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蒹葭》有感

时间:2021-06-21 09:52: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蒹葭》有感(7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蒹葭》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蒹葭》有感1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周代秦国的一首民间诗歌。初读这首诗,便被诗中那种淡淡的清新的惆怅所打动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说“《诗经蒹葭》最得风人深致。”这句应算是对《蒹葭》的最高评价了。

  这首诗历来被人们当作爱情诗来解读,但我以为,它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从思想内容看,这首诗确实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现了追寻者急切、焦盼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心情。从中我们的确可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但诗中的“伊人”仔细品来,又不仅仅指心上人,它若隐若现,它影影绰绰,它可望而不可及,似乎更像极了我们心中一种唯美的向往。这种向往虽然看起来渺远迷茫,但却充满着强烈的诱惑和激励,它引领着我们每一个人为之“上下求索”,即便求索的过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但我们宁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如此往复,历尽磨折与艰辛却不改初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为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中第一小节里,一开始就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画面:深秋的早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重重霜露,烘托了气氛,也在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一种凄清苍凉的基调,同时,它又是主人公凄切悲凉心境的自然流露。

  后面小节中的前两句写景作用相同,但在景物的描写上更细腻,并与第一小节的两句形成了时间上的有序推移,也逐层强化了主人公失落惆怅的情绪以及不懈追求的执着与坚定。

  每次吟诵“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时,总有一种凄然心动的感觉,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投入到那样凄清而唯美的情境中去。难怪古人王恺运评说《蒹葭》时总说:“写情入物,而苍凉凄动,如洞庭秋风之句。(指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当称千古伤心之祖。”也难怪很多文人诗客后来写就凄清之景时总喜从这两句中生发,现在想来,后代诗人有许多经典诗句皆缘于此处,原来并非没有道理。

  再读诗句,深切感受萧瑟凄凉的情景中我们主人公的执着追寻。前方道路虽然坎坷、漫长、弯曲、险阻,但愈是艰难,就愈是衬托出主人公与心上人欢会的甜蜜与美好,也愈能激发出主人公追求美好向往的坚定信念。怀抱这份信念,艰难跋涉、矢志不渝。

  路漫漫其修远兮,每一个心中有着唯美意念的人都将会上下而求索!

读《蒹葭》有感2

  你的人生中应该有这样一段时光,你捧着《蒹葭》或纸质版、或电子版,轻声诵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或许你会闭上双眼,细细品味。或许你会抬头,注视着远方,目光,却是放空的。亦或许,你会将它读给你的爱人听。那时,在你眼里,所谓的伊人,是头顶月,眼前人,而《蒹葭》所内涵的,也是对爱情的期盼。

  我也曾单纯的认为,《蒹葭》所咏的,是情,是爱,是对佳人的求而不得。可如今,在简短的一堂《传统文学修养》课之后,我却愿意相信《蒹葭》所描绘的,更多的是,人生的追求。

  你的人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你拥有极其强烈的念头,我想、我希望、我渴求。

  那是你的追求。

  千人千面,同一片天地也会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不同的雾霭/流岚、虹霓。

  所以,你所渴求的,所希望的,所期盼的,所追求的,统统只是你自己的。

  你自己的人生岛上,你会见到你所追求的,宛如诗中的伊人,她在水中央,她与你,隔着湍急的水流,隔着乱石,隔着杂草,抑或是,隔着时光。

  你不停的奔跑,向着她的.方向,你粗声喘息,你眼中溢满渴求,你奔跑带起的风吹乱你的头发,或许会有突然的雨迷乱你的眼睛。你会摔倒,或许会有尖利的石头划破你的皮肤,鲜红色的血自伤口渗出,你闻到空气中淡淡的血腥气。

  你忽略疼痛,你眼睛里早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你或许会觉得累,你会想,我好疲惫。

  你眼前的景象开始模糊,你好像看不清伊人的面容了。

  走马灯一样的,往事浮现在你眼前。

  你出生时父母激动的脸,你咿呀学语时稚嫩的脸,你蹒跚学步时母亲搀扶的手,你开始上幼儿园了,你很不愿意离开妈妈。爸爸送你去上小学了,你不怎么喜欢学习,可你很想要一朵小红花,你想要一张奖状。你初三时,想考入重点高中。你高三时,想和那个他考同一所大学……你想,你喜欢,你期盼。

  皆是你所追求。

  你加快了步伐,你蹚过水流,绕过乱石,踩过杂草。

  最终,你和“伊人”抱个满怀。

  明月照亮了天涯,最后谁又得到了蒹葭?满目风光仿佛在回答你,是那个“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你。

读《蒹葭》有感3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聂鲁达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就像所有追求者那般,早已记住她的样子,爱她,渴求她,而她无法听见自己真情的告白。

  无法触及,又如何走向心爱的姑娘?

