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冬》有感

时间:2021-04-19 14:32: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冬》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冬》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冬》有感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森林报冬》的书。

  第一篇是谁用什么写字,第二篇是正体字和花体字,第三篇是小狗和狐狸,大狗和狼等等。就给你们讲第三篇吧!

  狐狸的脚印很像小狗的脚印一样,狼的脚印很像大狗的脚印,因此它们的脚印很像是因为只有这么一点区别:狐狸把脚掌缩做一团,几个脚趾头并得很拢。狗的脚张开,所以它的脚印很浅一些。狼的脚印很像大狗的脚印,只有一点区别:狼的脚掌上两边往里 缩拢,狼的脚爪和狼的脚掌上那几块小肉疙瘩,在雪上印得深一些。一行行的狼脚印,特别难读,因为狼喜欢耍花招,把自己的脚印给搞的乱七八糟的,狐狸也会把自己的脚印搞得乱七八糟的,让人看不出来!

  从这一篇文章中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记得有一次,我回老家的时候,发现了几个脚印,我拿起脚量一量,可是总不对,爷爷出来了,说:“这是狗的脚印,”我说:“哪里像人的脚印。”

  从这里,我知道了:动物的脚印是各种各样的。

读《冬》有感2

  没有接触铁皮鼓的《冬去春又来》之前,我感觉自己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起码自我感觉是一个合格的教师,现在看来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概念意义上的教师而已;同样在没有接触铁皮鼓的《冬去春又来》之前,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教书匠”,实际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书匠”,除了书本上的东西,我还能给学生什么?!没有接触铁皮鼓的《冬去春又来》之前,我感觉自己已经潜下心来在教书育人,其实自己依然是那么的浮躁;没有接触铁皮鼓的《冬去春又来》之前,我感觉自己是在从事教育,然而实际上自己只是在完成一项很机械的任务——上课或是下课,因为我根本还没有真正了解教育。

  《冬去春又来》使我不得不对自己以前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不得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工作。《冬去春又来》的作者铁皮鼓,他在教育实践中积淀出来教育思想的宽度与厚度,和他轻视功利追求教育本身的教育实干精神,使人折服!铁皮鼓使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育绝对不是万能的。可能有人会发笑,这么简单的道理谁都知道!实际,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万能”的。这种“万能”指的是我们总认为对学生采取几次特定的教育方式或是行为之后,他们会有大的变化,认为这是教育的“规律”所在,所以当事情并没有朝着我们预期的这种变化发展时,我们便开始动摇了,开始变得失去了理智。由于急于求成——追求自己脱离教育本身而形成的预设目标,开始变得有些浮躁,认为有些学生是“顽固不化”“不可救药”,而慨叹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于是我们便将矛头指向了家长,指向了家庭,指向社会,却没有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有问题。以前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我很是信服,甚至我将它作为自己教育工作中的信条,然而今天,当“遇到”铁皮鼓时我发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其实是自己在欺骗自己,许多教育事实表明就有许多“教不好的学生”,这样的列子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教育是什么?

  《冬去春又来》中铁皮鼓是这样理解的:“在大多时候,我们不能够使学生‘摇身一变,成为好人’,我们只能不断地影响他们,去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人性之光。”我们不可能通过几次特定的教育方式就期盼学生能够发生很大的转变,这是教育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对自己某种具体的教育行为报有过高的要求,或者说期望。这样我们才能静下心来,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教育工作,而不至于那么浮躁。这种浮躁往往使我们违背教育本身,无法“生活在真实中”。

  “‘现代教师’的感念就是建立在这个‘现代人’的感念基础上的。‘现代人’首先是‘站起来的人’,‘现代教师’首先是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具有批判与创造精神的人,‘不跪着教书’就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信条。”

