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时间:2022-06-23 11:15: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精选10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精选10篇)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1

  薛瑞萍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她再一次带一年级后的每日经历,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在普通的叙事中向我们展现了她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详细记录了自己是怎样从焦灼走向平和,她的班级又是如何走过了艰难的时期,从而建立了良好的秩序。

  现在我也在教一年级,几乎每天都是这样没完没了地叮嘱学生注意事项、一遍遍地重复各种要求、大声地叫喊保持安静……身心疲惫、精神煎熬,整个人在忙碌、繁杂、焦躁中度过。一个月下来,嗓子全哑了,身体也感觉要支撑不下了。所以当我看到薛瑞萍老师在文章中写道“尽量放低声音说话。尽量态度温和感觉效果反而好些。”我的感受特别深。薛老师还举了个例子:比如放学排队:“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现在我点到谁的名,请你拿好自己的东西到门口去排队”。老师点名的声音越来越轻,孩子排队的动作也越来越轻。是啊,在学生的眼中,老师就是榜样,老师就是模范,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面对吵闹的学生,老师的大声呼斥或许能威慑住学生,但也只能说是一时,日后,学生就有可能学着老师的样,为了使自己的声音清晰,一个比一个大声说话,安静的环境从何而来?

  拜读着薛老师的作品,感动着薛老师的真诚,铭记住薛老师的教诲。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2

  读完薛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却久久不能平静了。教过一年级的我深有体会,刚入小学的孩子特别爱叽叽喳喳,静不下心来。因此一年级的老师,是和忙乱、着急、紧张这些词相连的。其实,这是我们老师自己没有摆正心态。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规范,恨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就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按时作业等等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给养成了。

  但薛老师不是这样。开学初,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一条。等这一条入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提其他的。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多么平实的语句啊,却把教育的有序性讲得明明白白。

  一年级的常规教育,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薛老师特别喜欢使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静寂游戏”,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与家长积极配合教育,让孩子养成终生受益阅读习惯。这都是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

  总之薛老师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动着我,促我反思。心平气和取代急躁,这是我们面对稚嫩的孩子多么需要的心态调整。让我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吧!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3

  最近有幸读了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以每日记载的随笔方式向我们历数了薛瑞萍老师在第三次带一年级时的点点滴滴,或滔滔不绝的长篇感悟,或随心而发的三言两语。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一部分走向平和。记述她与一年级孩子共同成长的点滴。第二部分:请跟我来。收录的是薛老师给孩子家长的信,每一封信都是她与家长的真情对话,都体现了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感和爱心。第三部分:平和也辐射。收录了她的帖子带给周围人的影响的见证及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聆听大师。这一部分可谓是一针见血,点破了她心平气和支撑的理论来源:对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的理论潜心揣摩和领悟----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如果只看这书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想很多人都会以为这位薛老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教一年级,能做到心平气和?可当你真的走进书中,你会被那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故事所吸引,它和你倾诉着一位普通教师的悲喜和愤怒,让你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这些看似随性的琐碎记录,没有掩饰什么,没有矫揉造作,却折射出薛老师执着而独到的教学思想。在薛老师的眼里,教育不再只是琐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静得如水、纯得如雪。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4

  拿到薛瑞平老师的《心平气和一年级》这本书,我是迫不及待、爱不释手,因为自己刚刚教完一年级,很想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足,需要学习一些经验。读了薛瑞平老师的《心平气和一年级》这本书,好比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学习的鞭策。她那种锲而不舍的坦诚笔录、痴爱读书的境界、与家长不间断的心灵沟通、真切的'反省与思考以及富含哲理性的语言,让我倍感受益。

  现摘录几段,与大家共享: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但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处罚是必须的和善良的——同时又不能让他们将惩戒看成游戏。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尺度把握,教育之所以成为艺术,盖因如此。