  这种真情在《蒹葭》与《雨巷》中皆有体现。《蒹葭》借景起兴,意境朦胧、亦真亦幻,伊人可望不可即,似一草叶摇曳白水荡漾的梦……此诗源于先秦时期,而在常人印象中,秦风的诗应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般粗犷豪迈。若只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类词句,谁又能想到它诞生于先秦?正所谓“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那刚劲之下,也藏有一颗渴望的心。

  《蒹葭》所描述的、追寻意中人的景况,委婉动人。尽管与伊人相会不易,由此引发自己的空虚与惆怅,但执著的精神不变。对待爱情不弃不怨,对人生仍是永不停息,这是它留给后人的爱情观与人生观。

  《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它一大特点:如“丁香”、“雨巷”、“油纸伞”。最富象征意味的是“丁香姑娘”,她是追求的象征性意象,同样表现了执著的精神,而《雨巷》的惆怅较于《蒹葭》来说是更浓些。如其中多个描写感情之词:“彷徨”、“寂寥”、“愁怨”等,都渲染了一种愁苦的情感主调,点明求之不得的感伤:姑娘出现了,但转瞬便已离去,唯留下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雨巷悄然恢复寂静,可那眼光与叹息,却久不散。此诗拥有诗歌节奏的音乐性,形式有意味,成功营造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从深层的角度来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就是他可遇不可求的一切美好的化身。即便无法再得到她,他仍然感受着那姑娘留在雨巷的清冷与哀怨。而这哀怨亦是他自己的:诗的最后一节,将“我希望逢着”改为了“我希望飘过”。虽然这表明他的希冀仍在,但却让人感受到他的希望已愈加渺茫。漫漫的追求路,尽管渴求,也只剩一人独自去走。而用《蒹葭》所表达的观点来看,对于求而不得便又是另一方态度。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是人是物?是理想,还是一个概括性的象征?我们不得而知。它是眼前的虚无,不断追逐却永远无法触及,然而世上并无完美之物。美之所以成其为美,正是因为它的不可得,给予鼓励的或许就是追求的过程本身。都说过程较结果更为重要,实是言之有理。

  雨中蒹葭,具备一种精神,更活出了一种境界。秋雨淅沥,苇湖深处烟雨弥漫,这是未知。而正因为追求的未知,无法预测将来的结局,才让追求的精神与过程物有所值。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若不通过黑暗之径,如何抵达黎明?因而更要投入生活,追求美好,一如曾经。

读《蒹葭》有感4

  爱情,是世间最高深莫测的东西。思之如狂的心境,与子偕老的美丽,遂引人颠沛流离,于漫长人世啜饮满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城倾流年逝,佳人老去,爱情仍在这世间袅袅婷婷,若即若离。——题记??“所谓文学经典,无非是对个体生命情感体验最为真实,最为本质也最为独特的一种诗化表达。”因为经典如《蒹葭》,所以尽管它风尘满面,却难掩生命的光芒。“它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思想与情感。”这便是身为现代人的我重新捧读《蒹葭》的动力和意义。

  少年读《蒹葭》,爱它的婉转美好,宛若青涩不可实现的情怀与梦境;

  青年读《蒹葭》,爱它的憾而不伤,一如曾经沉溺而不得的感情;

  中年读《蒹葭》,爱它的诗意放旷,写尽人生无处不在的丧失却无悔;

