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大学》有感

时间:2022-08-03 11:26: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大学》有感(通用2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大学》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大学》有感 篇1

  黑夜紧贴在玻璃窗上。

  喧闹了一天的世界渐渐变得静谧。茫茫大地上,似乎只有奔腾欢唱的涧水和低吟慢啸的松涛仍在不知疲倦地诉说着恋情。月亮高挂在空中,斑斑影影如一幅出现在惨淡白纸上的波墨山水,这位文人雅士是在其中寄托了对人间丑恶的感慨,还是对古代政治生活的批判?还是……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似乎在读完我手中捧着的这本书后,我就变得敏感起来。

  这是一本出自高尔基之手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深刻而生动在描绘了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画卷。

  童年生活

  读完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为阿廖沙童年生活之路的崎岖而潸然泪下。阿廖沙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和外祖母带他到了外祖父家。他每天看到的是两个舅舅为了家产而争得死去活来,外祖父毒打儿童等一系列的丑恶之事,这个家到处弥漫着仇恨之雾。他的母亲也因此离他远去。但与此同时他得到外祖母天使般温柔的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他也因为这些娓娓动听的故事而对文学产生了较大兴趣。

  对比阿廖沙噩梦般的童年生活,想想自己,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每天生活在蜜罐里。

  人间记录

  《在人间》中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由于外祖父家的破产,阿廖沙被迫到“人间”谋生。他曾经在鞋店、轮船和圣像作坊等地方做学徒,认识了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期间,他受尽了老板和人们的奚落和斥骂,看够了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陷害,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在这些历程中,他对书本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而且也读到了不少好书,受益匪浅。于是,他想去探索文学,探索新道路。在他邻居的鼓舞下,阿廖沙终于决定去喀山大学读书。

  这些故事在作者笔下写得深刻细腻,感人至深。尽管我们不用像阿廖沙11岁就走向“人间”,难道我们就应该一无所求,以面包和游戏陪伴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吗?

  大学时光

  回忆起第三部分《我的大学》,我被阿廖沙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深深打动。16岁的他梦想进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只能进入社会大学学习。在那里,尝到了贫苦的滋味,体验过了无依无靠,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人变成了黑暗制度的“牺牲品”,但他也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因为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澜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

  到此,阿廖沙的生活告一段落。我想,我不光是为作者高尔基“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文笔叹服,深深映刻地我脑海的是阿廖沙荡气回肠的经历——一个失去双亲的少年独自闯荡这个没一处被阳光眷恋的社会,使我震惊,也让我震撼,更令我震愤!那么,是什么给了他动力,是什么给了他信心,又是什么支持他走过了心灰意冷的时光?是他在贫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书籍,是他在社会上结交的志趣投合的好朋友?还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外祖母?这些都是,但其中之精髓还是数阿廖沙身上的坚强善良、勇敢自信、不屈不挠、不向丑恶势力屈膝的品质和打不垮的精神,他坚信“风雨过后见彩虹”的真理。阿廖沙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定地面对人生的挑战,今后不会为生活中遇到的芝麻小事而哭鼻子,也不再为学习上遇到的一点困难就气馁、退缩,更不会为做某件事失败了而萎靡不振,因为阿廖沙始终不动摇的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告诉我:天堂与人间只有一线之隔,只要肯干,脚踏实地,坚持不懈,那么这层透明墙是毫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被撞破的!

  读完整篇文章,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现在漆黑的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明净、安详,一片静谧。

  读《大学》有感 篇2

  对《大学》最初的认识就是四书之一,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到它的内容是在高中时背诵,幸运的是我所在的班级遇上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他教了我们歌诀乐读的方法,使得原本一篇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有节奏甚至是朗朗上口,至今一读《大学》,还是会不自觉地带有节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篇四字,便可以简练的概括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博学之道,亦是君子之学,总体思想就是君子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君子是有道德,修养,品行之人,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明德于天下”,到“心正身修”,一环扣一环,一处不可断,最终的“心正身修意诚”便是君子的基础,只有这样有了正直的内心,才能避免纷乱的外界扰乱内心的判断。而后的内容更多的是君子自身的修养,同样是环环相扣,“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为志向坚定的君子。

  如今,再读大学,耳畔依然萦绕着朗朗的带有节奏感读书声,心头也充盈着君子的逐步修养,最终平天下而明德于世。

  读《大学》有感 篇3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是我刚刚毕业的表哥在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送给我的。记得暑假,我总是在家庭聚会时缠着他跟我诉说关于他的大学,我既兴奋又期待。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算是他给我的一份开学礼物吧。面对大学新鲜陌生的环境,我有点担忧。于是想到《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或许可以给我一些指示,带着疑问,我便进入求知的海洋。

  这本书的内容都是给大学生的一些忠告,虽然有的是一些大道理,比如大学期间要多看书、学好英语等等。但不管我们爱不爱听,相不相信,这些忠告都有一定听取性的。毕竟这些都是前辈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叛逆,牺牲我们的青春来印证这些的忠告的真实性。

  我想我在这本书找到了我想要的。在书中谈到专业时有这样一句话:“冷门未必不给力,热门往往很坑”。我想被分到冷门专业的人都会很懊恼吧,觉得自己应该要去读金融会计等热门专业,这样才比较有“前途”可是谁不想去呢?我突然想起了在上专业导论课时老师讲的一句话:只怪你分数不够。是呀,你竞争不到那些热门的专业,所以你理应到竞争小的专业再跟别人竞争。

