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信条》读后感

时间:2022-01-27 09:35: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信条》读后感(精选11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条》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条》读后感(精选11篇)

  《信条》读后感 篇1

  读富尔格姆的短文《信条》,我有了颇多感受。我知道,短文虽然只有简单的数百字,但是里面涵盖的内容可不少。

  富尔格姆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风格就是使用简单的文字,浅显的内容描绘生活。以至于他创写出这样一篇讲述人类生活与社会管理的短文《信条》,可谓是不错的启蒙文章,于大人也很有意义。

  《信条》不是简单的约束语言,文辞显得比较简单、朴实,然而也很容易触动人心,使人能够感受到有大智慧蕴藏在其中。其中很多信条恰恰是目前人们所欠缺的,如:公平游戏、交还你捡到的东西、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

  我不是一个高人,就“热甜饼和冷牛奶”这一条来说,现在很多家长往往是给孩子吃冷甜饼与热牛奶,恰恰是违背了信条。冷牛奶,恰恰是原生态的牛奶,冷牛奶意味着新鲜纯正,而现在很多的常温牛奶贩卖在各大市场,这些牛奶真正好吗?殊不知各种添加剂掺杂着,活活就像喝塑料。还有饼干是淀粉,冷淀粉食用进去非常难以消化,孩子的零食饼干往往就是冷的。

  读完《信条》我也知道,其中很多教条出自《圣经》,恰恰涵盖了生态学,政治学,平等观念,是我们当今时代人们迫切需要引以重视的。

  《信条》读后感 篇2

  《步长信条》从仁、义、礼、智、信、廉六个方面来诠释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步长信条》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步长信条》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仁、义、礼、智、信、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步长人》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对此,我反省了自己,并总结出三点做人最重要的品格: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步长人》第二句就是知恩图报,感恩之心首先是体现在一个“孝”字上,就像《弟子规》里面讲的:“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感恩回报的话,他有怎么可能对其他人感恩回报呢!

  第二要见利思义,“能拿六分,只拿四分”,首先看到眼前的利益的时候要先思考得到这个利益是不是符合道义的,同时做人不能贪心,要学会细水长流。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步长信条》和《步长人》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步长信条》更加的完善了我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第四是懂得奉献,在物质生活较为丰裕的今天,感恩、奉献、责任,这座精神上的“金字塔”不能倾斜,对于80后的我们来说,无论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还是担起肩负的责任,感恩意识与奉献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都需要注重养成,自觉践行。只有懂得感恩,学会奉献,我们才会真正懂得担当责任,我们的社会才会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和谐和温暖,多一份真诚和团结。

  依稀记得初入单位的我像是进入了一个大家庭一般,感受到了领导的关怀与同事的热心,这份归属感让我内心充满了温暖。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传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深深的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步长制药是我们每个职工幸福的家园,我们每个人在为菏泽步长奉献青春和智慧的同时,步长也在为我们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增长阅历,丰富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感谢单位,感谢单位培养我们,感谢单位让我们成长,感谢单位给予我们一片展示自我的天地。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步长信条》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步长信条》和《步长人》,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信条》读后感 篇3

  相信大家对杜威这位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并不陌生,他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其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影响至今,当然杜威的教育名篇多不甚数,然而这些名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是由于在当时19世纪上半叶以来美国的公共教育虽然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法还是集成了欧洲大陆和英国就学校的传统,形式主义、呆板的教育仍占统治地位,此时的杜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开始从事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和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其中杜威的早期作品中,《我的教育信条》是他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早期撰写的一个纲领性著作,因此我在《杜威的教育名篇》中挑选阅读了《我的教育信条》,而后有了个人的心得体会。在《我的教育信条》里,杜威把自己的教育信条分成了五条:第一条:什么是教育;第二条:什么是学校;第三条:教材;第四条:方法的性质;第五条:学校与社会进步;他的教育信条里明确地分析了每条的重要性与意义。下面是我自己在阅读这些教育信条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该篇著作中,杜威在自己的教育信条里把什么是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说明了教育是核心地位,在这一信条里,杜威明确的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一过程几乎是从出生时就在无意识的开始了。这说明了杜威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手段去实施这一过程,并非是最终的目的。他还强调了教育是为了对儿童能力刺激而来的,这无疑是肯定了教育是针对儿童能力的,并非只是如传统的形式主义、呆板的死记硬背,这是杜威在长期的探索中得出的有别于其他学者的,是适应当时美国教育的现实情况,这一信条认为儿童应该是为适应社会而教育的,不需要一些无所谓的与社会活动不相符的课程教育,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想法,的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这里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是社会的实践;因此杜威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强调了它们是平行排列的,也是有机的联系着的,决不能偏废。在最后,杜威明确地表明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并要加以把握,明白它们的意义,这样才是教育。