  老年读《蒹葭》,爱它的淡然荼蘼,往事如烟,逝去的终不顾,感慨万千。

  人类有一个劣根性,毕生追求拥有,但对那些轻易得到的置之弃履,最耿耿于怀的却是那在水一方,求之不得的东西。《蒹葭》有这样的力量,让每个人从中捡拾自己的眼泪,用诗意面对感情的失却,并获得慰藉。《蒹葭》描绘了一场浪漫悠久的寻找。这是一场迷失却又坚定的旅程,寻找心的故乡。待最后,佳人如梦不可考,寻找成了唯一。谁也不知道,他所寻伊人是何,只道那时秋风细润,芦苇摇曳,那个孤独的追寻者,正一如既往在苦苦地穿梭。

  穿梭,向芦苇深处漫溯,没有方向的溯游。“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分明似近在咫尺,转瞬便如流光从眼前不见。他在白茫茫的芦苇丛中踽踽前行,他在恍惚里徘徊不定。那伊人似花非花,如雾非雾,有时在水一方,仿佛只跨越一步便可靠近,俟其接近,佳人又远在水之滨,不可停息,呼唤在耳畔响起……

  空灵意境不得不让人叹服,他在这样若即若离中寻找,只是寻找,没有停止,没有悲哀,仿若时过境迁已千年,一生终了。《人间词话》中有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这种风致,难以言说,只有曾经寻找过的人才能恍然大悟。

  世间诸多痴男怨女,却被人苦口婆心劝导,不要去追逐那些缥缈的得不到的,要紧紧握住手中真实的幸福。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有些寻找是永远不可能放弃的。真实的不一定是最想要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爱情,于此时的我们过于遥远,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春花秋月,烟视媚行,我们在雾里看花,看不清内里的悲喜交加,但却从《蒹葭》中明白爱情没有平淡,只是岁月静好,那种求而不得的温暖,会让人迷失在其魔力,从而进行“不切实际”的追逐。

  生活,于物质中升华的节逐,奏响每日繁忙的劳作。日日行走于世间的我们追逐着的“伊人”是梦想。目标是心中的欲望,方会持之以恒,像诗人那般即便失去正确航向,也选择心中那股迷恋,坚定走下去,在失望中努力着,用汗水泪水拼命追逐着,纵然时光将我们渡涉万水千山,终不悔当年节逐。

  有些梦想,即使不可求,但我们仍会苦苦寻找,世间太多迷惑,寻找的意义之一也是让我们固守心房,守护好心中的坚持,勇敢又执着的走下去。因为那种渴望,会为无奈的生命增添亮色,那种坚持,会让我们即便惘然却不沉溺于失望与麻木的苦海不得解脱。寻梦,寻找,只要你认为值得并迷恋的东西,便去追逐,那过程一定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光。

读《蒹葭》有感5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说实话。当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整个人都呆住了。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歌呢?不在于歌曲旋律的婉转,而是歌词所营造的意境让当时还是少女的我心神摇荡。于是,读了一本小说《在水一方》,从此,我便一头栽进了琼瑶阿姨构建的幻境里迷迷瞪瞪了好几年。

  直到有一天,我开始读《诗经》。随手一翻,映入眼帘的是一首名为《蒹葭》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突然之间,我恍然大悟,原来被我当作女神在心中顶礼膜拜多年的琼瑶阿姨,也只不过是个翻译者。

  喜欢《蒹葭》,是因为每次读到它总能让我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霜天苇地,秋水伊人。一个绝美的女子在飒飒秋风中默默伫立在水边。河对岸的少年痴痴凝望,无奈山高水长,可望却不可及。虽然诗中的伊人和少年都面目模糊,虽然无从知道最后是否能抱得美人归。但是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受尽挫折的苦恼和求之不得的懊丧,却能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思之如狂,却若即若离,在“得”与“不得”之间是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追求。

  有人说,少年读《蒹葭》,爱它的婉转美好;青年读《蒹葭》,爱她的憾而不伤;中年读《蒹葭》,爱她的诗意狂放;老年读《蒹葭》,爱它的淡然荼蘼。这话想来是很有道理的。我十几岁时读《蒹葭》,满脑子都是媚眼如丝的绝世佳人和鲜衣怒马的翩翩少年,感慨的不过是爱情的高深莫测与颠沛流离。现在,我已过不惑之年,再读它,已能感受到其中沉溺而不得的情感,以及人生无处不在的失去与无悔。正如我们曾经拥有的不懂珍惜,求之不得的,却总是耿耿于怀。而《蒹葭》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行走在人世间,世事的纷杂也许早已耗尽了我们对理想追求的热情。是在岁月静好中渐生华发,还是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拼尽全力,用执着为平淡的生命增添一抹亮色?我愿是后者。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歌中,绝世独立的佳人已在水边,等待了千年;河对岸,痴情执着的青葱少年也上下求索,追寻了千年。纵然,这是一场注定徒劳无功的追逐,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两情阻隔,却坚定地追寻,一定会成为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时光。

