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校园欺凌调查报告

时间:2023-03-21 18:44:34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校园欺凌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校园欺凌调查报告

校园欺凌调查报告1

  校园欺凌,作为校园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表现都会造成负面影响。据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刘文利等人的研究成果,校园欺凌可以分成直接欺凌与间接欺凌两类,直接欺凌主要包括言语欺凌(公开嘲笑、恐吓、威胁等)和身体欺凌(推、打、害、死亡威胁等)两种,间接欺凌主要包括关系欺凌(传播谣言、社会孤立)和网络欺凌(歧视性短信、电子邮件和微信等)两种(《面对校园欺凌,我们怎么做》,《人民教育》20xx年第11期)。

  6月13日,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各学校都组织学习,并在校园内开展了排查工作。为提高中小学生预防校园暴力的意识和能力,保障中小学生安全健康快乐成长,同时让家长正确认识校园暴力,识别孩子是否遭遇校园暴力及教育孩子如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前一阶段开展的第21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局开展了校园欺凌调研活动。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本次调研针对学生的性别、学校位置等进行调查,并特别关注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情况。我市有效参加调研总人数为35917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具体情况见表1。

  1、我市校园欺凌的总体情况

  我市参加调研的有效人数为 35917人,在回答“你曾在学校受到过欺负吗?”这一问题时,有27941人选择“没有被欺负过”的人数,比例为 77.79%;有6750人选择“偶尔被欺负过”的人数比例,比例为18.79%;有1226人选择“经常被欺负”,比例为 3.41%。具体数据如图1: 图1

  从有效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市中小学中校园欺凌现象确实存在,但并不突出。

  2、我市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

  我们罗列了常见的10项校园暴力主要行为,被选择最多的选项是依次是: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选择人数:29786人,占比82.93%;同学间发生肢体冲突,如故意冲撞、打架和威胁、恐吓同学等两项,选择人数分别为29407人和28907人,占比81.87%和80.48%。具体数据见图2和表2。

  图2 校园暴力行为比例前5项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年级段同学在进行“你认为的校园暴力行为”中选择一致,选择最多的3项分别为威胁、恐吓同学(1-3年级学生中占24.75%,4-6年级学生中占23.28%,初中学生中占23.18%,高中学生中占9.25%);同学间发生肢体冲突,如故意冲撞、打架(1-3年级学生中占25.29%,4-6年级学生中占23.98%,初中学生中占23.54%,高中学生中占9.03%);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1-3年级学生中占25.77%,4-6年级学生中占24.26%,初中学生中占23.89%,高中学生中占8.97%)。其中不同点在于,1-6年级及初中同学选择最多的选项为“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 ,高中同学选择最多的选项为“威胁、恐吓同学”。要注意的是,出现了新情况:

  校园欺凌也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欺凌经自媒体的传播,会造成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而且第二次伤害远大于第一次伤害。在“你遭受过怎样的欺负”选项中,“被当众辱骂、殴打”和“被作弄、取笑、起外号等”被选择为最多的两项。具体数据见图3。

  图3 各年级学生遭遇校园暴力多发形式选择分布

  3、我市校园欺凌的主要特点

  (1)校园欺凌中同伴欺凌的比例较高。

  被欺负学生群体对“你被什么样的人欺负?(多选)”的回答中,有6324人选择“同年级学生”,占比79.29%;有1929人选择“高年级学生”,占比24.19%。具体数据见图4及表4。

  图4 欺凌来源柱状统计

  图5 欺凌者选择对象统计

  从欺凌者角度看,选择“同年级同学”的有2985人,占比82.37%,远高于选择“低年级同学”的603人和16.64%。

  从图4、表4与图5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校园欺凌在同年级学生中发生的比例要远高于不同年级间的学生发生的比例。

  (2)校园欺凌有相对密集的年级段。

  在选择“经常被欺负”的各年级人群中,4-6年级人数最多,有489人,占比1.36%;其次是1-3年级,有340人,占比0.95%。在选择“偶尔被欺负”的各类人群中,是1-3年级最多,有2691人,占比7.49%;其次4-6年级,有2398人,占比6.68%。具体数据见表4。

  从表5和表6中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属于欺凌现象高发期,尤其是4-6年级阶段,无论是受欺凌还是欺凌,相关数据都处于高位。