  铁皮鼓是一位有思想、富有探索精神、有强烈的追求精神、敢于实践自己的思想、不断在反思中探索、在反思中提升自己而又不完全“超越”自己的教师。

  说铁皮鼓不完全“超越”自己,指的是他面对教育表现出来的那种超脱世俗的意识境界:生活在真实中。“生活在真实中”是他在《冬去春又来》一书“写在前面的话”的开场白,它是铁皮鼓《冬去春又来》的灵魂!其实也是铁皮鼓对教育的追求,我是这样理解的。铁皮鼓试图还原教育的原样,其实也就是教育的本身,所以他必须生活在真实中,真实地对待教育每一个行为。《冬去春又来》将一个真实的铁皮鼓不加任何掩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铁皮鼓要“生活在真实中”,那就意味着他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实践,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此在这本书里面我们时刻可以体会到地道原汁原味的教育情景,不迎合世俗,完全回归教育。书中许多故事让人读来感到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许多事情自己似乎也经历过。铁皮鼓尊重自己的教育,所以在他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读者是看不到他有如何的辉煌:“于是,你会看到一个原本问题多多的班级是如何在‘我’的调教下一步一步地走向‘光明’的,而先前的失败与痛苦,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是音乐中高潮到来之前的序曲,你将看到与现在完全不同版本的日记。但请你相信,我绝对不是在有意伪饰,我始终相信自己在书写‘真实的历史’”。

  例如,它如实记叙了铁皮鼓先后四次与学生徐克丁的“碰撞”与“恩怨”;还有,比如在涉及到学生作弊问题上,铁皮鼓在“真实地面对自己”、“我同意作弊”、(‘我同意作弊’表达的是一个学生对“作弊”看法)“又见作弊”、“作弊又起(上)”、“作弊又起(下)”都谈到了作弊这个话题。这些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正是这些原汁原味的教育情景,它们是对铁皮鼓:“在大多时候,我们不能够使学生‘摇身一变,成为好人’我们只能不断地影响他们,去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人性之光。”思想的佐证。铁皮鼓在真实地生活在《冬去春又来》中,他没有偏离自己的教育实践,他也就没有“超越”自己。他很实在,实实在在地在实践教育本身。

  说他没有“超越”自己,其二指的是铁皮鼓首先是一个教师,不管他多么的优秀,他的身份始终是一个教师,这一点在他的《冬去春又来》中体现的很充分。书中几乎看不到铁皮鼓有多么深刻独特让人感到可望不可及的教育理念,有的只是一个教育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琐事”和“无聊”之事。“耳机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在“耳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他不停地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反思修正自己的实践寻求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铁皮鼓实现了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教育者和教育家的区别,我是这样理解的: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育者分两种,一种是思想匮乏、无追求或求不高的教育者,另一种是思想丰富具有探索精神的教育者。自然,这两种教育者当中后者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常常是在工作中创造性地丰富着某种教育思想,所以他们使得某种教育思想变得有血有肉。一个优秀教育者的思想让人感到真实而亲切,而不是那么苦涩让人望而生畏。一个优秀教育者往往用自己的教育实践证实着自己对教育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对教育本身的追求。

  铁皮鼓不是教育家,“现在的我,才更像一个教育者。”铁皮鼓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教育者,他不会“超越自己”!我愿铁皮鼓是一个永远的教育者,而不要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家很多时候是无法体会到教育具体实践当中的苦与甜,痛与乐。

读《冬》有感3

  今天,我读了一篇作文《冬》。读后,我的心依旧沉浸在小作者那优美的文笔与小作者眼里美丽的冬天中。

  文章写的是作者的家乡——北京。在冬天,作者与伙伴尽情玩耍,嬉戏。一起看雪景,观雪花,堆雪人,打雪仗,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做冰雕……

  这篇文章,写得美,写得妙!特别是那最后一段,更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北京的留恋。“那片美丽的雪将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任何人都有家。我的外祖母的家在别处。可她老了,有心无力了。我理解她的心情——一个人若是不能在死前见家一面,那将是终身遗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令人深深牵挂的地方。

