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优秀扶贫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24 16:54:53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2016年优秀扶贫调研报告

  扶贫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本文将介绍2016年优秀扶贫调研报告。

2016年优秀扶贫调研报告

  2016年优秀扶贫调研报告(1)

  今年7月份以来,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我被选派到庆城县熊家庙瓦窑咀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开展以来,我紧紧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省委“1236”扶贫攻坚和“六个精准”的要求,结合工作队工作职责任务,集中利用将近两个月时间,对全村2015年-2017年脱贫户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有效地厘清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

  一、村情现状

  瓦窑咀村位于熊家庙办事处东南方向4公里处,是全县51个贫困村之一,共辖6个自然村,共有418户18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248人,贫困面13.26%,2015年预脱贫40户182人,贫困面下降至3.53%。全村总土地面积16.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69.5亩(塬地3250亩、山地2619.5亩),人均3.14亩,产业以小麦、玉米、洋芋、油菜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目前没有形成规模性的主导产业。全村2014年人均纯收入为4662元,其中贫困人口为2900元。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659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260元,同比增长15%以上,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00元。

  二、致贫原因

  瓦窑咀村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现有贫困户83户384人,占全村人口20.4%,其中实现小康农户的只占15%,实现致富的只有8%,解决温饱的多达77%。总的来说,全村扶贫攻坚难度大。一是自然条件差,土壤贫瘠,近十年年均降雨量不足300。耕地面积5870亩,其中平地4450亩,人均仅占3.1亩。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全村共有道路10.7公里,除3.7公里通村水泥路路基较好外,其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给当地农产品的输出带来了不便。三是传统发展思想严重,种植业仍然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在粮食作物中,大部分以种植小麦(口粮)为主。养殖业:仍然以传统的散养圈养为主,且数量较少。四是缺乏技术型务工人员。全村有1883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365人,大部分都以出卖劳动力为主,收入微薄。五是农民扶贫攻坚的意识淡薄,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还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等、靠、要等思想仍比较严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食其力的自强精神有待形成。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把工作谋划作为推进帮扶任务落实的重要前提。坚持规划先行,高定位要求、要高规格编制瓦咀村“两规划一计划”,围绕基础建设、产业培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解放思想等重点,准确把握贫困群众的所思所盼,因地制宜,研究论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精准谋划一批带动发展的富民项目,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分年度实施,尽早启动实施,以长远的目光、务实的作风推动瓦咀村经济社会快速增长。

  二是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着力重点。围绕脱贫55户248人的目标及产业现状,积极引导群众改变传统观念,调整产业结构。以白马乡、赤城乡苹果基地为依托,高标准谋划定位产业培育目标,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社会化营销。同时,协调静宁等县与瓦咀村建立友好共建合作关系,定期邀请技术人员开展苹果技术培训,切实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三是把土地流转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坚持大力宣传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引导大户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不断壮大种植、养殖规模,有序引导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推进瓦咀村农业路径向现代农业、融合农业、高效农业转变。同时,鼓励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城市转移,使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增加收入,不断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从而能使土地最大限能地发挥助农增收的效益。

  四是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更新发展观念的强大引擎。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积极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了解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方法。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畜牧专家定期开展养殖技术、劳务输转等培训,组织村干部、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养殖技术,不断扩大群众种养规模,引导群众增收致富。

  五是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脱贫步伐的有力保障。坚持把驻村帮扶工作队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及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积极协助乡村两级加强基层党建,及时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好发展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等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党员管理,协助选出能真正引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村“两委”班子,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

  2016年优秀扶贫调研报告(2)

  20XX年是郧县建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的主题活动年、完成“三个确保”的关键年,又是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年。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自3月份以来,县扶贫办组织专班,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成效及做法

  实施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中之重,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郧县抢抓重点村建设机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突出农民增收核心,强力推进产业扶贫。2008年全县“果菜药桑”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达到67.87万亩。其中已启动的105个重点扶贫村突破16万亩,人平达1.3亩,其中柑桔8万亩、木瓜4万亩、桑园1.5万亩、蔬菜1.2万亩、中药村0.8万亩、茶叶0.5万亩;养殖小区11个,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产业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规划,才不至于让农民的苦干变为白干,才能让农民尽快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全县在实施产业扶贫时,进行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坚持把重点村致富产业建设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果菜药桑畜”等特色产业,突出柑桔、木瓜、胡桑三大主导产业,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的要求,办示范样板,发展畜禽养殖等特色经济板块。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库区柑桔带、退耕还林和二高山地区木瓜带、低山丘岭桑蚕带、城郊乡镇和国道沿线蔬菜带的产业格局。。

  (二)整合资金,倾斜使用。

  产业扶贫,资金是关键。郧县整合财政、扶贫、发改、林业、移民和畜牧等各类资金,集中捆绑、倾斜使用,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比重。启动实施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其中安排到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至少40%用于产业发展;二是互助资金全部扶持。2007年郧县被列为全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在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和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等3个村开展了村民生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把互助资金项目的投向全部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想发展又缺资金的难题,真正使致富产业扶贫到户。如:黄土梁村贫困户尚智云去年6月份借款3000元,养殖1000余只鸡,9月底全部出售,还清借款后,三个月内净赚1500余元。三是小额信贷重点扶持。把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投向重点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重点村推进到哪里,贴息贷款就安排到哪里,有效缓解了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产业建设的步伐。2008年度扶贫到户贴息资金32万元(贷款金额640万元),共发展产业基地9600亩,发展牲畜1万多头、家禽8000多只。四是帮扶资金集中扶持。将中直、省市县对口帮扶资金集中用于发展产业。近年来,社会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其中用于产业扶贫近500万元,2008年中国恒天集团帮扶郧县200万元,繁育经果林种苗100余万株,全部用于重点村产业发展。五是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由县产业办牵头把产业化扶贫与退耕还林、库区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柑桔产业村和木瓜重点村。