  (3)校园欺凌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别。

  在回答“在学校经常被欺负”的选项时,有2.21%的男生选择,高于女生的1.21%;选择“偶尔被欺负”的男生占比10.97%,女生占比7.83;选择“经常欺负同学”的男生占比1.14%,女生占比0.57%;选择“偶尔欺负同学”的男生占比5.36%,女生占比3.02%。具体数据见表7。

  从表7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男生中发生的校园欺凌比例要明显高于女生。但是,女生“经常欺负同学”和“偶尔欺负同学”两项比例相加,达到3.59%,说明女生的攻击性也不容忽视。这一现象也要引起注意。

  (4)校园欺凌与学生生活环境的熟悉程度有一定联系。

  生活环境熟悉与否,与校园欺凌现象存在着较为密集的关联。经过调查,因为父母外出而成为留守学生与跟随父母而外迁就读的学生遭遇到的校园欺凌现象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具体调查数据见表8。

  表8的数据表明,无论是被动受欺负,还是主动欺负他人,随迁学生的各项数值都比留守学生要高。这说明,随迁学生融入新环境的难度较大,受到的挑战也更多(经常被欺负和偶尔被欺负分别比留守学生高出0.02%和1.18%);面对困境,他们也采取了更为攻击性的行为(经常欺负同学和偶尔欺负同学分别比留守学生高出0.01%和0.38%)。

  (5)我市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态度较为正面。

  在回答“如果你自己受到欺负,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全市有34118人、占比94.99%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家长或报警”;在回答“如果你遇到他人正在实施校园暴力,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全市有32013人、占比89.01%的学生选择“立即报告老师、找保安或报警”,有2298人、占比6.40%的学生选择“目前制止”;在回答“如果你的同学让你去参加校园暴力事件,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有19738人、占比54.95%的学生选择“不去参加并告知老师”,有15310人、占比42.63%的学生选择“不去参加并劝说同学也不要去”。具体统计数据见表9。

  表10、表11则显示,无论是从男生与女生的性别差异调查数据来看,还是从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地区差异调查数据来看,我市中小学学生对校园欺凌的容忍度都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校园中,但校园因素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在调查中,学生认为产生原因中涉及校园的最高排第五和第六位,认为“问题学生”的帽子增加了学生的叛逆心理(20551人,占比57.22%);认为“学校管理松懈,重智轻德,不重视法制教育”有20323人,占比56.58%。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家族教育方式不当或家庭暴力影响” (24286人,占比67.62%)、“暴力影视或游戏的影响”(23895人,占比66.53%)、“青少年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制力”(23824人,占比66.33%)和“对黑恶势力、暴力的认同与膜拜”(23764人,占比66.17%)。相关数据见表12。

  根据本次对学生的调查统计数据及平时对教师的访谈,校园欺凌大体可以梳理出以下原因:

  1、家庭的负面影响。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年龄尚幼时,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比较深刻的影响。过去大量的实例证明,孩子的行为是自己父母行为的镜像。家庭中常有攻击性行为,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把攻击性行为带到学校中来。这一些在小学低年级更为明显。这在本次调研中,也得到了印证。本次调研中发现,排名第一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对或家庭暴力影响”与排名第四的“对黑恶势力、暴力的'认同与膜拜”,都与家庭教育背景相关。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造成的后果清除起来也非常困难。

  对于随迁学生来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固然带来了便利,但也让他们过早地见识到父母生存的艰辛。这样的生存环境,既让他们在面对欺凌时更多选择退让,又使他们在反抗暴力时迸发出更大的破坏性。

  2、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较为明显的叛逆期,而在学校教育期间要经历两次,分别是小学低年级段(7-9岁)和初中阶段(13-15岁)。叛逆期的学生自我意识特别强,往往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反感各方面对自己的约束,自控能力较弱;二是常常将自己与约束自己的力量对立起来,甚至为了突出自己的主体性而故意忽视和挑战规则。所以,那些通过自己的暴力反抗而获得所谓“成功”的暴力型影视作品,能让叛逆期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他们有天然的吸引力。特别是随着身体的发育,学生已经有了较为强壮的肢体。这给他们践行“暴力理想”提供了物质条件。

  如果学校及教师没有认为到这一规律,并运用心理学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合理的引导,这些学生将自发地按规律发展。