读《冬》有感4

  今天我读了林海英叔叔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我是第一次读他的作品,因此读得格外仔细。 冬阳、童年、骆驼队 这三个看似互不相连的词语是如何被作者联系起来的呢?本文作者林海英将自己的童年记载成了以个故事,让我们和他一起经历了一个有趣的童年,“冬阳和骆驼队”仿佛成了童年的缩影,因为这些景象浮现在眼前时。仿佛童年又回到了“我”的身边,使我感到温馨,让我怀念! 还原成生命本来的摸样。 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眸看世界,给这个世界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明朗,因为不懂人世离合,因为无力探究世事纠纷,所以便没有人世的挣扎与痛苦。 让人不由得惊叹;回忆原来这么美! 作者选取童年回忆的片段,娓娓道来,温厚淳和,这样的纯净淡泊,让人心头漾起一丝丝温暖。

  是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童年也只有一次。长大后,我们就会觉得小时候那些想法是多么可笑,但那是我们童年的纯真,是不可能忘记的美好的回忆。那些美好的想法将会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永远不会被抹去。

读《冬》有感5

  在冬天赖床,似乎成为了一件习以为常的事。但你知道吗?一时的懒惰,会让我们错过许多趣事。快和我一起读《森林报·冬》,把它们补回来吧!

  “现在,田野和林间的空地就像一本巨大的书,非常整洁。经过这里的人,都会在这本巨大地书上留下签名:某某到此一游。”读到这里,我很奇怪:“签名”,动物怎么会“签名”?读下去,我们就会明白,原来动物是通过脚印、气味等“签名”的。但别的动物是怎么读出上面的“签名”呢?好奇心驱使我继续读下去,很快便找到了答案。书上拿狗当例子:“就拿狗来说吧,它用鼻子嗅书上的字母,就可以识别出——这里有只狼来过,或者有只兔子刚刚跑过。”

  可是,冬天很冷,动物是怎么跑到外面去“签名”呢?不用担心:“鸟兽们只要吃饱,就什么也不用怕了。一顿饱饭可以使鸟兽们从体内散发热量,使它们的血液活络起来,全身的血管都传播出温暖的力量。”读到这里,我就不担心前面的那个问题了,可又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冬天,许多鸟兽都去温暖的地方过冬,那森林里就没多少动物了,食物也没有,剩下的动物怎么过冬?除非剩下的动物都会冬眠。读下去,我渐渐明白了:“风雪过后,森林卫生员会马上出来清扫,猛禽和野兽也这森林里到处搜寻,想把这暴风雪里冻死的尸体收拾干净”。看到这里,我既为那些因严寒而牺牲的动物感到惋惜,又为幸存下来的幸运者感到欢喜。

  通过阅读,我了解了森林中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阅读,我了解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通过阅读,我了解了人与自然应该和平相处。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一个学生,我们更应该热爱阅读,热爱看书,做到:都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冬》有感6

  那是极度的严寒。凛冽的风在撕扯,肆虐的雪在咆哮。我看到有个瘦小的身影,好像银白的花朵,受尽风雪摧残,仍旧在同风暴抗衡。我一直记着她的名字——忍冬,那个无数次模糊了我眼眶的花季的少女。——题记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故事里的那幅灰白插画。那是一个少女,孤独无助地瘫在泥汤似的山路上,背后篓筐里洒出一地洁白的米,被雨水浸湿了大半。冗长的山路上,只她一个人,跌倒在地上,伤心地哇哇大哭。那是她拖着上了一天课的疲惫身子连续两天割得稻,好不容易背过好几座大山连夜赶到城里才打好的米啊!她还要用它挣钱给妈妈治病。雨在下,不停得下。女孩在哭,天也在哭。

  那个画面中的女孩叫忍冬,她才只有十四岁。一个原本快乐,挂满笑容的女孩,一个原本和妈妈过着平淡却幸福的生活的女孩儿一夜之间连续的悲剧毫无征兆地发生在她的身上,让她竟然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各种各样的苦难一次次将她打垮,可她又一次次爬起来,为什么?她说她要照顾妈妈,照顾家。