  热门专业就一定好吗?我有时在想,这些热门专业都被别人探索、搜刮完了,再在这样的基础发展还有意思吗?或许,从乐观的角度去思考,说不定冷门专业,却是热门前途呢。谁会知道四年后社会会发生什么?流行什么?热门专业又会是什么?说不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会像现在的软件工程、金融会计等等热门专业一样,人人都想挤破脑袋冲进来。社会发展日益完善,老龄化愈发严重,我想以后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会越来越多。所以那些还在为处于冷门专业而懊恼的朋友们,不要觉得自己倒霉不幸运,或许幸运在某一时刻就会降临。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碌碌无为,而是创造更好的条件去抓住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然我也不是赞成书里的所有忠告,比如“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就不认同。老师上课,我们都要到席,不管你喜欢与否,你都应该尊重他的劳动。你可以上课不听做你的事情,你可以看书写作业,但是逃课就不应该提倡了。况且学校在这方面管得也挺严格的,所以这种忠告不是对谁都适合的呀。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在我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就读完了。有时候觉得多翻翻,看看,挺不错的。它能在你颓废的时让你重燃起学习的激情,我就是这么做的。不可否认,读完它后我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读了五本课外书,也挺欣慰的。所以朋友们,在你迷惘的时候就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吧,它可以给你一些启示。

  读《大学》有感 篇4

  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最具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读《大学》有感 篇5

  书,是智慧的起源;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我们的好朋友……书,代表很多,很多。我是个爱看书的女孩,书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家目前藏书有100本,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个寒假,我再次翻开这本书,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有223页,是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合集。作者是高尔基,他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波什科夫。高尔基曾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是个很阳光的作家,他改变了当时文坛上的苦闷颓废的文风,因为他的作品李总洋溢着乐观的精神。

  安武林曾说过“在我看来,世界上优秀的文学名著如牛毛,但能给以力量的作品并不多见。很多时候,我都愿意把高尔基的三部曲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相提并论,如果仅从给人以激励和力量的意义上说。如果文学不能给人以真善美的力量的话,那么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可疑。”多么高尚的评价啊!这可能就是我不厌其烦的看这本书,不知理由的喜欢上这本书的原因吧!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的喜怒哀乐;第二部分讲作者因家里经济贫困来到小镇上打工;第三部分讲作者因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的推荐去喀山求学遇到的困难,因种种原因离开了克拉斯诺维渥多村。有些故事让我泪流满面,有些故事却让我豁然开朗。童年的单纯无暇,青年的好胜种种画面浮现在我的面前,可能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正如《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那样。

  我的感悟是: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这个过程中,一种人不断的为社会做贡献,一种人却干一些非法事情。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因环境而变化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自己的过去,虽然有些人过去很糟糕,但是人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去而毁坏自己的前途,过去或许很难忘掉,但必须忘掉,不然你的未来会有许多障碍,你的存在会让人觉得你没有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帝是公平的,好人会得到上帝的奖励,相反,坏人也会得到上帝相应的惩罚。一个人应该知足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然等到后悔时就晚了,记住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快乐、难过、启发、感悟,甚至对社会的对人生的认识很大,很大,将会在我困难是帮助我解决挫折。这仅仅是一本书吗?不,他是我的挚友,我的启明灯。

  读《大学》有感 篇6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微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读《大学》有感 篇7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耍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

  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在高尔基以后的艰苦岁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如今是"科学"第一的时代,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的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战,也打的是"科技"战,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战。而打仗的军费开支也要由各国的科学技术的高低来决定的,科技高的国家,挣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后的国家多。

  总而言之,现代的一切,都与"科技"密切相关,而要"科技"就得日积月累的慢慢学习,学习的内容都在一本一本的书里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永远都会是真理!

  读《大学》有感 篇8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这是我读完蔡元培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后所发的第一感慨。我第一联想到的是现在的教育,而非过去。

  这往者是所谓的过去的大学教育,但我并不想去深究它的种种弊端,只希望从中借鉴些什么,受用于现在的教育。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东荪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接受西方文化虽只有短短近五十年,然而却居然在思想文化界养成了一种所谓LiberalMind(自由胸怀的素养)。这种氛围在一些外国名校仍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国却已经是慢慢地消失了。还记得央视做过一期名为以求是知名的节目,求是是浙大的校训,然而浙大的某一位教授居然假造论文以求取名誉,其中涉及很多潜规则,多是放之任之。求是也就成了对现在大学最犀利的讽刺。

  这些现实让我们更有感于蔡元培的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格言。

  我觉得,这也同样受用于高中教育。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我总是这样觉得。而这个感受也只限于某些短暂的没有压力地读书的时候,读自己想读的,没有重点考点,而现在的高中,总是片面追求几个率。在拼命灌输知识点的同时要求想深、想透,在将学习等同于每一次划分三六九等的考试时要求我们热爱它,这不是很可笑吗?看看那些所谓的名校吧!还有几个人会为了真理争个面红耳赤?考一所大学,是学习教育的终点,而读一所大学,只是找工作,满足物质需求的保障,有多少人在大学四年里毫无长进。大学的意义何在?大学不该只是这样的浅薄,高中教育也不该只是这样急功近利。

  面对分数,我们无力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只有匆匆适应,忙个晕头转向。一圈下来,少了一颗孜孜不倦的心,不懂得欣赏,感知。只知模式,只知公式,感觉什么都像被套上了枷锁,囫囵吞枣,味同嚼蜡。那些整天钻进书海的人,多数是爱的分数而不是书。

  我们没有时间,也早已没有兴趣去探究那些不在考纲之中的问题,早早地结束课程,日复一日地做着模拟试卷,除了应付高考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目标。找每一个得分点,学会规矩呆板的答题步骤,我没有任何思维火花,我没有能力去创新。我知道,生活并不需要这些,它要的是一个自由,理性争鸣的人。我知道,这不是教育的初衷。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才不等于文凭,而是一个懂得学习,热爱学习的人。这就是教育的良心,教育的归宿。它应帮助我们开拓心胸,而不是囿于模式;它应帮助我们完善人格,而不是更加自私;它应帮助我们懂得热爱,而不是变得麻木。

