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时间:2021-03-20 10:57: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5篇)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

  哲学是什么?或许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苏菲很幸运,有一个神秘的哲学老师专门为她函授这门课程。我也很幸运,能够跟着苏菲一起漫步在历史的长廊,明晰各个时期伟大的哲学家们深刻而富有内涵的思想,同他们一起感悟人生的哲理。

  初遇这本书,我便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读着这些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文字,我竟有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放佛我进入了书中的世界,见到了苏菲,见到了席德,也见到了行踪飘忽不定的艾伯特老师。翻开苏菲桌上的讲义夹,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章的课程内容。这使我不得不折服于艾伯特惊人的记忆力与渊博的学识。他是一个渊博的宿儒,就如同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老师一般,但他更有一种超脱的灵气。

  睁开眼,看见镜中的自己,心中不免有些惊讶。如果我们不曾见过自己的容貌,定会为面前这个陌生的孩子而感到匪夷所思。而当我们知晓了其中的奥秘,并渐渐一习一以为常,镜子也就失去了它所包含的特殊的价值。时间的推移令我们熟悉了身边的事物,我们的好奇心也在慢慢减弱。哲学的产生正是源于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可事实却在证明,人们并不了解哲学,也因此变得庸俗和平凡。

  人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生物,与植物、动物不同,人会思考。“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在思索人生时所悟出的道理,正如书中所说:“有一件事情必然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这话是极好的,对于我们也同样适用。并不是只有像他一样的伟人才能够思考,我们也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或许,我们可以从简单平凡的生活中体悟出生命的哲理。

  跟随着苏菲和艾伯特,从基础学起,一步步迈进哲学的大门。我仿佛望见了门后那篇广袤的天地。碧水蓝天,芳草萋萋,优美的风光吸引着我,促使我加快了步伐。我看见了当年的苏格拉底,这个全雅典最聪明的人、一位出色的哲学家最终却服毒自尽。我为他感到惋惜,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如此戏剧一性一的人生,恐怕连他自己也始料不及吧。如果我生活在当时,定会阻止他这样轻易放弃了生命,尽管我知道在怎么做也是无济于事,这一切仿佛早已被命运安排好了似的。

  提起命运,我不禁感慨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一个好端端的人可能无缘无故倒在地上,经抢救无效而失去了生命。不必说这样的事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身上,当它真正降临时,就算想躲也躲不掉。悲剧的发生正是源于我们没有理一性一地看待一切不幸的事,没有珍惜身边的人。当那一天真正来临时,我们才会觉得后悔,感到痛彻心扉。

  苏菲的哲学课程仍在继续,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也更加深刻了。人生就如一场梦,而我们便是梦中的星辰,照亮了黑暗的人生。一生一世,如梦初醒。因为有我们这些生命的存在,世界才会更美。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2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因为时间太短暂,我花了几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内容太多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3

  自从读完《苏菲的世界》后,我深刻的意识到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重要性。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充斥着哲学和童话性质的一本小说。这本书介绍了许多历史上的哲学人物并讲述了他们各自的主义和成就。读完这本书我思考,为什么是那些人能够获得如此成就而却不是其他人,我想那便是因为他们有好奇心、他们热爱发问并有无尽的想象力。

  试想,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牛顿要如何发现万有引力、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达尔文又如何完成他影响世界的《进化论》、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怎么会有那么多类似“地球从何而来”一样引人瞎想令人沉思的问题、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我们人类又如何会有至今一样的进步。不,不会有的,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那一切的一切都不曾会存在。

  想象力和好奇心是一切创造和进步的基础,我们的未来定也能在这两者的推进下不断的发展、不断的产生新的理论和概念。

  在此我也向各位朋友推荐《苏菲的世界》,相信特殊的感受。

  感谢《苏菲的世界》让我再次有了那无限的遐想!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4

  贾德所著的长篇小说《苏菲的世界》已翻译成64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4500万册,被誉为“二十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讲故事的手法,探索与思考人生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

  虽然这是一本中小学生推荐必读图书,是一本最简明有趣的哲学入门书,但对于我来说,还是无法静心去看,去想,无法琢磨其思想内涵,进行定性。总觉得这些探究哲学的人想的东西太多,喜欢深究,喜欢探讨,喜欢反驳。总是在不断思索中走向清晰,解开谜团,了解真相。还真有种拨开云雾见太阳的几分执着。可事实并不简单,往往是解开一个谜团,又进入另一个谜团。

  我的教学生涯就像一个个谜团,我常常在想:我到底为什么而教,为生活,为能力,为孩子?好像都有吧!我又教给孩子们什么了,知识,能力,做人?我不得而知。我对孩子们的影响又怎样,正面的激励还是负面的消极?我希望是美好的。他们与我共处时是欣喜还是厌烦,离别时是不舍还是解脱?我想我的人缘不会很差的。可事实又怎样呢?

