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北京青年调查报告

时间:2021-01-14 08:01:13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北京青年调查报告

  在当下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京青年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青年调查报告

北京青年调查报告1

  王英姿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这类人:遇见陌生人问路,即使她不知道也会掏出手机打开导航。她刚来北京读大学时就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最难忘的是本科毕业后去四川支教一年的经历。平日里会留意志愿者的招募信息,时间合适就和小伙伴走起。

  她爱公益、爱行动、不爱冷漠,爱挑战、爱拼搏。在朋友圈里她会晒支教日记和孩子们的笑脸,最重要的是,从不晒包包。

  团北京市委进行的“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就关注到了像王英姿这样的青年志愿者。截至XX年3月,在“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有近130万人,占据北京志愿者总数的半壁江山。

  志愿服务的“北京范儿”

  “被质疑志愿服务动机?肯定遇到过!”曾任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的元方告诉记者,上大学时就有人质疑她是为了加学分,工作后参与志愿服务被人说是好出风头,“但真的都是少数,大部分人听到我的经历都会说,好赞!”

  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课题组的调查揭示,59.1%的受访者选择了“奉献爱心”,37.2%的受访者选择了“积累实践经验的需要”。同时,在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方面,66.5%的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有“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课题组认为,“奉献”成为北京青年志愿者的关键词。近四成受访者选择积累实践经验,跟青年的角色十分相容,表明志愿服务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通过志愿服务经历来获得成长也是青年内在的发展需求。

  让元方感到骄傲的时刻通常出现在假期回老家,留在家乡的同学听她说起志愿服务经历时会“点赞”,但觉得“不是一路人”。甚至有同学在听她说喜欢“做公益”时回了句“你手真巧”。“他以为是做工艺品啊,这在北京绝不会发生,感觉‘志愿服务’挺普及的,因为它代表着北京范儿!”

  元方周围的朋友基本上都参与过志愿服务,她曾和大学宿舍同学利用寒暑假去西部支教,也在XX年北京奥运会时成为“鸟巢”的一名志愿者,用微笑共同打造了北京名片。根据团北京市委对3.5万多名在京青年调研数据显示,在问及“你最希望参加哪些活动”时,选择“志愿公益活动”位于前列;在问及“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方面,选择同意的占79.8%;在问到是否认同“当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我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时,选择同意的'占76.7%。

  调研分析认为,首都青年高度认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高度接受和认可志愿服务活动。这大概就是让黎肖乐觉得“骄傲”的“北京范儿”吧。

  志愿服务遵从内心驱动

  在很多对志愿服务持观望态度的人看来,向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并非易事。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做志愿者是“有钱有权的人才做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针对北京青年志愿者的调研恰恰与以上结论相反。

  真的是有钱人才能做志愿者吗?数据显示,在收入方面,剔除在校学生数据,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4.5%;收入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的占36.8%;收入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的占20.6%;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18.1%。而XX年北京市职工月均工资是5793元。

  非得是有权的人才能参与志愿服务吗?数据表明,工作职务方面,剔除在校学生数据,其中“办事人员”占26.9%,“专业技术人员”占22.3%,“一线工作人员”占18.8%,“单位负责人”仅有3.7%。

  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年志愿者是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收入和职位不高。这与西方国家志愿者普遍“有闲、有钱”的情况有明显差异。

  对于青年志愿者的非京籍青年所占比例,调研发现非京籍青年占34.1%。调研分析认为,志愿服务是外地青年融入北京、认知社会、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途径。加强青年志愿者工作是推动社会融入、组织重构的有效途径。推动不同青年群体之间的融合,对于构建新型的青年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志愿者学历整体较高

  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志愿者王英姿细细梳理了一下自己青春里的那些事儿:“怀念青春时,绝对不能不提志愿服务。”

  真正参与志愿服务是在王英姿读大学时。去四川达州宣汉县支教,还成功举办了一台关爱留守儿童的晚会。大学里连续3年都是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志愿者。本科毕业后加入研究生支教团,重返宣汉支教。这些志愿服务经历被她形容为“到了80岁想起依然会微笑的事”。

  “不管你来这个学校之前是否了解志愿服务,一进大学,最大的社团就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周围会有一批参与志愿服务的小伙伴,你也会受到感染啊。”王英姿告诉记者,在她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志愿服务经历是每个同学的必修课。

  这一点和调研情况相符。数据显示,在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年龄方面,选择在18~24岁之间的占46.7%;其次是15~17周岁,占27.7%;14周岁以下的占16.3%。在25岁之后首次参加志愿服务的仅占10.1%。

  志愿者的参与经历大多是从中学和大学本科阶段开始,课题组分析认为,学校阶段是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发展注册志愿者队伍的关键时期。从另一角度也说明,针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青年,志愿工作的力度和覆盖面还有待加强。

