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0-12-31 09:11: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荐】傅雷家书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荐】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多棒的精神驳船啊。

  唐朝时,杜子美说,经过三个月的战乱,一封家书抵得上一吨黄金,家书不仅是一种关心,更是一种无法面对面交流的对话。我知道名人的书,包括麦的《致儿子的一封信》,那是我过年才吃的那碗福汤。又热又粘;我也知道《曾国藩家书》是认真现实的,就像良药苦口,教了很多儿孙。《傅雷家书》是求同存异。它有着天然的中国风卷轴,又有着自己的西式风格,开放而开放。它在情感上是平静而凝重的,但却传达着温暖的亲情。

  《傅雷家书》记录了傅聪与父母的家书,父子谈人生的哲学,朱力做人的方式;妈妈们从小就关心生活细节,交流经验。在这封饱含深情和教育智慧的信中,傅雷先生的原则和对生活、艺术和祖国的坚守汩汩而出

  仿佛是一艘精神驳船,传递着家族的高贵品质,短短的纸张,悠长的爱情。

  傅雷先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物,以身作则,更注重孩子的教育方式,所以他是孩子身边最好的榜样。傅雷先生在英语和法语经典翻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与他个人的努力和奉献密切相关。然而,家书中没有一个字灌输了作为一个傅聪男人的基本奉献、谦虚、忠诚和简单。正因为傅雷以身作则,忘了吃饭睡觉,追求心中神秘的文学力量,傅聪也更加努力地练琴,细细琢磨着浪漫而富有哲理的肖邦。

  傅雷先生和他的大儿子傅聪有一种,的感觉,这是一种分享和建议的教育方式,一个老师和一个朋友,一种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教育方式,值得现代家庭学习。言语无法准确概括父亲对年轻人的关爱之情。就像绿茶和茶叶,不重也不浮,彼此靠近,为民族文化的弘扬做贡献,为社会时尚的进步燃烧自己短暂的生命,为自我的成就稀释自我的利益,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互相鼓励。傅聪的老师杰维茨基赞扬了傅聪对祖国的热爱、高超的音乐技巧和天才般的头脑,他注定要为自己热爱的祖国赢得荣耀

  傅雷先生在傅聪接受的严谨的音乐训练中渗透着他父亲特有的爱,这种爱的载体是他的爱国、敬业、谦虚、严谨。家书讲的是朱先做人,后做艺人,再做音乐家,再做钢琴家的人生哲学,都是依附于这条又细又美的鲤鱼。

  傅雷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热爱,对工作的孜孜不倦,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关怀,对中国伟大文明的探索,他一生无尽的遗憾,都是对后代的一种热切的希望。希望现在的青少年能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势头,在更好的环境中填充自己,突破藩篱,向前看!

  世界不会因为你的静止而停止,所以继承你的梦想,拿起希望的火炬,扛起这艘驳船的精神力量,继续航行。新生活的黎明正在等待你的期待!

  独处会创造一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2

  《傅雷家书》由我国翻译家傅雷写与儿子傅聪的家信中摘编。是一部优秀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父爱的教子名篇。再次品读《傅雷家书》,对亲情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傅聪离家出国求学,作为父亲的傅雷自是想念不已。可是怕家信惹起傅聪思乡之情,浪费宝贵的留学时间,于是字里行间都是父亲暗藏的关切“你离开后便想写信,但怕你嫌烦,终是算了。”一鸣惊人后傅聪为演出忙的焦头烂额,无法抽出时间回信。傅雷则在信中安慰他“演出繁多,也就不必像我与你妈妈一样每月写数封信来。”字里行间还有一点点放不下的私心:“可总要回一封,告诉我们你的现状,免去我们的担忧。”

  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的傅聪不能轻易归家,傅雷除了为儿子自豪外,却也忍受着思念之痛“若是有时间,这个暑假便回一次国,好让家人团聚。”细细分析外交局势后又主动放弃计划,安慰思乡的儿子——谁又何尝不是忍受着思念的折磨呢!若没有远方父亲的支持与守候,傅聪绝不会有现在的成就,他本人也如此说。