  前几日,我前脚进办公室,后脚就有“小不点”跟上来,向我汇报刚刚发生的打斗事件:何天浩抢别人的零食,抢不到就拳眼相见,打了三个同学。那三个被打的同学气呼呼地拽着他来见我,我正准备拿出我的杀手锏——教鞭来训斥他,可他一向是个不愿接受批评的孩子,只要责备他,他就瞟白眼,一脸的敌意,一脸的不屑。用这种方法去制服他,恐怕是解决了一时,却解不了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恐怕这一打,打的不是错,而是愁,而是恨。像这么骄傲的家伙,只能让他自己承认错误了。

  我连忙把他拉到我的身边,问清情况,并给他分析分析打人的严重后果,最后我同意他说出的解决办法——给人道歉。他本以为一声“对不起”可以抹去他那罪恶的举动,嘴角处流露出不经意的一抹笑意,但对面的同学察觉了,当他说完一声道歉,同学并没有马上搭理,趁此,我让他向受伤的同学一个个的道歉,说着说着,他的喉咙渐渐沙哑了,眼眶里泪水也直打转,自那以后,上课总喜欢趴在桌上的他变得特别的精神,这泪水应该是心灵的洗礼吧!

  都说小孩是无知的,可事实呢?他们聪颖过人,他们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只不过他们自制力很差罢了。也许我的教育方式方法要改变,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们需要我,我需要更多的思索,需要更多的探究······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5

  这是一本关于哲理的书,我开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认为这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我开始并不知道,这本书是讲些什么的,当我看到第一章,我便知道这是讲哲学,每当我看到一个问题,我也会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就比如,第一个问题“你是谁?”我当时的第一个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苏菲却比我们想的还要多,她还联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比我们想的还要深入,还有“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奇怪的生物”这些问题把我弄得晕头转向,使我对这本书没有了兴趣,让我接着读下去的是那个寄信胡神秘人,她是谁呢?为什么要寄信给苏菲呢?

  我继续的往下读,后面的内容并不象前面那样难以解读,而且越往后面读,我就觉得我的四周被金灿灿的阳光照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雅典之旅。艾伯特的穿越和雅典两千四百年前的样子,使我大吃了一惊,我当时的思想是和苏菲一样的,这是不是在拍电影呀!怎么会有人一下子就回到古代的雅典呢?可能是在做梦,对于雅典之旅,这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让人通俗易懂。

  这本书讲了许多关于哲理的知识,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们都没有提出疑问,并认真思考过。哲理是一门很复杂又是很简单的一门学问,但这门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动脑筋和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认真思考,直到寻找到答案,我们应该学习苏菲那种爱思考,坚持不解的精神。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思考,而且都深入的去探究,那这个世界的知识分子肯定会比现在多得多。《苏菲的世界》带给了我另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解说的感觉,就好像如果你站在宇宙,你就是宇宙中渺小的尘埃,你非常地想去探索,但宇宙太大了,不论你怎么努力,永远都触碰不到它的边缘,既然望不到边,那就让我们更加努力去探索吧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6

  对现在生活习以为常的我们,对于任何前人已知的事物,都抱有理所当然的想法。如空气中为什么存在氮气?人为什么生下来就会哭笑?地球会不会是尘埃?宇宙之外,存在着巨人吗?宇宙会不会只是PM2。5?

  读完《苏菲的世界》后,我的思维总是浮想联翩,想要跳出世界,去探寻它的本质。

  猫食鱼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问猫为什么吃鱼就等同于问地球为什么会绕太阳公转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就是在吃鱼的困惑中萌发,且一发不可收拾!

  猫爱吃鱼,这仿佛要追溯到远古时期。从有猫这个生物开始论起吧!但猫怕水,生平连河边都不敢去,摄取食源的途径又是什么?弟弟回答道:“还可能是河岸上浅水区抓呗!”这似乎有些不合逻辑,鱼儿,难道会放着资源丰富的深水区不去,会游到浅水区候着猫吃不成?小猫钓鱼的故事,也许只会出现在童话故事里吧!