  读《大学》有感 篇9

  平凡的人,却有不平凡的心,造就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作者路遥在书中以孙少安与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形象,给读者展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

  当我费力的打开第一页的时候,就被一个雨雪描写的场面给吸引住了:"……系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玲玲的飘洒着…"我喜欢景物描写,给人美的享受,这可能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同时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勤劳务实、独立自强的孙少平,也认识了一个沉稳内敛的孙少安,更认识了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爱情的田润叶,还认识了一个天真烂漫、单纯善良的田晓霞。作者用平凡的笔描绘了一个个普通平凡却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的人。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普遍社会普通人奋斗的缩影。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奋斗和争取;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或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为我们自己所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它既平凡又不平凡。每个人充当着不相同的角色,也许在扮演好这些角色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让自己接受不了的事,但我们更应该自强不息,学会适应这些生活中的琐事,学会改变,学会不低头,自强不息。

  在路遥《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每个人都是不平凡的,有的生活在底层、吃丙菜的人。但他们并没有抱怨世界的不公,而是怀揣着自己的理想,自强不息,他们就像不倒翁,不管你怎样推他,都无法彻底将他推倒。从孙少平身上,我认识到了平凡,感受到了不平凡,他在平凡的人生中塑造不平凡的自己。让我知道脚踏实地,知道平凡的伟大,给我一种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砥砺前行。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茫茫天地,云云众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

  读《大学》有感 篇10

  上周,我们把高尔基的著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其中的第三部曲读完了!第三部曲主要讲了阿廖沙的大学生活。你想知道他是怎么艰难地生活的吗?你想知道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吗?快来翻开书吧,让我来给你讲一讲,揭开这些谜团,寻求谜底吧!

  这部曲主要讲述了阿廖沙十六岁那年,他背井离乡,怀着理想只身去喀山求学。但现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以他的条件要上大学只是一个梦想。希望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最后,他跟古里·普列特尼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这样的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交往中,他投身进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梦想,就像一条马路,只有一步步去追求,才能走向成功的尽头;梦想,就像一座高山,只有一次次攀登,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山顶;梦想,就像一个天空,只有在里面尽情地挥洒汗水,才能找到成功的白鸽。

  读完这篇课文,我十分敬佩阿廖沙。他他并没有因为社会有这么多的打工头而被冲昏了头脑,就去打工;可他却没有,而是一心求学,不管多么艰难,他也要到喀山求学。他很吃苦耐劳。因为刚刚来到这里,没有钱,只好打工。尽管他在码头要当一个十分费力的搬运工,可是他并没有打退堂鼓,回到家乡。而是毅然当搬运工。当搬运工手上终于转到一点钱了,可是还是不能满足所需的费用。于是,他认识了霍霍尔,当上了面包店的师傅。最后,他在这个面包店里实在呆不下去了,就跟着“霍霍尔”来到了乡下。虽然还是不满足生活环境的需求,他们在贝依渔场的一个渔民合作社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像阿廖沙这么勤于学习的人。就拿我认识的黄胡宝来说吧,他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家里,他勤于帮助妈妈打扫卫生,打扫完后又帮妈妈捶背,给妈妈按摩;在学校,他勤于向老师提问题,认真上课,绝对不会有半点分心,还会把今天学到的知识总结在他的记录本上,考试以便作为复习资料。考试时他总能拿高分,可是他们班永垂不朽的“天才”。就拿一次课来说吧,我和他一起上奥数课。老师一边让我们做,一边在黑板上作图,以便给我们讲题。可是他却又将老师作的图记在了他的“宝贝”上。我问他:“你怎么现在记啊?”他胸有成竹地说:“我要把老师的每一笔记下来。这是老师的第一次作图,我当然要把他的第一次作图记下来啦!”看着他,我叹了一口气。是啊,怪不得他的成绩这么好呢!原来他平时多做笔记,认真听讲而积累成的。能做到他这点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啊!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这些人,要学习他们这些优良的品质!

  读《大学》有感 篇11

  幸福没有一种特定的模式,只能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对于大众而言,觉不会有事先安排的道路,更不会有上天赐予的幸福。所有幸福的产生,皆源于人们的不懈追求的价值的不断实现。鼓起生命的风帆,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对我来说幸福很简单,早起时伸个懒腰,刷牙时看到洁白的牙齿,上班的路上能及时赶上公交,到公司时看到同事们,晚饭时吃到大块的肉,一个人时耳朵里能有音乐的声音,洗澡时能有足够多的热水,睡觉时有暖和的被子,古龙曾经说过:真正的寂寞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空虚,一种令你发狂的空虚。纵然在欢呼声中,你也会感到内心的空虚、惆怅和沮丧。曾经有一段时间,手机只是当做钟表来用,走在大街上,会感觉过往的车辆人群都那么的让人烦躁,食堂的嘈杂更是难以忍受,音乐在耳边也显得刺耳,不想与任何人联系,常常会在噩梦中惊醒,动不了,黎明过后才慢慢睡去。这就是我感受到的寂寞。原来大可不必这样,如果在工作学习中不得志,不要悲观迷惘,静下心来好好审视和反思自己,积极乐观面对挑战;如果被爱情抛弃,不用悲伤更不要怨恨,守住一颗淡定而宁静的心,重新面对生活,珍惜身边的人,你会觉得生活依然还是那样美好。

  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在体会过失去的痛苦以后才知道珍惜,但以前的永不再来,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坚守自己心中的本真,不去过多地考量别人的错误,不要在乞求他人对自己的理解中消耗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要从被动地适应他人中解脱出来,否则你就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最后被伤害的或者失去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一根手指指向别人的同时,会有三根手指是指向自己的,这就提醒我们:要平静下来,多反省自己,宁静以致远。