  秩序生成的时机一旦错过,补救艰难——闹的荒草一旦生根,必定乱蓬蓬拥塞孩子的心灵,其中难以开出静思的花朵。

  课堂发言,应当是海面上起舞的浪花,大海,则是他们内心的优雅宁静。

  “语言修养”——苏大师认为,无论你教什么学科,这都是作为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否则,学生听课如同受刑,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孩子们将以健康为代价。

  清晰简练、生动新鲜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对你的每一节课心存期待。他们知道:从你嘴里出来的话,绝不会重复昨天,绝不会是机械迂腐的陈词老调。无论教学辅助手段多么发达,语言——永远是教师联络感情、传授知识、激发思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

  每一个孩子都是抱着学好的心愿来到学校。他们把无限的信任给了教师,教师怎能不报以一样程度的信任。

  能力的差距是天生的,好学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教师要做的是,把哪怕一丁点的学习热情给放大,点燃——而不是用怀疑的心态,扑灭上进的火花。

  也许放松更好些。靠天收吧,让他们投身于学校生活的洪流,高高兴兴跟着混,顺势而行,能走多远走多远。心急火燎,怒气冲天地抓,只能使他们对功课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走向愿望的反面。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5

  薛瑞萍老师的这本书买了很久,却由于很多原因一直没有读完,于是趁着暑期,继续拜读了这本书,读后感触颇深。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薛老师再一次带一年级后的每日经历,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看似散其实聚,在普通的叙事中向我们展现了她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薛老师把一年级的基调定为“心平气和”,整本书详细记录了自己是怎样从焦灼走向平和,她的班级又是如何走过了艰难的时期,从而建立了良好的秩序。从字里行间中我受到了启发,心灵受到了震撼,与之产生了共鸣。

  回想起当初自己刚接手一年级的这群小豆豆们,几乎每天都是这样没完没了地叮嘱学生注意事项、一遍遍地重复各种要求、大声地叫喊保持安静……身心疲惫、精神煎熬,整个人在忙碌、繁杂、焦躁中度过。一个月下来,感觉累到怀疑人生。所以当我看到薛瑞萍老师在文章中写道“尽量放低声音说话,尽量态度温和,感觉效果反而好些。”我的感受特别深。薛老师还举了个例子,比如放学排队:“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现在我点到谁的名,请你拿好自己的东西到门口去排队”。老师点名的声音越来越轻,孩子排队的动作也越来越轻。再想想我们平时放学时集合的路队,真是汗颜。所以渐渐明白了面对吵闹的学生,老师的大声呼斥或许能威慑住学生,但也只能说是一时,日后,学生就有可能学着老师的样,为了使自己的声音清晰,一个比一个大声说话,安静的环境从何而来?像薛老师所说的“也不要特地注意,是我的修炼到了——上课说话声音小而柔和。我声音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创造安静的环境其实还要从老师身上开始,只有为人师者做到了心平气和,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静气;只有为人师者做到了心平气和,才能做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塞给学生。

  除了语言培养孩子的静气,薛老师还用音乐滋养孩子的心灵。“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同时,也使他们对音乐有了鉴赏能力————吃过仙桃的人,是再也不会贪恋烂桃的。”这是薛老师的一段话,每天让一年级的孩子听音乐,静静地趴在桌上听有各种优美的轻音乐,如《雪绒花》《春江花月夜》《早晨的空气》《春野》……慢慢地,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朗读、自习,包括休息;慢慢地,孩子们个个都是轻声慢语、以礼待人。音乐成了这个班级形成优良教学秩序的一大功臣,正是音乐的熏陶使孩子学会了读书、学会了思考并快乐地成长。

  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也在薛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感受到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明白了从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心态。所以从现在开始告诫自己学会从容,学会心平气和,学会一种美丽的工作姿态!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6

  人生如茶,静心以对。只有守住内心的淡定与宁静,才能在茫茫的人生旅程中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

  无意中看到《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就被它的题目所吸引,一年级的孩子是如此的不懂规矩,是如此的活泼好动,怎样才能做到心平气和,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境界呀?于是下定决心要看完这本书,看过之后发现自己缺乏的东西太多,要学的东西更多。