  我市的调研情况(如图3各年级学生遭遇校园暴力多发形式选择分布)基本符合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校园欺凌现象在初中阶段呈现出高发的特征。调查中发现,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也呈现出高发状态,可能与我市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较早、较快有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体条件与初中学生已经相差无几了。

  3、法制教育仍需强化。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三观尚未形成,对社会规则尤其是法制的感受比较淡薄,所以,他们挑战权威和规则的行为,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往往会触及到违法的边缘,甚至跨入犯罪的行列。再加上,随着叛逆期的到来,师长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式微,同伴的影响日益增强,学生常常会因为求得同伴的认同而一味追随同伴的行为。表12的数据表明,即使学生明知校园暴力不正当,但仍然应同学的要求而选择“去参加”的比例不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学校的学生,选择比例都高于50%。

  这都说明,在学生的心目中,理智在与同伴影响的较量中处于下风,或者说,理智一方的砝码还不够重,缺少法制教育的强有力支撑。

  4、学校教育的艺术性还不够。

  虽然这次调研中,学校因素的排名靠后,并不说明学校因素不重要。学生选择校园欺凌产生原因的学校因素有四个,且选择率都超过40%。涉及学校管理层面的有两个,即“学校管理松懈,重智轻德,不重视法制教育”和“学校对违纪学生处罚较轻”,涉及教师管理层面的有两个,即“‘问题学生’的帽子增加了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师生间缺乏理解和信任”。这说明,部分学校的管理存在漏洞,没有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缺乏艺术性,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造成学校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研统计的数据和原因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要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家长认识到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1)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尤其是对新生家长的培训。目前,许多学校重视了对新生的培训,如外国语学校拿出专门时间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出本阶段学生基本行为规范,便于他们用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对于新生家长的培训,同等重要。除了要让他们了解本校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外,还要重点介绍孩子即将面对一系列身心发展方面的困难,尤其是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发展困惑,让家长有足够的准备来迎接孩子的成长。此外,学校还要提供对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方法,引导不懂心理学的家长熟悉孩子成长规律,并顺应规律来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健康成长。

  (2)强化幼儿园阶段家校沟通的针对性。幼儿阶段,即2-3周岁,正进入人生第一次叛逆期,家长非常需要学校对他们的指点。再加上这一时期,无论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可塑性都很大。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加大对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指导,让他们学会理性控制情绪,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避免向暴力化发展。抓住了这一关键期,对于控制校园欺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心理教育,建立心理预警和危机干预机制。

  人的发展过程,受身心发展规律支配。目前,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身体发展的规律有了较为统一和清晰的认识,但对心理发展规律,都缺乏必要的知识。所以,无论在校期间,还是在家期间,学生的心理都难以得到长辈科学、及时的指点。遇到困境时,他们会因为无助感而采取自发性行为,增加了行为的不可控性。

  目前,我市已经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缺乏结构性的支撑(如专职教研员、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等),我市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突破,难以向广大教师和家长普及心理学知识,也难以采取更为专业的心理预警和危机干预。

  (1)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研员。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建设,并由教研员牵头建立学科业务管理网络,能系统推进我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的设置,能扭转各基层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营造面向广大师生普及心理学知识有利的整体氛围。

  (2)建立心理预警和危机干预机制。虽然我市的校园欺凌现象并不多发,但偶发的校园欺凌仍有较恶劣的社会影响。再加上现在进行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会加速、加大欺凌事件的危害性。所以,要防止不良事件,需要有预警机制。建议配备专业心理软件,筛选隐藏在广大学生中的危险分子。现有许多专业软件具备将暴力倾向、自残和自杀倾向的人群筛选出来的功能。如果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既能建立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库,又能将高危人群筛选出来。再通过对现有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就能形成我市健全的心理预警和危机干预机制,防患于未然,把许多不良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

  3、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

  各学校要正视学生心理的特殊需求,合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与网络游戏。努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要研究各阶段学生的心理,采取更多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形式来增加法制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