  仔细想来,或许还要往后再推移,人类开始从业后吧!也许有两种可能:一是人类自己主动喂它,二是它自己去鱼市偷。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两个可能殊途同归,其本质是相似的,必须是在捕鱼的基础上。

  要不怎么说鱼是猫喜欢的食物之一呢,既然是之一,那另外的之一是什么呢?老鼠?对啊,是老鼠。那更大的,更寻常的食物便是老鼠。这么一想,一切仿佛就合乎常理了。老鼠泛滥,因此人们会喂养其天敌,便是猫。作为奖励,人们会喂养忠实的宠物一条鱼。而鱼肉鲜美,是鼠肉所不及的,这样一想,心中的谜团总算理清些。这只不过是我的一种跳脱局限的想法,也许经不起推敲。但至少是打破“理所当然”的思维吧!

  这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带给我的宝贝!就算苏菲存在与虚拟世界之中,但当她听说“我思故我在”后,便努力寻找支点,敢于打破,撬动世界,然后超然于一切。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平淡如水的世界里,所有的一切,乃至整个信息化的虚拟世界都想要包围着我们。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逃离监视,跳脱局限……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7

  文学是无数语言文字拼凑而成的艺术,科学是无数定理定律的知识体系,美学是无数人对现实的感觉所组成的审美意识,而哲学,我觉得它是无数个世界的概括与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到哲学,也很少有人讨论哲学。在大学里有那么一句话:选择哲学,等于待业。这句话说明了哲学这条路是条死胡同。在以前我对哲学从来没有什么概念,也从没接触过,但阅读了《苏菲的世界》之后,我总算明白哲学并不是那么陌生,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不论是文学、科学、美学等等它们都有哲学。

  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苏菲收到收到了一封信,里面只有一个问题:你是谁?多么奇怪的问题。我也在一直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却又似乎永远没有答案。我是金介媛?还是说我是一个生活在银河系里的地球上的中国广东广州的人?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叫金介媛的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个,在未来还会出现多少个,他(她)们都叫金介媛,但是就是我吗?而在广州又有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就可以替代我么?答案显然不对。在思考了很久之后我只能回答说,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找不到任何词汇来说清楚“我”是谁。就这么一个问题,便把我吸引进了哲学的世界里,它是多么神秘,多么有趣,我似乎永远也捉摸不透它。

  在书中我分清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我认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学家。记忆中最有趣的一句话就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一句话:Cogito,ergo sum. 这句法语翻译成中文也就是: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可是笛卡尔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话呢?笛卡尔是当时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他怀疑这世上的每一样东西,但有一件事是他绝对肯定的,那就是他一直在怀疑。也因为他一直在怀疑,所以他无时不刻的在思考,而因为他必然是在思考的所以他也一定是个思考存在者。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了。

  但是这个时候我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思考的就一定是存在者呢?不思考难道他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么?之后我便用我哲学的头脑解开了这个疑问。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完全不切实际的学问,一门枯燥乏味的学问,但是当我读完整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哲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它就是关于每个人心中的问题的学问,只有哲学才可以打开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世界,只有哲学才可以解释我们心中的那些,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8

  读这本书之前,《苏菲的世界》这个书名给我带来的感受并不是小说题材的文章,而更像是《安徒生童话》这样的童话的文章。

  阅读之后,我才发现,它就像《寂静的春天》一样,文章内容和书名给我的的第一印象截然不同。读下来,《苏菲的世界》给我带来的感受就是“哲学与逻辑”这两个词,故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我很喜欢里面的句子,就是那些常常出现的哲学性句子,蕴含着很深奥的道理,而我也乐于去收集它们。

  《苏菲的世界》从开头讲述小女孩上学的路途,到后来更加深层的事件,故事开始的非常平凡,一个小女孩去上学,你可能都开始认为这本书就是讲这个女孩的日常的生活,但到纸条,到神秘人的出现,这一个个匪夷所思的人和物,展开了这本书的真正威力,那些事物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又一个伏笔,你知道他会派上用场,但你就是不知道他会派在什么东西上,但不管放在什么事物上,他总是按着逻辑来,丝毫没有凌乱,就是这样的未知,牵引着读者继续读下去,恋恋不舍地读下去。