  学校是作为实施教育的最佳场所,所以杜威在信条里阐述了所谓的“学校”。他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而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就应该把学校设置成一个真实的接近生活的而生气勃勃的地方,这样儿童才能更轻松更容易的学习,也就是说他所认为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现实版的社会,是简化的,属于雏形阶段的,这样就能培育出更快适应社会的人才。但是这一想法与当时的传统学校是相违背的,但是却是更适应时代的要求;反观中国的传统学校,教室是老师在讲台教学,学生听讲的地方,而且老师的权利最大,是不可挑战的,导致了学生怕老师,学习有压力,是个人人都惧怕的地方,因此学生都希望放学后马上回家,不希望呆在教室,特别是传统的私塾。杜威的这种“学校”的提出无疑是让儿童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杜威的学校里,教师的职务不是把某种概念强加给儿童或是让儿童形成某些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教师是主角的思想,大大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权利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让学生更能快乐的学习。这是当时无人敢提出的观点,这无疑是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虽然未能全面实施,但这却是空前的飞跃,为现代的美国教育甚至全世界打下了牢固的教育基石。

  在杜威的第三条信条里,他认为学校不应该给儿童太多与社会无关的专门科目,这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应该是选择与儿童本身相适应的社会活动。这不正是现在很时兴的什么开发智力教育等等之类的雏形吗?过去传统的教法只是把教材上规定的教学方案教给儿童而已,并没有注意儿童的年龄,忽视了他们的天性,杜威这一思想不是对成千上万的儿童的恩赐吗?这也为这些儿童在健康成长过程中提供了基础,再也不用逼着学一些根本不适合自己年龄的课程了,甚至是阻碍了儿童思想活跃的天性的发展,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儿童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这就是杜威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他认为教材应该有的意义。

  既然有了基本的教育、学校、教材,那么就可以上升到了方法的探究,也就是杜威教育信条中的方法性质,他针对了儿童的能力先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做了论述,他认为首先应该是要遵循儿童的本性来发展儿童的心智,而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就儿童本身来说,儿童对所见的事物是直接的感知,所以只能是直接的表达所见的事物,但是还不能把心中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所以在教育儿童时应该要考虑儿童身体的发展状况。当然儿童学习的新知识的动力来源的是兴趣,没有了兴趣也就不会推动儿童去学习新知识,杜威认为只有经常观察儿童的兴趣才是教育的最大帮助,是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根本,否则很难调动儿童的学习动力,这一思想在当代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管是学习任何东西,如果没有兴趣也就很难达到你所要达到的成功,所谓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在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中始终都离不开社会的联系,所以在他的第五条信条里说的是学校与社会进步,但是杜威阐释的却是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因为学校是教育的最佳地方,所以杜威把学校与社会进步等同于教育与社会进步来阐释了吧,他认为教育是对社会的一种道德责任,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组织它自己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坚持学校也就是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这里指的是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应当是指引学生学习的好榜样。他这样的思想无疑是说学校是将来存活于社会的必经之路,强调我们要努力学习,以提升社会文化素养,重视教育。

  读完《我的教育信条》后,我了解到了杜威的教育是大胆设想,大胆创新的,他的实用主义是完完全全的与社会联系起来的,但是并非是无中生有的,他是通过联系当时美国社会以及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不断地摸索出来的,这对我们现在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在当时也一度因起过轰动,虽然后来他的儿童中心主义被很多人否定了,但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教育难道没有受他的影响吗?他的思想难道不是对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飞跃吗?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不正是他在摸索中的成品吗?他应该是获得我们的肯定的。