  全信令我印象颇深的就是傅雷既鼓励儿子演出为国争光又希望一家团聚的矛盾心理,但一生奉行理智的他按耐住自己的感情,以等待换来了傅聪的成功,让中国钢琴家闻名遐迩。其实世上没什厶东西是免费的,你选择了事业,就必须付出你的健康、精力,或是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与之交换。这是一条公理,不证自明。

  也许有人认为这太过自私,其实不然,这是小我向大我的转变,小爱向大爱的升华。就如成龙怀念母亲时感慨:“母亲卧床的十几年里,我在剧组里难有时间回家。知道母亲病逝的消息后我躲到工具间里放声大哭,又顶着红肿的眼睛继续拍戏。我没有陪着生病的母亲,不孝。但我知道母亲想见到的是将中国电影推上舞台中央的儿子,而不是为了照顾自己连工作都丢弃的人。孝,又是什么?”

  在地球村,亲情不应该仅限于血缘。人类进化出了感情,进化出了信任,却还没进化出对大体的爱,血缘始终是一条天堑。为同伴,为组织,为国家,为人类的所作所为,不再限于DNA中的本能,是人类始终没能进化出的情感。

  自然,父母、伴侣也是重要的,只不过在家国前被淡化了。为人类的将来而奋斗的孩子和理解孩子的父母,这二者相遇便是世上最美好的亲情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3

  父母,永远是我们最亲近的人。细细品味起来,那一句句看似是斥责的话语,无一不蕴含着父母对我们的爱;那一句句提醒,无一不蕴含父母对我们的关心。从《傅雷家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的爱。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孩子们的精选书信,最长一封信长达7000余言。这本书是中国现代最经典的家教版本,里面的每一封家书都充满傅雷先生的“拳拳父爱”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博学且具有丰富情感的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细心引导和健康成长的期待。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颇深。傅雷是一个翻译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正因为如此,他对儿子的要求也更为严苛。他对儿子做人方面,生活方面,艺术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傅雷与儿子无话不谈,谈生活、谈艺术,他向朋友一般给予儿子平等的意见,全方面为儿子着想,即使生病了也不忘坚持写信,为的就是给异国的儿子谋取幸福的生活。这份望子成龙、细腻,为儿子苦心造诣的父爱令人动容。

  这又不免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与傅雷不同,他既不是一个教育家,也不是一个文学家,跟我也不是无话不谈,但是我知道,他对儿女的关心绝对不比傅雷的少。是的,天下的父亲,有哪个不是爱自己的儿女的呢?说实话,其实我是很少关注父亲的,从小到大,写感谢信、说什么亲昵的话,似乎都是给母亲的。我现在才发现,自己赞颂母爱的同时却忘了父爱的伟大。仔细想想,父爱就像一座山,默默地奉献着。父亲说的话也许没有所谓的“我爱你”,也没有体贴的温馨的话语,但那一句句普通的话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又令人受益匪浅。父亲虽然看起来严厉,但他一直默默地关心我,呵护我,做我最坚强的后盾,这难道对我来说就不是深沉的父爱吗?父爱难道就一定比母爱的少吗?不是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母爱像水,无缝不入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父爱像山,在我们无助时是我们的坚实后盾。他们对我们的爱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但他们都是最爱我们的人,最关心我们的人。所以,我们是否只记得母爱,而忘了这如山的父爱?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一直都忽略了父亲的爱,那从现在起,我一定要拾起这份亏欠了,千万不要等父亲老了,才想起他的那份爱孤独了太久太久……

  这本《傅雷家书》令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父母无私的爱的同时,重新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傅雷家书读后感4

  人总是很难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仿佛有种别扭的情绪,死死地缠住人的大脑,哪怕是面对最亲近的人,也亦是如此。 古人喜欢用书信来传递情感,含义一层一层的,倒也没有现代人那么含蓄。 现在已经很少见人用书信来交流了,看到有人能够写下这样长篇长篇的像散文一样的信,也实在是令人惊奇的。