  今年我又重新教回了一年级,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我的“管理”绝招就是:猛敲桌子、瞪眼怒视、大喊制胜。这样一来,咋一看,好象所教班级课堂常规极好。在我沾沾自喜的同时,却越发地觉得自已失去了原有的温柔,日日暴躁起来了,并且训斥的次数多了,就没有效果了。

  作者薛老师在文章中提到“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安静,老师首先得做到“静”,“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有意识的反复强调,让他们懂得静是好的”。要求“看黑板的时候,她先目光闪电般地扫射每一个角落,发现分心的,宁可疾步走过去,告诉他看黑板,也不大声呵斥。”她十分排斥大声斥责孩子,排斥严厉地批评。

  为了实现安静教学,薛老师做了各种有益的尝试。薛老师说:“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同时,也使他们对音乐有了鉴赏能力。”因此,她每天让一年级的孩子听音乐,静静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让很闹的孩子终于能坐得住,能静下来,对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大有帮助。

  反观自己上课,害怕学生听不到,总是用最大音量不断重复,有时候还用上小蜜蜂,期望用高分贝的声音来盖住学生吵闹的声音,殊不知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老师的声音要大,是为了盖主学生的吵闹声,在老师高分贝的刺激下,学生变得更加躁动,吵闹的声音也更加响亮,老师只好再一次用更加响亮的声音来上课。在一次又一次的恶性循环中,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实践中,我们的孩子离“安静”越来越远,他们的心态离“心平气和”也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则是“躁动和不安”。

  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像薛老师那样,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轻声慢语、以礼待人,适应了小学的生活。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7

  朋友推荐一本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原本以为是闲暇之余的消遣之作,细细品味之下,却感慨万分,唏嘘不已,同时又发人深省。

  读书之始,我是觉得应该对自身的启发不是很大的。因为我是教数学的,而薛瑞萍老师是教语文的,虽同为一年级教师,但在一些方面始终有着细微的差异,比如薛瑞萍老师教拼音时就提到,语文和数学是不同的,是可以混着拖的,所以在教孩子们拼音时,她是有很大耐心的,可以一点点的慢慢的教孩子们,但是数学却不一样,数学不像语文,有着阅读作为温床,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与领悟,数学有着它的客观性,它要求迅速准确,所以本身比较枯燥一些。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教语文和教数学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教书育人吗?于是才认真的去阅读,去体味薛瑞萍老师在书中表达的涵义。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所获。

  首先是“定能生慧,静纳百川”的睿智,这对于教低年级孩子的老师来讲,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面对那些天性好动,又不懂世事的孩子们,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但是身为教师,这却是我们必备的一种素养,说到老师这个职业,不得不说我们的鼻祖孔子,他老人叫就曾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说明“不愠”是为师者的一项重要品质。

  顺带一提,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作者自身一日不读书,便觉得心里落落的,仿佛少了点什么,几日不读书,便觉得有“急躁之气”,这点让我很是忏愧,虽然平时也有阅读的习惯,但却没有那么深刻的感受,仿佛读书不过是一种消遣,比起薛瑞萍老师那种把读书当作吃饭睡觉这种事来对待的态度,实在是自惭形秽。身为教师,常年与书为伴,读书实在当好老师的一个重要习惯。

  其次是沟通,教师不仅仅是要和孩子沟通,更要和孩子的家长们沟通,“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只有处理好教师、孩子、家长的关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而教师在这当中,就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家长会不应该是让老师说说孩子的“小报告”,更应该让家长、孩子以及老师做一个深层次的交流。

  最后是“金诚所至”,薛瑞萍老师通过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她为了教育、为了孩子的那份真诚和热忱。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唯有怀揣这份责任,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才能真正无愧老师这一职业。

  都说老师是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然选择了这一神圣的职业,就让我们用汗水和心血,灌溉他们的成长,静待那花开之时。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8