  《信条》读后感 篇4

  何为信条?我想信条是指一个人的原则和主张。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秉持着什么样的教育信条培养学生就将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通读完叶澜教授关于教育提出的十二条信条后,我感触颇多,叶澜教授分别从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学研究三个方面提炼总结了这三者的基本信念、基本认识和基本准则,概要式的表达了对教育的理解、提出了12条教育信条。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信条一中所提到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知这一点,因为当你站在三尺讲台上,你面对的就是活生生的生命,而非机器,现代科学发达,时常会让人误解了教育本身的含义,借助许多媒体我们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多便利,但也是这种便利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正如信条中所说的,教育的基础应当是交往,而交往只产生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与孩子的沟通也是教育的一个部分。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能依赖于或者说是指望于一项新的信息科技技术可以带来多大的方便,而是要做科技的主人,擅长并合理的运用信息科技去辅助教育而不是主导教育,作为主人扬长避短的运用信息技术,勿忘了教育的初心。 在第二大板块,关于学校教育的几条信条中,我深刻解读了信条五中所提到的“教与学”应相辅相成。正如文章中所言:师和生、教和学绝非主次、中心和边缘的关系,而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的合作共生关系。没有学的教构不成教学当然没有教的学是学习,不是教学。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但不能作为主体存在,做好学科教学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但也千万不能将它认作是教师的全部工作。在我的理解中,教育乃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学会倾听与表达、赞赏与帮助,有时候反而比学科知识更重要,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实现成长的重要过程。为人师表更应该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做好标杆,

  因为师生是依存关系。那要从何处入手去做呢?我想学校层面的综合活动可以入手以及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各项活动也可以帮到大忙,结合信条一的内容,交往是教育的基石,那在综合活动中便也体现了这一点,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单位,是一种重要支持,是学生满足同龄人交往与合作、在群体中发展个性、以个性丰富集体等社会化过程之温暖家庭,所以结合学科教学,加上综合活动,便可以更好的融合教与学。

  最后一个版块是关于教育学研究的,信条九中提到,教育学是独立学科,它揭示教育事理的核心。教育实践的层级性、社会性和生命性等诸多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学属复杂学科,是一门以教育为聚焦点的通学。在我的理解看来,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学科的独立性,首先取决于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或者说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而教育学保持它的独立性外又海纳百川了各门学科知识,值得我们新教师去探讨和研究。

  叶澜教授的十二条教育信条全方面的阐述了她从教以来总结的观点和主张,作为她的终身教授报告给我们新教师点明了思路,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边教边思,边学边改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为人师表应当终身学习,时刻进步。

  《信条》读后感 篇5

  每一个人总会有点期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杜威也一样,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信条。

  他说:“我相信——方法的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提供教材和处理教材的法则就是包含在儿童本性之中的法则。”

  在他的心中,儿童才是教育的中心。在这章的第一点中他说“儿童被置身于被动的、接受的或吸收的状态中,情况不允许儿童遵循自己本性的法则”。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就是一种“静听”的教育,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消极的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是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因此,他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结合于我们的大学课程学习,在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当中,我们学习过很多提倡“以儿童为重心”的教育人物和教育思想。例如人本主义的教学观中,他们的教学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要尊重学生,无条件接收学生。正如代表人物罗斯杰所说“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学”。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但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我们确实应当尊重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会他们如何学,并且还须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我们不应让学生被动的坐在教室中,只让他们盲目地听课、记笔记,而是应该让他们融入其中,自己积极探索,寻求真理。而非逼着他们学习,成为为了考试的工具。

  在本章节的第二点杜威提出“表象是教学的重要工具”。这一点对我来说映像并不是很深刻,但它总是使我联想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那就是——模仿。此时的我想到了他另外一本书《民主主义与教育》里第三章提到“模仿和社会心理学”,“模仿”里更多的提到了刺激和强化。在我们的课程当中,有学到过关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里的强化理论,说道:强化是伴随着行为之后,增加行为重复发生概率的事件,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比如说当一个学生上课调皮时,教师会让他罚站;当他又认真听课时,便让他回到座位。不仅如此,当刚阅读到“表象”时,我还联想到了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这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模仿”也很有关联。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来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些的过程有四个阶段:(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观察者集中注意观察被示范的行为或活动,以表象或符号等表征形式贮存所观察到的行为,然后模仿所观察到的行为,将符号表征转化成外显活动。

  在本章节的第三点他又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机之一。这种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且满足来自活动本身,这是内部的学习动机。

  最后,在本章节的第四点中他提出“情绪是行动的反应”。在这点中,我还记得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也有相关的叙述,但他更强调的是与道德有关。首先我们需要对道德规范及意义有认识,这是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其动力是道德情感,也就是说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例如责任感、荣誉感、羞耻感等。因此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只要我们能参照着真、善、美而获得行动和思想上的正确习惯,情绪大都是能够约束的。

  杜威在教育上有着自己的教育信条,未来的我们即未来的教师们,更应该有着自己的独到的教育信条。我们应该对未来的教育有所期盼,应该对未来的学生有所期待,对我们自己有所要求。我们更应该学习这些优秀的教育家、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以及为人处世,来丰富自己的内涵。