  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寂寞、悲伤、愤怒、失望、抑郁、痛苦等等心态时常会出现,我们可以尝试着慢慢地去接受它们,这些情感也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悲观时候的状态,平静淡然的去分析去反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疏。

  读《大学》有感 篇12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本书相信我们都应该知道吧!他们是由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所精心编绘而成的。“高尔基”一个众人皆知的人物,一个耳旁随时听见的一个名字,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命运的描写,主动真实地再现了我们上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的坎坷,写下了他们独特的成长方式,而《我的大学》则就是在三部曲自传小说其中之一的一部,也就是我即将而读的一本书。

  《我的大学》是这三部曲中最卓越的一部,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用现实主义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的形式来征服了我们全世界的读者,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我们并没有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是如何解决的,能激发我们成长中的毅力,让我们了解无论什么状况,有多么的艰难,我们也要想方法去克服,并且知道在这困难的身后不仅仅是我们一人的努力而克服的,而是靠我们共同的努力,学会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一种思想方式。

  这本书讲着作者在13随时便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他并没有成功,而这个梦想则留在他的心底,梦想破灭后,为了生存自己而不得四处奔波劳碌,住“大杂院”卖苦力为生,与小市民和大学生结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与同行的人打交道,接受种种的生活考验,受到了很多思想的教育和启迪,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探索,在那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这种的艰难生活下,他依然能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的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谈不上做那些所谓自己的梦想,就像中国在清朝时期被整天无所事事,只求寻欢作乐的人统治者,这能不腐败吗?连日本这样小的国家都能请略我们中国,可想而知当时的政府是多么的腐败无能啊!且能得知中国的技术,知识能力,都如此的腐败,可想而知只有自己强大,才能不被别人欺负。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知识是学不完的,只有我们愿意去学才行,自己学的才是真正的,别人强求的永远是不可能的……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读《大学》有感 篇13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耍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

  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xx。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xx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xx,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在高尔基以后的艰苦岁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如今是“科学”第一的时代,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的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战,也打的是“科技”战,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战。而打仗的军费开支也要由各国的科学技术的高低来决定的,科技高的国家,挣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后的国家多……

  总而言之,现代的一切,都与“科技”密切相关,而要“科技”就得日积月累的慢慢学习,学习的内容都在一本一本的书里面……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永远都会是真理!

  读《大学》有感 篇14

  九月,一个儿童欢乐喜庆的海洋,一段少年激扬文字的岁月,同时更是一条毕业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人生事业的起跑线,一个起始站。在这个九月的季节里,无数的大学毕业生,或从容,或坚定,或迷茫,或无奈地走出了曾经一度被忽略的校园,走上了他们终究要去的复杂繁华的社会。此后,又将有一批批高中优秀毕业学子怀着神圣期待的心情走进了神往的大学。上届大一的新生迈入了大二的行列,大二学生或许却被冠以了毕业生的头衔。就这样,一切按着自然规律运行着。

  那么我们这群大学生如何才能按照自己的规划顺利运行:去学一个好专业,拿一个优异的成绩,找一份体面地工作,赢得一份甜蜜完美的爱情?暂时抛下这个问题,我先和大家,特别是大学生们一起走进“专为我们写,专写我们”的经典著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从走近到走进,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而本书作者覃彪喜,却在书的开篇只用了“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仅9个字,就似乎让读者实现了从观众到主角的地位的转变。当作者进而谈及“当所有的人都不把大学生放在眼里,你不妨用这句话来维护最起码的尊严。进而用一个大学生所应有的标准要求自己,顽强进取,不懈追求,最终成为时代的主导者。”时。我们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的震撼!对,就是这样一句话,这就是当代大学生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这就是大学生的时代精神,祖国的希望所在。然而更令我们庆幸自豪的是现在还远不及“所有人都不把大学生放在眼里”这种恶劣环境,我们更应该有理由相信:顽强进取,奋勇拼搏的我们,理应而且必会成为时代的主导者。

  “草木可以在校园里年复一年地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尽管每次网到得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就是作者这看似伤感话语,却让我们这些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不得不去思考: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关于这个“欲说还休”,说不清却不得不说的问题,此书中作者也给了我们温馨的解答:读大学,必先读大师。读大师就是要向老师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去,并在课前课后尽量抓住与老师交流的每一个机会,不断学习。其次,除了读大师,最重要的便是读图书馆。图书馆是一方圣地,在那里,可以接触到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感受到书香的气质!

  读大学,选对专业,学好本领自然就似乎成了我们重要的“赌资”。我很赞同覃彪喜作者的观点:“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在当代,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肆意侵虐的今天,“一业不专”肯定找不到工作,但“只专一业”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大学生们,在“专一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专几业”……人生是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我想属于我们的那杯“茶”现在该是苦的时候了。相信吧,苦尽甘来!

  作者说,他给我们讲的这些,只不过是他给我们上的几道菜。而我,也只是点了几道我自己喜欢的小菜,还有许多的美味等待我们一起去品尝!如果我们只吃菜,肯定解决不了我们的饥饿。因此,在菜上来了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自身实践,从现在起,马上去捕捉自己的“猎物”——适合自己的大学计划,职业设想,人生憧憬。“凡事预则立”。相信自己,不断努力,现在赢在大学,将来赢定一生。

  读《大学》有感 篇15

  读完了这本厚厚的法国名著《基督山伯爵》后,我惊讶地发现我的很多思想和认识都因此有了变化,我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甚至,我对于生活,比从前热爱多了。这就是《基督山伯爵》给我带来的丰厚的礼物。

  这本世界名著是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写的。这是发生在1815年初春拿破伦复辟前夕发生的故事。是因为拿破仑和路易十八的政治复辟,引起了这样一个将政治罪名强加于一个无辜的人身上,他遭人蓄意陷害,被错误地关押,但他以精心策划的计谋对那些曾出卖过他的人进行了报复。