  (1)切实加大对各校法制教育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力度,避免法制教育“走过场”的现象。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下发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规定,法制教育的主要有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和个别辅导等四种形式。目前,对法制教育的检查和考核次数很少,只有普教处的抽查和年终的综合评估才检查到学校法制教育的开展情况。建议,每学期组成市局职能科室、教研室及政法条线的同志联合检查组,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专项抽查,推动各校把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2)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努力把法制教育做到学生的心中去。目前我市法制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开设法制讲座,主讲人并不是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政法条线的在岗人员。他们缺乏对学生生活环境的了解,也具备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力,所以,这样的法制教育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说教上。这样的教育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更谈不上走进学生的心里。建议与相关部门合作,拍摄法制题材的微视频,从学生的视角来阐释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制问题,主动迎合当前学生的兴奋点,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4、加强师德教育,避免管理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隐性伤害。

  青少年学生思维和行为非常活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需要作为教育者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

  (1)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师德教育,强调要以更为宽广的胸怀包容学生的过错。青少年学生容易犯错,尤其是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叛逆心理逐渐萌发,语言与行为有时会比较极端。但显现出来的极端言行,并不一定代表着他们心里已经形成极端的价值观。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学校和教师不宜“盖棺定论”,过早地给他们贴上标签。要通过师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更以更理性的角度来看待犯错的学生,以更宽广的胸怀来包容学生的过错,以免对他们造成隐性伤害。

  (2)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师德教育,强调要以更为公平的眼光看待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会有不同特点的言行举止,会有不同的成长速度。教师要理解和实践这一理念。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师德教育,强调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位学生,都能给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加油鼓劲。无论学生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学业优良或落伍,举止文雅或粗俗,在一个班级里,都要能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公平态度,让他们体验到共同遵守同一规则的公正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服从规则,愿意在规则中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教师人为的、哪怕是无心的偏心,都会促使学生选择另一套规则,或者说“反规则”来解决矛盾与问题,将会增加校园欺凌的可能性。

校园欺凌调查报告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教学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但一种非常不和谐的教育问题仍摆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面前,这就是校园欺凌行为。虽然校园欺凌行为的形成较为复杂,但并不是学校一方面的原因导致,然而,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教育理念、教学智慧与教育方法有效遏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一、关于校园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在学校范畴内学生之间存在的高年级对低年级、强者对弱者、多人对一人而实施的欺辱行为。而且校园欺凌行为还是欺凌者对受害者实施的一次或多次的肢体伤害、语言侮辱、关系破坏、财物侵占等攻击性活动。校园欺凌行为能够对受害者的身体、心理、思想、意识等方面造成直接伤害,或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形成心理障碍,或造成受害者在个人财物方面不同程度的损失,因而成为影响校园和谐、人文环境与校风校纪的重要不良因素。教师是教书育人、培育生命、塑造灵魂的承载者,自然需要积极肩负起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工作与防治活动。教师要利用个人的专业知识、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主动探究校园欺凌行为的形成根源,有效遏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形成途径、直接危害,快速发现、保护受害者。教师还要及时进行问题处理、相关教育与心理疏导,帮助受害者快速消除心理阴影与心理障碍,重新回归轻松快乐的学校生活,将受害者遭受到的身心伤害程度降到最小。

  二、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对白银市的育才学校、第六中学、第十中学、第十一中学四所中学进行关于校园欺凌行为方面的问卷调查活动,整理出以下问题。

  (一)肢体方面的伤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校园欺凌行为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初中生之间肢体上的直接伤害,无论是高年级初中生对低年级初中生进行的以大欺小,还是人高马大的初中生对形体弱小初中生施加的欺凌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肢体伤害。因此,教师遇到初中生出现明显外伤时,要积极询问,认真探寻是否存在校园欺凌行为。

  (二)精神方面的伤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精神方面的伤害是校园欺凌行为的第二种现象,虽然这种“软暴力”在外表上不会造成直接的“皮肉之伤”,看似比直接的拳打脚踢伤害低,其实,受害者在心理上、思想上与精神上的受伤程度远远大于“皮肉之伤”,甚至一些受害者在心理上、思想上与精神上留有非常明显的心理阴影与精神创伤。因此,教师要关注班内弱小群体的精神状态与心理态势,遇到初中生精神恍惚、萎靡不振、心事重重的特殊现象要经常询问、引导,发现问题。