  我相信——教育的未来会更美好。

  《信条》读后感 篇6

  纵观美国教育发展历史,创新教育有多种思想基础,但最重要的思想渊源应归功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倡导的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做中学”等思想为促进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对我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杜威继承和发展了由皮尔斯创立、詹姆士使之通俗化的实用主义哲学,并把它具体应用到社会事物和教育领域中。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经验”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果想得到某些方面的知识,就必须亲自尝试一下,而不能道听途说。”由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杜威是研究性学习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在美国中小学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定理,教师总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怎样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就是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造出一些简单的物体。这样,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就认识了尺子的用途与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木匠教学法”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通过“从做中学”,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按教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从而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校虽然也有教科书,但教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大部分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学生主动参与的办法,从活动和实践中进行学习。美国学校更加注意让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们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到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会建议他用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困难。如果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并要带上孩子也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

  现在,再反观我国的教育实际,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屡屡呈现在课堂上,教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牵着学生走路。这怎么能培养出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呢?

  《信条》读后感 篇7

  通过对它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建筑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有了系统的认识,认识到它是打造文化生产力的利器,是文化与生产力联动、互促的催化剂。以下是我读完《中建信条》后的一些具体感受。

  读完《中建信条》我看到了一张多视角的名片,这张名片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它必将带来中国建筑由外延到内涵的全新巨变。“满意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造福社会”言简意赅的主旋律,辐射了世界,涵盖了内外。无论是长期的合作者、还是潜在的客户群,无论是归属感强的老员工,还是我们这些刚加盟的新员工,无论是他乡已开发之地,还是异国仍封闭的远疆,都将被这张名片所吸引,因为群体或个体任谁都无法抗拒幸福的感召,提高幸福指数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是社会的发展目标。向有着这样厚重文化沉淀的建筑引领者投资,与有着这般丰富历史积淀的建筑巨人联袂,加盟“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集团”,初始的收获是承诺与信心,过程的收获是持续性成长,最终的收获是沉甸甸的'幸福。

  读完《中建信条》我看到了一份全方位的规划,这份宏观与微观俱存的规划,必将使中国建筑发生由无形到有形的巨大变革。“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集团”愿景,必将激发出我们全员超乎寻常的诚信力,调动起我们前所未有的创造力,汇聚起我们史无前例的超越力,摘取举世无双的共赢果。

  读完《中建信条》我看到了它同时也是一部超浓缩的历史,这部凝聚着文化、镌刻着丰碑的历史,必将对中国建筑产生由历史到未来深远的影响······

  笃信而立,其力自发;笃信而行,其程必远。 “笃信而立”,对于企业使命、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品牌用语等核心文化理念和品牌管理理念的认识深入我心。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笃信而行”了。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坚决做到统一规范、求同弃异,今后,将在这一体系的指引下,化思想为行动,化理念为实践,将文化理念内化于心,付诸于行,开创以新体系引领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最后,能够在中建博大的企业文化底蕴下工作我感觉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我一定会尽快适应自己的岗位,与企业同成长、共发展,打造属于中建人的“幸福空间”。

  《信条》读后感 篇8

  正如一个人的杰出并不需要一个完美的人生,一本书的优秀并不因为它所表达的一切都是真理,而是因为他的某些部分表达了可能被忽视的真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带有典型的美国精神的书。书中讲的道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都带着闯劲和拼搏精神,大力宣扬个人的命运控制受自己控制。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建立,民众也渴望追求"拼搏"与"成功",一扫先人的儒雅之风。本书在国内风靡一时也不难理解。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从改变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对事物的认知方法以及对竞争环境的理解入手,也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辅助一些必要和实用的有效方法。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七个习惯是一个整体,它们相辅相成, 既讲到了个人要全力以赴确立目标,进行个人修炼,并由依赖转向独立,从而实现"个人成功",也讲到了要通过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等,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而不断更新更是涵盖了前六个习惯,督促我们从身心开始完善。其中让我启发最大的是"要事第一"这一种习惯。"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为始"的愿景,〃要事第一"的把握,"双赢思维"的互赖,"知彼解己"的沟通,"统合综效"的合作,"不断更新"的创造,会使每一个人走向世成功的彼岸。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为渴望成功的人给出了方法,对于渴望成功的人而言,"渴望"的程度和决心至关重要,要按照书中所写去做还是很难的。做事的恒心和毅力,决定了成功的可能性。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你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本书没太多提及性格,但频繁的用了"习惯"二字。作者认为习惯是知识,技能和意愿的交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清楚应该怎么做。

