各有独特的内心世界。但在这庞条的人生之林中,却响起一支幽幽的乐曲,它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弱而强,一个形象表现出的,正是这一纯洁、幽静、美丽的灵魂。

  正如作者所言,人心无论是优美的还是残酷的,人的心灵,压倒一切、镇住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新月之死,可以说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

  默默苍天,沉沉大地。结局中出现的新月,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新月,也是她纯净美丽的心灵,是一个甜美崭新的关于未来的梦,还有一个美好的希望。

  这本书,我百读不厌,因为每次读完一遍,都会有一种新的感悟,也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11

  人总是去怀念一些离得比较远的东西,比如韩子奇,快死了却还念着曾经的所谓爱情,激情、温存……或许更恰当些;还有韩新月,这姑娘集所有的美好于一身,也就集所有的悲剧于一身,最最悲哀的是,她临死之前想的,居然是那个对自己只生不养的妈,亲你不念养母十多年养育之恩,也该念念那个把你当心头肉似的姑妈啊……

  不过仔细想想,信仰也是件离得远的东西,比之上述还要远很多。也许正是因为远得遥不可及,才显得永恒,比之上述不那么令人讨厌反而令人着迷。再仔细想想,爱情,又何尝不是?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12

  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合上了这本书。终于,《穆斯林的葬礼》看完了,无法抑制的眼泪不知流了多少。心灵深深地被震撼,自己的喜怒哀乐,全被牵引着,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仍然在我脑海中徘徊。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冷峻的文笔,深情回望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古老的“博雅”宅,出了“玉魔”“玉王”;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爱恨交织;北大未明湖畔的月影,穆斯林墓地里的白玉石碑。楚雁潮、韩新月,生死离别。最后,玉儿在墓地中缓缓穿行,满脸沧桑地抬起头发现天空中出现一轮新月。

  “泪水洒在黄土上,他不能自持,倒了下来,躺在新月将长眠的地方,没有力气再起来了,不愿意离开这里了!”读到这,我又梗咽了。命运的安排,把他们分开了,但他们的爱情是伟大的。韩新月,一个十九岁的花季少女聪慧而美丽,却在还未绽放时就过早的调谢。令人惋惜悲伤。在她以优异成绩考取北大外语系,并找到了爱的归宿时,死神也正在向她悄悄走来,先天的疾病夺去了她的肉体生命。那一首《梁祝》还在耳边回荡,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梁君璧,一个深受旧社会束缚的无知女性,在我眼里是她可恶的,自私的。她把亲生儿子天星的爱情毁了,也差点毁了新月的爱情。对于母亲精心布置的婚姻,孝子天星又能怎么办呢?韩子奇,辛辛苦苦把持了一生的奇珍斋没了,那些和他同生共死的藏玉也在文革中毁于一旦,他的心死了,含着对女儿的爱和对梁冰玉深深的思念而死了。

  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与书中主人公的命运相比,我们是幸运的,至少我们还拥有生存的权利,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或许你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但是越过了这些鸿沟,我们还能潇洒地走下去。所以,请珍爱生命,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13

  很早以前就知道《穆斯林的葬礼》,所以对我来说它还是很熟悉的。这本小说获过矛盾文学奖,也拍成电影过,名字叫《月落玉长河》。有很多大文豪评价过这本小说,所以我自己并不好对其作出评价,只是近来又一次翻阅,仍有感触,便写下数笔。

  还记得大概是九十年代初的一段时间,当时我正在上中学,每天中午总能从学校广播里听到一阵悠扬神秘的唱礼声,然后是一个广播剧,名字就叫《穆斯林的葬礼》。小说描写的一个穆斯林家族,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约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从我的感受来说,我通过看这部小说,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一个对我们来说比较特殊地民族的生活习性。这一点,是最主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根据作者的后记,应该是有原形的,所以它更加能吸引读者。它描写了一个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也许是上天的注定,也许是尘世间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一切,造就了这个悲剧发生的根源。我们看到,从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三人之间发生的一种用世俗或者宗教教规来评价属于畸形的爱情悲剧,既而延续到韩新月、楚雁潮这两个主要生活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年青人身上的更加让人感慨和不能接受的爱情结局,让读者陷入了深深地同情与无奈之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在这种某些世俗人所理解的宗教教义的笼罩下,一切注定就只能是一个无法取得圆满结局的悲剧。

  小说中,梁亦清作为一个玉雕技艺高深的匠人,始终过着一种与世无争,小心翼翼的生活。但他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对玉全身心的热爱,让人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古所崇尚的一种善良、仁义与忠信,但这些并不能让他免遭黑暗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蒲老板的压迫与欺凌,他生活的环境,最终将其摧毁。韩子奇从流浪而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他成了梁亦清的唯一徒弟,并得到了师傅的真传。在师傅惨然离世后,韩子奇接手了师傅留下的一切,包括未完成的“郑和航海玉雕”,一个破败的家以及三个孤儿寡母。韩子奇在事业上无疑是成功的,在他的努力下,“玉王”这个名字享誉京城。但他与梁家大女儿梁君壁的结合,与其说是一种爱情的发展,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怜悯与相互依靠,正是这种怜悯与依靠,当他们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结症也就相应出现,于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孽开始产生。在新潮思想教育下的梁君壁的妹妹梁冰玉,大胆的与自己的姐夫韩子奇真正相爱,还有了他们爱情的果实——韩新月。韩子奇最终在良心的谴责与惶恐中回到了自己的家,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新月注定将要承受自己父母所留下的苦果。

