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城市转型问题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1-05-01 16:23:49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城市转型问题的调查报告

  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作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城市转型步伐”的重要部署后,薛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深入领会精神实质,认真研究对策措施。近日,区委、区政府两家办公室抽调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城市转型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组先后与煤炭局、经贸局、统计局、计划局、外经局、环保局、建设局、国土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深入到镇街和部分企业进行调研,大家普遍感到在资源逐渐枯竭、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提出城市转型,非常适时和必要,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长远眼光、全局观念和在发展经济上的前瞻意识、预警意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城市转型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目前薛城的经济发展概况

  薛城区总面积420.5平方公里,总人口40.87万,辖6镇1个街道办事处,207个行政村。自1962年建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33.3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500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6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425元和3415元。调查中发现,前些年尽管城市转型问题还没有在我市正式提出,但早已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区上下在资源枯竭的危困中不等不靠,顺势而动,在发展替代产业、谋求经济转型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初步摆脱了矿竭城衰的阴影,经济运行开始呈现出良性循环的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2万亩,粮经比达5∶5,全区获国家和省部级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2个。“畜牧富民”工程成效显著。全区发展畜牧小区167处,私营养殖场284个,各类养殖专业村82个,2008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8%,长毛兔产量居全省第二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的金虹食品公司,年宰杀生猪15万头、生产熟食1000吨;引资4000万元建设的捷利、天顺和东盛三大木业公司,可年产中密度纤维板和胶合板15万立方米;引资1.6亿元从事大蒜、石榴深加工的申济蒜业公司,今年10月底一期工程可建成投产;腾达面粉、嘉龙食品等一批中小农业龙头企业遍布各镇街,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城乡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2008年全区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7.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6%,实现非农总收入3.6亿元;在上海、苏州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11处,输出劳务2.32万人,年创劳务总收入2.1亿元,人均9000元,被评为全省劳务输出先进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集体。

  二是做强做大了新型工业化的文章。目前,全区拥有造纸、啤酒、玻璃、煤炭、水泥、发电、铸钢、纺机、化工、玩具等10大主导产业、18个工业门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5家,形成了32万吨机制纸、15万吨啤酒、38万吨玻璃液、40万吨钢铁、200万吨煤炭、200万吨水泥、100万吨机焦的年生产能力;“山峰”板纸、“南极洲”啤酒、“多乐”多用炉等8个产品被命名为省部级名牌产品。园区经济快速发展,薛城工业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亿元,入园项目达57个,投产企业达42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被批准为省级民营园区。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5亿元,利税4.6亿元,分别增长26.6%、50%,煤炭、水泥产业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24.1%下降到22.8%。今年1-8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8.3亿元,利税4.3亿元,分别增长28.2%、58.5%。

  三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商贸流通繁荣昌盛。全区具有较大规模的商贸市场达10处,连锁企业达10家,连锁门头30个,专场店150家,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4家,苏果、好而多、三联、光大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薛城。交通运输、房地产、餐饮娱乐等传统产业日益繁荣,金融保险、社区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产值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0年29.5%提高到2008年的32.8%,平均每年增加近一个百分点。

  四是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近年来,薛城区抓住枣庄行政中心西迁的机遇,不断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了与枣庄新城的对接融合。聘请了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和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城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先后投资8亿多元,实施了污水处理厂、警苑小区、八一小区等城区开发项目,完成了郯薛路、泰山路、永福南路等骨干道路改扩建工程。今年又实施了投资2亿元的枣庄港、枣庄西站广场、临山路、嵩山路改造等城市建设“十大工程”,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3.7平方公里扩大到15.1平方公里,区驻地人口由10万人增加到13万人,城市化水平由32.3%提高到35.2%。

  五是招商引资水平逐年提高。全区上下坚持“薛城以外就是外”,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采取组团招商、小分队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广泛与国内外客商洽谈合作,许多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薛城。2001年以来,全区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733个,合同利用区外资金141亿元,建成或在建项目498个,实际到位资金37.2亿元,形成固定资产投资28.3亿元。锦辉铸钢、圣火机焦、捷利木业、申济蒜业、贝莱得空调等一批投资过千万、上亿元的大项目先后开工或建成投产,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城市转型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薛城区对城市转型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资源型城市固有的特点和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诸多历史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同时在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影响了城市转型的进程。

  1、资源型产业比重偏高,经济转型的基础薄弱。目前,我区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全省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8∶54.4∶32.8(全省平均水平为12.1:53.5:34.4,烟台市为10.5:54.2:35.3)。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第二产业中煤炭、水泥等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产业关联度大,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仍然很强。2008年煤炭、水泥产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22.8%和25.7%,来自煤炭、水泥产业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20 %多。乡镇更是高度依赖煤炭、水泥的收入,陶庄、邹坞、南石等镇每年来自于煤炭、水泥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75%,最高可占到80%以上。去年 “7.26” 木石矿难后,所有煤矿停产整顿,一些小矿井被责令关停,使乡镇财政收入锐减,有的连工资都无法保证。此外,原料工业的深加工、精加工力度不够,以卖资源为主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格局仍困扰着经济的发展。

  2、地方财力薄弱,经济转型的动力不足。2008年我区地方级财政收入为1.67亿元,人均407.5元,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政府很难拿出钱来扶持经济转型。近几年,我们通过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新上了一些工业项目,但因政策减免、企业规模较小、建设周期长等原因,对地方财政贡献很小,短时间内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财政困难的局面。再加上长期以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塌陷地整治等方面的欠帐已经很多,使经济转型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