  爸爸抛弃了她们母女俩,走了。妈妈也疯了。她不再记得忍冬,她狰狞着傻笑,疯狂地扰乱一切。那又是怎样一副触目惊心的画面,怎样的凄惨而我们根本不愿意去看,不忍心去想。一个疯女人,每天疯跑在村子里,身后是一个弱小的女孩拔腿在追,风吹乱了她乌黑的头发,她嘶哑着声音哭叫“妈妈——妈妈——”破碎的声音,破碎的她的心。

  这一切都来得毫无征兆,也都毫无感情。命运就这么一次次地想要击垮她,将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意想不到的灾难都压给她一个人面对。她还只是个孩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花季的少女。她本该享受学习,享受最最美好珍贵的青春。为何上天会要如此摧残和折磨这朵稚嫩的花,剥夺她的阳光,她的依靠与陪伴,剥夺她的春天,让她独自面对严冬,独自面对铺天盖地的风暴!

  到后来,我几乎都拿不住这本书,我怎么忍心再看下去,怎么忍心!但是后面的事情又是怎么的叫我震惊,叫我敬佩!她满身伤痕地站起来了,她撑过了最痛苦的时光。妈妈的病渐渐有了好转,她一直悉心照顾,顽强得扛起千万斤的生活重担,坚强地面对生活的磨难。终于,她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看着他迎风绽放的灿烂的微笑,真的就像是历经风雨洗刷后的忍冬花。是啊,最后她还是笑了,那笑容如此的美丽,坚忍而勇敢,顽强而可爱。忍冬花开,那是风雨过后最为美丽的风景!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们一样幸运却幸福。那些山区里的孩子,又有多少是如忍冬一样坚强勇敢且懂事,又有多少孩子遭受命运的劫难,或是没有家人的照顾与陪伴或是无法读书亦或许更多。可是苦难也铸就了他们坚强、勇敢、懂事、会珍惜、吃得了苦。他们都是花,是平凡却坚强美丽的忍冬花。我们算得上什么!收起那些无聊的优越感罢,谦虚地低头向他们学习“忍冬”精神。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长处,我们要懂得去发现。上帝给予我们明亮的双眼是为了寻找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缺点。内心阴暗的人双眼是陷在阴霾之中的,是无神的.。谁喜欢那样的眼睛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忍冬感动了我,她也告诫了我。她的心脏被风雨历练得很强大。我们都还不够,稚嫩的花朵是禁不住摧残的,要蜕变。面对困难要像忍冬一样坚忍,直到最后穿上一身灿黄笑着迎接太阳绚烂的光辉。

  外婆在我眼里一直很坚强。我以为是她的性格生来如此,后来才知道她以前的生活是多么多么的苦。饥饿,疾病,失去亲人。那个时候,她年仅十二。

  还有那次感恩演讲活动,哭了多少人。程老师没哭。前去拥抱她的时候她的眼里是坚忍,她的拥抱是力量。大家都叫她女强人。她又拥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人,不可能生来就坚强,每一颗坚强的心灵都是被生命的坎坷、困难铸就而成的。没有经历过波折的人不可以想象到那一路下来的艰辛、困难。像忍冬、外婆还有程老师。

  仅此献上对每个坚强灵魂的崇高敬意。

读《冬》有感7

  今天老师让我们读《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

  讲的是:小时候有一支骆驼队到我家门前,爸爸向商人买煤,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吃草,想起老师和我们说骆驼脖子底下会系个铃铛。我问爸爸为什么要系铃铛?可爸爸说完后我又有自己的想法。过了几年,骆驼队还是会来,可我的童年却一去不复返了。

  是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童年也只有一次。长大后,我们就会觉得小时候那些想法是多么可笑,但那是我们童年的纯真,是不可能忘记的美好的回忆。那些美好的想法将会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永远不会被抹去。

  虽然是这样,但是小时候我们的想法大人一定不会了解,比如在我们心里天空也可以变绿,但大人却说不可能。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跟我说人都是由猴子进化成的,可我却认为长得美的人是蝴蝶变得,长得丑的人是蛤蟆变的,小孩是小蝌蚪变的!