  新月也在流浪中诞生,是命运将她送进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新月是无辜的,从她一出生,就患上了先天性的心脏病,似乎是造物弄人,这样残酷的惩罚在继续延续。好在,新月有几个真心爱护她的亲人,除了她的父亲韩子奇,还有一个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天星,一个饱受战乱摧残的善良、可怜的女人——姑妈。在这样的呵护下,新月一天天长大,在考上北京大学时,最终遇上了一个与她至死相爱的人——楚雁潮。但当她开始选择自己的爱情时,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却摆在了他们头上。在世俗与宗教的阻挠下,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因为楚雁潮不是一个穆斯林。对这种不可能的妥协,作者只能是安排他们天地相隔。

  小说伴随着一个个的葬礼而完成了一段段的故事,最终轮到了新月,非常细腻地刻划了一出出感人至深的情节。同时,在这部小说,也非常无奈的讲述了几个被外界因素所困扰的爱情结局,甚至有些“轮回”色彩。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天星、容贵芳、韩新月、楚雁潮......总之,在这部小说中,姑且不提他们的结局,所有的爱情都是悲剧性的,都是违背了主人公的意愿的。

  问题的根源究竟出在哪,现在没有人能够确切地告诉我们,所以读者都只能自己领会,感受其间所传达的种种。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14

  当我第一眼看到《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的乳白色封皮时,便喜欢上了它。虽然厚重,但捧在手中,却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多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变迁,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者霍达用她柔婉细腻的笔调和深刻的内涵,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

  我对玉所知甚少,却也能深刻地感受到小说中“玉王”韩子奇对玉的热爱。玉,浓郁、深沉、厚重,也正是韩子奇一生的写照。头顶着世人赞誉的光环,背负着妻子的愤怒与人生的凄凉,他沉默不发一言,艰难地走在人生的路上。几次大起大落,几番尘世起伏,仍然没有磨锐他醇厚的内心。他的人生路是彷徨的,有过快乐幸福,也有过悲伤失措。临终前,韩子奇的内心仍然在为女儿的死、古玉被毁等等而自责后悔,愧疚悲戚。他在生命尽头所叨念的“清真言”,是不是对自己生命的反省与感慨呢?

  我为单纯美丽温婉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的楚雁潮的爱情悲剧深感惋惜。韩新月,纯真、善良,但命运却没有眷顾她。十九岁女孩儿的生命因病痛逐渐消逝着,但她全然不知,对未名湖仍然充满期望,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对自己的人生仍然充满希望。楚雁潮虽然家庭出身不好,却始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将鲁迅的著作译成英文版。恐怕也正是这种儒雅而坚强的气息,吸引了新月吧。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在新月重病时,楚雁潮的情深义重给了她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勇气和力量。还记得那段对话:“老师,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鲲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多想我是庄子,多想我是楚雁潮,在悲伤的时候,给新月“起死”,让她重新生活一次,不再有遗憾。

  很厚的一本书,捧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穆斯林的葬礼,既是一场葬礼,更是一种新生。无论一生圆不圆满,无论一生有没有遗憾,死亡就是人们最终的归宿。但是,每一场祭奠亡魂的葬礼,又何尝不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新生呢?

  穆斯林的葬礼,一场伟大而又凄美的悲剧。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15

  关于人物,我只想说一个人,梁冰玉。她其实就是一个青春期的矛盾综合体。她在发现男朋友是汉奸时,脆弱得不敢回学校,在战乱中抱着姐夫,脆弱的可以不顾同胞之情,在与姐姐大吵一架之后,却又坚强得不顾骨肉之情,忍心抛开女儿去做一个她认为“独立、自由”的人。

  有人拿冰玉跟姐姐吵架时理直气壮的说自己是韩子奇老婆,新月叫韩子奇爸爸来指责她。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谁家没有一吵架说话就失了分寸的时候,何况那会儿大家都在气头上,当姐姐的没给妹妹台阶下,妹妹也只是想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她确实真的就是这么认为的呀,她早知道回家会有这么一出,不如一股脑儿说个痛快,她觉的大姐和姐姐是两个可怜的女人,可作为高材生的她,何尝不知道自己的可悲,可又能怎么样呢?她被姐姐带大,姐姐坚强她就应该懦弱吗?跟姐夫结合,还生了娃,她哪里有理了?但是她非得显得自己更占理,非得顶回去不可,脆弱给了这个姑娘一份极度扭曲的坚强。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15篇)】相关文章: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03-25

读《自信》有感04-07

读《鲁滨逊》有感04-06

读《鲸》有感04-03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赞美有感03-29

读《爱》有感03-28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

读《狗》有感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