读《蒹葭》有感6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题记

  江上迷雾朦胧,岸边芦苇心神荡漾,在微醺中又不免生出点点愁绪。有一人划着小舟,向着道路险阻的上游前行,梦中伊人的倩影近在咫尺,可恍惚间却在前方消失不见。

  “去哪儿了?”那人疑惑着,四下张望,殊不知自己在不觉中停下了手中的桨。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又被冲到下游,但庆幸的是,他在水中绿洲上再次看见了那朦胧的背影。可美丽的烟火,只有一瞬,他的意中人再次消失在朦胧江雾中

  如此反复,永不停歇,就像是场永无止境的追寻,可欲而不可得。

  不知为何,每次读起《蒹葭》,总会有一丝淡淡的感伤萦绕在我心头。那人明明与“伊人”只有一线之隔,但似乎总与她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迄今仍无法跨越。求而不得的悲苦,在字里行间中隐隐可寻。

  但人生不正如此吗?

  不是所有人都含着金钥匙出生,求风得风,求雨得雨,甚至不用求就都有人送到身旁。大多数人都是划着属于自己的小舟,在时间长河中逆行。

  长河虽长,仍有尽头。你若随波逐流,小舟很快便会到达终点,最终留给你的仅是路上走马观花的风景;但一叶逆行的小舟,却可以助你追寻自己心中那求之不得的“伊人”你的人间理想。

  她一身素衣,乌发垂落在腰间。

  她执一柄素伞,背对着你站在水中绿洲上。

  她虽然看似飘忽不定,但她其实一直就在长河之源,雪山之巅。

  甚至,她就是你自己。

  面对这场限定的游戏,面对自己的人间理想,那人曾兴奋过,曾迷惘过,曾失落过,曾怒吼过,但却从未懈怠过。

  溯,逆流而上,逆水而行。

  这终是一场孤独的自我救赎。

  但是

  “我会用一生去追寻你。”

读《蒹葭》有感7

  今天,我读了《蒹葭》这一首诗,这一首诗讲的内容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路阻且长,朔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一首诗翻译过来便是,蒹葭十分繁茂,水露在蒹葭上结一片霜,一个美人,好像在水的另一边,沿着河流往上,遇到很多困难险阻,沿着河流往上走,美人好像在水中央。说一个人要不停的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不忘初心,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希望和喜欢的事物,我们便会去不停的追求这一个美好的事物。就像诗中的主人公一样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事物,从而踏上征程。但是我们所喜欢所希望的事物往往不是在我们的面前,而是在很远的地方,就像诗中写的一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者所希望的美好事物,好像在水的另外一边。我们要去追求这样的一个美好的事物,就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与困难,就像诗中“溯洄从之,路阻且长”在我们去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美好的事物的时候,只要我们克服困难,便很有可能成功,即使到了最后没有成功心中有美好的东西的境界也是很好的,让人高兴的。

  我们要不停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怕困难,不放弃。像革命先辈一样,坚韧不拔,英勇前进,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像我们在生活中做事的时候,如果我们放弃了,不敢面对困难,忘记初心,一会做这一会做那,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只有不忘初心,不怕困难,才可以做好一件事,半途而废只有造成唯一的结果—失败。

  读了《蒹葭》这一首诗之后,再想想之前先辈们所留下来的经验,我知道了要做好一件事,要不忘初心,坚持下去并勇于面对困难,我们才可以把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

【读《蒹葭》有感(7篇)】相关文章:

读《自信》有感04-07

读《鲁滨逊》有感04-06

读《鲸》有感04-03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赞美有感03-29

读《爱》有感03-28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

读《狗》有感03-20

读《囚歌》有感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