  这学期开学初,张校长送给我们每位一年级的班主任一本薛瑞萍老师写的书,书名叫——《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也许是因为刚刚送走的是一届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所以我对接下来要带的这个一年级心里充满了太多的担忧和不安,怕自己无法胜任。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把薛老师的书细细地品读了两遍,心里有许多感慨。

  那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它倾诉着一位普通教师的悲喜,让你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这些看似随性的琐碎记录,没有掩饰什么,没有矫揉造作,却折射出薛老师执着而独到的教学思想。在薛老师的眼里,教育不再只是琐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静得如水、纯得如雪。

  读薛老师的书,总是被感动着,有些细节读过一遍又一遍,读过之后仍是感动不已。

  1、感动于薛老师苦口婆心的劝慰——“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2、感动于薛老师煞费苦心的提醒——“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教师能做的是竭尽全力和问心无愧,希望家长也一样。”

  3、感动于薛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诫—— “爱读书的父母,最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了,就值得高兴,就应该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4、感动于薛老师不容置疑的要求——“孩子需要你的扶助。”“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为人父母应当追求的幸福。”“做孩子的同窗,跟孩子一起学吧!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这是在拯救你身为父母的尊严和威信。”

  读完薛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久久不能心平气和了。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平时的工作,一年级的日子,是和忙乱、着急、紧张这些词相连的。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我总觉得他们这也做得不到位,那也做得不规范。巴不得一下子就把那些不好的习惯改掉。希望他们能认真听讲、按时作业,自觉地去学习。薛老师不是这样。开学初,她是“责任明确,慢慢加任务。”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强调安静地做一条,等着一条真正形成习惯了,再提其它的。“样样都去抓,则定会样样都抓不起来”。一句平实的语言就把教育的有序性讲得清清楚楚。对于一年级的常规教育,需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不能要求得太高,要一点一点地去帮助一年级的学生完成过渡。一项一项地抓,做好了,再抓第二项。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就能逐渐适应小学的生活。

  想想自己平时的工作,有时脾气过于暴躁,只想用老师的威严来吓唬孩子,可一旦我不在身边,学生是照旧的。薛老师的书让我明白了对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在这本书中,总能隐约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学生的影子、家长的影子,却也在书中看到了自己与薛老师的差距。比如面对孩子们如脱僵野马般野性难驯时的浮躁:面对屡次说服教育仍陋习不改时的不冷静……在今后的日子里,这本好书将引导我和我的一年级孩子们一起努力,走向“心平气和”。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9

  花了二天时间一字一句地看这本沉甸甸的书。一边翻阅一边思考,还不忘对比着。思绪又回到了课堂,那些难忘时刻像快照一样在我脑海中一一跳动。看到感动之处嘴角不自觉地往上翘,一个人偷偷乐着。“心平气和”就是一种心态,一种方式。对学生,对家长,对同事。音乐使人愉悦,音乐让人安静,音乐是休息和调剂的好方式。再次看到这里,我就有更深的体会了。对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写是次要的,首要的是纪律,平时上课一会儿点这个小朋友做好,一会喊那个小朋友认真听地次数已经很多了,所以在午自习这样人文性的课堂内我要学以致用,让音乐驻孩子们的心间。一些好听的儿歌就让孩子们自觉得闭上了小嘴,安静地听着,闭上眼睛,摇头晃脑,沉醉在这音乐之中,陶醉在这片色彩斑斓的天地之中。

  看云老师从8月30日一年级新生久学开始到第一学期结束的工作日记,让我深深地体会动“心平气和”已经是工作的最高境界了。每一天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每一件事都要妥善处理,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境界呀。

  喜怒哀乐人间有之,为了一个无心的动作,看云老师想到了对孩子的影响,都要自责许久,回家之后还得做检讨,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形成的。

  让家长了解孩子,肯定孩子。《请跟我来》的一封封用心良苦的家信就拉近了孩子和家长和老师的距离。多么让人爱戴的老师啊!孩子们能有这样的老师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那么激动,那么入神的看完了《心和气和的一年级》这本给我人生教学启发的书。一位好老师,一本好书,一次精神旅行!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10