  现在的人都用短信、微信、QQ,与家人面对面交流少,就连发信息,都只有寥寥几句。与家人感情都淡了。

  傅雷一家是我见过最优秀的家庭。严父慈母,一个博览古今,一个温柔体贴。长子傅聪知书达礼,又对钢琴艺术有着惊人的天赋和崇高的热爱,而次子傅敏则是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放在了教育事业上。

  这是优秀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家庭深厚的感情。

  父母与孩子相隔两地,从百忙之中用写家书的方式来补缺没有在一起的日子的空白。有时候遇到丢失信件的意外,哪怕那封信有多么长也会再写一遍,为的是不让家人收不到信而担心。试问我,倒没有这样的耐心。更可贵的是每封信的分量都很足,做父亲的傅雷总会写一些自己的社会经验、文学感悟,提出一些疑问,谈谈儿子的钢琴技术有没有提高或者有所欠缺,最近取得了哪些成就,和一些生活琐事,然后再明确地表达出对儿子的思念。做儿子的傅聪认真采取父亲的建议,也会解答父亲的问题,然后写一写音乐上的见解与自己的经历。母亲呢,总是最担心儿子的身体,恨不得自己马上跑过去打点。一家人相互信任又互相依赖,傅聪能有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这样的家庭,更离不开从小对他严加管教的父亲。有这样的条件,真是幸运!

  羡慕归羡慕,倒也只能想想。我虽然没有惊人的天赋,也没有厉害的背景,更没有知识渊博的父母。但也有像这样幸福的家庭。自己人生的道路,也只能靠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努力追寻。这听起来像是空头大话,却是不变的真理。然而却很少有人会付出实际的行动。这很难,我也知道。不想付出,是怕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想白费力气,但看到傅聪孤身一人在异地打下一片天地,我又觉得自己到底不应该这样窝囊,就像老师经常说的,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就这样下去,活该没有回报。

  傅雷夫妇爱儿子,也为他骄傲。天下每个父母都爱孩子,每个孩子也希望父母能为自己骄傲。Me too。所以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不仅仅为了自己也为了让父母骄傲,要为梦想努力拼搏!Yeah!

傅雷家书读后感5

  那一时期,傅聪在国外苦修音乐,傅雷在国内被划成右派,从此,他们相距天涯,难以相见。如果只能这样爱你,为你而写的一封封家书,便寄托了时间最珍贵的情感,将父子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承载了无尽的想念与深厚的爱意。

  傅雷确是翻译界、文艺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翻译界备受推崇的文章,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无疑,他才高八斗。可是,这么好的一个人,却满含着冤屈自杀离世,年仅58岁,想想,便令人扼腕叹息。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这是傅雷先生对我们人格的鼓励,字里行间闪耀着他人格的高贵,这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抹不去的生命的意念,他也对傅聪说过。——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再一次,我们瞧见了他人格的夺目光辉。

  在生活中,傅雷先生也是一个“狠心”的父亲,傅聪小时不爱吃菜,只爱吃肉,并且把父亲的警告当耳旁风,于是父亲便罚儿子不许吃菜,只能吃白饭。这样的父爱藏的太深了,只有到傅聪为人父母时才会懂,但它一直在那、始终在那,纵使岁月悠悠、大海茫茫,它一直为他留着、守着……

  我们的父母呢?是,他们也许没有傅雷先生这么“高大上”,也许不能教给我们高雅的艺术,甚至……也许他们是贫穷的,是普通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读后感·温室的花朵脆弱易折,峭壁的青松迎风挺立!我们忘不了平凡琐碎,低到尘埃的温暖,书桌上一杯热牛奶,回到家饭菜的香味,上学前的殷切叮嘱,考砸时的爱心鼓励……一桩桩、一件件,虽小,却满含着爱,虽平庸也伟大。