  充满文学性和哲学性的文字,道出了每个经历不同的人的生活经验,而文中,许多人物都讲出了让人惊异的哲学道理,这些道理有的悬而未决,还充满着疑问,有的比较直白,但也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不管怎样,他们也都牵引着读者继续思考下去,让我们去思考这句话的道理,而这些思考,则带我们进入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文中的场景。

  读完这本书,我发觉,如果没有读这本书,我可能真的会像书中写的那样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体会不到世上的美妙,也不会有这么多哲学的思考,书中还有一段,我印象很深,那就是对“我是谁”的思考,我们自己就单纯的是自己的主人吗,但是在我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就已经做出了答案,但是自己却还是在思考着,想着要是自己是苏菲,而身边出现一个像作者一样的指路人就好了。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9

  第二次读《苏菲的世界》,我又在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叫苏菲的女孩,收到了一个神秘人的来信,通过这些信,她领悟到了很多哲学。在神秘人的帮助下,她知道自己只存在于一部书中,并逃了出来。

  整本书可以说得上是扑朔迷离,但又结构清晰,有一个整体大框架,书中还夹杂着很多哲学,让人感受颇深。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像书中的苏菲一样,慢慢的领悟了一些道理,正确来说,是哲学。而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写作技巧,像作者一样在文中埋下一个“定时炸弹”,在写作前思考出一个大的框架。“定时炸弹”可以让读者更有兴趣将文章读下去,找出谜底;大框架可以让文章更加清晰,不会漏洞百出。

  阅读这些名著,我在里面学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更是那些写作大家的技巧。在我读这些书的时候,就像是那些作者在向我讲课,告诉我怎样埋下一个好的伏笔,怎样构造一个好的框架,怎样将内容变得充实而又能引起共鸣。

  读了《苏菲的世界》,我相信我学到的不只是哲学,更学到了那写作家总结下来的写作经验与技巧。

  写后小记:读名著,我从中学到的技巧,我会灵活运用到我的写作上!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0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理所当然,这部哲学书让人怀着对生命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在经营生活的同时学着成为一位思想家。“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听起来简单却神秘莫测无法回答的问题你想过吗?这本书常让我读到一半便问题重重,不得不再仔细地回头。却也大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就好像在读一部侦探小说,脑海中不断映出“为什么?”。

  百科全书上写有人信仰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是否存在?”很多人说人死后灵魂会升上天堂,可是“人死后是否还有生命?”没有书籍能够回答,除了我们思考、思考、再思考。

  有哲学家说人死后会透过某种形式存在,要不就不再存在,如果我认为人死后会住在一颗星星上,会活在一朵云彩中,当我们敲开每朵云,可以拜访这朵云的主人吗?这样带有好奇的思考还叫哲学吗?亚里士多德说“人与动物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但最明显的不同是:人会思考。”

  哲学的种种问题被每一种文化关心着,历史上,有不同的人对这些问题提出过不同的答案。哲学家如同魔法师,用自己的想法,好奇而产生的念头给出不唯一的答案。所以乔斯坦·贾德说:“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有好奇心。

  婴儿,刚刚落于这个世界,对于周围陌生的一切都好奇着,她们闪亮的瞳孔正向世界传递着“为什么”,可惜的是婴儿不会写,不会说,不然一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只需提出问题就好,都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好奇心。

  在我们一天天长大时,似乎对世界开始习惯,认为一切理所当然,其实不然,这是我们缺乏了婴儿时代的好奇心的一种表现,我们缺乏了提出好奇心的能力,所以哲学家比常人所多的只是孩子的视角。

  当你在钢筋混凝土中来回穿梭,在城市喧嚷中来回奔波,是否要静下来,找回一份好奇心,思考哲学问题,不再认为世界的理所当然呢?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1

  假如你有一天收到了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你会怎么想,或许你们会想:该不会是恶作剧吧?或者:肯定弄错收件人了吧?胆子小一点的人可能会感到后背发凉。这么想想确实有些不可思议,你也许会说:“这种事不可能发生的啦!”但《苏菲的世界》这文本书偏不,它用他独特的语言创意勾勒出旁人口中的“不可思议”,也渐渐把这些“不可思议”引入哲学的大门。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著名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这本书就是发生了这些不可思议的事。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的发现信箱里放着神秘的一封信。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有贴邮费,上面仅仅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儿来?”就这样,苏菲在一位不曾谋过面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看了书才知道,这些信并不是什么恶作剧,而是苏菲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哲学之旅”。是的,正如书中所说,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戏法感到惊奇,他们刚开始都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这一切,好奇心如约而至。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