  开学初,当我听说我要包班的时候,心里一阵恐慌。是的,真的是“恐慌”,没有其他任何词语能淋漓尽致地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了。我心里恐慌不是因为我不相信自己,只是怕自己没有经验,萌杀了含苞欲放的花朵。除了恐慌之外,其实更多的是让自己理智,调整心态,迎接花朵的到来。

  当张校长把《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赠送给每一位一年级班主任的时候,我的眼前好像有了明灯的指引,豁然开朗。回到家里,我一头扎进这本书,迫切希望这本书尽快传授给我经验,能给我带来管理班级的方法。等我快速浏览了几页以后,我更加发现自己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多么的邪恶!心平气和,脚踏实地才是关键。

  在这本书里,其实薛老师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而是在她的一篇篇日记中告诉我,尽量让自己心平气和,达到一个和谐的境界,这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教书与育人的和谐。当然,在这些和谐里,我最先要做到的是前两个和谐。薛老师在做这些和谐的时候,可是做了大量的后续工作。

  从她的天天手记中,不难看出薛老师喜爱读书,她在不间断地读书,以至于哪天没读书就觉得缺少了什么。记得薛老师有写到:有一天她在读《生活体验与教育研究---人文科学视野里的教育学》,这本书十分难懂,好不容易找到一段清浅诗意的文字了,便兴高采烈地念给同事听,没想到同事嫌其难,建议薛老师把这么难的书放一放,薛老师竟然说:“要这样才有成就感,《读者》一天看十本我也没有成就感。”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一阵诧异。一天读十本《读者》还没有成就感,我连一个星期读一本都没达到,实属惭愧,幸好薛老师没有在我眼前出现,要不然还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更有甚者,薛老师在课堂上急躁了些,声音不由自主地大了起来,发现自己呵斥的次数多了,说是因为偷懒,没有读《道德经》的缘故。当薛老师读到“夫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这句话时,能发散思维,道出了精辟之语:教师的不详之器是什么--怒!

  看过这本书以后,我也经常在管理班级的时候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让自己愤怒,愤怒起来不仅自毁形象,更加伤害了学生。每当我快要发火的时候,我总是拿薛老师的话来提醒自己:喜爱他们才是喜欢自己!是的,读书是一种内在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其实读书才是提高自己的必走的途径,教学也是要靠大量摄取相关知识,不断补充文化修养才能胜任的。我发现,我离一名真正的教师还差很远!

  薛老师不仅喜爱读书,还善于跟家长沟通,及时反省与思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愤不发”“启”与“发”都是对教师而言,不是要教师“启”,学生“发”。天底下没有不接受启发的学生,只有不会启发的老师,我想我也应该要像薛老师那样,学习她,时时反省自己,时时思考面对的新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懈地探索、研究!

  因为我看了薛老师的这本书,觉得唯有心平气和、脚踏实地,才能把班级带好,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因为自己没有雷厉风行的作风,总想着自己是一只蜗牛,蜗牛别的什么也没有,就是不缺坚持不解的精神,我喜欢做蜗牛,既然自己决定做一只蜗牛,那我的学生也会是一只只小蜗牛,我相信他们都是一只只出色的小蜗牛,于是我把班级的墙报设置为蜗牛天地,既希望自己每一次看到蜗牛,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也希望一群小蜗牛能在我的带领下,也能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成长。我和小蜗牛一样,需要成长,我愿和我的小蜗牛在心平气和中一起成长!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相关文章:

戒骄戒躁心平气和的名言警句02-21

一年级读后感09-23

小学一年级读后感02-26

一年级的小蜜瓜读后感02-28

小学一年级读后感范文01-12

《一年级的小蜜瓜》读后感04-29

小学一年级读后感15篇03-17

一年级的小豆豆读后感01-05

一年级亲子共读读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