  (三)财物方面的伤害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校园欺凌行为中还存有侵占个人财物的现象。无论是以大欺小,还是恃强凌弱,财物侵占主要就是向受害者“要钱”,如果索要钱财成功,受害者就不会招来拳打脚踢;如果索要钱财不成功,或数额远远达不到预定数值,自然就会遭到拳打脚踢、语言谩骂与精神侮辱。财物侵占的危害略低于肢体伤害与精神伤害,却也影响了受害者的`正常生活,也对受害者的精神状态、心理态势、思想情绪等方面带来了直接伤害。

  三、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四大诱因

  教师不仅要积极保护弱小少受伤害,及时处理校园欺凌行为,还要深度探究校园欺凌行为的形成根源,找出问题产生的“七寸”所在。

  (一)个人因素是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校园欺凌行为中,施暴者并不是罪大恶极的凶残恶魔,施暴动机往往是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心理压力、精神包袱,或了结以前的小仇小怨、陈年旧事,其实都是一些小事情,只不过施暴者的处理方法不对,才把事情搞大,对受害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在此过程中,施暴者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极其错误的,处理问题不依靠方法,而是依靠拳头,而且还是倚强凌弱、欺辱弱小的不道德行为,说明施暴者有确切的暴力倾向、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

  (二)家庭因素是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次要原因

  对于施暴者而言,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其成长环境与主体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诱发校园欺凌行为的系列外因中,家庭因素属于第一诱因,能对施暴者的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精神境界、三观标准等主体因素留下非常直接且深刻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缩影,因而家庭因素往往是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重要诱因。因此,教师在剖析校园欺凌行为形成根源时要注意家庭教育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缺失往往是校园欺凌行为的根基。

  (三)学校因素是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次要原因

  在剖析校园欺凌行为形成根源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家庭教育与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还要从学校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将责任全部放在家长身上。学校也对校园欺凌行为存在一定的诱发作用,如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科学整治的有效方法;或有法不依,对校园欺凌行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管理力度不够,不能对施暴者产生足够大的震慑效果,犯错成本较低等,这些情况都会让施暴者毫无顾忌地任意而为,不计后果。

  (四)社会因素是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次要原因

  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与施暴者的个体因素有关,还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不可分,也会与社会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之处。初中生正处于性格、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定型时期,且对外界事物具有较强的猎奇心理与盲目模仿意识,因而社会生活中的不良风气、错误做法等都会对初中生起到误导作用。因此,校园欺凌行为是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范畴内的真实体现,也是初中生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歧途,因而需要教师精心指导,使其迷途知返。

  四、校园欺凌行为的有效防治对策

  校园欺凌行为不仅是一种有悖于校园和谐的不文明现象,还对受害者的心理、思想与精神留有非常难以愈合的伤痛以及难以释怀的阴影,需要及时解决。

  (一)进行法治教育与思想教育

  国家在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过程中已经督促当地派出所或公安机关参与此类问题的有效解决,以法律手段、法律尊严、法律威慑力对施暴者进行心理震撼、思想冲击与精神刺激。法律元素的介入能够让施暴者看到违法必究的严重后果,以此提升施暴者的法律意识,提醒施暴者要自省。另外,教师还要对施暴者进行犯错成本教育与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做错事是有成本的。这样,当施暴者看到做错事以后会受到法律严惩与责任承担,自然就不会无所顾忌地胡作非为,更不敢肆无忌惮。

  (二)开展家校合作,优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第一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家长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告诉家长校园欺凌行为已经触及法律,再发展下去将会毁掉孩子的一生。教师不仅要直接展示校园欺凌行为的违法性质,还要站在社会道德、文明礼仪、传统美德等角度委婉地劝诫家长要注意家庭教育的严谨性与规范性,积极肩负起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责任,不能放任自流。家庭教育是教师解决校园欺凌行为的一大助手,能够发挥出远胜于教师作用的重要推动力,能够成为推动施暴者迷途知返、重新做人的第一外因助力。因此,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质教育的常用方法,优化家庭教育。

  (三)整治学校环境,强化纪律约束

  教师不仅要帮助家长积极履行起开展优质家庭教育的重担,还要立足学校角度积极审视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方法,自觉寻找自身的不足之处,从学校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教师要积极为学校制订一套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可行性方案,在教师集体智慧与团队合力的帮助下获得一套高质量的实施方法。其次,一旦遇到校园欺凌行为,教师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合规处理,并在全校师生面前公开处理过程与处理结果,对“施暴者”进行有效震慑。最后,教师还要借助典型案例进行全校教育活动,营造出浓厚的纪律氛围,有效弘扬良好的校风校纪,让纪律意识深入人心,积极消灭校园欺凌行为的思想根源。