  我想对主人公唐太斯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见解。他是一个成功的复仇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自从他越狱回到了他原来一起生活过的人群里后,他已脱胎换骨的成了一个计谋超人的魔术师,又仿佛是那个动荡的时代的一个奇人,他的旧相识之所以一直没认出他,我想是因为他参与的“行业”很多,很有钱,而又十分会为人,给人神秘感,又常常化险为夷,很有内涵,就仿佛一个偶像一样让人想要崇拜和尊敬。他执掌着别人的命运,不费一枪一剑就完成了他的复仇计划:腾格拉尔被盗贼万帕抓去了,维尔福疯了,弗尔南多因为美塞苔斯和儿子的离去,就自杀了,而美塞苔斯则一个人痛苦地过起了隐居生活。

  可我又觉得,他虽然成功,却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和美塞苔斯的婚姻在一嘲天灾人祸”中化为了泡影,直到书的结尾也没能在一起;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复仇了,可是也因此害死了人,而他即使很有钱,到三十多岁依然没有结婚,一生都过着漂泊的生活,最终离开了法国这个复仇成功后依然想念他的,悲伤的大舞台。

  我在想,人是不是一定要有仇要报,大仇不报,心难平吗?可是真的把正义的复仇进行到底,究竟是应该快刀斩乱麻,还是应该像唐太斯一样,用精神去挫伤别人,将社会的美和丑都看透?而这样很会复仇的人,又会不会给人一种胸中充满仇恨的感觉呢?看那些优美的文字,微笑的交情,是不是也同样暗含着不幸,欺瞒和杀机?原来伯爵在和仇人们礼貌地交谈时,字里行间也充斥着虚伪和欺骗。可见人们在交友时,会不会要多长一个心眼,提防基督山这样,城府很深,温情又神秘,“十四年”之后再来寻仇的晃动在身边的,“化过妆”的敌人?在这部作品中,人心的险恶和智慧,可见一斑。

  正如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谁知道自己造的恶,是不是会得到上天迟来的惩罚呢?就象故事里家破人亡的三个自私的男爵一样,谁也不会想到,生命中的哪一个阶段,上帝会派使者来复仇呢。所以,故事告诉我们,人应常常感恩和多做善事帮助别人,也会获得上帝的感恩和倾睐。还有一句俗语说的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部报销。”

  故事的结局,基督山伯爵说了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既无所谓快乐或也无所谓痛苦;只有一种状况与另一种状况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不幸的人才能体会最大的快乐。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享受生命的快乐吧!永远不要忘记,直至上帝揭露人的未来图景的那一天以前,人类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也许,用等待和希望的心在人生这条海船上乘风扬帆,真的会看到许多的流光异彩,领略到不寻常的风景。

  读《大学》有感 篇16

  对《大学》最初的认识就是四书之一,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到它的内容是在高中时背诵,幸运的是我所在的班级遇上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他教了我们歌诀乐读的方法,使得原本一篇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有节奏甚至是朗朗上口,至今一读《大学》,还是会不自觉地带有节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篇四字,便可以简练的概括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博学之道,亦是君子之学,总体思想就是君子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君子是有道德,修养,品行之人,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明德于天下”,到“心正身修”,一环扣一环,一处不可断,最终的“心正身修意诚”便是君子的基础,只有这样有了正直的内心,才能避免纷乱的外界扰乱内心的判断。而后的内容更多的是君子自身的修养,同样是环环相扣,“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为志向坚定的君子。

  如今,再读大学,耳畔依然萦绕着朗朗的带有节奏感读书声,心头也充盈着君子的逐步修养,最终平天下而明德于世。

  读《大学》有感 篇17

  被填满的时间总是会有空闲下来的时候,正如奔赴南国的候鸟,在飞翔之余,也还是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碧空的蓝,和峰峦叠翠的绿。

  繁忙的学习生活难得在短暂的五一假期得以小小的放松。我把疲惫的心思放空,手指于落了灰的书架上游走,然后落在了那本薄薄的《学记》上。这本一年前陪伴我每个周四清晨的国学经典因课业的繁忙而被我小小地遗忘了,愧疚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于是我打算用这个下午的时间去重温古仁人的智慧。我庄重地捧着《学记》在椅子上坐下,午后的空气很安静,初夏柔和的光线让我感觉甚是惬意。蚕食桑叶般的纸页摩擦声里,文人墨客的智慧是一股强大的暖流,汇入我疲惫的心房;那字里行间蕴含的“学”与“教”之间关系的真理,触动了身为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内心深处对教育和教学的热忱。

  那么接下来我就从一个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简单地谈一谈《学记》对我的触动和我对它的理解。

  一、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在于对老师的尊敬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两句话读来言简意赅意,阐释的道理也很简单:尊敬老师。但反复地咀嚼这短短两行文字后,我却参悟到了更深刻的道理。于是恍惚间,思想穿透单薄的书页,驻足于千百年前的京城的一隅,白墙黛瓦,古旧青砖,暮色四合之时,云朵被夕阳染成了桃花的色彩,教书先生小小的私塾里,虔心求学的莘莘学子手捧泛黄的书卷古籍在先生的桌案前陆续提问,他们尊重敬仰面前儒雅的老师,渴望更深入地汲取先生渊博的知识学问,只有通过先生不倦的讲解,书卷上晦涩难懂的道理才能得到解答。学生问,老师答;学生迷惑,老师解疑,尊师重道自古便是人们历来所歌颂的,它恒久而古老,却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把“教师”看做最尊贵的人,因为唯有尊敬老师,才会去相信和学习老师所传之道;唯有相信老师所传之道,一个国家才能重视教育,这个道理在如今科技与经济都飞速发展的21世纪仍然适用,而作为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今虽尚未踏上工作岗位,更应时刻谨记尊重我们的老师,这是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唯有尊师,方可推动国家社会的教育向前发展。