  3、环境污染和矿区塌陷地治理任务艰巨。资源型城市因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破坏问题是共性的。特别是因采煤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质污染、地面沉陷等,不仅恶化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严重影响了城乡基础设施,甚至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目前,全区共形成采煤塌陷地4万亩,涉及3个镇、52个村居。据目前的开采进度测算,今后塌陷地还将以每年200亩的速度增加,最终全区将形成5万亩塌陷地,可占到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耕地总面积的14%,届时大量的村庄、企业将要搬迁,大范围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设施将会受损,将严重影响全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4、人才匮乏是制约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在发展接续产业中,薛城急需煤化工、机械、生物医药、食品、精密仪器等行业的科技人员,但因待遇低,工作、生活环境差,既引不进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匮乏,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近几年,薛城区每年高考本科上线都在800人左右,今年更是达到了1306人,而同期毕业返回的大学生不足10%;教育、卫生、科技等行业和部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外流。因此,在发展接续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上,由于人才缺乏,进展缓慢,不仅新项目上不去,原有的项目也很难发挥好的效益。

  三、加快城市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既为我们加快城市转型指明了方向,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薛城作为枣庄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应主动承担起建设枣薛经济带的重任,进一步加快城市转型步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要挖掘、确立自身的发展优势。在经济结构转型中,要突出自身的特色,找准并确立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认为薛城具有“四大比较优势”:一是资源优势。除拥有煤、石灰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外,与沿海地区相比,我们还拥有充足的水电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完全可以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资金转移的最佳落脚点。二是区位优势。薛城是枣庄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枣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枣庄矿业集团所在地,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第三产业上优势突出。薛城地处以济宁为中心的鲁南经济圈和以徐州为中心的徐州经济圈的连接地带,有着对接和融入两大经济圈的便利条件。三是交通优势。薛城交通便捷,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穿境而过,区内公路纵横交织,依托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枣庄(薛城)港明年就可建成通航,交通优势将更加突出。四是技术管理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薛城在煤炭、建材、电力等产业培养了大批技术熟练工人、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他们拥有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为向相近产业领域转移和抢占外地资源提供了有力保证。只要发挥好现有优势,充分挖掘好内在的潜力,就能进一步加快转型步伐,尽快形成新的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二)要确立符合实际,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思路。我们认为,资源型城市在实施转型过程中,不能完全抛弃原有的资源型产业,必须在拓宽资源利用领域,拉长产业链条上做文章。但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量体裁衣,找准坐标,明确功能定位,走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防止出现新一轮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作为薛城区应以建设开放型产业城市、生态城市和现代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整合优势,错位发展,尽快把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转型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经济转型;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坚持依托比较优势,整合现有资源,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三)要抓住牵动经济转型的方向性、重点性问题搞好突破。一要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努力实现工业强区的新突破。以建设能源、建材、煤化工“三大基地”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工业总量规模、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要立足产业优势,主攻下游产品的开发,拉长产业链条,构筑产业集群,走产业成品化、企业专业化、产品多元化、市场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实现从初级产品到最终产品,从规模优势向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优势的质的飞跃。要突出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植和科技载体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信息电子、新能源技术、环保材料等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要抓好工业项目集群化发展,举全区之力加快薛城工业园建设,努力营造运转高效、服务优良的发展环境,吸引企业向园区集中,增强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要加快调整三产结构,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偏低,是薛城发展不足、步伐不快的症结所在。在薛城经济转型中,第三产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劲的增长能力。要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抓好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建设,加大张庄石榴山庄、杨峪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形象宣传力度,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设施建设,培育有竞争力的物流产业群和物流品牌。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吸引埠外金融、保险、证券机构进驻薛城。积极发展信息、房地产、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

  三要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服务城区,抓好蔬菜、瓜果、畜牧三大产业,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农业特色产业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搞好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和防疫三大体系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要加快调整所有制结构,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突破。立足产业、传统优势,扶持联兴玻璃、顺兴水泥、锦辉铸钢等一批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中小民营企业专业化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板块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日、韩、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合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资金转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两头在外”型企业,借助外力加快发展。

  五要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努力实现资金投入的新突破。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把项目作为经济转型的支撑,加快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项目,能够提升城市功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此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转型。优化资金投向。引导资金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嫁接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投放,提高投资效益。广开融资渠道。努力做好引进外资、争取上级资金、银行贷款、多方融资、盘活闲资、启动民资的文章,形成多元化、社会化投入格局,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加快经济转型步伐。

  六要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突破。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以市驻地的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范、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集中社会力量,加快实施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不断推进城市东扩南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突出城市个性、激发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品位,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花园式、生态型的现代化城市。加快陶庄、南石、常庄、周营等一批特色小城镇建设,繁荣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强小城镇吸纳人口、吸引资金、聚集产业的功能,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

  (四)下大气力治理、改良生态环境。要加大治理环境的投资力度,在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的同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确保环境治理的可靠资金来源。要抓好矿区塌陷地治理,一方面搞好煤矸石、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开发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变废为宝,减少对良田的占用和大气、水质的污染;另一方面借鉴成功经验,搞好塌陷地的复垦和利用。要加快资源开采、开发、加工业的环保技术改造,减少“三废”排放量。对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小、微、亏企业坚决取缔或关闭;对新建的基本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减少新污染源的产生。

  (五)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为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转型的同时,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千方百计利用好本地区现有人才,抓紧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合理引进外部人才,使经济转型急需的各类优秀人才起得来、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进一步稳定基础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和加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为经济转型储备人才。要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社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转型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要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转型提供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

【城市转型问题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近视问题调查报告01-29

创业公司如何转型02-12

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通用7篇)05-29

环境污染问题调查报告05-06

职场新人如何成功转型12-24

HR转型突破必看攻略09-28

创业转型有什么禁忌?07-27

战略转型迫在眉睫的创业故事09-11

创业公司转型有什么途径09-21

人才测评成经济转型利器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