  多么美丽而纯真的想法呀!这也许就是小孩的本性吧,天真有可爱。

  ……

读《冬》有感8

  又是冬雪飘飘时,白茫茫的世界不见冬花绚烂。

  期末成绩如约而至,我终将面对一个不那么愉快的春节。

  “哗哗啦啦……”院内,雨重重地砸在地上,也砸疼我的眼眸。为了躲避屋舍的清冷,也为了不让父母看见我眼眶中打转的液体,只身前往“湖心亭”。

  天灰蒙蒙的,亦如我那沉重的心情。也许是冬雪的到来,湖中早已没有那满眼的绿意,没有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夏荷。在寒风中陪伴我的,也许只有那几只在风中摇曳的残荷吧。

  冬天,太容易伤感。才致使我忆起夏荷那份热烈,犹记得沐浴在阳光下的荷塘宛如披上了一件金色的纱衣;荷塘里,翠绿而硕大的荷叶挤挤挨挨,从那荷叶丛中窜出的,一枝枝亭亭玉立的夏荷,含苞,盛开,分外迷人。

  回忆固然美好。可眼前只有那几枝荷,那几枝虽被风雪榨干了丰腴的肢体,但仍一直笔直地伫立在那儿的坚毅的冬荷。裸露的经脉像枯树的残枝触目惊心,可在它们的骨子里,却又似乎藏着那份勃勃的生机,那份执着的对春天的向往。以至于再刺骨的寒冰也阻挡不住它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冬天的荷花竟能开得如此绚烂!心中悲凉的我,此刻已被它们不屈不挠与寒冬抗争的坚毅所震撼,所惊叹。如此瘦小的身躯何来这般的勇气?想到这儿,不禁反问自己:你连几株植物都比不过?你还算是一个男子汉吗?然而,这静默不语的绚烂冬荷给了我最坚毅的解答。

  冉冉升起的红日,让人充斥在温暖之中,难道这就是所谓的雨过天晴么?看着荷叶上的积雪慢慢融化,我的心也在那一刻变得清澈透明,似是被雨雪刷洗过一般。

  俗话说:“春桃夏荷,秋桂冬梅”,可我偏偏要赞美这满池萧条的冬荷,这满池饱藏生机活力的冬荷,这满池不屈抗争,坚毅的冬荷!

读《冬》有感9

  寒假,我读了《153天的寒冬》这本书,受了很大的教育。这次的阅读之旅无疑是紧张、惊险、惊心动魄,但是从中我又能感受到一丝丝的温暖与甜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佳姗的小女孩,从小跟着父母娇生惯养,因母亲又快生孩子了没有办法照顾她,她不得不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蒙古小镇,去大草原上和爷爷生活。但佳姗并不喜欢她的爷爷,在她眼中,在蒙古大草原上放牧的爷爷性情粗暴,对待小孙女也不留情。所以佳珊因此特别痛恨这个不近人情的“疯老头”。

  然而,在这153天里,那个“疯老头”爷爷教会了佳珊怎样驯养老鹰。爷爷的羊在冬天里被狼吃了,爷爷打算去找狼报仇。但是爷爷去后没有回来,佳姗就叫她的鹰王去找爷爷。找到爷爷后,佳珊把爷爷带回毡房,并认真的照顾爷爷。祖孙二人经过大自然的洗礼,他们的关系变得十分亲切。等到佳珊回家时,她已经不是原来那个软弱的女孩了。

  这本书的主题语就是“温室里的小花朵,在大草原一样可以怒放。”全文主要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有可能内心强大,才有可能走向成功。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们要有一颗坚定的心,不要像温室里的花朵一见风就倒,不要被家里人用溺爱泡着,要经历风雪波折,才能学会自立自强,内心强大,才能不惧怕生活的各种困难。

【读《冬》有感】相关文章:

读《自信》有感04-07

读《鲁滨逊》有感04-06

读赞美有感03-29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

读《鲸》有感04-03

读《冬天》有感04-01

读《爱》有感03-28

读唐吉诃德有感04-13

【精】读《母爱》有感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