  二、唯有对症下药,方可助每一个学子向前发展不积极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这句话读来实在难懂,于是我翻阅了文献,详细查询了它的意思,大意是:老师必须明了学者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失误。只有明白了学生的心意,方可补救学生的不足之处。想起上个月音乐教材教法课上学习的教案写作,老师一再强调在教案的写作过程中要时刻记得对我们所教授的对象进行学情的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少了几分理解力;五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识,却染上了青春期孩童的顽皮;而中学生有了更深邃的思想去了解作曲家在音乐里传达的内心所想,却缺了儿童时期最珍贵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只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身心发育情况进行了分析,我们才能够在教学中对症下药,明白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最缺乏的是什么。我相信我在未来会是一位了解学生的好老师,不会把高中的音乐鉴赏课上得了无生趣,亦不会为调皮捣蛋的顽童而焦头烂额,我会把每一堂音乐课上得妙趣横生,在我所爱的音乐教育岗位上闪闪发光。

  三、教育是引导,是勉励,亦是启发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这大概是这个初夏的午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也最让我感同身受的一句话了。我回忆起了许多年前的往事,那时我还是个八岁的小姑娘,在二年级班级的角落里认真学习每一节课,用稚嫩的笔迹写满厚厚的练习册,我想要好好学习,渴望学期末鲜红的大贺信。我腼腆又害羞,纵使心里有了正确的答案也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于是当时的班主任就以“上课不积极”为由取消了我参加公开课的资格,她的行为打压了我的热情和信心,让我认为自己的“内向”实在是莫大的缺点。

  三年级时我换了一个班主任,满头卷发的语文老师欣赏我的写作能力,她将我的第一篇作文在全班面前朗读,告诉我怎样把句子描写得更加优美,鼓励内向的我用这种无声的方式记录下我的内心所想,于是我便因为写作在年段出了名,2009年“海峡冰心”杯征文大赛一等奖的奖状捧在手心里时,我想用一个孩子能表达的最热烈的语言告诉我的老师,我爱她。她理解我的腼腆,又致力于挖掘我的写作潜力。我知道是她的鼓励,引导和启发,让我从内心深处爱上了写作和语文这门学科。我认为她是个非常好的老师,至少在对我语文学习的培养上是这样的,而即将在不久之后走上教育岗位的我,也坚信并且要求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理解学生、善于挖掘学生音乐潜能的音乐教师。

  《学记》带给我的温暖和感触,短短几句话实在不足以道尽,我也自认为我的浅薄学识不足以将它彻底顿悟和理解。《学记》所蕴含的学与教的道理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它以白纸黑字的方式为世人所吟唱,它是一枚时代的火漆,是茫茫星空里孤独驻守苍穹的星辰,它顽强地站立于时代变更的长路上,身体里的一砖一瓦,都烙上了千百年前那个时代的痕迹。但它的精神永不过时——千帆于沉舟侧畔驶过,顺着前人开辟的道路继续它的冒险;新木于病树的残骸上生长,染绿欣欣向荣的春,我是千万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而我也将用尽所学,遵照《学记》所告诉我的教育的真理,用最热忱与真挚的心,去踏足音乐教育的事业。

  读《大学》有感 篇18

  一直认为,做为儒家四部經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能够理解,因此一直不曾染指。要不是此次在语文书中巧遇《大学》,短期内内也不会去阅读文章的。但是,学了《大学》,還是有一些浅薄的感受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粹,核心内容。说白了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联,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心,诚心要格物,格物然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压根。针对大家中小学生而言,修、齐、治、平的范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无须考虑到怎样治国,怎样齐家,怎样平天下,我们要考虑到的仅仅怎样诚心,怎样正心,怎样修身。从这一视角看来,《大学》還是有较强的实际意义的。

  说白了格物致知,词典里的表述是那样的:推究事情的基本原理规律而小结为客观专业知识。简易而言,便是根据实践活动来得到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这事要躬行。注重的也是实践活动得到真知的必要性。格物致知,放进《大学》中,也是有它的一番实际意义。我了解为,根据社会实践活动来得到真理,获得真理后运用真理来诚心。意诚然后心正,正心然后身修。的确如此,仅有情意真心实意才可以使心理状态端正,心理状态端正才可以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可以做到一定的人生境界,一种情况。

  除开修身,《大学》中最具备效仿实际意义的,便是诚心中慎独了。说白了慎独,说的便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留意自身的品性。君子在人前人后的主要表现如一,而小人,却经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讲到:小人闲居为不当,无所不知,见君子然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些道理。仅有心里真心实意,主要表现才可以端正,仅有诚于中,才可以形于外。

  《大学》中尽管道理偏多,看起来很深奥,但事实上细细地感受,在现实生活中還是有较强的应用性的。大家或许不可以保证至善至美,但能够为此做为规范,标准自身的个人行为,勤奋使自身保证身修,或许大家如今还不可以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取决于极致自身的个人行为上,也具备很重要的功效。

  读《大学》有感 篇19

  去年跟雅茹妹妹一起坐地铁回家,她拿着一本国学经典《大学》在看。我很是好奇,她告诉我说得用坐车的空闲时间都可以读好多书了。我平常上下班在车上的时间足足有2个小时,除了刷朋友圈还是刷朋友圈,刷得我腰酸背疼脖子痛,外加老眼昏花。我为何不利用这个时间来读读书呢?于是乎我在20××年的7月9日决定开始读《大学》、背《大学》。

  当你下定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所有的困难都会为你让路,比如离开大学很多年了,基本上没有读过书背过书了,比如记忆力大不如前了,比如不能集中精力啦……为了能克服这些困难。