  (四)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社会生活中不仅有误导初中生误入歧途的不良风气,也有丰富的社会正能量与人间真善美。因此,教师应积极为初中生引入正面教育资源,并有机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语文课堂、班会活动、校园环境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等领域,为初中生创设全要素、立体化、全方位的人文资源体系,直接优化初中生的成长环境、滋养要素与教育指向,加速初中生的健康成长。综上所述,校园欺凌行为已经成为非常棘手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学校科学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有效解决的“拦路虎”,更是教师教书育人、培育桃李、塑造灵魂、升华生命的重要职责。因此,教师要积极面对校园欺凌行为,看到受害者的精神面貌与心理情绪,在触目惊心中深入反思校园欺凌行为的根源所在,并立足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以及社会原因去积极解决校园欺凌行为这一问题,力求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保护弱小、弘扬正义,维护校园的和谐与温馨。

校园欺凌调查报告3

  依据国家和市区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武宁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关于开展20xx年校园欺凌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对我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全面自查。

  一、领导重视,规章制度完善

  1、学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有中层以上领导专门负责此项工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学校制定了校园欺凌工作的实施方案,内容具体详实。

  3、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相关制度、方案、措施等均上墙,强化监督和指导;学校计划、总结、规章制度中均有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方面的内容。

  4、学校制定了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职责明晰。能够决定事故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确定现场指挥人员,负责应急队伍及物资的调动,能及时向公安、医院、教育局等应急部门报告,并保持密切联系,相关部门人员到达学校后,学校能配合这些部门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二、特色鲜明,开展专题教育

  1、学校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讲座。

  2、学校将校园欺凌治理工作与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有效结合,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展示,是学生明确“什么是,为什么,怎么做等相关问题。

  3、学校对全体教职工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学习,使教职工知晓国家、市区相关政策要求、预防和处理的措施、方法。

  4、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全体家长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相关培训,宣传国家、县教委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政策要求。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促进校园欺凌治理工作的开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三、注重宣传,加强预防工作

  1、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校园欺凌治理的排查工作,及时预防、干预。

  2、学校注重“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建立并完善校园欺凌治理的“三防”相关管理机制与措施。

  3、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校园欺凌相关知识普及和专题活动的宣传。

  4、学校制定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案、措施,能充分利用支持性资源中心开展相关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档案,有详实的心理疏导与谈话记录。

  5、学校上墙公布了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

  四、校园欺凌事件及时发现,处理得当

  1、班主任认真排查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做好矛盾化解工作,避免矛盾激化,防止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2、学校加强对特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摸清底细、建档造册,防患于未然,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工作。

  3、通过排查和调查了解,暂未发现我校存在校园欺凌事件。

  五、专项治理效果

  由于学生人数少,校园欺凌事件鲜有发生,专项治理效果明显,学校法制教育全面,校风校貌有序,学生行为规范,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

  六、存在的不足与需要完善与规范的工作。

  经过校园欺凌专项工作治理整顿,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新学期新气象,在后阶段专项治理工作中,学校要将校园欺凌工作继续融入到课堂教学、德育、安全教育等常规活动中,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校园欺凌调查报告4

  近期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据媒体报道:浙江庆元一年级男童被烟头烫;江西永新女生被数名同学扇打;云南富宁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拍裸上传空间;安徽黄山一女生遭同班男生下药;重庆少年被同学殴打致死……校园欺凌逐渐呈现频率增加、结果恶化、施暴人低龄化的趋势。

  1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

  1.1中学生独有的青春期心理特征

  中学时期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处于身体迅速成长的阶段,不管是在精力上还是在体力上都比较旺盛,在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发泄自己身体里的躁动。但是中学时期的学生在心智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方发生经常出现不恰当的行为,经常会因为所谓的面子问题欺凌弱小。另外,就被欺凌的学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显弱点。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之间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这是被欺凌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1.2家庭方面的教育方式不恰当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来讲非常的重要,也是学生接受社会知识以及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方面过多的宠溺孩子;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很多的家长将时间与精力过多的放在了工作上,对孩子缺少一定的关心与照顾,导致很多的学生心理逐渐的变得偏激,没有地方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样的心理也将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大的提升。