  像王英姿这样读了研究生依然对志愿服务抱有热情的青年群体不在少数。在调研中发现,拥有本科(含双学位)学历的占56.1%,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14.4%,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84.7%,青年志愿者学历层次普遍较高。

  做志愿者不只是为“点赞”

  调研组在问到“参与的志愿服务涉及哪些领域”时,全体受访者中有47%选择“社区服务”,有41%选择“环境保护”,39.1%选择“大型赛会”。调研组分析认为,北京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领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多元化特点。社区、环保、大型赛会等三类志愿服务参与率较高,这与北京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调研组进一步揭示,虽然服务领域多元可喜,但相应的培训却不足够。在一对一探访中发现,志愿者十分关注岗前培训,很多受访对象认为这是志愿者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保障之一。但在培训时长方面,有18.1%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参加过培训。大多数针对志愿者的培训集中在 “30分钟到1小时”,占30.1%,选择“1个半小时以上”的仅有29.4%。

  在志愿服务培训形式方面,选择“为所有岗位的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理念为主的通用培训”的占32.9%,选择“针对具体志愿服务岗位进行岗位培训”的占30.8%。调研发现,由于培训力度直接影响志愿者服务效果,广大青年志愿者对培训的需求反映强烈,亟须掌握助老、助残等方面专业技能,进而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

  作为曾经的志愿者、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指导老师,于群也有自己的担忧:“大多数孩子热情有余,但没有坚持。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是一时冲动,是一次性的,体验一下就完事。”

  调研数据显示,在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方面,“不定期参与”的是常态,占48.2%。在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时间方面,选择“在50小时以下”的占56.4%;选择“50~100小时”的占31.6%;选择“在100小时以上”的比例较低。课题组认为,北京青年志愿者平均服务时间整体偏低,志愿服务频次不高、时间不长,常态化程度偏低。

  “都说志愿者是北京的名片,名片是需要随时揣在兜里、常常拿出来的,是必备。”于群希望他的学生能把参与志愿服务当成一种常态、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秀在朋友圈里、为吸引点赞的一张照片。

北京青年调查报告2

  每晚回到租住的房子,枕着窗外的嘈杂,邱国远总是难以入眠。他想念从小到大生活的农村,想念“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的静夜。

  在顺义区工作那几年,邱国远换过很多工作。他每天穿着体面,朝九晚五地上下班,却总觉得自己“和城市格格不入”。他喜欢夏天在自家院子里支起桌子吃饭,习惯走在街上遇到的都是看着自己从小长大的熟人。可是在城里,他甚至不知道隔壁的邻居是谁。

  “我就是一个农民。”邱国远还是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回到顺义区北务镇北务村,和哥哥一起“将养猪进行到底”。

  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将邱国远归类为“农业青年”。他们的年龄在16~35 岁之间,生活、居住、工作在北京乡村超过半年,直接从事第一产业。在北京,农业青年共有9.11万人,占北京市农业人口总数的16.17%。

  收入不再靠种粮

  白天,邱国远在村子里几乎见不到同龄人。太阳下山之后,各家各户的小车才陆陆续续开进村子,载着从城市里放学、下班归来的年轻人。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近郊农村变为城镇,大量农民上楼,大量农村户籍青年不再从事农业生产,选择在外就业或上学。农村青年外流趋势明显,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并呈现多重经济身份集于一身的特点,收入来源也越发多样化。

  有些农业青年通过将土地的经营权进行流转,获得租金,成为“土地出租者”,有些青年参加村集体产业并获得股份分红,成为“股东”,有些青年将自有住房出租,成为“房东”,还有些青年开展农家乐等个体经营,成为“私营企业主”。

  河北保定姑娘赵红敏是北京农业青年中少见的外地农业户籍。因为“到北上广的年轻人都在城市里,没有人来农村”。在北京市农业青年中,北京农村户籍占54.0%,北京非农户籍占38.4%,外地农业户籍占3.3%,外地非农户籍占4.3%。

  大学毕业后,赵红敏被一纸“工作在北京,管吃又管住”的offer吸引到了延庆县北京四海种植专业合作社。当时,这片距县城46公里的“纯山区”让赵红敏很失望。6年过去,四海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成立了北京四季花海农副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赵红敏担任经理。“农村还是有发展空间的,关键要看个人努力。”她说。

  李佳雪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到房山区经营一家以生态教育、农工文化教育等为主旨的亲子生态农场。她介绍,房山区拥有十渡景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青年人大多选择从事旅游行业的相关工作,很少有人选择传统种植、养殖行业。

  在农业青年致富途径中,农家乐排在首位(15.9%),传统粮食种植收入最低。

  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

  每个月没有了房租开销,回到村子里的邱国远生活压力骤降。“自己院子里种点菜随便吃。”他说,“除了吃饭和孩子读书的开销,基本花不了什么钱。”