  我用的就是《中庸》上的一个方法:“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能一遍记住的我就用一百遍,人家十遍能记住的我就用一千遍。于是乎上下班的路上再也不会只刷朋友圈了,而是读书,背书,每天背一小段,字数并不多,只有20-30个字,但是要真正背下来真的不容易。走路背,吃饭背,冲凉也在背,甚至做梦都在背书。经过30天的坚持,终于在20××年的8月10号背完了第一遍。仅仅是分段背诵而已。

  第二步就是通篇背。我只用了13天的时间把前后贯穿起来背,还可以倒背。所谓的倒背不是每个字都倒过来,而是从最后一段向前推倒着背。同时也抄写了6遍。抄写的时候都是用心去抄的,争取不错一个字。

  第三步是什么?当然是理解其意思啦。虽然背完了,其实我都不知道大学的三纲,六证,八目是指什么。不足为奇,老祖宗的东西就是不好理解,几千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不容理解我们现在的语言。刚好接下来有《大学》串讲的内容,就是讲三纲,六证,八目。总算知道了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六证是指:知止,定,静,安,虑,得。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囯,平天下。《大学》的宗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四步,加深理解。刚好《大学》精讲的课程也开始了。每个周末都有一节课程,上了两个月。大漠老师不辞辛苦地牺牲周末休息的时间为我们义务讲课,真的很难能可贵。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此同时,自己还结合听杨军老师的《大学》精义,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的。终于理解了:“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的真正含义。

  从去年12月份开始每天坚持打卡读一遍或者背一遍。几乎不读书的老公在我的影响下也拿起了《弟子规》和小宝一起背诵了。晚上忘记打卡的时候,他们还时常提醒我要打卡了。就连大小宝都能自然地背出《大学》第一段了。这就叫潜移默化,身教大于言传。

  试着用老祖宗的字体来感受一下,结果人气爆棚,似乎有点好名了。

  大学》的重点是什么?修身,修身,修身!如何修身?要学以致用,而不是纸上谈兵。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曾国藩十二课程:

  第五步,修身。如何修身?修身从写日课开始,日课不同于我们平常的日记,日记只是记录一天发生的事情,而日课则需要自我反省,重点在反省后能改掉之前的种种坏毛病。《论语》记载,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

  从2月份开始写日课到现在刚好1个月时间,性格由原来的暴跳如雷改到现在基本能够冷静下来。原来看到老公和大宝就生气,现在看到他们已经不再生气了,可以笑脸相迎了。用大宝的话说,写日课就是写检讨(他偷看了我的日课,也不是偷看,就放在书桌上,他想看就看)。现在的大宝也愿意听我讲了,之前我们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一般人遇到问题都喜欢找别人的原因,而《大学》修身则要求“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改变自我。“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只有修身才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只坚持修身一个月,家庭关系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你想来试一试吗?

  读《大学》有感 篇20

  读完《大学》之后,我的内心踏实了很多,原本复杂烦躁的心慢慢随着阅读被润了一遍。客观地讲,一切单单用文字去解释《大学》这些抽象,虚的文化,我觉得都不能解其味,总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准确的言语去描述,总也表达不尽对它的理解,我是真的想把阅读这些国学文化的感受一一详细记录下来,一点点滋润我的心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家仁,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阅读《大学》的感觉是踏实,敦厚的,就像是一位慈爱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生平的智慧,给我们无尽的关怀。

  读《大学》有感 篇21

  家长会上,卢老师布置阅读吴军的《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并写出相应的读后感。读完这两本书,感受颇多。作者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并写出了经典的教育读本。这样一位超级用心的父亲,留给作者孩子的只能是优秀。最终,作者的女儿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吴军在序言里强调“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成功的道路并不是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马拉松长跑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大学之路,只是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按照时间上的延续,终身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等三种方式。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家庭教育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为良好的学校教育奠定基础。从小学到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学校教育逐渐取代家庭教育成为最重要的位置。从成年到进入社会以后,自我教育将逐步取代学校教育成为孩子持续成长的动力。这样的终身教育过程,才能够为人生马拉松赛跑提供足够的能量。在人生马拉松赛跑的后半程,自我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持续人生马拉松长跑的动力源泉。

  自我教育形成的关键期在大学,成功的大学教育是形成高质量自我教育的基础,不成功的大学教育很难形成适应自身发展的自我教育机制。因此,大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生马拉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美国大学承传了英国教育家纽曼的大学理念与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大学理念。纽曼式的大学关注“道”的教育,推崇通才教育。洪堡式的大学应该关注“术”的教育,推崇专才教育,学生一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服务。我国大学基本上符合“洪堡式”的办学理念。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偏向于通才教育。如果单纯地比较美国本科毕业生和中国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会发现美国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少,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要广得多,而且社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讲话水平和科学素养)要强一些。这是通才教育带来的好处。美国大学为了弥补本科专业教育的不足,增加了一年硕士课程,以弥补通才教育的不足,从而达到兼顾专才教育的目的。相对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未来社会,通才教育下的学生更容易成为社会精英。

  面对美国优质的本科教育,中国太多的学子想挤进美国名校。但是,面对名校录取的激烈竞争,以及并不公平的美国私立名校的录取方式,学生的爬藤申请之路异常艰难,成功率极低。就连美国藤校的招生官退休后给中国学生做升学申请辅导,也没有必胜的策略。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主要的任务是抓住家庭教育的最后机会,帮助孩子如何变得更加优秀,而不是纠结大学申请技巧与应付对策。在孩子的知识、能力、心智成长方面,家长们需要不断地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阳光、自信、自主、自强的人,成为一个善良、热情、感恩的人。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申请到顶级名校,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机会与平台。但是,在成功率极低的爬藤路上,我更加关心孩子是否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与热情,关心孩子非智力因素的成长与完善,关心孩子将来在大学学到了什么。任何时候,学有所成远远胜过藤校本身。