  《信条》读后感 篇9

  他在文中这样写道: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然后就罗列了自己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以及养成的好习惯,我数了一下,总共16条,都是最简单的道理,比方学会分享,不打人,公平游戏,收拾好自己的一摊子,每天睡个午觉等等。信条的内容,条条是“幼儿园”语,但却蕴涵着深广的人生道理,他的信条,既是人生准则,也是社会准则。

  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他所罗列的那些条条里。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生态学、政治学、平等观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状态。

  拿里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也是类似的观点,通过对很多科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的采访,他们一致认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也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的确,如果将人的各种命运分解、揉碎,试图从中找出一些规律的话,那么良好的习惯,敢于抓住机遇的勇气是比天赋更为重要的东西。

  《信条》读后感 篇10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伟人,也没有天生的笨蛋。人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人物都有其成功踪迹可寻;反之,人之所以论为平庸低下亦有其谬因可溯。作为美国的政治家、外交家、著作家、科学家、发明家而闻名于世并在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卓越才能的世界伟人——本杰明.富兰克林一生的传奇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是一个有修养,善自律,道德高尚的人。

  富兰克林从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穷小子成为一代伟人,除去其勤奋努力的学习精神外,他严格的自律和克己修身是助他成为一代伟人的关键。富兰克林在32岁时,他为自己制定了12项用以修身自律的人生信条,从而使自己成为受人尊重和赞赏的一代美德大师。富兰克林说:“大约在这个时期,我做了一个勇敢而艰巨的决定——走向道德的完美。我期望我的一生任何时候都不再犯错。不论来自自然倾向、习俗或伙伴,只要是不良影响,我都要克服。只要我知道——或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就去做对的,避免错的”。

  节制——欲不可太强,求不可过多

  沉默——避免无聊闲扯,言谈必须有益

  秩序——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

  决心——要做事就须下决心去做,决心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完成

  节俭——不得浪费,任何花费都要有益,不论是与人与己

  勤勉——珍惜每一刻时间,去掉一切不必要之举,勤做一切有益之事

  诚恳——不使用欺骗手段,考虑事情要公正合理,说话要依据真实情况

  公正——不得损人利己,履行应尽的义务

  中庸——避免任何极端倾向,尽量克制报复心理

  平静——戒除不必要的烦恼,即那些琐碎、常见的和不可避免的不顺利的事情

  纯洁——净化思想和灵魂,抛弃一世玷污美德和心灵的东西

  谦逊——摈弃骄傲与自满,让心胸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若想在这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不为利欲诱惑,不被污浊侵蚀,不与邪恶同流,就必须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品质优良的人。因为这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没有哪一个道德败坏、毫无修养的人会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富兰克林是一代伟人,当然伟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但是伟人的美好品德却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

  《信条》读后感 篇11

  正如一个人的杰出并不需要一个完美的人生,一本书的优秀并不因为它所表达的一切都是真理,而是因为他的某些部分表达了可能被忽视的真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带有典型的美国精神的书。书中讲的道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都带着闯劲和拼搏精神,大力宣扬个人的命运控制受自己控制。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建立,民众也渴望追求"拼搏"与"成功",一扫先人的儒雅之风。本书在国内风靡一时也不难理解。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从改变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对事物的认知方法以及对竞争环境的理解入手,也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辅助一些必要和实用的有效方法。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七个习惯是一个整体,它们相辅相成, 既讲到了个人要全力以赴确立目标,进行个人修炼,并由依赖转向独立,从而实现"个人成功",也讲到了要通过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等,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而不断更新更是涵盖了前六个习惯,督促我们从身心开始完善。其中让我启发最大的是"要事第一"这一种习惯。"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为始"的愿景,〃要事第一"的把握,"双赢思维"的互赖,"知彼解己"的沟通,"统合综效"的合作,"不断更新"的创造,会使每一个人走向世成功的彼岸。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为渴望成功的人给出了方法,对于渴望成功的人而言,"渴望"的程度和决心至关重要,要按照书中所写去做还是很难的。做事的恒心和毅力,决定了成功的可能性。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你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本书没太多提及性格,但频繁的用了"习惯"二字。作者认为习惯是知识,技能和意愿的交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清楚应该怎么做。

【《信条》读后感(精选11篇)】相关文章:

湖南省通信条例06-03

创业成功人士的7大信条03-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02-28

活着读后感(精选15篇)03-10

寒号鸟读后感精选15篇03-08

《尊严》读后感(精选15篇)03-08

《人生》读后感精选15篇03-06

《疯娘》读后感(精选15篇)03-10

意林读后感(精选15篇)03-09

正面管教读后感(精选15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