  (三)多方促动,扎实推进。

  产业扶贫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郧县多方促动,让农民尽快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拉动。首先,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对白泉酒业、十堰渝川泡菜公司、郧县南化红酒厂等10家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壮大块头,加强与基地联结,增强了拉动能力。其次,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兴建龙头企业带产业。培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培植各类典型带动。通过提高品质、择优发展,以优质品种推进重点村产业建设提档升级。在重点村创办柑桔高产高效示范园样板、畜禽养殖小区样板等产业示范样板20余个、2万余亩。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抓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小区特种养殖;同时,加强产业村典型和产业典型户的培养,为后来启动的重点村树榜样。三是突出重点推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发展产业难度较大。郧县建立一名县领导带一个扶贫工作队帮一个重点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的帮扶机制。以“择贫而扶,极贫重扶”为宗旨,帮助贫困户发展高效经济林(园)或找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从贫困户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上全程服务,切实把扶贫到户的机制落实到实处。

  (四)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是实施产业扶贫保障。一是领导重视。郧县十分重视致富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致富产业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列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优先安排,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产业建设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加强培训。一方面注重产业建设的建园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围绕致富产业基地建设,聘请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培训,实现户平拥有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品种的优良化。在重点村培育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和推广辐射作用,实现了产品升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农民和企业、生产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农民和其他组织以及农民和农民之间构架了桥梁,起到了连接和粘合作用。全县打破传统性小而全、分而散、粗放性的经营模式,把农民有序的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不断培育和引导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城关镇黄土梁村把扶贫互助合作社与桑蚕协会有机结合,形成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的拉动机制,全力发展桑蚕产业,仅两年时间就发展胡桑1000余亩;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探索出“支部+协会”的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村种植桑树20万株,年养蚕1500余张,产值达60多万元,年收入过8000元的养蚕大户达30余家。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产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约该县产业化发展因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一)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力弱。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11家,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意识不强、辐射面狭窄、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未完全建立,产业发展多由政府包办代替,企业自建基地意识不强。

  (二)产业发展技术含量不高。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农民习惯于传统种植,产业发展产前服务的多,产中、产后服务的少,种植栽培管理粗放,产量普遍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市场竞争力低,农民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差,盲目、被动地应对市场,很容易出现生产环节快速发展,产品销售环节过剩或短缺的现象,使农民增产难以增收,农民增收显得十分脆弱。

  (三)扶贫到户机制不健全。

  目前,该县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与扶贫部门对接不紧,由于银根紧缩和贷款联带责任等原因,金融部门门槛高,贫困户可望而不可及,存在“嫌贫爱富”现象,贷款难的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由于贫困村和老区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财政扶贫资金大部分投在基础设施上,投到产业发展上较少,尽管全县启动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可以缓解部分农户生产发展困难,但覆盖面太窄,目前只有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胡家营镇土地沟村三个村。另外,由于农业相比其它产业而言,属高投入、低产出、见效慢的产业,社会帮扶资金往往选择投入成本相对低、产出利润相对高,见效比较快的行业,加上政策引导还未完全到位,导致社会帮扶资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较少。

  (四)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够畅通。

  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仍不键全,已建立的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高档次农产品集聚较少,农民市场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家庭式”营销模式根深蒂固,经营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把握;虽然有些乡镇村建立了中介组织,但与千家万户联系不紧,没有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三、几点建议

  为了完成“三个确保”的目标任务,该县今年明年将启动实施83个重点村(20XX年41个,2010年42个),全县扶贫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全县要强抓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不断激发产业化扶贫活力,真正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一)要立足优势确立工作思路。

  一是立足优势产业建基地。围绕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逐年增加产业化扶贫投入,建成柑桔、木瓜、小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引导农民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实现基地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在城乡郊区要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继续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二是长短结合抓规划。坚持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抓柑桔、茶叶、木瓜、核桃、小水果、中药材等,短抓烟叶、蔬菜、畜禽养殖等,,使一家一户的小产业汇聚成千家万户的大产业,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大力实施农村“五通”工程,继续围绕农村支柱产业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状况;四是继续巩固生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互助资金项目是新阶段扶贫到户的新模式,是解决贫困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在办好试点的同时要加强巩固提高。

  (二)要培植龙头提升经营水平。

  搞好产业化扶贫,培植龙头企业是重点。一是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资源开发上项目,围绕特色农业搞加工,力争一年扶持2-3个龙头企业,通过3年时间,在全县逐步扶持和培植20家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客商到郧县投资兴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三是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出台优惠政策,搞好跟踪服务,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创办企业。四是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重要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拓展市场,健全营销网络。

  一是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想方设法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农村的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走“农户+协会或合作社+公司”的路子。

  (四)要依靠科技打造精品名牌。

  一是深入推广科技。结合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农广校为核心、以乡镇服务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每年培训农户2万人次以上,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始终把依靠科技攻关、培植精品名牌产品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乡镇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五)要整合力量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领导。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山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领导联系制度,对重点扶贫企业,帮助指导发展,协调解决难题;坚持部门帮扶制度,发改局、财政、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管理服务,积极为扶贫企业找信息、选项目;加大对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把财政、扶贫、发改、农业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多元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

【优秀扶贫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12-18

扶贫调研报告09-19

2016年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02-12

个人扶贫调研报告03-15

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01-11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01-09

扶贫调研报告模板12-15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01-03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02-09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