  兔子深处的毛皮是很舒服,待得越久陷得越深,越图舒适,也就意识不到,但这个梦幻般的“舒适天堂”却缺少了做为一个哲学家,做为一个人,甚至做为地球上某一个微小的生命最不可缺的东西一一好奇心,他们对于本应值得惊奇的东西而感到麻木,重复每天单调的生活。我曾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但这本书把已在兔子毛皮深处的我惊醒,我被哲学家的勇气震憾,也为我们的所好悲哀。

  《苏菲的世界》唤醒了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有关怀与好奇。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2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它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写着:“你是谁?”的一封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佛洛依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像另一个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里,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它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3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每个读这本书的人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光辉的发展历程。 从主人公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信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整个历程便开始了。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所认识的包括达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每个读这本书的人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光辉的发展历程。

  从主人公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信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整个历程便开始了。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所认识的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涉及艺术科学建筑等许多方面。至于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乃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到这样一部分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世界的文明。

  也许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与哲学的精华。看到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学到了一些东西,而且更让我心灵为之受到震撼。

  我原本以为哲学不过只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科,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我错得有多离谱。我发现哲学是非常简单的,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那都是哲学。哲学是天底下每个人都在乎都关心的一个学科。哲学可以解决的都是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比如善于恶、美与丑、生与死等。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大家都来看《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吧,相信它也会给你很大的震撼。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4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介绍,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介绍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理解并哲学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介绍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为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最好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

  先假设我们站在苏菲的世界,即第一层世界,那我们也会像乔安的爸爸一样,在听到艾伯特说我们并不存在时感到愤怒。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我们经过一生那么多年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它们只不过是少校的思想产物,它们所谓的感觉不过是少校给予它们的让自己以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给了它们存在的“理型”。但后来苏菲他们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

  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介绍柏克莱等经验主义时才告诉我们的。这不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一直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确实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介绍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因为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经验,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

  于是,作者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经验,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出现,还有从一开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考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后,我们站在第二层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们会怎么看呢?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他们也会知道苏菲是不存在的,因为苏菲就是他们虚构出来的。但他们真的存在吗?如果站在第三层,也就是现实层的我们当然知道,因为少校不过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但,少校他们知道吗?他们不知道,因为作者还没有让他们经历“超自然”法则。他们不能获得这方面的感官经验,不能由此证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们的世界有没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许以后少校会意识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说的,或许少校也只是另外一个人虚构的人物。如果少校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认为自己就是最高层,那他怎么样也不会想到自己虚构的苏菲会来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层世界是最高世界,那么苏菲在这一层的出现当然就是属于“超自然”法则的了,那么这一事件就属于离奇的了,所以作者在这里安排这一看似离奇的事件不就说明了,这一切只是作者创造的,所以作为少校虚构的苏菲可以出现在少校的世界里。我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从那条船自己解开缰绳开始,到苏菲慢慢的去影响第二层世界,少校在慢慢经历了这些“超自然”法则,有了这些经验,经过哲学的思考可能也会发现自己是虚构的吧。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5

  我看过的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多,但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无它,因为它是本有趣的哲学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乔斯坦.贾德著作的小说,本书多以苏菲和一位名叫艾伯特的神秘人之对话录,是以由浅入深的方式简介西方哲学的小说。

  苏菲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对一定事物有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哲学。她表明自己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我们身边其实处处是哲学,却只有少数人会发现哲学的殿堂,不断去探索、实践。她是一位出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艾伯特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

  最初的哲学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艾伯特认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苏菲正符合,所以她在艾伯特的指引下,一步步跨入哲学的殿堂。

  范曾说得好:“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想一下,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对吗?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同时,艾伯特向他解释从古希腊哲学发展到现今哲学的历程和转变。

  《苏菲的世界》,即是哲学的殿堂,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理,并了解了欧洲哲学史。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应如苏菲踏入哲学的殿堂一样,专注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不断进取。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5篇)】相关文章:

2022初中读《平凡的世界》有感04-12

【热门】《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4-18

【精】《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4-17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集锦15篇03-24

读《自信》有感04-07

读《鲁滨逊》有感04-06

读《鲸》有感04-03

读推敲有感04-23

读《自立》有感04-16

读牺牲有感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