  孩子们需要一如既往的坚持,把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与自我教育融为一体,为自己将来并不拥挤的马拉松赛跑提供永久动力。

  读《大学》有感 篇22

  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大学写作老师让我们读《礼记·大学》。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好处。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升入大学,我应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忙;一颗充满戒备关掉的门多么需要诚意这把钥匙打开呀!诚意让我拥有很多。读完《大学》后,我更坚信诚意会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书中看到这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市场经济发展到这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难以言状的焦虑,成为了我们这个转型社会的突出表现,终日思索成功要诀而不得其门,于是就抱怨这抱怨那的,丝毫不审视自己。也就是说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明确一个跃之能及的志向目标,持续一颗平常心,做事思虑周详,坚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终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半途而废,不断努力去探索去钻研,从而认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不断努力,便能使自己更加优秀,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只有自己去努力,坚持,沉下心去拼,那属于你的就不会错过。(莫青凤)

  读《大学》有感 篇23

  正心三部曲,正心、安心、不动心。我理解这三部曲的次第,正心就是定,安心就是安,不动心就是虑。中国讲“心安理得”,找到心,摆正位置就是定;定完之后心就安了;心安之后天理才能浮现,就可以正确的思考事情了。

  师父说安心的关键是要做到不违心、不亏心、问心无愧。不违心是对自己,不亏心是对他人,问心无愧是做到不违心和不亏心之后才能得到。对我来讲,不违心要比不亏心难。能出现亏心的事情,都是在利益分配上自己想要的更多,但又觉得不妥的时候。违心就是自欺,不违心就是勿自欺,儒家的很多概念都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因为环境的不同,换了另外的一种说法。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因为你内心有愧,才会怕别人找上门来。问心无愧,就是办事妥当,让每个人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不欺骗自己的内心,不欺骗他人。儒家的”不动心“不是把心修成了槁木死灰,而是一心不二。从小的事情来讲,我们做每件事情都要清楚自己的情欲念,不要被外在的因素轻易的去改变自己的决定。从大的方向来讲,我们要清晰自己的愿景,人生的每一步都要向着愿景坚定不移的前进。

  修敬可以消除傲慢心对正心的影响,昨天也感受到持敬时候心的状态。特别的专注,真的能感受到一心不二。我觉得修正心是可以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的。正心就会形成正能量,这也符合国家提倡的和谐社会。

  读《大学》有感 篇2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怪兽大学》,我深有感受。

  这本书主要讲了迈克虽然没有一张吓人的面孔,但由于学习认真,勉强进入了怪兽大学。在竞选“怪兽惊吓王”时,迈克这个“可爱的小绿球”竟然也报名参加了竞选。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认真,突破了重重关卡,最终成为了“怪兽惊吓王”。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迈克实在是太棒了。迈克它虽然没有惊吓这方面的天赋,但他却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朝着目标慢慢走去。当然,迈克走得不快,但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日久天长,总有走到目标的那一天。我觉得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习迈克这种坚持不懈、乐观的精神。要做一个为了梦想不断努力的人,不能做一个整天垂头丧气、不求上进的人。比天赋更加重要的就是要付出自己所能尽的努力!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如果你下定决心并付出全部的努力来攻克这个缺点的话,就一定能成功把这个缺点攻克!

  读《大学》有感 篇25

  为了明确大学究竟要如何度过,于是我到图书馆翻阅了很多相关书籍。其中有一本书令我如梦初醒,深有感悟。这本书是一个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题名是《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不是一本东平西凑的大学生指南读物,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创书稿,这本书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出了独到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开始重新反思。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与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呢?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每天的生活看似枯燥、无聊的学习理论知识,但如何看待与掌握理论知识会让我们成就不同的人生。在大学的课堂上认真听讲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讲已经相当困难了。课堂上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下,更多的学生开始明目张胆的玩手机、听音乐、看小说,上课的黄金时间就这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但很多人却不自知,还为这节课轻松度过暗中窃喜。其实上课开小差让我们错过了很多机会。如果你确实对那堂课不感兴趣,你原本可以利用那节课做其他队你有所提高的事情。反过来你认真听讲,老师可能在不经意间向你传递某个信息,这个信息在你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用得上。而且当你跟随着老师的思维,你可以对课本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这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久而久之,当你独立面对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这也是一个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主要区别。

  我对原本模糊的问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比如:我们平时应该看什么类型和谁写的书。读大学,必先读大师。因为大师的思想依然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也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相当大的作用。我对于“贫困”这个词也有了更开阔的理解。由于我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因此在学校吃、穿、用度都比较节剩但有的大学生跟条件差不错的,他们就不会想我一样试试以省为原则。对于我的做法就会出言讽刺或者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我自食其力,不铺张浪费,有什么好自卑的呢?和别人攀比那完全是虚荣的表现,就算会被人瞧不起,就算看上去很土气,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学时学知识的地方,又不是比阔气的地方,也不是给皇帝选后宫佳丽的地方。所以在大学我们要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不过分追求金钱,合理利用金钱,做事有分寸,做到“俭以养德”。比尔.盖茨尚且自己开车而没有雇用专门的司机,我们一个毫无收入的大学生还有什么理由摆阔呢?节俭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强烈地感受到,我的内心太脆弱了,我还没有足够强大到面对生活的各种问题,因此我要不断的学习和反剩既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学生。

【读《大学》有感】相关文章:

读《大学》有感03-11

读大学有感06-11

读《我的大学》有感04-10

读《大学》有感(15篇)07-21

读《贫穷是最好的大学》有感09-03

读大学有感14篇06-11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范文12-30

读《我的大学》有感(精选15篇)02-12

读《我的大学》有感(精选22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