  是的,如果只能这样爱你,那我便为你写信,倾尽自己的所有情感,全部才华,一笔笔写下对你的思念与爱;如果只能这样爱你,那我便做你最坚强的后盾,在你灰心、难过、沮丧时,为你撑一把大伞,亮一盏明灯;如果只能这样爱你,那我甘愿为你的影子,陪你尝人生百味,在你的每一次回眸之时,都能映出我的身影……

  后记:看到书的末尾,楼适夷的《读家书?想傅雷》时才知道,傅聪是在父亲葬礼之时赶到的。我仪表堂堂地归来时,你已去了天堂,黑白的相片中凝固的笑颜,是曾经你的笑颜。因为时差,计划中的正午到来已推迟到黄昏时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一遍遍温习你亲笔为我写下的信,妄想从墨香殆尽的纸张中找到你的气息……我终究是,慢了一步。愿你,一切安好。

傅雷家书读后感6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和他妻子朱梅馥(fu四声)在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这些信件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非常值得家长们阅读和学习。书中反映了傅雷先生夫妇的教育理念,例如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任何事情都让儿子自己决定。傅聪准备去苏联留学的时候,傅雷先生夫妇只是帮儿子理清了他的处境,去苏联的影响,但在关键问题上还是等他决定,并不过度表态。傅聪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家庭教育。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些信除了互通消息,维系亲情意外,傅雷先生说过他写这些信主要有4个目的: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件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给孩子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他们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所以上述四个目的中,第一个是体现得最多的,在1954年到1958年,即傅聪留洋期间的信中有大量体现。比如如何理解肖邦,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问题也在信中大量讨论。信中也有对诗词的讨论,比如1955年12月15日的信中就有对《人间词话》的讨论。

  第二个也处处有体现,比如在1958年十月七日中,傅雷妻子这样写道:一个成了名的艺术家,处处要当心,无意中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呢!这句话写于傅聪在1957年9月赴京参与文化部的反右活动,并做了调查,接受了批判。不知道这句话对傅聪有多大的帮助,但对我而言也有不小感慨。这句话在任何年代都适合,提醒我们不要因为有点成就就忘乎所以,以为高人一等而忽略甚至做错了事情。

  我最喜欢和佩服的还是傅雷先生愿意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这个镜子,就能“照出”孩子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当父母注意并改正,孩子们自然也能意识到问题并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正是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教育景点著作的原因。对于年轻的我们而言,阅读此书在体会一对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不小的启发,指点我们走好人生的道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7

  “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合上书卷,傅雷先生亲切的话语依然萦绕耳畔,他对儿子事无巨细的关怀,如同一米阳光照耀我的心扉,唤醒了记忆中父母对我同样真挚的爱与牵挂。

  生病时一个紧张焦急的电话,失落时一场抚慰心灵的沟通,迷茫时一个温暖的微笑……尽管远隔千里,但父母的爱不曾缺席。然而,我们,或者说更宽广意义上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有互相咆哮,有在伤害中渐行渐远甚至无法回头。

  那个17岁的少年,毅然跳入冰冷的江河,留下岸上的母亲独自悲号哭泣,在懊悔中度过漫长的余生;那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不务正业,抢人钱财,杀死父亲,而父亲临终前竟也是一句,“孩子,拿着钱快跑!”更有前段时间铺满新闻的13岁少年,残忍地弑母后,仍能“冷静”地面对外公和警察的盘问……“哎,爸妈总是拿我和别人比较,从不表扬我!”“他们就知道成绩。”“我不想跟他们说话,他们什么都不懂,一点都不能理解我!”课余,教室里,走廊上,我们随时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你看我家那个……哎”这更是家长们最共同的语言。

  矛盾形成了,恶性循环。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成了一个严峻的话题。孩子无奈,父母无力。同样是爱,那为什么傅雷夫妇和儿子之间,却能够这般和谐融洽呢?