  调查显示,农业青年生活压力较小,月平均收入为2837.89元,支出为1826.48 元,月结余1011.41元,超过月收入1/3。他们的日常支出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吃饭(72.2%)、水电气及日用品(42.6%)、抚养子女(32.7%)。农业青年拥有住房的比例达到56.1%,住房支出压力较小。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生活条件日益便利,92.6%的农业青年对目前生活状况感到满意。

  不过,由于生活和劳动都在村里,农业青年的社会交往相对局限,他们最常交往的对象是“本村村民”(77.3%)。

  农业青年在业余生活上也较为传统,每天上网时间为一小时及以下的占47.5%,从不上网的占6.8%,闲暇时间首选上网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各类青年。而他们最常用的联系方式,是电话(38.7%)和面对面交流(26%),通过qq、飞信、微信等网络工具的比例相对较低。

  邱国远也用微信,但只是“打发无聊”,从不用来“谈正事”。更多时候,他会选择打电话,或者更直接地把朋友叫到一起当面聊。

  农业青年业余生活比较单调,闲暇时间的安排中,47.9%的被访青年选择上网,45.3%选择看电视,8%选择打牌打麻将等娱乐。

  此外,农业青年群体的择偶观念也较为传统。择偶观念中排位前三的是品行(44.7%)、感情(25.3%)和能力(16.8%),选择金钱(4.2%)、房子(2.6%)、家庭背景(2.4%)、外貌(2.1%)和学历(1.6%)的比例相对较低。

  在“乡愁”中创业

  大学毕业后,张庆回到房山区大石窝镇南河村,成为一名农业种植技术指导员。经过两年的摸索努力,张庆管理的大棚蔬菜实现年25%增产。“现在青年人不管有没有学历,留在农村的都很少,即使没有学历也会出去打工。”张庆说,“但有些人的思想意识也开始转变,我身边也有一些人回到农村来创业。”

  不过,虽然42.8%的农业青年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对于未来3~5年的职业发展中,选择自己创业(21.4%)排在第一位,但只有4%的人有过实际的创业经历。缺乏资金、缺乏创业指导和缺乏技术支持是阻碍他们创业的三大门槛。

  李佳雪在城市长大,选择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完全是出于“喜欢”。像李佳雪一样出于兴趣选择从事农业工作的,只有6.1%。近一半农业青年由于家庭需要、个人能力不足等不得不从事农业。“家里劳动力少”所占比例最高21.5%,“父母要求”占到10.3%,“只会种地不会干别的”占到6.9%,“外地打工挣不到多少钱”占到5.8%。

  韩森就是“为了父母”,放弃了单位的出国机会,回到大兴区长营镇小黑房村,帮父母搞肉鸽养殖。起初他也十分排斥,每天“在家睡觉不想起床,起来也不知道干嘛”。但后来,他选择“接受现实”。

  前几年禽流感暴发,韩森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最困难的时候,是村里的老百姓伸出援手。肉鸽产业发展的好了,韩森告诉自己“不能忘本”,开始带领村民发展林下经济,共同致富,韩森因此被选为村委委员。在被访农业青年当中,有38%的人像韩森一样,选择通过村两委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调查发现,户籍、土地、社保政策在农业青年中备受关注。被访的北京农业户籍青年中,近七成希望保留农村户口。不过,农业青年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涉农政策高度关注,而实际了解程度并不高。

  在城市和乡村之间

  邱国远的妹妹本科毕业后留在北京城区,拥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可是5年后,她和哥哥一样选择回到顺义。“她回顺义区找工作,每天晚上回家住”。

  邱国远9岁的女儿在农村上学,可所有补习班都在区里。每个周末,邱国远都要带着女儿往返三十几公里,接送她上各种补习班。

  农业青年羡慕城市里的资源丰富,希望成为“城市人”。可现实是,在受访农业青年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到49.8%,止步于职高、中专、技校等,他们在城里就业较难,生活习惯、交往习惯还保留着传统农村色彩。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青年面临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和进入城市就业的新形势。一方面,农业青年从事农业缺乏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呈现“农盲”或技能缺失,需要提高技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趋势。另一方面,农业青年缺少学历职业技能,在城市就业中缺乏竞争力,绝大多数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服务业和简单制造业。由于学历层次较低,再学习再深造的机会较少,平台较窄,后劲发展不足。

  农业青年对于自己未来3~5年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仅有18.1%,四分之一的农业青年对未来发展比较茫然。“靠土地去养活一家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他必须去工作。可他又无法融入城市,那他能不迷茫么?”邱国远说,“怎么办呢,这就是现实。”他觉得,农村已经不是XX年前“脏乱差”的样子了,年轻人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技能,把“乡愁”转化成为生产力,让家乡更美。

【北京青年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电视剧北京青年经典台词12-01

电视剧《北京青年》经典台词10-26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构建创业教育体系08-03

青年节贺词08-23

青年性格测评报告03-02

北京创业政策12-06

北京订婚风俗02-15

北京过年风俗06-08

青年节祝福贺词12-13

青年人才自我描述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