  1.3同学之间相互的影响

  不管是在中学期间还是在任何的学习期间,人都是具有合群性的心理,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讲这样的心理更加的.强烈,他们比较重视那种团队归属感,并且重视自己在团队中的身份以及地位,但是也不能容忍其他团队的欺凌。正是因为这样的团队心理才会将校园中的暴力事件发生的机率提升。

  2应对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德育对策

  2.1加强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树立正确道德观念

  教师应充分的发挥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教育过程中严格遵守教育规定及教育方式,最好借鉴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案例,例如 “摔倒的老人扶不扶”、“公交车上应不应该让座”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案例可能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贴合性不够强,但是可以很好的进行导向教育,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当然教师也需要以身作则,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不断引导学生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再三的考虑,不可莽撞的解决事情,须坚持自身的道德信仰。

  2.2加强校园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

  首先,在校园法制教育层面,学校党政领导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把学生法制教育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体系。其次,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广播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学习, 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实践,如案例分析、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有奖征文,邀请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等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通过法普及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恪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

  2.3加强学校德育管理

  学校德育工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于这方面的管理,在妥善的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可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文化活动、学科改革等发挥活动育人、日常育人、学科育人的三重功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团结意识,逐步消除欺凌行为产生的心理根基。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学生有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违纪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规范。因此,教育立法应当赋予学校必要、合理的惩戒权利,以便学校通过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学生行为。

  3结束语

  由于中学校园欺凌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它比一般的暴力犯罪问题复杂很多,政府、学校、家长等各方力量都应参与到治理校园欺凌的系统工程中,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学校更需在第一时间激活学校的专项监管职责,从思想源头和管理实践上系统治理校园欺凌这一“顽疾”,营造出团结、友善、和谐、尊重的校园文化环境,真正为学生撑起健康成长的“保护伞”。

校园欺凌调查报告5

  为了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维护和确保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根据丰城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领会精神,明确目标

  我们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积极主动和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校园安全、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领导,科学部署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并责任分工明确。具体如下:

  (一)领导组成员

  组长:肖利光

  副组长:丁子友代兴江

  成员:李迎春李翠翠于志军班主任各班班长

  (二)工作职责:

  组长:对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负总责。审订《校园欺凌专项治

  理预案》,对此次治理活动督查并评定实施情况。

  副组长:对《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进行评审,治理过程督促班主任、安保员、宣传员宣传教育到位,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并召开以预防校园欺凌为主题的知识讲座。

  成员:服从领导,各司其职。安保员做好门卫出入安全管理工作和校园巡查监督工作;班主任等做好对学生的一日安全教育管理、宣传工作,为学生保驾护航。电教处通过校讯通等网络平台向家长朋友宣传预防校园欺凌方面知识,确保学生安全无事故。

  三、周密安排,精心组织

  本次专项治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6月—7月,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一)完善制度。学校制定了完善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了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了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二)开展教育。学校集中中对学生开展了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了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的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三)加强预防。学校加强对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

  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了实施欺凌的学生。

  第二阶段:20xx年9月—12月,学校自查,接受普查。学校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督查和总结,形成报告并上报。对不足地方及时弥补。

  四、制度齐全,措施得力。

  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防校园欺凌制度及措施。具体如下:

  1、相关岗位教职工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实行全体教职工一岗双责制,对玩忽职守,对学校安全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其责任。

  2、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的建设,如有丢失、损坏、不健全的相关器械总务处要及时配备。

  3、班主任要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者是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xxxx。

  4、当天值班教师要认真负责,对学生厕所、宿舍等容易发生纠纷的地段要做好巡查工作。

  5、学校利用主题班会、教育讲座、国旗下讲话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6、如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及时向政教处汇报,政教处要及时到位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校园欺凌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校园欺凌的征文11-18

校园欺凌的宣传口号11-14

防校园欺凌心得01-13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01-23

反校园欺凌的征文01-14

预防校园欺凌征文01-14

反校园欺凌主题口号03-07

2016校园欺凌治理方案01-10

反校园欺凌的名言警句02-03