  “他要求学生第一次就要把曲子背出,否则不上课。这种教授法,你认为怎样?”傅雷先生热切地询问傅聪,罗列观点,思想的火花在父子之间的交流碰撞中闪烁。而对艺术的探讨、真理的追求,也让他们的爱像是友谊,平等而坚固。

  而我的母亲,在批评教育我的时候,只是一味地把期待的目光投射在我的身上。她有着锻造伟大生命的向往,于我来说,却太苛刻。总能想起,那个钟爱玫瑰的小王子,想起那句“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多么遗憾,我的妈妈可能忘了,我们的妈妈,可能都忘了!所以有时候,真的很羡慕傅聪有这样杰出的父母,可以和他探讨从生活到艺术的种种。有时候我又在想,我们的父母在看着电视,搓着麻将甚至忙着赚钱的时候,一味地跟我们讲生地会考,讲中考,或者他们只是没有爱的正确方法。他们没有傅雷先生那样的文化素养,更没有傅雷先生的那种不停止学习的习惯。故而,他们跟不上我们的脚步和想法。

  我忧愁着这样的现实,我若长成了母亲,也定会为此烦恼。想得太多,假设得太多,都是徒劳。但我们真的企盼着,我们的父母也要和我一起读读《傅雷家书》,我们都需要学习。父母和孩子,是独立又彼此依存的生命,不必互相套上伦理的枷锁,而应当在共同学习中换位思考、真诚交流。“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如此,父母和孩子,才能在漫长的一生中,彼此不抱怨不孤单。

傅雷家书读后感8

  我时常会思考一个问题,父母是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为什么他们总是那么善变,上一秒还是风平浪静,下一秒就波涛汹涌,是不是他们对我们的爱很淡很淡呢?只要我们犯了错误,爱就会立马消失破碎……这些困扰我好久的问题,在我读完《傅雷家书》这本书后都解决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永恒地存在。傅雷对他的儿子傅聪有着深深的爱,但当傅聪年幼时,父亲对他却是非常严苛,近乎不近人情。当傅聪长大离开后,傅雷深切地感受到对儿子深深的牵挂,他将这份爱化为一封封家书,藏在对儿子每一句的谆谆教导中。他时刻关注儿子的成长,用爱去鼓励他前行。当他发现儿子的错误时,也会明确地指出,并耐心地教导他;在儿子遇到困难时,他更会努力地去帮助他,比如傅雷对儿子在艺术上的点拨:“《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声势雄壮……”在这一段中,我看出了他对儿子的深爱,其实傅雷对音乐的研究并不是那么深刻,可是他以其渊博丰富的知识,睿智的.见解对儿子予以了点拨,他能看穿诗韵和琴的联系,体现了他在文艺上的深厚造诣,也告诉儿子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形式彼此都是相通的。

  对傅雷的夫人,傅聪的母亲,我也有着极高的敬意。在傅雷对儿子极其严苛的时候,她在精神上也备受折磨,但她却一直努力调和着父子之间的关系,而在傅聪不回信时,她焦虑万分,无一不体现了她对儿子深深的爱。她也许不如傅雷那样拥有渊博的知识,能够给儿子独到的见解,但她却是一个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她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儿子,对儿子永远抱有希望,永远以自己的儿子为荣。

  爱是什么?爱是一抹春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庞,围绕陪伴在你身边,而你也许并不知道,你的凉爽舒适正是因为清风的相伴,你的幸福安逸是有人在默默守护;爱是一把雨伞,虽然你不是每时每刻需要它,但当你真正需要帮助时,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好为你遮风挡雨;爱是一本书,它教会你很多很多,在你迷茫时为你指明道路,在你骄傲自满时教会你谦虚做人。

  傅雷用一封封的家书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爱,而我们的父母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表达对我们的爱。正因为父母的爱,我们才少走很多弯路,正因为父母的爱,我们才砥砺前行,正因为父母的爱,才成就了今天和未来的我们。

傅雷家书读后感9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当我阅览完这本书的前言和目录后,我很惊讶也很好奇:这么一本书,竟是由一封封书信写成,足以看出写信人之用心良苦。伴随着灯光,我怀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走入这本书中。

  渐渐的,我认识并了解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傅雷。

  在傅家,孩子们受到的是严父慈母式的教育。在傅雷的家书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作为导师的严肃与庄重。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

  短短几句话,就贯穿了全部家书的一半情谊。他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聪离家2多年,被当时的中国政治运动扣上恶名,但他依然相信他的祖国,他不受祖国敌对者的威逼利诱,在艺术巡礼中,对与祖国采取敌对态度的国家的邀请,一律拒绝接受。初次回国时,有人替他担心,但他却相信祖国会原谅他青年时代的行为,并委以重任,给他以信任。这种信赖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与这一封封家书,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前面提到的一半情意是傅雷作为严父的教导,另一半则就是傅雷作为慈父的关怀。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这是一代翻译巨匠的切身体会,也是一个中国父亲的肺腑之言。傅雷注重傅聪的学业,但更关心他人格上的修养,只有这样,方能为人上人。9年月2日的那封信,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一字一句,无不把他的关怀抒发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一位父亲的心情。

  合上书本,我沉思着。

  原来,爱也可以这样表达,那么地透彻人心。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父母就像天使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我们,而我们是那么的幸福!

  向傅雷致敬,向父母对我们的爱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傅雷家书》 是我到现在为止看过最包含深情的书。编入傅雷夫妇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它是一部布满着父爱的家书,煞费苦心的教子篇。它不只仅仅是家书,更是傅雷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的教育的文字篇本。傅雷先生终身以慎重著称,但在家书中完全推翻了往日那个冷峻严肃的傅雷形象,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慈父的形象。

  这本书傅雷告诉儿子该怎样做人,怎样搞艺术,以及怎样过日子等问题。他让儿子要做一个狂妄自大的人,也要做一个“德艺兼备,品质超卓的艺术家。”在日子上,家书中所写大到艺术人生,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勇于在子女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

  书中不时给人深刻的描述,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家书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思,也让我能够更好的和父母沟通。子女能够透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能够透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当今有太多孩子对父母的太过依赖或者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在家书像傅雷那样能够用心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解决的父母少之又少。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温柔的。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父母也跟傅雷先生游着相同的平凡与巨大。只不过我们的父母不善于言表。傅雷能够说是千千万万个爱孩子父亲中的一个超卓的代表,他严厉但眼神中又充满温情。

  但相反的是当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的确有很多的问题,但人不是完美的。教育孩子要告诉他的由来,责任一切一切他应该了解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搪塞:“等你长大了你就理解了。”那样他会不爱惜年少,混混度日没有目标。

  再说人自己一辈子都活在疑惑里,有时分只能默默从众。你给予了他生命,有职责给予他思想。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始终是要出海的,他需要履历的风暴,迷雾。这都是无法避免的。

  这本书不单单是讲述了家庭,父母和孩子关系。更多的我了解了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我向往的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是整本书带给我最强烈的感触的话。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自己表现得很完美,但那毕竟不是一直可以“伪装”下去的。往往我们会因为一些挫折泣不成声,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有些“善意”,你可能一直自责自己为什么那么糟糕。就论我而言,从小被教导说:要微笑待人,“不能拥有自己情绪。”常常崩溃。看到这句话,我还是止不住的伤心和失落吧。

  “感情的美近于火焰的美、浪涛的美、疾风暴雨之美,或是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之美;理性的美却近于钻石的闪光、星星的闪光,近于雕刻精工的美,完满无 疵的美,也就是智慧之美!情感与理智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 学、生活艺术。”

【【荐】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读后感14篇04-22

傅雷家书读后感(14篇)04-22

初中傅雷家书读后感3篇04-14

《傅雷家书》心得15篇04-24

《傅雷家书》教学设计范文05-20

《傅雷家书》阅读练习及答案08-24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篇)03-22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精选15篇)03-30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合集15篇)03-28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集合15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